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吃了饭后,有了力气,黄宗羲等人又来了精神,再度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不时向赵无忌抛出各种问题,赵无忌也是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尽力为他们解答。
当天,赵无忌的书房灯火通明,直至半夜,青州城早已宵禁,最后黄宗羲等人不得不住在了府衙之中。
赵无忌深知自己的深浅虚实,自己这种半吊子的水平,可以做一门学科的启蒙者和开创者,而将这门学科发扬光大,却需要无数专业的人才不断的努力才行,所以他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徒,也存了希望靠着他们的才智和影响力,吸纳更多的贤才前来,将这些学科发扬光大的心思。
连续讲了三天三夜之后,赵无忌终于把这初级物理,数学,化学知识传授给了众人,至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将这些知识更加深入地钻研下去,这些历史上的牛人自然有办法,不需赵无忌操心。
黄宗羲名声最响,他本身就有大量的弟子,其中不乏心思活泛的聪明人,得到赵无忌的许可之后,黄宗羲写信给自己的几位爱徒,吩咐他们前来青州就学。
赵无忌如同以往那样,为大明的精英人士们指出一条被历史验证过的可行之路以及一些来自后世的知识,如何走下去,并采取种种方法和手段取得成功,就是这些大明的精英们需要做的事情了,赵无忌只负责引导大方向,保证大方向正确,免得他们误入歧途就可以了。
其实大明早就有人开始研究万物之理了,就比如被称为一代圣人的王守仁王阳明,可惜这位老兄的运气没有牛顿好,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领悟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王阳明对着竹林格物,格了一个星期竹子,什么都没格出来,也没有一根竹子砸到他的脑袋上让他开开窍,白白耗尽心神之后,大病一场,把自己送上了病床,好几个月方才痊愈。
赵无忌把自汤若望那里得到的书籍,加上自己凭着回忆撰写出来的初中水平的物理、化学、数学三本书,一股脑地丢给了黄宗羲和宋应星等人,给他们参考,毕竟编书写书,人家才是专业大能,赵无忌自己乐得挂个名就好。
可惜元素周期表赵无忌记得不全,不过他知道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了一个水分子,他把这些一鳞半爪的知识统统写到了书里,至于大能们如何沿着他的思路,继续往下填补,又能领悟到多少,就完全依靠这些他们自身的功力和后来者的努力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一点赵无忌深信不疑。
临淄县离青州城很近,大概一百多里地,比府谷到神木还近,若是骑着马去,一个多时辰也就到了,在这里建设工坊,无疑是很方便的。
留下黄宗羲,归庄等人跟着宋应星编写书籍,赵无忌带着顾炎武等人,前去临淄县,一来查探矿产,二来也要为即将在这里建设的工坊找个合适的地方。
一路行来,盯着面前坑洼不平的道路,赵无忌皱眉不止,这条路实在太破了,虽然是官道,却也是走三步一个小坑,走五步一个大坑这样的惨状,官道尚且如此,那些普通道路更不知损坏成什么样子了,看来修路之事也是迫在眉睫了。
因为道路情况不好,不敢策马飞驰,担心折损了马蹄子,只得勒马慢慢而行,原本预料一个多时辰能到,结果足足花了两个多时辰,方才来到临淄县,远远的便看到县城门口有一群人在那里等候。
离得近了,为首一个三十多岁的胖胖官员拱手喊道:“前面可是青州知府赵大人?下官连元,在此迎接赵大人。”
第四百三十二章连元献计()
连元,崇祯七年进士,今年三十七岁,去年刚刚上任临淄知县,官声尚好,虽然上任不过仅仅一年,施政却是颇有法度,为人也比较精明能干,在百姓中的口碑不错。
回忆了一下杜红儿给自己的资料,赵无忌随即也是翻身下马,随手把缰绳递给身后的李定国,含笑看向连元:“本官正是赵无忌,有劳连知县远迎了。”
连元脸上带笑,微微躬身小意说道:“有请赵大人进县,大人远道而来,下官早已备上宴席,为大人接风洗尘。”
要在临淄建设工坊,开挖矿产,少不得需要这位知县的大力配合,赵无忌有心笼络于他,便也轻轻点了点头,“如此甚好,只是辛苦连大人了。”
连元一张胖脸带着笑,急忙地摆手不迭:“哪里哪里,哪有什么辛苦,赵大人太客气了,请下官为大人领路。”
赵无忌笑了笑,便弃了马,一路步行,跟随连元进了临淄县,一路上见这县城内街道整洁有序,行人熙熙攘攘,两旁商铺也十分热闹,百姓们一副安居乐业的样子,心里不由得对这连知县的评价高了几分。
片刻之后,临淄县的吉庆阁酒楼,二楼的一处雅间内,众人团团而坐,赵无忌坐在上首,连元坐在下首,夏允彝,李定国等人也在席中,此外还有此地的县丞和主簿,一个姓李,一个姓王,俱在席间作陪。
赵无忌打量了一眼桌上的菜肴,没有太过贵重的熊掌燕窝之类,却也不刻意显得寒酸朴素,一共十个菜,有荤有素,大方得体,显然这个连知县是下过一番心思的,不是那种追求奢侈豪华的官员,也不假装朴素节俭,心中不禁对眼前这个胖子又起了几分好感。
连元席间谈笑风生,话语中处处围绕赵无忌为中心,又不时谈起临淄的风土人情,来历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听得赵无忌连连点头,觉得此人当真是个人才,不是那种不通世事的腐儒,有能力又能机变,不由得隐隐起了爱才之心。
酒过三巡之后,连元暗中给一旁县丞和主簿递了个眼色,两人会意,不久便纷纷起身告辞,赵无忌看在眼中,晓得连元是有话想和自己单独说,却也不说破,笑眯眯地冲着二人点头,目送二人身影逐渐离去。
连元三十六岁方才进士及第,这个年龄,在知县这一级官员里,已经有点偏大了,他又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眼看赵无忌甫一来此,便轻松干掉了架空了前任知府张祥的王廷锡和他的把兄弟高煜,既显示了过人的才干,又显示了深厚的圣眷,很想有一番作为的连元,自然希望能得到知府赵无忌的赏识,从而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连元斟酌了一番,抬头举杯,笑着对赵无忌说道:“不知大人来此,可是有何贵干?若是有下官能效力之处,请大人尽管吩咐。”他也听说过赵无忌在西北的事迹,暗自猜测莫非赵大人相中了这里,打算在这里开发商业。
“本官打算在这边建几个工坊,所以就过来看看。”赵无忌直言不讳。
“大人的商才,有目共睹,若是来此开办工坊的话,想必临淄县的百姓也会受益匪浅,大人此举,实乃利国利民的行为。”果然猜中了赵无忌的来意,连元心中有些得意,急忙一记马屁送上。
“不知连知县可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本官?”赵无忌对他已有欣赏之意,于是打算考较考较他。
连元何等聪明,早已明白赵无忌之意,他想了一想,便说道:“下官以为大人的当务之急,应是尽快修缮道路,青州至临淄的这条官道,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车马坎坷难行,将来道路修好之后,大人工坊生产出的各类物品,才能方便运往我大明各地,只有道路畅通,方便商贾来往,商业方能发达,属下建议大人可以下令,命青州各地府县,于此农闲之时,募集人手,趁机修缮各地破败的道路。”
“哦。”赵无忌没有想到他竟然有此等见识,居然还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对他更是刮目相看,“连知县有心了,此番见识,恰与本官不谋而合。”
连元受到鼓励,心中更添了几分自信,“此外,下官听说大人一手创建了和记商行,还负有为皇上赚钱,解决财政缺口的任务?”
赵无忌点了点头,嗯了一声,“怎么,连知县对商业一道,也有研究?”
连元脸上一片谦卑之态,小心翼翼地说道:“下官不敢说有什么研究,不过偶然之间,替大人想出了一个赚钱的生意,不知大人可有兴趣。”
看着连元那张圆圆的胖脸,赵无忌内心深处当真是十分惊讶,大明的官僚,一向以商人为贱业,文人以经商为耻,本以为自己经营商业,已经算是大明读书人中的异类了,没想到在这临淄县,居然碰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异类。
这家伙,当真是儒家教育的进士出身吗?赵无忌暗暗想着,嘴上却说:“连知县既然有所得,不妨说来听听,本官向来赏罚分明,若是这生意当真赚钱,本官不会吝惜银钱,定会重金买下你的创意。”
连元微微一笑,不说那生意,却说起了报纸,“据下官所知,京城晚报和万达茶楼都是大人的产业,这临淄县内,也有京城晚报的驻点,每日从自京师运来一批报纸,在此地售卖,下官想来,这运送报纸的成本,不低罢?”
赵无忌心想这成本何止是不低,简直是很高,临淄一地,大约一千份报纸,需两匹快马驮运,自京师到此,每天一趟,成本可想而知。
“下官的意思,反正也是做了,不如就做个大的,如今大明境内,谁不知道和记商行是皇家的商行,有这层背景在,大人大可利用报纸的运输网络,开拓出一条通达大明全境的运输网络出来,不仅仅运送报纸,还可以将山东的特产,运往京师售卖,再将京师的特产,运来山东,异地交易本就利润惊人,和记有皇家背景,一路之上,谁敢对皇上的商行收税收费?如此一来,成本较其他商家更是低了一半有余,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岂不全都是利润?”
赵无忌听了,大喜过望,急忙起身指着连元道:“不错,利润绝对惊人,连知县,你这个建议,非常好!”
如今吏治败坏,贪官污吏一路设卡收费收税者多如牛毛,大大增添了商品运输的成本,因此在山东卖一文钱的东西,到了京师,售价往往就能翻上好几倍,若是能省下这些苛捐杂税,将其全部转化成利润,那显然不是一笔小数。
此外,如今世道颇不太平,商队出行通常都要雇佣保镖,也就是镖行,这又是一大笔成本,若是运气不好碰上大股贼人,丢失了货物还算是最好结局,最怕就是有心狠手辣的贼人,杀人灭口,人财两空,如此种种,导致商品运输的成本更是惊人。
运输安全对赵无忌来说,却也不是问题,他手下自有大批精兵强将,正好可以派出人手,充作免费的护卫,兼以练兵,此外,一般的贼人也不敢轻易动皇上的商行,李自成,高迎祥那样的悍匪除外,闯王高迎祥连崇祯的祖坟都敢刨,打劫个崇祯的商行一点压力都没有。
而普通的贼人就不同了,他们平时打劫商人商队,官府一般不爱管,也不敢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但要是劫了皇上的商行货物,那性质可就是完全不同,到时他们便是拼着两败俱伤,也一定要打掉这群匪人的。
这是为何?和记是皇家产业,可轻易上达天听,若是这和记的掌柜,过年过节进宫时,无意中在皇上提一嘴,“某某地治安不好,和记的商队在那里经常遇袭。”之类的话,那当地的官员基本就要凉凉了,连地方的治安都搞不好,可见当地官吏之昏庸无能,皇上要你何用?罢官都是轻的,重者还要入罪呢。
所以只要不是脑子不清醒的山贼,就不会去袭击皇商,除非他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连元提出的这个建议,非常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第四百三十三章办学()
赵无忌看着眼前的连元,暗自赞许,不错,是个人才,有想法,有才干,这样的人,可以重用。
“你这个建议,本官很喜欢,作为回报,本官会赏赐你两千两银子,作为你献上良策的报酬。”赵无忌笑眯眯地看着连元。
“下官为大人效力,已经是难得的荣幸,哪里还敢让大人破费。”连元依旧是一副很恭敬的样子。
嗯,不但有能力,还很谦虚,“这个建议对本官很有用,连知县就不必推脱了,这是你应得的酬劳,两千两银子,稍后本官便会送到你的府中。”
“连知县,好好干吧,朝廷如今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勉励下级,却又像是隐晦地封官许愿。
连元似是心领神会,满脸的激动之色:“下官惶恐,还望大人多多栽培。”
如愿得到知府大人的赏识,升迁有望,又得了两千两银子的奖赏,连元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酒宴之后,他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了起来,一面派人前去县衙,将县衙内的县志取出,供顾炎武查阅临淄县矿藏的线索,一面又派了两个小吏和十多个衙役跟随顾炎武一起行动,为他勘探矿藏提供方便。
工坊的选址要在确定了矿藏的位置之后才能确定,总是要选在离矿藏近一些的地方,这样运输也方便,顾炎武带着一群工匠前去找矿,赵无忌眼看已无事可做,便辞别了连元,带人返回了青州府。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者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后者说明教育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本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赵无忌打算尽快把学校建立起来,于是第二天,整个青州府都在流传着一则消息,江南有名的大豪商庆记商行,将建立一所免费教学的学院,由青州知府赵无忌赵大人亲自担任学院院长,学院招收八岁到十五岁的孩童入学,免费提供食宿,每月还有五百文钱的补贴,唯一的条件是学业结束后,必须与庆记商行或和记商行签订一份长达二十年的长约,为两家商行工作。
青州府的万达茶楼全面开动起来,每个茶楼都在传播着这条消息,并且特意说明,外地的小孩也可以入学,不限男女,无需任何条件,这也意味着,为那些家中有孩子的难民提供了一条生路。
学校选址在青州城的南阳河畔,所以赵无忌将其命名为南阳书院,工匠们连夜在这里建设起了几座小屋,作为报名处,小屋背后,一些工匠带着雇工们已经开始平整土地,开挖地基,准备开始建设这座南阳书院。
李谦吉曾送了赵无忌两万两银子,赵无忌拿出了五千两银子,他准备把这座书院建设成后世清华北大那种水平。
要是达不到北大清华的水平,那么达到蓝翔的标准也可以,这所书院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那种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而是为了培养那种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业革命,所急需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
消息传出的当天,报名处便被汹涌而来的民众挤爆了。
读书人基本对此都是不屑一顾,他们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谋得一官半职,而不是为了学成后加入庆记,成为庆记的雇工。
挤爆报名处的民众,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和那些难民们。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八岁到十五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生长发育的需求,饭量也是极大,家里穷一些的家长早就为他们的饭钱发愁了。
听闻南阳书院招收学生,包吃包住,免费教授学业,每月还发钱,学成之后还会被安排进庆记商行,捧上金饭碗,这简直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条件了。
这年头,穷人家的孩子,念不起书的,要么去做小生意,早早地开始赚钱,要么去做学徒,以期学得一门手艺谋生,学徒可是很苦的,没工钱不说,地位也极为低下,师父打死徒弟都不用偿命,与师父家的奴仆无异,学成之后还要为师父免费干若干年的活,虽然当学徒很不划算,但还是有很多穷人迫于无奈,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学徒。
至于那些难民,家中有一个孩子上学,去学习本领,不但省去了孩子的伙食,还能给家里带来五百文钱的额外收入,要知道一般的市井小贩,辛苦一个月收入也不过一两贯钱而已,若是再刨去吃穿住行的费用,净收入到手,未必比五百文多多少,所以报名的人十分踊跃,城外的难民几乎占了六成,还有四成是青州本地的百姓。
赵无忌对学生不限名额,在他看来,工业时代需要的技术人才越多越好,这些人将来都是工业革命的火种,哪怕是烧掉再多的钱,赵无忌也要做下去,正如那句话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
第一天就招了七百多人,赵无忌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吩咐手下尽量加快建设书院的进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南阳书院建设好。
后世赵无忌上大学时,他所在的大学宿舍,一个屋子里住着八个学生,如今招收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用那么讲究,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于是赵无忌便决定,在一个屋子里塞进去二十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自然睡的便是通铺,一排能睡十个人的那种,一个屋子,两排铺盖,正好二十人。
古代的很多著名书院,都是建设在山清水秀,远离闹市的风景优美,环境优雅之所,喜欢与道观,寺庙相邻,正因这样,古代书院的院长,不叫‘院长’,而是叫‘山长’,或是‘洞长’。
赵无忌以为他们这完全是在装X,不过是把普通的读书学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是一种自抬身价的举动。
南阳书院所在的南阳河畔,不算是什么热闹场所,毕竟热闹场所的地价也贵,赵无忌既然想把南阳书院建设成一座占地广阔的大学府,就不能买太贵的地,但是南阳书院也绝不是在什么深山老林之类的僻静场所,周围还是颇有一些人家,不远处甚至还有一处百姓自发形成的集市。
手下的官员曾打算取缔这处集市,理由是担心影响学子们的学业,但是被赵无忌给制止住了,后世的大学校园周围,饭店酒家多如牛毛,也没看到影响了谁的学业,完全没必要那么矫情。
赵无忌甚至打算在附近开一家万达茶楼,用来搜集学子们平时的想法和动态,顺便再把发给他们的五百文多少赚回来点,有些话学生不会对老师说,但是未必不会在茶馆和朋友说。
第四百三十四章卫生费()
关于南阳学院,赵无忌准备仿照后世的大学一样,将学院分成宿舍、教学楼、操场、食堂、图书馆等几个部分以及一些休闲场所,如人工湖,小树林,花园之类。
不过受时间限制,当前赵无忌暂时打算只建设宿舍和教室还有操场,因为这样可以把工期缩短到半个月,让学院尽快开学,工地上,工匠们带着雇工们热火朝天地干着活,有些学生和学生家属也自发的前来帮忙,毕竟早点建设完成,也就能早点入学。
看着工地上一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盛况,赵无忌也是心中高兴,学院的下一步建设将会一步到位,按照最高的标准来建造,不过暂时还得等,赵无忌打算自己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砖窑,专门烧砖之用,待到砖窑建设成功之日,就用砖窑的砖和工坊生产出来的水泥,来建造南阳学院的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地。
砖窑不需要多高的技术,烧出的砖头赵无忌将来有大用,既可以赚钱,又能雇佣一部分难民,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顾炎武把矿产勘探完了再说,烧砖需要粘土矿。
孙曦愁容满面地前来寻找赵无忌,城管大队这一刚刚成立的新生事物,有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以前也没有先例可循,如今碰上一些难题,让他颇为头疼。
虽然他的人每天都兢兢业业的出去清扫街道,然而总有一些人,养成了习惯,喜欢随地大小便,这样一来,加大了清扫工作的难度,此外,有关城中的乞丐,他收编了一部分身强力壮的人充作城管人员,可是依旧有大量的老人,小孩以及残疾人无法安置,此外还有一些游手好闲之人,宁愿当乞丐,也不愿意出去干活,这些人十分的影响市容。
“有手有脚却好吃懒做,甘愿做乞丐?”赵无忌想了想,便做出了决定,“把他们统统抓起来,劳动改造,强迫他们干活,一定要治好他们的懒病。”
“老人和残疾人先把他们送到临淄去,本官即将在那里建造一处敬老院,一处福利院,那里是他们的容身之所,至于小孩,全部送到南阳学院,成为南阳学院的学生,把他们教育成才。”
至于随地便溺这事,赵无忌觉得应该是厕所不足所引起的,想到这里,他便带着孙曦等人,上街去看个详细。
转了半个时辰下来,终于找到了原因,确实是厕所不足引起的,此外也是因为古代人没有什么卫生的观念,随地便溺和臭水沟的出现,都是因此而起。
赵无忌沉着脸,凝神思考了半晌,终于做出了决定:“看来有必要在青州城内多多建设一些厕所,不过考虑到这个建造厕所的成本,以及清掏厕所的开销,嗯,有必要向青州的商人再收取一笔卫生费!”
李定国在一旁差点没昏倒,师父如今快掉进钱眼里了,在他看来,跟北京那个昏庸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