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无忌立刻便感到了身后的滔天杀气!
然而赵无忌似是毫无所察一般,想了一想,看着李溰问道:“令妹不是已经嫁给多尔衮了么?如何还能一女两嫁?更何况此举岂不会是让你父王为难?”话音刚落,赵无忌顿时感觉身后杀气再度浓郁了三分!
李溰见赵无忌似是心意已动的样子,急忙开口说道:“小妹尚未与那鞑虏多尔衮举行婚礼,如今仍是处子之身,鞑子而今被大人杀败,正在溃败奔逃之时,也无暇关注我兄妹二人的去向,只道我兄妹二人早已死于乱军之中,却又如何会去为难在下父王?”
朝鲜国上上下下,如今均是痛恨满清入骨,而今日李溰突然发现居然天朝上国出现了一位绝世名将,几乎是以一人之力便将满清十万大军打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便准备投靠赵无忌,而将妹妹嫁给面前这个明国将军,从而双方缔结牢固的政治关系,想来便是父王也会拍手称好。
“本官已有妻子,世子的好意,恕本官不能从命。”赵无忌略一沉吟后,干脆利落地拒绝了李溰的提议。
此言一出,赵无忌顿时感到身后的漫天杀气霎时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嗯,看来怡儿很喜欢吃醋啊。
说起朝鲜王室对大明王朝的忠心,赵无忌还是挺相信的。
在历史上,在朝鲜人看来,明朝是君父,而朝鲜是臣子,臣子遇难,君父有救援的义务,而在君父遇上困难时,臣子也有尽忠的责任。
大明万历年间,倭国大举入侵朝鲜,朝鲜军队一败涂地,几乎就要被倭国给灭亡了,就在这时,正是万历皇帝派出了麾下的兵马,出兵援助朝鲜,帮助朝鲜王驱逐了倭国士兵,保住了朝鲜王室的统治,是以朝鲜国内从上到下,都感到深受大明的‘再造之恩’,感激在心。
历史上的朝鲜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是崇祯死后的数百年,在朝鲜民间,却依旧以崇祯皇帝为年号,依旧称为崇祯XX年,或是后崇祯XX年,并且在文化上,朝鲜对于满清也是十分的鄙夷,私下称满清大汗为‘胡皇’,称满清使者为‘虏使’。
并且满清曾两次入侵朝鲜,一次为大贝勒阿敏率军侵朝,另一次便是三年前皇太极的侵朝之役,这两次分别被朝鲜人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朝鲜王城平壤两次被满清攻破,损失惨重,至于对朝鲜民间造成的伤害更是极为沉痛,是以朝鲜上下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痛恨满清的残暴。
赵无忌望着眼前垂首低眉的朝鲜公主,心中觉得朝鲜也是一股可以借用交好,共同对付满清的势力,只可惜自己目前已经妻妾双全,否则为了政治上的考量,他还真想收下面前这个朝鲜女子。
沉吟了一番之后,赵无忌突然看到站立在一旁的李定国,顿时心中便有了计较。
含笑看向一脸失望之色的李溰,赵无忌温言说道:“本官确实已有妻妾,世子的好意,本官只能敬谢不敏,不过,宁宇,你过来。”说到这里,赵无忌伸手把李定国招呼了过来。
握着李定国的手,赵无忌向李溰介绍说道:“此乃本官的爱将李定国,字宁宇,行军作战,骁勇无敌,而今在本官身边,身居参将一职,今日之战,宁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更是阵斩鞑子成亲王岳托,立下不世之功。”
听了赵无忌的话,李溰急忙又低头向李定国施礼,李定国也赶紧拱手抱拳,还了一礼。
“不知两位世子贵女,对于今后有什么打算?”赵无忌望着李溰,缓缓说道。
“满鞑虽然在大人手中吃了个败仗,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暂时我朝鲜还非满鞑之敌,表面仍需对满鞑虚与委蛇,在下打算暂且隐匿踪迹,先带着小妹低调潜伏起来,使满鞑误会我兄妹二人已经身死,之后伺机再返回国内。”李溰想了一想说道。
“如此也好,宁宇是本官的爱将,今后本官便让宁宇负责保护你,以及令妹,不知世子以为如何?”赵无忌不动声色地瞥了李溰一眼,“而今朝鲜名义上还是满清的藩属国,本官以为,你二人便暂且留在大明,先不要回去了。”。
李溰急忙弯腰,深施一礼,道:“在下任凭大人吩咐。”
片刻之后,看着李溰和素真公主两人在李定国护卫下离去的身影,徐怡轻轻走到了赵无忌的身边,“你想把朝鲜公主许配给宁宇?”
“嗯,朝鲜原本就是我大明的藩属,且又一直在心向大明,对满清面和心不和,目前满清依旧是我大明最强大之敌人,宁宇若是和朝鲜公主成了亲,我大明和朝鲜的关系便会更近一层,对将来与满清的作战非常有利。”赵无忌望着远处李溰的身影,若有所思地说道。
当年的丙子之役,朝鲜被满清打得非常惨,可谓是丢尽了里子和面子,不但最终投降的朝鲜王被皇太极当众狠狠地抽了几十下鞭子以示惩戒,更是被满清劫掠了五十多万百姓北上辽东,充作满清的奴隶,并抢走了大量的财物。
从此之后,朝鲜成为满清的藩属国,明面上的国号由大明年号改为满清年号,力主抗清的三位大臣洪翼汉、尹集、吴达济被满清押到了盛京,予以杀害,但是朝鲜对于满清,一直是表面恭顺,内心愤恨。
在历史上,多尔衮曾接连娶了三个朝鲜女人,拉拢朝鲜的政治意味非常浓厚,而他唯一的子嗣,也是由一位朝鲜女子为他所生,乃是个女儿,也就是东莪格格。
赵无忌笑着瞥了徐怡一眼,“联姻之事,本官并不打算强求,一切都看宁宇和公主的缘分,顺其自然好了。”
徐怡笑了笑,正待说话,却见远处刘芳亮又匆匆赶来,到了近前便对着赵无忌施礼说道:“启禀大人,外面来了数十个满清鞑子,说是依照睿亲王的吩咐,给大人把德王殿下送了回来。”
赵无忌听了,顿时便是眉毛一挑,他想了想便说道:“走,跟本官一起前去看看罢。”于是赵无忌便带着徐怡等人匆匆前去。
在路上,徐怡有些忧心忡忡,“不知为何,我心中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赵无忌冷冷哼了一声,并未说话。
片刻之后,众人便来到了营寨外面,只见三十多个清军士卒,簇拥着乱哄哄的大约十余个大明人士,这些人有男有女,皆都是一脸的狼狈之像,衣衫破烂不说,脚上的鞋子也都丢失不见,身上脏兮兮臭烘烘的,昔日的雍容华贵早已不见踪影。
一名清军士卒上前对赵无忌拱手说道:“末将乌力汉,奉我家睿亲王之令,将贵国德王殿下以及一众王妃世子送还赵大人,以履数日前与大人之约。”
赵无忌点了点头,放眼看去,只见王妃世子皆在其中,却是不见德王的身影,他正要开口,却见后面两名清军士卒抬着一副担架,吃力地慢慢走了过来,担架上面有个人,体型异常肥胖,应就是德王无疑了。
刘芳亮急忙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仔细地看了那人一眼,却又啊了一声,顿时便一声怒喝,拔出了刀,怒视那名鞑子,“尔等好大的胆子,不但杀害了德王,居然还敢把德王尸体送还,戏弄我家大人!汝真以为吾手中之刀,杀不了人么?”
赵无忌听了,也是吃惊不小,他细看那个担架上的人体,果然是一动不动,再仔细看,竟是身首已然分离,早已死去多时。
赵无忌先是拦住了愤怒的刘芳亮,随即冷冷地看着那名清军士卒,“多尔衮这是要消遣本官么?”
这清军士卒脸上丝毫没有慌乱之色,他看着赵无忌,眼中闪出讥讽之色,“末将听闻,当日睿亲王只是答应将德王送还给大人,如今德王已经送还,却不知赵大人又因何而发火?难道赵大人是打算借此赖掉,当初与我家王爷的承诺?”
赵无忌冷哼了一声,当初多尔衮派出心腹刚林前来,曾说道无论赵无忌与皇太极谁胜谁负,他都会将德王送回来。
而今看来,他倒是履行了承诺,不过送回来的,却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刘芳亮在一旁愤然说道:“多尔衮当真狡诈无礼,竟然先将德王杀死,再给大人送了回来,对这种无义之徒,大人不必跟他遵守什么承诺!”
赵无忌迅速地望了刘芳亮一眼,又看了看德王的尸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他看着面前的乌力汉,道:“告诉你家大人,我大明天朝上国,不会像他这般斤斤计较,郡主当初替本官做出的承诺,依然有效!”
乌力汉倒也不敢太过放肆,他也知道赵无忌曾经做过斩杀使者之事,如今王爷交代的任务已然完成,见好就收方是上策。
于是他低头恭恭敬敬地对赵无忌作了个揖,转身便带着一众手下快速地离去了。
赵无忌望着乌力汉的背影,心想自己和多尔衮两人,彼此互相提防,互相忌惮,互相为敌,却又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彼此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却也是颇有意思。
第六百六十四章奉旨出京()
再漫长黑暗的夜晚,也终会有过去的时候。
几声高亢的雄鸡鸣叫过后,天边渐渐地露出了一丝鱼肚白,片刻之后,万丈金光在东方显现,一轮红日缓缓升起。
新的一天来临了。
此刻,在德州城中。
万达茶楼的小伙计张富贵,眯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从床上起身下地,站起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张富贵今年十五岁,祖籍陕西米脂县,那个地方不太平,不但天灾不断,乱贼匪患更是多如牛毛,父母早逝之后,他独自一人开始四处流浪,一路上忍饥挨饿,最终他来到了德州。
他的本名也早就忘了,他只记得自己姓张,小名叫柱子,至于这张富贵之名,是他来到这万达茶楼之后,李掌柜给他取的名字。
柱子到了德州后不久,便从周围的流浪儿中听说,城中新开了两家万达茶楼,新近开张,正在招聘大量人手,包吃包住不说,待遇也是十分优厚,更难得的是,这茶楼招人,并不限制对方的身份。
也就是说,无论是本地百姓还是难民,都可以前去应聘。
已经饿了好几日的张富贵听了这个消息,当即就是忙不迭地去报了名,报名那天的场景,张富贵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一片的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人,想要应聘的人都聚集在万达茶楼的门口侧面,无论是穿的破破烂烂的难民,还是衣着尚算整齐干净的本地百姓,此刻都混在了一起,在这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一次招聘便能造成这么大的动静,这时张富贵才隐隐意识到这个茶楼的不一般。
由于看他机灵伶俐,且又是个流浪儿,看着可怜,柱子幸运地被茶楼的李掌柜看中,成为茶楼里的一名小伙计,而他也有了新的名字,由张柱子改名成了张富贵。
不过,张富贵事后听说茶楼里的其他小二说,其他前来应聘的人也不是一无所获,很多人虽然没应聘上万达茶楼,却得到了前去临淄工作的机会,听说那里的待遇比德州还要好点,就是离家远了些。
摇动井口的轱辘,张富贵慢慢地从水井里打上来一桶水,随后他便把水倒入了木盆中,张富贵用冰凉的井水仔细地洗干净了脸和手。
茶楼的规矩很多,李掌柜在个人卫生和仪表方面,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干干净净的,这样既可以给客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而对于他们自己也是不无裨益。
刚刚洗完脸,张富贵便听到茶楼的大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张富贵小声嘟囔了两句,没有理会,此刻才不过寅时,天刚破晓,茶楼要过一个时辰,到卯时方才营业哩。
不去理会外面那个不知是谁的急性子莽撞客官,张富贵继续慢条斯理地拿了条干净的毛巾,开始擦脸,谁料到那门外之人,眼看里面没有动静,敲门敲得更加急促了起来,敲门的声音也更大了。
张富贵一把掷下手中的毛巾,怒气冲冲地走了过去,他用力抽出粗大的门闩,将大门徐徐打开。
大门打开的那一刻,张富贵脸上的怒气霎时便消失不见,露出了满面笑容说道:“客官,天色尚早,小店尚未营业,烦请客官一个时辰之后,再来吧。”
话先出口,随即张富贵方才向外看去,却见门外停了一架黑色的宽大轿子,刚才敲门的,便是面前一名看起来颇为剽悍的轿夫,那轿夫见了张富贵,瞥了他一眼,却并不说话。
张富贵诧异间,正待再次开口询问,却见一只纤纤玉手轻轻地拨开了轿子前面的门帘,随后一声宛若天籁般的娇媚女声说道:“唤你家李掌柜过来。”
张富贵眼看这只手生得秀美绝伦,一时间不由得怔了一下,心想这一只手都美艳的如此惊心动魄,却不知这轿中的女子又该是何等的风情。
他怔了片刻,方才缓过劲来,眼看这轿子雍容华贵,想必里面的女子也是非富即贵,急忙应声开口,语气中颇为恭谨,“这个,还请贵人见谅,实在是客官来得太早,小店暂时还未营业,李掌柜如今正在休息,贵人有什么话,和小的说也是一样的。”
那轿中的女子听了,愣了一下,随即便缩回手去,片刻之后,却又探出手来,玉手上拿着一只红色的木牌在张富贵面前晃了一晃,语气中已带上了几分威严之气,“快叫李成前来见我!”
张富贵正待推脱,没想到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后便有人一把将他拉到了一旁,他扭头看去,却正是店中的李掌柜。
李掌柜快步上前,他似是认得那块木牌,看到木牌后先是一愣,随即就转身对张富贵说道:“你,你先去后厨,检查下今日的点心和茶水。”
张富贵听了掌柜的吩咐,当即转身就走,走了不远后,他好奇地回头望了一眼,只见李掌柜正微微躬身,状极恭谨,听着那轿子中的神秘女子说着什么……
与此同时,远在德州二百里之外,冀州城外的一处军营之中。
营帐内,一个身材清瘦,颔下无须的中年人,穿着一身淡青色的道袍,静静站立在一张书案之前,脸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在中年人身后不远的地方,两个岁数不大的太监正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一旁。
中年人看上去约五十余岁的年纪,相貌儒雅,目光深邃,此刻他正盯着书案上的一张宣纸,陷入了凝思之中,宣纸之上,赫然是他自己刚刚写下不久的‘德州’二字,字迹力透纸背,铁画银钩,写得端正凝重颇有章法,显然此人在书法一道上造诣颇深。
此人便是京师之中,宫中的第二号人物,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并总提督京营戎政的大太监曹化淳。
曹化淳出身寒微,他从小便入了宫,因他天资聪颖,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为当时的大太监王安赏识,以为亲信,王安死后他备受打压,受王安的牵连被迫离京前去江南,而崇祯即位后,他再度得到了启用,并被崇祯委以重任。
曹化淳的一生对崇祯可谓是忠心耿耿,他和宫中的大太监王承恩,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野心不大,他虽然手握重权,但平时待人处事公平公正,办事也是滴水不漏,从不以权谋私,因此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他此番离开京师,来到这冀州城外,乃是奉了崇祯的旨意而来,他此行的任务,便是前去山东,宣读崇祯的诏书,将赵无忌带回京师,并将赵无忌的权柄移交给另一个太监高起潜。
与能力平平却又野心勃勃的高起潜相比,曹化淳为人一向淡泊,他信奉道教,崇尚黄老的道家思想,道教的清静无为恰与他一向淡泊的性格相契合,他还有个道号叫做‘止虚子’。
其实原本宣读旨意这种小事,是用不到像曹化淳这样在宫中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亲自前来的,但是此事由于涉及到对赵无忌的任免,事关重大非同小可,所以反复斟酌再三之后,崇祯最终派出了曹化淳,前来山东宣读旨意。
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无数,而亡国之君也出了很多,很多的亡国的君主不是是穷奢极侈,横征暴敛,闹得天怒人怨,便是荒淫无道,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中,不理国事,跟这些人比起来,明朝的崇祯皇帝看起来却最不像是亡国之君。
他勤奋好学,他聪颖贤明,他还勤俭节约,礼贤下士,更是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样的一个皇帝,似乎放在哪个朝代,都至少是一个守成之君,若是赶上年头好,老天爷给力,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给他弄出个康乾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种种偶然或是必然的因素掺杂在一起,不断的天灾人祸接踵而来,最终还是无情地导致了明朝最终的覆灭,而崇祯也被迫上吊于煤山。
其实崇祯想拿下赵无忌的原因,还真没那么复杂,在崇祯的眼里,赵无忌就是个孙猴子,能力很强,但必须给他按上个紧箍咒,这样他才会老老实实地听崇祯的话,替崇祯去降妖除魔,扶保大明。
将赵无忌调回京师,崇祯也深思熟虑了很久,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则是以下这么几个因素。
首要的一点当然就是赵无忌太过于桀骜不驯,练兵打仗还很厉害,这么不听话又特别有能力的臣子,崇祯担心他会造反,威胁自己的统治。
满清的军队战力很强,山东局势已经糜烂到不可挽回,赵无忌部众虽然锋锐,但人数太少,依旧难以与清军主力相抗衡,而今山东这边的局势,崇祯已经做好了放弃的打算。
反正满清这强盗如今已经祸害得差不多了,吃饱喝足还打了个大包裹要带走,既然如此,便随他去罢,随着各地勤王的兵马陆续来到,清军已经开始撤退,先送走这尊瘟神再说,至于找皇太极算账,那是以后的事了。
第六百六十五章昆山你怎么看()
清兵实力之强悍,就连拥有十几万西北悍卒的三边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对其也是十分忌惮,与皇太极作战,两人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他们麾下的两员大将左良玉和贺人龙,也并不情愿去与清兵交手。
赵无忌手下不过万余兵马,他头脑一热,脖子一梗,非去和皇太极硬拼,他自己死了也就死了,他死了后,崇祯再找谁来赚钱敛财,填补户部财政的大窟窿?
到哪再去找来这么一个能干的理财小能手?
没有钱就养不起兵,没有兵就要挨打挨揍,这个账,崇祯还是能算明白的,把赵无忌调回来,放到自己身边,好好地调教一番,让他乖乖地听话做事,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保护性降职’罢。
既然山东已经打算放弃,战斗已无意义,把赵无忌调回来,换上看上去稳重保守的高起潜,岂不是很正常的操作么?
更何况,如今山河残破,局势岌岌可危,人心动荡不安之时,崇祯更是需要在臣子面前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严和威信。
大明的将军们虽然如今已经日渐嚣张跋扈,便是对顶头上司,都有些不放在眼里,但面对皇上的旨意时,每个人多多少少还是会做上一些面子功夫,阳奉阴违之类,找出种种理由推脱塞责,这样一来,虽然最终崇祯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但至少在表面上,崇祯还抓不住这些将军们的把柄。
但赵无忌就不同了,他可是公开抗旨不遵,皇上让他去救德王,他偏偏就一根筋地追着皇太极不放,尤其是这一点还被皇太极加以利用,把赵无忌抗旨不遵的事情在大明的民间宣传的沸沸扬扬,就差没派人拿个大喇叭天天去紫禁城门口喊了,这让崇祯在面子上实在是下不来台。
今番清兵入侵,明军大败,锦绣河山糜烂数千里,无数黎民百姓惨遭荼毒,济南城更是遭受屠城之痛,这种情况下,是必然会有人要为此负责的,朝臣们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出来,清兵撤走之后,必会有大批官员,因此事而丢了脑袋。
于是凡是与此有关联的官员,纷纷上奏朝廷,褒扬自己功绩的同时,纷纷将败战的责任推到同僚,下属甚至是上司的头上,死道友不死贫道,祸水东引。
一片揽功诿过的大潮之中,屡次抗旨不遵,特立独行的赵无忌,便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一般,显得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
在满朝文武和民众百姓的面前丢尽了面子的崇祯,无论他想不想,都必须对赵无忌做出惩罚,以免被其他的官员有样学样,损伤朝廷和天子的体面,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
但赵无忌手中毕竟掌握着一支可以力抗清军的雄兵,面对一纸罢免的命令,谁也不知道他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乖乖从命,还是再一次抗旨,又或是愤而起兵谋反。
于是崇祯便派出了东厂提督,兼提督京营的曹化淳亲自出马宣旨,又命西北军中的骁将左良玉率领五千铁骑随行。
一旦赵无忌再次抗旨,以曹化淳的威望,足以让赵无忌麾下的吴三桂和虎大威乖乖听令,再有左良玉的精兵在侧压阵,崇祯准备强行让赵无忌低头接旨。
曹化淳接了旨意之后,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