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歌-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有一策,斗胆献与皇上,今后若有所服之胡众,概分为新、细两等,以归化之新族,统管辖理冥顽之细族。这样,新细二族,皆要依附大明,以抗另族。纵使将来国力暗弱之时,利用新、细二族之间的隙怨,也依然可以游刃其间。
而世人蒙昧,则必趋利避害,前有马市通商,使夷狄亲近汉家。后有南洋药政,使诸岛向往中华。近日,徐光启老大人,成书《北棉录》,文中,于棉花粮辎等物的栽培,多有心得,借此说,以棉粮送与新族耕种,是衣食之利。通商互市,是钱财之利。有此二利,则既可以体现吾皇仁德之心,又可将游牧转为定民。消弭其暴戾之气,使之新族臣服我中国,不谬矣。”
……
杨嗣昌说完了,他说完之后,一众群臣已经是嗡嗡声一片了,但仍然有少数的几个人,很遗憾的发现,群臣是已经听明白了,而皇上呢?举着奏折边看边听,结果是听也没听清,找也没找到。正在那里发愣呢!
一旁的杨春趁着群臣低声讨论的光景,连忙上前将标画好的奏折递了过去,小朱比照着标有红线的文字,看了半天,总算才摸清点脉络。
注意哦,小朱不是太笨,杨嗣昌的前五项,他都明白,无非就是训练士卒,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该杀的时候不要手软,该放的时候不要疑惑。能挑拨离间,就绝不假仁假义。将来在征服地施行重税,以为天朝服务。
这几点非常容易理解,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第六条:恩威。小朱看了半天,才算明白过劲来。
看清楚杨嗣昌的法子后,小朱心中立刻想到了比利时人曾经在卢旺达施行过的手段。
因为从历史上看,以当地人治理当地人,是比较成功的方法。除非像杀印第安人那样玩种族灭绝,但美洲殖民者灭了三、四百年,最终也没灭干净,虽说印第安人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但这名声算是彻底玩完了。
而比利时人的政治模式,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因为比利时人在军事胜利之后,强行按照身高和鼻梁宽度,将卢旺达的原住民,划分成了胡西族和胡图族。用人数少的胡西族人,来统治人数多的胡图族。
几百年之后,这两个人为划分的种族之间,埋下了刻骨的仇恨,然而在这样的内讧背景下,不论是胡西族还是胡图族,仍然要给比利时人三分薄面,甚至还要依靠比利时的立场,来为自己张目。
而拉拢腐蚀新族的糖衣炮弹,就是将汉家的棉花栽培技术,传播给对方,使得对方因为种植棉花,而生活无虞。生活安定的民族,也就不再拥有威胁性了。其实杨嗣昌的意思,还不止棉花一种,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植物。但小朱皇帝之听懂了棉花,好在意思理解上,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偏差。
试想,胡图族胡西族是同根同源的兄弟,还闹成这样,更何况蒙古和后金了?
后金中著名的叶赫那拉诅咒,甭提多牛了,以至于到了那最后的时刻,还有人拿这说事儿呢。这句诅咒的原话已经不可考了,只有大概的意思如下:
“叶赫那拉的子孙,即便只剩下一名女子,也一定会杀尽尔等。”
呵呵,现如今的后金那边,叶赫族人可是还有不少呢,当初被征服时,所留下的血迹,还没有干涸呢!显然,叶赫族人,就极为适合‘新族’的标准。
蒙古那边更甭提了,各大部落之间的始祖,都能靠上铁木真,但这种现状却不是什么好事儿,因为人人都可以跳出来,理直气壮的声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其他人反对别的可以,唯独这条却永远不能反驳。因为这的确是事实。
而只要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就拥有成为草原共主的资格。这其实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成吉思汗家族自第四代开始,就不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邻近政权,产生威胁了。
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忙着内讧去了。
这样来看,奥巴的多罗特部、却图的土谢图部、包括额哲的察哈尔部都拥有新族的资格,并且蒙古太大,起码要四个部落以上的人,才可以保持平衡。
以此类推,俄罗斯境内的种族很多,100多个,俄罗斯联邦是由基辅公国发展过来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就是两大种族,白俄罗斯人,是这两大种族,与北欧人混血产生的新兴族人,所以如果扶植俄罗斯境内的‘新族’,白俄罗斯人最适合。
想通了这几条关键点,小朱很高兴,他拍着御书案说:
“杨嗣昌,你这四正六隅十面网之法,果真是好计较!朕心甚慰啊!朕心甚慰啊!”
然而,皇上的话音未落,一旁有个声音响了起来:
……');
第十八章:七大都督
第十八章:七大都督,
正当皇上为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网之法’欢喜的抓耳挠腮之际,忽然一个高亢的声音响了起来:
“皇上,师出有名,方能名正言顺,方可无敌四方,因此,杨大人所论,舍本而逐末矣。”
说话之人是熊文灿,要说起来,熊文灿算是比较郁闷的,七都督之中,他成名最早,当年孤身赴会,收降郑家水师。后又变卖家财,一叶扁舟,于安南等国购买应急的粮食。多年来,经营东南,甚至光复台湾,都有他的功劳在里面。还是地方牧守中,第一个获得士责搁笔的,又曾经与杨嗣昌一起为皇上讲授六艺。这种种环节,都说明,他是皇上的心腹重臣。但是,皇上似乎仍在观察他,以至于,七大都督之中,他的提拔,却反倒是最慢的。他最高的理想是户部尚书。呵呵!
所以,眼见杨嗣昌今天风头出尽,熊文灿心中别提多吃味了,偏偏杨嗣昌恃才傲物,还真就被他找到了毛病。
要知道这个时代,对名是很看重的,其实不光现在,后世的老美打伊拉克,也要找一个理由的,更何况现在了。
“哦?文灿可有计较?”
哗!小朱做皇上之后,屡有犯错的劣迹,因此群臣都习惯了。但是作为皇上,在朝堂之上,公开称呼大臣的名字,这‘错误’可就太骇人了。
果然,熊文灿一听皇上称呼的这般亲昵,连忙一揖到地,躬身谢恩。群臣互相之间,交换一下眼神,大家都心照不宣:
‘他日,此人必定入阁。’
眼见一个口误,遭来这么大反应,皇帝稍稍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很快找到了打岔的突破口。
“熊卿家,起来说话,不知你可有出师之名?”
“回皇上,臣有上、中、下三策,供皇上钦点。”
“嗬!不错!说来听听吧!”
“谢陛下。
上名:
征伐北疆,先以额哲召各部会盟,各部定应者寥寥,借此事行霹雳之怒,出天兵助二王征讨。
征讨辽东,以奴儿干都司为我大明府衙为名,平后金之叛。
征讨西域诸邦,以此等地方,皆我中华旧邦,多年未有朝贺之举,想来是被蛮族所欺,现特来求助大明,出天兵以救。臣观西域游商,多莽撞无行,从中选其一二,行以软硬手段,代言‘代其君借兵天朝’,定不是什么难事儿。”
中名:
征伐北疆,以额哲年幼,却图体衰故,为二王巩固行在。
征讨辽东,以沈阳为我大明旧城,收复失地为名。
征讨西域,以西域屡有藐视天朝,杀我商旅为名。
下名:
北方有星宿之海,繁星出其间,其神光可幻化九彩神莲。君子如揽,则国泰民安,故以‘代天子巡北海封莲’为名,出兵征讨,届时,可寻人代巡即可。
东方有大江,黑蛟戏于江上,鸿毛不浮,浊浪滔天。后金无能,致使妖孽肆虐,现天朝出兵,要伏魔卫道。
西域有大佛,与四川乐山之佛,乃为兄弟父子,佛陀现世,有圣物两件,分置西域、乐山,天朝自然要出兵迎取。
杨嗣昌是具体的战略布置,包括将来如何分化瓦解那些游牧民族,以利百年的方法。
熊文灿是从出师的借口上,替大明做了准备工作。
等熊文灿说完之后,已经到中午了,一群人从前半宿开始,就饿着肚子呢,因此,皇上下旨,就在皇极门正殿,举办赐宴活动。顺便也让大伙看看,皇上中午吃什么!
小朱定的菜谱很简单,午餐就是一碗面条而已,只是花样上有1百多种,每天一轮,一年吃下来,也不觉得腻。当然,毕竟是皇上赐宴,除了面条,还会配上面汤、小点心、小果盘等物。
可别小瞧了面汤,里面实实在在的配上了十三味中药,熬制出来的面汤,甘醇浓香,对身体大有裨益。
大臣们今天吃的面条是三彩肚丝面,取猪肚、牛肚、狗肚各少许,分别切丝,猪肚红烧(红),牛肚干煸(白),狗肚蒸煮后重味腌卤(黑),面捞出来后,将三丝分别码入汤碗中,再配上凉拌白菜心、花生、什锦果脯,一碗面汤。这午餐面套餐就齐了。
因为天气寒冷,三肚做好之后,可以久存,所以,御膳房的人听说中午皇上要请群臣吃面,心里甭提多痛快了。
“咱们真是侥幸,皇上请大人们吃面,偏偏赶上了三肚面,这要是换个花样,还就栽面儿了不是?”
他们前几天刚刚做了三小缸的三肚丝留存,今天甩开膀子忙活了小半个时辰,做了145份的三肚面套餐,送到前面去了。
为了让群臣吃好,皇上等自己那份面上来,就命人在御座前竖起屏风,小朱稀哩哗啦的这通吃,吃的外面的大臣们的肚子,都叫唤了。
等皇上吃好,皇上就回后面的中极殿休息了。这时候,大臣们连忙席地而坐,端着面碗,就着小菜,也开始了爆搓儿。
大家吃完面,小菜也见底儿了,小碟子里剩下的花生米和果脯,往手心一倒,便站起身,相约几位好友知己,大家都三三两两、溜溜达达的跑到殿外唠闲嗑去了。
大明朝的君臣关系,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矛盾,说等级森严,有廷杖做映衬。说互敬互爱,这不,吃完饭,大家不是等着皇上回来接着聊,而是自己先散会,出去遛弯去了。
不大一会,杨春指引着手下人,把大殿收拾干净了。先打发自己的跟班去中极殿传信,他自己则拿着拂尘出来高声喊:
“列位大人,午朝入觐啦!”
正外面遛弯打屁的这些个大臣们,连忙把手中的果脯往怀里一揣,排好顺序之后,分班站好,这时,替皇上开道的小太监,已经进来了。
也许是刚刚吃饱的缘故,也许是果脯的美味,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快,很轻松的就定下了国策:
师出有名,用熊文灿上策。但下策的那三条,要通过义师多宣传宣传,因为据考证,熊文灿所说的三个灵异现象,确有其事。呵呵。
四正六隅之法,全然采纳,只是杨嗣昌司职剿匪事宜,是以新、细两族的划分,分别交给袁崇焕、陈奇瑜、洪承畴来打理。并且,因为洪承畴已经训练了八支精兵,因此,筹练一事,已经解决了。
由小朱钦定的,是七大都督: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熊文灿、李邦华、卢象升、沐天波。
沐天波是封藩,轻易不得离国,所以,这次就没过来。
现在两大都督都发言了,分别是杨嗣昌和熊文灿。另外的五大都督,眼见如此,也连忙开始表态:
所以,很快的,大家就又定了一个武学的基调,从现在开始,武学的宗旨,是培养基层士官,为整个大明的军队,培养出合格士官。这是长远规划,现在打一仗,胜负都无所谓,要想保证百年安定,基层军官培养系统,是必须要保证的。
基层军官的战斗素质,可不是闹着玩的,领着绵羊的狮子,那是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领着群狼的狮子,才是战无不胜的。
培育士官的想法,是李邦华提的。七大都督嘛!都是人中龙凤,只要他们真心实意的想办法,那办法绝对有的是。
李邦华发言之后,轮到了卢象升出面:
卢象升跟申甫、毛文龙相交日久,他的治下,又是兵种最全的,因此,提出了细化兵种的问题。
大明军队正式划分出来五种:骑兵、车炮兵、水兵、火铳兵、弩和矛为主战军械的步兵。
多兵种其实不仅是战争的需要,也是统治的需要,一旦兵种被细化之后,单一兵种很难反叛了。尤其是步兵被一拆为三,非常容易控制了。
至于骑兵,不怕说句大话,骑兵在南方根本打不起来,南宋和南明的灭亡,都是因为汉奸太多的缘故。
所以,卢象升的提议,被大家‘举手’通过。
卢象升说完了,洪承畴连忙先做一个补充:
因为启谪兵修桥铺路的理念是他提出来的,所以,他希望在整个出征军队里,配备上工兵。这些人的工作,就是干劳务,不用上战场。军医们,就统一算在工兵序列中。也就是总后勤了。工兵长官的官衔,为督工校尉。
得,一下子,陆军又被拆分了一个出去,变成:车炮兵、火铳兵、弓矛兵、工兵,这四个兵种了。
同意,一群不良君臣,跟起哄似的高声通过。
……
但洪承畴什么人啊?人家可是曾经的七大都督之一,现如今的兵部尚书,所以洪承畴先生,施施然的又提了一个建议:
因为在地方和兵部的日子都不短,所以他对军功的叙录,很有心得,他提交了一整套的、详细的军功奖励细则:
原有四个等级的军功,被增加到了七种。分别为:(伤劳)初功、(斩)首功、(夺旗破)阵功、(斩)将功、力战功、胜战功、(定)军功。
初功的设立是专门为军医、工兵、辎重、战斗受伤这些人定的,每立一末功,可得铁扣一枚,赏铜钱500。每八次,可换一枚铜制的铆钉。铜钉漆红色。
首功(军中又戏称做头功),变成每四颗敌人的头颅,换得一枚铜制铆钉,赏银20两。平均5两银子一条命。每五次首功,可换一枚银质铆钉一枚。
阵功,斩敌将佐者,夺敌军旗者,率先突阵者、最先破门者,每三次可换得银质铆钉一枚,赏银120两。每五次阵功,可换一枚金制铆钉。
将功,斩敌正六品以上将领,每斩一名,算一次将功,赏金制铆钉一枚,赏银700两。每五次,可换铜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初功、首功、阵功、将功,是针对个人的奖励。
力战功、胜战功、定军功分别是奖励团队的,因为一场会战中,往往有的战线失败了,有的战线不胜不败的情况出现,但整体上的战役是胜利了,所以,必须要针对这些队伍做一个交待。
全军胜,偏军不利,若系主将之失,则主将不计功,但部曲兵卒,仍要叙功。
全军胜,偏军不利,若事出有因,例如:主帅安排做弃子、或者疑兵、或者诱兵的,则不论主将,还是军卒,都要计力战功一次。全军赏银4千两。主将可得铜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每两次次,可换银质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全军胜,偏军亦胜,偏军计胜战功一次,偏军主将可得银质五芒星型铆钉一枚,赏银1万两。五次,可换得金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全军大胜,收降部众过5万;溃部过10万;占城过5座;占敌都城;俘获敌酋者,不论生死;全军记定军功一次,赏银5万,敌赀可留折银5万之数。共计10万两。主帅赏金制五芒星型铆钉一枚。
其实,就是将‘首级功’的概念彻底淡化下来,用以完善军功系统。
“大家没什么意见吧?”
皇帝笑呵呵的问大家,今天简直太顺了,什么事儿都这么痛快,真是太痛快了。
底下人一边有规律的挥着手,一边齐声喊着:
“同意,同意!大明永远争第一。”
汗,怎么成粉丝飙号了?呵呵!!!
现在,整个七大都督,就剩下袁崇焕了。一干君臣闹腾够了之后,大家都有些倦怠了,于是,一个个的都眯着眼睛看着老袁,这意思很明显。
“袁督师,袁大都督!虽说明天不用上朝了,但我们可从子时都没合眼了,您要是没话,咱可就散了吧!”
袁崇焕冷静的拱拱手,
“臣斗胆,有本单独奏与皇上!”
他此言一落地,正殿之中立刻响起一阵阵幸福的哼哼声。群臣都很感激的冲老袁点头,袁蛮子还算识时务,不错!
但这只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起码旁边那个毛文龙,心里面就打上了鼓。
“不错个屁啊!不错!袁蛮子密奏,绝无好事儿,娘的,不成,一定想办法扫听扫听。”
老袁从根儿上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什么是帅?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通神的诸葛亮;
乘利穷战、席卷天下,奇兵百万的淮阴侯。
这才是真正的帅才。
老袁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将才,什么是将?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破釜沉舟,未尝败北,称霸天下的项羽,
驾长车、踏贺兰、渴饮匈奴血,饥餐胡虏肉,撼山易,撼之难的岳武穆。
这才是真正的将才。
大明的七大都督中,帅才是杨嗣昌、熊文灿。将才是卢象升、李邦华,沐天波是世藩,再有才华,也不能带兵的。洪承畴是全才,现在是兵部尚书,所以更像是孙承宗的角色,参谋总长。
剩下来的袁崇焕,最多是个大才。
要武,蓟辽一带,更多是在靠祖大寿、吴襄、何可纲等人打拼,还需要毛文龙那里随时策应。
靠文,说实话,除了‘辽人守辽’,‘关宁防线’。他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九方战阵了。
九方战阵的名字都很好听,也是袁崇焕将前人经验与自己理解统合之后的智慧结晶:一字长蛇、鸳鸯转圜、三才罡锋、四象方圆、五行弧月、六合轮射、七星祈骧、八卦连环、九转?风。
其中,鸳鸯转圜是照搬戚继的军事概念,并且巧妙结合了沐英的三排阵法,按冷热兵器分为两个队列,两个军种互相配合,交替攻击,战场效果非常良好。
三才罡锋和六合轮射,这两个阵型,在济雪堡初建时,获得了很高的名气,也确实打出了关宁铁骑的威名。
另外七个阵型,据洪承畴考绩,在以城防为主的辽东战场,似乎不是太合用。
所以,众多的朝臣都以为,老袁的奏表,是解释这几个阵型,并建议推广全军呢!以至于,午朝一散,皇上领着老袁去文华殿侧殿之后,整个皇极门外,再次吵成了蛤蟆坑。
“不就起了几个花样的阵名嘛!有什么啊!”这是谁也看不惯,对谁都不满的刘宗周。
“就是,毛大人,您在东江,您应该知道那些个阵型吧?”这是生怕事儿小的周延儒。
“呵呵,阵型是死的,人是活的,我毛文龙行兵布阵,向来是因时因势因人而定。”这是正在吹牛的毛文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乃是对大将之人,中情怯弱之徒,也敢言阵?”这是老袁的假朋友,老毛的真对头,郑芝龙。
“哼哼,即便阵型再好,也不过是纸上谈兵,铁骑精锐,横槊冲锋,方才是正理。”这是满桂。
满桂这里要解释一下,请大家注意,满桂的父亲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他是蒙汗混血儿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了吧?但满桂将军的生母是谁,大家知道吗?
其母姓祖。呵呵,眼熟吧?对!满桂的母亲是祖大寿的祖氏家族的旁支,因为即是远亲,又是嫁给了蒙古人,所以她的孩子,在祖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这其实是满桂与辽东军系不和的真正原因。
但无论如何,皇极门散朝时的议论,是影响不到文华殿这边的,直线距离太远。散朝之后,皇上和袁崇焕就直接来到文华殿侧殿中详谈去了。
文华殿外的值房中,也陆续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有当值的内阁成员贺逢圣,还有六科、六部、通政司和中书舍的人,今天朝会议论的问题很多,大家都要详细做好文字备案工作。
今天这些人的注意力,多少都有些走神,因为大家都很好奇,袁蛮子究竟要对皇上说些什么?
……
贺逢圣埋头疾笔,连续写了四十六道明令堪合,并一一封存进各自的大信封里,摆放在书案边角,明天一早,这些明刊部令,经由内阁和皇上的红蓝批示后,便会被发放到各个衙门口,变成正式实施的政府令了。
今天早朝上的事情很多,但多数军国机要,因此,很多是封卷发放。至于今年的过节费,已经高达87万两白银了,因为早有计划,所以贺逢圣的工作,就是发明刊让底下的人把发放明细报上来。
贺逢圣属于工作狂类型,他除了把玩玉雕件之外,就只剩下工作这个爱好了。
因为现在领兵的文臣不少,他万里赴戎机的理想正式破灭之后,便寄情于如山的案牍之中。整个内阁之中,就属他最累,也就属他最幸福。忙碌的幸福。
“贺相,这里有一份礼部宗人府转来的折子,请您过目。”
贺逢圣正苦恼于工作这么快就干完的时候,礼部侍郎黄士俊又给他拿来一份文件。
要说起来,老黄的年龄和资历,都比贺逢圣高,只是因为做人太过内向,这些年一直也没入皇上的法眼。但黄先生在官场上的威望还是有的。他作为礼部的老官员,工作上也很负责仔细,从来没出过纰漏。
贺逢圣不敢怠慢,连忙起身绕过书案,双手接过来,并口中道谢:
“有劳黄大人喽!在下一定尽快报请温相蓝批。”
“好,那贺相,下官今日值务已成,想先行告退了。”
贺逢圣歪头看了看外面的天光,现在他们这边的值房,已经全换成青白玻璃窗了,透过明净的窗户,时辰已近未时三刻,因为是腊月,傍晚时分的光线,也已经昏暗暗的了。
于是贺逢圣拱手作揖,
“黄大人慢走,今夜梁阁老轮值,在下要待交接后,再回返呢!”
“如此,下官告退,留步,留步!”
“黄大人慢走,慢走!”
两位正统文人,按照礼仪的程序,做了告别。贺逢圣直到老黄出了值房小院,才折返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