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第三帝国-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样子,必须完善储君培养制度,确保未来的皇帝之中不能出现傻屌!”
刘曜如此想到!
放眼中国帝国时代的历史,从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的朝代,以嫡长子身份顺利登上皇位的有几个人?
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的皇帝,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明成祖等更无一个是嫡长子!
关于储君的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他,此事也实在让他感到头疼。
“臣妾等才具有限,实在难以令大王满意,还请大王责罚!”
荀姜觉察到刘曜眼神之中透露着忧色,以为是她们递交的文稿质量不合刘曜的心意。
刘曜去没有接荀姜的话,而是直接下了一道命令,道:“王后,汇总修整条例草稿之事,便由你着手去办罢!”
“臣妾领命!”荀姜行礼道。
刘曜又补充道:“你有孕在身,不宜太过操劳,但又不能太闲。剔除重复,分清类别,汇编成册即可,此事不急在一时,给你三十日。”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蓉,道:“贵妃,你可领其他姐妹,闲时过来帮下王后!”
“妾身遵命!”陈蓉行礼道。
刘曜道:“寡人还有别的事,便不在这里陪你们了。”
话音未落,他已起身离开。
“臣妾等恭送大王!”
离开长乐宫之后,刘曜回到了他日常的办公地方——文成殿。
文成殿由原先的北宫(明光宫)其中的一个宫殿改造而来,属于刘曜的理政书房。
与文成殿对应的,是原由桂宫一个宫殿改造而来的武德殿。
这两个殿与其他规划修建之中的偏殿一样,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
文成殿自然无法与修建之中的皇极殿相媲美,毕竟未央宫皇极殿是将来举办大朝议、大朝会的地方。
它不过是刘曜理政办公的一个偏殿,占地面积约有一千七百多平方,连建章宫前殿的规模也达不到。
殿内的布局也比较简单。
进殿之后,便是一处宽敞的议事厅,约有八百多平方。
大厅左侧是书房,约有四百多平方。
书房与大厅直接相连,两者之间既没有屏风,也没有单独的门。
进入书房,迎面是一张长条书桌,两边各并排放置着数十个长腿藤椅。
朝右边向前,便是书房的内部,其中摆放着数排书架和几张长条书桌。
书架上的书,多数是刘曜时常需要查阅的资料,少部分是他构思草拟的制度、政令等各类文稿。
而在大厅右侧,则是一间约有四五百平方的活动室,其实就是刘曜用来练功与活动筋骨的个人体育馆。
刘曜走进书房,坐下之后,刚一拉开抽屉,便看见了那张长安规划设计图。
他拿起这张设计图,逐渐陷入了沉思。
虽说规划中建造的皇城、宫城以及长安城区,打着翻修的旗号在搞工作。
但相比之原先的长安城,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前文说过,刘曜是按照记忆中唐长安城图,来对眼下的长安城进行的翻修。
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最大的区别,在于宫城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前者的宫殿群,皆在整个城区的南方,从整个地图上看,属于坐南朝北的布局。
后者恰好与之相反,宫殿群在整个长安城的最北边,在堪舆图上看,属于坐北朝南的格局。
刘曜参照唐长安城的布局,自然是打算把宫殿群转移到整个长安城的北部,从而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
因为长安城向北发展就到了河边,只有向南发展才有无限的潜力。
问题是建筑物又没有腿,不能自己跑,若想实现刘曜的这一目的,唯有将原宫殿北边的居民区及东、西两市转移到宫殿群的南方。
如此一来,等于把汉长安城在地图上,掉转了一个方向。
这个工程实施起来其实并不困难,本质上不过是在宫殿群南边重新设计修建居民区及东西市,然后让百姓们搬迁过去即可。
刘曜规划的中央官墅、皇家学院、政务府、军务府、廉法府,甚至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皆属于需要新建的建筑。
工程尽管不复杂,但却非常浩大,以至于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竣工!
第133章 培养储君之法1()
王莽执政时期,在旧长安城南边修建的九庙及明堂、辟雍等远离城区的建筑,由于不受东汉朝廷的重视。
除了九庙之外,其他的各种建筑,经过这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毁坏。
刘曜规划之中的国庙,便涵盖了九庙,以及其他祭祀所用的庙宇,比如诸夏神庙、炎黄祖庙、纪念碑与神像群等。
在宫城方面,刘曜仅仅保留建章宫、未央宫、长乐宫这三大宫殿群,他将原先的桂宫、明光宫(北宫)皆进行了拆分,并入了未央宫与长乐宫。
至于未来的居民区及东西市搬迁之后,留下的地方,会被改造成皇家庄园。
刘曜收敛心神,将设计图放回抽屉,又拿出了另外一份稿件。
这是一份关于培养储君的构思文稿!
“传寡人口谕,召陈寔、荀爽、郭泰、杨赐、郭禧、桥玄、袁逢、庞德公前来议事,还有班恭、虞辰、程昱三人!”
守卫在殿门口的朱大鸿,忽然听到了刘曜的吩咐。
他立即疾步走入殿内,躬身行礼道:“属下领命!”
刘曜大约等了二十分钟,被他点名的众臣工便先后来到了文成殿。
众人之所以能这么快赶来,主要还是得益于自行车的助力。
见人都到齐了,刘曜便开门见山的说出了召集众人来此的目的。
“前些日子,众卿上奏请立王太子的章本,皆被寡人留中不发,乃是因为寡人还没有想好,该立谁为王太子!此次召集诸卿,寡人意与诸卿就储君之事,决议个大概的章程!”
刘曜话音刚落,顿时发现袁逢、郭泰、荀爽的面部肌肉瞬间紧绷了起来。
这三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感到紧张,那是因为他们害怕涉及到储君之位的争夺事件之中。
陈寔、杨赐、郭禧、桥玄、庞德公之所以淡定,是由于他们年纪大,经历的风雨多了去了,无所谓!
至于程昱乃是刘曜的家臣,他来参加会议,其实不需要有意见,其主要任务便是附和刘曜的观点,为自己的家主刘曜摇旗呐喊罢了。
当然,鉴于程昱的非凡才能,刘曜唤他来也有听听其关于储君方面建议的意思。
虞辰的妹妹现在是刘曜的王妃,他的兄弟虞玉又在外面独领一军,刘曜喊他过来,当然给他面子。
至于他的治世之才,摆在程昱、桥玄等厉害角色面前,还真不够看的。
换句话说,他只需要对刘曜的决定表示赞同即可。
班恭与虞辰类似,其兄弟班通在外面也独领一军,刘曜喊他来,一是给他面子,二是看重他的治世之才。
他只需要摆好姿态,在适当的时候,为刘曜的观点补充一些经典来源,为其增加说服力就好。
所以,班恭、虞辰、程昱都不会紧张,也不会感到不安或者害怕。
“众卿不必多虑,寡人意在储君培养之事,而非商议立谁为王太子!”
刘曜话中透露的意思很直白。
他不是找众人来商议立谁为王太子,而是要跟大家商议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储君。
顺着刘曜的意思仔细往下一捋,众人赫然明白了刘曜的真正意图。
刘曜竟然不打算立某一个人为王太子,而是要讨论培养储君的章程!
“寡人深知,储君培养之策,乃千古难题!然,既是问题,必有解决之法,不过是恰当与否罢了!众卿皆可畅所欲言,不用过虑!”
见众人你瞅瞅我,我瞧瞧你,都不说话。
刘曜有点着急。
“程昱,你说说看。”
程昱被点名后,先是站起来向刘曜行了一礼,接着便滔滔不绝的阐述了一番他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看法。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以法律明文规定,由嫡长子继承君主之位。
诸子的出生时间皆是唯一,而嫡母只有一个。
如此以来,嫡长子也只能有一个!
这样做,可以防止诸子为了争夺君主之位,而产生内耗,避免了对国家造成更加强烈的负面影响。
春秋许多的列国乃至西汉、东汉都是遵从这一规矩。
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也很明显。
若嫡长子昏庸,国家岂不是因他一人而坠入深渊?
若君主驾崩后,嫡长子年幼,那不是又会出现后宫专权的局面?
若君主身体素质非常好,像汉武帝那样,活了六七十岁,而嫡长子年龄太大,以至于死在君主前面怎么办?
是不是要立嫡长孙?万一嫡长孙年幼,岂不又是后宫专权的局面!
程昱说完了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看法之后,刘曜见众臣依然没有人愿意说话。
他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点名。
“班恭,你说说看!”
班恭站起来,躬身行礼道:“臣领命!”
他先是表达了对程昱观点的认可,认为嫡长子继承制的确有两面性。
接着便向刘曜及在场众人阐述了他关于立贤的看法。
他旁征博引,用了大量史料与典故,阐述他的观点。
班恭认为,立贤虽然感觉很美好,但实际执行起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他的看法,刘曜深以为然!
若抛开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贤,那么,请问何为“贤”?
不同人对于贤的定义可不一样!
倘若为“贤”制定一个标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
也不是!
试想一下,假如出现了多个符合标准的继承人,又该如何?
有人可能会说,那就从“诸贤”之中再选最贤的一个不就行了!
问题是,谁来选?
所谓“最贤”的标准又是什么?拿什么作为参考?
德行?还是才能?
这又靠什么体现?
假如是欺世盗名善于伪装的人又该怎么办?
刘曜可是清楚的记得,隋炀帝就是一个极善伪装的家伙,宋太宗也是如此!
不是说隋炀帝垃圾,但因为他的急功近利,葬送了大隋江山,乃是不争的事实!
刘曜可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美好江山,交给一个类似杨广那样的继承人!
至于宋太宗的“丰功伟业”,三言两语难以说完!
立长还是立贤,本就是千古难题。
刘曜相信,他面前这些大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对于立长立贤的问题,必然会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既然你们不愿意说,那我就点名让你说!”刘曜如此想到。
第134章 培养储君之法2()
“太丘先生,你说说看,是立长还是立贤?”
在刘曜的印象当中,历史上奠定颍川陈氏未来世家地位的人,乃是陈群的爷爷陈寔。
陈寔出身微寒,但他经过多年积累,眼下已与弘农杨氏等世家大族多有联系。
刘曜相信,陈寔的观点,与杨赐、郭禧等人不会有太大差别。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猜测很正确。
陈寔先是礼节性的表达了对班恭、程昱两位同僚观点的赞同,认为无论是立长立贤的的确确都有各种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从过去的历史记载之中,皆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案例。
陈寔的意见很简单,继承人的培养才是立长立贤之争的核心。
无论是立长还是立贤,不可否认的是所立继承人皆为君主之子嗣。
由此可以逆向推出一个前置条件。
假如培养继承人有一套成熟的规矩,只要不是继承人天生脑子有问题,比如痴呆、弱智。
那么在这套制度的严格培养之下,走出来的继承人,不说百分百德才兼备,起码可以达到中人之资。
尽管中人之资难以与开国之君相提并论,然而其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好好治理国家,至少可以做一位守成之君。
“先生能说出这番独到的见解,寡人甚慰啊!”
刘曜这句话乃是发自肺腑,并非礼节性敷衍了事!
陈寔属于透过“立长立贤”的表面现象,看到了这个问题内在的本质。
他的观念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教育才是决定继承人是否优秀的关键条件。
刘曜相信陈寔没有藏私,说的都是真心话,毕竟陈寔本人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陈寔的两个儿子“难兄难弟”,便是教育成才的典范。
著名的典故“梁上君子”,就是陈寔曾经教育家中子弟而产生的。
话说过去有一年庄稼普遍收成不好,那年的某天夜里,陈寔回到家中,觉察到自家梁上有个小偷,他没有报官,也没有喊人来捉贼。
反而召集家中子弟,来到梁下,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努力奋斗,作恶的人并非天生就是坏人,而是由后天的不良习惯所造就,就像梁上君子一样!”
小偷大惊,跳下房梁,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开导小偷道:“看你面善,不像坏人,你这种行为当是贫困所致,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说着还让家里人赠送了两匹绢给小偷,自那以后,全县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生过偷盗的事。
后人据此还衍生了许多鼓励人自勉的话,比如“宁可饿死,也不做梁上君子”!
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刘曜后面又点名询问杨赐、郭禧、袁逢,也得到了三人类似的观点。
至于郭泰、荀爽,则表示赞同“培养至关重要”的论点,同时也做了各自不同角度的补充。
荀爽与郭泰两人就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改变了命运,成为一代名士。
他俩对于陈寔的观点,感触是非常深刻!
因郭泰出身贫寒,故而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认为继承人最好能到民间生活一短时间,体察民间疾苦。
他强调的是了解百姓的生活,熟悉民间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荀爽非常赞成郭泰“体察民间疾苦”的论点,后面引用经典史料,比如春秋五霸皆遭遇挫折而后奋发图强,以各种鲜活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他更加强调的是挫折教育,颇有“唯经历风雨,方可见到彩红”的论调。
对于陈寔、郭禧、杨赐、袁逢、郭泰、荀爽重视教育的观点,刘曜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郭泰、荀爽又从大的培养方向上进行了阐述,强调体察民生与挫折教育,这两个方面,刘曜也非常认可。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恐怕也正是如此!
当刘曜接下来听完了桥玄与庞德公的观点之后,脑海中有关培养储君的各种思绪,顿时被理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
桥玄不愧是“狠人”,如今都六十多岁了,言语之间仍然散发着锋芒。
他既没有出于礼节而表达对前面众人观点的支持,也没有出言表示反对。
反而就规矩制度方面,给出了他独到的建议。
“祖宗之法不可废,长幼有序不可除!老臣以为,秦以前列国史上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人继承国君之位,乃是鲜有明确且详细、严谨的继承之法!以至于,许多君王全凭一己好恶,去选择继承人!”
桥玄此话说的乃是事实,春秋战国时期,大小诸侯国林立。
许多国家的确也有关于继承方面的法令,可由于其具体内容不详细,不严谨,有些事情上模棱两可,以至于各种规定名存实亡。
刘曜记得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要么凭君王喜好来定,要么在君王死后,由臣子们商量着拥立一位,甚至还出现两位继承人的尴尬局面。
“老臣以为,当制定详细、严谨、明确的继承之法!此法应以长幼有序为准则,将所有适龄继承人纳入培养范围,以长幼之继承序列、年龄之大小、才能之高低,做为判断标准!”
桥玄这话说的很符合他法家之人的性格,否则后世也不会有人把他当成酷吏。
刘曜很认同桥玄的观点,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是不受法律限制的!
哪怕后世二元君主立宪之中的君主,一样有着强大的权力。
想要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搞君主立宪,恐怕要等刘曜开启天下民智之后,再过个几百年才有希望。
在那之前,倘若刘曜的后代中出现某个类似汉武帝一样的人物,完全可以摧毁他创立的一切制度,甚至无视他所定下的继承法!
只有限制皇帝乱来,才能保证国家的整体走向不乱。
同样的,只有限制皇帝遵循继承法,才能体现继承法的真正价值!
而庞德公的一席话,恰好为刘曜提供这方面的思路!
第135章 培养储君之法3()
庞德公,荆州襄阳人。
历史上的庞德公曾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尤其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
明代大文学家眉公陈继儒将庞德公与黄石公并列,他称:“黄石公降一子房而隐谷城,庞德公降一孔明而隐鹿门,老子降一仲尼而隐流沙。盖名遂则身退矣!是射骂禽王之法也。故曰二公者,老子之徒也。”
原时空的刘表,出任荆州刺史之后,曾数次派人征辟庞德公,但庞德公都不原就职。
没有办法,庞德公大名在外,刘表只好亲自去请。
根据《后汉书》记载,刘表亲自去请也没有请动庞德公。
两人之间还有一番言辞上的交锋。
刘表首先对于庞德公隐居不出的行为进行质疑,他认为有本事的人应该去匡扶天下,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全自己一个人。
庞德公却针锋相对,他认为鸟儿筑巢于高林,龟鼋作穴于深渊之下,人也和动物一样,皆有各自对栖息地的取舍。
刘表见用匡扶天下的大义忽悠不了庞德公,于是改用财富来试着说动他。
当时庞德公隐居在山间,自耕自足,刘表又阐述了耕种不如做官,做官才能更好的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的观点。
庞德公仍然不为所动。
他认为世上的人追求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
他本人不愿意做官,乃是为了留给子孙一份安居乐业的追求。
刘表对庞德公“名利会给子孙带来危害”的观点不敢苟同,庞德公便举了尧、舜禅让,子孙得以保全,禹、汤虽得天下,将国家交给自家人,但夏桀被流放,商纣被周武王所杀的例子给刘表听。
庞德公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刘表知道对方是打定主意不愿出仕了,只能失望叹息而去。
其实,庞德公不愿接受刘表的征辟,乃是因为他看出来刘表不足与谋!
他的高徒诸葛亮与从子庞统皆效力于刘备,显然是他看出刘备不凡,值得与之谋!
刘曜穿越而来,先在中南地区埋头发展四年,接着用十年时间布局天下,最后挟天下士人、百姓之望席卷大半个汉帝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有了这样的成就,他才能用一纸聘书,撼动庞德公的心,令其与司马徽、宋忠等荆州学派的士人首领或入朝为官,或入谏议台为朝廷出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此时的庞德公才五十多岁,报效朝廷,展现抱负的那颗心还没有变凉!
刘曜这次唤庞德公前来,一是出于对其尊敬,二是打算借此机会考察对方的本事有多大。
此时的庞德公是谏议台之长,执掌着一颗代国民言印,有权检举各种违法的官员,就连御史台系统的法务人员也在谏议台的监督之下。
只不过现在的谏议台还没有展露出其可怕的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刘曜还没有给谏议台太多的权力。
廉政局的权限仅限于定期的抽查,其权力范围距离达到后世某港廉政公署的程度,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信访局眼下的核心职能,也不过是主要配合实施公车上书制度,让天下读书人借此展露手中议政的权力。
“回禀大王,臣以为御史大夫言之有理!”
庞德公先是以雅士一贯的作风,表达了对桥玄观点的赞同。
“以长幼之继承序列、年龄之大小、才能之高低为衡量标准,从而选择一位在继承序列上靠前,年龄合适,才能高者为法定继承人,实乃弃立长、立贤之劣势,而兼两者之优势也!”
众人听到这里,皆竖起了耳朵,刘曜也聚精会神,生怕错过桥玄下面的解释。
“所谓长幼之继承序列,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谓年龄之大小,即无嫡无长,兄终弟及!所谓才能之高低,即治国理政之能力!”
刘曜理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道理,此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