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六零甜丫头-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甜妹儿,走着瞧,接下来我肯定比你多。我可是村里最俊俏的!”
  小二黑把布袋里的玩具晃得特别响,嘴里不甘心道。
  甜妹儿得意一瞥道:
  “走着瞧!”
  村娃娃们继续蹦蹦跳跳、吵吵闹闹,见人就拜年、见门必敲,嘴馋就直接从衣服兜里拿出瓜子花生,吃一颗解馋。
  小二黑使出浑身解数拜年。
  甜妹儿用萌萌哒表情与有趣童语拜年。
  两人皆有输有赢。
  小二黑败是因为他调皮捣蛋多,比不得甜妹儿白嫩脸蛋、黑葡萄眼睛、翘鼻子、巧嘴,萌翻一对堆老爷爷老太太。
  甜妹儿多败在身份上——她是女孩子,在建国以前,女娃娃都不允许乱跑的,部分老人虽被萌到,但心底依旧重男轻女。尤其是玩具,部分老人愿意把它们给男孩子。
  “我得到一把剑!”
  “我得到一个麻布沙包!”
  “小二黑好厉害!”“甜妹儿加油!”
  ……娃娃们拜年的过程更好玩一些。
  一路走着走着,大家觉得嘴馋,便开始吃兜里的瓜子花生。吃一个仍不过瘾,又会不自觉的将手伸进衣服兜,拿出第二颗、第三颗,直到布袋空掉。
  今年村民们日子都过得艰难,给娃娃们的年礼,多是本地山或沟里,捡或砍或削的石木玩具。至于吃食那真的是相当少,几百户人家,都装不满一个棉衣兜。
  太阳下山前,娃娃们把数十粒的生黄豆、玉米、花生在平坝上的篝火堆里,‘噼里啪啦’烧熟,欢欢乐乐分享吃完。
  等吃晚饭时,娃娃们兜兜里,基本不剩下吃食。布袋里的玩具倒是越积越多。
  然而,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两分失落、三分不舍,更多的是兴奋与欢乐,连回家都是连蹦带跳的。
  **
  等甜妹儿三姐妹回家,叶奶奶与叶妈妈正忙碌着晚饭。年初一到元宵之间的饭菜都不难做,很多熟菜都是提前备好的。
  诸如烟熏腊肉、酥肉、香肠、辣椒、泡菜、年糕、醪糟等,通常只要把这些东西,随意组合下锅炒蒸煮,就能做成一盘盘美餐。或者可以直间切碎。
  “奶奶!妈!我们回来啦!”
  “奶奶!大伯娘!我们回来啦!”
  ……
  三姐妹花叫一声长辈,从杂物房找出一个空竹筐,迫不及待把玩具们全都倒入,哐铛喀嚓响个不停,特别有成就感。
  叶奶奶瞅一眼那些玩具以及扁平的棉衣兜,摇头叹息一句:“看来今年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呢!”
  “妈,今年粮食都上缴了。”
  叶妈妈劝慰一句,将豆油倒一点在菜板上的肉丁上,然后用菜刀和铁铲把肉丁,翻了翻,使它们都裹上一层豆油,才继续叮叮当当的剁了起来。
  她这是在做臊子。
  臊子做好后也可以存放数月。
  而且,有条件的农家,大年初二早上必吃臊子面,这也是当地风俗之一。当然,因小麦种植不容易、白面少,全家人可能分一小半碗,尝尝味儿。
  晓丫头眼巴巴瞅着菜板上的肉沫,眼里竟是可惜。
  甜妹儿踮起脚尖,拍拍她脑袋,板着小脸念叨一句:“饿米豆腐!”她微微上扬的嘴角,透露看戏的愉悦心情。
  因为缺粮少肉,其他人可能不懂,她却知道晓丫头的秘密。
  晓丫头超爱吃纯大块肉,肥瘦不挑,就单单喜欢一大坨肉,带骨头的嘴喜欢排骨,一咬一坨,像是鸡爪子这类,她是不太愿意花力气啃得。像鱼肉,她不喜欢有刺的。
  她并不是牙口不好,咬起冰糖可是咯嘣脆响。也不是懒,家务活做得比谁都勤,只是一种习惯。
  也只有与晓奶奶生活在‘物资丰富’年代的甜妹儿,才知道她这一点怪癖。
  当然,现在晓丫头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啃起骨头可欢乐啦。究其原因还是家里骨与肉太少。
  没多久,叶家人陆陆续续回来,除去一人。
  “妈,二婶呢?”
  甜妹儿看一眼昏暗的天空,瞅着叶妈妈给叶二婶单独留饭夹菜,忍不住问道。
  “她还在开会哩!”
  叶妈妈摇头不解。
  大年初一,张队长竟领着干部们开夜会,一定不是一件小事。
  “听说,张队长妹妹下午回娘家了。”
  “可不是嘛!一来就送到白老爷子家,也不知道是谁生病——”
  **
  碧山村东边,夜风凛凛。
  队部里点燃炭火,锅里姜汤冒着一串串气泡,干部们的心却是冰凉冰凉的。
  “之前剃头匠说过一两句外头情况,而且,开春大队可能会重新征收粮食,或者明年上收比增加。看咱们镇上的居民,现在红薯叶红薯藤都吃不上,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张队长眼眶通红,严肃认真道。
  沙哑的声音与低落的语气,却将他深藏的悲伤暴露。
  这次过年饭菜的丰盛。
  除去庆祝过年,与剃头匠交换的消息也有一定关系。
  “可是麦地里面——”
  叶二婶皱紧眉头,同样不忍心道。
  是的,连夜开会的主演原因不是剃头匠的消息,也不是张队长家的的私事,首要导火线还是村民们地里口粮出现问题。
  今日东阳温暖,送走拜年的一批山娃娃们,黄老爷子却忽然惦记着地里的粮食,由于迟种的原因,他始终不下心,披上大棉衣戴棉帽,往地里慢慢走去。
  正好赶上一阵又一阵的寒风,山脚下麦地里覆盖的雪被吹散,苗杆稍上刚长出来的那么一点花絮全都吹跑了。
  他蹲在一块一块大田里,顺手扯断一根麦穗,在手心里使劲揉碎,对嘴随意吹一口气,手上的麦穗渣屑随风飘去,但是并没有留下一点点麦粒。
  这都二月份了啊!
  瞅着地里空瘪瘪的麦穗和嫩草叶,黄大爷早就忘记大年初一的忌讳,当即蹲下来,哭得像个孩子!
  他们村这一批麦田,今年可能白忙活了!
  张队长眼中含泪,哑着嗓子继续道:
  “山上大雪覆盖,外头消息很难核实。但今天才大年初一,我妹竟抱着四岁女娃娃,从童水村回到娘家。她说了很多事情,比如碧山镇大队——”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抱紧你们~~~~么么哒!
  新年快快乐乐赢大钱,嘿嘿嘿,拜年红包也要拿大大的。
  **
  臊子面是初二吃的,我家一直都自己做臊子,都放在冰箱里。我妈她们以前吃的都是肉沫少,咸菜多,现在不多不少刚刚好。
  没菜的时候,臊子下白米饭,混合起来特别特别香。
  **


第164章 悲伤与愤怒
  五九年份一月底; 碧山镇大队新鲜出炉一条规定——晒干‘菜’。
  凡是可以吃的; 像山芋叶、芝麻叶、腊菜缨、胡萝卜缨等全部收藏起来; 冬日里晒好放库里; 必须像保护粮食一样保管好它们; 不要造成损坏浪费。
  这是张彩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张彩云是张队长的妹妹,嫁到更富裕的童水村木匠家里; 生得一个女娃娃; 今年才四岁。童水村; 距离碧山村约二十里山路; 离镇上更近一些。
  为救丈夫女儿,她亲自去过镇上找镇上的赤脚大夫。从张彩云的亲口描述,大家完全可以推测镇上、农村是什么样的生活。
  一切的一切令人触目惊心。
  先说晒干菜的原因,很明显,镇村的全部仓库都在缺粮。
  没米菜下锅,上头无解散食堂的规定; 大队长们想尽办法保证老百姓的肚子。他们已经用尽浑身解数。
  干部们想起去年的夏秋季节,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大炼钢铁,地里很多粮食全部烂在地里; 虽然有的已经挖出来下锅,但全部烂掉的还剩的有。
  因此; 一开始,村里镇上的队员们,若是天气晴朗,便拿着铁锨锄头; 背着背篓,纷纷去地里挖那些烂萝卜、烂红薯等。
  到达到地里,必须先刨开厚厚的白雪,却发现地被冻得坚硬无比,冷得手脚通红,也很难挖不动,只能用木炭或烤化,才能贴着地皮,艰难铲下一层又一层。
  整整一个下午,可能只挖出几个烂萝卜烂红薯,甚至有的只挖出烂萝卜根、几片红薯叶红薯藤。
  烂胡萝卜不怕冻,基本都是暴雨淹坏碰撞坏,现在吃起来还保持一点萝卜的原汁原味,简直是年前的丰盛大餐!
  但烂在地里的红薯,最怕寒冷,外皮长霉,里心像烂棉絮一般,软烂烂的,一捏必然坏。闻着还有浓浓刺鼻的酸腐味。
  然而,不论是烂萝卜还是烂红薯,都是值得珍惜的粮食,也是人们未来几天的一日两餐。
  只有把它们统统搅和成糊,加上一点烂菜叶啥的,煮熟蒸熟跟牛粪猪粪似的,人们照样吃。
  一月底,国营饭店还能提供杂菜汤,有点儿牛杂碎和烂菜叶,加上粉条,在锅里一煮,清汤寡水,却‘美味至极’。
  两毛钱一碗外加粮票,有钱人才吃得起。还得凌晨三四点排长队,每天排队的有上百人。有的人一天排三次队,吃三顿。这简直是烧钱的杂菜汤!
  提起杂菜汤,张彩云下意识舔舔下嘴唇,将张老太太与张队长心疼到不行。连听着故事的白老太太也抹着眼泪珠子。
  “造孽啊!”
  在白家客厅里的张老太太,抹着眼泪叹息道。
  见到女儿那一刻,她就已经晕过去了。
  张彩云整个人都瘦脱形,耳朵、脸颊、手脚等全部都被冻得紫肿紫肿的,一碰就可能鲜血淋漓。
  张队长媳妇默默再递上一小碗,刚煮热的南瓜稀饭,白老爷子说她胃弱,只能喝一些稀饭,红薯烧心也要少吃。
  张彩云努力对嫂子笑两下,宽慰母亲,低头十分珍惜地喝一口温热的南瓜稀饭,再继续讲述那些悲剧故事。
  地里萝卜红薯毕竟有限,很快都吃得差不多。依旧缺粮食,下雪也没有野菜可挖、野味可逮,麻雀都几乎不见了。
  食堂里开始磨稻草,用稻草碎沫掺一点玉米棒子面煮成饼。再后来,每天喝的粥都是灰乎乎的,棉籽、豆腐渣、树叶啥都有,甚至有的也不知道是啥做……
  人们肚子太饿,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这可不是一顿不吃。管它是什么,大人小孩子吃起来不管不顾。
  可它们依旧算少量!
  人们得想尽办法活下去。
  比如,张彩云母女,都靠着一处雪地里的发霉豇豆,在屋里头小锅偷偷摸摸煮来吃,才勉勉强强过前面那段时间。
  张队长眼泪哗啦啦掉,问道:
  “咱家给的那些红薯呢。”
  “哥,别提红薯,灾难最能看得清楚人心,是我命苦!”
  张彩云捧着装南瓜稀饭的碗,并没有哭,她眼泪早就流光。
  灾难过后,张彩云婆家里回来五个大姑子,都是她丈夫的姐姐妹妹,拖家带口的,加上本来的三兄弟,一家人天天闹得不可开交。
  平日里看到的都还是人,这两月彻底变成畜生。娘家给她红薯,都被她们分食得一干二净,她根本不能碰上一把半块。
  本来可饿着肚子过冬的粮食,被极品家人们,生怕别人多吃一口,一直吃一直吃,没几天吃得差不多,不得不跟着其他村民一起吃腐烂黑糊糊。
  多亏张彩云丈夫一直惦记着她们母女,才得空有几口吃的,比如红薯叶、红薯藤、玉米渣类的。
  可惜世道越来越艰难,冬季全都是雪,连野菜都没有,村里树都进小高炉,树叶得冒险爬雪山才行。
  至于后来——
  三岁娃娃都知道,乱吃就会生病!
  因饥饿而患病的越来越多,比寒冬受凉受冷还可怕。
  有人因饥饿难忍,胡乱吃植物充饥,结果中毒,脸肿成猪头,头变大一圈,通常这类吃草药可以消肿。
  有的人却吃烂食物中毒,呼吸困难,面部发青,根本无解药产品。
  有的人吃麸糠草根等,解不下大便,甚至大便直接结成石头、艰难掏出来硬邦邦,或得重病肠梗阻。
  ……
  赤脚大夫根本忙不过来,他们同样也饿着肚子,最主要是草药有限,很多人只能自己想办法。
  人类的肠胃适应力超出想象、人类的求生欲望特别强,除去身中剧毒,大部分熬过来的人,只是重度营养不良,浑身浮肿,就像如今的张彩云一样。
  但是她的丈夫还是不幸走了,女儿还是生病闹肚子。
  提起这些悲伤事情,她的眼泪珠终于流下来,大哭大闹大喊大吼,一会哭一会怒,像个疯婆子唠叨不停,彻底发泄些心底的委屈。
  其他人也只能静静听她讲述,那些令人悲伤与愤怒的事情。
  **
  张彩云夫妇已尽量把‘好东西’,给幼小女儿吃——食堂的灰糊黑糊干,这些还是两口子偷偷摸摸存下的。
  之前有红薯杂粮等粮食,食堂打回来的黑糊鬼糊,臭气熏天,家里没人愿意吃。
  张彩云丈夫坚持顿顿都去打回来,然后偷偷摸摸放在屋里床下藏起来,晚上就堆放在窗前等它风干。
  日积日累,黑糊灰糊存起来,而且成黑糊干灰糊干,虽然它又黑又苦又臭,但在饥肠辘辘情况下,它成为张彩云母女救命稻草。
  忽然张彩云安静下来,语气平淡地叙述这一段经历:“辉子(张彩云丈夫)他没吃,黑糊干灰糊干都是我们母女两吃,最先是吃挑拣灰色吃,然后是浅黑一点的,三更半夜清水煮了吃。味道我也记不得,但是似乎有红薯与萝卜的味道。”
  她以为辉子是有好吃的,舍不得给她们母女,还天天跟他闹呢!她心里恨得牙痒痒,差点半夜一锄头把他打死。
  “到后来,又黑又腐烂的,只能先用清水浸泡,淘洗以后,把臭苦味冲淡再煮些吃。又难闻又难吃,欣丫头天天哭闹得慌,被那些畜生狠骂好几回。后来她却吃得越来越香。因为黑糊干灰糊干越来越少……”
  嘶哑的嗓音好无起伏,却直戳人心窝窝。
  除去在屋里头,专心致志给季欣针灸的白老爷子,屋里所有人,包括刚从外面回来的文景深父子,也泪流满面。
  黑糊糊!
  灰糊糊!
  给村里牲口吃,它们恐怕都吃不下,人怎么能吞咽得下去呢!
  不幸的事情很喜欢接二连三发生。
  张彩云丈夫吃不明植物中毒,浑身发烫、紫色肿大,只能摊在床上。她这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吃独食,而是把‘能吃的’全部留给她们母女,自己甘愿去冒险。
  而那些极品家人,流几珠鳄鱼泪,继续剥削全家人。
  最主要的是,她丈夫的父母是属于烂好人性子,大姑子们随便哄哄,都能把他们哄得团团转。与她现在同一战线的妯娌去世,大姑子们竟然也能哄回来。
  或者可以说,老俩口一直在自欺欺人。
  张彩云心寒啊!
  直到女儿开始拉肚子,生病喊疼,她整个人都差点疯掉。
  辉子病重,瘫在床上迷迷糊糊,好不容易醒来,便将他尝试过有毒无毒的植物,都说给张彩云听。
  他还告诉她一个地点。那里是他得空去爬雪山,摘的树叶、扯的草根,基本都是他吃过,没事的。
  “对不住!”
  ——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三个字。
  后来大家也能猜到,张彩云偷走家里的大背篓、厚棉衣棉裤棉鞋棉被柴火等,搂着生病的闺女,靠着丈夫遗留的‘粮食’,硬生生爬出一条血路。
  这条无比艰难的路。
  一普普通通妇女,靠着治好女儿的信念,她白天黑夜不停歇,徒步整整三天两夜,才回到碧山村,终于见到母亲与哥哥。
  在得知女儿有救之后,不再想碧山村变成那模样,张彩云才开口讲诉自己的经历。
  **
  张队长终于断断续续讲完,这个关于他妹妹的愤怒与悲伤故事。
  作者有话要说:  叶子:抱紧么么哒……
  查一下资料、问一些长辈,因为冬天冷无比,树木炼钢啥的,五九年一开始,有的地方过得比后面还惨。
  开春夏天会好一点,有野菜树叶树皮观音土类的……当然,还有救济粮。
  有的地方59年开春有发一点粮食的。
  尤其是居民,他们可以每人都可以领多少,不多,至少有一点吃。至于农民,旱灾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狠的,粮食种得少还是有。
  当然,叶子查那么多资料,想再补充一句。
  本故事都是虚构,并不知道那时候的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都是瞎写的。
  毕竟,空间都出现了……


第165章 凌晨一点整
  碧山村东边; 队部; 气氛越发沉闷。
  所有干部; 眼框红肿; 眼泪跟断线的珠子一样; 哗啦啦往下掉,除去一两声掩饰不住的呜咽哭泣; 无一人再挤出话; 大家皆以沉默相对。
  许久以后; 张队长努力把情绪深藏心底; 艰难开口部署农事:
  “麦地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油菜花田也得做好心里准备。”
  “春节过后,气候一回温,土地解冻,二月下旬咱们就得忙活起来,先种春红薯与春洋芋。下个月种水稻; 四五月种玉米。”
  “六月秋红薯秋洋芋也种起,还有八月冬红薯,洋芋红薯产量最高; 都是能填肚子的粮食,多种一些。”
  “你们还有什么建议?”
  “张队长; 还有南瓜,当饭当菜都行,田坎、墙角、自留地全部都洒下种子,有多少地种多少; 不能浪费……”
  总之,春节过完以后,气候一回暖,所有人都不能闲着,红薯三季洋芋两季,统统种起来。食堂的饭菜继续控制,甚至减少。
  大年初一晚,首先讨论农事。
  这样才能让干部们的注意力,重新聚集起来。土地是农民的根,谈论种地,能让干部们不安与悲痛的情绪,暂且收起来。
  农活是每个人都精通的,一点就明白,很快农活计划全部谈好。
  而这些计划,必须等温度回暖一些才能做,现在天寒地冻,土都是硬邦邦的,只能看着干着急。
  他们能做的很少。
  此次会议,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讨论。
  听黄老爷子咳嗽两声,叶二婶忙起身,将所有干部的搪瓷杯都倒满热水。
  “大家喝口热水,暖暖身,别感冒生病,还浪费草药!家里父母儿女倒是还得照顾咱们。”
  张队长道一声谢,端起搪瓷杯喝一口,继续道:“明天就是初二,咱们村习俗,初二回娘家。远的咱先不讲,十里内,进进出出人家肯定不少。还有初一到元宵,山外亲戚朋友来往多。”
  山外情况很不好,到时候投奔亲戚的人来,你是救还是不救?救的话,万一遇到像张彩云大姑子一样的牛皮糖呢?不救能够忍得下心吗?万一遇到强塞呢!
  队长的潜台词大家都懂。
  “队长的意思是?”
  叶二婶皱眉问道。
  提到牛皮糖,她直接想到自己娘家,扔不掉甩不脱,无理难缠得很。
  曾经她也心软一两次,换得是他们折腾数年,终于将所有情分全部磨断。叶家才有爱她的亲人们,她绝对不回胡家!
  “我妹妹张彩云与欣丫头,以后都有张家来养,跟白老爷子与文老师父子一样,不占生产队的便宜,也不吃西坝的大食堂。以后村里谁家来亲戚,都这么办!”
  “咱们队就是不讲究情面,否则人人效仿,恐怕咱村不久也得吃糠咽树皮。”
  “自家的事自家关起门解决,自家的亲戚,若是真心疼,自己领回去!若是不亲,可以劝回去,若是耍赖,全村人帮忙攆回去。”
  干部们想明白队长的用意,纷纷点头。
  “今天事大年初一,咱先让村民们过个好年。凌晨一点,在村里来客前或村民走亲戚前,出哨开会,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也把村外家破人亡的事情,捡几件说说,算作对村民最后的提醒。”
  紧接着,众人都不愿回家休息,烤着炭火,在队部土屋里静静发呆,也不知道在胡思乱想什么。
  旧洋瓷盆里炭柴,噼里啪啦柴碳燃烧着。
  许久,叶二婶用力拍一下脑门。
  她根本不用说话,只需要动作,其他人便知她所想。
  ‘团圆夜,不回家’!
  干部们这时陆陆续续回过神来。
  咚咚咚——
  队门忽响。
  **
  叶家堂厅里,晚餐跟丰富。
  腊鸡肉炒白菜、蒜末茄子、麻辣小龙虾、蘑菇野鸡蛋汤等,老俩口还开封一坛甜米酒,香香甜甜的,里面还有一些糯米粒。
  甜米酒感受不到任何度数,特别好喝,三姐妹花一杯接着一杯,喝得醉醺醺,脸蛋红彤彤的,给眼睛越来越亮。
  思丫头醉后变成疯丫头,跟晓丫头在堂屋里,大笑着蹦来蹦去。
  唯一不同,前者歪歪斜斜跳舞唱歌,后者用试图爬在凳子、桌子好处,两人还都想忘屋外跑。
  耳朵尖都变红的甜妹儿,坐在凳子上傻兮兮笑着,嘴里呢喃软语着旁人听不懂的话,对比显得特别乖巧懂事。
  叶奶奶狠狠松一口气。
  要是小孙女皮起来,恐怕得几个大老爷们,才能将她按得住。
  三只豆丁被罐一碗热汤后,简单擦身以后,一一被抱到屋子里睡觉。几乎是沾被睡着,看来今天拜年累得有点狠。
  叶奶奶摸摸甜妹儿的嫩豆腐脸蛋,把她小脚裹在棉衣里,再把棉被裹得紧紧的,才转身出屋子。
  这个点,老二家的还没回来。
  他们放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