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怡的俏脸红了一红:“多谢皇上夸奖,不过这求助的主意,却是赵无忌想出来的,臣妾不敢居他人之功。”
崇祯皇帝笑的跟一朵花似的:“看来朕还是很有识人之明的嘛,至少这赵无忌,朕便没有看错他,无论才华还是品质,都是一等一的人选。”
半个时辰后,吴国安终于将赵无忌带了过来,崇祯看到赵无忌步伐稳健,神色如常,晓得他并未遭到虐待,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
赵无忌跪在地上:“罪臣赵无忌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罢。”
“谢皇上。”
崇祯看着眼前的少年,开口问道:“事情真相,怡丫头已经跟朕说了,毕老大人的信,朕也看了,朕很好奇,你为何在锦衣狱里一言不发?为何不替自己辩解?”
第三百七十六章另开财源()
赵无忌缓缓开口,少年的声音和眼神一样的清澈:“臣早已托徐怡郡主前去毕老大人处,陈说利害,求取书信,是以臣料定此事必将水落石出,还臣一个清白,臣之所以一言不发,乃是想借此机会,向皇上说明两个道理。”
“其一,眼中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实;若无毕老大人一封书信,则所有人都会认为臣贪墨了皇上的银子,户部有人贪墨了常平银,又有谁会知晓这背后的曲折真相呢?”
“其二,圣贤曾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乃是尧舜之君,一言九鼎,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若皇上一听闻臣有不法之事,立即颁下雷电霹雳,则臣早已化为一堆枯骨,幸得我皇圣明,臣方才逃得一死,臣谏言,请皇上凡事三思而后行,缓缓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崇祯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自台阶上走了下去,来到赵无忌身前,温言说道:“是朕误会了你,这是朕的不是,爱卿的谏言,朕听进去了,常平银的事,朕不再追究,和记商行,依旧由你主管。”
“这个,臣挪用皇上的银子,罪该万死,皇上虽然宽宏大量,臣却不敢再主管和记了。”
崇祯摇了摇头:“爱卿的忠心,朕已知晓,和记依旧由爱卿主管,有你主管,朕放心,爱卿若是还有什么要求,也可以跟朕说。”
赵无忌心想这正是向皇上请求外放的好机会:“启禀皇上,如今我大明财政缺口年年扩大,连续数年收支亏空,以至于我煌煌大明,居然连三十万两的常平银都凑不齐,无钱则无饷,无饷则无兵,无兵又何以对抗虎视眈眈的后金皇太极和诸多流贼?而今天灾频频,流贼作乱,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皇上若是单单依靠向民间加收三饷以填补财政,只怕民生凋敝之下,反而会滋生更多的乱贼,三饷已不可持续,臣窃以为,另开财源才是上上之策。”
崇祯听了,知道他必是又打着外放一方,督造大船,实施海上贸易的主意,不过若是当真把他外放出去,崇祯还是有些不放心。
赵无忌的能力太强,一般的文官,会治政理民的,多半不会打仗,用这种文官外放一方,崇祯不必担心他们会谋反,可以放心使用他们,赵无忌则不同,他虽然是文官,但是打仗也很厉害,这样一个文武双全之人,崇祯很担心他会自立藩镇,进而造反作乱。
左右为难之间,崇祯沉吟着,迟迟没有说话。
张凤翼在一旁坐了半晌,他情绪已经平复下去,也不咳嗽了,听到赵无忌的话,他很感兴趣,赵无忌的商业才能早已得到验证,他若是提出另开财源,想必一定是有办法的。
张凤翼摸着胡子,含笑看着赵无忌,问道:“如何另开财源,想来你已有计较在心,不妨说出来,老夫也帮你参详参详。”
赵无忌向前走了两步,不经意间,他已走到了大殿的中央,他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便开口说道:“我大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以一直自居天朝上国,这固然没错,然而这个世界其实很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我大明之外,也有无数的番邦异国,不夸张地说罢,我大明的土地面积,仅仅占整个世界陆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而已。”
赵无忌的话,立刻便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位阁老顿时便是议论纷纷,就连崇祯皇帝也不禁耸然动容:“赵爱卿,这个世界当真有这么大吗?”
赵无忌点了点头:“千真万确,这一点,臣可以用臣的身家性命担保,钦天监有位色目人,唤做汤若望的,如今担任钦天监五官正一职,他便是来自遥远的欧罗巴大陆,据臣所知,欧罗巴大陆的陆地面积便与我大明不相上下,那里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生活着无数和他一样,白色皮肤的色目人,皇上若是不信,只需唤他过来询问便知。”
崇祯皇帝是知道汤若望这个人的,汤若望也曾对他介绍了欧洲那边的情况,那时他还以为是这个色目人为自己家乡吹嘘的夸大之辞,现在既然赵无忌也如此说,那欧罗巴大陆,想来确实面积不小。
“自欧罗巴大陆往南,还有一个非洲大陆,面积与欧罗巴大陆相差不远,自我大明,远渡重洋一直向东,更可到达到南、北美洲大陆,两洲面积更是我大明的数倍之多,不过生活在那里的都是一些蛮夷野人,文化水平与我大明相差甚远。”
“在这些大陆上,生活着千奇百怪的动物和无数珍奇异兽,以及种种特产和富饶的矿藏,比如美洲便有无数的黄金和白银,而我大明以南的诸多岛国,则盛产种种香料,欧洲的工业技术比较发达,很值得我们大明借鉴和学习,而这些国家,对我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是非常的仰慕和喜爱。”
“是以臣认为,完全可以建造一支强大的船队,远渡重洋,用我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商品,换来一船船的黄金白银和香料,这些交换来的财富,不但足以填补大明的财政缺口,还能剩下大量的盈余,这便是臣想出来的另开财源之策。”
赵无忌的话说完之后,建极殿内顿时又陷入了一阵沉默。
崇祯听到海外尚有那么多的陆地,那些陆地又是如此富饶,也是怦然心动,赵无忌说的若都是真实的,那以海外贸易来赚取银钱,补充财政,还真是一条可行之路。
在场的诸位阁老也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海外贸易的利润之丰厚,其实他们以前也都多有耳闻,但是直到今天赵无忌的一番话,才让他们发觉,海外贸易的利润,其实要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丰厚许多许多倍。
所谓的财帛动人心,想起如此之多的财富,便是几位阅历丰富的阁老,面对如此诱惑,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起来。
户部尚书李待问执掌大明财税,对于朝廷的缺钱处境,他是最感同身受的人,是以他对于填补财政缺口也最为热心,想了半晌后,他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皇上,臣以为赵大人所献之策,花费甚少,而所获甚大,不妨一试。”
李待问话音刚落,便听到一旁有人厉声说道:“不可!皇上,此举万万不可!”,众人扭头看去,说话之人正是吏部尚书李长庚。
第三百七十七章愿去山东()
李长庚看着崇祯,一脸的大义凛然:“皇上,祖宗之法不可废,海禁乃是我朝开国太祖定下的国策,岂能轻易更改?户部多年亏空,乃是近年天灾频频所造成的秋粮歉收,民众流离失所,以至于税赋收入也大大下降;
然而天灾总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早晚还是会恢复正常,到时只要有两三年风调雨顺的日子,粮食就会得到极大丰收,到时税赋自会充足,财政缺口也会自然弥补,又何必违背祖训,开海禁?”
崇祯听了,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总不能以后年年都天灾吧,只要有那么几年的丰收年景,或许财政也就缓过来了呢?
“皇上,老臣的看法却与李阁老有所不同。”张凤翼站起身来,一脸的凝重之色:“李阁老之言,也只是预测而已,那万一当真是年年天灾不断,又该如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若是要远渡重洋与番邦交易,非有大船不可,老臣对造船也有所了解,据老夫所知,一艘大船从设计到制造、下水,常常三四年之久,绝非朝廷今日下令,明日船队即可远航,臣以为,可以令赵无忌先行督造大船,以为准备工作,便是不与番邦交易,大船也可改为战船,就当增强了军备,也是好的。”
崇祯知道张凤翼说的有理,他并不是那种保守的帝王,要不他也不会破格将赵无忌由一个秀才身份提拔为官,开不开海禁,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更何况如今户部年年亏空,若是开海禁能填补户部财政缺口的话,相信朝堂上也会是一片支持之声。
只是赵无忌能力太强,放在京师中,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他也翻不了天,若是外放出去,那岂不又是纵虎归山,虽然赵无忌在常平银一事中,已经证实了自己的忠诚,但是崇祯皇帝谨慎的性格,使得很难完全相信一个人,所以也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张阁老所言,很有道理,不过李阁老之言,也是老成谋国之语,这却让朕如何取舍?”崇祯一时也是拿不定主意,当即便看向其他几位阁老。
刑部尚书冯英想了想,出列说道:“臣附议张阁老,所谓未雨绸缪,无论开海与否,建造大船总是好的。”
礼部尚书何吾驺摇了摇头:“祖宗之法不可废,海禁是太祖传下来的国策,臣以为不宜贸然更改。”
首辅温体仁眼看支持开海禁的人越来越多,心里有点着急,其实开不开海禁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但是他一向小鸡肚肠,睚眦必报,既然张凤翼支持开海禁,那他少不得就要唱一唱反调:“皇上,吏部李阁老所言甚是有理,老臣觉得还是要持重为上,不可轻易放开海禁。”
工部尚书张九德庸庸碌碌,一向唯温体仁马首是瞻,此刻见温体仁出声,也随即附和道:“臣附议温首辅,大船价格不菲,万一海外贸易赚不到钱,却是白白损失了造船的银子。”
这一下,六部尚书与首辅都表了态,六位尚书,支持和反对各占一半,首辅温体仁持反对态度,那么天平还是倾向于反对开海禁的那一方,那么皇帝的态度就极为关键了。
“皇上,这世界上,陆地面积虽大,然而海洋的面积却更是陆地的两倍有余,广阔无际的大海中,无数鱼虾蟹鳖生活在其中,造出大船,便是不从事贸易,仅仅捕鱼,收获也是不菲,这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天然大粮仓啊,如今番邦之人尚且频频出海打渔,猎取鱼获,为何我大明却要实行海禁,将这些鱼获拱手相让?”
“更何况,”赵无忌凑近崇祯身边,用只有崇祯一人才听得到的声音轻声说道:“臣听闻大洋之上,海盗盛行,然若是持有郑芝龙颁发下来的令旗,便可在海上畅行无阻,不过,小小一枚令旗,郑家却要卖三千两银子,一枚令旗只能用于一条大船。”
崇祯听了,身子猛然一颤,一艘船三千两,十艘船三万两,海上商船何止千千万万,若是有了强大的海上舰队,便是不出海贸易,光靠收这保护费,似乎一年也能赚个几百上千万两银子了。
想到这里,崇祯毫不犹豫,当即拍板:“赵爱卿说的很对,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苍茫大海,也是属于我大明所有,怎能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前去守护?怎能容忍海盗在朕的海疆上为所欲为?赵无忌,你要督造大船之事,朕准了,不过这造船的钱……”
“请皇上放心,造船的银钱臣自会想法筹备,绝不使用户部一分银子,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臣先要一步一步造出合用的大船,才能进一步打造一支可用的海上舰队,造船之事,自有章法,时间大概要三五年左右,。”
“好,你的要求,朕准了,”崇祯扭头看向李长庚:“李阁老,这沿海一带,两广、福建那边可有适合赵爱卿的去处?”
大明比较大的造船厂一般都在福建和两广,那里又是明朝的大后方,一向比较安稳,今年四月,被招安的郑芝龙更是联合官军,剿灭了海盗刘香,那边的海疆也是较为安全。
李长庚皱着眉头想了半晌,方才摇了摇头:“皇上,那边并未有空缺的位置,赵无忌若是想求一沿海之地的话,青州府潍州尚缺一位知州……”
崇祯听了,顿时面露不悦之色,青州那边隔海与后金相望,算是对敌的前线之一,赵无忌一介文官,去了前线,每日整治军备尚且不暇,又如何能安心造船?
崇祯冷哼一声:“青州乃是临近后金的前线,不太适合造船罢?”
李长庚:“皇上,老臣当真也没有办法了,福建两广那边并无官员的空额。”
“皇上,微臣以为在青州造船,却也无妨,后金多铎也曾是臣手下败将,别人惧怕后金,臣却是不怕,山东之地距京师甚近,也方便臣随时向皇上报告造船的进度,是以,臣愿去山东。”
第三百七十八章出任青州()
崇祯看着眼前的少年,心中感动,不畏艰险,勇于任事,这样的官员不多了,卢象升算一个,洪承畴、曹文诏也是这样的人,当然还有自己最信赖的杨嗣昌。
“赵无忌,你要考虑好,青州府与皇太极的金州隔海相望,时常有小股鞑子跨海前来骚扰,你想要在那里造船,怕是多有不便,对了,”崇祯看向工部尚书张九德,“朕记得三宝太监下西洋所乘的宝船,似是在应天府督造的罢?对吧,张卿家?”
张九德这人,溜须拍马是个好手,又很会钻营,巴结温体仁很是得力,温体仁看他听话,才将他一手提拔了起来,但是要论起才能,他就比较不学无术了,骤然听到崇祯提问,他一时也不知道郑和的宝船是在哪里督造的,顿时便是张口结舌,啊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
崇祯将目光自张九德身上收回,他看起来面色不变,实则心中已气恼万分,心忖此人身为工部尚书,居然连宝船的建造地点都不知道,迟早要寻个由头罢免了他。
“启禀皇上,臣记得三宝太监下西洋所用的宝船,确实是在应天府督造的,具体位置便在河西龙江宝船厂,不过自万历朝兵部尚书刘大夏烧毁了宝船的制造图纸后,宝船的制造技术便已失传,龙江宝船厂也就此衰落下去。”
说话之人正是赵无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他可谓是熟记在心,这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在后世,深为广大人民所尊重和怀念。
“赵爱卿说的很对,”崇祯皇帝欣赏地看了赵无忌一眼,“不如爱卿前去南京造船?”
大明有南北两京,虽然首都在北京,但是南京是留都,所以那里也有一全套完整的官吏班子,六部尚书应有尽有,但都是虚职,那里一般是在京师中不得意的官吏才肯去的地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去青州虽然困难重重,但是,臣从来就不怕困难,臣大胆请皇上遣臣去山东造船。”
赵无忌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听得崇祯也是连连点头不已,“你当真想去山东?”
“只要于我大明有利,臣去哪里都是一样,何况南京龙江宝船厂废弛多年,早已不堪使用,倒不如另起锅灶从头做起。”南京官场也是一堆上官在那里压着,做事必然极不爽利,赵无忌还是喜欢大权独揽的感觉。
更何况南京那里就是一个养老的地方,赵无忌还想有所作为的话,就不能去南京,再说去南京有什么用啊,那里离中枢太远,一旦出了事也是鞭长莫及,只能坐视满清统一北方,不如去山东,若是皇太极胆敢入侵,自己也能率兵出阵,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好!你既有心,朕便成全你,”崇祯再次看向李长庚:“李阁老,朕记得青州府知府张祥年事已高,称病向朕请辞多次,这次朕便许他告老还乡,回去养病,这青州府知府一职,便由赵无忌接任,吏部没有什么问题罢?。”
“皇上圣心独裁,老臣没有意见。”皇上既然决定了,再问他也只是走个过场,这一点李长庚还是心知肚明的,虽然他深恨赵无忌,但是此时也只能顺水推舟。
崇祯看向赵无忌,眼中含笑:“赵爱卿屡屡立下大功,早就应该升你的官,朕说过,爱卿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你此番主动前去造船,其心可嘉,此番,朕便任用你为青州知府。”
赵无忌又惊又喜,没想到因祸得福,居然还能升官,赶紧磕头谢恩:“臣赵无忌谢皇上恩典,臣必将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起来罢,爱卿功劳累累,这也是你应得的,不过,”崇祯顿了顿,看向赵无忌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既然这庆记商行是爱卿的,那想必西北那些乡勇,归根结底,也是属于爱卿的罢?”
赵无忌瀑布汗,崇祯盯着兵权盯得很紧啊,“这个,按照募兵出资的比例来算,庆记大概有五分之二的份额,但庆记也不是臣一人所有,南京众多乡绅在其中也有股份,严格算下来,真要算是属于臣的士卒,也不过十分之一罢了。”
“嗯,如此多事之秋,募集乡勇、家丁护境安民,朕都是理解的。”崇祯见好就收,他也不想穷追猛打,毕竟赵无忌的兵一直都是在为大明而战,再说大明的官员,拥有家丁私兵的多了去,就拿卢象升来说,天雄军就是全部由他的同乡组成,也只认卢象升一人为主帅,祖大寿、吴襄等关宁将领也都拥有大量家丁用于作战,赵无忌在其中并不显得如何突出。
“不过爱卿毕竟是个文官,募集一定数量的家丁乡勇,用于保境安民也就可以了,上阵打仗自有朝廷官军在前,万一真有敌人大军来袭,登莱巡抚陈应元手握重兵,必要时也会支援于你,朕想来,给你六千家丁的名额,也就够了罢?”
不动声色之间,崇祯便限定了赵无忌在青州兵力的上限,六千兵马,足以保境安民,他若是想谋逆叛乱,旁边的登莱巡抚陈应元随时都能剿灭了他。
“皇上明鉴,毕竟青州也是在与后金对峙的前线,臣必须募集一定兵马以图自保,六千兵马足够了。”赵无忌募兵乃是为了保护百姓和自己管辖的城池,他并没有谋反之心,六千兵马的话,只要不是皇太极大军来临,便已经是富富有余了。
“既然如此,由于朕的失误,让爱卿这几日受了委屈,爱卿暂且先回去好好将养几天,再前去青州上任不迟。”崇祯还是很体恤自己这个能干的下属的。
李长庚在一旁气得吹胡子瞪眼的,眼看仇敌不但没死,还升了官,这感觉,当真酸爽无比。
“皇上,臣还有一件事要向皇上请示。”赵无忌猛然想起一事。
“哦?爱卿请讲。”
“臣打算在青州采盐,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许可。”赵无忌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心虚。
“不行。”崇祯回答的斩钉截铁,毫无商量的余地。
第三百七十九章归家()
“食盐乃是盐政专营,你还是不要介入罢。”崇祯觉得有些痛心,好好一个少年俊秀,居然想去靠贩盐发财,这与混吃等死何异。
与后世不同,明朝的食盐生产和销售,是官方垄断的,官府的垄断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毕竟食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味品,日常饮食必不可少,再好吃的菜肴,没了食盐,也会寡淡无味,垄断之下,贩盐利润惊人。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明朝产盐卖盐,大概相当于在后世搞房地产,不但稳赚不赔,并且暴利无比。
这么巨大的利益,也吸引了大量的权贵和高官参与其中,分一杯羹,几百年来,日益腐化之下,等到了崇祯这个时候,拥有背景的私盐贩子大行其道,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私盐的产量甚至达到了官方的纲盐产量七八倍之多,大量理应缴纳入国库的收入,被大小官员和权贵们所分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流入了朝廷的国库。
不过赵无忌可不是打算对食盐系统动手,那里权贵高官云集,劣绅土豪更是犹如过江之鲫,赵无忌并没有实力,也没有打算和这些实力强大的派系们硬刚。
“启禀皇上,臣并非是打算卖盐,臣将来造出大船,出海捕鱼,捕获的鱼获,要么晒干,要么制成腌鱼、咸鱼,没有食盐,臣如何保存打来的大量鱼获?”赵无忌知道崇祯误会自己了,赶紧向皇上解释,“腌鱼的食盐用量过于巨大,若是从市面上购买,难免耗费太多,所以臣打算自己采盐,并不对外出售,只用于和记商行内部。”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崇祯觉得自己又误会赵无忌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这个可以同意,毕竟自己在和记可是有着九成股份的,省去买盐的钱,也是给自己省银子,既然不对外出售,自己对盐政的那群官吏也有了交代。
“原来爱卿采盐,是为了腌鱼用的,朕准了,不过你可不能私自对外售盐,否则朕饶不了你。”该交代的还是要交代一句,免得他年纪轻轻越了线。
“皇上,产盐售盐一向都是由盐政专营的,皇上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