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是把面放到灶堂里去烧。埋在最下面的灰里面。
过上个把小时的,面疙瘩就焖熟了。再扒出来,就能吃了。
明子看着黑乎乎的面疙瘩,出于好奇,肯定要尝尝的。直接把面疙瘩掰开,吃里面的熟面。
哎呀,这跟面没发过的死面儿馒头有啥区别?不好吃啊!
小哥和老姐却吃得很乐呵,连外面的皮儿都没舍得扔,连着粘在上面去不掉的草木灰都一块吃了……
好吧,草木灰消毒!
明子把咬了一口的面疙瘩分成两瓣,给老姐和小哥一人分了一半儿。
小文哥用看小傻子的眼神看明子,似乎是整不明白,为啥这么好吃的东西,明子都不吃。然后拿着明子给的面疙瘩就从厨房进屋去找娘了,特别担心的问道:“婶儿,明子是不是傻呀?他连烧面疙瘩都不吃!”
“小傻子”明子决定,以后再也不跟小文哥玩儿了……
二十三,孩子们都早早的就起来了,眼巴巴的等着吃饺子。明子不是个演技派,所以她实在是演不出来对饺子的期待。她的“特立独行”说实在的,真的看着有点儿傻啊!
说是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其实大部分都是酸菜,肉就是借个味罢了。爷爷不吃荤油,干脆就直接是酸菜馅的了。
哎?居然还挺好吃的。
明子吃了五个饺子。四岁的小肚子,真不算少了。
小哥没有吃下他所说的二十个,不过明子看着,绝对超过十五个了。他想数来着,但是数到十,就进行不下去了!
小哥原来只识十个数啊。哈哈哈……
可是只识十个数儿的小哥还被娘和哥哥姐姐们夸赞聪明呢!因为人家是自学成才。谁都没教过,自己就会数十个数儿了。
明子默……
突然有了一种自己可能是个天才的盲目自信,肿么办……
后来,明子想明白了,为啥她觉得那没放多少肉的饺子那么好吃。因为,那已经是她穿来大半年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了!
老人说的话真没错,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不觉甜。
上辈子,吃啥都没觉得特别香,那真是饿得轻了呀!
那时候,也有人忆苦思甜,吃野菜,玉米饼子啥的。可是那玉米饼子都是玉米面磨得细细的,和面的时候还要放鸡蛋和糖,跟真正的粗面饼子能一样吗?野菜就更扯了,常年大鱼大肉的吃,来顿野菜只当是清肠胃了,还对身体好呢!
明子现在觉着自己经过了这大半年的“锻炼”,要是让她再穿回去,那她一定能做个勤简节约的好青年。真过过苦日子才能知道,那好日子真是来之不易啊。这还是高官屯儿不缺粮食不挨饿的情况下呢。明子都不敢想,其它地方的人,到底过的有多艰苦。
一顿饺子,又让明子发散恩维了。
等她回过神儿,家里人已经各自忙碌了。
打扫卫生的活儿,肯定是三个姐姐的。大哥跟着爹和爷爷扫院子,老姐和小哥早就跑出去玩儿了,地里那么厚的雪,屯子里的孩子不知道玩得多开心呢。对于明子的“宅”属性,家里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只当她是文静了。只要不是真傻,文静点儿也没啥不好的。这是娘的原话儿。
明子娘的活儿最精细,她在用玉米桔杆儿扎马。没错,就是要扎出来一个马。明子看得晕晕乎乎的,都不知道那一堆玉米杆儿加上苞米叶子,怎么就变成了一匹马。不能说栩栩如生吧,但真的算形神兼备了,谁看都能看出来那是一只马。明子不错眼的看着,完全没看明白怎么扎的。
“婶儿,扎马干啥用啊?”好奇宝宝明子再次上线。
“晚上灶王爷上天的时候,要用啊!”明子娘奈心的给好奇宝宝解惑,手并没有停。
“灶王爷上天?”灶王爷明子是知道的,就在灶台边上的墙上,钉着一块儿木板,上面放着个小碗充做香炉,墙上贴着灶王爷的画像,两边儿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嗯。今天过小年儿,灶王爷要回天上过年去啦。这是给灶王爷扎的马。”然后,娘顺便就给明子讲了关于灶王爷的故事。明子听得津津有味。
祭灶她当然知道。扑街写手也是写手,资料她也是收集过不少的。她那个年代,人们早就把这些老习俗给扔掉了。城里面,也没人供灶王爷了。明子对祭灶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小说和网络。跟这么设身处地的身处其中,完成是两回事儿。
晚饭不再有饺子吃了。不过有肉,呵呵。爷爷也开始吃上鱼了。因为鱼要单做,爷爷的饭就跟大家伙儿不在一起吃了。大姐是先把爷爷的鱼炖好了才做其他人的菜的。所以,这一顿,爷爷是先吃的。不然鱼就凉了,不好吃了。不过,就是第一顿是这样,为了省柴禾,不可能顿顿分两次做,爷爷的鱼也是一次顿了不少,以后,都是跟烩菜一样,就是直接在锅里热一下。
过年了,待遇果然不一样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腊月习俗还有个腊八,吃腊八粥,我嫌太磨叽了,没写……
因为高官屯还真不是吃腊八粥,而是吃大黄米的黏米饭,拌上猪大油和酱……
要写又是不少字,我懒癌发作……
就是现在写这些习俗,也是没办法,刚穿过来第一年,不写详细点儿,没有画面感,还要用这些事儿带出来一些关家的背景。要是不写,以后一点点加,看着乱得很。所以,前面难免磨叽点儿……
而且把这些习俗都放到以后V章里,总觉得不太好,所以,大家忍一忍吧……
过完了年,以后这些习俗的描写就少了……
第15章 过年啦
晚饭之后,就要开始准备祭灶的事儿了。明子爹劈了一堆的木头,在院子里堆成一堆。
天黑透了,按爷爷的说法儿,星星出全了之后,点上火堆,在火堆边儿上摆上桌子,放上几个早就准备好的馒头和香炉碗儿,还有三个小杯子,倒上酒,酒也点火着了。然后把墙上的灶王爷画像、对联跟白天扎好的马一起烧了。这就是灶王爷上天了。一边儿烧的时候,还要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儿,还有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还要放一挂鞭炮。
之后,爷爷带着明子爹和两个哥哥,一起在供桌前磕头。也是念念有词的。
特别的有仪式感。
家家都是要祭灶的,从天黑下来开始,陆陆续续的就有鞭炮声传出来。从鞭炮声的多少,也能听出来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只响了一两声的,这是买不起成挂的鞭,拿单个儿的充数儿。也有声音小一点,百十响的。还有声音大一点儿的,档次又高了一个台阶。一般听着几百响,声音也传得远的,那肯定就是生产队里放的了。个人家,是没人会舍得花那个钱的。
关家放的是一块钱一挂的不高不低,中档的鞭。是高官屯里的普遍选择,当然,在外面的人看来,已经是很奢侈的了。
小文哥特别的兴奋,他对鞭炮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喜欢。连大哥都没法保持冷静。
明子无法理解男孩子对于鞭炮的这种热情。她更喜欢这种特别有仪式感的氛围。这才是中国人该过的年嘛!
二十四,做面灯。明子完全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只是懵懂的看着,爷爷带着大哥一起用粗面捏成个小酒杯一样的东西,在里面放上爷爷用麻子碾出来的麻子油,再放上一小节细麻绳,就完成了。之后放到外面去让它冻上。
明子化身人型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在好奇中。爷爷说,这是做面灯。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灯。除夕的时候,要在房前屋后点这些小面灯的。还有正月十五也要点的。不过那个不着急做。
二十五,做豆腐。能吃得起豆腐的人家不多,大队里都没有豆腐坊,要买豆腐,得去兴隆镇里。明子爹去镇里买了十块豆府回来。下了大雪之后,自行车已经骑不了了。出门都是靠走。
回到家,鲜豆腐就已经变成冻豆腐了。留出来两块儿做菜,其它的继续放在外面冻着。当天晚上,就多了一道菜,白菜炖冻豆腐。
二十六,烀年肉。关家有家规,过年要吃三天素的。所以,年前实际也就还能再吃三四天的荤腥。这烀年肉,更多的就是象征意义上的活动。之后一直到除夕,每天饭桌上都会有一盘子肉倒是真的。
二十七,杀年鸡。留着的那六只鸡,已经喂了快一个月的玉米粒了,算是原始的催肥方法了。不同与后世什么肉都要精的,瘦的。这时候的肉,都是越肥越好。
六只鸡,真的不少了。杀、退毛、拔毛,可费工夫了。当天的晚餐,当然就是鸡肉炖土豆了。小哥这几天都高兴坏了,天天吃好吃的。明子觉得,他都胖了一圈儿了。
二十八,把面发。这就是为第二天蒸馒头做准备了。一大盆的面,放上面起子和好了,放在炕头儿,发一天一夜。第二天刚刚好。
二十九,蒸馒头。两大锅的馒头,不只上供要用,吃素的三天,这就是主食了。蒸馒头是个技术活儿,大姐蒸不好,明子娘这一天得亲自下厨的。
然后,就是年三十儿啦。也就是除夕。
关家过年要放四挂鞭,祭灶的时候是第一挂。年三十早上的,是第二挂。小哥为了亲自点这挂鞭,早早就从被窝爬起来了,巴巴的等到吃早饭之前。
过年要供家谱的。是过年期间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事情。
家谱摆上去的时候,明子发现,两侧对联上的字,她居然认不全!
前几天因为小文哥只识十个数儿建立起来的天才自信心,瞬间就碎成了渣渣……
家谱上面已经有四代人了,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儿开始的。明子个子太小,家谱上的字也太小,她站在地上,都看不清楚上面具体的内容。当然,她也不能表现得她认得字的样子。那她可就不是天才儿童,会被当成妖怪的。
其实说起来,关家也是个大家族,没出五服的亲戚正经还有不少。爷爷说,他已经是闯关东过来的第三代了,爷爷的爷爷那时候是挑着担子带着老婆孩子从山东走到东北落户在大房身屯儿的。爷爷是零零后,呃,一九零零后,已经是生在东北了。可见他们家出来的时间有多早。
刚到东北的时候,那是真的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爷爷说,他小时候,家里还有好多地。就那,还只能算是富农,跟地主家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爷爷小时候是上过五年私塾的。生活好,不挨饿,身体好,肯定孩子就多。一家三四个孩子都算少的,向八爷爷家那样十来个孩子的也不少,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爷爷的堂兄弟姐妹得有二三十个了。到了明子爷这辈儿,同族的兄弟姐妹得有几十个了。
只是爷爷这一枝儿,人丁比较单薄。就明子爹一个孩子。好在,到了明子他们这一辈儿,人口又兴旺起来。
又因为从大房身搬到了高官屯,六爷爷早逝,只留下一个堂姑姑,只剩下明子爷爷和八爷爷两家,才觉得势单力薄了些。其实还真不是。老家,人多着呢。
同宗的长辈,都要上家谱的。因为家族大,几乎每一年都有长辈过逝,家谱上都要添新名字。大房身离高官屯也就十几里的路,离兴隆镇才不到一里地,去镇上都会路过,所以消息并不闭塞,族里有啥婚丧嫁娶的大事,明子爷爷跟八爷爷也都要随份子的。
族里长辈过逝,可不光是要把名字添上家谱,还要服丧的。
都是小老百姓,规矩也不是那么严格,服大功小功啥的。只是过年的时候,不能大肆贴春联,福字啥的了,因为那些都是大红纸的。远枝儿的亲戚一年不能贴,直近的,要三年。
明子爹这一辈儿,直近的,自打六爷爷没了之后,已经三十来年没人过逝了。
剩下的,都算是远枝儿了,但是架不住亲戚多。一年又一年的。大姐说,她这么大,家里贴过春联的次数都不超过五次。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周四了,可以有榜了,天天两点多才睡,都快累傻了我……
一周赶榜五万字,差点儿没疯了我……
第16章 过年二
家谱挂上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做供碗了。
明子娘从几个月之前就开始准备做供碗的一应事物了。
秋天时候,有一种野草,结出来的果儿,没有什么用,但是形状很好看,明子娘会选一些形状最漂亮的留下来,到时候用它们沾上各种颜色的颜料印在供品上,很漂亮。
还有一些野草,明子娘也会留一些,晒成干花,染上颜色,在供桌上也是很好的点缀。
一直到年前,凡是可能用上的,给供品增色的东西,明子娘都在陆陆续续的准备着。
年三十吃过早饭,家里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来人了,屯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跑到明子家来,等着明子娘做供碗儿的时候跟着学。这阵式,都快赶上烹饪班的教学现场了。
明子娘手巧,那是在整个大队都有名儿的。打络子,绣花,编织,哪样不是别人只能羡慕嫉妨恨的存在。明子看着那些再平常不过的家常物什在老娘的手里变成特别有观赏性的供碗,看着娘的眼里都快冒着小星星了。
老娘这手,真是开了挂了。
要不是明子知道娘也有不会做的事儿,都要怀疑娘是带着什么能工巧匠系统穿越的了。
呵呵,娘不会做的东西很奇葩,就两样儿,打麻绳和纳鞋底子。
对,不是什么难得谁都完不成的,相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农村妇女都会做的,最普通,最简单的两样儿。就算是手笨的,人家好歹也能做出成品来,明子娘却是真的连成品都做不出来的那种!
以前,明子姥姥还没改嫁之前,每年都是姥姥帮着做全家人的鞋。姥姥改嫁之后,每年二姨帮着做一部分,二姨家七个儿子,自己都帮不过来,全帮也帮不过来。剩下的就是这家帮着做一双,那家帮着做两双的。
好在,明子娘人缘好,平时她帮着别人的时候也多,这样互相帮忙,全家才算是有鞋穿了。就是这样,二姐说,她十一岁那年冬天,她的棉鞋到底没做出来,足足穿了一冬天单鞋,那冷得真是一会儿都不赶老老实实的站着,只能不停的走或是跳。
一直到大姐长到了十三四岁,早早的就跟着二姨和屯子里的婶子们学会了打麻绳和纳鞋底子。明子娘才不用每年为了穿鞋出去求人了……
说得远了。
还回说回做供碗吧。
明子娘的供碗做得好看,动作也不慢。九点钟左右,就全部都完成了。
再摆上馒头。酒。点上香。外面同一时间,放上一挂鞭。这家谱就算是供好了。新的灶王爷像也贴上了,灶王爷已经完成了上天汇报的工作,回家过来了。
明子娘很讲究,那香火是要时刻盯着的,前一柱香烧得还剩下一点点的时候,就要指派大哥在边儿上等着,得保证香火不能断了。而且,这个活儿,还不让闺女们参与,小文哥还小,大哥就总得待在家里看着香火,都不能出去玩儿。
从这上,也能看出来是明子娘有多传统,多重男轻女。
明子觉得,娘什么都好,就重男轻女这件事儿上,真没有爹和爷爷看得开呢!
晚饭吃得比每天要早,因为晚上守岁还有一顿年夜饭,下午这一顿,就提前了不少。
从三十这一天开始,就要连着吃三天的素了。
那可真是清肠胃。
别人家过年,都是一年里伙食最好的三天,关家正好相反。平时好歹还有点儿荤腥。这三年,连葱蒜都是不能吃的。早上就是豆包,咸菜。晚上粥,咸菜。因为不舍得买豆油,连菜都干脆不做了……
这艰苦的。
明子也算开眼界了。以为之前吃的就够惨的了,没想到,还有更惨的。
过年啊……
除了明子,家里其他人都已经习惯了。连小哥都知道关家过年就这是这个讲究,也没有报怨。
啊,对了。连冻梨也不让吃了。娘说,梨这个名字不好,不吉利。过年期间,不准吃。
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发纸。
跟祭灶的步骤基本上是一样的。在院里子点上一个火堆,放上供桌,供品。烧纸钱,放鞭炮。这一次,燃放的鞭炮是最多、最好的,不过也只是从一小挂变成了稍多一点的大挂,再加上几个单响的炮仗而已。然后就是男丁们磕头祭拜。这一次,不光是明子爷爷,老爹带着两个哥哥磕头了,隔壁八爷爷带着三个儿子也要一起过来的。同宗同族嘛!
同样的,八爷爷家发纸的时候,明子爷爷也要带着儿孙们过去磕头的。祭拜祖宗这个事儿,可不观你年纪大小的。
屯子里各家发纸的时间,都是自己定的,有些人家会特别早。抢着发嘛,取个好意头。
明子家差不多等到最后才发纸,这个事儿,可不是明子娘说了算了。要听爷爷的,爷爷说,好饭不怕晚。急三火四的,没福气。
要不是怕几个小的睡着了,是要等到夜里十二点的。
发纸之后,就可以吃年夜饭了。
素馅的饺子。把冻豆腐切成细细的豆腐沫儿,放一点点豆油炒一下,跟酸菜一起,就是饺子馅了。不能吃蒜,也没有酱油,饺子都是沾着咸菜汁吃的。
年夜饭跟平时的区别就只是把豆包和粥什么的,换成了素馅饺子。菜还是只有一个,咸菜。
非常的简单,也非常的省钱。
吃完年夜饭,晚辈们就要给长辈拜年了。男孩子要给长辈磕头,女孩儿就说几句吉祥儿话。然后长辈就会给压岁钱了。
这个拜年,不光是在自己家的,有亲戚的人家,都要走一遍的。明子家当然是大哥和小哥两个去各家拜年。关家在高官屯里亲戚关系简单,就是八爷爷家,孩子们的二姨家。还有就是单家,娶了关家的女儿,也算是明子的同族姑姑家了。除了这两家,别的亲戚都是拐了多少个弯的,是不用大年夜的去拜年的。折腾不说,人家也不一定想给这份压岁钱。
因为关系祭祖发纸发得晚,别人家里吃过年夜饭孩子就陆续出来拜年了,关家年夜就吃得断断续续的,因为隔一会儿,就会有孩子们进来拜年。
二姨自己生了五个儿子,八爷爷家三个儿子,再加上单家的四个儿子。这就是十二个了。明子娘早早就准备出来十二张二分钱,来拜年的孩子,一人二分钱的压岁钱……
等大哥和小文哥吃过饭出去拜年回来,明子也知道了他们的收入状况。二姨一人给了五分。单家一人给了二分。八奶奶给了一人一分钱。
哎哟,这么看,儿子少了,是不行啊,压岁钱都赔了。
明子看看两个哥哥的“收入”,突然觉得,自己那二分钱的私房,还真不算少了。
第17章 过年三
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猴年开始啦。
早起,放完了四挂鞭之中的最后一挂,就开始新的一年啦。
早饭依然是饺子就咸菜。吃过早饭,爷爷就带着儿孙又去八爷爷家给祖宗磕头去了。
今年是爷爷和三姐士敏的本命年,早上起来就扎上了红腰带。今年三姐还多得了一毛钱的压岁钱。
初二晚上送神儿的时候,还要再去磕一回头的。
过年,是难得的不用干活,连针线都不能动的轻闲日子,农家院里,这几天,除了准备吃的,基本上没啥事情忙了。日常孩子们有孩子们的游戏,这时候,大人们也能闲下来,休闲一下了。
这时候可没像后世那样,每天除了打麻将还是打麻将,这会儿,根本没人打麻将,扑克啥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谁有那个闲钱去赌啊。女人们也都是玩玩嘎拉哈,聊聊花样子啥的。明子娘人缘好,招人儿,满屯子的婶子大娘都乐意带着自家闺女媳妇儿的,来关家串门子,闲聊。
男人们做什么,明子就不知道了。她又没有看到。自家爷爷和老爹也不出去,就在家里待着,扫扫院子啥,劈劈柴啥的。绝对的宅。
屯东大坑已经被孩子们占满了,几十个孩子都在滑雪,滑冰着玩儿,连大姐二姐都跟着去玩儿了。明子肯定不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出去疯跑的,家里也没啥事儿,她就又根三姐要的书本,趴在炕上看。她脑子里总觉得,有些什么东西,应该很有用,可是被自己忽略了,一直没有想起来。想从书上找找,看看能不能刺激一下脑子,想出来是什么。
研究了两天,也没想明白自己倒底要找啥。数学语文都看遍了。也没找到啥提示。算了,赶明儿有空再翻翻地理,历史书找找吧。
主要明子对这时候的历史书是真没啥信心,太人为了。都不想提。
初二,下午的饭又吃了早,因为晚上还有一顿,送神儿之后开荤的第一顿。
因为要开荤,饭后就要开始烀肉了,肉是年前就拿回来的,早就化好了。也早就收拾干净了,直接下锅煮就好。一边还要包晚上吃的饺子,终于可以放肉和葱花调味了。
这三天素可把明子吃得服气了,终于明白书里说的清汤寡水是啥意思了。这肚子里年前吃那点儿油水,都给去了个干净,这两天,明子觉得身子都软了,饿得都没劲儿了。并不是饭吃得少了,实在是它不顶饱啊。
初二晚上是,天黑透之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