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皇太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心的顺军一搏,成算不可谓不大,恢复山河也未必无期,届时长伯兄有驱逐顺贼之功在手,何愁王侯之位?”
吴三桂抚了抚颌下长髯点头称是,道:“延献兄此言不假,定王于南京继位大统,顺应民心民意,吴某当上表恭贺,以示效忠朝廷之心。”
方光琛点头称善。
“只是本将麾下能战之兵,仅有关宁五千骑能与李贼大战于野,李贼数十万军力虽分散各省,可京师尚存骁勇不下十万。吴三桂颇有点忧虑道,若是死守山海关,谅那李贼也是无法,可若要出关与之野战,兵力未免有些薄弱,想要战而胜之”
方光琛微微一笑道:“长伯兄莫非忘了关外建奴?”
“建奴?”吴三桂不解。
“建奴有精锐甲士数万”方光琛道:“皆是骁勇善战之辈,若能借得奴兵,何愁顺贼不破!”
吴三桂怫然不悦道“借虏平寇!此计万不可行!不说吴某与建虏有刻骨之恨,大舅祖大寿亦死于建虏之手,就说后世言传,我吴三桂放贼入关,怕不得要背上万世骂名,延献兄莫非要让吴某效那石敬唐为世人唾骂千年不成!何况兵者凶器,岂能轻借?一旦借之,只怕尾大不掉悔之晚矣!”
第七十六章清军入关()
“长伯兄乃当世豪杰,形事何以如此畏首畏尾哉。”方光琛不以为然道:“满清建虏撮尔小国罢了,人口不过数十万何足道哉,又何来尾大不掉之说,借外兵平内寇不过权宜之计,一旦驱逐顺贼服我京师,就算他建虏想要赖着不走,凭他区区数万人马又如何与整个天下相抗,自取灭亡尔,届时虏贼饱掠一番,依在下看,就算吴兄你想留他,他们也未必肯留在四战之地,面对天下熊熊兵马吧。”
见吴三桂还是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方光琛顿足道:“长伯兄只要能驱逐顺贼,便是成就盖世功业,史家之言也定是褒过于贬,想当初李世民即位之初,面对突厥之颉利可汗尚能委曲求全,以金银财帛良家女子安其心,后世史书谁又不说唐太宗雄才大略,所以说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灭了顺贼安定天下!”
吴三桂脸上阴晴不定,借虏平寇事关重大,这决心又岂是那么容易下的。
四月初九,多尔衮亲率豫亲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济格等重要将领,统满洲、蒙古八旗超过四分之三军力以及以三顺王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为首的全部汉军旗,共计十四万大军大举伐明!
此次满清伐明,多尔衮采用洪承畴的建议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另外派遣重臣巩阿岱前往山海关游说吴三桂。
永镇山海关,封平西王,世袭罔替!
令兵勇将巩阿岱好生送出关外后,吴三桂冷笑道:“满清好大的手笔,世袭罔替、裂土分茅,多尔衮其志不小啊。”
“人心不足蛇吞象。”方光琛嗤笑道:“区区弹丸之地妄图吞并中原,他也不怕胃口太大把自个给撑死。”
“延献兄现在还想让吴某借虏平寇否?”
“借!当然要借!”方光琛道:“李自成、多尔衮皆虎狼之辈,这巩阿岱不是说要以为大明君父复仇之名进兵关内吗?长伯正可顺水推舟,建虏乃是异族,有蒙元先例,如何会得天下人心,李自成追赃助饷亦失人心,这两个不得人心之辈战在一起,必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届时长伯岂不是正可坐收渔利?”
“这”吴三桂有些意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可恨那李贼不识大体,若有多尔衮一半见识唉,不说也罢。”
紫禁城内李自成手中拿着一封奏章,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昨天也就是四月初十,他得到唐通的加急奏报,得知吴三桂因为老父被逼饷之事降而复叛,很是责骂了刘宗敏一番,当即便派人去山海关安抚吴三桂,现在还不知道人到没到,却率先截获吴三桂发往南京的奏章。
奏章中对他李自成极尽辱骂之辞不说,更是表露出一副对明廷誓死效忠的耿耿忠心,直言与大顺绝不共存,只要南京方面一声令下,他吴三桂就放弃宁锦防线,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入关驱逐大顺,恢复神京,甚至要将他李自成擒获之后,凌迟处死以复君父之仇简直孰可忍孰也不能忍啊。
一封不过数百字的奏章,李自成前前后后读了不下十遍,当真是越读越是气愤,数万关宁铁骑,这吴三桂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山海关加上守卒辅兵在内不过区区三四万兵马,吴三桂真要有数万铁骑,他李自成又岂会轻易杀到北京城下,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如此狂妄之辈,若是不给他点教训,岂不是让以为大顺无人!
这一刻李自成终于下定决心进军山海关讨伐吴三桂之不臣!
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十余万号称二十万进兵山海关。
山海关北枕叠嶂,南襟大海,乃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咽喉,关墙之险绝对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黄台吉的雄才大略,都只能望关心叹,最终抱憾而终。
李自成并不关心关外满清兵雄势壮,他关心的是吴三桂占据此等险关,却不肯臣服于他,就好像一根鱼刺卡在喉管里面,让他难受不说,还要时时担心北京安危,不将之拔除就随时都有戳破喉咙的危险。
李自成抵关当日,令人向吴三桂劝降遭到拒绝;旋即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两万人从一片石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另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
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吴三桂为摆脱困守之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
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
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清军日夜兼程前进,当清军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时,吴三桂已与农民军处于激烈交战中。
山海关大战持续数日后,山海关北翼的吴军向顺军投降,吴三桂大军已呈崩溃之势,而此时清军却一直止步不前,吴三桂多次派人向多尔衮‘借兵,但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逼迫吴三桂将‘借兵助剿’改为降清
二十二日晨,吴三桂见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向多尔衮剃发称臣;归降清军;并请其入关进击大顺军。
多尔衮亲率大军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吴军与大顺军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至极,多尔衮见状,毫不犹豫急令清军掩杀,大顺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此战一直战至午后;李自成见无法挽回颓势;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
清军衔尾追杀顺军残部,一直追到范家店,李自成斩杀吴襄以泄忿,率余部于二十六日退回北京。
此战李自成损失大顺军近六万,再也无力防御京畿之地,只能做好撤离北京回转西京的准备。
第七十七章流民爆发()
五月中旬,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吴三桂联虏平寇的消息传到南京,圣武朝大臣人人称快。
圣武朝第一任内阁,由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大学士姜曰广、礼部尚书王铎组成,按明制南京最高文臣为兵部尚书,所以史可法理所当然成为内阁首辅,而历史因举四镇之兵拥立朱由崧的马士英,自然在没有机会排挤史可法从而成为首辅的机会,如今马士英为平西伯吴三桂大唱赞歌,并请旨晋吴三桂为蓟国公,称吴三桂之举功在社稷,当为万世楷模
朱慈炯原本不打算启用历史上弘光朝廷任用的这五人为第一任内阁成员,可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如今他对于朝堂可以说还不具备真正的掌控力,与其大刀阔斧的去改去变,不如安安心心去做他现在该做的事情,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他还有把握天下大势的机会。
如今历史的惯性依旧坚挺无比,吴三桂并没有因为他朱慈炯取代朱由崧称帝而放弃联虏平寇,这说明历史,至少北方的历史还在原来的那条线上,如此一来,他完全可以在满清南下之时做好从容应对。
至于如今的南京朝堂,朱慈炯完全听之任之,比起历史上的朱由崧撂挑子撂的还要彻底,等到朱慈炯决意真正掌控朝局的时候,这些蹦哒的越欢的人,毫无疑问死的也是最快,他砍起脑袋来也就越没有心理压力。
有点出乎朱慈炯意料的还是流民潮的规模,按照朱慈炯一开始的估算,流民最终差不多会有二十万左右,而实际上远远不止。
李自成攻陷山西杀进北京,流民的规模其实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随着李自成追赃助饷开始,南下逃难的百姓规模堪称恐怖,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逃亡的百姓抵达南京的就已超过十万,当然这不能不说是朱慈炯一路广设赈济点,仁义远播四方的缘故。
流民潮的爆发也让朱慈炯产生了空前的压力,这也是他没精神和朝堂上一帮大臣浪费精力的原因之一,按照历史大势,满清入主北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就会推行‘剃发令’,到了那个时候,流民差不多会呈几何倍数递增,如何安置这些南下百姓,已经成为朱慈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毕竟相对于安定惯了的南方百姓,这些无家可归又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只要安排妥当,必然会对新朝或者说对他朱慈炯死心塌地,也会源源不断的为新军提供新鲜血液,成为朱慈炯日后北伐的重要力量。
如今三支新军官兵人数已达三万,加上榆林九将的七千骑兵和姬际可秘密训练的尖刀队伍,朱慈炯麾下的军力接近四万,然而新军整训最忌操之过急,一群刚刚脱下百姓衣服穿上军装的流民,战斗力不可能强到哪里去,朱慈炯等待三军满员之时,招收的新兵就要分开集训,努力将现有三军编练成为真正有战斗力的半现代化野战兵团。
流民潮的爆发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再也不用担心劳动力不足,朱慈炯上个月登基之初,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杨大匠解决线膛枪子弹底火以及制造出新型锻压机械,对线膛枪的子弹完全可以做到规模化量产。
四月中旬,朱慈炯动用最大力量,在长江北岸建造二十余座专门生产子弹以及线膛枪的厂房和机械设备,如今更是调动两万百姓进行日夜赶制,至于老式火石枪则全面停产,现存的一万火石枪不计消耗配给江心洲上新军进行火器训练,直到彻底消耗一空为止。
芦大匠受到杨大匠的启发,迫击炮炮弹始终无法解决的底火问题,也终于得到解决,不过炮身的打磨工艺还是不够完善,毕竟枪不同于跑,枪好歹有鸟统在前,枪管的打制基本已经成熟化,而炮管历厚重在现有的观念里,一直都是与威力成正比的,想要猛然改变旧有观念,做出突破时代局限的创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军工的大幅度跨进,是朱慈炯未来武力解决国土沦丧的手段,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想要彻底将历朝历代社稷不过三五百年的根本问题解决,根子还是在于体制,朱慈炯没兴趣把封建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是社会主义制,这在当下想要实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或许他的子孙会根据世界大势走上那一步,但绝不会在他的手上去实现,封建集权对于他来说可以去毫无顾忌的去做任何一件事,而不是做什么事都要缩手缩脚。
朱慈炯所要改变的体制问题,是教育体制,现代社会有一句话叫做‘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放在当下同样实用,由儒家士人把持的朝堂在朱慈炯的眼里,完全就是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一无是处,只是朱慈炯觉得让这些一辈子只知道读死书的家伙,继续执政下去,在即将汹涌而来的世界大变革时期,必定跟不上节奏,跟不上节奏就意味着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
近代社会中华民族血淋淋的教训,朱慈炯不能不防啊!
但是想要改革,尤其还是想要革儒家的道统,怎么可能轻易实现,比如朱慈炯想要改革科举制,只要他现在敢在朝堂上提出来,必定会被满朝重臣喷个半身不遂,儒家一些死硬顽固派,面对刀兵或许怕死的很,可触及道统一个个绝对会成为卫道士,前仆后继刀斧加身没准连眉头都不带皱的。
将这群卫道士全部得罪光,他的圣武朝没准就得剩下个空架子,所以朱慈炯现在只能在不触及儒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教育,只要他手里有足够的人,或者说是足够的预备官员,那么就算所有的大臣全部撂挑子,他也不怕,最多朝廷瘫痪一段时间,正好给他革旧出新的机会。
流民的增多,孩童自然不在少数,如今陈则按照朱慈炯的要求,在六合县又相继开办了五所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的孩童已达万人以上,毫无疑问这些学习新学的孩童,必将成为未来圣武朝官员的中坚力量。
第七十八章分流()
四月下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仓惶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三十日便匆匆西逃。
多尔衮打着替崇祯帝复仇的幌子争取民心,又岂肯轻易放过李自成,命令已然剃发降清的吴三桂率本部人马一路追击,五月初二于定州清水河再次大败顺军,直杀的大顺军血流成河、死伤枕籍。
五月初八,清军追击大顺军于庆都,大顺靳侯谷英战死,随后,清军于真定再次大胜顺军,自此,李自成于京畿再无立足之地,退入山西后留精兵扼守固关。
五月初三日多尔衮入主北京城,命令京师官员百姓为崇祯吊孝三日后下达剃发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此令一出数日之间整个北直隶惊悚哗然!
数百经历了三月北京城破变节投顺,又经历了四月残酷的追赃助饷而侥幸活下来的明官,面对‘剃发令’再也忍不住纷纷出逃,北直隶范围内无数百姓奔走哭号。
然而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丢给他们选择的只有三条路。
一是‘留发不留头’想活下去就得成为大清的顺民,而成为大清顺民的第一标准就是头上只能留一根金钱大小的发辫,人称‘金钱鼠尾’。
第二就是南下逃亡,如今定王在南京登基为帝改元‘圣武’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定王未登基之前的仁义之名就已传遍大江南北,沿运河而下的十几个大赈济点,至今仍在,每日耗费粮食无数,为的就是尽量不让一个南下百姓饿死,这样的仁君翻遍史书,恐怕也只有宋仁宗稍能比拟,大明失去半壁江山,还能出现这么一位仁义君王,简直就是社稷之福中兴之兆啊,不南下投奔更待何时,一时间南下的流民足不旋踵,多到难以计数。
至于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自尽或着被杀,有勇气自尽的基本在北京城破和李自成追赃助饷两波浪潮中死的差不多绝了,能苟且偷生到满清入京,又岂会轻易抛弃生命,那么不肯死就剃头,不剃的时限一到就准备引颈就戮
不过好在剃发令颁布不过二十余日,多尔衮终于意识到满清入主中原时机虽到了,可毕竟立足不稳,若是激起全民敌对未免不美,加之逃亡百姓远超想象,砍了数千人头都未能震慑民心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暂停实施剃发。
南京圣武朝堂之上,原本叫嚣要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声音终于因为吴三桂剃发降清戛然而止,不过随着满清攻势愈发猛烈,另一种声音开始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那就是南北议和
六月初多尔衮平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后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北京,并致书南京圣武皇帝劝其去除帝位向满清顺治皇帝称臣
李自成于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在固关安排大将马重禧死守,大同、阳和留下制将军张天琳,长治地区留下大将刘忠,保德留下降将唐通,临汾还有绵侯袁宗第万余精锐屯兵挂甲庄,企图留守山西重兵抵挡满清大军东进。
七月初清军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后,大规模集军西进,李自成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败走武关
降顺的原大同总兵蒋襄随即投降满清。
七月中旬,各地逃亡南京的百姓已达四十余万,短短两个月,流民数陡增近二十万,可见多尔衮的剃发令对于百姓的冲击何其巨大,不过流民爆增已经远超朱慈炯的预料,光靠江心洲八卦洲安置已然不现实,不得已朱慈炯只能将原定于明年军事力量初见成效,可以震慑朝堂之时才准备实施的计划提前。
此项计划名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所谓的工业革命第一步就是炼钢!
对于最近几个月新近南下差不多二十五万百姓,朱慈炯下令要求苗宣进行第二次大幅度征兵,征兵对象面向流民中所有二十至三十五岁自愿入伍的精壮男子,不过这自愿等于没说,广大流民百姓得知军田制度以及当兵之后能得到的待遇以后,挖空心思都想参军,虚报年龄想要入伍的多不胜数,想要仔细甄别简直就是白费力气。
苗宣无奈只有提高体能要求,即便如此,五天的征兵期一过,新招入伍的兵勇依旧达到三万,加上原本三军已有的三万官兵,常规三军的规模已达六万,远远超过四万五的编制,不过如此一来朱慈炯直属的近卫、禁卫两军编制倒是正好得到补充得以满员。
大征兵结束后,朱慈炯留下能够保证枪厂和弹药厂,以及维持造枪铸炮钢材来源的铁厂的基本人员后,分批次将近二十五万流民迁移至南京城南的梅山,营建民居砖瓦厂以及铁厂和矿场。
梅山铁矿在后世年采铁矿总量超过四百万吨,精铁矿超过一百五十万吨,当然这主要归功于现代工业化采矿设备,要想在如今这个时代达到这样的规模不现实,但朱慈炯没有设备可是有人!还是初期建设时只需管饱饭就几乎没有什么消耗的免费劳动力,他不要求年达四百万吨,十万吨总没问题吧。
让几十万人脱产成为工人,以江南的粮赋来说,并不存在任何压力,初期营建的除了铁厂和矿场以外,民居、食堂、学校等等设施基本都是了流民生存而建,流民就算想产生怨言都不太可能。
当这些基础设施全部兴建完成,第一批成为矿场或是铁厂工人的百姓,最低每个月都能领取一两银子的工资,不要小看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如今一亩良田不过四两银子,太平时节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粮,养活一家五口绰绰有余,不过到了那个时候朱慈炯已算仁至义尽,活命的口粮也不会继续免费提供,而需要工人自行解决,购买还是开垦荒地自己决定,这必然也能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
另外铁厂矿场作为朱慈炯眼里的第一个国有企业,其工人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他们的赋税完全由练造出来的矿石和钢铁冲抵。
第七十九章和议()
“议和?与关外蛮夷之邦议和?亏你们这些国之柱石想的出来!”朱慈炯气冲冲地将奏本砸在御案上。
每月初一十五乃是朱慈炯钦定的大朝会之日,但逢大朝会在南京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必须于奉天殿外朝见天子,三品官员有当庭提出政见的机会,其余不足三品的官员亦可上本奏事,只不过不会当庭处理也就是了。
除此之外便是每月逢三逢七之日举行的小朝会,朱慈炯会在乾清宫会见三品以上官员,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
朱慈炯登基三个月,往日里不管是大朝会还是小朝会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然而今天这场小朝会看到这议和奏本再也无法强装淡定下去了。
位列前排的几名内阁大臣相顾愕然,似乎这三个月来朱慈炯的‘怠政’已经让他们习以为常,如今天子震怒让几人多少有点不适应。
在众大臣眼里朱慈炯虽贵为天子,可不管怎么说如今不过十五岁,少年天子能有什么执政经验,何况朱慈炯在登上皇位之前也就是一亲王,从小到大学的可不是治国之术,对政事懵懵懂懂,对大臣言听计从才是常态嘛!
眼看满清兵势汹汹,追的不可一世的顺贼李自成狼奔鼠窜,满清崛起于北方的势头已经难以抑制,考虑到如今明廷数省军力与之相抗,未必会有太大的成算,几位阁臣最终商议才决意上本奏清议和。
如今大明南方除去难堪大用的卫所兵之外,一共有六支野战军事力量,一为驻扎在湖北汉口的左良玉部,拥兵不下二十万,不过左良玉自从朱仙镇一战失败以后,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殆尽,新募之兵加上归附而来的将领多为乌合之众,军力看起来雄厚,实际上战斗力着实堪忧。
第二支乃是被李自成在山西撵的如丧家之犬一般的高杰,带领残兵败将一路劫掠跑到南方,驻扎在扬州城外,六月上旬还因垂涎扬州富庶想要进驻城内,未得扬州守将同意,便悍然攻城,若非史可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