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春晚的时候刘晓庆那一身是一样一样的。
  明子跟喜妹分在一起。都是校稿,一篇稿子,两个要换着校验两遍才行。
  这个工作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接触到很新的国家政策,有什么新动向,也能第一时间知道。有一些新闻上不会播的,在撤稿之前,也都能看到。
  这时候喊的最多的就是开放,改革。每天十条新闻里得有三四条在播报着南方发展的日新月异。明子是真的想亲身去感受一下最初的小渔村是什么样子的。
  校稿工作实在是枯燥,明子就常爱往记者堆里跑。她一小孩儿,不招灾不惹祸的,还常帮着跑跑腿拿拿东西啥的,大哥大姐的也叫得亲近,也没有烦她,时不时的也教她一点儿东西。明子在记者里发现了后世某位年代剧的大拿编剧,没好意思特别跟人家套进乎,总算混上个脸熟。
  越熟悉就越发现,这一拨记者里真是卧虎藏龙啊,好几个都是后世有名有姓的人物。明子就越发的爱跟着他们混,不为别的,看看人家是怎么工作的,学学也好啊。而且,一般实习在哪,最终毕业分配的工作差不多就在哪了,如果她要真被分到了电视台,总不能校稿校一辈子吧。明子就想给自己的未来先铺铺路。
  三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带着实习报告往学校一交,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六月末,分配的名单下来了。
  明子并没有分配到电视台,而是分到了省日报社。她们这专业的,估计不是编辑就是记者了。明子对分配没啥意见。其实分到哪里,她都无所谓的,不管分到哪,她都没打算长干,最终她还是要自己做生意的。坐办公室,可不是她的追求。
  崔艳华大姐分配到了省直机关,肯定是坐办公室了。方爱华和刘喜妹都分到电视台,王娟跟明子一起分到省日报社,王红玉分到了市报社,跟明子和王娟的单位就在一条路上,门对门。葛红梅分到了市政府。
  省大学做为省内最高学府,果然待遇是不一样,毕业生的分配全都留在了省城不说,还都是大单位,待遇好的单位。
  田静姝原本也分在市政府的,她没去。她父母的问题已经平反了,前两年都进京到大学里做了教授,老两口一辈子不容易,到老了没少遭罪,三四个孩子就剩下田静姝这一个活了下来。就想孩子能在自己身边儿。所以田静姝大学毕业之后,就跟学校申请了,让田静姝到学校里做老师。
  学生本人愿意,对方单位也乐意接收,这种情况,学校是不会为难的,很痛快的就办了手续。
  算下来,一个宿舍八个人,四年住下来,虽然偶尔也有个小矛盾小摩擦啥的,总的来说,感情还是不错的。工作也都分配得挺好。王娟和王红玉的恋情也都稳定,对象的工作也都不错,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办喜事。
  明子毕业了,食堂的份饭窗口也得收了。
  接下来参加工作,也没什么时候做生意了。所以二姐跟老姐都回了老家。房子也退了租,三轮车,工具啥的,都送给红梅嫂子了。她已经开始找店面了,说是打算在学校附近找个铺面,再雇上两个人,卖份饭呢。
  正好,堂姑姑给老姐介绍了一个对象,是堂姑父的堂侄子,跟老姐同岁,是个泥瓦匠,人很能干,人品长相各方面的,堂姑姑从小看着长大的,也都很了解。明子爹娘对这个人选也满意,就在堂姑姑跟前儿,也放心。老姐这人大大咧咧的,用明子娘的话说,有点傻呵呵的,太没心眼儿。要真是嫁得远了,明子娘又得操心。
  堂姑姑年后就提了这个事儿,只是老姐这边儿活儿忙,也没倒出功夫回去,就等着食堂这边儿完事儿呢。所以,这边摊子收了,正好回去相亲。
  明子直接上班了,没有回家。后来听说,老姐相亲很顺利,没什么意外,两个人彼此也都满意,已经开始交往了,张家小哥跟未来三姐夫差不多,都挺积极,也是没事儿就爱往明子家跑,他跟未来三姐夫比起来更不容易,人家未来三姐夫学校离关家都没有二里地,他这二十多里地呢,来回一趟骑着自行车都得两小时。也不嫌弃累得慌,一周能跑上一两回。
  八爷爷家的新房子盖好之后已经搬去前院了。大哥春天的时候倒腾化肥挣了一笔钱,又开始给家里修砖院套,老姐在家正好能帮着大嫂忙活忙活。未来三姐夫家的砖房也盖好了,整两间。说是盖得可好了。也收拾得差不多了。三姐的婚期也定下来了,就在十月份。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
  三更会晚一点


第62章 
  明子报道之后,才知道,她为啥分到了报社。原来,是她以前写过的那几篇读书笔记,被主编看到了,颇为欣赏,特意把她要过来的。不然她还真是跟实习时一样,要分到电视台的。
  主编姓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对明子很和谒,也不说强制分配工作,就问明子想干什么,其实能选的不过就是编辑和记者呗,明子想了想,选了记者。她实在是不喜欢坐办公室。做记者好啊,不用天天在办公室坐着,只要按时交稿,平时上哪也没人管你。
  没过几天,明子就交上了第一篇稿子,内容就是关于批发市场的发展的,明子对批发市场熟啊,这几年,她跑批发市场是跑得最勤的了。所以,批发市场最初是什么样,现在又是什么样,她再了解不过。就写一篇批发市场发展变迁的稿子,还到批发市场采房了几个摊主,其中就有当年明子买布后来跟明子进套装的那一家。写完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变化,再加上一点评论,重点突出一下改革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大部分都是套话,都是后世记者们玩烂的老套路了,明子就按照那些个套路走了一篇。要么说这时候的人实在呢,哪见过明子这样的啊,那话都是一套一套的,全能说到领导心里去,领导想看什么她写什么。
  那稿子一交上去,主编当时就定了,发头版头条,报纸一发出去,据说大领导们看至之后特别的高兴,主管领导还把主编叫过去好好的表扬了一通。把主编美的啊,直说自己有眼光,选到了明子这么个人才。
  人才明子很快成了报社里的香饽饽,时不时的找些热点问题,写一写,歌功颂德嘛,不难。主编也不强制她多久交稿了,说实在的,报社里好几十号人,一个人一年能写出来一篇受到领导认可的,就不错了。日常哪有那么多事儿啊。
  明子开始往外跑。不再只是窝要省城里。
  首先选择的,当然是老都县城了,老都县城是农业大县,正值变革时期,能采能报的事儿多了。
  正好,三姐要结婚了,明子假公济私了一把。工作之余,先回家参加了三姐的婚礼。
  三姐的婚礼也算是很奇葩了,送亲的时候,是大家伙骑自行车送去的。马车汽车全都没有。娘家这头二十多个人,骑着自行车送的亲。大哥骑车带着三姐,就算是压轿了。到了婆家,人家连饭都没准备,只把儿媳妇娶回家就算完事儿。送亲的亲戚们还是又返回了明子家,在娘家吃的饭,喝的喜酒。也是没谁了……
  要说是倒插门也行,啥都娘家办了,还不是倒插门。明子娘都没脾气了,谁让她姑娘年纪大了呢,都二十八了,再不嫁真嫁不出去了,冤大头就冤大头一点儿吧,那咋整。
  三姐一嫁,明子娘是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把老大难问题给解决了。跟大姐二姐出嫁之后,明子娘还哭了一场不同,这回,她可高兴了。这回嫁闺女,真是喜事儿了。
  家里几位长辈都挺高兴,大嫂可难过了,因为她跟三姐关系好啊。要么说大嫂跟别人家的媳妇儿不一样呢。别人家的儿媳妇要是结婚好几年了大姑姐还在家不嫁,早都不乐意了。大嫂一点儿都没有。三姐手慢,一直在上学上班的,也不会干什么,棉衣啥的都是大嫂给做的,平时干活也没帮上多少忙,大嫂一点儿都没嫌,还总说三姐就那样人儿,不知道挑理,咋样都行,挺好。
  平时明子娘看孩子,晚上孩子饿了,在外屋里就喊,孩子妈,过来喂奶了,大嫂在里屋穿着衬衣就过来了,往三姐被窝里一钻,喂完了孩子就回去了。
  这几年,姑嫂之间真是一点矛盾没有。大嫂就念叨,觉得三姐一走,家里都空了不少似的。
  三姐的婚礼刚结束,未来老姐夫家就急三火四的来跟明子家定婚期,这姐两个不好同一年结婚,就把婚期定在了过年之后的农历三月。
  大哥本来入冬之后就没啥事儿了,在家休息。原计划还要去芬河联系明年的化肥呢。临时收到乡里通知开会。原来是砖厂改制,工业办的领导对于砖厂的工作不满意了,要对砖厂之前的领导班子大换血。大哥又被调回了砖厂。原来的牛副厂长成了一把手书记,乡里派了个姓王的厂长。会计还是原来的钟会计。大哥还是做出纳员。
  工作安排好了,过了年才正式上班。跟综合厂那头儿交接好了之后,年前算是放个大假了。
  大哥哪是闲得住的人啊,就又往芬河城跑,这一次,明子跟着一起到了芬河。她是记者嘛,什么都可以报的。边境贸易不也是个很好的点嘛。
  化肥都是进口了,芬河出化肥的地方有一个特别特别大的场地,里面很多个大仓库,有专门的管理部分。主管领导是一个六十来岁的大叔,姓韩。
  明子跟大哥到芬河之后,在大哥常住的宾馆开了房间。之后就去拜访那位韩厂长。
  明子没有亮出记者身份,她可不想把自家的生意跟工作混一起,麻烦太多,不值当。
  大哥跟韩厂长应该是老熟人了,见了面,寒暄了一阵子。
  “韩厂长,咱们明年,能给多少指标啊?”大哥给韩厂长递烟,并给点上了火,大哥自己是不抽烟的。
  “不好整啊,现在各地都在要指标,农民开始意识到化肥的好处了,咱这进口的化肥好卖,进口的货是有数的,我给谁是不给谁是啊。”老头儿一个劲的摇头。
  “您说的是啊,但是咱们这么长时间的老关系了,您好歹也得给我批点儿吧?”大哥跟着套交情。
  “这是谁呀?”韩厂长也不说答应不答应,转移话题,问起来明子的身份。
  “韩厂长您好,我是省大学的学生,正在做化肥使用方面的市场调研,一直听大哥说韩厂长随和,这不跟着大哥过来见识见识,也希望能从您这儿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嘛!”明子没说自己是记者,只说是学生,还把学生证拿出来给韩厂长看了看。
  “啊,大学生啊,了不得,了不得。那什么,我安排个人儿,带着你在厂里转转?”这年头大学生金贵,都知道大学生毕业之后前途无量了,不是情商太低,太不会办事儿的,一般的地方,都不会太为难的。
  “那可就多您了。那韩厂长,您先跟我大哥聊着,我先去厂里看看?”等韩厂长叫一个叫小周儿的人过来,明子就离开了。
  在厂里转了一大圈,跟小周聊了一个多小时,再加上跟仓库工人们闲聊了几句,明子大概知道这厂子一年的库存和管理层的结构了。
  还别说,这位韩厂长真是个厉害人物,在厂里基本上是一手遮天,下面的工作人员也多跟他有关系,很多都是他的亲戚。因为这几年业务发展得好,挣了不少钱,每年上交的税收都不少,上面领导也不怎么管化肥厂里事儿。
  明子回来的时候,大哥已经从韩厂长的办公室出来了,正在校门口的门卫室里等着明子呢。
  哥俩一碰头儿,信息互通。心理就有数儿了。还是得跟韩厂长搞好关系。大哥这一年给他送得东西不算少了,才拿了两百吨的指标,运回老都县城,批给农机公司,一吨的差价才三十块钱。去掉送礼和运费、路费,就能剩下四五千块钱了。这折腾劲的,还不如明子卖一年份饭剩得多呢。
  “哥,不行,咱们得下大本钱,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这儿还有两万块钱,回去咱就收猪肉,给他运一车啦,我还就不信了,拿不下他。”明子发狠,就不相信了,这年代的人能见过什么大手笔啊,一大通“福利”送下来,就不信拿不到指标。再说又不是坑谁,就是为了要点指标,也不是坑谁骗谁了。这啥事都按计划来,是烦人。
  “那万一要是没挣回来这些钱,咱们不赔啦?”大哥的原则向来是不动根本,宁可小来小去的挣,绝不会进行堵博式的投资。
  “没事儿,哥,反正我那钱放那儿也是放着,赔了也不影响我什么,我不是还有工资呢嘛。万一挣着了呢,不就挣着了嘛。”明子想得开,那钱放那儿就是死钱,不动起来肯定不行。再说赔也赔不哪去,不是还有两百吨的指标呢嘛。
  “我这儿也有点儿钱,那咱俩一人出一半吧,万一赔了,得给你留点儿吧。”大哥总是把事儿先往坏处想,做好一切不好的准备。
  “不用哥,你那钱还是留着,一大家子等着你养呢。我是自己吃饱了全家不饿的。怕什么呀。再说了,我真没钱了,你还能不管我呀?”明子就跟大哥以小卖小。
  大哥一想也是。家里还好几口人指着他过活呢,他还是得求稳。
  哥俩定好了方向,回到家就开始收猪肉,收粉条。明子回单位送稿子,收肉的事儿都是大哥在办的。还好家里人多,冬天的,也都闲着呢,大姐夫二姐夫三姐夫都在自家屯子周围帮着收,还有堂姑姑和几个姨家的表兄弟们,都没闲着。
  进了腊月,到底凑了两大货车的猪肉和半车的粉条,花了明子五千多块钱。一起给送到芬河化肥厂去了,就说是给厂里工人送的福利,别的啥也没说。
  五千多块钱的东西。不是开玩笑的,大哥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二块五毛钱。一年才挣不到四百块钱。就是韩厂长,他一年工资顶天也不会有一千块。一下子就送了他五六年的工资那么多的东西,就不信拿不下他。
  因为这么一大笔有点赌博性质的投资,大哥这个年过得就比较焦灼,明子心里也直打鼓啊,她也没干过这样的事儿啊。还得特别潇洒的开导大哥别想太多,才花了五千多块钱,比预想的省多了,就是都找水漂了,也赔不上什么。
  小文哥已经入了党,延长了一期兵役了,又回来过年了。明子都觉得,他这兵当的,是不是也太舒服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三更
  发了半个小时,折腾了好几回了,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发出去……
  心疼我寄几……
  明天见


第63章 
  过完了年,出了正月,就是老姐的婚礼。
  刚把老姐嫁出去,芬河那边儿就给大哥来了电话,化肥有货了,让大哥过去商量进货量。
  大哥已经回砖厂上班了,特意请了两天假去的芬河,回来直接到了省城,找到明子,明子把大哥带到报社给自己分的单身宿舍休息。
  “老妹儿啊,你猜猜,我拿到了多少指标?”大哥一坐下,就特别兴奋的说着。
  “五百吨?”明子就笑。
  “一千吨。”大哥举着食指说。
  “那挺好的啊,找好买家了吗?”
  “我想好了,今年咱们不批发了,自己卖。按一家用一吨肥算,也就一千家呗,能卖掉。”
  “可是,自己卖的话,咱们哪有本钱进货啊。”以前大哥实际上倒腾的只是指标,拿到的批条之后,把指标卖给农机公司而已,并不用自己拿本钱,运费也是从货款里直接扣了。
  “嘿嘿,这就是这一次最大的收获了。咱们送了那么多东西,还能只值一千吨的指标?”大哥那表情,明明写着对明子想象力的鄙视。
  “那是啥意思?”
  “咱们可以赊账一年。年底一起结账就可以。”大哥那眼神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东西果然没有白送,这样的话,不是相当于,他们可以白得了一千吨化肥的差价,还是出厂和零售的差价?
  明子在心里算了一下,这一次,怎么也能挣上七八万块钱呢,在万元户就是富人标志的年代,这一趟生意做下来,他们可就是真真正正的有钱人了。
  这样的好事儿,当然是宜早不宜迟了,大哥回到家就开始组织车过去运化肥。明子在报社干了大半天了,写了不少文章了,跟一些采房过了人物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一些交情,也求了十几辆货车。
  一次去了二十几辆车,跑了两趟才把化肥都给拉回来了。
  化肥还没拉回来之前,大哥就开始发动亲戚们做宣传了,说是过几天有进口化肥到货,他帮着代销,可是先赊账,秋收后结账。付现钱的话,每袋肥便宜五块钱。
  风声早都传出去了。现在人人都知道用化肥的地产量高,基本上家家都在用了,只是很多人家舍不得多用,明明一袋化肥只是一亩地的量,能洒上三亩地去,还不是因为买不起那么多化肥嘛。现在出了可以先赊账的化肥了,那还怕什么,到秋卖了粮食再给钱就行,那还有啥犹豫的,必须得买啊。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的营销手段,后世卖种子卖化肥都是这么卖的。只是这时候的人们没见过这样的套路罢了。
  所以大哥的化肥车都没到高官屯家里,直接在兴隆镇上,还没落地呢,就都卖出去了,光是各种亲戚家,就买走了两百多吨。拐了一百个弯的亲戚都有了。
  兴隆镇是个大镇子,好几千户人家,这点儿肥,还真不算多。大哥很谨慎,付现钱的当然什么都好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主要是赊账的,要有大队的队长担保的,那欠条上都有赊账人和大队长的手印。也不怕有人懒账。拿着这欠条,不还钱的,都可以报官了。
  最后一算总账,才收回来不到十万的现金,全都是赊账。自家的还有直近的亲戚家的连欠条都没有,只是记了下账,自家的当然不能算钱了,亲戚家的那些,还不知道多少年能还清呢。这些大哥都是心里有数的。
  明子家卖化肥,不用先给钱,开出来欠条就能买。这样的好事儿当然谁都想要。但也不是谁都可以的,有些人家,大哥就是成佛成圣了也不会赊出去的。
  比如,木王八家,高章家这样的。那是想都不要想了。高章家好歹还有点儿自知之明,自己就没好意思去买。木王八腆着大脸居然跑到镇上跟大哥讲情,也想赊上十袋肥,美的他。明子爹在现场帮忙,一看到他,没说别的,就当着他的面儿“训”大哥,说大哥要是敢把化肥赊出去,就打断大哥的腿。木王八最后都要给明子爹跪下了,明子爹都没松口,到底灰溜溜的回家去了。
  大哥收到的十万块钱,直接存起来了,一年的利息也不少呢,这些都能算在利润里了。
  明子没有看到卖肥现场的热闹,因为她接到了报社的电话,有紧急任务,主编指定由她接手。
  这一年,西南的反击战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原本跟大北方的部队没什么关系的。但是这一年,上面下令,要轮战,安排北方的部队上前线。部队已经收到了命令,进入了备战状态,随时准备上战场了。
  明子接到的任务就是到部队里采访部队的准备情况,以及未来随队采访,她也要当一把战地记者了。明子对于这样的工作机会,是很珍惜的,这可是真真正正的要见证历史了。
  等她到了部队,才发现,事情比较严重了。
  小文哥的部队,正好被抽上了。啥意思呢?就是说,小文哥要上战场了,是真正的战场。这上前线,就有可能牺牲。就算小文哥是炮兵,只在队伍的后方,谁也不能保证完全就是安全的,用小文哥战友们的话说,他们就是那种,要么一个不死,要是炮兵阵地被敌方发现了,那就是一锅端,全都活不了。
  明子见到小文哥的时候,差点儿没认出来,小文哥剃了个大光头,要不是他的肤色比别人都要黑上三个色号,在一大群光头里,还真不好认。剃光头是为了上战场的时候,万一头上受伤了,方便包扎治疗。
  “明子?你咋来了?”小文哥见到明子的时候,惊讶得不行不行的。
  “我来采访备战情况啊。小哥,啥时候走啊?”明子总不能说什么让小文哥临阵脱逃的话吧。
  “快了吧,命令一道,随时出发。动员会都开完了,连里的猪都杀了吃掉了。”小文哥这思维跳跃的,明子明明问他啥时候出发,他却想到了连里的猪都吃完了。让明子想伤感点的心情都不能维持。
  “嗯,你可一定要小心点儿。对了,你告诉家里了吗?”明子在部队待了几天了,知道被抽调部队的战士们都写好遗书了,只等着命令一到,遗书就要交上去了,万一牺牲了,部队就会把遗书和抚恤金一起邮回家里去。
  “没有,别吓唬婶儿了。我遗书邮寄地址写得是你单位的,我估计我们走的时候,你们报社能收到消息,要是万一咋地了,你收到信就能明白了。”明子娘身体不好,心思又重,这要是知道她老儿子要上战场,不得直接进医院哪。
  “也对。大嫂刚查出来怀了二胎,家里正高兴呢。还是别让家里人跟着担心了。”明子跟小文哥一样的心思。上战场也不一定就怎么着,何必让家里惦记呢。小文哥这回从战场上下来,那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