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承畴笑容可掬地说道:“马大人快快免礼,来人,赐座。”
马懋才坐下之后,开口说道:“久闻洪大人用兵如神,统率有方,今日下官进军营一观,只见士卒军容整齐,秩序井然,果然好一支虎狼之师,洪大人果然不愧是我大明的擎天白玉柱,镇海紫金梁。”
洪承畴微微一笑,说道:“马大人谬赞了,不知你今日来此,可是有事?”
马懋才环顾左右,做出一副警惕的样子,洪承畴心中一阵不耐烦,皱了皱眉,一挥手,左右侍立的护卫们便纷纷出了大帐。
眼看只有两人在内,马懋才方才神神秘秘地对洪承畴说道:“洪大人,不好了,葭州道神木县知县赵无忌造反啦。”
“啊?”洪承畴听了,顿时便吃了一惊。
赵无忌此人,早已在洪承畴视线之中,年少而又才华横溢,皇上亲自破格提拔,很有民政方面的天分,去年,他主政的神木县的秋粮和商税收入都为西北诸县第一,军事方面也不错,不像一些文官那样软弱,有胆有谋,居然还敢率领乡勇,里应外合突击多铎的大军,更难得的是还让他赢了。
这样一个人,早已被洪承畴视为西北官场上的后起之秀,加以留意,若不是因为他是皇上破格任用的人,洪承畴早就把他调到自己帐下效力了。
是以听闻赵无忌造反,洪承畴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啊。
如此前程似锦,仕途一片光明的年轻官员,他应该没有造反的动力啊,皇上赏识,他的政绩也非常好,又是文武双全,只要慢慢熬资历,将来做到自己这个位置也非难事,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造反?
洪承畴按捺下自己的惊讶,沉声说道:“赵无忌造反了?此事为何本官尚未听闻?他不过是一个知县,手下也没多少兵马,他若是造反,那是自寻死路!”
马懋才急忙说道:“哦,是下官没有说清楚,应该是他勾结蒙古,企图造反。”说罢,便把街头巷尾传播的流言,添油加醋地跟洪承畴说了一遍。
洪承畴听了,眼睛微闭,似是在沉吟斟酌,内心却在大骂不止,骂马懋才这个蠢货听风就是雨,无事生非跑过来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第二百四十章吴炳请罪()
马懋才说完了话,小心翼翼地看向洪承畴的脸色,只见他面沉似水,并没有像他想象般那样勃然大怒,然后派兵去抓赵无忌,不禁有些惴惴不安,于是轻声说道:“大人,赵无忌嚣张跋扈,迎娶林丹汗嫡女,悍然出兵蒙古,协助我大明之敌,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征战草原,实属大逆不道,无君无父,还请大人严惩。”
洪承畴最近诸事缠身,百事待兴,剿灭流贼又是关系重大,心情早已压抑许久,碰上马懋才这个蠢货上来叭叭叭一顿乱说,说心里话,洪承畴很想让人将他乱棍打出去。
你马懋才又不是御史,居然还来闻风奏事?都像你这样听到风声,就来弹劾大臣,那本官的正事还要不要做了?天天跟你们扯皮玩咩?
只是马懋才的岳父,乃是吏部尚书李长庚,李长庚在吏部耕耘多年,人脉深厚,把自己这个蠢女婿也运作到了知府之位,洪承畴虽然心中讨厌他,却也不想得罪人,于是便淡淡地说道:“闻风奏事,乃是御史之责,马大人既然听闻此事,可自去寻朝中御史,告发此事,却来找本官做甚?”
马懋才看洪承畴不信,急忙又说道:“本官的师爷,曾略习歧黄之术,懂一些粗浅医术,那日他前去拜见赵无忌,发现赵无忌并无患病,乃是装病,赵无忌装病一月有余,不出门见客,想来便是去了蒙古作战,再有本官相召赵无忌前来,他又装病不来,这分明是他心虚,这便是赵无忌勾结蒙古的铁证!”
洪承畴听了,半晌不语,心中也在不断思量,良久,方才开口说道:“马知府此言,却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还不能作为罪证,让本官前去抓人,嗯,也罢,本官亲自相召赵无忌过来,问个究竟罢。”
马懋才听了,心中顿时大喜,他想起赵无忌在神木县的诸多产业和那支精锐的乡勇,便急忙说道:“赵无忌颇通军事,只怕不肯乖乖前来,下官愿陪左良玉左总兵一同前去,将其缉拿归案,也好稳定神木局势。”
洪承畴听了,心想左良玉军纪败坏,贪婪无度,让他前去,分明是不安好心,看透马懋才的用心之后,更加厌恶此人,心中喟叹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大明若是再多几个这样的蠢官,只怕便是张居正复生,也难挽大局。”
想到这里,洪承畴便不冷不热地说道:“赵无忌尚是朝廷重臣,一无皇上旨意,二无确凿罪证,如何能轻易派兵前去缉拿?本官唤他来,只是问讯而已,马大人想多了。”
马懋才碰了一个软钉子,顿时便觉得有些尴尬,心中却在不断思量,若是赵无忌罪证被认定,自己一定要想法设法,取得神木县的控制权,以便侵吞赵无忌留下的产业和兵马。
洪承畴诸事缠身,事务繁忙,眼见马懋才也没什么话说了,正打算端茶送客,这时从外面有进来一名护卫,低头抱拳说道:“大人,葭州道知州,吴炳求见。”
洪承畴听了,两眼精光一闪,心想赵无忌正是吴炳的直系下属,此人前来,莫非也是与赵无忌有关?想到这里,他急忙说道:“请吴知州进来罢。”
不多久,知州吴炳进了洪承畴的大帐,进去之后,发现知府马懋才也在,当即也有些吃惊,于是先上前与洪承畴见礼,随后又与马懋才见礼,洪承畴当即也命人赐座。
坐定之后,洪承畴方才开口问道:“不知吴知州今日来此,有何贵干?”
吴炳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伸出双手,轻轻把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摘了下来,双手捧着官帽,走到大帐中间,垂头低眉,对洪承畴说道:“老夫一时糊涂,犯下大错,今日是来向制台请罪的。”
此言一出,洪承畴也是吃了一惊,心想延安府这两个官员,今日都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啊。
洪承畴厉声说道:“吴大人,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从头到尾给本官说个清楚!”
吴炳低头看着地面,面色凝重,说道:“下官一时糊涂,指使赵无忌前去蒙古,协助林丹汗部作战,犯下滔天大错,请洪大人责罚。”
洪承畴听了,更是讶异不已,他看了一眼马懋才,又看了一眼吴炳,轻轻地靠在椅背上,面露思索之色,右手食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敲着。
思忖良久,洪承畴方才出言说道:“如此说来,赵无忌出兵蒙古,还有他娶了林丹汗嫡女,都是真的了?”
吴炳叹了口气,说道:“皆是为真,不过赵无忌奉下官命令出塞作战,被林丹汗嫡女看中,为完成军务,不得不与其成亲,归根结底,都是下官的错,下官愿一力担之!”
马懋才猛地站起,厉声对吴炳说道:“吴炳,你这老匹夫,不要把罪责都揽过去,你包庇赵无忌,究竟有何祸心?”
吴炳猛然抬头,怒视马懋才,说道:“赵无忌乃是我大明难得的少年才俊,老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何来包庇之说!你口口声声指责赵无忌,又是何居心?”
洪承畴怒道:“够了!都给本官住嘴!”说罢看向吴炳,又说道:“吴知州,你为何要指使赵无忌出兵蒙古,协助察哈尔部?”
吴炳说道:“大人明鉴,后金皇太极,乃是我大明心腹之患,野心勃勃,今年先后出兵,征伐林丹汗,又入侵我大明,常言道唇寒齿亡,察哈尔部若被皇太极彻底击败,则皇太极一统蒙古矣,到时皇太极大权在手,集蒙古并后金两路兵力,如虎添翼,我大明如何抵敌?”
“是以老夫才派遣赵无忌,出塞协助察哈尔部,讨伐蒙古叛逆四部,壮大察哈尔部实力,效仿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共抗魏国旧事。”
洪承畴听了,冷哼一声,说道:“大国外交,自有朝廷诸公谋划,你一介知州,焉有此出兵权力?就算你一心为公,可是这私下出兵之事,却是饶你不得,来人,把吴炳给本官拿下!”
第二百四十一章离间之计()
洪承畴一声令下,当即便有几名护卫上前,将吴炳剥去官服,取走官帽,反绑了手臂,吴炳只是紧咬牙关,一言不发。
洪承畴面色阴沉地看着吴炳,说道:“吴炳,你不得朝廷命令,擅自指使赵无忌出兵蒙古,嚣张跋扈,无法无天,本官今日暂且将你打入大牢,并将此事上奏皇上,请皇上定夺,到时自有刑部勘定你的罪责!左右,把他押下去!”
当即那几名护卫,如狼似虎一般,将吴炳押走,马懋才见吴炳从身边经过,一口痰便吐在了吴炳身上,说道:“老匹夫,自有官法治你!”
吴炳浑身一震,停了一下,而后才似是没看到马懋才的举动一般,若无其事地低头跟着护卫走了出去,洪承畴看着吴炳的背影,阴沉着脸,不发一言。
马懋才见状,赔笑对洪承畴说道:“大人,如今赵无忌私自与察哈尔部联姻,罪责已然落实,您看,是不是该派遣下官与左将军将他缉拿归案,治他的罪?”
洪承畴听了,猛地站起身来,一步一步走到马懋才身前,双眼紧紧盯着他,不发一言。
马懋才被洪承畴盯得浑身发毛,只得小意赔笑说道:“大,大人,这是何意?”
洪承畴积攒已久的怒气突然爆发,他怒视马懋才,大声咆哮说道:“马大人,你莫非是傻的不成!我且问你,他若真的与察哈尔部联姻,成了林丹汗的女婿,本官去抓了他,那察哈尔部盛怒之下,必然兴兵来犯,蒙古大军犯境之时,你去迎击他们吗?”
马懋才见洪承畴突然发怒,顿时被吓得一言不发,竟似真的傻了一般,洪承畴继续怒道:“如今西北匪乱猖獗,尚未平息,本官这里尚嫌兵力过少,剿匪无力,若是察哈尔部又率军入侵,内忧外患,局势必然不可收拾,到时,皇上那边,百姓那里,你去交代吗!”
马懋才被洪承畴骂的哑口无言,只得呐呐地说道:“可、可是,万一赵无忌没有与察哈尔部联姻呢?”
洪承畴更加生气,大声吼道:“他既然没有联姻,自然无罪,为何要抓他!他出兵蒙古,不过是受了吴炳指使,错不在他!”
马懋才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洪承畴哼了一声,用力一甩袖子,转过身去,冷冷地说道:“来人,送客。”
洪承畴的奏折,经过八百里快马加急,很快便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紧盯着面前的三份奏折,摇了摇头,而又叹了口气。
第一份是赵无忌的请罪折子,说道自己不该妄自进军蒙古,又娶了林丹汗嫡女,协助林丹汗征讨四部,向皇上请罪。
第二份是吴炳的折子,与赵无忌的折子同时上奏,说道为了避免皇太极一统蒙古,增强实力,吴炳假传命令,指使赵无忌出兵蒙古,吴炳在折子里把一切罪责都揽了过去。
第三份是三边总督,太子少保洪承畴的折子,内容与前两份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洪承畴在折子里说道,及时发现了吴炳的奸谋,已经将其下狱,等待朝廷下旨处分。
崇祯吩咐一旁的太监,将这三份奏折给殿中的诸位阁老传看,待到他们都看过之后,这才说道:“诸位爱卿,此事,你们怎么看?”
吏部尚书李长庚出列说道:“葭州知州吴炳,无视国家法度,妄自兴兵蒙古,相助察哈尔部,要知林丹汗前年还曾入侵我大明,劫掠财物,罪行累累,吴炳此举,当属资敌,请皇上严惩。”
礼部尚书何吾驺也出列说道:“神木知县赵无忌,虽不是主犯,然其迎娶林丹汗嫡女,与敌国通婚,居心叵测,其心当诛,也请皇上严惩。”
刑部尚书冯英出列说道:“赵无忌乃是受了上官命令出兵,联姻一事,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再者赵无忌年纪轻轻,人才难得,臣以为,皇上可下旨申斥一番,使其不可再犯。”
冯英之言,正合崇祯之意,那日张天师虽然说得含含糊糊,却也暗示了赵无忌将来会大有作为,征战四方,稳住汉家江山,是以崇祯也有心保住赵无忌,于是便接着冯英的话,顺势说道:“冯卿所言有理,赵无忌虽然有罪,然朕怜其才华,他又是年纪轻轻,为吴炳所蔽,情有可原,便依冯卿家之意处置罢。”
听闻崇祯如此安排,一旁的首辅温体仁急忙站出,急道:“皇上,不可,赵无忌既已与察哈尔部联姻,共为一体,神木县乃边陲重镇,万一有朝一日,赵无忌起了谋逆之心,勾结蒙古,可轻易放察哈尔部入境,则我大明西北危矣!”
崇祯听了,也觉有理,于是便问道:“那老首辅可有何计?”
温体仁沉吟片刻,说道:“洪大人在折子里,也曾说道,不可对赵无忌轻易下手,以免触怒察哈尔部,兴兵犯我大明边境,既然如此,不如依旧保留赵无忌官职,将其调入京师,任一闲职。”
崇祯听了,微微点头,说道:“首辅这也是老成谋国之言,那就……”他正要下旨,忽然看见杨嗣昌在下面对着他微微摇头,心中疑惑,于是便说道:“那就暂且再议罢,诸位爱卿且先散去,杨侍郎,你留下。”
众人走后,崇祯问杨嗣昌道:“刚才首辅之计,甚为稳妥,为何爱卿在下面摇头?”
杨嗣昌说道:“草原之人,与我大明行事方式大相径庭,如今我大明局势,实乃一片危机,外有后金如狼似虎,内有流贼四处破坏,察哈尔部在草原上素有威望,实力犹存,不可轻视,外交之事,须得慎重从事,不可贸然决定。”
崇祯听了,也是深以为然,微微点头。
杨嗣昌继续说道:“臣以为,吴炳,赵无忌两人,皇上可以暂时搁置此事,着锦衣卫查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再做决定,并且,此事尚有蹊跷之处……”
崇祯问道:“爱卿所指为何?”
杨嗣昌缓缓说道:“此事从头分析,以流言而起,这股流言十分蹊跷,短短时间便在山西,京城闹得沸沸扬扬,似是有人暗中推动,这才逼得吴炳不得不去寻洪大人,自认其罪,而赵无忌亦不得不上书请罪。”
崇祯听了,悚然而惊,沉吟半晌,方才说道:“爱卿之意,此乃敌人的离间之计?”
第二百四十二章君臣议事()
杨嗣昌说道:“正是如此,皇上请想,吴炳命赵无忌,自西北出兵蒙古,此事按常理推测,消息泄露,也应从西北逐渐向京师扩散,自陕西,而山西,最后才到京城。”
“而奇怪的是,据锦衣卫的报告,消息是先在京师,山西传开,最后才传到西北,这也导致执政西北的洪大人,得知此事,反倒比皇上知道的还晚,其中必有缘故。”
崇祯频频点头不已:“爱卿分析合情合理,此事十分古怪,必是有人暗中推动此事传播。”
杨嗣昌说道:“此事很有可能就是后金的离间之计,吴大人派赵无忌出兵蒙古,挫败了皇太极一统草原的图谋,那后金便使了这一招离间之计,意图使我大明自毁良将。”
崇祯恨恨地一拍桌子,说道:“皇太极当真狡诈多端,竟然使出这等毒辣计谋,企图毁掉朕之良将,若不是爱卿提醒,朕险些就中计了。”
杨嗣昌喃喃说道:“不过臣还有一些疑惑,赵无忌不过一文官知县,所率兵马不过一队乡勇,战力孱弱,怎么就能帮着察哈尔部逆转形势,自穷途末路之中,连破叛逆四部,东山再起呢?吴炳又怎么知道赵无忌一定会完成交代的任务呢?”
君臣两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深深的疑惑之意。
两日后,大朝会上,当秉笔太监用尖细的嗓音喊出“有事上奏,无事退朝。”时,以敢于直言进谏的御史路振飞当即出列,说道:“皇上,臣路振飞,弹劾西北神木知县赵无忌,目无君上,妄自出兵蒙古,协助察哈尔部征伐草原,更是私下与林丹汗嫡女成亲,妄称摄政王,大逆不道,意图谋逆不轨。”
崇祯听了,不动声色地问道:“路爱卿,赵无忌之事,你是从何而知?”
路振飞慨然说道:“启禀皇上,延安府知府马懋才乃是下官同年,是他向下官提供的消息。”
崇祯皇帝打了个哈欠,似是还未睡醒一般,哦了一声后,说道:“马知府的折子,朕已经看过了,道听途说之语,不足为凭罢?”
路振飞说道:“皇上,如今京师坊间,此事沸沸扬扬,早已传遍大街小巷,早已众人皆知了。”
崇祯皇帝并不答话,仿佛自言自语地说道:“马知府莫非是与赵无忌有仇不成?不但给朕上了折子,还委托路御史上书弹劾。”
路振飞急忙说道:“皇上,下官弹劾赵无忌,纯属尽一份言官本分,与马知府无关。”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说道:“你不必多说了,洪承畴也给朕上了折子,其中也谈及马知府举报赵无忌之事,朕只是好奇,蒙古反叛四部乃是皇太极的帮凶,赵无忌帮林丹汗打击皇太极,正间接帮助了我大明,不知为何你们却要和他过不去。”
吏部尚书李长庚听了,心中一惊,却也不明白自己这女婿为何一定要和赵无忌过不去,只是听皇上这口气,分明不善。
路振飞强辩道:“臣子本分,当遵守号令行事,无故自作主张,妄自兴兵,不是为臣之道。”
崇祯冷哼一声,随手拿起一份文书,说道:“你们看看罢,这是察哈尔部额哲汗给朕的国书,今早刚刚送达,额哲汗感恩我大明出兵助战,而今主动献上国书,自命臣属之国,愿为我大明拱卫西北边境,世代友好,永不背盟。”
说罢,便给一旁的太监使个眼色,那太监便拿起国书,念了下来。
群臣听了,国书的内容与崇祯所言一般无二,听完之后,温体仁面露喜色,急忙出列说道:“恭喜皇上,有此国书,只要察哈尔部不灭,几十年之内,我大明西北边疆无忧矣!”
崇祯皇帝哈哈大笑,片刻之后,笑声一停,厉声说道:“你们这些听话的臣子,真的很好,朕登基这七年,无时无刻不在忧虑中度过,每日不是这里出事,便是那里出事,你们虽然听话,但是又有什么用?只是唯唯诺诺,毫无自己的见解!”
“相反,吴炳吴知州,主动出击,派赵无忌征战草原,既打击了皇太极,又为朕争取来了察哈尔部这样强力的盟友,而此时,你们又在做什么?你们在攻击朕的功臣,要把他置于死地!想要朕自毁长城!”
“朕也听说过一句话,‘主辱臣死’,朕每日勤政不休,日日批阅奏折直至深夜,你们可有谁主动想起要为朕分忧?你们可真是好臣子,真听话,有了你们,这大明的每一处地方,朕都不放心,生怕出了什么乱子。”
“吴炳,赵无忌两人,他们看似不太听话,但是,他们主政的西北,如今却是朕最放心的地方,朕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不必为西北边境而担心。”
“朕希望你们,都学一学他们二人,做一个让朕放心的臣子,至于那种唯唯诺诺的泥塑木偶,尸位素餐之辈,朕,不需要!”
“传朕的旨意,马懋才诬陷大明功臣,革去官职,永不录用!吴炳审时度势,及时派遣赵无忌出兵蒙古,劳苦功劳,升任延安府知府!赵无忌以文官之身,率一众乡勇,毅然入蒙参战,重挫后金锐气,又争取来了察哈尔部为我大明盟友,加以击破多铎之功,升任葭州道知州,授阶正五品奉政大夫,其妻叶氏,封五品诰命夫人!”
崇祯最后环视一眼大殿中的诸臣,眉眼中掩饰不住的轻松,说道:“今日朝会,便到这里罢,退朝。”
朝会后,在御书房内,崇祯再度召见了兵部侍郎杨嗣昌,见到崇祯后,杨嗣昌当即说道:“皇上,赵无忌虽然有功,但其毕竟已是察哈尔部摄政王,皇上重用他,恐怕不妥。”
崇祯听了,叹了口气,说道:“爱卿所言极是,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朕其实也是没有办法,若我大明无内忧外患,朕必将其调至京城,放在朕的眼皮底下,将他牢牢盯死,如今匪患不平,又有皇太极屡屡入侵边境,朕既没有粮饷,也没有士卒,去迎接再一场战争了,不管他是何身份,只要能为朕稳住西北边境,便是大功。”
杨嗣昌听了,也叹了一口气,说道:“皇上圣明,为今之计,也只得如此了。”
崇祯微微点头,又说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西北边境既已安定,杨爱卿,你说说看,而今是应该与后金决战,还是全力剿灭流贼?”
第二百四十三章初见洪承畴()
杨嗣昌想了想,说道:“臣以为,皇太极受挫于蒙古,一统草原的计划落空,必不会心甘情愿,明年后金的主要目标应是蒙古,而不是我大明,而今我朝正可趁此良机,集中兵力,一鼓作气,平定流贼匪患,内部平定后,在伺机与皇太极决战北方。”
崇祯听了,点了点头,说道:“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