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嘎嘎嘎!嘎嘎嘎!”
难听的声音响起,两边热闹的木匠们都站得更远了些。
我一脚踏着这根圆木,用大学金工实习时锯钢筋的标准姿势,开始让锯齿一点点没入到圆木中。起初时还顺利,锯齿轻快地就切入了圆木中,但当锯身没入的时候,就有点不爽了。
“吱吱吱!叽叽叽!”
刺耳的磨擦声让我都有点难以忍受,但为了这“原始第一锯”圆满成功,我咬咬牙——忍了!
可是锯身与木材磨擦以后,切割的进程渐渐滞涩起来,到后来,用力过大让我也开始感觉费劲,还好已经切入近半位置。
随后开始变得轻松,过半以后切割的速度明显加快,围观的木匠们都松了一口气,估计是因为忍得太难受。
这一根圆木费了我十多分钟时间,按后世的经验这差不多可以锯两根钢筋了。
显然这样的速度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但木匠们很好奇地看了我花数天才达到的成果,仍然赞叹不已,不是为我的速度或者工具,而是为那两截木头的整齐断面!
除了有少量的锯纹,这样的整齐断面是他们用石斧或铜斧永远也达不到的,当然,如果加上石刨修整仔细,应该也可以做到这样的质量,甚至更高,但所费的时间就是我的数十倍了。
我没时间听他们的评价,而是仔细地逐个检查那历尽辛苦才得到的锯齿,还好,没有出现崩坏或断裂的。
这一锯勉强算是成功了,可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的:锯身比较厚,青铜材质的韧性仍让我极为担心,还有就是表面质量奇差,产生了过大的磨擦力,让锯到后期时难以为继。连我都觉得费力的话,其他匠人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改进的方法很多,但没有对青铜进行深加工的经险,不知道究竟这些方法行不行得通。
按后世学过的对钢铁进行材质处理的方法。要增加强度,减薄锯身,可以采用热处理和锻打的方法,青铜在合适地比例和温度下应该是可以锻打的。但锻打青铜能不能像锻打铁一样,改善内部的金相组织,我却是一头雾水。
热处理可以采用回、退火和局部淬火等工艺。却不知道青铜能不能通过这些办法得到加强。
表面质量可能会比较容易改善一些。
我让匠人们给我找最硬地石头,按他们的经验,最难以打磨的石头有哪些,全部给我找回来一点样品。
很快,匠作区里,我的专用作坊里就堆满了数十种大大小小的石头。选了一天,才从里面选出三块能将青铜表面氧化层磨下来而自身损伤不大的石头。然后我开始对我的“原始第一锯”进行第一项深加工:打磨!
但我地科研工作很快就被打断。1月22日。石头城那边传来了喧嚣声。黎族的长老派遣骑兵过来通知我,姜由就要到了!
石头城中人心浮动,不知道这位新任的姜氏族长会如何处理石头城的事务,城中各部族将何去何从。
为了解情况。我向姜氏、石头城、骊山族和由族同时派出了侦骑。
1月25日,姜氏地大军终于开到了石头城,姜由安置好各族联军后,带一个小队直接赶到了太昊城。
没有事前得到消息,只知道姜由已经到了石头城,却没有想到他会第一时间赶到太昊城来,所以我还在匠作区忙于造锯。
战斗是一时的。技术是永远的,这两者我分得很清楚,只要不是太昊亲自参与的战争,我不会为此中断技术改进的进度。
姜由直扑太昊宗庙,在我闻讯赶到之前,他已经跪倒在太昊祖神之前,完成了向祖神的祈祷。
太昊宗庙,我的办公室里,姜由和我对视,却不发一言。
“姜氏地内争。太昊不会干预,更不会参与,当年由族的命运,希望不会再出现在草原上,同为兄弟之族,甚至从同一座大帐里走出来,本不应流太多的血。“
我首先表明太昊的立场,相信姜由能够理解。
姜由粲然一笑,显然对我的立场已经能够理解,并深为满意。
“我原以为兄长会极力的阻止我向南方的由族诸部进军,却不料只是不参与而已”姜由随即向我解释“姜氏一族,数代以来,部族纷争,神山不振,多数部族飘零四方,得不到神山庇佑。自姜由回归神山之日起,便向祖神立誓要将姜氏各部都带到神山下祭祀,不愿再见到兄弟之族相争,部族衰微。如今好不容易将姜氏各部聚到神山下,共筑姜氏城,却只是由于南方诸部族的反对与杀戮,让北方诸族对由、黎两族心生不满,再生别心。”
“若姜由放弃了这个机会,此生将再无机会将诸族聚拢,日后又是南北诸族战乱不休的局面,许多先人的血岂不白流?”
姜由地想法是好的,但能不能实现,却难以意料。炎族当年何尝不是为了姜氏着想,多年后却一败涂地,几至灭族。
支持或反对,都是介入的方式,我何必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若姜由获胜,南北诸族统一,未必不是好事,那时再发展南方,也来得及。若姜由战败,只怕姜氏从此分裂,南北双方需要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才能平息下来。
从石头城传回的消息说,姜由这一次带了姜氏9族共3000余战士,加上石头城内的黎族战士,共有3500余人,还有牛7000余头,务求一战成功。
往骊山族的侦骑返回的信息告诉我,姜氏已经全军发动,只少了骊族参与,骊族举族都在为我找那种发亮的石头。
从由族返回的侦骑却告诉我,由族的力量不容小视,近30个由族部落在百里之内到处建起了村子,族人不会少于公孙氏,并已经组织好了军队,将在大山上阻击姜氏联军,姜由恐怕不易取胜。
“自兄长支持黎族建城之日起,黎族便将兄长视为永远的族长,姜由亦发誓终有一日,要在姜氏建设如太昊般的城池,并在太昊带领下,给族人丰足的日子。希望这一战后,所有的姜氏族人都能享受到太昊所住的房子,用上太昊所用的器具,坐上太昊的牛车!”
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 … 长锯现身
更新时间:2009…2…16 14:14:34 本章字数:2362
姜氏向南之心既定,我只能希望他们能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
我却急于改进我的锯。
锯面已经用一种青石打磨过,厚度降了约1毫米多一点,表面也显得光滑起来,甚至泛出微微的黄光,虽不能说“光可鉴人”,但照出点人影子还是没有问题的,锯齿也经过打磨,更增锋锐。
这期间土鲁已经几乎将所有的木工工具全换成了青铜铸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木工们正式进入了青铜时代,凿、刨等常用工具自不必说,还试制了一批青铜钉,这东西可比原来的铜钉好用多了,基本上可以直接钉进多数木材里面去,原来的铜钉却得先凿好洞,才能用铜钉连接起来,主要是硬度不够。以前只有极偶然的机会才能得到一两块可能含其他合金成份较多的铜锭,才能打造出一点点硬质的铜钉出来。
现在则可以通过控制锡、铜比例随心掌握硬度,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接下来的几次试锯中,由于有效地控制了磨擦阻力,铜锯的切割能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让我开始尝试第一次锯木板。
几次横向切割圆木的经验告诉我,即使是在横向切断的过程里面,锯的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何况是在比较长距离的切割过程之中。看来一项新的木工工具要诞生了——墨斗。
当然,前期我也没打算一次将墨斗做得很完美,基本的要求是得有一根比较长的麻线,然后得有一盒墨,这都全是现成的东西,却从来没有合起来用过。
从大元学校到太昊学校,墨和纸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大元出产的毛笔和松烟墨,到现在还是诸城中质量最好的,甚至大元纸的质量也是以大元城为最佳。后来仿制的有穷城和汉土城远远比不上大元城的产品质量,贸易城则根本就没有去做。
匠作区里本来就有现成地麻布纺织坊,很快就送来了一堆麻线,太昊学校的教师专门将墨磨好给我端来。
我在墨盒里浸入几块麻布。并将一根七八米长的麻线浸在里面,最后在架好的长圆木两端让人一拉直,我在中间提起麻一弹——一根细线在圆木上出现。
摆开架势。沿长线地一端,铜锯缓缓地切了进去,随着“吱吱”声响起,锯屑纷落,墨线渐渐消失在锯齿下,圆木从中间被慢慢剖开。
才锯到两米多远,我已经额头渗汗。手臂酸软。这还是在已经改善了锯的性能的条件下,若是没有大量地前期处理,估计撑到这会儿我已经早趴下了。土鲁招呼几位大力的木匠来替我,围观了大半天。他们也看出了门道,知道应该如何使力,几人轮流下来,终于将这棵圆木剖开。
“老子要铸长锯!”
我终于愤然,打算将这个板锯方案推倒重来。
但为了稳重起见,我打算铸的“长锯”也不超过一米。
眼下这把板锯还是有用的,至少对于木匠们断开圆木或修整木板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但真要用于锯板。还得是双人对拉的长锯才行。
匠人们在剖开的圆木边上啧啧称奇,土鲁则将板锯紧紧抱住,其他匠人估计一时间难得一用了。
接下来地十来天里,打铜匠人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造锯”小组,和我一起研究从长锯到短锯的铸造,为“利其器”,我还为匠人们另铸了一批超硬的铜锉,用于修整锯齿;为在泥版上镂刻精细地锯齿,我咬咬齿铸了几把尖细的铜匕。
但最为难的是锯齿的形状,详细讲解了很久。还是没能让多数匠人明白为什么要刻成两边倒伏方向不同的三角尖,只好让太昊学校的教师拿了几张纸来,放大了画在上面,张贴在匠作区。
不理解是吧?不理解也要执行!只要照葫芦给我画好瓢就行了!
还好,工程进度比较顺利,第十天上,我面前终于摆放好了十多把已经装好木柄,打磨光亮的长短铜锯。
我正在满意于锯地制造技术进步,却感觉到地面传来微微的抖动,木案上的铜锯也轻轻地颤动起来。
什么动静?
我冲出匠作区,上马直冲城外。
姜由终于进军了。
数千头牛在远离太昊城数公里处缓缓地向西南方向移动,那个方向约200里外有一个可以让牲畜通过的山口,过了山口向南,就是由族的村子。队伍缓慢移动,隐约有数十骑快速在骑牛的战士和牛群间来回奔跑,这里面应该就有姜由了吧!
隆隆的震动从地面传来,烟尘漫起在地平线上。
第二天,数名侦骑从太昊城出发,随姜氐大军而去。
自这一日起,由族换盐的交易就再也没有人来过。罢了,我且先静观,忙我的建设去吧。
看到太昊匠人们开始锯出了较为平整的木板,最薄地已经达到约2厘米,我开始放心下来,并加大了培训匠人们制作铜锯的规模,一段时间内,这将是太昊城反向为大元诸城输出的一项重要商品。
考虑到工艺的复杂和培训期较长,我还不想在工艺成熟之前将这项技术输出到其他地方。
将春播的事情交待给风余他们,趁春汛还早,我还得往公孙氏去一趟才放心。
太昊六年2月7日,我带着20人的一小队骑兵上了路。这一次我先取道铜码头——靠少昊的那一个码头叫盐码头,察看了一下仓库的情况。铜码头的负责人叫风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舟,估计他父母当年起名字时也没想到他会作码头负责人,但如今这个名字最合适了),很小心地逼上粱山我们察看堆放铜锭和盐袋的专门房间,里面的铜锭都一块块抹上了猪油,放在木质架子上,这一招是跟贸易城学来的,估计是骑兵们将这个贮存技术告诉了风舟。
存放盐的地方则在地面上放了大量石灰,这个是按我在太昊城的作法。
我估计了一下,铜锭已经有了大约三千块的存量,按每块十斤左右计,那也有十多吨了,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看来自冶铜工艺改进以后,铜的产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盐也有了近400袋有库存,按每袋40斤算,这也得有七八吨吧,应该可以满足公孙氏、姜氏和太昊的一时之需了。
而对岸,不断有骑兵涉河过来,库存的量还在不断增长。
自铜码头往西,越过大平原,我没有走上一次的山路,而是沿大河而行,力求找到一条合适的新道路。
数日之后,河谷收窄,前方是一道峡谷。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八章 … 西出函谷
更新时间:2009…2…16 14:14:43 本章字数:2230
最后这一两天里,由于没有从南边绕大山过去,而是沿河直进,可以看到河道已经明显收窄,尽管还在冬季,却也能看到大河水流变得湍急。
而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地势则尤其险要,大河在右边咆哮,河宽只有100多米,落差集中,流速极快,对岸也是山坡,地形陡峭。左岸边则内有数十到数百米宽度不等的一道山谷,然后是高山陡起,让我想起当初的炎族战场。
但这里却显得险要得多,左为绝壁,右为深谷,可谓绝地。
我一边感叹,一边率骑前进。远望去,谷底全无通路,走进去以后,经过一段蜿蜒逼窄的通路,竟从谷底穿了出去,最窄处不过数米,整个谷底长数十里,奇险无比。
过了这个山谷没多久,我们就明显看到前方一望皆是平野,再没有大山阻隔,而大河竟就在这里折向北!
函谷关!
我蓦然回头——我们头一天经过的竟是函谷关!
怪不得地势险要!
豫陕晋三省交界,黄河转拐处,当然就是函谷关了!
我回望高山险谷,颇多感慨。
后世老子出关便是从我们经过的这条路。西出函谷关,却是八百里秦川,王霸之地,哪里是去化胡,分明是去享福去了。
战国时。秦人守住这一关,便可安心在秦川内发展,而不受任何侵扰,待实力培养成熟,便可出关而争天下,所向无敌。
纵有六国联兵,猛将如云,雄师百万。道这关前,便只能远巡不前。待秦师一出关,便将六国联军杀得一败涂地!
姜氏果然占了个好地方!若让他们在此千百年发展下去,谁知道会不会提前出现一个“姜始皇”!
再往前应该就是后世地渭水,那渭水的支流 也就是公孙氏的祖地所在的河流,应该是泾水还是洛水呢?
没有一张地图在手还真是麻烦(读者大大们一定得小心,日后如果要穿越到原始,最好带一张地图)。
但这条河还不能叫渭水。至少现在不行。按姜氏的说法,这叫姜水。但从骊琴那里我得知,骊山族曾把牛神山所在的山叫作骊山,这条水原来也不叫姜水的,姜水应该只是渭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却因为炎族将宗族祭祀地改到了牛神山下,丽族在争战中失去了山,也失去了对这条河地命名权,加上迫于宗族得到其他各部的支持。只得南迁了。
从我们经过的路程计算,我们走的这条路比炎族迁族绕过南边的大山那条路要近得多了,说不定姜氏的先祖远远看到函谷关而不敢前进,最后只能向南绕过大山才到达的大平原。
姜由已经南下。我没兴趣再到牛神山下,而是涉水北向,直奔公孙氏所在的支流。沿这条支流跑了五天多,才到达上次我们宿营地河谷。
但这一次不再是只见河流不见人地场面。就在我上次宿营的那块坡地上,一个庞大的工地正在施工。
北岸的坡地上。距离四河交汇之地不到200米远,一座边长600余米的方城正在夯筑地基,旁边有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皮帐篷或草屋。这里应汝孙是我们的太昊族人施工地点了。
距离还有两三里路,坡地上的族人就看到了我们,一个骑兵小队迎了上来。
“木驼!”我远远地看到弓着身伏在马背上快跑的木驼,高叫了一声。
“哗!”
木驼带地小队战士们高呼起来。
“族长来了!”
两名骑兵不再过来接我,而是反冲向工地,向族人宣布这个消息。
等我和木驼并骑到达工地上时,上千族人都涌了出来,喜笑颜开,纷纷簇拥到我马前,我没有下马,就在马背上高呼:“大家辛苦了!”
族人们一阵欢呼。
木驼挥示意大家继续工作,族人们才慢慢散到工地上去。
在工地外,我还看到了远涉长途艰难过来的太昊牛车,大约还有沟来辆。
“这些家伙可不容易到这里呢!”木驼说,,一路上不停地坏,还好有匠人们在修,就这样都坏了一小半,不过还好多数都到了这里。也真亏了这些牛车,不然的话那么多粟米和帐篷、工具,靠马驮人扛可不行。”
“那粮食和盐都还够吗?”上次运来的盐有地是给公孙氏的,不知道太昊筑城的族人剩下了多少盐。
“一个月没有问题,现在我们的骑兵都在往北方地坡地上去狩猎,就是想坚持到两个月以上,公孙氏的粮食也不多!我都不好跟他们要。”木驼说着挠挠头,偷看我地反应。
怪不得我们的骑兵没有几个出现在工地上。
“没有问题,不向公孙氏要是对的,我会给你运来粟米,现在太昊有了一种新车轴,一定不会轻易坏掉,下一批运粮食的车应该会装得更多,还有盐不会再从太昊运过来了,可以直接从码头过来,我找到了一条新路,不用翻山,只要沿大河走就行,比原来的那条路近了很多!”
“不用翻山?那就好了!那我们的牛车也不会坏那么多了!上次可花了我们一个多月才到这里呢!”木驼高兴起来。
“不过粟也要省点吃,留一点作种子,下一批粟我会在一个月内给你们送到!”从这里骑马返回太昊不过十来天时间,运粮食过来也许就在20天以上,不过通过新路从函谷关通过,应该就在20天左右可到吧。
“好嘞!”木驼满口答应:“其实就算两个月运到也没有问题 我们的骑兵在北方狩猎打到的东西也不少了,这几天都没有吃太多的粟米呢!”
“呵呵!那也要让筑城的族人们吃饱!”我怕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那——”木驼犹豫了一下“公孙氏上次派遣人过来,说是要用黍换我们的盐,是不是还是用斟戈氏的那个办法?”
呵呵!这个我倒不反对,斟戈氏都能接受的比例,对公孙氏不算过份吧!
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粮食运输问题的好办法!
“那就派遣一队骑兵,你带队,跟我走一趟新路,我带你们去找运盐的近路!”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 … 南征不利
更新时间:2009…2…16 14:14:53 本章字数:3253
工地上我视察了两天,主要关心筑城材料,看来公孙氏有熊城那边的太昊匠人已经来过了,现在工地上用得最多的都是黄土烧制的城砖,连地基都是用大块的城砖砌就。
“这土可松了,要是太昊城外都是这种土就好了,太昊那边开垦一亩地的时间。这边可以开三亩!”几名太昊匠人告诉我。
这个消息在头两个月我就得到了,有熊城那边的匠人们早为我作了这方面的介绍,看来这片地上的农业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很快超越太昊城那边。
“到春播的时候,所有的建筑工作都停下来,所有人全力投入到春播,耕地的工作也一样,不能为了建城耽误庄稼!以后这里的作物迟早要能够自给,不能老是从太昊老远送过来,种子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一定按时给你送到!”我向木驼交待道。
在工地停留的两天里,我抽空去了一趟公孙氏的有熊城,经过这两个月时间的建设,有熊城已经到了封墙顶的时候,公孙干忙得晕头转向,仍向我保证——只要有熊城一建好,就立即让族中所有剩余劳动力投入太昊的新城建设。
“不知道太昊族的新城叫什么?”公孙干好奇地问。
“叫大夏城!”我早已经筹划在胸,当年大元诸族将随太昊新城的建设一个个得到命名,有穷城和汉土城就是先例。
自知道姜氏所在的地方就是后世大秦建立霸业的所在地,我对于在姜氏地盘上筑太昊新城也有了兴趣!不过却不是现在。
“公孙氏的其他部族都找到了么?”我问公孙干。
作为当年公孙氏的祖地,尽管已经没落,但公孙氏散布于四方的部族仍是以祖地为中心的,向东迁出的这支只不过是其中最大的宗族所在的一支,但是像斟戈氏这样地部族就没有随有熊族东迁,而是在大河东岸的山西地界停了下来,依山发展农业。
“各部族分散较远,如今也不过找到了斟戈氏、焦氏、滑氏、有狐氏等部族。多数部族尚不知宗族已经返回故地,兴建有熊城。但已经联系上的诸族都派遣了长老或族人参加了熊城的修筑,有狐氏还道一旦新城建好,他们也要建设另一座有狐城呢!”
“那这些部族都在种植黍吗?”我最怕就是在公孙氏内再发生内斗。
“这叮——”公孙干沉吟了一下“诸族中只有斟戈氏在大力种黍。其他诸族都在西方或北方,没有种泰,但只要宗族种地黍收成好过他们的畜牧。他们一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