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歌-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炸膛,哦,可有人受伤吗?”
“回陛下,前后已经伤了三十八人,伤重不治者三十二人。就是那个范西礼,也曾被划伤过头部。”
围观的臣工,都倒吸了口冷气。小朱也是感觉鼻子酸酸的。如此高的死亡率,虽说是科学的代价,但伤亡的确太惨烈了。
“传旨,凡亡者,赐乡里桥前牌楼一座,拨银抚恤。赏工部立碑刻名。伤者延医治疗,官升一级,锦衣一福,白银千两。”
“臣多谢圣上隆恩。”
“皇上,”一旁毛文龙见事情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小声说道:“根据军中旧习,新炮、新镜、以及新弹,均要起个名字,请皇上示下。”
“哦,对,对,是要赐名。这新炮,就赐名‘光启炮’吧。瞄准镜盒嘛,”扭头看了看仍在偷瞄筱筠的那个家伙,“就赏赐‘西礼镜’吧。至于这开花弹嘛!”
“皇上!”一旁的礼妃非常紧张的叫了小朱一声,这份小心思,身边的人都明了,就连范西礼也乖巧的垂头耷拉脑袋,假装没听见。但隐约吃吃的笑声还是传入小朱的耳朵里。
“哈哈,好,就依了爱妃,此弹就叫礼妃弹吧。”
小朱估计如果不是人多,互相之间有扶持,一定会有大量的人卧倒在地。
“皇上,礼妃娘娘的尊讳不可全然用于弹名。不若,叫礼花弹吧。取意礼妃所制开花炮弹之意。”
恩,。
这回是小朱险些倒地。看着孙承宗迷惑的眼神,听着周边“然也,然也”群臣的嗡嗡声。小朱哭笑不得。
‘光启炮’、‘西礼镜’、还有一个‘礼花弹’的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
望着阿萝雀跃的神情,小朱实在,实在是无语。');
第八章:袁崇焕
怀柔检阅的事情非常圆满,群臣对皇上在后来几天,领着礼妃爬山登高的乱玩,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容忍,但为了警示这种行为。回到京师之后,仍有数名言官,上书,弹劾了陪王伴驾一起去怀柔的那些群臣,说他们没有做到劝谏天子的职责,说的是群臣,实际上是在说皇上。
好在小朱的脸皮还算厚,全没放在心上。
从各方面的改进成果,小朱认知到了一点:改革与开放,其实‘开放’最容易,说冠冕一点,圣上开恩,允许这样干,允许那样干,然后你就等着开放的结果就是了。因为之前管的太死,大家宁肯犯法也要偷摸的去干,现在你放开了限制,大家久久压抑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当然,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诱民以小利,则大利国之备也。
好了,开放容易,但改革最难,因为你之前的体制是为了管制而设立的,现在开放之后,你为了应对新的形式,就必须出台新的制度,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法律的相应改变,才是真正的改革。不能嘴上说改革了,而实际上,仍然沿用老的东西去束缚人。久而久之,大家仍然走回当初犯法也要干的老路上去。而犯法以某私利,远远要好过犯法以某国利,前者动心,后者动国。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徐光启的工部上来吧。
那个范西礼,小朱兑现了十万雪花银,这钱花的还是值得的,因为开花弹和西礼镜的造价降了下来。
开花弹的造价是15两银子一发,虽说其中还有每十五发一枚废弹的损耗,但15两银子至少杀十人,这买卖划得来滴。
西礼镜的造价更是彻底便宜了,只和五两银子一套。阿萝得知她盼望多年的千里镜,竟然只有几两银子后,气恼的臭骂了范西礼一通,骂的范西礼一头雾水。
光启炮造价仍然很贵,高达1万2千两白银一门。小朱狠了狠心,仍咬牙让户部拨了200万两白银去度造了。两百万的白银,其实也不过是刚刚够用而已。
因为国家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太多了,赈灾就是一个大窟窿,没法子,这天灾起码还要持续20来年,能挤出两百万银子造炮,已经是不错了。
为此,小朱特意安排孙承宗和徐光启,把武器的形制尽量缩减,现在光火铳就十多种,减少规格,也是节省军费的手段之一,淘汰下来的废弃火铳、火炮、旧式炮弹,小朱全安排给毛文龙贩卖到朝鲜去了。此刻后金那帮人还没正式征服朝鲜,卖点军火给朝鲜,也可以加强一些他们的抗击打能力。一旦与后金交兵,能拖一点时间,是一点时间。
至于像前朝万历年间一样,派兵派将的去援助抗倭,国家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只好作罢。
不过军火贩卖的另一个好处是:进口国产生惰性思维,反正只要有钱,购买就是了,但这样一来,进口国在武器研究上的脚步将大大放缓,武器质量始终落后于出口国,久而久之,出口国对进口国,就形成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对于朝鲜,小朱就想达到这么个效果。
毛文龙带着一大堆的军火批文(九边淘汰的军火都直接发往天津)和一百万的银子回东江了,这些银子,加上他这些年招募收集的,自建虏那边逃回的汉民,足够他组建一支成规模的镇海舰队了。他很满意,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君臣一起,复兴大明’的希望。临走的时候,老毛诚恳的跟皇帝认了错,说以前不应该太蛮横了。小朱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话。
负责给老毛在天津和山东组织货源的皇商是田弘遇和另外一个人。田弘遇在成为皇商后,‘人缘’显著提高,很多人都称呼他为田老。呵呵,田家虽说还没见到太大的利润,但根据推算,年底应该交给礼妃的银子,可能有9万两之多,至于户部和内帑,那更是海了去了。其他的形势也大体如此,因为大家其实都是看着田家来定自己上交的银子。因此,缴银计划,提前就报了上来,乐的温体仁和毕自严跟什么似的。
再过几天,刘鸿训、钱谦益、孙承宗联名推荐的袁崇焕,也就到北京了,为了掩饰小朱心中激动的心情,小朱特意让内阁拟个召见的仪式出来,以显示皇上对袁崇焕的重视态度。
内阁对皇上这么重视袁崇焕,均表示理解。因为老袁在这个时代的名气着实的响亮。当然,他们不知道,老袁的名声,岂止在现在啊!这也是小朱激动的原因。
在这个时间差里,小朱还打发了范西礼,先按‘周制’封了一个男爵的身份给他,让他再次兴奋起来。然后又加了他300两银子做路费,赶他回家去。小朱心说了,‘你赶紧回家乡去发泄发泄吧,顺道也替俺大明宣传宣传。’
只要有技术,这么个破落贵族都能顶着皇家男爵身份的同时,还能以大富翁的身份回家乡炫耀,这个效果一定是惊人的。
这小子倒也乖巧,用毛笔在纸上勾勾划划的纪录下小朱需要的人才、技术、东西和他所能承诺的条件。最后实在演不下去了,才拿出鹅毛笔,蘸着墨,用花体文写了起来。
写完之后,小朱立刻让他滚蛋,因为他明显知道小朱比较了解和宽容他们这些人的风俗习惯,因此时常流露出对礼妃的赞美,搞的小朱不胜其烦,他可以当面夸赞贵妃的美貌,这点小朱是能够容忍的。但背后对筱筠的阴暗心理,小朱还是恶心的。所以,赶紧让他滚蛋才是上策。
袁崇焕,袁崇焕,这个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响当当的汉子,小朱在见他之前,非常紧张,生怕因为自己的不慎,而造成困扰。
但丑媳妇,难免见公婆嘛!小朱还是在建极殿后面,云台门、云台左门、云台右门之间的玉阶上,亦称‘平台’处接见了他。
袁先生长得不算英俊,眼睛也不亮,鼻梁也不挺,个子也不高。但他的气质,却能够让人沉醉其中。他迷人的风度,优雅的谈吐,睿智的见解,和真挚的忠诚。都让小朱着迷,他的条件小朱全答应了。
并且亲手赐他‘穆字金刀’,还亲手给他佩戴上。他曾想推托,但小朱说:
“自古拜将封候,乃吾华夏风俗。现在朕只是替先生佩刀,何来的僭越之事?复辽,朕不吝封侯。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小朱的真心举动,真的是真心的,出于对英雄的景仰,出于对英雄的补偿,小朱都要这么干。但好像袁崇焕理解上有偏差,他哭着跪在小朱面前,指天发誓:
“苍天在上,天子阶前,袁崇焕誓定辽东,以慰君心,以告黎民。纵身死,魂亦守宁锦!魄亦守辽东!”
说的多好,不愧是顶天立地的袁崇焕。
袁的职务和官制,在历史的惯性下,不是小朱说变就变的。一切都跟记忆中一样。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军务。兵部尚书是个虚职,明代官员的俸禄太低,即想拿高薪,有不想贪污的清官们,国家对他们的补偿,就是多封官,封一个官,加一份工钱,想想真是不够累的,直接涨工资不就结了。呵呵!
原本还有个天津军务的,但因为毛文龙,所以给消了,这细微之处的不一样,意义是深远的。老袁现在真真正正的管不了毛文龙了。老哥儿俩一个是陆军,一个是海军,东江镇,也成为海军的战略要地。因此,在小朱一系列动作和一再叮嘱下,袁崇焕也明白的把话说透了。
“臣原本是想杀毛文龙的,但现在臣属边军,其属水师,臣请皇上放心,臣已无此心,亦无此权了。”
君臣的平台相见,得到了以刘鸿训、钱谦益、孙承宗为首的东林党人的极高赞扬,其中尤其是小朱搬出古礼,为袁督师佩剑的行为,更是被他们宣传成君圣臣明的盛世典范。
但天子佩刀的问题引出了一个小小的麻烦来,那就是,今后这‘穆字金刀’再行赏赐的话,是否都要来一次天子佩刀?
如果天子愿意这么干,那毛文龙怎么办?还叫回来重新履行吗?那‘士责搁笔’呢?是否要履行‘拜相’的古礼?
表面上,是大家在探讨古礼,实际上,是所有人那点名利心在作祟。或者说,忌妒心在作祟。
烦不胜烦的情况下,小朱把问题甩给了内阁讨论,基调是:“只此一例,你们给我想理由。”
后来内阁的理由竟然非常滑稽,因为袁崇焕不是在殿内觐见的,因此,皇上才于平台佩刀。而根据礼制,大臣觐见必须在正殿内,或者皇极殿,或者武英殿,或者文华殿,或者皇极门正殿,总之,殿内是不能‘天子佩刀’的。
整个就是文字游戏,逻辑死弯。反正他们能绕,绕过去就是了,小朱也乐得轻闲。
第一批新式的‘光启炮’,一共十八门,连同培训出来的100名炮卒,小朱都答应优先配给袁崇焕。不过因为打造繁复,估计怎么也要到9月才能完活。这是历史局限性,谁也没办法。
袁崇焕倒也活学活用,针对瞄准设备的防泄密性质,他特意上书,规定标尺、西礼镜等物,平时要保管在主将副将等人的手中,到战时,再由‘校炮兵’和‘标炮兵’凭借主将的令牌或者手谕取出。战后,炮队的校尉要仔细核对所有装置的损毁和归还情况,并且将这一取、一收两条军令,归成军中十七斩里面。
小朱拿着这个折子,连夜把阁臣和九卿找来,问问他们的意见,大家都没有表示异议。因为校炮的时间被大大缩减,效率也提高数倍,所以,增加取收的环节,还是比以前的效率高。
于是也就批准了。
袁崇焕的威信很高,即便没有军饷,辽东士兵也会卖他面子不闹事,更何况,小朱为了补发欠饷,已经陆续发了900万两白银了。这样再闹事,就说不过去了。
老袁到任后,就传来几个捷报,虽说都是小胜,但足够国家渡过炎热的夏天了。
趁着袁崇焕的捷报,小朱终于顺利下发了两道久违的圣旨:
1。盛暑祁寒,可免朝会经筵。着各部内阁轮值文华殿即可。
2。复外吏久任及举保连坐之法,禁有司私派。
第一条施行又被废止,现在老话重提,已经不存当初的矛盾了。大热天的,谁愿意多跑啊!第二条,则加了一个小框框,举保建功者,举保者亦赏。
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平衡了。都忙着收夏税的工作去了。
说到小朱之前颁行的‘驿站明刊令’,其良好效果显现出来,下发的欠饷、赈济的银两数额,因为被细化到每人多少,由驿站供平民和底层士兵们任意观阅,大家都知道自己该拿多少,当官的该拿多少。开始还是出现了贪污的事情,但驿站同样发明刊上报,着实是查处了很多的贪官墨吏,只是小朱有言在先,近三年属于贪墨安全期,所以,这些人都是撤职还乡,没在国家这里丢性命。但流寇也知道这些人啊,杀了这些人,又有银子,又有名声,多么好的业务啊!于是这些被撤职的贪官墨吏,居然被流寇、土匪杀了个七七八八。搞的现在饷银的发放,很是顺利。
义学的事情也上了点轨道,已经有官员上书,说低下的老百姓很欢迎这种方式,每日竟有老叟老妪、顽童小女,都过来听义师的启蒙教育。
其中有个小事故:一位花甲老人,在学会写自己名字之后,竟然乐极生悲,去世了。
这样的事情就看你怎么处理,如果杀了义师,那绝对是蠢办法。但经过钱谦益的处理,用“朝闻道,夕死无憾。”这句名言一解释,那个幸运的义师,竟然得到了十两银子的嘉奖。那名幸又不幸的老者也由官府、乡绅,合钱办了一场风光的葬礼。虽说这么处理有些过于弄机,但效果是好的,义学的名声越来越大,参与义学政策的君臣四人,也都得到了好名声,温体仁的日子也稍稍好过了一些。
总算是轻闲了许多,那天小朱和礼妃在承乾宫里嘻笑玩乐的时候,筱筠进来禀告。
“皇上、礼妃娘娘,孙承宗大人文华殿外求见。”
筱筠丰满婀娜的身子,裹在月白色的薄纱宫衣内,再被殿外的阳光一照,可以清晰看见里面绣花的中衣,这番美景映入小朱的眼中,是那样的诱惑。
礼妃很聪明,她轻笑着说:
“筱筠,你来帮皇上更衣吧。”说完,轻轻的在皇帝胳膊上捏了一下,便去桌边吃葡萄去了。
小朱毕竟当了快一年的皇上了,整天被圣上、主子的乱喊。时间久了,脑海中自然产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想法,对于‘一夫多妻’的概念也接受了不少,以至于在面对筱筠这样极具成熟魅力的女子时,顺理成章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毫无罪恶感的‘想法’来。
礼妃平时跟皇后、袁妃争风吃醋的,但对身边的人,她倒不忌讳,因为在此时的后宫中,这种方式叫做‘固宠’。也因此,她才刻意纵容小朱,当着她的面儿,对筱筠公开流露出来的欲念。
主子的意思,筱筠是清楚的,如果不是小朱内心中那最后仅存的一点道德感,估计她早就被小朱XX了,呵呵。
夏天的衣服真的太少了,更衣时,还要重新换上新的中衣,在筱筠服侍小朱更衣的过程中,他的欲火不争气的显现出来。
筱筠羞红着脸颊,略抖着双手帮皇帝换好衣服后,两人同时嘘了一口长气。小朱偷眼看了看她,正好碰上筱筠瞟过来的眼神,热烈的烫人。
烫的小朱连忙离她远远的,随即逃也似的跑了出去。身后是田妃轻轻的笑声和筱筠羞恼着嗔怪她的语声。
夏天,果然是个麻烦的季节。');
第九章:整顿三大营
孙承宗找小朱没什么好事。
夏天,这么热的天气,预示着中国北方的天旱。也预示着秋收的结果不容乐观。仿佛为了印证‘祸不单行’这句话,杨鹤那边传来的,是战乱的消息。
原本杨鹤刚到陕西的时候,军情还算乐观,银子发放及时足额,他本人素有清廉的盛名。利用驿站明刊的效力,免除税赋,惩处贪官,招抚流民。收效非常显著。
但是进入夏季以来,赤地千里,原本就贫瘠的土地,更是难以承受。眼见今年的收成难有保障,很多人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更严重的是,大明军制,边军不得擅自调动。他手下的卫所军吏,根本几近于无。将才更是寥寥,不得已,他启用了进士出身的陕西参政洪承畴来担任军队指挥者。
这个洪承畴的确是为了历史而来,小小官衔,小小权力,上面既有知遇之恩的杨鹤杨总督,还有连皇上都改变不了的招抚国策。他依然诱杀了300名降卒。
这一下子,谣言四起,综合来看,主要是说,今年全国收成不好,国家那里没粮食再赈济灾民了,所以,招抚政策变成剿杀了。于是,陕西的流寇迅速打下了几州几府,更招小朱心疼的是五名义师也被他们给杀了。这些个怀抱天下为己任的举子们,被小朱一道旨意,赶往了危地,枉送了性命。
“可恼,可恼,这洪承畴果然不是好东西,这些叛匪也确实可恨,杀人也便算了,竟然连义师也给杀了。朕对不起他们啊!”
“圣上息怒,圣上息怒。”刘鸿训等人连忙劝慰。
“皇上,杨大人另写了一个疏奏,说的是,洪承畴的确人才,此次民变,错虽在他,但是希望皇上看在人才难得的份上,能予以留用。”
“留用?留用就能平息流寇了吗?你写信去陕西,去问问洪承畴,他有法子平息民变吗?他有吗?杨鹤有吗?”
“皇上,洪承畴所杀的那三百人,确实罪大恶极之徒。杀之前也曾递过折子给杨大人的。杨大人复信说希望他妥善处理,应该也是批准了的。”
“胡闹,这是军情,这是国策!他杨鹤竟然回了一个语焉不详的回信,难不成,杨鹤老糊涂了吗?”
“圣上息怒,维今之计,不是惩办官员,而是尽快拿出政策招抚流民,赈济灾民才是啊。”
“呵呵”小朱苦笑了一下,指着温体仁接着说:“温先生,刘先生要你拿银子出来呢,你跟几位先生说说,户部这半年多,一共花了多少银子了。”
“回皇上,回刘首辅,户部自天启七年冬开始,至今已经花出去1300万两白银了,这还没算上内帑支取的240万两白银。这些银子多是出于恩许令所筹措的银两。况且前日南直隶塘报,浙江发生海溢(啸),死了数万人,南直隶开府库赈济,也花了200多万出去。这钱也要早晚补给过去的。”
温体仁从3月起,就每隔60天,会给皇帝和内阁提供一个四柱帐,花了多少,还有多少,都很详细。听到温体仁的介绍,大家都默不作声。这1740万两白银,说穿了,都应该是内帑银子,皇上这么花钱,自己还节衣缩食的过紧日子,着实令他们感动。
但感动归感动,这次民变的势头更猛,要想平复,军饷、赈济、安置等等银两又将是天文数字。
“户部现在还有存银4089万两白银,这些银子,还要留着今后几年的用度,皇上的内帑银也仅剩下370万两了。这钱怎么出?还要好好谋划才是。”
“不单这些,朕已经提前知会了王洽,预支300万两,用来兵器、炼铁、修造船坞之用。恩许令的银子,4000多万两已经到达极限了,再有增加,也不过十万十万的增加,现在我大明就靠着这4000万两白银过活了。”
“皇上,那皇商的孝敬银、镇海舰队的海事银,年底前…”
“孙先生,”小朱不仅苦笑一下,“这两笔银子,今年你我君臣就不要做想了,万事开头难,孝敬银最多最多200多万两,海事银,能有个100万两就谢天谢地了。”
“皇上,不如这样,先发那预支的300万两银子过去,等孝敬、海事二银到户部后,再做补足之用。”这是周延儒的主意。借贷消费,他倒是挺超前。
“现在也只能这样了,但朕先前的预支银子,还是要花费的,好在先期投入不是很多,暂时,先让王洽从内帑支用吧。”
300万,随随便便的就要填无底洞了,明末越招抚越壮大,越壮大越要花钱招抚的恶性怪圈,仿佛重新以历史的惯性出现了。
“列位卿家,朕最先提出的,剿杀策略,失之急躁,但剿抚并举的方略呢?列位卿家有何打算?”
“皇上,此事还当缓行,”钱谦益率先反对,但是见皇上眉毛一立,他连忙接着说下去:“不过,不过嘛,臣倒是想,可继续留用洪承畴,此人杀伐决断,颇有大将之风。先明旨饬斥,并罚俸一年。再发暗旨提拔他为陕西左参政,这样一来既可以平息民怨,又可以暗中向他表明一个态度,朝廷一力招抚,但不得已情况下,可相机行剿杀之策。不知皇上圣裁如何?”
“温体仁,你的意见呢?”想通过这个法子,必须先得到温体仁的认可,因为这是钱谦益的主意。
“臣附议!”
“嗯,”小朱稍稍坐的舒服一些,再开口就缓下了语气。“其他卿家的意见呢?”
“回皇上,发暗旨倒是可行,只是六科给事中那里…”
“哦,这点周大人可不必挂怀,钱某愿当这个说客。”
“那臣亦附议。”
“刘卿家,孙卿家!”这个事情必须人人表态,否则一定会出乱子,洪承畴的本事小朱知道,冷静下来一想,留用还是必要的。
“臣,臣附议。”刘鸿训犹豫权衡了半天了,只能附议。
“臣想的是,以京营出陕西,或可能节省一些银子。”
看看,这就是国家这届的内阁,连主理兵部的阁臣,都在琢磨如何能扣出银子来,可敬的朝臣,悲哀的朝政。
“孙卿家你仔细说说。”
“回皇上,京三营并没有历年欠饷的问题,对付流寇应有胜算的把握。但空饷、冒饷的积弊陋习,也到了整顿的时候。以京三营出陕西对付流寇的名义,既可以帮杨大人和洪承畴出一点助力,又可以借机清理积弊。可谓一举两得。”
“好,孙卿家此言,想必也是附议钱先生的方略了,那就赶紧拟旨,另外,赐杨鹤‘士责搁笔’一件,让他知道,朕对他信任如故,重用有加,切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