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原始社会之天神下凡-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香!香!”已经学会一个新的普通话汉字了。
一只兔子不到三斤肉,大家都没吃饱,于是让两个女性拿了两只老鼠去扒皮洗干净,然后用石刀切成好几块,一人一块开始了烤肉盛宴。
王东吃饱肚子,看了看天,太阳还没下山,需要找点事情做。
扫了一眼两个成年女性,可能也就二十岁左右,身高屁股大,估计有一米六多,看来这里的人都比较高大。
浑身也是光溜溜的,超级大胸,以及两腿间的清幽,特别是两人蹲在对面烤肉的时候,一览无遗,让王东忍不住吞了口口水,胯下也蠢蠢欲动。
但是往她们脸上一看,一口黄牙还夹着肉丝,鼻孔朝天还带两束鼻毛,头发一团团结在一起,浑身泥土都算了,关键是一身气息闻起来都想吐。
唉,王东看了看已经偃旗息鼓的老二,仰天长叹,我要这根铁棒何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虽然吃饱了,但明天怎么生活,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原始社会,人类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野兽。
怎么战胜野兽呢,伟大的恩格斯教导我们,“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也就是说,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战胜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
首要目标,制作一张网用来捕鱼,这样可以解决食物来源的问题。
山洞距离河流半个小时的路程,属于势力范围内。制作网的材料是绳子,这个可以用丛林里千奇百怪的藤条来解决。叫上六个男性,拿起长矛防身,准备出发。
牙以为又要出去狩猎,非常不解,指着太阳对王东说了一通,大概意思就是太阳要下山了,天黑了,人看不见,野兽会跑出来,很危险,建议不要去。
还好王东也会点原始语,跟他解释了一番,这才让大家知道要去找藤条。
这里丛林不缺藤条,离开距离山洞二十几米的地方就遍地都是。
王东拔了几根不同种类的藤条,试了试韧性,发现其中有一种浅黄色的藤条非常好。
这种藤在现代山区也还有,藤条有点扁,横截面是椭圆形,比2B铅笔细一些,叶子一大片一大片,但是每一大片都是由很多细小的小叶子组成。
这种藤条在王东的老家叫老虎藤,意思是说可以绑老虎的,可见其品质多好。
让战士们开始采集这种老虎藤,但由于藤蔓中还有很多其它带荆棘的藤条,乱七八糟搅在一起,只能一条一条慢慢扯出来,收集速度不是很快。
好在人多力量大,搞了两个小时左右,每个人都抱了一大捆,加起来可能有一千多根了。
此时太阳就要下山了,丛林里时不时传来野兽的吼声,还是赶紧收工回洞安全。
回到山洞,发现两个女的捡了很多柴,保持着王东下午燃烧起来的火堆。原来她们还处于保留火种的程度,不过也好,至少不会害怕火,懂得火带来的好处。
王东把所有的老虎藤放在火堆旁,然后开始结网。最重要的就是打结,两条两条打结,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保持在三厘米左右。
刚开始族人们都很感兴趣,围着王东看他到底想搞什么。
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办法很快出成效,渐渐族人们没有耐心,都去弄吃的了。
只有一个人给王东打下手,而且看起来蛮感兴趣的。
一个结一个结,这是非常磨人的工作,王东无所谓,反正他习惯了机械重复的工作,现代屌丝谁不是这样。
关键是时间太多了,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不知道怎么打发。
忙到半夜,结好了一张长宽都是三米左右的藤网,看着密密麻麻的结,这都是血汗啊。
这还是太小,要加大,但已经很累了,来到原始社会的第一个晚上,居然睡得很香。
第二天一早,王东就继续开始结网,连食物都是族人们帮忙烤的肉。
牙本来打算去狩猎,但是被王东阻止了。让他带着人继续去采集老虎藤,牙一脸懵逼,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照做了。
又忙了一天,到了晚上,一张长七八米,宽四米左右的藤网搞定了。试着拉了一下,好像不太稳固,这让王东一个晚上睡不着。
第二天一大早,王东就把战士们叫了起来,牙很高兴,以为首领要去狩猎了,结果王东指着大网吩咐道:让几个人扛着,都跟我走。
出来山洞往南走,半小时后就到了河边,这一段河面比较宽,水比较浅,适合这种原始渔网。
找了一个水湾处,指挥六个战士,在河流中央横着拉起网,然后在水湾处撒了一些碾碎的肉干。
过了大概五六分钟,可以看到很多鱼被吸引到了这个水湾,于是让战士们拉着网,慢慢走向水湾,形成合围之势。
当最后收网的时候,从战士们惊讶的眼神中,就可以大概知道收获的情形。
几十尾大鱼在网中翻腾,最大的估计超过十斤,由于没有考虑到鱼会这么大,过早地将网拉出水面,导致藤网都被鱼挣扎弄破了。
网破了,鱼撒在了河边,战士们迅速扑上去,压住鱼,但最后还是跑掉了两条。
剩下的鱼都被扔得离河水很远的沙地上,用长矛一条一条地戳死,场面非常血腥。这就是“鱼死网破”的现场版。
最后清点了一下,总共收获了三十二条鱼,大的十几斤,小的两三斤,总共约有两百斤。
牙拿着网,指着几处破损的地方,问王东:“藤坏了,不能用了?”
王东解释道:“这个叫网!”
“王?”
“网,第三声,来跟我念,乌昂网。。。”
看得出来战士们都想再下网,但是网坏了好几处,暂时不能用了,于是准备先回去。
这时候发现没东西可以装鱼,最后只能用破网把鱼包起来,再找些藤条绑结实,一起抬回去。
回到山洞后,巨大的收获让所有人都特别认真地再次观察起藤网,就是这件神奇的东西,让以前一天都抓不到的鱼突然间变得很容易抓了。
牙又投来了询问的目光,王东只好双手合十,面朝天空。
“感谢天神!”
吃完一顿烤鱼后,族人们全都热情洋溢地投入到藤网的制作上。牙带人去采集了几千根老虎藤,摆在王东面前,大家都围了过来。
面对这么好学的人,王东开始教学。但是原始人脑袋少根筋,打个结都要学很久,好在他们热情高涨,极度有耐心。
虽然他们学了一天,但是最后结出来的网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网格间的空隙不是太密就是太宽,只能算半成品。
不过王东只需要简单修补一下,就可以变成成品了,这样速度快了不少。
考虑到没有东西装鱼,王东决定开始编制藤框,这也是看过澳洲小哥视频的。
第4章 万能的藤条()
第004章万能的藤条
首先准备四根三米长的藤条,这个不需要老虎藤,选择比较粗一点韧性好的就可以了。然后将四根藤条在平整的地面上交叉摆一个“米”字形,用细藤条将中间点扎紧固定。
接下来用老虎藤从中间点开始顺着“米”字形的几根粗藤条开始编织,一上一下,由于是偶数根粗藤,所以每一圈要跳过一根,这样编制出来的就很紧凑牢固了。
来回编织,很快就可以编成一个圆盘形的框底,等直径差不多三十厘米的时候,就把四根粗藤条都掰直,开始竖着往上编。
一圈接着一圈,一根藤条接着一根藤条,每编三圈就用手指扣紧一下,保持藤条间的紧凑。只要知道了方法,剩下的就是机械重复的工作,比较花时间而已。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调整高度,将多出来的粗藤部分剪除或者反压到藤框表面上都可以。
没有手表,只能大概,约莫三四个小时后,一个直径三十厘米,高一米左右的藤框做好了。由于编得仔细,这种框很结实,装个五六十斤不成问题。
昨天跟着结网打下手的男性战士很有天赋,在王东讲解演示两遍后,居然已经可以编藤框了。
为了表扬他,王东给他取了个名字,“从今天起,你就叫藤。”
“藤,我叫藤,我有名字了。”藤十分幸福。
在这个部落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名字,只有处于头领位置的人,比如说狩猎头领牙,石器能手石。而其他人,都统一用一种类似兄弟姐妹的称呼。
话说自己叫什么名字?王东有点疑惑,反正以后就叫王东了。
被赐名后,藤更加卖力,编制藤框的任务就交给他了。
所有人忙了两天,完成了一张四米宽十米长的藤网,以及四个藤框,终于可以再次出发捕鱼了。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回战士们都很自觉地拉着网,站到河中间去,王东撒上肉沫,很快就吸引来了鱼群。
这一次收网比较谨慎,没有一下全部脱离河水,而是派两个战士跨进网中,一条一条地把鱼装进藤框里。
来回拉了三次网,收获巨大,至少有五百斤鱼,四个藤框根本装不下,最后又得扔到沙地上,用渔网绑回去。
回到山洞,众人投入到鱼肉盛宴中,鱼太多了,这里天气闷热,没有盐,鲜肉无法长期保存,可以十几天不用出去捕鱼了。
考虑到拉网捕鱼需要出动的人手太多,王东决定开始制作捕鱼的鱼笼。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将藤筐编得小一些,高一些,特别是口要小一点。
然后编制一个不封顶圆锥体盖子,这个是重点,也是难点。先用石刀削七根长二十厘米的硬树枝,小指粗细就可以,去皮防止长时间泡水而烂掉。
接着找一块湿软的泥地,画一个圆,圆的大小就参照河里大部分的鱼的个头,把七根削好的棍子平均插在圆周上,重点是稍微的往外倾斜,这样编制出来的才是圆锥体形状,倾斜的角度要确保圆锥体大头一端要比藤筐的开口要大一点。插好棍子后,开始用老虎藤在棍子之间来回编制,一层一层往上,就和编制藤筐的工序差不多。
圆锥体的高度只要十几厘米就好了,倒着扣在藤筐的开口处,圆锥体口小的一端朝里面,用藤条扎紧就可以了。
把这东西放到水里,在框里绑上一些肉干,这样鱼就会顺着圆锥体上留下的洞口钻进去吃鱼饵。由于这种构造是开口大,里头小,鱼只有七秒的记忆,进去后很难再找到洞口出来,只能等着被人活捉了。
这种办法比较像守株待兔,加了鱼饵后成功率会提高,但也无法和渔网的效率相比。好处是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只要傍晚放到河水里,并且系好避免被河水冲走,就可以回家睡觉了,等第二天早上再去查看一下。至于捕鱼效率,只有增加鱼笼的数量来弥补了。
王东和藤忙了两天,制作好了四个鱼笼,于是亲自带着战士们去安放。装好鱼饵后,找到水比较深但是水流较慢的河面,先用一条五六米长的藤条,一头绑着鱼笼,另一头找个大石头或者一颗树绑上,接着把鱼笼慢慢地沉到水里就可以了。四个鱼笼分别找了四个不同的地方施放。
第二天一大早,王东又急迫地把众人叫醒,立即出发查看收获。实践证明,原始社会的鱼没有经过洗礼,警觉之心太差了,有三个鱼笼捕获到了鱼,而其中有两个鱼笼里都有两条大鱼。
看到鱼居然自己钻进王东做的笼子里,原始人的惊讶表情已经爆表了,“天神啊!”
这坚定了王东继续制作鱼笼的决心,但问题是现在鱼太多了,无法保存,因此也不必急在一时,就把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藤吧,他目前的编制速度,在有人帮忙采集藤条的前提下,也差不多要两天才能编好一个鱼笼。
王东正在指导藤编制最难的圆锥形,这时候一根树枝递了过来,上面串着一条烤好的鱼。王东转头一看,原来是那个有小孩的女人,王东已经给她取名叫“水”,因为都是她负责把食物拿去清洗。
水经过这几天的鱼肉滋补,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现在王东的肉都是她在负责准备。此时烧好了一大条鱼,没错,就是烧,因为鱼的表层已经被烧焦了一圈,这些人的手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看着那一圈焦黑,王东有点反胃想吐,任何一个现代人连续吃了五六天的烤肉,感觉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真希望有一口汤喝!”想到这里,王东突然觉得有必要试一试制陶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早期的陶器是比较粗糙的,简单说起来,就是把泥土捏成想要的形状,然后放到火里面煅烧。说起来很简单,制作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有一些关键点没有掌握好的话,根本不可能制陶成功。
第一关键点就是选择材料,并不是什么泥土都能烧成陶器,只有粘性比较好的才可以,俗称粘土。粘土一般可以在森林与草地的边缘找到,但自然存在的含有小石头和树枝等杂质,需要筛选。但是如果需要的量不大,可以去找那种会堆泥土的蚂蚁窝,那些都是蚂蚁找到的
蚂蚁建巢搬的都是黏土,所以找到一个蚂蚁巢穴就相当于找一处黏土堆。而且非常纯净,不含沙石,因为蚂蚁搬不动石头。
在森林里,这种蚂蚁巢穴也不少,在去河边捕鱼的路上就有碰到过。
王东叫上牙和石,另外还有一个战士,四人一人一个藤框,来到那个蚂蚁巢穴。
可以看到,这个蚂蚁窝很大,有五个高一米五,底面直径达一米左右的圆锥形泥土巢穴,全都是用灰褐色的黏土颗粒堆积而成。
不愧是蚂蚁雄兵,一只蚂蚁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一群蚂蚁就是雄兵。
别看蚂蚁巢穴都是用泥土堆起来的,好像一推就倒,其实里面结构非常牢固,靠人的手去挖可会累死。所以王东找了一根尖尖的木棍当凿子,另找了一个大石头当锤子,这样一下一下地凿,终于从蚁巢上凿下了一块块的泥土,装满了四个藤框,可以打道回府了。
蚁巢被破坏后,里面的蚂蚁冲了出来,密密麻麻看了头晕,还好只是普通的品种,个头不大,对人畜无害。
工蚁会很快将受损的巢穴修补好,只要不是太频繁的破坏,这个蚁巢将会源源不断提供高品质的黏土。
黏土有了,接下来在山洞口的空地上用木矛挖一个直径五十厘米,深度十厘米就好的小坑,倒一些黏土进去,用大树叶裹成漏斗装一些水倒进坑里。
水与黏土的比率也是制陶的关键,要根据黏土的干燥程度决定,并没有固定的比率,原则上把握黏土可以充分融合,而又不会太湿导致无法塑造就可以了,就跟揉面团类似。
接下来就是把黏土捏成想要的形状。因为没有木板,只能找一块长宽十厘米以上的平整石头,在上面撒一些细细的草木灰防止“粘锅”,也可以在石头上面放一片大一点的干枯树叶,这样在捏黏土的时候可以方便转动。
抓一把黏土出来,死命揉捏,搓,打,砸,这是从小就会玩的泥巴过家家。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把黏土捏成一个圆盘形状,第一次做试试手,王东选择捏了一个电饭锅的锅体那种尺寸和造型的陶盆。
圆盘直径十厘米左右,厚度一厘米多点,做好以后给它晾干。但是自然晾干太慢了,于是在旁边烧起一小堆火,把圆盘地放在距离火堆一米左右的地方烤干。不能靠太近,否则裂掉,这样盆底就做好了。
第5章 制陶()
第005章制陶
大约十几分钟后,就可以继续开工了。再取一些充分融合后的黏土,捏或者捋成尾指大的长条形,加在刚刚做好的盆底边上,一层一层往上加,当然每加一层都要适当烤干一下,特别是黏土比较湿软的时候,防止塌掉。
加个八九层,一个陶盆的雏形就完成了,过程中可以用手沾水对陶盆璧进行磨光,这样做出来的陶盆就很光滑,不会留下手指印什么的。
然后又是烤干,这次要比较长的时间,通常是自然晾干,要一两天的时间,但是王东心里跟猫抓似的,只等了两个小时就准备烧陶了。
只有一个陶盆,所以就简单点,在平地上堆一些柴火,把陶盆放上去,外面再加一些柴,点火。
火堆燃烧了两个小时左右,期间牙等人都是拿鱼来烤,不知道王东在干什么。火熄了以后,用木棍扒开碳灰,找到了硬邦邦的陶盆。可惜裂了,底和璧都裂了,失败品。
王东这个心吧,哇凉哇凉的!看着这个破裂的陶盆,颜色有点褐红,用棍子敲了敲,有类似金属的响声。应该没错啊,怎么会裂开呢。
抓着头皮思考了一阵,终于找到一个原因,漏了一个环节,在融合黏土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纤维量高的干树叶,这样可以防止陶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开裂。
哎呀,居然把这个最重要的环节漏了,只能重新来一遍。但是一时间也找不到纤维含量高的干树叶,只能用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这个烧坏掉的陶盆碾成粉末添加进黏土中,这叫做添熟料,也可以防止烧制过程中开裂。
找了个石头,已经累得不行了,于是叫了一个男的过来帮忙。
“砸,碾碎,碾成粉末。”王东把那烧破掉的陶盆递给他,给他解释了一下,算是明白了。
两个小时候后,又一个陶盆做好了,这是添加了熟料的。这一次王东没有着急烧,决定自然晾干到第二天。
趁着还有时间,又做了一个小一点的类似碗,看起来虽然很丑,只要能用就好了。
等到了第二天,重新架起柴火,继续烧陶。这一次点火之前,王东烤了一条鱼祭天,权当安慰。
这一次烧了三个小时,火熄灭以后,用木棍扒出了一个完好陶盆和小碗,终于成功了。
牙这些人围着这个泥土做的东西,充满着不解。王东之前弄的渔网,藤框和鱼笼,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一次搞出来的东西,他们的潜意识中觉得也会有用处,但是看不出来。
王东用陶盆装了一盆水,架在一个用石头堆起来的简易炉灶上,在底下开始烧火。
等水开了以后,又叫水把准备好的鱼肉放进去,滚滚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族人们都不舍得走了,一双双眼睛盯着陶盆里的鱼肉。
还好有一个碗,直接就装了一碗出来,小心地喝了一口,哇,终于喝上一口热汤了。虽然没有调料,但是原始社会的鱼纯天然无污染,绝对鲜味无敌,回味无穷。
王东还在回味,牙已经受不了了,那口水差点没流到地上。王东喝完,舀了一碗递给他,牙也不管有多烫,咕咚咕咚就喝了下去。
“啊,真好喝。”
“呜呜。。。”其他人都发表着意见,只好轮流着用碗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
“啊,好吃。。。”
一盆鱼汤很快就被喝光了,所有人都意犹未尽,王东大手一挥,又煮了一锅。
连续煮了两锅,终于把众人的肚子灌满。看着这些人在那里舔碗,王东觉得有必要多搞几套碗出来,至少自己要单独用一个碗。
和前几次一样,王东准备再动手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忙了。
上次取回来的黏土还有很多,撒一些碾成粉末的熟料,浇水,然后几个人轮流践踏使黏土和水充分融合,然后开始捏盆底或者碗底。
这个过程大家都没什么问题,最多也就是厚度不均,但是接下去用一条条黏土捏盆璧的工艺就很难了,粗手粗脚的很容易就坏掉了,像牙这种急性子失败了几次后干脆投降,要求只负责踩泥巴支持大家。
每个人都有特点,王东也不强求,只是在旁边不断地演示,给想学的人机会。
后来终于有一个人制成了一个碗,为了表扬他,王东给他取名叫做陶。以后会重点培养这个有天赋的人,到时候把制陶的工作交给他。
只有分工明确才能更加专业,更加熟练,生产力才能提高。
又完成了两个陶盆和十个碗,在等待晾干的时间里,王东决定要制作一个小小的陶窑。
因为这样露天烧陶温度不够,烧出来的陶器不耐用,特别是要作为锅使用的陶盆,估计很快就会破掉。
而陶窑可以保持温度,提高陶器的品质,同时也能够节省柴火,虽然这在原始社会不算什么。
第一次试手,从小做起,在山洞口的泥地上挖出一个30厘米深的小坑,直径一米左右。整平,铺上一层石头防潮,然后在石头上抹上黏土整平,在边上烧起火堆烤干。
接着开始在平整的黏土上开始用黏土堆砌圆形的窑,直径保持在五六十厘米,可以用一根树枝作参考。
堆砌的方法和做陶盆的步骤是一样的,其实就是做一个超级大的陶盆,但是在最底层要留下一个二十厘米左右的洞口和火道,用来添柴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