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皇太子-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费大量的银子,到最后养活的所谓精锐竟然是武将的私兵,这一点是朱慈炯绝不能够忍受的,所以在召集新军各将时候朱慈炯就立场明确的表示过绝不容忍军中有所谓的家丁,各将可以拥有亲兵,但就算一军主将也不得超过百人!若是发觉武将有蓄养家丁的,不论身处何职军功又有多大,一律革职拿办绝不姑息!
新式九军主将当中只有黄得功和林森二人是旧式武官,其余的七大将领听了朱慈炯这番近似与警告的话以后,想来是不太可能在军中蓄养家丁培植私军的,至于林森原本不过就是京营当中的一个不得志的小小把总,手底下不过百来号弟兄,让他养家丁也养不起,现在自然和其余七人一个心思,唯一可虑的只有黄得功,作为崇祯朝的一方总兵,他手下的家丁就不少于两千人,但天子覆灭四镇,四镇所属家丁一个不留斩杀一空,现在又被警告心里岂能没数,军议完了以后就跑去大营召集所部家丁宣布解散,两千家丁全部打散各营安置,为了消除天子戒心可谓不遗余力。
当然废除私兵只是朱慈炯的举措之一,要想将武将为祸的可能性将到最低,就必须要让新军将士忠心的对象是皇帝本人或者是朝廷,而不是忠心所部武将,怎么培养忠君意识?除了让士兵诞生一定程度的民族意识外就是洗脑,所以各军当中都设有抚慰官,抚慰官的主要职责是开导士兵的负面情绪和宣扬天子德政,时不时组织士兵学习,至于学习什么就要看时事而定了,但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天子是仁君,能为今上效死乃是一辈子最大的荣耀等等。
如今的新式九军,除了深受朱慈炯活命之恩的数万流民以外就是四镇原属兵马,流民那一部分新军对朱慈炯的忠诚度毋庸置疑,就算所部武将想造反,恐怕号令还没出营门就已经被愤怒的士兵给拿下了,另外二十万旧军相信在这一部分人的潜移默化下对朱慈炯的忠诚度也会慢慢提高,所以朱慈炯相信只要他还坐在这个龙椅上,就不需要去担心新军谋反,既然不担心那又何必让文官去督师甚至是去添乱呢?
督师和还都还不一样,还都之议之所以耽搁日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慈炯自己都没能拿定主意,以至于让朝臣产生误解,南派的以为天子不表态是不愿意回北方,北派的以为天子拿不定主意,所以想做一个推手坚定天子的决心,包括刚才朱慈炯最终定下五年也是一样,南派官员会以为胜券在握,因为时间越久对他们越有利,北派的会认为天子之所以定五年,说明还是想回北方的,所以就算五年内偃旗息鼓,却不代表还都之争已经结束。
但督师不一样,朱慈炯一开始就拿定了主意,绝不会派文官去前线指手画脚,但之所以一直拖延就是想看看朝堂上谁跳的最欢,谁最想去捞这份政绩,毫无疑问这些跳的最欢的官员现在就算是记在了他的黑名单上,名字出现在天子的黑名单上是什么下场就不用多说了。
不过内阁五老现在的反应倒是有点出乎朱慈炯的意料,按理说这个时候总该有人跳出来拿以文抑武的祖制或者藩镇之祸来说话才对,但五老一个个似乎接受了不派文臣督师这一既成事实,实在是与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由不得朱慈炯心生警惕。
第两百一十七章烦扰(9)()
朱慈炯以祭奠孝陵的名义抵达南京,到如今为止不过一年半时间,但这一年半当中别的不说,就说编练强军一举将不可一世的满清驱逐出关,就能体现出其卓越的战略眼光,满朝上下不管官职高低都不怀疑在今上的统治下必将开创出大明的圣武中兴,但佩服归佩服,该不满的还是不满。
对于是否派遣文臣前线督师,史可法不想多说什么,天下大乱之时倚重武将,乃是历朝历代寻常之事,至于天下平定以后,是否会因为武臣势大,发生旧唐藩镇之祸现在言之为时过早,但史可法最为不满的地方在于天子指点方略,下达对军队的旨意一直都绕过内阁,军部差不多沦为军镇的后勤部门,内阁的封驳权利形同虚设
按照祖制,内阁有权利封还天子的不当旨意,这也是阁权制约皇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但凡与军队有关的旨意,内阁和军部不要说是发言权,说不定前方战事已经打响,内阁才收到消息,就好像黄得功的神武军北上伐清,都已经走到济南了,内阁才知道皇帝给军队直接下了旨,连主管军部的史可法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军部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干脆改成后勤部并入户部得了。
最让史可法感到愤懑的还是天子对于此事所表明的态度,小朝议之时内阁五老曾就天子绕过内阁对军队直接下达旨意表示不满,可今上怎么说的,兵贵神速?让朝臣去议伐清战略贻误战机怎么办?走漏风声让满清提早防备怎么办?话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都是对文臣极度的不信任。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听话听音、察言观色乃是基本功,今上对待文臣的态度可以说是给史可法敲响了警钟,所以刚才姜曰广想要谏言被史可法当即制止,涉及到军事战争方面的问题最好不要与天子抬杠,否则到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在认定朱慈炯的态度以后,史可法就算不满也无可奈何,他甚至已经认定如今的军部对于军队来说没有半点约束力,大明野战三十万军只会以天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君王的幸事却是臣子的不幸,要想这种情况得到改观,最快只能等到天下战事结束,好在他才四十多岁,有的是时间和皇帝耗下去。
朱慈炯端起茶盏说道:“除了方才两件事外,史卿还有何事?”
史可法道:“陛下继位大统已近一载,中宫无主,臣民惶恐,还请陛下早日挑选合适之女子正位中宫,以安臣民之望。”
朱慈炯一口茶差点没喷出去,他娶不娶老婆,你们惶恐个屁啊!大明朝的臣子怎么就那么喜欢管皇帝的家事捏,以前拿天子无嗣说事,现在又拿中宫无主说事,这还有完没完了。
不过不爽归不爽,随即一想便也就想明白了,这些大臣不是担心中宫无主,毕竟他朱慈炯今年不过十六,时间有的是,他们真正担心的应该是后宫哪几位才对。
惠妃与顺妃一个是望月军主将杨衡的妹妹,一个是偃武军主将顾骏的妹妹,就好像林森戏称二人所部为大舅子军一样,说到底两人都是外戚,更是宫里两位娘娘的强力外援!
要说儒家文臣最怕什么,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比如唐代可以轻易操纵皇帝废立生死的巨宦,仇士良、王宗实等等,又比如本朝视文官于无物,让满朝官员不敢怒更不敢言的刘瑾、魏忠贤。
第二种是拥兵自重杀文官如屠狗以致祸乱天下的武将,比如董卓、安禄山。
第三种就是外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汉代的梁翼、霍光、王莽等等,也正是因为汉代的教训,汉代之后历朝对于外戚的防范可谓极严,大明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集团可以容忍天子轻视文臣,但绝不会容忍皇帝培养出一个外戚来凌驾于他们的头上。
十几年前一个魏忠贤已经把百官整的死去活来,当今天子最重要的大伴太监苗宣,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显露出成为一代权阉的可能,但如果惠妃顾颖或是顺妃杨芹当中任何一人成为皇后,只要朱慈炯心软没有铲除顾骏或是杨衡,那么二妃来日诞下皇嗣,两人就是妥妥的权倾朝野的外戚,所以文官集团绝无可能让二女中的任何一人坐上皇后宝座,以史为鉴,为身家性命着想,大明的官员绝不会允许大汉发生的外戚之祸再一次落在大明的头上。
当然怕杨芹、顾颖二女成为皇后只是其一,史可法之所以急于让朱慈炯选后还有一层顾虑,就是如今卞氏姐妹皆怀有身孕,二女若是诞下公主也还罢了,可若是生的是男孩,可就是长子,虽然就算二女能生男孩也不可能坐上皇后的位置,否则风尘女子正位中宫,只怕不光是天子本人,就是他们这圣武朝的大臣在后世史书上也免不了留下污点,对于爱名如命的文臣来说,这是尤其不能容忍的事情,可以说卞氏姐妹就算能母以子贵,这辈子封妃也就到头了。
但是中宫空悬,最直观的就是皇帝无嫡,拖延的时间越久,长子年岁越大,在没有嫡子的时候,长子若是滋生出野心,玩出个什么夺嫡之变
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集团可能确实想的太远也太多了,毕竟朱慈炯年方十六,只要不半道而崩,未来的日子还长的很,可历史上的短命天子难道还少了?史可法等人不得不未雨绸缪以防不测。
在史可法等人看来,只要一天中宫无主或是中宫无嫡,那么不管是如今宫里的四女,任何一人有了皇嗣,对于大明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当务之急第一件事就是逼朱慈炯立后,这是原则问题,史可法等人已经做好誓死抗争得准备!对他们而言,这是皇帝的家事也是国事,比起什么督师兵马都要重要的多的多。
第两百一十八章烦扰(10)()
“朕年不及弱冠,议定中宫何须操之过急,不如在过上几年”
“陛下!”内阁五老似乎早料到朱慈炯会有这么一说,五人齐刷刷跪倒在地,言辞恳切得说道:“中宫之位事关社稷天下,岂有空悬久置之理,臣等恳请陛下早日择选良家女入宫正位,以慰苍生万民之念!”
朱慈炯被唬了一跳,回过神来不禁生出一股怒气,这是想干啥!逼宫?他么的刚才谈还都谈督师这样的军国大事这几个老家伙似乎都没这么激动吧,现在就为他娶不娶老婆搞的跟天快要塌了一样。
说到底还是因为朱慈炯在现代生活的时间太长,根本无法理解古代儒家文臣的心态,在这些自以为一心为国的文官眼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皇帝有无子嗣直接关系到国本存续,为了尽可能的去杜绝夺嫡之争,让国家免于诸王之乱,早日立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国本不正在史可法这些人眼里可绝不是小事,就拿本朝来说,若非懿文太子早逝何至有后来的靖难之役,武宗皇帝若是有后,又何来迁延十余载的议礼之争,至于神宗皇帝无嫡子继位,最终闹出国本之争,和今上的如今的情形又是何等的相似,今上宠爱秦淮名妓卞玉京的故事天下皆知,若是诞下皇长子,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今上若是有个三长两短
朱慈炯不是不想立后,只是希望自己的皇后能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他自认为这个要求不算高,可现如今虽贵为天子,就被大臣死死拦在宫里,难得出宫一次还是护卫重重,他总不能学正德皇帝和满朝大臣玩捉迷藏吧,更不至于随便在宫里临幸一个宫女就拉来做皇后吧,这皇帝当的时间越久朱慈炯就越发能体会到大明朝那些少年继位的比如正德、万历的郁闷心情。
内阁五老也是和朱慈炯耗上了,这皇后立不立?怎么立?立谁?今天无论如何都得给个说法出来,看这架势,要是讨要不到说法,宫门不落钥是不打算出宫去了,而且看这架势就算走了,明天一准还会来御书房报到
“随你们的便吧,你们爱咋办就咋办好了!”朱慈炯冷冰冰的说了这么一句,似乎已经认命,当了快一年皇帝,这些鸟大臣是个什么德性他差不多也摸清了,知道今天不给个说法,后面的日子也绝对不会安宁,那还不如早做了断,左右不过一个女人罢了。
五老心里顿时踏实了,一个个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史可法当即奏道,陛下既已首肯:“臣当与民间粼选家世清白、举止端庄、容貌秀丽之女子充作秀女,以供陛下圣选。”
“随便吧!”朱慈炯有气无力得说道:“史卿还有其它事情没?”
“半年前,陛下命黄侍郎前往松江招募壮丁督建船厂,臣斗胆问一句,陛下是否有开海之意?”
“没有!”朱慈炯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开玩笑!他造船厂为的是海洋霸权,为的是提前一步取代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可史可法这话一问出来,朱慈炯如果说准备开海,那么这几个思想顽固不化的老家伙肯定又要拿祖制说事,然后大谈什么禁海令是什么国策,总之不把你恶心死绝对不罢休。
史可法松了口气,正如朱慈炯所想,刚才天子如果承认要开海,那说不得他们几个又要和朱慈炯好好掰斥掰斥了,谁让成祖年间郑和下西洋留给士大夫的印象太过恶劣了呢,只是没想到朱慈炯回答的这么干脆,倒是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
“陛下既无打算开海,何以让黄侍郎在松江大建船厂呢?”史可法疑惑道。
“朕也是没有办法啊!”朱慈炯‘狠狠’叹了口气道:“如今海上佛朗机人肆掠,荷兰人更是占据琉球群岛形同海盗屡屡骚扰大明海疆,朕就算不为其它只为沿海百姓考虑,也不能不建造几艘大船护卫沿海安宁吧。”
史可法依旧不解道:“福建沿海有郑之龙战船千艘,依臣所见足以护卫沿海地域,陛下似乎无需耗费巨量银钱再造海船吧,何况就算有船无精通水性之兵亦是无根之萍”
朱慈炯冷哼道:“无兵可以练,朕历来相信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也才会让朕心里踏实,至于郑之龙之海军不提也罢。”
史可法心中一凝,天子的话虽只说了一半,但话里话外已经透露出对郑之龙的极大不满,这意味着什么?难道天子建造船厂又要编练水军的真正意图是郑之龙?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史可法额头上忍不住渗出一丝冷汗。
“其实说起来郑之龙与国还是有功的。”朱慈炯自己也吓出一身冷汗,刚才说漏嘴一不小心把心里话说了出去,自己在这一帮成了精的大臣面前城府还有待历练啊,整编海军,郑之龙这个反骨仔就是他要收拾的第一个目标,但在海军没有成军之前,这事绝对不能走漏风声,否则引起郑之龙的警惕导致公然反叛,成为第二个汪值如今的大明海上可没有能制约郑之龙的力量,所以赶忙补救道:“这些年来郑之龙在海上为大明戍卫海疆,与红毛蓝眼鬼也有多番恶战,就算偶有骚扰沿海百姓之举,但瑕不掩瑜也无需苛责。”
五老稍稍松了口气,不管朱慈炯这话是真是假,至少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说明天子建造松江船厂不打算对郑之龙出手,郑之龙称霸海上那么多年,冒然对其出手,对大明来说可绝不是什么好事,现在的大明百姓经过十余年内乱,最重要的还是休养生息,穷兵黩武终非圣君所当为啊。
“诸卿可还有事?”朱慈炯厌烦得一摆手道:“若是无事就退下吧。”
等到内阁五老依次跪安退下,朱慈炯软倒在御椅上,和这帮文臣打交道实在是太累了,在朱慈炯眼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这些大臣眼里似乎比天都大,可在他眼里最重要的军国大事,比如如何开展平定内乱的战争,在他们眼里就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事,好像只要新军在手,什么李自成、张献忠吹口气就能灭了一样,全然不去理会前线将士如何浴血奋战。
累!真是累到了极点!
第两百一十九章烦扰(11)()
有时候疲惫至极或是冷静下来的时候,朱慈炯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想起中国封建时期,为什么那么多的帝王会宠幸太监,远离所谓的‘治世能臣’,有明一代权势滔天的大太监更是层出不穷,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无非就是帝王昏庸‘亲小人而远贤臣’,以前的朱慈炯一直也是这么认为,可当他坐上龙椅的时间越久,就越是能体会到‘昏庸’君王之所以会信重太监的初衷。
儒家大臣读书时候的初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一旦在仕途上爬的越高走的越远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背离自己当初的理想,非常多的所谓贤明君子或者贪官污吏,他们首先都好名,这也是明代官员不怕廷仗,相反被打了廷仗还会沾沾自喜的原因之一,所以朱慈炯对待犯事的官员向来没有廷仗一说,要么罢官要么直接送去见阎王,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想法设法把人的名声搞臭。
其次绝大多数官员只会将自己的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国家没了最多换一个磕头的对象,可如果家没了,就表示根断了,这是一种观念,古往今来数千年都是如此,朱慈炯有心去改变却又无能为力,说到底皇室不过也就是最大的家族而已,让国人产生些许的民族观念是培养一个国家凝聚力方法之一,但还要把持一个度,否则民族意识的彻底觉醒,最终必然会威胁到皇权,这对于一心只想独裁的朱慈炯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明代内阁大臣可以说是已经做到了臣子的巅峰,只有入了阁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实现自己治国的理想,阁臣理想当中的皇帝最好是一个提线木偶,能够终日缩在宫里不问世事,治国这样高难度的工作只需交给他们做就好了,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蒙蔽皇帝的视听,如果是一个昏君那也就算了,可但凡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就不可能任由臣子的摆布,但文官集团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就算内部分为无数派系,但对待皇权的态度永远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粉饰太平,就算天下民不聊生,但最终传到皇帝耳朵里的,多半也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什么的。
皇帝只要不想当一个聋子瞎子,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去了解天下真正的情况,外臣既然不可信,那么皇帝能够信任的也就只有身边人,太监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们是天子的家奴,日日夜夜伴随皇帝身侧,从情感上都要比外臣亲近许多,得了天子信任的太监不但可以成为天子的耳目,还成为对抗臣权的最有力的武器,可以说太监能得到皇帝多大的信任,他们手中的权力就会有多大,皇帝有顾忌不能去做甚至不敢去做的事都可以交给大太监去办,久而久之太监就成了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把让外臣闻风丧胆的屠刀,不想死就得归附。
十几年前普天之下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官员多如牛毛,官员或许敢不把天启皇帝放在眼里,却没有人敢不把魏忠贤放在眼里,现在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没有顾虑不在乎名声,他要做好的唯一角色就是踏踏实实的成为天启皇帝最忠实的狗,让他咬谁就咬谁,没让他咬的照样去咬,终于让其成为让百官闻风丧胆的存在,这固然可以说是离不开天启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也可以说是天启皇帝有意为之,来源于天启对文官集团的极度不满,所以扶持魏忠贤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天启英年早逝,崇祯继位没多久便以雷霆手段灭了魏忠贤,失去魏忠贤这号旗帜性人物的阉党,顿时变得一蹶不振,在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强势反扑下节节败退,终至一蹶不振,灭了阉党之后的东林党人随即开始将矛头对准自家阵营,开展轰轰烈烈的党同伐异斗争,全然不顾当时的大明天灾不断遍地烽烟,在这群自我标榜为‘君子’的东林党人眼里,国家的命运最后会走向何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将大明的朝堂变为东林的一言堂,老百姓死不死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只要他们自己活的滋润就可以了,这也是后世为什么会说大明其实亡于东林党的原因之一。
朱慈炯拥有现代人的眼光,对于大明何以会走向灭亡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也甚至太监权重就是一颗毒瘤更是一把双刃剑,用的不好最终很有可能刺伤了就是自己,但朝堂上的文官尤其是哪些不知所谓的‘东林君子’是个什么德性他更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不是不想出手,但在自己的皇权没有彻底稳固,天下未能安定的时候他只能选择容忍,但容忍是有限度的,朱慈炯发现自己的忍耐力越来越差,似乎已经快到了一个临界点,触之必发!
身为天子!大明天下的主宰!朱慈炯发觉自己非但没有感受到身为九五之尊的无上荣耀,反而事事缩手缩脚,大臣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他困在深宫之中,北伐之战前夕,他还做梦想要来个御驾亲征,醒来以后才发觉那真是做梦
所以现在的朱慈炯的情感越来越亲近宦官,太监虽然有太多太多的毛病,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对朱慈炯忠心耿耿,同样不爽儒家大臣,而且大明的太监要想做到高位,很少有不学无术之辈,因此朱慈炯也很放心的把事情交给太监去做。
就拿崇祯假死之事来说,朱慈炯身边的三大太监知之甚详,但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将此事透露出去半点风声,因为他们非常清楚一点,只有皇帝的信任才是他们作威作福的资本,皇帝如果倒台了,遭殃的第一个人就会是他们这个群体,丁卫甲假传遗诏的时候根本算不上朱慈炯的心腹,自己甚至都做好了以死守口的准备,但朱慈炯并没有杀他,反而委以重用,这又如何能不让其死心塌地的去为朱慈炯卖命,示之以利不如结之以恩就是这么个道理。
第两百二十章烦扰(12)()
三大太监当中的苗宣更不用说,身为朱慈炯的大伴,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