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第三帝国-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方政务体系内的官员及机构,必须全部集中在政府大楼之中办公。
政府可以有多栋办公楼,但各机构必须在同一个地方,禁止在其他地方修建别的办公楼!
军务体系的官员及机构与法务体系的官员及机构,也各有各的办公地点,前者叫地方武署,后者叫地方法院。
比如,益州郡的郡尉署长、郡武备署长、郡副武备长、郡警正、郡区警、警员皆在益州郡武署大楼内办公,益州郡的郡通判及下属官员皆在益州郡法院大楼内办公!
而且,在这些办公大楼的附近,便是地方官墅。
与刘曜在长安规划的中央官墅类似,九郡一区境内的地方官墅基本上是按照后世别墅群所建造。
虽然也分高中基三个品级,但至少做官的福利还是很丰厚的。
郑成与陈鹤谈完话之后,次日一大早,他就跟陈鹤共乘一辆新式马车,赶去了陈家乡。
这种新式马车类似后世观光旅游用的那种人力自行车,前面一个人骑行,后面是能宽敞的座位。
不过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后世的动力来自于人,现在的动力来自于马。
可以这么说,所谓的新式马车,等于是把木质车轮换成了自行车所使用的橡胶轮胎的升级版马车。
速度更快,稳定性更高!
身为滇池令,郑成必须再对陈家乡进行了一番详细全面的实地考察!
考察的结果令他非常震惊,他认为很有必要把陈家乡的合作社推广章程普及到全县!
郑成先是找到了益州郡郡守黄承彦。
黄承彦的妻子来自于荆州蔡家,算是刘曜的连襟,也是刘曜留在大本营的心腹之一。
他对于合作社的推广也一直非常关注,对于陈家乡的良好进展也有所耳闻,两个月前他特地去过陈家乡。
如今又过了两个月,没想到陈家乡的进展出乎意料的好。
黄承彦听了郑成的报告后,甚是重视,他觉得在全县普及陈家乡推广章程之前,必须先上报给楚王刘曜。
滇池县乃是刘曜起家的地方,不容有失,若未经刘曜允许,万一出了纰漏,就不是谁为此担责任的事,而是有可能会动摇刘曜大本营的根基!
事关重大,黄承彦写了一封信附在陈鹤的报告后面,作为六百里加急公文,派信使连夜动身北上!
为了方便区分公文的轻重缓急,刘曜早年对其进行了定义,分为马上飞递、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军国大事用八百里加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三千多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
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五十里扩大为三百里。
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
刘曜参考后世明清时期的驿站系统,把治下的驿站分为驿、站、铺三部分。
驿是地方政府接待宾客和安排朝廷物资的运输组织。
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
铺由地方郡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凡郡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
刘曜规定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三百里的速度传递。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注明四百里加急即以每天四百里的速度传递,六百里、八百里也是如此。
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虽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
按照当时的条件,能日驰六百里就算是相当快了。
人与马的体能是有极限的,一旦突破了这个极限,人与马都会死。
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比如边关告急、大规模聚众造反,不会启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但如遇紧急情况,启用“八百里加急”,基本上是跑死马的结果。
甚至送信人体质若是差一些的话,往往在把消息送到目的地后,很可能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刘曜穿越就是过劳死,他鉴于此点,所用的是既换人又换马的方式。
单靠一匹马难以跑到目的地,必须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
这样才能确保送信人和马不会过劳死,毕竟一个优秀的信使和马匹都是需要花时间培养的。
即便如此,当刘曜收到黄承彦的报告时,已是十天之后!
PS:求票!求票!求票!
第127章 意料之中()
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四。
长安已经下起了小雪。
按照五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的规定,距离下次的小朝议还有一天的时间。
刘曜是在昨天傍晚收到的报告,报告从长安城外的驿站转呈到他的手里,前后一共用了两刻钟的时间。
这份报告先是由信使送到京城外的驿站,再由驻守在该驿站的通政使将各地送来的公文报告分门别类之后,统一用书办监专用的马车运送到政务府书办监。
书办监是军务府、政务府专门处理地方与中枢来往文书的机构,其主官书办大监官阶品级为正六品,大监手下握有若干名官品为从七品的通政使。
通政使往往人数众多,专门负责挑拣文书,及对文书进行分类。
事关军务的文书,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后,先递交到军事堂下各总部、总署。
总部总署无法定夺的,再送到帅阁,由轮值的阁帅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军事堂会议。
事关政务的文书,也是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再递交政事堂下各部。
各部无法定夺的,再送到相台,由轮值的台相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政务府会议。
无论是军务还是政务,但凡涉及到军国大事,或六百里加急级别及以上的公文,必须上奏君主!
由楚王刘曜给出意见,然后该是军务府处理的,军务府去办,该是政务府处理的,政务府去办!
有关文书政令的处理,导致的最终结果,不管好坏,皆以“谁处理谁负责”为原则!
至于由御史台和谏议台组成的廉法府,有单独的公文处理机构,而且除了正常的监察御史、监察史下去地方暗访纠察不法之外,还有独特的“公车上书”机制。
所谓“公车上书”机制,是刘曜借鉴后世的匿名或实名举报信,发明创造而来。
任何人都可以写匿名或实名谏言,或举报、或建言。
每年三、六、九月,谏议台会与路部合作,派人驾驶公车,到各县收集谏言。
公车会在十一月底前,把这些谏言送到中枢的御史台、谏议台。
如此,地方百姓便可通过这种方式行使对政府的监督与建议的权力。
刘曜搞书办监,设立通政使,并非是他的发明。
他只不过对于秦汉时期的文书处理机构进行了改编,明确了其地位和职责。
刘曜不想学习秦始皇,每天批阅上百斤竹简。
假如把帝国比喻为一个庞大无比的集团,那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集团董事长,雇几个有本事的总经理替他干活。
总经理做得好就表扬或赏赐,若出了纰漏,那就拿其开刀或问责!
君主不直接处理问题,只有处理问题的人才会出错。
所以出错的永远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君主。
刘曜把政务推给了政事堂,把军务推给了军事堂,把司法权给了御史台,把监察权给了谏议台。
至于他,只需要给下面的各个机构布置好工作目标,时不时的检查敲打一下,做一个监督者及裁判即可!
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外如是!
言归正传。
且说黄承彦的报告乃是六百里加急,传到长安城外的驿站之后,被通政使归为政务文书,且文书级别仅次于八百里加急的军国大事,属于立即上报的一类。
随即便有专门负责传递此类高级别文书的通政使,直接在书办监专用的簿子上登记备案,越过堂部这个环节,直接递交到了轮值的台相陈耽手中!
陈耽,字汉公,东海人,汉灵帝时任司徒,以忠著称,历位三司。
历史上他因进言十常侍祸国殃民而被下狱,最后与刘陶一起遭到了十常侍的谋杀。
刘曜在八月份上旬拜杨赐为首相,李咸为左相,陈球为右相,郭禧、陈寔、袁逢、陈耽皆为副相。
这七位台相,除了首相杨赐之外,剩下六人皆兼任了堂部尚书的职务。
六百里加急文书,虽然还差八百里加急一个级别,但陈耽一看文书是来自刘曜的大本营益州郡,自然是不敢怠慢,立即拿着文书,起身进宫!
这个宫自然是未央宫,因为建章宫正在翻修,而长乐宫乃是刘曜家眷的居住地。
在建章宫翻修的同时,未央宫内部也有局部地方也在翻修。
翻修并不全是推倒重修,能利用的地方还是要利用,所以工程强度要比正在建造的皇城要小得多。
按照预计的工期,明年下半年建章宫与长乐宫的翻修就会结束,而皇城的修建及长安城局部地区的改造,恐怕要等到熹平五年才能竣工。
刘曜规划的皇城已开启修建的工程,其辐射的周边部分住房,也属于改造的范围。
这个宫城、皇城、长安城局部的规划图,乃是他参考记忆中的唐长安城地图,再结合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融合设计。
因为工程区占地面积相当的广阔,陈耽绕了好大一圈,才进入未央宫,见到刘曜。
刘曜当时见报告并未拆封,便当着陈耽的面,拆掉封泥,拿出了那份来自黄承彦的报告。
黄承彦在报告之中写的还算详细,措辞非常符合作为臣子的身份,许多该重点介绍的也没有含糊,该一笔带过的毫不拖泥带水。
刘曜对于益州郡滇池县原陈家亭亭长陈鹤还有些印象,并非是因其才能,而是其名字的谐音“陈赫”给刘曜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各地方合作社的推广,遇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在刘曜的意料之中。
任何一种制度,在推行的时候,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分配的是否公平公正。
若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那么推广起来不会太难,难得是执行者如何开动脑筋,去结合实际进行在大框架之下的调整。
生搬硬套是不行的,甩开上面自己单干也是不行的。
只有如陈鹤这样,带着想法,边干边思考,在实践之中进步,才是最佳的方法。
类似陈鹤这样,自以为自己搞得还不错,便递上一份自以为非常用心的报告的人,有许多。
第128章 奖与罚()
在任何时代都有大把大把的聪明人,这些聪明人就像千里马一样。
世上不缺千里马,缺的是发现千里马,为其提供平台展示能力的伯乐罢了。
加上陈鹤写的这份报告,刘曜手中“自以为合作社搞的还不错的报告”,便正好达到了第一百份!
有好就有坏,有喜就有悲。
上报吐苦水的文书数量,十天前就超过一百份!
在报喜的一百份报告之中,内容之详,举例之多,统计的数据之细,最具真实性的,唯有陈鹤这一份!
从古至今就有各种卖弄文字,用修辞手法来夸大政绩的报告。
刘曜很讨厌这类文书,他穿越之前学习过管理学,还是喜欢用数据说话。
他手中的一百份报喜文书,其中就有五十七份的内容不接地气,用词浮夸,令他不喜。
陈鹤之报告深得他的喜欢,他认为必须要发扬这种接地气的文书!
次日。
未央宫,偏殿。
众臣的山呼声平息之后,刘曜开始了他的表演!
“寡人要赢得三年之约,在各地乡里推广合作社制度,乃是为了让编户民富裕起来!然而,有些地方的县令、县长,竟欺上瞒下,将政事堂颁布之政令视为废纸!”
刘曜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声音从最初的平和,逐渐变得严厉,到后面几乎变成了怒吼。
大殿之中的众臣无不俯身,以头贴地,表示羞愧!
君主有烦恼,为事而忧心、愤怒,乃是做臣子的无能!
刘曜说这话,等于告诉在座诸位:“你们都是饭桶,为何不能替寡人分忧,把下面的害群之马揪出来?”
就在众臣惶恐的时候,他们的耳边响起了一句散发着杀意的话。
“看来,寡人的治下,仍有地方官员不希望寡人赢得三年之约!”
阻碍刘曜问鼎帝位的人,无论是谁,都将是整个楚王麾下既得利益集团的敌人。
不需要刘曜动手,自会有人替他扫平障碍。
刘曜看向桥玄,问道:“御史大夫,你说说看,按照朝廷的律法,这些渎职地方行政官,该如何处置?”
桥玄被刘曜这么一问,精神顿时一振,缓缓抬起头,挺起身子,恭声道:“启禀大王,此等视政令如废纸的地方官,本就犯了渎职罪,而合作社制度乃富民之善政,无视善政,实乃居心叵测,用心不良!其罪当诛!”
听了桥玄的回答,刘曜再看其他低着头的众人,发现无一个敢吱声。
这不光是因为桥玄是掌管律法的御史大夫,也不是因为刘曜只问了桥玄而没有问别人,而是因为所有阻碍刘曜赢得三年之约的人,通通别想有好下场!
说到桥玄,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狠人”在历史上的故事。
因他而问世的典故,著名的有“嫁母逼仕”、“知己相交”、“不允盗请”、“百折不饶”。
其中最能体现桥玄“狠人本色”的,便是其“不允盗请”。
说话,当年他的十岁幼子被盗贼劫持,劫匪要求他拿钱赎人。
一般人肯定会选择用钱摆平,但桥玄是世上罕见的“二般人”,他竟然拒绝了劫匪的要求!
虽然劫匪最终被抓住砍头,可他的十岁幼子也死在了劫匪手中。
桥玄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奸人无状,玄岂以一子之命而纵国贼乎!”(《后汉书》记载原话)
他后来要求朝廷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不得拿财宝赎回人质,让罪犯有利可图。
朝廷颁布此令后,京城之中劫匪掳人要赎金的事情,便没有再发生。
此外,历史上的桥玄看人非常准,他认为东汉末年天下将会大乱,而可以安天下会是曹操。
当时曹操既年轻,且也没有名气。后来曹操果然发迹,常感叹桥玄是他的知己。
这便是典故“知己相交”的来源!
“如此,那渎职的地方官员,便交由御史台全权处置!”
刘曜给地方官员不作为的事情上画了一个句号。
“丞相,你说说看,假若一个乡长在施行合作社制度之时,开动头脑,结合实际,在政令框架之下对具体之推行办法进行改良,乃至调整,从而顺利完成乡里合作社之建设。此乡长,是否值得其他地方官学习?”
杨赐昨晚就收到了陈耽派人送去的消息,知道今天肯定会被刘曜点名。
本以为会受到批评,毕竟有归属于政务系统的地方行政官员渎职,算起来是政事堂用人不察。
可刘曜压根就没有打算询问他的意见,直接让御史台按律法去处置渎职的地方官员,虽然这让政事堂很没有面子,但刘曜不追究政事堂之责任,反而又算很给面子!
面对刘曜的询问,杨赐表示政事堂将会颁布一道《学习滇池县陈家乡合作社推广流程》的公文,下发给各郡县下面的乡长,要求各乡参照陈家乡的推广流程,再结合本乡的实际情况来推广合作社制度。
“看来,寡人的治下,仍有许多地方官员为了能助寡人赢得三年之约,是真正的在用心做事!”
刘曜忽然又冒出这样一句话,令在场众人终于缓了一口气。
他顿了一下,看向人群之中的郭泰,朗声道:“教部尚书,有关陈家乡乡长用心思考,一心为民之故事,帝国时报这一期需出一版详细的文章!似陈鹤这般用心的基层官员越多,百姓之富裕生活来的才能越快!让你手下人好好写!”
“臣领命!”郭泰恭声道。
刘曜又道:“吏部该如何奖赏陈鹤,寡人暂且不管!陈鹤一心为民,于国有功,寡人先赏他十盒青艾香皂罢!”
八月份的时候,刘曜通过百姓集团商社,把肥皂推向了市场。
普通肥皂产量大,用来洗衣服,面向平民百姓,故而价钱较低,按照质量从几钱到十几钱不等。
高级一点的是可以用来洗脸和洗澡用的香皂,面向中产阶级,因为产量有限,所以价钱偏高,按照质量从几百钱到上千钱不等。
顶级的便是带有各种植物精油的香皂,由于产量的关系,每月限量销售一百盒,统一售价为三千钱一盒,每盒里面有两块。
因限量的原因,市面上有倒卖的顶级香皂,售价大约在五千钱左右。
刘曜直接赏赐十盒,等于变相赐了五万钱!
不对,远不止这个数!
这可是楚王赏赐的香皂,恐怕是有市无价!
第129章 再抓五万南洋蛮()
奖与罚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刘曜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由十二堂部与相台组成的政事堂现已成立了四个多月,虽说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新政的推广及宣传。
但交通及通讯体系作为政令公文上传下达的关键渠道,早在八月份就开始了修缮事务。
为何到现在传递信息的效率仍然没有提高?
刘曜的言外之意,是怀疑工部下面有些人员的工作不到位!
杨赐是丞相,乃政事堂之首脑,刘曜发问政事,他肯定不能闭口不言。
他非常清楚刘曜说这句话的原因——滇池县陈家乡的公文传到长安用了十天的时间。
这个时间在刘曜看来还是太长了,故而才会提到修路之事。
其实,杨赐误会了刘曜的意思!
四个月前,刘曜给工部下了一任务,即以最快的速度在原来的道路基础之上,以修缮和打通相邻道路(主要是国道)的方式,将他治下境内各郡县连接起来!
考虑到实际情况,刘曜当时命人绘制的交通路线图,皆在秦驰道的基础与西汉、东汉两朝廷后面建造的国道基础上,延伸而来。
真正需要新修建的道路,其长度加起来恐怕都不会超过三千里。
凉、并二州过去因为战争需要,道路时常修缮,故而这些需要新修的道路,大多是为了把原先的道路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网状交通路线,将益、荆、扬、交四州与长安联通。
麻烦的地方在于,这些规划之中的道路不是处于山间,便是位于沟壑。
否则以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这样的雄主不会不去开凿!
过去的历代雄主是有心无力,刘曜当年为了修建安南地区中转站的时候,早就弄出了黑火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造,简单的炸药包、手榴弹之类的热武器,已经可以作为开山裂石的神兵利器投入使用。
再加上犹如神物一样的水泥,修起路来,速度不可能会慢!
有这样超越时代的黑科技,修路的效率依然没有提高,这才是让刘曜感到不爽的根本原因。
“启禀大王,只因工部下辖人手有限,故而拖慢了修路的进度。”
刘曜听了杨赐的回答,愈发感到不满。
“寡人已将过去无偿之徭役,改为有偿,为何会无人可用?”
刘曜这话让杨赐感到自己的一张老脸火辣辣的疼!
当初众臣担心征发徭役会激起民愤,刘曜特地改过去的徭役为有偿徭役,即做工一日,以二十钱为报酬,且提供两餐。
新的徭役制度颁布之初,杨赐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率先称赞刘曜圣明,百官也一片称颂,就连老百姓也是非常开心。
甚至有京官感慨,未来再征发徭役,百姓肯定会非常积极。
这才过去几个月,难道就被打脸了?
非也!
而是刘曜要求政事堂颁布过一道政令,必须把工程人员伤亡降到最低,不准超过千分之三!
他治下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帝国的子民,说不定某个平头百姓就是历史上某个出身微寒的名将之父。
施工队不敢触碰这条红线,唯有小心谨慎,以至于拖慢了修路的进度。
此种隐晦的原由,杨赐不可能在这殿上当着百官的面说出来。
面对刘曜的质疑,他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