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无忌对蒸汽机的研究非常早,早在他在南京赵家庄刚刚起步时,就已经动用巨资,委托宋应星,开展了对蒸汽机的研究,经过开发团队连续七八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改进,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了第四代蒸汽机,为蒸汽机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蒸汽机车最关键的部件便是蒸汽机,蒸汽机好比机车的心脏,而这台被赵无忌命名为‘詹天佑’号的蒸汽机车,使用的便是庆记工坊最新的科技成果,第四代蒸汽机改进型。

    第四代蒸汽机相比前几代,突出特点便是体积更小,热能利用的效率也更高,功率也更加强大,并且其他各项方面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比如噪音更小,输出的动力更为平滑稳定,故障率更低等等。

    而赵无忌半年前在福建进行的那项大借款活动,其实就是为了修建铁路和研制蒸汽机,而蒸汽机车这个秘密,也被他提前,在半年前就上奏给了崇祯,作为被允许在福建募兵团练的交换条件。

    是以今日曹化淳才会带着崇祯的旨意前来此地。

    “什么?你是说,这机车可负载大量货物,不停不歇日行千里?”李邦华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不可置信地问道,“世间果有如此神奇之物么?莫非,这又是你小子的某种仙家之术?”

    曹化淳亦是一脸震惊的神情,道:“侯,侯爷,这便是您要禀报给万岁爷的机车?能日行千里?建成以后,由岭南至京城,只需七八天就能到?”

    赵无忌先是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纠正曹化淳道:“准确地说,以‘詹天佑’号的速度,从钦州到达京城,只需五六日,若是沿途不停靠其他站点的话,最快四日便可到达京城!”

    沈犹龙顿时便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果然神乎其神,只不过,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李邦华和曹化淳的脸上,也都是一副将信将疑的表情。

    也难怪他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便是如今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快马,想要从岭南到京城,也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并且这一路上,每隔几百里地就要换一次马,非要用一匹马跑到底的话,这马用不到两天,就得被活活累死。

    而能用快马运输的,也只能是少量物品或是公文这样分量较轻的东西,负载数十万斤,日行千里,虽然这话是从赵无忌嘴里说出来的,但李邦华等人依旧难以接受。

    这已经颠覆了他们的原有认知和世界观。

    这世界上,又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快的交通工具呢?

    看着三人将信将疑的表情,赵无忌呵呵笑了两声,便道:“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本官说得再多,也不如三位大人亲眼所见,下面,本官便在三位大人面前,演示一下这蒸汽机车的速度,请三位大人细看。”

    说罢,赵无忌便拍了拍手。

    听到命令后,王喜便指挥着大量的民夫,用牛车马车往这边运来大量的货品,其中有粮食,有牲畜,也有布匹等商品。

    然后这些民夫就开始往火车车厢上装载货品。

    ‘詹天佑’号蒸汽机车今日悬挂了十节货车车厢,众多民夫奋力搬运,足足花费了两个多时辰,才将这十节车厢给填了个满满登登。

    李邦华等人见了,暗暗点头,以他们的经验都能看出,刚才民夫们搬运的物资,确实是有数十万斤之重。

    事实上,宋应星设计的货车车厢,载重可达三十吨,一吨等于一千公斤,也就是两千斤,四十吨就是六万斤,十节车厢满载的话,载重量可达六十万斤。

    “三位大人,请随本官一同上车。”在十节车厢的后面,还挂了一个专门载人的车厢,在赵无忌的邀请下,李邦华等人欣然登上了这辆华夏历史上,也是这个时空中,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

    “可惜萧大人没来,他错过了一个可以青史留名的机会。”赵无忌笑了笑,望向其余三人。

    今日乃是‘詹天佑’号的首航,这一天,也将注定会被铭记在历史的记载中,萧奕辅若是得知自己错过了这么一个大机缘,想必会捶胸顿足,追悔莫及吧?赵无忌暗自想道。

    “这机车又不用牛马,如何能行动得起来?”李邦华睁大眼睛在车厢里找了半晌,方才皱眉问赵无忌道,“莫非你小子打算一会施展法术?”

    “李尚书说笑了,下官哪里有什么法术?此车的驱动力,乃是来自蒸汽机。”赵无忌说道。

    “蒸汽机?这又是何物?”头一次听到这个新鲜名词,李邦华等三人皆是一头雾水的样子,但赵无忌并不想和他们解释太多。

    蒸汽机这种高科技产品,赵无忌打算尽量地保守住它的秘密,了解的人越少越好。

    毕竟如今的大明朝堂,就如同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楼一般,根本就毫无秘密可言,在完全确立对欧洲人的科技优势,让华夏提前跨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赵无忌打算将手中的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尽量地保密起来。

    “这十个车厢的货物,再加上这机车车厢本身,怕不有上百万斤之多吧?这蒸汽机能拉动么?”『摸』着钢铁制成的列车车厢,曹化淳有些担忧地问道。

    “曹公公放心,没问题的。”赵无忌给曹化淳递了一个安慰『性』的眼神,“蒸汽机车头功率强大,它不但能拉动这些货物,还能跑得飞快。”

    “若是本官没看错的话,这蒸汽机车,应是在这两条铁轨上行驶?”一旁的沈犹龙颇为好奇地问道,“若是在这轨道上行驶的话,速度确实会比较快。”

    事实上,车辆在轨道上前进,会大大提速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人发现了,早在秦朝的时候,便有轨道车辆出现,不过受当时金属冶炼条件的限制,那时采用的是木轨,耐用『性』很差,是以最终也没能普及开来,流传下去。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载客运行() 
“沈巡抚说的不错,这蒸汽机车,确实是在铁轨上运行的。”赵无忌笑了笑,指着蜿蜒伸向远处的铁轨答道,“想要用上这机车,就必须提前修好铁轨道路,否则机车无法通行。”

    “嗯,这轨道用了这么多铁,又有碎石,枕木为基,如此一来,这修建铁轨道路的工程,只怕比修水泥路,更为困难,造价也更高吧?”沈犹龙『摸』着下巴沉思道。

    “沈巡抚慧眼如炬,确实如此,这铁轨道路,本官称其为铁路,这修建铁路的费用确实非常高昂,成本远远超过水泥路,耗费的人力也是巨大。”赵无忌答道。

    “敢问侯爷,这铁路的成本有多高?这机车若是当真如侯爷所言,可日行千里,当初侯爷为什么不直接修一条从广西直到江浙的铁路?”沈犹龙的脸『色』有些不解,“这铁路岂不是比水泥路更要快捷百倍?”

    “非本官当初不想修铁路,实在是这铁路造价奇高,本官举个例子吧,修建一条从广西到福建,中途路过广东的铁路,所需资金至少四千万两白银!”

    “铁路和水泥路,二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而又是缺一不可,所以说,铁路并不能取代水泥路。”

    赵无忌此言一出,这铁路的高昂成本,当场就把众人给震撼的不轻。

    但仔细想了想之后,众人皆是频频点头,颇为认可赵无忌的话语。

    为什么?

    答案就在眼前,且不说这机车头和车厢都用了大量的钢铁,就只看那铁轨,就是非常昂贵的东西。

    修铁路需要大量的铁,而铁,在古代,价格可不便宜,普普通通一个铁锅,在草原上就能换到十几只羊,而修筑铁路时,耗费的大量铁轨,还都是用精铁制造而成。

    因为生铁虽然硬度高,但比较脆,拿它们当铁轨,机车走不了几次,这铁轨就得破碎,是以只能用韧『性』较高的熟铁精铁,来制造铁轨。

    就连现在的大明,很多官军士卒,身上都没有铁甲穿,而赵无忌将这么多宝贵的铁资源,用在铁轨上,用在兴修铁路上,在李邦华等人看来,无疑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事情。

    这样的一条数千里的铁路,花费四千万两白银,却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整个大明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没有四千万两,所以这也意味着,至少在短期来看,修建广西到江浙的铁路,几乎是不可能之事。

    但建设铁路虽然耗资巨大,但收益也非常惊人,后世有句话,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说得就是铁路非常赚钱,并且还是非常暴利的那种赚钱。

    因为相比其他的运输方式,火车不但运得多,运得重,并且速度也是最快的。

    以‘詹天佑’号为例,这款华夏的第一型蒸汽机车,时速可达每小时二十五公里,一日二十四小时,一日便可行驶六百公里,合一千二百里地的距离。

    所以赵无忌才会说,机车可日行千里。

    这个速度,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或许有人会说了,战马一小时能跑六十里地呢,比火车快一点。

    但战马首先是从所有马匹里挑出的佼佼者,才会被挑选为作战用的战马。

    其次战马到底是动物,它不可能不吃不喝连续跑二十四个小时。

    一般的战马,以高速疾行一两个小时之后,就必须要停下来休息了,若是连续奔跑四五个小时,那这战马就有报废的可能。

    更何况,战马高速跑起来,那还怎么拉东西呢?

    严格来说,以‘詹天佑’号的速度,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年代货运速度的几十倍之多,碾压此时代的所有交通工具。

    “这蒸汽机车不但速度快,载重量也很可观,并且无论拉载多少货品,对其速度影响都是非常微小。”赵无忌补充说道。

    犹如闪电突然划过黑夜,曹化淳瞬间便明了了这铁路的重大意义,“难怪侯爷说这是国之重器,将来若是能铺设一条连通南北两地,哪怕是由京师到湖广,有这么一条高速铁路的话,那么我大明的粮食运输,就将再不会成为问题。”

    赵无忌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一旦铁路建成,就能打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栗的老话,岭南的粮食运到京师,也就是四五天的事。”

    所谓千里不贩栗,说的就是哪怕两地粮价差异再高,但如果距离太远,算上运输成本后,做粮食生意就不划算了。

    因为古代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无论人还是动物,路上都要吃东西,所以若是距离太远,成本就会很高,最终就不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一闹灾,百姓就伤亡惨重,民不聊生。

    因为粮食『药』品等救灾物资,很难迅速地,低成本地运送到灾区。

    “敢问镇南侯,若是修建一条从京师到湖广的铁路,费用几何?又需要多少时间?”曹化淳一脸热切地望向赵无忌。

    “京师到湖广,从距离上看,跟钦州到江浙差不多,粗略计算的话,造价大约也是四五千万两银子左右,至于修路的时间,非有七八年时间不可。”赵无忌答道。

    曹化淳顿时便很是失望。

    在场的四人都是大明官场上的顶级人物,自然都晓得这铁路一旦得以成功,将会给大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譬如可以把湖广一带的粮食快速运往京师,此外,无论是救灾还是打仗的时候,铁路运输都非常快捷方便,成本还非常低。

    在众人的激动期盼心情中,只听呜的一声汽笛响起,随即列车巨大的铁轮开始转动,在咔嚓咔嚓的声音中,蒸汽机车开始缓缓向前。

    这条铁路赶在蒸汽机四型出现之前,提前一年便被赵无忌下令铺设,铁路总长一百多里地,铁路的两端分别是钦州和防城港。

    这条铁路,是一条试验『性』的铁路。

    慢慢地,随着一铲铲的煤炭不断被加入火炉,车体的噪音越来越大,火车的车速也慢慢提升,最终达到了稳定每小时二十五公里的速度。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赵无忌的决定() 
蒸汽机车高速行进,透过玻璃窗楹,看着铁路两侧的树木不断急速后退而去,坐在舒服的沙发座椅上,在嘈杂哄闹的噪音中,李邦华大声喊道:“赵无忌,此路的终点,通向哪里?”

    赵无忌同样大声地回答道:“李尚书,此路终点便是防城港,共一百二十里地路程,一个时辰就能到!”

    没办法,火车上太过吵闹,作为最初始的型号,‘詹天佑’号蒸汽机车的噪音非常大,这一点暂时无法解决,只能等待制造下一代机车时再予以改进。

    “赵大人,这机车的动力来自蒸汽机,那蒸汽机又为什么会动呢?”沈犹龙一脸好奇地望向赵无忌,虽然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但沈犹龙却有一种强烈的虚幻感和不真实感。

    他总觉得,这一切,实在太过难以置信。

    赵无忌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一小块煤炭的碎渣,放在手心里, 展示给了众人,“所谓蒸汽机,是靠烧煤来驱动的!只要煤炭不断,这机车便可以一直这样地开下去!”

    在列车车厢的另一侧,则坐着众多来自各地的大豪商。

    广东的谢氏兄弟,江浙的胡雪延,福建的俞松,苏瑾,李泰文,以及钦州商会会长孙曦等人皆都在此。

    除了孙曦之外,其余众人脸上的神情,都是又震惊,又兴奋。

    这些聪慧异常的顶级豪商们,很快便注意到了蒸汽机车的高速度以及超大载重量,还有,隐藏在这背后的巨大商机。

    而赵无忌在这半年来的主持修路过程中,也让众多商家见识到了这位年轻侯爷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不出意外的话,甚至再用不了一年,广西至江浙的这条超长水泥路便可修好,到时,便是当初出巨资的诸位股东的收获之时。

    这使得众人对赵无忌的信任感不断加深。

    对赵无忌将自己等人叫来此地的目的,众人心知肚明。

    每个人都在笑语晏晏,饶有兴趣地东看西看,心中却都在暗中紧张计算,自己以及自己背后的商家们,此次又能拿多少钱出来,投入到这项看似前途无量的新生事物中去。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便消逝而去,随着又一声尖锐的鸣笛响动,伴随着刺耳的刹车声音,这辆巨大的钢铁怪兽,缓缓地停下了它的步伐,最终稳稳地停在了终点站,防城港站的站台上。

    又惊又喜的众人纷纷下车,来到了站台之上。

    宋应星,黄宗羲,归庄等蒸汽机车的开发者和制造者,如今就在站台上等待着众人,看到机车准点到达后,他们的脸『色』也是既激动,又兴奋。

    防城港的列车站台地势很高,众人站在这里,毫不费力地便能看到不远处的港口以及美丽的蔚蓝大海。

    早已在站台等待多时的民夫们纷纷上前,将车厢中运载的牲畜,商品以及粮食等物,一一地卸了下来,很快,站台上便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货物堆积。

    宋应星开始耐心地给众人解答种种有关蒸汽机车的问题,而在站台的另一边,赵无忌和李邦华等人,也是聊得火热。

    “赵大人的意思,这蒸汽机车初次投资成本很高,但随后的使用成本却很低?”李邦华问道。

    赵无忌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虽然投入大,但最终获益更大,以成本算,这短短的一百多里地,从钦州到防城港,便花了本官一百万两银子。”

    众人顿时便是咋舌不止。

    “不过,随后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价格就会低廉很多,并且这铁路,是一桩非常非常赚钱的买卖。”赵无忌补充说道。

    两个多时辰后,民夫们终于将车厢上的货物全部卸了下来,而后又开始往车厢上装载新的货品。

    列车站台上,一盏盏路灯慢慢地被人点燃,明亮的灯火驱散了黑暗,为众人带来一片片的光明。

    如此盛况,却没有被人所注意到。

    李邦华带着胡雪延等浙商,沈犹龙则带着周师爷以及谢氏兄弟等广东商人,正分别围着宋应星和归庄两人,热情地咨询着。

    不知何时,曹化淳悄悄来到了赵无忌身旁,“侯爷,可否借一步说话?”曹化淳很恭敬地问道。

    赵无忌心中暗叹一口气,点了点头,便带着曹化淳,穿越重重的人群,向着远处的海边走了过去。

    “宋先生是说,建议我等先修建南京至杭州的线路?”胡雪延的声音顺着微风传来。

    “正是如此,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乃是我大明最为富庶的几个所在,此三地亦是聚集了众多财力雄厚的缙绅富豪,修建连接这三地的铁路,不但资金上不成问题,并且一旦铁路修成之后,收入亦是不菲,有助于尽快收回投资。”这是宋应星的声音。

    宋应星如今也不过五十多岁,虽然最近一直忙碌不休,但他却是乐在其中,听他这声音,中气十足,非常的有精神。

    “一千万两银子的投资,稍微有点高。”旁边又传来了周师爷的话语。

    “钦州至广州,长达一千二三百里地,一千万两银子,已经是在下尽量压缩开支而得的结果了,不过我家侯爷已经说了,先期他会投入二百多万两银子,作为钦广铁路的启动资金,此外,我们钦州的商家也能提供一百万两银子,加起来就是三百万两,只要你们广东方面,能提供哪怕一百万两银子,咱们便可以把这条铁路先建起来。”夏允彝信心十足地说道,“若是能把钦州和广州用铁路连接起来,将来的收益,将会远远超过一千万两银子本身。”

    赵无忌和曹化淳默不作声地穿过人群,最终来到了码头的最边缘,在这里可以俯瞰大海。

    赵无忌背着手,望着不远处辽阔无际的海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侯爷,杂家前几日跟您提起的那件事,考虑的怎么样了?”曹化淳低声问道。

    赵无忌摇了摇头,“没得商量,婉儿是本官的结发妻子,让我休妻,那是万万不可。”

    曹化淳叹了一口气。

    良久。

    “那,杂家明日一早,便去侯爷府中,宣读皇上的旨意。”

    “……,那就有劳曹公公了。”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日益窘困的崇祯() 
夜『色』笼罩的钦州城中,此刻却是灯火辉煌,城中主要街道的两侧,一排排路灯接连亮起,驱散了黑暗,照亮了夜晚。

    “怡儿姐姐,这路边的灯火好漂亮啊。”长平公主指着街道两侧的路灯说道,“这样漂亮的灯火,长平在宫中也未曾见到过呢。”

    徐怡温和地笑了笑,“不要说你没见到,便是姐姐我,也是前几日才刚刚看到,这些路灯,是侯爷命人在半月前搭建起来的,以前这里还是什么都没有呢。”

    长平仰着头,望着高高的,散发着明亮光芒的路灯,眼中『露』出憧憬之『色』,“好漂亮的灯火,来到钦州后,长平方才知道,什么叫‘火树银花不夜天’,对了,怡儿姐姐,这些路灯烧得也是灯油么?这一晚上的开销,怕是不菲吧?”

    “钦州都这么有钱了么?”想起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在宫中节衣缩食的父皇,长平的心中,突然感觉有些黯然。

    灯油可不便宜,为了省钱,崇祯更是限定了夜晚宫中使用灯火的数目,结果弄得偌大的皇宫,一到晚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道灯火,看上去跟鬼蜮似的,既空『荡』又吓人。

    这是因为古代的灯油,使用的主要是植物油,有时也用动物油。

    比如豆油,便是一种植物油,猪油则是动物油。

    无论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价格都很昂贵,所以长平公主才会有此一问。

    徐怡笑了笑,尚未开口,一旁的叶婉儿却微笑着抢先答道:“好叫公主得知,婉儿听夫君说过,这些路灯使用的燃料,乃是煤油,至于这煤油,是侯爷命人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好东西,特别的物美价廉,你别看城中这么多路灯,实际上,便是烧上一晚上,也花不了多少钱的,因为煤油很便宜。”

    “哦,镇南侯真不愧是我朝栋梁,居然还能发明煤油这种神奇之物。”长平公主实心实意地赞了一句。

    “公主若是喜欢,过几日徐怡便派遣人手,运送煤油前往京师,为皇上在宫中也修建一些路灯。”

    “嘻嘻,太好了,那媺娖便先谢过怡儿姐姐啦。”长平公主对着徐怡做了个鬼脸,然后便嘻嘻哈哈地向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沿街商铺跑了过去。

    今日长平公主买了很多东西,而徐怡为了尽地主之谊,全部都替长平公主付了款,这让小丫头非常开心。

    望着前面不远处,欢呼雀跃的朱媺娖,徐怡微笑之余,眼中却突然掠过一丝忧『色』,因为她想起了前几日赵无忌对她说过的话语。

    赵无忌曾说,影响天下的大变局,即将到来。

    念及此处,徐怡只觉得心中一沉。

    “怡儿姐姐,你看,好漂亮的走马灯!”长平公主抓着徐怡的手,指着一家商铺门前悬挂着的花灯说道。

    半透明的画纸上,人和景物不断转动,演绎着一出出的悲欢离合……。

    叶婉儿与徐怡,长平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