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第三帝国-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昱有点尴尬的道:“不符合。”
刘曜反问道:“既然都不符合,那如何招募?招募来做什么?”
顿了顿,他补充道:“别跟我说捉奴队的成员多多益善,也别以为我不知道那些人的真正心思。”
程昱闻言,不好意思的道:“荆州乱起,外面传言说主公与新任的荆州刺史度公是好友。所以,主公打算组建义勇队伍,助度刺史平乱。那些人,大概是冲着义勇身份来的。”
刘曜露出一副沉思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欢快。
程昱这么说,说明洪保保散播的小道消息已经起了效果。
对于洪保保的表现,刘曜感到相当满意。
就在程昱等待刘曜开口的时候,刘曜却从桌面上捏起一张纸,示意程昱取走。
程昱会意,起身接过那张纸。
他低头一瞥,目光立即被纸面上的图像牢牢吸住,那是一朵由三块花瓣组成的莲花图案!
“他们想加入义勇队伍,前去荆州支援荆州刺史平叛当然可以!”
“保国安民,杀贼建功,我身为郡都尉,岂能挡着?”
程昱喜道:“主公是同意了?”
他现在已就任滇池县令,必须为滇池县的民生治安负责,防止城外那些家伙乱来。
听刘曜话里的意思,应该是乐意让那些人参加义勇队伍,前去支援荆州。
“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组织纪律难成!”刘曜沉着脸,郑重道:“谁知道他们去了之后会不会与反贼同流合污,从而败坏民生,祸乱郡县?”
程昱紧张的低下头,小声问道:“请主公示下。”
于是乎,刘曜进入滔滔不绝的演讲状态!
“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指挥!”
“少年人心性未定,不知善恶,稍加引导便可对其思想产生影响,甚至直接更改其想法。”
“可城外那些人不同,他们不是为人父者,就是驰骋乡里的游侠。”
“若让这些人在思想上达到一致,仅仅凭借‘忠于帝国,守卫家园’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切实的利益,他们为何这么积极?难道真的都不怕死吗?”
“当然,我相信他们之中必然也有真正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士!”
“因此,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服从性,为统一思想的前提条件!”
“经过之前一个月的训练,我想他们的服从性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那么,下一步则是要让他们有找到组织的归属感!”
关于“组织”、“归属感”等词汇,乃是刘曜给百姓集团高层干部开会常用的名词,之前他都专门解释过,所以程昱能够理解。
“既然要他们找到组织,那要先有个组织。”
“我的计划是,成立保国安民会!”
“‘保国安民会’存在于世的目的与职责,就像其名称一样——保国安民!”
程昱能够理解“保国安民会”的意思,毕竟义勇队伍的存在,就是为了剿灭反贼,恢复郡县之间的秩序,等于保国安民。
“若杀贼建功,得朝廷封赏,也算博得一前程。”
“即便日后,他们当中有人封侯拜相,只要没有退会,其仍然是保国安民会的成员,肩负着保国安民的职责!”
“既然职责所在,那就不得为非作歹,败坏法纪,为祸百姓!”
“否则,保国安民会将以违反组织纪律为由,派人将其秘密抓捕,进行囚禁或格杀!”
“至于保国安民会的纪律,我拟定了一份草稿,你可以看一下。”
说到这里,刘曜又递了一张纸给程昱。
程昱起身恭敬的接过,认真看了好多遍。
他每看一遍,都觉得心惊胆战!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程昱看着这副标题,大脑瞬间如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的狂奔。
他能想象得到义勇队伍,将会成为和刘曜掌控的郡县兵、保安、家丁等武装队伍一样的仁义之师!
刘曜照搬了后世太祖的军纪,拿来治理他麾下的武装人员。
一般的义勇是没有受人雇佣,自发自愿帮助朝廷镇压叛乱的义士。
但入了保国安民会的义勇,将受到组织纪律的制约,成为肩负职责的会员!
普通的义勇,在叛乱平定后,大都会各自回乡,相互之间少有联络。
而入了会的义勇,则必须服从组织的调度。
换句话说,这等于藏兵于民!
程昱脑海当中,已经想象出了刘曜在未来举兵造反的场景!
“这莲花图,就是为了标新立异,区别敌我!保国安民会的每个成员后背上,都必须纹上一朵莲花。”
“寓意为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
“因此,保国安民会还可以叫‘莲花会’。”
第54章 转折点()
延熹五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对于刘曜来说,也是重大转折的一年。
四月,他用自己的“脑残粉”众中学生,去担任益州郡各县县尉、保安分队队长、镖局镖师中队长、庄园家丁中队长、骑兵中队长、捉奴队各中队长,从而完成了全郡军事系统的建立与统一!
近四万人的武装力量,给了刘曜强大的自信,也让他麾下众人斗志更盛!
五月,他成立了莲花会,并用莲花会把义勇队伍控制起来,对荆州进行支援。
而严颜等四十九名少年家奴,单独组成少年义勇队,也开赴了荆州,助度尚一臂之力。
根据探子送回来的消息,刘曜得知,严颜等少年义勇作战十分勇敢,深得度尚欢喜。
由于刘曜一再强调,战场上以保命为第一要务,尽量捡软柿子捏。
而且众少年义勇,又携带着刘曜让工程部特地制造的小型钢弩。
他们虽然难免会负伤,但目前却没人死亡。
在得知众义勇乃是刘曜特地招募派来助他的之后,度尚非常感激!
并亲自回信刘曜,承诺叛乱平定后,会向朝廷表功,举荐这些少年到军中任职。
于是乎,通过荆州之乱,严颜等少年打入了东汉王朝的军方体系,刘曜也顺利实现了对军方的初步渗透。
六月,他联络众太学生同学,成立一个专属于太学生、各郡学生的士人组织,名曰忠义学社。
忠义学社的成立,虽是件意料之外的事,但在刘曜看来,这好似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
学社建立的起因,源自于太学生运动!
史载,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恶绝宦官,不与交通”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也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又发起集会,“诣阙讼之”,使皇甫规得到赦免。
实际的情况是,皇普规被诬陷发生在延熹五年的四月底,太学生运动则发生在五月上旬。
正是因为刘曜的穿越,太学生运动结束之后,有些太学生们跑来了益州!
说来也真是巧的很,之前刘曜为了确保马场的安稳。
他在延熹五年的二月初,派镖局送了两套淋浴和马桶,给陇西郡当地豪强董卓。
三月中旬,董卓收到了淋浴和马桶。
对于马桶和淋浴这种新鲜事物,三十岁出头的董卓也十分好奇。
他按照“说明书”命人组装了一套淋浴、一套马桶。
“贴心!”
“真贴心!”
“非常贴心!”
董卓使用之后,惊叹不已!
如此巧妙的东西,自然价值非凡。
他知道朝中大宦官贪财,于是在四月上旬命人送把剩下的一套淋浴、一套马桶送给了中常侍徐璜。
徐璜使用之后,立即召董卓入京,并向皇帝刘志讨一个羽林郎的职位赐给董卓,并追问两样设备的来路!
董卓不敢隐瞒,一五一十道出了淋浴、马桶的来龙去脉。
徐璜认为这等巧妙设备,若运到洛阳,一定非常受贵族富豪的欢迎。
他决定命人走一趟益州,按照董卓提供的线索,去找刘传喜索要能工巧匠。
紧接着,四月底皇普规从西北平叛归来,因不愿贿赂徐璜,而被徐璜诬陷下罪。
随后就发生了太学生运动。
徐璜正一门心思琢磨着靠淋浴、马桶发财的事,被太学生一闹,也没了心情。
天下间没有不透风的墙,众太学生很快得知徐璜收了两样“巧物”。
多方打探之后,他们获知了巧物来自于益州郡滇池县的线索。
有十三名侠气过重的太学生,纷纷自带干粮,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了滇池县。
他们打算干掉生产淋浴、马桶这两样“败坏人心”的工匠,以正人心!
结果,当他们来到滇池县城之后,吓了一大跳!
他们发现脚下踩着的县城主干道,坚硬如石、平坦如镜、又宽又长!
道路中间放着一种很长很长的隔档物,将路上的行人分成了左右两边。
行人皆靠右行走,道路上每间隔约六百步,隔档物中间就会断出一个缺口,供行人换道。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涵盖日用百货、时蔬、各类禽肉、水鲜、服装、陶器等成百上千中商品的综合大商铺!
同时,他们惊讶的发现,城中的百姓个个精神饱满,忙忙碌碌,各有事可做。
街道上还有十二三岁的少年,身穿统一制服,维持秩序。
他们还看见了神奇的两轮自行车!
“仙术?还是幻术?亦或者这里是仙境?幻境?”
他们印象中的益州郡,那是汉夷混居的边境,应该是脏乱差、民不聊生的代表。
然而,眼前看见的和身体触碰到的,正告诉他们这一切并非是虚幻,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百姓集团’是什么?”众太学生皆心生疑惑。
他们看见街上巡逻的保安所穿制服,与少年保安穿的样式一模一样,胸前都绘了“百姓集团”四个字。
至于综合大商铺的名字里也带着“百姓集团”四个字,乃至县城之中的许多面馆、旅馆、餐馆、酒馆的名字上也带着“百姓集团”的字样。
当他们这些太学生游览县城的时候,看守北城门的守卫,早在发现他们之后,就已经立即向上级进行了汇报。
刘曜很快得知有群外来的士人进入了滇池县城,甚至他还得到了这群人的“大头画”。
所谓“大头画”乃精通绘画之术的画师,以超快的速度,用图影的形式还原了某人样貌的画作。
刘曜发现这十三名太学生当中,有三个人他认识。
一个是张俭,字元节,跟刘曜一样,老家也在山阳郡高平县,比刘曜早一年入太学。
一个是岑晊,字公孝,南阳郡棘阳县人,跟刘曜同年进入太学。
还有一个是王章,字改之,会稽郡山阴县人,比刘曜晚一年入太学。
刘曜记得,原历史上,党锢之祸发生后,张俭、岑晊与刘表等八人被并称为八及,其中八及之首就是张俭。
至于王章,刘曜隐约记得他好像是八厨之一,具体记不清了。
尤其是张俭,刘曜对他的印象特别深!
不仅是因为此人在青史上留有美名,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即“望门投止”的成语典故便来自于他的身上!
这等人物来到滇池,那可是有大事!
刘曜一点不敢大意,连忙派人去迎接众人入住金钟庄园。
第55章 所谓党人()
一般意义上的“党人”,乃是东汉王朝中后期那些反对外戚、宦官专权之人士的统称。
党人大多为士人出身,但并非天下所有士人都是党人。
因为能称为党人的,要么是官僚一员的“清流”,或在野名士、或太学生、地方名士之中的“清流”。
“清”是党人的特征之一,“反抗外戚、宦官专权”是党人的特征之二。
历史上的党人不是他们自称,而是民间百姓给他们起的外号。
所以,不“清”者,是无法称为党人的。
根据这个定义,刘曜必是党人无疑。
他是太学生出身,目前又担任朝廷郡尉,其名望在益州郡之盛,若为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至于所谓的“党人集团”,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
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松散联盟,靠党人之间的相似政治态度和道德准则在维系着。
凭借这种关系,党人相互结交,彼此欣赏。
若有人成为当权者,那便会举荐同道好友上任,或在危急时相互声援、互相扶持。
党人之中的清流官员,一般有儒学生出身,大都来源于强宗世宦,主要代表的是豪族利益。
党人之中的在野名士,他们或是对腐朽的黑暗政局感到失望而蛰伏不出,或是关注时政而参与政治活动,为当权清流呐喊声援。
“清流”反对“浊流”的有力武器之一就是互相褒重、激扬名声、品核公卿、贬议朝政的“清议”,而太学生正是清议最活跃最激进的推进者!
太学生是党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居住于帝都洛阳,又无官职政务傍身,所以他们有共同利益、情感纽带和交往便利的条件。
因此,他们非常关注时政,特别活跃,多以集体形式行动,与清流官员或名士紧密联合。
刘曜本就是太学生出身,对此的感受很深。
他在洛阳读书的时候,就参与过学生集会,也经常以集体形式受邀到某个清流官员家中议论时政。
刘曜记得历史上,党人为了反对宦官与外戚专权败坏朝纲,缓解社会上广大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矛盾,通过各种形式,向朝廷发出了自己声音。
两次党锢之祸,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宦官与外戚的专权坏政,广大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因此,在党人向专权坏政者发起挑战时,民间百姓是支持的。
当党人遭受迫害时,民间百姓又是同情的。
历史上,张俭逃亡过程中,很多人为了保扩他而全家被害。
《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这就是成语典故“望门投止”的出处。
或许历史记载有些夸张,但据此可知,当时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是真实的。
像历史上的党人陈番、窦武、李膺等忧国忧民者,虽然在党锢之祸时被宦官残害,但他们“杀身求仁”的气节却一直被后世推崇。
刘曜没记错的话,后世史学家们在谈起“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基本认为是这次事件残害了东汉王朝大量精英人士的生命,加速了东汉朝廷的覆灭。
《后汉书》评价党人:“赞曰:渭以泾浊,玉以砾贞。物性既区,嗜恶从形。兰莸无并,销长相倾。徒恨芳膏,煎灼灯明。”
一个“赞”字足以说明一切!
刘曜也认同这个观点,毕竟东汉后期党人的力量和作用还是很大的。
不过,经过洛阳两年的读书生涯,刘曜发现了隐藏在历史纪录之外的东西!
第一,党人内部也有许多派系,各派系间存在着相互压榨、攻击的情况。
第二,个别党人的品质是有问题的!
刘曜就记得与他同期的太学生之中,就有几个表面抗议宦官专权,背地里却与宦官亲属眉来眼去搞小动作的家伙。
换句话说,党人之中有些人反抗宦官、外戚专权,并非都是为了百姓利益,而是带有部分私心的!
第三,党人之中,有不少极端分子,这些极端分子里有人叫嚣着要把所有宦官都杀掉,也有人叫嚣着让士人参政议政,还有人更夸张,希望所有士人家庭不用交税!
刘曜认为这些嚷嚷着必须杀光所有宦官的人,有可能是“性别”歧视主义者。
不然的话,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当今宦官数量十分庞大,且手中权力来源于皇帝。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干掉所有的宦官,皇帝第一个就要干掉你!
而以非中枢官员身份参政议政什么的,等于抢夺皇权,皇帝更不可能答应!
至于士人家庭不用交税,当皇帝是白痴?
正因为刘曜对党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在见到张俭、岑晊、王章等十三名士人后,他表现出了热烈的欢迎,并没有展露出一丝半点的“跪舔”姿态。
随后三天,刘曜带着众人游览了滇池县的中学、医馆、农场、镖局等地方。
造纸坊(厂)、印刷厂、火器局等涉及机密的地方,刘曜是不可能带他们去看的。
至于住处,众人自然是留宿在百姓集团客栈之中,晚上县城中热闹的街景也让他们感觉到吃惊。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刘曜领着他们到了南城门外的郡尉府(庄主府)。
众人分主宾落座,各有侍从上茶。
待相互之间一阵寒暄、奉承之后,他们的谈话进入了正题。
张俭今年四十七周岁,从年龄上来说算是位长者,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十三名士人之中的首领。
既然分了主宾,刘曜自当坐在首席,而秦汉以右为尊,张俭居于宾客之中的右边之首位,岑晊、王章依次次之,其他人各有座位。
“刘使君若能到朝中主政,该是吾等诸生之幸耶!”张俭由衷的道。
滇池县的一切,足以证明刘曜执政理民的能力。
张俭认为,假如刘曜进入朝堂,一方面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方面也能为在野士人说话。
因此,他接下来说了许多劝说刘曜的话,极力推崇刘曜去洛阳。
刘曜是不可能去洛阳的,但他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否则张俭的面子往哪搁?
第56章 贤臣在士人之中()
“诸君上次集会,使皇甫公得到赦免,可见诸君的力量已经能够影响朝局。”
刘曜先阐述了一下事实,然后借此告诉他们,洛阳的太学生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我若离开滇池,贪官污吏定会卷土重来,那时‘汉夷’矛盾再起,西南地区的吏治必将败坏!到时候百姓怎么办?谁来替他们做主?”
刘曜虽然用的是反问句,但答案再明显不过。
张俭等人的书可不是白读的,脑子转的不慢,很快就明白了刘曜话里的意思。
再联想到刘曜已经举家搬来滇池,用行动表明了他打算留在滇池治理边境的决心。
若张俭再“叽叽歪歪”,那就太不懂事了!
张俭见刘曜决心留下,也不再强劝。
他想到未来的黑暗,忍不住感叹道:“宦官专权,败坏民政,这样下去,国将不国!我已四十有八(虚岁),不知还能活几年,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见到宦官的覆灭,还天下一个太平!”
张俭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心声。
刘曜看着两鬓泛白的张俭,不忍心见他悲伤难过,于是开口道:“其实,若想天下太平,倒不一定非要消灭宦官。”
“刘景升,你莫不是与朝中阉人有故,为何替他等辩解?”忽然有人厉声指责道。
众人寻声看去,发现说话的是蜀郡张氏子弟张俞。
张俞字升济,看起来年龄也不大,估计和刘曜差不了几岁。
或许他与宦官有深仇,听不得别人说宦官的好。
但问题是刘曜刚才压根就没说一句宦官的好,只是表达了他的观点而已。
众人对于张俞的过激反应大惑不解!
张俞发现众人看自己的眼神有点奇怪,脑子一转才反应过来自己刚才太莽撞了,于是不好意思的道:“因家父遭阉人陷害而死,故在下对阉人过于敏感。并非有意打断刘使君,实为是在下之过!在下之过!”
刘曜不愿在这个话题上浪费时间,他顿了顿,接着道:“请问诸君,国朝世祖在位后期,天下难道不太平么?”
他话中的“国朝世祖”指的是开创东汉王朝的光武帝刘秀。
众人默不作声,等于是认同刘秀在位后期天下是太平的。
刘曜又接着道:“章、明两位陛下在位时,天下难道不太平么?”
他的话音刚落,众人之中的聪明者已经明白他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
“由此可见,‘天下太平’与朝中有没有宦官,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刘曜话锋一转,忽然问道:“那诸君认为‘天下太平’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张俭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有明君在位!”
“诸君也如此认为么?”刘曜看了其他人一眼。
见众人并无异议,刘曜接着又问道:“那当今陛下难道不是明君?”
“这?”
众人说不出话来了,就连张俭也陷入了沉思。
张俞却道:“是阉人欺下瞒上!”
他这话说的似乎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
所谓明君,应该是知人善用,亲贤臣,远小人。
按照张俭的所言,既宦官欺下瞒上,那就是皇帝用人之过错。
一个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