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境,此次入境之事,正需要你等义商的协助。”
范永斗听了,眼睛不断乱转,沉吟了片刻方才有了主张,“大人之意,小人已经明了,小人回去之后,便会派人前去侦查明军动态,绘制地图,尽快献给大人,却不知大汗打算何时出兵?”
范文程奸笑一声,“当然是秋天出兵,那时猎物正肥,正是打猎的好时候。”
范永斗也露出一个会心的奸笑,“嗯,时间上富富有余,请大人放心便是,破关之时,或许在下也能略尽绵薄之力,密云那边,小人颇是认识几个朋友,想方设法拖住那些贪官们一时半载,却是不难。”
范文程知他在山西经营多年,早已织就了一张巨大的人脉关系网,他既然主动要效力,那想必会有七八成把握,于是也便欣喜地摇着羽毛扇说道:“善,你等义商之信义,本官想来是信得着的,大汗一向慷慨无比,事成之后,你等的回报定然不薄。”
范永斗顿时便笑得见牙不见眼,“为大汗效力,是小的荣幸,谈什么回报不回报的。”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仰头奸笑了起来,笑声是那么的阴森,嗜血和残忍。
四个月之后,崇祯十一年八月下旬,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率左翼军;以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率右翼军,贝勒杜度辅佐,皇太极带着豪格,济尔哈朗等人为中军,以马福塔为先锋,分兵三路征伐大明。
熊熊战火,再度燃起。
满清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崇祯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满清右翼军主帅,成亲王岳托率军攻破密云墙子岭,清军攻击密云当天,守城明军茫然不觉,密云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尚在祝寿喝酒,三万清军一日破城,随后像一群饿狼一般,从密云蜂拥而入大明境内。
三日后,匆匆率军赶到迎敌的蓟辽总督吴阿衡被清军击败,兵败身死,九月二十八日,多尔衮的左翼军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在明军防守比较薄弱的青山关,毁坏长城边墙,同样的破关而入,与右翼军的岳托在京郊通州胜利会师。
沿着两路先锋打开的通道,皇太极的大军随后也跟着杀入大明境内,此时,大贝勒代善则率军出击宁锦,以牵制关宁铁骑,也有威慑之意。
如狼似虎的满清大军再度聚集京师周围,至此,天下震动,崇祯急忙下令各地兵马,进京勤王。
紫禁城内,崇祯皇帝脸色铁青,在御书房紧急召集群臣议事,六部阁老以及首辅刘宇亮齐齐到场,在座诸人中还有刚刚从外地赶回的卢象升以及监军太监高起潜,兵部老尚书张凤翼也抱病前来,崇祯赐了他一个锦凳坐了。
任职时间最久的首辅温体仁,终于也被崇祯扫地出门,免去职务,以刘宇亮接任,如今内阁六部之中,只有老尚书张凤翼犹自屹立不倒。
崇祯皇帝的目光在殿上群臣的脸上一一扫过,当看到卢象升和高起潜时,他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看着卢象升和高起潜,崇祯温声说道:“两位卿家,勤王的援军可曾到来?”
由于与卢象升一直不睦,高起潜如今已前往辽东,担任关宁军的监军,听得崇祯发问,他瞥了卢象升一眼后,便抢先上前禀道:“听闻鞑虏悍然入侵,臣忧心不已,急率关宁铁骑四万日夜兼程前来护驾,幸得不辱使命,如今大军已到京师城外,扎营结寨,请皇上放心。”
崇祯听了,面色欢喜,“好。”
一旁坐着的张凤翼眼中精光一现,似是想要说些什么,但他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卢象升也拱手说道:“启禀皇上,臣也已率宣府,大同,山西两万精锐赶到京师,早已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与鞑子决一死战。”
崇祯皇帝闻言,皱了皱眉头,宣府大同山西的士卒加在一起,才来两万?转念一想,崇祯便知端的,明军将领一向吃空饷成风,卢象升之所以才带来两万兵马,估计是宣大山西的总兵吃空饷吃的太狠,匆忙间只剩这点兵马了。
吃空饷这是明朝军中一向的风气,崇祯虽然是皇帝,拿这个却也是无可奈何,水至清则无鱼,天下的将官都吃空饷,崇祯总不能把他们一个个都捉来杀了,只能是时不时地敲打他们一下,让他们做得不要太过分。
崇祯略一沉吟,把目光投向了杨嗣昌处。
杨嗣昌如今已经由兵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由于兵部老尚书张凤翼体弱多病,兵部的日常工作依旧由杨嗣昌主持,此次满清入侵,按常理讲,如何组织明军,应对这些清军,是杨嗣昌的任务。
迎着崇祯期盼的目光,杨嗣昌的脸上慌乱之色一闪即逝,他想了想,硬着头皮说道:“皇上勿忧,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今我方勤王大军已到,军威赫赫,臣料想,鞑子在京师附近转上几日眼见讨不到好,也便回去了。”
崇祯听了,微微颔首说道:“着卢卿总督天下援兵,赐尚方剑,此番驱除鞑虏的任务,朕便交给你了。”
卢象升闻言,急忙上前谢恩,高起潜脸上顿时便掠过一丝不悦之色。
第五百六十七章是战是守()
高起潜之所以不高兴,他和卢象升一向不睦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卢象升的能力虽然很强,但他手下士卒太少只有两万,这让拥兵四万的高起潜如何肯服从卢象升的命令?军中向来都是以强者为尊,高起潜觉得自己兵力比卢象升多,实力也比卢象升强,却要给卢象升打下手,心中并不甘愿。
他手下的关宁军一向也是心高气傲,想让他们听从卢象升的调遣,更是不易。
崇祯丝毫没有注意到高起潜的脸色,他叹了口气说道:“杨卿,卢卿,高起潜,你们三人都是朕的爱将,此番该如何作战,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高起潜想了想,出列说道:“皇上,清军长于野战,而我方长于坚守,臣以为,我军应据坚城以守,不给敌军以可乘之机,清军在我大明境内,并无地利人和,待到天下勤王兵马纷纷来到,而敌军疲困之时,再一鼓作气,以大军猛击之,当可获胜。”
高起潜统率关宁军,他的这番言辞,其实代表的也是他手下关宁诸将的意思。
此番他率军前来,关宁军的大将祖大寿,吴襄皆尽来此,高起潜上朝之前,与二人曾有过一番长谈,二人皆以为清军野战极难对付,最好是避其锋锐,都建议高起潜最好是据城而守,高起潜深以为然。
祖大寿,吴襄二人与清军交战多次,早已经被清军给打怕了,整个宁锦防线就是一个大兵堡群,拿了崇祯给的辽饷,关宁军倒也没闲着,修了很多兵堡,除了吴襄的爱子,号称勇冠三军的吴三桂,没有人喜欢出城和清军野战。
宁远总兵官金国凤也算得上一位敢和清军正面野战的将领,不过此时他正驻扎宁远,防范满清大贝勒代善率领的清军,并没有随军入京。
不过花费了崇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去维持的宁锦防线,如今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清军再度攻到京城之下,便是明证。
高起潜的这番方略,严格来讲不能说有错,也确实是可行之策,但缺点也很明显,明军据坚城以守,而满清则是集中兵力四处游荡,这样一来,京师和周边的一些大城算是能守住了,但是一些较小的城池和城外的百姓们,可就遭了秧,很容易被强大的清军一一击破,从而惨遭战火荼毒。
崇祯听了,微微皱眉,他的心中并不是很满意,这样做,虽然稳妥,但是损失有点大,崇祯感觉有些心疼,于是便看向卢象升,“卢卿有何看法?”
卢象升上前一步,朗声说道:“皇上,臣以为,据城而守不可取。”
崇祯顿时便是眼前一亮,“哦,卢卿为何如此讲?”
“皇上,先帝的陵寝就在城外,随时都有被鞑虏侵袭的可能,据城以守固然能保住大城,但周边的小城和城外的百姓又该怎么办?臣又何忍坐视不管?我军兵力有限,分兵守城的结果只能是任由鞑子各个击破。”
卢象升的眼圈微微发红,他此刻的心情极为复杂,他的父亲几个月前刚刚去世,本应在家守丧的他应崇祯皇帝的征召,不得不复出为朝廷效力,父亲去世,自己却不能在家守丧,作为一个孝子,这让他对于这个时候入侵大明的清军极为痛恨。
“那卢卿的想法是?”
“与高公公主守不同,臣主战!臣主张率军野战,与满清主力对决!”卢象升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了卢象升的话,崇祯顿时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朕的这名臣子,当真生猛的紧啊,自己手下的大臣,敢和清军野战的,也就只有他了吧。
不过卢象升的提议,确实让崇祯颇为心动,高起潜的对策虽然稳妥,但毕竟损失太大,困守坚城,看着满清军队在外面烧杀劫掠,实在是一件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情,卢象升提出的与清军决战的对策,虽然看起来风险最大,但是一旦成功,获益也是最大。
不过对于崇祯来讲,他还是很明智地决定,将这种专业的问题,交由兵部的大臣来处理,于是他最后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杨嗣昌,“杨卿,你可有何良策?”
杨嗣昌心里其实也在发虚,他为什么发虚呢?首先,明朝君臣从上到下,由于官吏阶层的腐败无能,以及作为情报机构的锦衣卫在崇祯登基后受到极大削弱,所以此时的大明君臣,既不知道敌军来了多少,对敌军的作战目的也是一头雾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杨嗣昌能被崇祯所信赖,年纪轻轻便成了礼部尚书兼管兵事,他的才能其实是有的,但是在这种近乎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让他做出正确的决策,其实这和掷硬币做决定,其实也没太大的分别。
皇太极此次侵略大明,真实兵力是十万,而在宁锦前线和明军对峙的代善军队,并没有多少兵力,纯粹属于疑兵,但皇太极相信,按照关宁军缩头乌龟的一向作风,他们是宁放过也不会做错,代善那边绝对没有任何危险。
说起知己知彼,清军在这方面比明军做的要强很多,不但事先收买了八大皇商这样的汉奸替他们搜集情报,贿赂官员,在战阵上,骁勇善战的白甲兵骑士作为侦骑,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实战中,满清号称骑射无双,明军的侦骑往往要逊于清军一筹,所以双方的侦骑一旦相遇,往往是明军侦骑被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在作战的时候,清军总能获得更详尽更准确的情报,而数量庞大的明军却犹如一个瞎眼巨人一般,看似力量强大,却总是被人处处宰割。
战场上获取情报的能力不如清军,在战略上,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能力也比清军差的很远。
自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纷纷登台,为了一己之私,不但阻挠崇祯向富庶的士绅阶层征税,还将锦衣卫视为迫害大臣的特务机构,频频上奏请求崇祯削弱锦衣卫和东厂的能力。
众正盈朝之下,伟光正的崇祯大帝大手一挥,杀了魏忠贤,而后又把锦衣卫和厂卫的权力也大大地削弱了一番,锦衣卫不仅仅是天家鹰犬,他还是大明朝廷获取情报的重要机构,锦衣卫厂卫被打压后,收集情报的能力大大削弱,腐败的官吏大夫们弹冠相庆之余,满清也意外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锦衣卫作为天家鹰犬,实力大减之下,查处贪官污吏的能力直线下降,贪官们就不再惧怕自己的贪腐行为会被皇帝所发觉,从另一个角度看,锦衣卫收集军事情报的能力也削弱了,却是白白便宜了满清。
其后李自成攻破京师,把京师中的权贵大臣一顿毒打,勒索出了白银七千五百万两,那些故意削弱锦衣卫和厂卫的大臣们,也最终害人害己,失去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家产。
崇祯年轻气盛不懂事,自废武功倒还可以理解,朝廷上那么多的大臣,就当真没有一个明眼人吗?看不出厂卫被削弱的危害来?
有着大量豪族地主支持的东林党势头太强是一方面,崇祯自己过于刚愎自用,真正敢说话,说实话的反而被他当做阉党一派给贬斥下去,这也是一方面,再一个,很多大臣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不愿为此事出头。
所以,大明这艘巨轮,就这样的慢慢沉没,而船上诸人如东林党忙着给船凿洞,以中饱自己的私囊,或什么也不做,袖手旁观,而眼高手低的船长崇祯,则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帮倒忙。
崇祯从各地收了那么多的税,激起了如此多的民变,那么多的流贼在造反,收上来的税,则大部分给了关宁军,但事实证明,宁锦防线真的没什么用。
清军绕过宁锦防线入侵大明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不知为何,从皇帝到大臣,从来都没有人反思此事,也并未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清军尝到甜头后,胃口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此次皇太极几乎是集全国之力的入侵行动。
狡猾奸诈的皇太极,此番行动之前已经给手下诸将下了令,行动一定要快,务必是明军摸不清虚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廷的情报获取能力。
首先,这个年代是没有电报电话网络这种东西的,游牧民族依靠马匹行动迅速的优势,可以一日数百里,上午某地刚刚被清军袭击,下午清军很可能就到了数百里之外,袭击另一处县城。
而大明朝廷的情报传递是需要时间的,等到这些失利的战报送到崇祯皇帝的案头,试想,同时收到两份奏折,一份说清军某日上午袭击了某地,损失惨重,敌军人数大约一万,另一份奏折则来自于数百里之外的另一处县城,也说清军袭击了自己这里,敌军的人数也是大约一万。
假定撰写这两份奏折的明朝官员,都对清军的情况掌握的十分详细,情报无误,这两份奏折全部是真实情况,但是看到奏折的崇祯会怎么想?
敌人是一万还是两万?会不会还有敌军潜伏在其他地方?
这还是一支军队造成的伤害,如今皇太极分兵三路,行军速度奇快无比,当十几份奏折同时出现在崇祯的案头,都说自己遭受了清军袭击,这让崇祯如何判断敌军的数量?敌军的数量弄不清楚,又如何能弄清敌军的作战目的?
而这些奏折中,还很有可能存在着地方官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故意夸大清军数量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情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尽不实之处。
如此种种,大大地增加了大明朝廷获取准确情报的难度。
在工业革命之前,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马匹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第五百六十八章兵者国之大事()
利用马匹,游牧民族集中自己的大军,可以将农耕民族的大军各个击破,农耕民族想要战胜游牧民族,其凭借的只能是先进的武器代差。
比如说,我拿钢刀去打你的铁刀,我拿大炮去对付你的弓箭,我用铁甲防御你的弓箭,而我用铁箭攻击你的皮甲,依靠这种武器上的代差,来弥补在机动力上面和游牧民族的差距。
大唐帝国当年横行西域,杀得游牧民族的代表匈奴落花流水,抱头鼠窜,依靠的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攻击以陌刀,以强弩,防御则依靠铁甲,而匈奴那时炼铁工艺极为落后,弓箭射不穿大唐士卒的甲胄,自家的皮甲却扛不住唐军的强弩,兵器方面也挡不住唐军的陌刀,这才会被唐军追杀得到处逃跑。
然而,当游牧民族在武器上与农耕民族不再有代差的时候,在战争中,机动力强大的游牧民族通常都会占据优势。
当年镇守辽东的明军大将李成梁,养寇自重,结果慢慢养出了努尔哈赤这头猛虎,当清军与明军在武器上已经没有代差的时候,大明的军队便悲剧了。
而明军的火器,从先进性来看,是要高于满清的弓箭的,奈何火器如今正在起步期,优点缺点都同样突出,而弓箭却在这个时代已经几乎发展到了巅峰。
叛将孔有德更是将孙元化手下的造炮工匠全部挟裹到了辽东,如今在火器方面,尤其是火炮方面,满清已经和明军不相伯仲,也就是在火枪方面,以及人数的方面,明军才会占有一丝优势。
不过由于官吏腐败,偷工减料,频频炸膛的火枪并不为基层士卒所喜,所以如今看来,其实清军和明军在武器装备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而在火炮方面,清军甚至可能会更强一些。
这也是皇太极拥有如此的自信,悍然亲自上阵,入侵大明的原因之一。
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有什么好怕的呢?
不过工业革命之后,游牧民族终于悲剧了。
嗯,马儿跑的再快,有汽车坦克跑得快吗?蒙古马再耐力持久,有汽车坦克的无穷尽动力输出吗?你有骑射无双,我有机关枪火箭炮等着你,原本自己就没能发展出什么先进的科技,待到工业革命出现后,曾经依靠马匹肆虐天下的游牧民族,终于被历史所淘汰,永远没有再起的机会,成吉思汗的荣光和功绩,只能是在梦里永远地回忆了。
而在此刻的紫禁城内,面对崇祯皇帝的询问,杨嗣昌的心情无疑是十分矛盾的。
高起潜的对策,虽然比较稳妥,但是损失会比较大,充其量也就算得上是中策,大军慢慢地聚集,稳守不出,待到明军数量越来越多,最后伺机与满清决战,或直接威慑清军,使其自动退出关外,只是在这期间,北方各地被入侵的清军搅得一片糜烂是免不了的。
卢象升的对策则与高起潜相反,为了避免朝廷和百姓的更多损失,出城与清军野战,这看起来是上策,但是万一失败的话,则北方再无能制满清之军,到时清军便可放心地四下劫掠,明朝的损失反而会更大,这有点像是牌桌上的一把梭哈,是生是死全看这一局。
而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卢象升的赢面有多大。
但是受制于情报不畅,说实话杨嗣昌也不知道卢象升的赢面有多大,卢象升英勇善战,对流寇几乎是无往而不利,但是他毕竟没有和清军交战过的记录,己方有六万大军,但清军有多少人马,杨嗣昌并不知情,他只能从各地发来的纷纷乱乱的报告中,模模糊糊地揣测一个数字而已,嗯,辽东苦寒之地,人丁稀少,能有四万兵马出来就了不得了,就算三万好了。
面对皇帝充满着殷切希望的目光,杨嗣昌最终只能含混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臣以为,两位大人所言都有道理,但满清士卒之凶悍举世皆知,臣以为,未弄清敌军虚实之前,最好是不要轻易出战。”
他这番话,明显是倾向高起潜的看法,但也并未把话说死,完全禁止卢象升出战,你卢大人如果发现敌军实力较弱,你出城野战也是可以的嘛,前提是你要弄清敌军虚实。
杨嗣昌这番话说的是无懈可击,但是崇祯对他的话语有些失望,心高气傲的年轻皇帝,对于任由鞑子在自己的国土内予取予夺,感觉大损他身为‘明君’的体面,而杨嗣昌万金油一般的回答,也让他觉得有些敷衍,但是他也知道,专业的事情最好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外行人最好不要瞎指挥。
终于,崇祯把目光投向了坐在那里,一直没有发言的兵部老尚书张凤翼,“张阁老,你是兵部尚书,你也说两句罢。”
张凤翼咳嗽了两声,出言说道:“如今高监军主守,卢总督主攻,老夫的意思,是支持高监军。”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顿时便吃了一惊,文臣一向看不上宦官,在朝堂之上,虽然由于政见不同,派系不同,文臣们经常互相攻击,但是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却是十分心齐,文臣往往会一致对外,像今日张阁老这样旗帜鲜明的支持宦官高起潜,在大明朝堂之上十分少见。
张凤翼看着众人讶异的眼神,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心想我哪是支持高起潜,我是支持高起潜的主张啊。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张凤翼说的,乃是孙子兵法的始字篇中的开头第一句,“敌情不明之下,老夫以为守为上策。”
老尚书不同意卢象升出城野战的想法,他觉得卢象升的方略有些过于冒险,相当于拿国运当赌博,赢了固然是辉煌大胜,若是败了,北方将再无可抗衡清军的力量,到时必然是整个北方糜烂一片。
沉吟片刻后,崇祯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决定让他们自己去商量着办,“迎敌之事,便由杨卿,卢卿,高卿你们三人商量行事罢,尽快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张凤翼咳嗽了两声,出言说道:“皇上,臣以为,是否可以调遣三边总督洪承畴以及陕西巡抚孙传庭的兵马来此?秦兵锋锐,流贼之首领高迎祥也为其所破,若有秦兵相助,则我方胜算又添几分。”
崇祯听了,一时意动,洪承畴,孙传庭这些年在西北剿匪,卓有成效,新任闯王李自成也被秦军打得溃不成军,几近崩溃边缘,若有他们前来勤王,己方的胜算确实大增。
只是,老尚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