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工科女之水穷云起-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许八郎一口答应着:“别人不敢保证马上有货,若是尹大哥要买的话,便是我们把自己的枪械拿出来,也会卖给你的!”

    “如此多谢了!”尹凯心中一片的温暖,想一想自己在京城为官那么多年,没有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倒是在太平寨小住几日,却能够交到许八郎这样肝胆相照的朋友。

    两个人依依惜别,尹凯带着人马快速地赶往了潼关,而许八郎也带着人回到了太平寨。

    回到太平寨的时候,许云起与颜毅等人一起迎了出来,对于大楚京城的巨变,他们都已经得到了消息,尤其是许云起,对于自己弟弟被困京城,也感到万分的不安,一直看到他平安地回来,这才放下心来。

    回到偏厅落座之后,大家听完了许八郎的叙述,也都惊叹不已,尤其是颜毅,当听到尹凯带着十万人马离开京城,退往蜀中去的时候,一股悲怆又油然而生,这令他想到了自己逃出京城的遭遇。尹凯也是捧日军里出来的,在他当捧日军主将的时候,尹凯是副将。

    许云起很是敏感,已然看出了颜毅表情。

    “如今大楚朝也算是平静下来,尹凯去了蜀中,朝中再没有人能够制衡尉迟俭和尉迟义了中,我想,可能出不了三年五载,尉迟俭就可能排除异己,要夺取大位了!”她平静地道。

    “他想得美!”颜毅冷哼一声。

    许云起道:“是呀,尉迟俭并不得人心,他如果真得篡位,那么天下必定会大乱。尹凯远在蜀中,无法威胁到他们统治,不过肯定会举旗反对的。”

    颜毅点了点头,只能发出一声苦笑:“就算到那个时候,尹凯反对,又有什么用呢?这历史上,从来都是外面的人打进到蜀中去,却少有从蜀中能够打到中原来的。”

    “但是,不是还有我们太平寨吗?”许云起悠悠地道。

    颜毅心头一动,蓦然明白了什么。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75章 换天(五)

    第475章 换天(五)

    尹凯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尉迟义也兑现了他的诺言。

    在尹凯带着庆隆皇帝离开开封十天之后,他又将庆隆皇帝送到了洛阳,而与此同时,尉迟义也将尹凯所率的三军军官的家眷送到了洛阳城,这些家眷足足有上万人。

    尹凯派人接着三军的家眷入驻了长安,然后留下一天武军守住潼关,以防尉迟义的军队会趁机进入关中,自己带着神卫军和龙卫军入川平叛。

    用了两年的时间,尹凯终于平定了蜀中的叛乱,庆隆皇帝封他为益州侯,自此,尹凯才将三军尽数得带进了蜀中,按照与尉迟义达成的协议,让出了关中。

    尹凯也不得不让出关中的,因为这里此时也成了四战之地。

    西北方向上有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国,时不时地入侵汉地;北面又有契丹人,偶尔会从九原南下榆林;东北方向上,北汉自从夺走西河之地后,一直对关中平原虎视眈眈;若是东面的尉迟义再乘机急扣潼关的话,尹凯又有多少的兵力来对抗呢?

    所以,尹凯采取了最为实际的一个策略:放弃关中,收紧拳头,退往汉中,守住阳平关,便能够保证蜀中的平静。

    如今,尹凯需要的是在蜀中休养生息,同时发展商业,赚取更多的金钱,以购买太平寨的火器。

    尹凯实际上成为了蜀中王,而这也为太平寨又提供了一个可以去经商的地方,许云起特意带着太平寨的商队,往汉中和成都去了一趟,将太平寨的布匹、玻璃和枪械卖到了这里,同时也从蜀地带回了蜀布、丝绸和竹藤制品。

    一时间,太平寨与蜀中的贸易也繁盛了起来,甚至一度超过了与大楚京城开封之间有贸易额。  

    

    尹凯在蜀中发展,尉迟俭和尉迟义也没有闲着,在接回了庆隆皇帝之后,尉迟俭被小皇帝亲切地称为舅父,朝中的一切事务,不论大小,都由着尉迟俭一人说了算。

    尉迟义又回到了北地,但是,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从北地的元帅,变成了天下招讨大元帅,总揽着大楚朝的兵权,凌驾于兵部、枢密院及三司之上。

    庆隆皇帝为了表示他对尉迟家三个舅舅的信任,特意让尉迟俭继承了尉迟良的爵位,封他为梁王;尉迟义虽然还是康王,但是已然不再是四个字的康州郡王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康亲王;便是徒有其表,败絮其中的尉迟礼也被庆隆皇帝封为襄城侯,也如愿以偿地担任着京城防御使的职务。

    当然,此时的京城防御使治下的三支禁军,也换成了以鲁阳军为首的,当初京城西郊的那三支禁军。只是,这三支禁军军纪与尹凯治下的那三军比起来,却要差了许多。他们还是习惯性地假扮土匪,在京城附近四处抢劫,弄得民怨沸腾。

    尉迟俭几次三番地警告尉迟礼,尉迟礼也为了严肃军纪,而象征性地抓了几回盗徒,但是却又碍于刘大头的保驾之功,总是鞭子高高举起,却又轻轻地打下,起不到分毫地警示作用。

    也许正是这种纵容,令这些禁军更加有恃无恐,发展到最后,竟然变本加厉,光天化日之下,伪装成蒙面大盗,成群结伙地闯到了万商会主持的东市里,将正在交易的国内外客商抢劫一空。

    这一下子可是捅了大搂子,其中有契丹的官商也被抢,那些契丹人愤怒异常,当着尉迟俭的面告诉他,他们将回国向契丹皇帝报告,只说大楚朝单方面撕毁了当初两国定立的贸易和约,根本没有保护契丹人合法的权益。

    为了平息众怒,更怕战争再起,尉迟俭只能从国库中拿出两倍的金银赔付给这些契丹官商,以及其他国家受损的客商,才将此事压制下去。

    尉迟俭再次要求身为京城防御使的尉迟礼,必须要彻查此事,哪知道当尉迟礼带着人往刘大头的军中抓人之时,这些假扮的盗匪,都得到了有人的通报,早早地逃离军营,亡命而去。无奈之下,尉迟礼只得从死囚牢里拉出了几个犯人,押到菜市口斩首示众,只说是抓到了匪徒,以平民怨。

    此事之后,京城的确是平静了些时日,但是没过半年,匪患又横行起来。

    直到这个时候,上至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这才开始怀念起尹凯担任京城防御使之时了,那个时候,虽然还达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结果,但是自从大楚建朝以来,最为太平的日子了。

    尽管尉迟俭对于京城的治安很不满意,但是对于京城之外,却很是动了一番的手脚,达到了他最为满意的结果。

    他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便将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大员尽数得换下,如今无论是京东和京西两路,还是江南和广南两路,甚至于更为偏远的黔中路、福建路,当权的官员皆是他的门生和故吏,他完全可以做到一呼百应。

    此时大楚天下,除了蜀中两路归属于尹凯统领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反对他的力量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尹凯放弃了关中之后,尉迟义马上重新任命祁东为陕西经略使兼西京防御正使,林花为西京防御副使,总揽陕西的军政大权,又从京东西路和江南东路,调集了三支禁军入陕,以充实关中的军事力量。

    此前,虽然祁东和林花已经在长安担任着西京防御正副使的职务,但是毕竟辖下除了战力极差的地方厢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兵力可用,也就难怪尹凯的大军退入到关中之时,祁东和林花便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了。

    尉迟义给祁东和林花增兵的用意很明显,以十万大军驻守长安城,试图用最少的兵力,来对抗东北,正北,西北和南方四面的敌对势力。

    尉迟义坐镇北地,无论是契丹,还是北汉,都格外得老实,没有再逾越边境一次。

    倒是太平寨,如今却是天下最为活跃的地方,尤其是太平寨的商队,从东走到西,又从北走到南,据说最远的时候,他们都到达了葱岭以西的地方。

    如今太平寨已然成为了一片人间乐土,也成为了天下最为富庶的所在。

    而在太平寨的光环之下,又占着泽州和怀州这两州之地,也变得物阜民丰起来,尤其是天下的流民,好像是看到了希望一样,从四面八方往这两州会聚。

    无论是泽州的颜毅,还是怀州的许八郎,都对来者不拒,不仅如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安置流民的机构,叫作移民部,负责把所有进入到两州的流民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管理,视各自的情况,有的去种地,有的去作工,有的去牧马,有的去挖矿,每每的付出,都有等应的报酬,足够安家置业了。久而久之,流民忘归,皆以是太平寨的人而自豪。

    也便是这等措施,短短的几年工夫,太平寨和两州的人口便暴增到了一百万,与大楚京城开封的人口相当了。而这些人口,还在不断地增长之中。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76章 子归(一)

    第476章 子归(一)

    天下似乎得到了安宁。

    无论是大楚,还是北汉,又或者契丹,都在享受着这难得的和平。

    许云起却是知道,这些国家之所以再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除了外部的环境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是他们内部的不稳造成的。

    任何民族和国家往往都是这样,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之下,一定会发生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势;而往往,内。斗要比外战还要残酷血腥。

    契丹国内也发生了帝位的争夺战,萧太后一死,失去制肘的北院大王发动了叛乱,试图夺占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新皇却依靠着南院大王齐增的支持,将北院大王的叛乱平息了。

    契丹国的内战打了有三年,这原本是大楚国扯毁和约,出兵北上,收复幽燕的最佳时机,但是尉迟俭却也在这个时候,趁机在大楚国内各处布局,安排自己的亲信和门生出任各路各府的要职,自然没有功夫去理会北国的内乱。

    虽然尉迟义也有心成就千古的伟业,但是在尉迟俭的极力反对之下,只能隔岸观火,希望契丹人最好这么一直乱下去才好。当然,他也明白,一旦他真得出兵进攻幽燕,很可能会事得其反。有一句话,叫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就是这个道理。一旦迫于外部的压力,那些契丹人为了生存,也必定会暂和解,达到一致对外的结果。

    倒是北汉国内,皇帝还是那个皇帝,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朝局却又是一波三折。宰相刘悦在与驸马栾山的争斗中,虽然处在了一时的上风,但是北汉皇帝却也不愿意看到刘悦一人独大,所以玩起了平衡术,重新启用栾山为晋阳公,负责晋阳城的防务与安全,这个职位虽然与原来他是北汉的兵马大元帅无法相比,却也是有相当实权的。

    北汉人自从割让了潞州给大楚之后,便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集中到了晋阳附近,以防备大楚国随时有可能到来的突袭,所以,栾山的手里,还是掌握着北汉一半的兵力。

    值得的提的是螺蛳岭的黄三郎,一听说栾山复出之后,立即赶往了晋阳与栾山会面,他们两个本来就是结义的兄弟,所以并不用栾山多做工作,黄三郎便领着他的人马,又回归到了北汉军的序列之中。

    只是这一次,黄三郎学得聪明了,并没有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带走,而是还留下了一半交由许八郎带领,主要还是交给吴书生,以守螺蛳岭,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与三国相比,太平寨的确成为了这天下间,难能可贵的桃源胜地,许云起利用这三国难得的和平时机,不断得发展自己,派出商队远赴到西域及安南等地,如今哪怕是在大理、吐蕃、暹罗、占婆罗及罗刹等小国,都有大量的太平寨的布匹和玻璃制品贩卖。而太平寨的织布与玻璃,也成了全世界所通用的更通货。

    随着太平寨商品的独步天下,便是在大楚、北汉和契丹,也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农民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财富,而选择种植棉花,因为无论种多少,太平寨都会敞开来收,而且价格公道,绝不会令他们赔本。

    草原上的牧民们,也开始大量的畜养毛长又柔。软的细毛绵羊,为了能够多产羊毛,他们特意地培育优良的品种,这比养那些只能吃肉的品种要赚钱多了,因为也是太平寨,可以无限地收购他们的羊毛,并且他们的羊毛也可以充作等额交换的产品,跟太平寨换取他们必须的生活物资,如盐巴、茶叶、磁器及棉布等。

    许云起便是利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很自然地令周围的农民们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而每年棉花成熟的季节,也往往是怀州和泽州最为热闹的时候,从天下各地过来的棉花商人,把棉花送到这两处州城,然后换取等额的棉布及毛织物回转进行贸易,获利数十倍。

    当然,许云起也将纱厂和纺织厂开到了怀州与泽州,大量地招收当地的妇女入厂作工,这也改变了女人们只能持家,不能挣钱的旧观念,成为了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而且可以不依靠任何男人,而过得很好。

    颠覆天下人观念的,还有太平寨无比先进的科技成果,许云起已经完善了水力发电站的功能,在太平寨率先连通了电灯照明。当然,灯泡的制作,也令她费了一番的工夫,便是那种用于制作灯丝的钨,就无法弄到,好在她也算博学多闻,知道当年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用的是碳化后的竹子纤维丝,可有持续点亮到一千二百多个小时。在经过了许多次的试验之后,她也终于制作出来了可以照亮黑夜的电灯来。

    为了让太平寨的科技成果,能够造福更多的人,她又与许八郎和颜毅商议,将太平寨的电力供应延伸到了泽州和怀州,当然,这也并非是福利,所有装电线和电灯的人家,还是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以保证电力供应设备的完好。这个费用相对来说,也是大家能够承受的,与点灯油的费用相差不多。

    除了电灯之外,她又发明了电话,这种通讯设备相对来说 ,却要简单了许多,只是在太平寨要设立一个交换机,无论是从泽州,还是怀州打电话过来,都要通过太平寨进行转换。

    有了电话这种设备之后,三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尤其是对军事上的用途,那自然是不可言喻的,不仅快捷,而且安全。

    为了获取更多的电力,许云起又在泽州和怀州,选择合适的河流筑坝建起了两座比太平寨还在大的发电站;同时也为了弥补冬季河水减少,发电量的不足,又在怀州的五龙口建起了一座风能发电站,那里正是两山之间的一处缺口,长年有风,尤其是冬天的时候,风很大。

    她之所以不愿意兴建烧煤的火力发电站,就是不想要去污染环境。

    另外,许云起又将原来所使用的原始设备回以改造和升级,把所有的动力都改为了电力,以达到工业化的结果。如今,便拿制作步枪这子弹一项来说,便已然实现了基本的生产线操作,只是因为材料的不足,尤其是铜的需求过大,这条生产线并不能够真正地完全开起来,也总是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即便如此,对于太平寨来说,再使用机枪来打击敌人,也并不再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也是因为有电力这种东西的存在,尽管尉迟德昌跑到太平寨和怀州数十次,也没有看懂其中的奥秘。他原本想要偷学技术回去应用,也便只能望而兴叹了。

    大楚朝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电力的生产,毕竟在开封的附近,并不具备像太平寨、泽州和怀州这样的山区才具备的水利条件,那里倒是有一条宽大的黄河,却并不适合发电。

    所以,便是看到了织布机快速织布的整个过程,明白了织布机的原理,尉迟德昌也知道,他们万商会是无法复制太平寨的工厂的,只能暗自叹息。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77章 子归(二)

    第477章 子归(二)

    三年过去了,太平寨正在成长。

    又三年过去了,太平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全天下的工业中心。

    只是如今的太平寨,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不再是那个只在一条太平谷里的小小山寨了,而是拥有太平寨、螺蛳岭两处山区,及怀州和泽州两州的国中之国。

    这是一个方圆八百多里,人员已经达到了两百万的新兴的、最有朝气和活力的桃源世界。

    与旧世界相比,这里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规划有至的社区和楼房。

    是的,为了安置更多的流民,得到更多的人力物力,许云起没有将这些新来的人听之任之,由其自生自灭,而是选择不易耕种的地方建造三层高、并且连成一体的现代意义上的楼房,这种板楼虽然样子单一,但却也整齐干净,成排成列。往往每一个居民区,就很快地发展成为一城镇。每个城镇附近,也同时是工厂的所在地,不久后,贸易市场,商店,戏院也跟着建立起来。

    而这个桃源世界里,所有人都有满意的生活,这里除了工厂、生产基地和肥沃的农田之外,还有为居民们免费义务开办的学校。

    在太平寨里,只要是适龄的儿童,都会免费入学。开始的时候,即便如此,也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因为孩子留在家里,还可以看家,看更小的孩子,甚至于帮着家里做事。

    这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多少进步的思想,对于大家来说,只要能够吃饱饭,就心满意足了。如今在太平寨不仅能够吃饱饭,还有钱可以赚,除非是想要进入仕途,普通人家也只是把孩子送进私塾念两年书,只求能够识字即可,谁又会真得去想学多少知识呢?

    见到免费义务教育,都还是有家长不送儿童去上学的时候,许云起便只得另想他法。她知道太平寨的未来,就在于这些孩子的长大,所以,她必须要用先进的思维来影响他们,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进步的熏陶,以摆脱那种封建思想的禁锢。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云起规定每个上学的孩子都可以免费在学校里吃饭,统一服装,如果学习好的话,学校还给发放奖学金,这无形中又省却了孩子家庭里的开销。见到读好书还有钱可以拿,自然令很多家长高兴万分,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学校。

    对于许云起如此重视儿童的教训,太平寨的头目们都心知肚明,而且也非常支持。

    太平寨的第一所学校就建在孤山脚下,那是太平谷的中央,如今这个学校也被扩建,将颜毅原来的军营也囊括其中,被许云起建成了集科研与教学为一身的太平学院。

    第一批从太平学院毕业的孩子们,已然成为了此时太平寨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很有建树,也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崛起,才令得太平寨的发展突飞猛进。若是只靠着许云起一人之力,就算是她大百科全书,也无法做得面面俱到。

    实际上,在许云起的很多发明与设备改造,也只是她提出了课题,然后由这些学生完成了,她顶多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学生们不明白的时候,进行一下指点。

    而这些学生中,尤其令许云起喜欢的是李妈的外孙子李林。而李林也不负众人所望,小小年纪,便已然成为了机械和电力方面的内行,很多设备故障,有的连许云起都不明白,他却能够一钻就透。

    只是每每看到李林的时候,便又令许云起会不知不觉地想到自己的长子子煜,李林比子煜大两岁,是子煜小时候最好的玩伴。当然,子煜同时的另一个玩伴张先,却早早地殒命,被尉迟智以为是子煜而杀害了,这至今都令许云起学得,好像是欠了李妈和张二根什么似的。

    子煜丢的那一年是四岁多,如今已然过去了九年多,眼见就到要到十年了,却还是没有一点儿的消息,这令许云起至今引以为伤,想一想,如果子煜还在的人世的话,也应该到十四岁了吧!

    便是连子洛,此时也成为了一名十一岁的少年,不再是喜欢跟母亲撒娇的孩子了,令许云起欣慰的是,如今的子洛是太平寨里年青一辈里,最有出息的一个,除了学业上的优秀之外,更厉害的是他的拳脚与刀剑。——他是颜毅和张玉彪两个人共同的徒弟。

    在飞龙堂中,子洛也是许家和张家的孩子王。

    如今许八郎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便是张玉虎和张玉彪,也各自结婚生子,两个人各有两个孩子,再加上张玉龙的两个孩子,和颜毅的一个女儿,十一个孩子都生活在了飞龙堂里,都唯许子洛马首是瞻。子洛天生就有一种做为首领的凝聚力,便是张玉龙的两个孩子比他的年岁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