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日之兵王传说-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上撤退!”坂本大叫道。

    历时数天的滁洲战役终于结束了,这一战,李学坤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捷,共消灭了一万余名日军,全歼了日军第13混成旅团。

    这一战,也彻底的改变了皖东地区的格局,此一役之后,李学坤与日军攻守易势,日军大本营迫于无奈,只好重建了13混成旅团,向皖东增兵,这才将局势稳定下来。

    不过此战最大的后果就是,日军闻铁血抗日军色变,再也不敢轻易招惹铁血抗日军,李学坤在皖东取得了绝对的主动,这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役,铁血抗日军以两万之众歼敌上万,举国欢腾,特别是大公报记者张爱灵的战地采访,生动形象,使得全国引发学习铁血抗日军的热潮。

    很多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皖东,投入到保家卫国之中。甚至,去延安与皖东成了青年们的时尚。

    蒋委员长得知皖东大捷的消息之后,兴奋的一夜无眠,他不断的说道:“真是我的好学生啊!”

    蒋委员长大笔一挥,给铁血抗日军拔大洋三十万,以示慰问,同时拟将苏皖挺进总队扩大为军级规模。

    远在延安的毛xx听到皖东大捷之后,也是感慨不已,皖东的局面要比延安恶劣许多,李学坤在强敌环伺之下开创如此局面实属不易,毛xx认为,李学坤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也写下了“还我河山”四字,派人送给李学坤,并传话说:“我没有大洋,也没有官位,只有一腔爱国之心,愿君建不世之功。”这样,李学坤的卧室中,毛xx的字被挂在头上。

    同时得到中国两大领袖人物的喜爱,李学坤一时之间春风得意,风光无限,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

    不过此时的李学坤,却也有很多的难处,让他有些焦头烂额。

    这一仗虽然打胜了,改变了皖东的局面,巩固了皖东抗日根据地,但是,李学坤部也是伤亡惨重,曲成双的保安团一千五百人,打的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其余各部也多有损失,这一役,李学坤部伤亡了五千余人,几乎占据了全部兵员的四分之一,这让李学坤部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如果此时日军再来一次同等规模的扫荡,李学坤相信,铁血抗日军是凶多吉少。

    此外,此战几乎打光了李学坤的家底儿,光是炮弹就打出了五千多发,将李学坤多年的积攒挥霍一空,战后,望着空空如野的炮弹,李坤气的恨不得踢上姜大牙两脚。

    见过败家的,没有见过这么败家的。

    姜大牙也是满腹委屈,口中说道:“司令,不是你说炮弹可劲儿打,只要打赢了就行吗?”姜大牙一脸的无辜。

    “是让你可劲儿打,可也没让你把家底儿都打光啊!”李学坤咬牙说道。

    除了炮弹,子弹李学坤也消耗了近百万发,一大半儿的储存是打光了,枪虽然缴了不少,但是没有了子弹,枪和烧火棍也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李学坤部一时之间,是失去了打大仗的能力。

    战后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处理尸体,死的人太多了,如果不赶快处理,就容易引发瘟疫,这是李学坤最不想看到的结果,还好,全国红十字总会派来了人员帮助李学坤掩埋尸体,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还有抚恤阵亡与伤者,这一战,铁血抗日军阵亡了近两千人,这些人都是需要抚恤的,每个人要发五十块大洋,再加上抚恤伤者,救助难民,一算下来,蒋委员长的三十万大洋就花的七七八八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战之后1() 
虽然说蒋委员长给了李学坤部三十万块大洋,但李学坤只抚恤一项,就用的差不多了,他现在急需的是军火、弹药、金钱,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也把李学坤的家底给打空了。

    好在日本人也被李学坤打怕了,不敢,也无力再出动,所以滁洲根据地才取得了暂时的安宁,但这样下去却不是长久之计。

    张八岭的兵工厂,李学坤已命令昼夜开工,生产弹药,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已到了极限,每个月可以为李学坤生产出二十万枚子弹,五千枚手榴弹来,但这对于李学坤部来说,还是太少,不足以维持日常训消散所用。

    无奈之下,李学坤向蒋委员长打了报告,我部拟扩为军,但装备无着,子弹奇缺,请酌情解决。

    蒋委员长看到了李学坤的电报,当即大笔一挥,给李学坤运送一百万发各式子弹,十万枚手榴弹,着安徽省政府押运。

    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人从重庆方面接货,然后运输,可就算这样,等这批军火运送到滁洲根据地时,也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

    而就在这段时间,国际局势也起了重大变化。

    在如快刀切豆腐一般的闪电战中,德国毫无悬念的占领了波兰,而苏联也出兵挑起了苏芬战争。国内,国共的对立开始加剧,到处是摩擦,特别是阎锡山,还成立了三三铁血团,效仿希特勒,建立了一支嫡系特种武装。

    总之,国内外战局极为混乱,扑朔迷离,国外,德、苏、英、法争雄,国内,国、共、日、伪犬牙交错,乱成一团,除了少数大智慧的人,谁也看不出历史未来的走向。

    对于新四军和八路军,李学坤的内心是极为仰慕的,所以,他将毛xx的字挂在了卧室里,当然,这事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信知道,否则,让军统和蒋委员长知道了的话,又会生出波澜。

    在忙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滁洲城的一切终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但有一件大事摆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随着滁洲根据地的巩固,越来越多江北的难民流入了滁洲根据地,这让滁洲根据地的人口暴膨,滁洲虽是鱼米之乡,但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活那二、三十万的难民,于是,建筑巢湖农场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学坤找来了金教授等三位农业专家,这一段时间,三位专家都没有闲着,要么教书,为农场的建立储备人才,要么亲自勘察环境,为农场的建立打好基础。

    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李学坤将从皖中和皖西一带买来的牛和农具全部分发给了巢湖当地的政府,正式宣布巢湖农场成立。

    李学坤的政策也很简单,那就是,由政府提供农具和牲畜,由流民开垦荒地,开垦后的荒地,归巢湖农场所有,但流民可以保有三十年的使用权,每年,要将打下粮食的三分之一交公,其余的自己支配。

    当然,农具与牲畜是属于政府的,而政府则出面联系农户之间形成生产互助组,帮助流民耕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提高了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粮食储备。

    金教授乐呵呵的对李学坤说道:“只要人手足,那么,他可以保证,一年开垦出三万亩上好的稻田来。”

    李学坤也是一笑,二十万的流民,这人手,是要多少有多少。

    金教授听李学坤这么说,大喜过望,口中说道:“真要有这么多人,我可以保证,一年之中开垦出最少五万亩的土地,而且到收获时全都能交上公粮。”

    李学坤点了点头,如果多出五万亩的地可以养活十万人口,那么用不了三年,不但可以让这些流民自给自足,还可以调济周围的城乡,到那里,巢湖农场就真的成了鱼米之乡了。

    “金教授,你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李学坤说道。

    “主要是牛太少,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大多数的活儿,都要用人来干,要是牛再多一些就好了。”金教授说道。

    “好的,我一定尽量解决,从皖中和皖西收购的耕牛会源源不断的送来的。”

    “那就好了,不过,你把这二十万流民交给了我,这可是二十万张吃饭的嘴啊,我拿什么来养活他们?”金教授问道。

    “这样吧,我每个月给你拔八十万金粮食,省着点吃应该是够用了,等农场的第一茬庄稼下来就好办了。”李学坤说道。

    “太好了,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这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好的干活儿。”金教授连连点头。

    李学坤与金教授又聊了一会儿,金教授给李学坤憧憬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等到巢湖农场三年后全面建成了,那不但可以养活所有的流民,而且还可以反哺滁洲根据地,到时,整个滁洲根据地的人都可以做到丰衣足食,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李学坤相信金教授的话,有这三个教授在,一定可以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农场,为自己解决后顾之忧。

    解决了巢湖农场的事情,李学坤的目光又转移到了军队建筑上来。

    蒋委员长亲自下令,将李学坤的铁血抗日军,由一个师级单位,扩充到一个军级单位,按理说,应该水涨船高,自己最起码也是少将军长,手下的赵大海等人也应该升为上校了。

    军衔虽然升了,可是人员、装备都没有着落,一个军级单位,虽说蒋委员长给自己的只是一个乙种军的编制,但是,却也包括三个乙种师,每个师,要有两个旅,每个旅要两个团,每个团三千人。

    再加上直属队,炮兵营,补充营等等,一个师,要在一万三千人以上,比如八路军,一个师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这样算下来,自己如果组成一个军,那就要将部队扩充到四、五万人左右,这是笔巨大消耗,光凭蒋委员长那点军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李学坤并不打算真的把部队马上扩编成军的建制,他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做补充,倒还是可以的,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李学坤觉的,旅级单位更适合与日军的作战。

    李学坤首先从各县的保安团抽调了五千士兵加入了正规军的序列之中,这样,李学坤的主力部队就被扩充到了一万余人,已完全是一个师的编制。

    其次,李学坤在滁洲各地设立的招兵处,选择身体强壮,有文化的人加入军队之中,在李学坤看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他新招的士兵,除了身体强壮外,一定要有文化。

    此时的中国,有文化的人很少,这也造成了大多数想投军的人被拒之门外,不过就算如此,李学坤还是招到了四千新兵,这些新兵每个人识字都在三千字以上,最起码算不上文盲。

    他们之中,有各地流亡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些大学生,这让李学坤部队的文化素质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李学坤相信,有了这些学生军的加入,假以时日,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最起码,要强过日本人。

    这样算下来,李学坤的铁血军一下子扩充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与此同时,各县民团也在招兵,很多人加入了各县的保安团,各县保安团的总数在一个月后又恢复到了一万余人的规模。

    李学坤将正规军划分为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每个团大约三千人,再加上各旅团的直属队,每个旅大约有七千人。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战之后2() 
李学坤将正规军划分为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每个团大约三千人,再加上各旅团的直属队,每个旅大约有七千人。

    一旅旅长,李学业坤任命赵大海担任,下辖两个团,一团长曲成双,二团长焦长江。这两个团长原来都是保安团的团长,在滁洲一战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李学坤将他们提拔为正规军的团长。

    二旅旅长韩云飞,一团长杨明,二团长孙宝河。杨明从特战大队调到二旅当团长,李学坤相信,在他的带领之下,二旅一团一定会成为一支劲旅。

    至于二团长孙河,原是二团尖刀连的连长,经过几次血战,展现出了极大的能力,多次被破格提拔,孙宝河这一次被任命为二团的团长,也算是实质名归。

    至于原二团团长鲁达,李学坤则给予了提拔,李学坤将全根据地的保安团进行了整编,共约一万人,成立了保安总队,由鲁达任总队长。

    杨明走后,江峰接任了特战大队大队长的职务,特战大队扩充到了二百人,分为八个分队。

    大刀队也扩充为大刀营,全营三百五十人,全部使用德制m38冲锋枪,每人一支德国原厂的二十响镜面匣子。

    骑兵连扩充为骑兵营,全营三百人,由原骑兵连连长张德柱任骑兵营营长,每人都配备了日式马刀以及德制m38冲锋枪。

    炮兵团团长依然由姜大牙担任,不过现在的姜大牙比之以前,腰板硬了不少,这次战斗,一共缴获了十二门日制75mm野炮,再加上四门德制150mm榴弹炮,三门高射平射兼用炮,姜大牙可以说是全军最威风的人。

    这还不包括三十门150mm的重型迫击炮,算上这些炮,装大牙手中的大炮足有五十门,而那些轻型迫击炮,李学坤则抽走,给每个团组建了一个炮兵连,如此一来,大大加强了各团的火力。

    姜大牙可是美的鼻涕冒了泡儿,看的友邻部队那叫一个嫉妒羡慕恨。可以说,姜大牙的炮兵团是李学坤的拳头部队,有了他,李学坤就敢与日军精锐的野战旅团叫板。

    李学坤的警卫连也有了扩充,达到了将近二百人,每人都使用汉阳造冲锋枪。

    以上这些部队,大多配备了德制武器,少部分配备了日式武器,其轻重火力,虽比不了日军师团,但与日军的精锐野战旅团比起来远在其上。

    可以说,现在李学坤部的战斗力,在中*队中算得上是顶尖儿的,就算是日是军派出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与之比较,除了重炮少些外,其它的也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李学坤为了加强作战能力,成立了参谋部,由刘向辉任参谋长,带着几十个参谋每日研究战术战法,兵棋推演。战时指挥作战,这也让自己省了许多的心思。

    编制整顿,军队的训练,让李学坤着实忙了一阵子,等一切都忙的差不多,已是三个月之后了,眼见着新兵基本上训练成熟,李学坤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九四零年的春节到来了,虽然是战时,但是,由于铁血抗日军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日军都被滁洲为禁地,所以,滁洲城看不到一点紧张的迹象。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滁洲城百业兴旺,繁华了起来,全然没有一点战争的痕迹,人们似乎也忘记了战争,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着年货。

    小孩子穿上了红红绿绿的新衣裳,唱着,跳着。

    大人们都割几角肉,买点面粉,以充作年货。

    李学坤看到,很多人家甚至点起了红灯笼,祈求着来年平平安安,亮亮堂堂。

    李学坤不由心有所感,春节了,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买几匹布,给自己做件新衣裳,然后包些饺子,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饺子菜多肉少,但是自己却也是开开心心。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隔了一世,这一切,都变的远去了,自己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老百姓们并不敢奢望多富贵,只希望能太太平平,健健康康就心满意足了。

    哎,一晃儿,自己已来到这个世界两三年了,滁洲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无不浸透着自己的汗水,能让老百姓在战乱中吃口饱饭,勉强生活下去,是自己的愿望。

    自己也只能做到这些,等什么时候打跑了日本人,再来建筑自己的国家吧。

    砰!

    门外,传来了鞭炮声,几个士兵大声呦喝着。

    “小孩儿!上一边儿玩去,不能在这里放炮!”

    李学坤摇了摇头,示意士兵不要说话,他从门内走了出来,来到了孩子们的中间,要了一根炮仗,点燃,扔到空中,那炮仗在空中爆炸,发起一声响,孩子们立即欢呼雀跃起来。

    “玩儿吧。”李学坤微微一笑。

    “叔叔,和我们一起玩儿吧。”孩子们笑道,将李学坤围在了中央。

    “好吧。”李学坤看到远处一个卖糖葫芦的,他立即买了一堆的糖葫芦,发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高兴极了,笑着,跳着向着远处跑去。

    看着孩子们的背影,李学坤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虽然,那记忆已经模糊而又遥远

    “咯咯想不到李司令这么有爱心。”一串如银铃般的笑声从远处传了过来。

    李学坤扭头一看,一个清秀的女性站在自己的身后,浑身充满了知性的气息,给人一种优雅大方的感觉。

    “爱灵?你怎么回来了?”李学坤不由问道。

    “刚刚采访了豫南会战,才回来,我就向大公报总编辑部申请,做滁洲的长驻记者,怎么,李司令不欢迎?”张爱灵微微一笑说道。

    “怎么会不欢迎呢?对你这个才女,我欢迎的很好,要不是你的生花妙笔,滁洲之战也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李学坤微微一笑说道。

    “李大司令,即然你这样说了,你说吧,你该怎么谢我?”张爱灵问道。

    “这请你吃一顿大餐吧。”

    “大餐?不要。”张爱灵摇了摇头。

    “要吃,就吃街边的酸辣粉儿,我特别爱吃这里的酸辣粉儿。”张爱灵微微一笑,露出两排好看的皓贝。

    “那走吧。”李学坤微微一笑,对身后的牛刚说道:“远远的跟着吧,不要太近了。”

    “是。”牛刚眨了眨眼睛。

    一男一女,两个人走在大街之上,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火红的大红灯笼亮起,街边的小贩却传来不时的叫卖声,此情此景,让人觉的这里似乎远离了战争,仿佛是世外桃园一般。

    张爱灵轻盈的走在大街上,穿着这里少见的高跟鞋,时而背着手,时而甩开双臂,时而低头看着路面,时而仰头看天,不变的,是那唇角处的一抹甜蜜的笑容。

    “你看,星星多美啊。”张爱铃指着天空说道。

    此时的夜晚,繁星璀璨,没有大城市的喧闹与污染,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是啊。听说,天上有八十八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李学坤一笑说道。

    “咯咯”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张爱灵妩媚的看了李学坤一眼说道:“想不到你知道的这么多,一定是读了不少书。”

    李学坤听这话脸一红,自己读的书再多,也不可能与张爱灵相比,这可是有名的才女啊。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些关于星星的书,只是,年头太久,已经淡忘了。”

    “是啊,时间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可以医治人身上与心理的伤痛,只是,有的东西,却并不一定是时间所能医好的。”

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年三十() 
“是啊,时间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可以医治人身上与心理的伤痛,只是,有的东西,却并不一定是时间所能医好的。”张爱灵幽幽的说着。

    说这话的时候,张爱灵脸上没有了笑容,有的,只有淡淡的哀伤。

    “你指什么?”李学坤问道。

    张爱灵幽怨的看了李学坤一眼,口中说道:“难道我说的你不明白?”

    “到底是什么嘛。”李学坤挠了挠头。

    “人都说你聪明,可我看,你有时候怎么这么笨呢?”张爱灵不由气的一跺脚。

    “情之一字,无论任何人,多长时间,都是无法改变的。”

    “问世间情问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李学坤不由笑了,他终于明白张爱灵在说什么了。

    “可是有的爱情,注定不会专一,你能接受将一份爱情分成几份吗?”李学坤问道。

    张爱灵沉默了,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宁缺毋滥,并不想自己的爱情与别人分享。

    张爱灵摇了摇头,脸上有些凄然之色,她幽幽的说道:“最起码,我现在是无法接受的。”

    “哎。”李学坤长叹一声,两个人谁也不再说话了,就这样走着,走着,默默的向前,直到看到一个卖酸拉粉的小摊儿。

    “酸辣粉啦!卖酸辣粉啦!”小摊的摊主叫卖着。

    两个人默默的坐了下去,李学坤叫了两碗酸辣粉,两个人吃着,谁也不再说一句话,末了,李学坤吃完了,他才发现,张爱灵的酸辣粉,竟然一口也没有动。

    李学坤知道那是因为什么,他不由长叹一声,嘴里重复着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李学坤将张爱灵送回了住处,两个人一路上谁也没有再说一句话,就这样默默的分开,北向而行,张爱灵突然转过了身来,向着李学坤说道:“哎”

    “嗯?”李学坤一愣,转过了头来,眼中充满了期待之色。

    张爱灵却长出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口中说道:“我没有事了。”

    “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找我。”李学坤说完,大步向前方走去,远处一直远远跟随着的牛刚和两个警卫立即跑了过来,将李学坤护在了中间。

    李学坤回到了住处,这一夜,他彻夜未眠,李学坤不断回想着自己的一切,自己到底爱谁,薛寒梅,徐曼曼,张爱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