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小二眼看三人气质非凡,显然非富即贵,也不敢怠慢,于是便急忙上前,满面笑容地躬身问道:“三位客官,打算喝点什么茶?”
小玄子随手往桌上扔了一把铜钱,说道:“把你店里最好的茶水,给爷端上来,多的银钱,算爷赏你的!”那伙计见状,急忙千恩万谢地收了铜钱,随后便匆匆去准备茶水不提。
曹化淳三人正在等待上茶,却听得旁边那桌客人正谈得热烈,于是曹化淳便侧耳细听。
一人低声道:“诸位可曾知道,朝中出了奸臣!欲对赵大人不利!”
“哦,此事我也有所耳闻,听闻皇上连下五道旨意,逼迫赵大人去营救德王,但赵大人以黎民百姓为重,始终穷追皇太极的清军主力不舍,这才引得皇上大发雷霆,更是打算罢免了赵大人的官职!”
那伙计刚刚端了一壶好茶来到曹化淳这一桌,此刻也听到隔桌客人的说话,顿时也应声说道:“几位客官所言正是,如今京城来的曹公公便率军驻扎在城外,据说目的正是为了对付赵大人!可怜赵大人一心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
曹化淳听了这些人的话语,顿时脸上便有些挂不住,小玄子却是冷哼一声,出声说道:“你们几个草民,在这里诽谤皇上,便不怕官法无情么?”
只听得啪的一声,旁边桌子上一名大汉顿时拍案而起,看着小玄子怒道:“这位朋友,此言可是差了,这昏君敢做,难道还怕人说么!今日这茶馆里的诸位,谁家的亲朋好友没有被清军所残害过!清兵在这冀州城外,杀了怕不有十几万人!皇上整日不思对付清军,却挖空心思地要去对付率兵与清军作战的赵大人,这可不是昏君么!骂他两句又能如何?”
这大汉的一席话,便如火烧浇油一般,把整个茶馆的气氛都点燃了起来,茶馆里顿时便是人声鼎沸,茶客们人人都在破口大骂昏君无道,不顾百姓死活,更是倒行逆施,残害忠良等等。
也有一些茶客打骂前来宣旨的曹化淳,将他比作助纣为虐的秦桧之流,将曹化淳也附带着骂了个狗血喷头。
曹化淳听着百姓们的痛骂声,脸色顿时便是一阵红一阵白的,他沉着脸站起身来,连桌上茶水也不喝了,扭头就走,两位小太监见他先走,也只得急忙追了上去。
第六百七十二章民意汹汹()
曹化淳倒背双手,沉着脸在前面快步走着,两个小太监在后面紧紧地追着他,好容易追上曹化淳,太监小玄子急忙赔笑道:“曹公公勿要生气,这些都是一些什么都不懂的愚夫俗子,犯不上和他们置气,曹公公可要保重身体,莫要气坏了身子。”
曹化淳哼了一声,也不答话,脸色却是稍缓,只是示意小玄子在前面领路,直奔那李大户家而去。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三人便来到了那李大户的宅子门口,曹化淳远远望去,只见这宅子修筑得十分雄伟大气,碗口大的铜钉在厚重的黑色大门上闪闪发光,门前立着两只一丈高汉白玉打造的石狮子,大门上方黑色的大匾上写着两个斗大的朱红色大字‘李府’。
曹化淳冷哼一声,脚下步伐更急,待到他来得近了,正待唤小玄子前去叫门,话还未出口,他却是又惊讶地嗯了一声。
刚才离得远了没有注意,此刻到了近前,曹化淳才发现,这李府大门前一片狼藉,遍地都是烂菜帮子和打碎的臭鸡蛋,黑色的大门上和石狮子上,也都是污迹斑斑,上面还有好多垃圾。
三人看着眼前这一切,顿时就是目瞪口呆,定了定神之后,曹化淳示意小玄子前去敲门,小玄子捂着鼻子,小心翼翼地躲着地上的处处垃圾,来到了李府大门前,用力扣动门上的铜环,门环顿时便发出了沉闷的响声。
很快,门后面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道:“是谁?”
“快去禀报你家李老爷,就说京城来的曹公公前来拜访。”小玄子说道。
“我家老爷不认识什么曹公……”话音未落,那人突然就像是被人捂住了嘴一般,再无动静,随后门后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很快,李府的大门马上被人打开了,一个白白净净的中年胖子笑容可掬地请三人进去。
小玄子捂着鼻子当先进了李府,曹化淳也皱着眉头,带着另一个小太监走了进去,进了李府之后,这个一身华贵衣服的白胖子先是示意门子赶紧关门,随后便冲着三人谄媚地笑道:“哎呀呀,什么风把曹公公吹到这里来了,曹公公大驾光临,李某这是蓬荜生辉啊哈哈,曹公公快请进书房叙话。”
曹化淳冷哼一声,道:“哼,免了!杂家可不敢高攀你李老爷,杂家今日前来,便想向李老爷问上一问,你昨日答应杂家要募捐的物资财货,如今在何处?”
这李老爷听了,小心翼翼地凑近曹化淳,愁眉苦脸地说道:“曹公公,此事一言难尽,李某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啊,还请曹公公先随李某进书房一议。”
原来昨日得了曹化淳的书信后,冀州城的首富,李半城李老爷便非常积极地联系城中相熟的缙绅,在中午时分,将他们都请了过来,在家中摆了一道宴席,招待众人。
席间李老爷便说道,而今钦差曹化淳曹公公正率领大军正在城外驻扎,震慑宵小,而今军中却是粮草不继,希望诸位贤达士绅,能为这些官军募捐一些财物,席间李老爷更是率先带头捐出了一大笔银钱和物资。
清兵半个月前,曾经从冀州城周围路过,虽然没有攻击冀州城,但却在冀州城外,纵兵四处劫掠破坏,祸害了很多村镇和百姓,冀州城周边的百姓损失极为惨重。
此刻听说是要为在城外驻扎的官军募捐,这些缙绅皆都是非常踊跃,更有不少热心的缙绅,表示回去之后,便会将此事大肆宣传出去,发动更多的人为官军募捐。
李老爷眼看事情进行的如此顺利,心里当即就是乐开了花,于是便与众人在席间约定,待到明日一早,众人便把募捐的财货物资送过来,再由李老爷组织人手,给官军们送去。
曹化淳听了,微微点头,不过却依旧冷冷问道:“既然约定的是今日给杂家送来,为何如今已经下午,你这里还是未有丝毫的动静?”
李老爷急忙满脸赔笑,一个劲的道歉,说了半天的好话之后,方才说道:“曹公公,便是借给在下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欺瞒您老人家啊,实在是,实在是昨日的下午,突然事态却又有所变化!”
“有所变化?”曹化淳闻言,先是怔了一下,随即心中便隐隐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原来昨日中午李老爷联系完众缙绅之后,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昨日下午开始,突然有流言在冀州城中到处传播。
流言的内容是,青州知府,总督山东兵马的赵无忌,由于坚持要去援救被皇太极率领清兵劫掠去的五十万百姓,而与崇祯皇帝产生了冲突。
崇祯皇帝接连给赵无忌下了五道旨意,命他不要去管百姓,速速前去拯救德王,但赵无忌为了百姓们的安危抗旨不遵,迟迟没有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而是一直对押送百姓的清兵紧追不舍。
而今赵无忌虽然对清兵连战连胜,眼看距离救出百姓的目标越来越近,但就在这时,皇帝又被奸臣所惑,听信了朝中奸臣的谗言,又是一道旨意下来,派东厂提督曹化淳前去山东宣旨,在旨意中则是直接免去了赵无忌的职务,而以对清军屡战屡败的高起潜取代之。
这流言一出,顿时整个冀州城内外,全都炸了。
原来前些日子清兵过境冀州的时候,到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抢劫了很多地方,此外还有很多百姓惨死在清兵的屠刀之下,不禁如此,清兵更是也抓了不少冀州城外的百姓充作民夫,帮他们运送抢来的物资。
虽然冀州城没有被攻破,但城中的百姓和城外的百姓总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是自己过日子,总会有亲人或是朋友在城外居住,而惨遭清兵的毒手,被清兵抢尽了家财,甚是被当场俘走或是被杀害,长得稍微漂亮一些的年轻女子很多也被清兵给祸害了。
清兵此行实在太过贪婪,凶残而放肆。
百姓们如今正在对清兵暴行痛恨不已,为亲戚朋友的遭遇而心痛,更是对被清军抓去的亲人忧心忡忡,就在这时,却突然听说皇帝丝毫不顾那五十万被劫掠百姓的死活,只顾着让赵无忌去率军营救自己的皇叔,并且还要处罚抗旨的赵无忌,这一下可就捅了马蜂窝了。
冀州城内外的百姓们,顿时便把对清兵的愤恨转移到了对皇帝身边的奸臣,乃至崇祯皇帝身上,整个冀州城,几乎人人都在痛骂奸臣误国,甚至也有人开始公开大骂崇祯皇帝。
冀州的官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很多官差本身也有亲人或是产业在城外,对这些百姓的痛苦,官府众人可谓也是感同身受,若不是碍于身份,只怕他们也早就加入了痛骂皇帝的行列中。
流言传播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那些还没有听到消息,回到家中打算张罗给曹化淳募捐粮草的缙绅们就悲剧了。
百姓们正在气头上,猛然听说宣旨的钦差,也就是东厂提督曹化淳就在城外,他此行还带了五千精锐兵马,其奸险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这些兵马的用途,老百姓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是咋回事。
而如今,这助纣为虐的奸臣居然还想让冀州城的百姓们给他们募捐兵粮?让这些官军们吃饱了,去对付忠心耿耿,爱民如子而今正在前线为了那五十万百姓和清军浴血奋战的赵大人?
这是谁给他的勇气?
于是愤怒的百姓们立刻便是涌上街头,无数百姓自发地行动起来,前往那些打算给官军募捐的缙绅家门口游行示威,臭鸡蛋烂菜叶满天招呼上去,弄得这些缙绅狼狈不堪。
而这些缙绅回到家中之后,也被家里的亲人一顿埋怨,待到他们得知了流言的内容后,绝大部分人顿时也是义愤填膺,毕竟清兵过境时可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一样的祸害,并且由于富人有钱有粮,被祸害的尤其更狠。
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事情屡见不鲜。
于是这些缙绅一方面赶紧亲自出面,和这些愤怒的百姓们耐心解释,表示自己绝无担任奸臣帮凶,协助陷害赵大人的心思,更是坚定地表明了绝不会给曹化淳捐助一文钱的决心。
另一方面,在百姓这里受了气之后,很多缙绅则纷纷前去李老爷处,质问李老爷为何善恶不分,要号召大家给这么一个迫害忠良的奸臣募捐粮草,更有家中亲人被清军残忍杀害或是劫掠去的缙绅们,直接跑到李府,指着李老爷的脑袋,不由分说,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怒骂,骂得李老爷头都抬不起来。
李老爷接连被三四个缙绅痛骂之后,这才晓得事态的严重性,而这时,满冀州城的百姓也终于都传开了,带头组织给奸臣死太监曹化淳募捐的,便是城中的首富李半城!
于是怒气冲冲的百姓们再度聚集起来,纷纷来到李府门前示威,痛骂李半城为了一己之私,弃冀州城广大的百姓而不顾,充当奸臣的爪牙,陷害忠臣。
除了大扔臭鸡蛋烂菜叶之余,更有百姓打算放火,想要一把火烧掉这个奸臣狗腿子的府邸。
第六百七十三章万万不可()
所谓众怒难犯,想着救回自家亲人的唯一希望即将破灭,愤怒的百姓们纷纷去找火把,打算把李老爷的府邸一烧了之。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老爷在臭鸡蛋和烂菜叶的弹幕中,勇敢地冲了出去,在百姓的面前,捶胸顿足,向着大伙赌咒发誓自己绝对不认识什么曹化淳,更不可能为其募捐什么粮草,所有的传闻都是以讹传讹,请众位乡亲千万不要相信。
在宅子即将被点燃之前,求生欲极强的李老爷,终于开始演技爆发,说到激动之处,更是痛哭流涕,其六分委屈,三分凄苦,一分气愤的超强演技,终于让百姓们相信自己应该是误会了李老爷,李老爷绝不会做出此等丧尽天良之事,于是方才慢慢地散了开去,惊魂未定的李半城总算逃过了一劫。
然而依旧有得到消息的三五百姓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李府,插着腰在李府门外大骂不止,骂的李老爷心惊胆战,面如土色。
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李老爷静下心来仔细想了半晌,又觉得自己这亏吃得不冤。
这冀州城,谁家没有个亲戚好友在城外,也没有人规定清兵只能去济南城劫掠人口吧,想来皇太极劫掠去的百姓们,一定也会有为数不少的冀州人。
百姓们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子女,或是兄弟姐妹正被鞑子劫掠而去,要被赶到辽东给人当奴隶,谁的心里不是肝肠寸断,不能自己?
而今日居然有消息传出,皇上不但不派人去救自己的子民,反而要把前去营救百姓的赵无忌赵大人给免职,这种情况下,眼看被劫掠去的亲人们回归无望,这些百姓们不急眼才怪了。
这个皇帝平时种种的苛捐杂税就不提了,待到外敌入侵之时,居然还不能保护自己百姓的安危和财产,任由清兵在大明到处杀人放火!
而总算有赵无忌赵大人肯率军前去与清兵作战,要把被劫掠去的百姓抢回来,结果这皇帝居然还把赵大人的官职给罢免了?!天底下居然有如此昏君!
是可忍,孰不可忍!
百姓们急了眼,这城中的缙绅,此刻的心情,其实也跟百姓差不多,在这场兵灾中受了惨重损失的缙绅肯定是恨清兵入骨,天然就会站在赵无忌这里。
至于那些没有受灾的缙绅,心里也会算计,这几年入侵的清兵在大明境内,侵略的距离是一次比一次远,出手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残暴,谁知道下一次清兵入侵,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会不会是自己?
古代人都讲究个叶落归根,故土难离,河北离辽东鞑子这么近,大部分的缙绅,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他们便是想跑也跑不了。
咋跑啊?祖祖辈辈的祖坟都在这里,背井离乡,那岂不是成了不孝之子?更何况好几辈子辛辛苦苦赚下的田地和产业又该怎么办?
于是这一次,几乎的所有缙绅也都团结了起来,他们算是看明白了,这个朝廷靠不住,保护不了自己这些百姓,而想要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首先就一定要保住不但敢战清兵,还能战胜清兵的赵大人。
只要赵大人能屹立不倒,清兵想要再来攻击大明,就会有所忌惮。
所以说,这一次老百姓闹得动静这么大,未必没有这些缙绅们在背后推波助澜,毕竟保住赵无忌,就是保住自己。
否则的话,这么多百姓上街游行示威,当真以为官府的差人都是吃素的么?没有这些缙绅在背后的纵容和默许,官府早就派出官差,满城拿人了。
于是,在百姓和缙绅共同力量的作用下,保住赵无忌赵大人,成了几乎冀州城所有人的共识。
李半城能成为冀州首富,他的头脑绝对聪明,这事情稍微一琢磨,他就琢磨明白了,晓得皇上这番旨意,是犯了众怒,这种民意汹汹之下,自己绝对不能强自出头,公开站在曹化淳这边,否则的话,因失去亲人而失去了理智的百姓们,收拾不了清兵,收拾李老爷还是很轻松的。
所以今日上午小玄子前去李府叫门时,按照李老爷事先的吩咐,李府的门子一口咬定自家老爷不认识什么曹公公,把小玄子赶了回去。
但李老爷随后又一想,曹化淳贵为东厂提督,大明的最高特务头子,便是李老爷在朝堂上有人,却也不敢轻易得罪曹化淳,百姓们能整死李老爷,曹化淳也一样有这个能力。
冥思苦想之后,李老爷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计,便是表面依旧对曹化淳保持着不认识,不支持的态度,然后在今日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摸摸地带人,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财物和粮草送到曹化淳的兵营。
如此一来,李老爷总算是对得罪不起的双方,都算是有了交代,但他千算万算,却没想到曹化淳竟然会一怒之下,亲自来到他的府邸,于是匆忙将曹化淳请进书房后,李老爷扑通一声,跪在了曹化淳面前,将这两日的事情原原本本地与曹化淳分说了一番。
曹化淳虽然是东厂提督,行事狠辣,但却极有原则,并不是不讲道理之人,此刻他沉着一张脸,坐在李老爷家的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盯了李老爷半晌,方才说道:“李半城,你给杂家起来罢,如今既已得知了来龙去脉,杂家却也不怪你。”
李老爷听了,这才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来,曹化淳示意他坐,他却也不敢坐,最后只是畏畏缩缩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上了半边屁股。
曹化淳沉思片刻,问道:“这流言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李老板摇头叹道:“应该就是昨日中午,不瞒公公,小人在这冀州城中,消息尚也一向灵通,昨日上午,小人尚未听说有此等流言出现,直至中午,慢慢地市井之间都在传播此事,而到了下午,终于闹得整个冀州城沸沸扬扬。”
曹化淳微微点头,心想从这流言的内容看,证据详实,有理有据,针对性极强,恰到好处地触碰到了百姓心中的爆发点。
再看流言传播的速度,也是极为惊人,几乎是短短几个时辰之内,便传遍了整个冀州城。
看来一定有某种势力,在暗中发动并推动了此事,曹化淳想来想去,按照谁受益最大,谁最有嫌疑的原则,此举应是出自赵无忌之手。
只不过赵无忌如今正在德州城外,被皇太极的大军重重包围,正忙着和清军打生打死,他却又哪里来的余力,跑到冀州城来散布流言?
曹化淳又想了片刻,还是没有想出太多头绪,最终便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也不跟李老爷打招呼,带着身旁的两个小太监扭头就走,急得李老爷紧紧追赶在他的身后,一边小心翼翼地紧跟着,一边低声地不断发誓,说道待到夜晚,定会将劳军的物资送到大军之中。
曹化淳也没心思搭理他,这点劳军的物资他还没放在眼里,相比之下,他更重视的便是这流言究竟出自谁之手,对方又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曹化淳带着两个小太监出了李府,便一路疾行,匆匆地返回了军营。
半晌之后,铁青着脸色的曹化淳一掀门帘,走进了他自己的营帐,眼看曹化淳进来,营帐里坐着的几个人顿时都站了起来,纷纷笑着冲着他拱手行礼。
曹化淳定睛看去,原来是吴襄吴三桂父子,再仔细看,最里面那含笑望着自己之人,岂不是高起潜?
曹化淳顿时便是一怔,他指着高起潜,疑惑地说道:“高公公不是患病在身么?”
高起潜的脸色顿时便微微一红,不过很快便恢复了正常,他对着曹化淳拱了拱手,含笑说道:“咱家这几日受了风寒,头昏脑胀,一直卧床不起,其后听闻曹公公要亲赴山东,去寻赵无忌宣旨,咱家放心不下,左思右想之下,终于决定抱病赶来,意图能助曹公公一臂之力。”
曹化淳望着高起潜,点了点头,道:“高公公为皇上办事,一向都是尽心尽力,令人钦佩不已。”
随即,曹化淳又冲着吴襄父子二人也是点头示意,随即便走进了营帐之中,坐在上首之处,高起潜则坐在他下首,而吴襄父子便坐在左右两侧。
原来高起潜是不想来的,因为他一向惧怕赵无忌,所以一开始他本是打算装病留在临清州,只派吴襄自己率军一万前来。
但是派去给曹化淳的信使前脚刚走,后脚吴三桂送来的信使也到了,当得知赵无忌被清兵大军重重包围,如今已凶多吉少的时候,高起潜踌躇了一番之后,便改了主意,决定和吴襄一起前往曹化淳处。
清兵的厉害,与之交过手的高起潜是深有体会,当初卢象升那样的名将,天雄军那样骁勇的强兵,被清兵大军包围后也是全军覆灭,战死沙场,赵无忌手头兵力不到一万,比当初卢象升的兵力还少了不少,也是被清兵重重包围,高起潜料定,此战之后,赵无忌便是不死,手头也剩不下几个兵了。
赵无忌没了兵,就像是没了牙的老虎,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于是高起潜便兴冲冲地带着吴襄以及一万骑兵,来到了冀州,打算亲自去报复赵无忌,狠狠地出一口已经积攒了很久的怨气。
几人纷纷坐定之后,高起潜便含笑侧过身子,看向曹化淳道:“曹公公,所谓兵贵神速,我军如今兵强马壮,又得吴将军,左将军这样的骁将相助,咱家以为,还是早早出发,前去山东宣旨为好,以免夜长梦多,再生变数。”
听了高起潜的话,曹化淳眉毛顿时便是一挑,他略一思忖后,正要开口,却见营帐的门帘突然被人掀开,随后左良玉匆匆忙忙地快步走了进来。
左良玉进来之后,也来不及和高起潜吴襄等人招呼寒暄,他直接双手抱拳,望向曹化淳说道:“启禀曹公公,末将手下侦骑刚刚探知的情报,如今德州之战结果已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