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奸妃-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眉眼,却透出了相似的难受。
  景泰帝的气息一滞,又问梁芳:“太子和万侍,用药、饮食如何?”
  梁芳回答:“太子昏睡前服药,饮了半盏蜜水;万侍则一直昏迷,至今水米未沾。”
  景泰帝怒道:“医婆就不能设法喂水喂食?水米不沾,伤势如何能好?”
  梁芳今天在鬼门关前打了几个转,实在被吓破了胆,全无平日的机灵百巧,景泰帝一怒,他就吓得骨碌一声跪倒在地,不敢说话。
  便在这时,床上的万贞呻吟一声,似乎咕哝了什么。景泰帝顾不得发作,连忙上前几步,问:“你要什么?”
  万贞浑然不知身外之事,更不会回答他的问话,双眉紧锁,闭着眼睛又喃了一句:“小爷,你要杀我?”
  景泰帝刹那间如遇雷击,胸口莫名的生痛。他与万贞相识于市井,来往时她从不问他的身份来历,但却因为他的脾性而屡屡戏称他“小爷”,进而以此代指他整个人。
  那时候他们的交情不涉世俗,虽然彼此常以讥讽对方短处为乐,但于本心来说,却都希冀对方能获得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务,不受红尘羁绊之苦。
  然而到了今日,在皇权的诱惑之下,万贞却怀疑是他派人来杀她!
  他想辩解,但话到了嘴边,却无法说出来。不仅是因为对昏睡者的呓语辩解毫无用处,更是因为,今日这场刺杀,虽然不是他直接授意,却也是他暗中纵容必然出现的恶果。
  万贞也不知道究竟梦见了什么,紧紧地攥住锦被,牙关咯咯作响,好一会儿突然厉声大叫:“稚子无辜啊!”
  寝殿内的侍从都吓白了脸,景泰帝的脸色阵青阵红,半晌,突然喝道:“御医呢?”
  几名御医战战兢兢的过来行礼。
  景泰帝摆了摆手,冷冷的道:“国朝惯例,王侯以上驾崩,当有妃妾殉葬!太子年幼,未有婚配。若有不幸,朕无处择女陪殉,便只能从侍驾者中择伴为殉!”
  众人生恐真被点了去做人殉,都被吓得两股战战,浑身发抖。
  景泰帝一腔怒火,无处发泄,顺手抄起桌上的弯刀,一刀劈在桌上,怒喝:“好生医治太子和万侍!他们活,你们活;他们死,你们殉!”
  他怒到极处,恨不得将万贞拎起来对质一番。但万贞趴在床上,似乎全身残余的力气都被刚才那声叫喊抽空了一般,又沉沉的晕了过去,任凭御医怎么施针,都无法清醒进药。
  她不是假装,是真有可能会死!
  一瞬间,景泰帝只觉得心跳都似乎停了一下,竟然再也不敢站在这里,急步冲出了殿外。夜晚的寒风一吹,他才稍稍冷静,望着寂静的东宫,慢慢地说:“传令禁军,封锁东宫,不许任何闲杂人等出入。一应供给,俱在宫门前交接,若有谁敢轻忽怠慢,又或夹带禁物,擅闯宫禁,对太子不利,即以谋逆论处,夷灭三族!”
  舒良凛然应诺,请轿长抬舆过来,小声问:“皇爷,今夜您宿居何处?”
  景泰帝坐上肩舆,有些茫然的望着夜空下的紫禁城,一时间竟不知该往何处。
  抬舆的轿长不得吩咐,不敢妄动,就站在原地静候吩咐。景泰帝能感觉到身下这异于往常的安静和驯服,知道侍从为什么会突然对他特别的畏惧害怕——他们都知道了太子遇刺的消息,都以为太子遇刺,出于他的筹划!
  连一个平时冷落打压的四岁童子,都能动用瓦刺残兵四方围剿,这样异常的狠毒,使得他的近侍都不由自主的心生恐惧,怕会触怒于他!
  这种无声的恐惧,绵绵密密的笼罩在他的四周,让他几乎透不过气来,不久前读过的书猛然涌上心头:厉王止谤,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他不接上皇,冷落太子,打压东宫,朝臣俱知症结所在,却没有谁上章劝谏;然而,在这沉默之下深藏的,除了顺服,难道就没有不满吗?
  于谦是他一手提拔的直臣,所以他当面奏请御驾安抚东宫;但王直、胡濙他们那些元老重臣,在屡次劝他接回上皇,不得准许的情况下,知道东宫遇刺,却会有什么打算?
  舒良又轻声劝了一句:“皇爷,夜凉风大,您还是早早回去吧!”
  景泰帝缓缓地说:“去慈宁宫。”
  慈宁宫内外灯火辉煌,吴太后犹自未睡。
  与孙太后日常好穿便服不同,吴太后自被尊为太后,穿着打扮便异常着重仪姿。纵然没有外人,也要凤冠严整,龙凤袍,地理裙等服饰佩件齐全,一丝不苟,礼仪完备。
  侍从通传皇帝来见,她有些意外,却又有些了然,挥手示意身边的女官:“将备用的酥酪蝉端上来,皇帝深夜未睡,想来饿了。”
  等景泰帝进了慈宁宫正殿,吴太后身侧的案几上,已经摆好了热腾腾的茶水点心。吴太后正笑眯眯的冲他招手,怜惜的道:“春夜露重,你大晚上的不睡觉,跑来跑去,也太不小心了。”
  景泰帝看看桌上的热食,再看看亲自绞了热手巾过来,为他擦洗双手的母亲,心一酸,闷声道:“母亲,儿子这二十几年,多累你费心了。”
  自从张太皇让景泰帝认祖归宗,正统皇帝封弟弟为郕王,吴太后就搬进了仁寿宫,以宣庙遗妃的身份附孙太后而居。虽然也常去郕王府帮着儿子管家理事,但母子间相处的时间毕竟不如当初一起住时多。
  且因为汪氏的性情与吴太后不合,婆媳俩每多龃龉,景泰帝夹在其中,左右为难,这样对母亲说话的机会,就更加少了。
  吴太后久未听见儿子如此和软的话,有些诧异,笑道:“你这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我是你亲娘,为你操劳,那不是该当如此么?”
  景泰帝看着母亲高兴的笑容,忽然觉得想说句话,千难万难,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道:“母亲为儿子呕心沥血,全为一片慈母爱子之心。儿想,您是如此,仁寿宫之爱上皇,也是如此。”
  吴太后听到儿子拿孙太后跟她相比,顿时有些不高兴了,沉下脸来,问:“你没头没脑的,提那边干什么?”
  她甩脸发怒,景泰帝心里反而好受了些,缓缓地道:“母亲,这半年来,我几次拒接上皇。仁寿宫虽然恼怒,但却只是恳请朝臣进言相劝,并没有私下做什么。”
  吴太后冷笑:“她敢做什么?如今你才是皇帝,却将她的亲孙立为了储君,还敢有什么不满?”
  景泰帝望着她,叹道:“不错!对于仁寿宫来说,儿子不回来,但孙子能占储位,也是指望。可若是儿子不回来,孙子也死了,那就是绝她的后路,她只能拼死反击!”
  吴太后双眉一扬,疾颜厉色的道:“她敢?!”
  景泰帝涩然道:“母亲,您不能认为一个能令父皇废后,在国难之前懂得当机立断,与朝臣交锋的女人,会明知大难将来,却束手等死,不加反抗!”


第九十四章 回首半生幽恨
  吴太后心中,有一股郁气,憋了半辈子。她无处诉说,无处发泄,在儿子登基之前,甚至都无法形之于色。但在今夜,面对儿子焦急为难的神色,却突然爆发了出来,勾唇冷笑,反问:“她要反抗,那又怎样?”
  景泰帝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接这话,怔怔的看着母亲。
  吴太后纵声大笑:“让她来呀!我等这一日,等了足足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前,正是宣宗废胡氏,立孙氏为皇后的那一年。景泰帝无力的叫了一声,道:“母亲,父亲驾崩已经十五年了。儿子当了皇帝,您现在贵为太后,就不要计较这些了吧?”
  吴太后回首瞪着儿子,厉声喝问:“我怎么可能不计较?她窃居了我的后位二十四年!她的儿子占了我儿的君位十四年!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辗转反侧,扪心自问:她凭什么为后?她的儿子,凭什么登基?”
  “我!才是陪着宣庙同心并力,出生入死的人!没有我,当年汉王争位,仁庙一系早就万劫不复!”
  景泰帝目瞪口呆!
  他自小随母亲长于宫外,知道母亲对父亲是有些幽怨之意。但她从来不说,他也就以为那是母亲对于自己不得入宫而产生的不平。却从不知道,在母亲的心中,竟然压抑着近乎刻骨的恨毒!
  景泰帝张嘴,有些吃力的问:“那母亲,想怎么样呢?”
  吴太后双目染血,一字一句的说:“我想她废位退居,断子绝孙!才能一雪我多年来卑躬屈膝,谄媚奉承之耻!”
  景泰帝站在温暖的宫室中,却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冷战,只觉得眼前的母亲,陌生得让他感觉恐惧,好一会儿才道:“母亲,我不能这么做!”
  吴太后漫不经心的回答:“当然,这种事,怎么能让你来做?你是皇帝,管好朝堂大事就行,这等后宫阴私,本就不该你知道。”
  景泰帝心中苦涩,慢慢地说:“我也不能让您这么做!”
  吴太后霍然转头凝视着他,问:“你说什么?”
  景泰帝低下了头,但却声音清晰的说:“母亲,我为天子,登临帝位,执掌江山社稷,便该有君王的堂皇气度。若要杀人绝嗣,那也是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却不能让一国太后、太子,死于阴谋暗杀。”
  吴太后喉头发出一声短促的嗤声,讥讽的道:“喔?我的儿,你如今登极为帝,便看不上这些多年来,我护着你安身立命的小手段了?”
  景泰帝急声道:“母亲,我没有。可是……您这样做,别人自然也会报复。儿子不愿您陷入这样的危险中,更不想自己的儿女,也要时刻面临这样的危险!”
  吴太后哈哈大笑:“我怕什么报复?我正是要逼她报复,才好将她一系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景泰帝惊呆了,他想劝母亲,可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劝;他憋屈得想发怒,可是面对近乎癫狂的母亲,他又不忍。
  明明不平,明明愤恨,但为了他这做儿子的能够长居京师,不必就藩,他的母亲却在恨得心中出血的时候,还在孙太后母子面前周旋奉承。才会将他原本温柔美丽,和善多情的母亲,生生的扭曲成如今这个样子。
  他呆站当地良久,慢慢地跪了下去。
  吴太后一怔:“你干什么?”
  景泰帝抬头望着她,含泪道:“母亲,我知道,您有一套听风堂的符信,虽然不常用。但总是有用的,把它给我吧!”
  吴太后大怒:“你是我儿子!竟然也来逼我!”
  景泰帝摇头道:“母亲,我不是逼您。可是,您如今贵为太后,想要办什么事,吩咐一声,儿子一定立即为您办到。有些东西,有些人,有些事,已经用不着您沾手了。您将它给我吧!”
  吴太后气怒交加,厉声道:“这是我多少年的安身立命之本,你休想!”
  景泰帝哀求:“母亲,您多少年的隐忍谋算,不都是为了儿子吗?儿子求您了,将它给我!”
  吴太后遥指着他,冷笑:“好,好,好!我的好儿子!当了皇帝,果然便有了不同以往的心计,竟然懂得了怎么胁迫母亲!有本事,你就一直跪在这里!想让我交出听风堂印信,做梦!”
  她一怒摔袖入了后寝,果然便将景泰帝丢在了外室,独自跪着。
  至尊母子斗气,慈宁宫的内侍宫人都不敢噤声,好一会儿殿监总管才提着心过来劝道:“皇爷,您起来吧!有什么事,您等娘娘气消了,再缓缓儿地说。”
  景泰帝只当没有听到身边的聒噪,就跪在地上不动。
  吴太后回到内室,气得连头上的凤冠也摘了丢在地上,重重地坐倒在床上喘气。近侍女官赶紧给她倒水顺气,见她发白的脸色缓了回来,才松了口气,轻声道:“娘娘,皇爷还在外面跪着呢!”
  吴太后气得一捶胸口,叫道:“让他跪!他乐意跪多久就跪多久!他不就是仗着我是亲娘,舍不得,才敢这样逼我的吗?我就叫他尝尝,在这世上,没人心疼是什么滋味!”
  景泰帝身为皇子,却长在宫外,和从小以太子身份受教养的朱祁镇相比,几乎算是无拘无束,连戒尺都没挨过几下,更何况这种长时间跪地的苦楚?只跪了盏茶功夫,他娇贵惯了的双膝就受不住,痛了起来;再过了会儿,那痛更是从膝盖直往上钻心,痛得他冷汗涔涔。
  便在这时,身后环佩叮咚,暖香浮动,却是汪皇后得到消息过来了。她也不问丈夫因何在慈宁宫里下跪,先指挥内侍拿出两块厚软的蒲团来,让内侍架着景泰帝塞进他膝下,便陪着他一块跪在旁边。
  景泰帝膝下加了垫子,虽然仍旧很痛,但好歹没有再挨金砖上的寒气了,便对汪皇后道:“我与母亲的事,你来掺和什么?赶紧走!”
  汪皇后叹气道:“我与监国夫妻一体,自来便该同甘共苦。哪有你在母后宫中跪着受寒,做妻子的却牙床高卧的道理?”
  景泰帝默然,过了会儿低声道:“我和母亲是亲母子,斗什么气都不怕没法转圜。你这当媳妇的掺和进来,那不是白找罪挨吗?听我的,快走。”
  汪皇后摇头:“母后从来不对你这样子,今天既然发了这个怒,怕是不好下台。我在这里,你们母子才好和缓。否则,母后不知何时才能消气。你贵为至尊,监国理政,总不好真顶着跟母后磨时间,叫满朝文武看了笑话。”
  景泰帝爱重妻子的地方,正是她品性端方,高洁坚贞,知她是必然不会走的,便也随她。
  汪皇后一来,屋里的吴太后果然便有些坐不住了。
  自古以来婆媳斗法,总归不过是那些套路,媳妇心疼儿子,陪着一起跪在外面;她这做亲娘的,难道就真的那么狠心,大半夜的让儿子跪地不起?
  可真让她把东西交出去吧,她心里又着实不甘。如此心情反复的在内室踱了大半个时辰,吴太后一眼望见床头挂着的自绘宣宗小像,心中气郁欲狂,操起桌上的玉瓶就扔了过去,大骂:“章皇帝,你对不住我!你对不住我!你对不住我啊!”
  骂着骂着,她悲从心来,扑在床上蒙头大哭。
  殿宇深重,隔着重帷,外间的景泰帝和在汪皇后听不清吴太后骂了什么。但玉瓶打碎的声音脆利,他们却听到了,不由面面相觑,赶紧叫内侍去问安。
  吴太后最好面子,哪能让人看了她失态,儿子媳妇派的人都让她叫人打了回来。
  景泰帝夫妻不明所以,又担心母亲出事。两人对视一眼,汪皇后呻吟一声,扑倒在地。
  晕倒是假,但为了装晕,摔倒这一下,汪皇后却是真摔。景泰帝听着那“啪”的一声平摔,都觉得疼,怕她真摔出个好歹来,慌忙问:“元娘,元娘,你怎么样?”
  汪皇后趴在地上,借着他来扶的当口偷偷冲他挤了下眼睛。景泰帝有点想笑,又赶紧憋住了。
  夫妻俩假晕真摔,自己心里有数,慈宁宫的侍从不知道啊!赶紧叫传太医的,来扶人的,进去通报的,乱成一团。
  吴太后与媳妇性情再不合,但听到儿媳妇晕倒,也吓了一跳。这媳妇两次小产,身体调养了一年多,现在才恢复不久。若是真在她这里跪出个好歹来,儿子岂不是要心生怨恨?这么一想,她赶紧抹了把脸,犹豫片刻,终于还是将藏在妆奁里的一个荷包袖进怀里,缓缓地走了出来。
  景泰帝见母亲出来,赶紧缩回蒲团上,跪直了身体。在这里跪这一个多时辰,当真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苦头,痛得他满头大汗,五官扭曲。
  吴太后令人把汪皇后抬起,自己却坐到景泰帝面前,冷声问:“你不可能对那边出手,这套印信,就是我报仇的指望。即使这样,你也一定要拿走它吗?”
  景泰帝仰头望着她,认真的说:“母亲,我求您,看在儿子的份上,放下吧!”
  吴太后哈了一声,无限讽刺的道:“你是皇帝,要做什么,还不容易?就算我不给你,你也可以查出线来,私下废了里面的人事吧?”
  景泰帝一怔,道:“是的,您即使不给我,我也可以私下废了您的印信,可是那样做,就太让您寒心了。母亲,我是您亲生的儿子,来讨听风堂印,您会伤心。但我从小让您操心的地方多了,让您伤心的时候也不少。然而,我永远都不希望,我做了皇帝,就让您寒心。”


第九十五章 千节百扣难解
  吴太后心中既痛且暖,眼泪夺眶而出,拉出手绢捂住脸面,好一会儿才平复了情绪,将袖中的一个荷包丢出来,长长的叹息:“罢!罢!罢!这天底下做娘的,除非不爱,否则,终归是强不过儿女的!”
  景泰帝接过荷包打开,里面是一枚指环和一面腰牌,另有几枚只得一半的石章,便松了口气,将东西收起,对吴太后深深地叩了响头,道:“儿谢母亲体谅。让您伤心难过,是儿的不是。儿听凭您打罚。”
  吴太后冷笑:“你如今长大了,我这做娘的,是管不了你了,何况打罚。”
  景泰帝连忙道:“母亲,儿是您的儿子,年纪再大,也由您管,要打要罚,也由着您。”
  吴太后哼了一声,沉默片刻,忽道:“我知道你一心想做个明君,可是……儿啊,在这世上,当个平庸的君主容易,想做个明君,却难!你今日能逼着我将东西交出来,不过是因为我是你的母亲,舍不得你吃苦而已。可是外面的人,又有谁会体谅你的难处,为你着想呢?”
  慈宁宫里的波折,外人无从得知。
  因为恰逢朝会歇息的时段,除了几位阁臣在于谦的带领下理政,面见了景泰帝外。这几天的文武大臣,都出乎意料的安静,并没有人往通政司投书。
  但这种朝臣相遇时的目光交汇,却都传递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躁动。
  他们不是不说话,而是在等说话的时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东宫,都在等东宫的消息。
  太子的生死安危,决定着朝臣的奏折的内容。皇帝有私心,想废太子,朝臣们虽不赞同,但都理解,因此他们并不强压着皇帝亲近东宫;毕竟东宫年龄尚幼,监国正当华年,这么快就为了许久之后才会来临的斗争发力,太早了些。
  但若是太子在冲幼之龄,就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身亡,则他们不能不出来说话,不能不站出来抗争——国家养士,正为匡扶社稷,维护纲常。若是太子遇刺身亡,他们都不出来说话;若是皇帝纵容刺杀,暴戾失德,他们都不出来劝谏,又怎能称为“士”?
  幸好,他们等待的时间不算很久。就在逢五小朝会将来的晚上,东宫的消息传了过来:太子高烧已经消褪,饮食开始正常,逐渐好转。而内侍长万贞虽然仍旧昏睡,但据御医说,她体质极佳,有医婆照料,真实情况比太子还要好,只要清醒过来,也就无所谓危险了。
  太子好转,朝臣们提着的心就放下了一半,不少人都将原来准备的奏折塞了回去,重新惦量了要说的话。
  而景泰帝也在此时,交给于谦一叠供词:“爱卿,东宫刺杀案,朕已经命锦衣卫已经审出来了。里面的人,该怎么处置,爱卿看着办吧!”
  于谦接过文稿一看,发现最上面的人犯名字,赫然是当年郕王府的长史,心下便一动,忍不住抬头去看景泰帝的脸。
  景泰帝满面疲惫,道:“此事到此为止。”
  于谦皱眉道:“虽有锦衣卫取得供词,但有司并未会审……”
  景泰帝摆了摆手,看着他,重复了一遍:“到此为止!”
  于谦默然,过了会儿,道:“然则,何以杜天下悠悠之口?”
  景泰帝叹道:“天下悠悠之口,岂能尽杜?朕今日已尽全力,于心无愧。”
  于谦固然是正道直臣,但多年宦途,步步行来,自然知道世间至尊权力交迭之际,无论大义何在,终不免刀下冤鬼。景泰帝能说出竭尽全力,于心无愧的话来,已经是帝王对臣子所能做的最深刻的剖白。
  他也就退了一步,道:“谋刺太子,形同大逆,臣请将犯人重刑处置,以儆效尤!”
  于谦走后,景泰帝有些焦躁的在大殿中转了几个圈,问旁边的兴安:“听说太子病好了?”
  兴安摸不准他的用意,谨慎的回答:“下面的人是这样回报的,不过如今清宁宫禁闭,一应消息都是口述转达,具体情况如何,没进去看的人恐怕也说不清楚。”
  景泰帝犹豫一下,道:“皇后担心太子安危,只是东宫门禁,她不好越禁探望。朕过去走一趟,若是太子好转,就将门禁撤了,方便来往。”
  清宁宫被封锁的几天,宫中的侍从都吓得不轻,生怕太子和万贞死了,自己当真会被选去殉葬。虽说这殉葬,不太可能满宫的人都被拿去殉,但景泰帝到时候是拿着名册信手一勾呢?谁能保自己运气那么好,就不会被勾中?
  因此满宫上下对太子和万贞的照料,当真是从头发丝到脚指甲都精细入微。所有人分班倒换,务必做到时刻有人在旁边盯着。偶尔有人做事毛糙些,都不需要上司管教,同伴就先开骂了。
  等到景泰帝称驾东宫,清宁宫的侍从都打点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赶紧抱着小太子出来迎驾。
  太子的高烧虽然退了,但仍然病恹恹的没有精神,见到景泰帝,有气无力的叫了一声:“皇叔。”就再不说话了。
  梁芳害怕景泰帝不悦,连忙小声哄劝:“殿下,要给监国行礼问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