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传千闻言一愣,双目之中顿时表露出了极为复杂的神色。

    他目前担任着大统领的职位,统领着禁卫军。

    禁卫军大统领乃是正三品,相当于副军团长级别。

    他的下面还有正四品的左、右副统领,乃是正师长级别。

    禁卫军由大统领执掌,下分羽林、神臂两个加强营,由左、右副统领统帅。

    羽林营分中垒、屯骑、龙骧、豹骑四曲,神臂营分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四曲,每曲一千人。

    另有玄甲营金甲、银甲二曲,隐藏在暗处,保护楚王刘曜。

    金甲力士、银甲力士各一千人,分置一曲。

    宫内设庐舍以驻扎卫士,卫士昼夜巡警,检察门籍。

    左统领主宫门和宫内,与主宫外的右统领相为表里。

    右统领其实就是以前的中尉,也就是执金吾。

    只不过刘曜并不是皇帝,暂时用右统领来称呼此支军事单位。

    这样一股军事力量,再加上城门外的军营力量,守卫京畿重地足以。

    刘曜的感知能力超乎常人,怕刘传千多想,解释道:“寡人并非质疑禁卫军的防御力量,组建羽林卫,是为了培养军事方面的将帅之才!”

    “臣不敢!”刘传千连忙单膝跪地,抱拳恭声道。

    刘曜扶起刘传千,道:“所谓‘少年勇士’便是那些年纪在十二岁至十六岁之间,拥有异于常人的勇猛之力的少年郎!”

    他刚才用手指出的这四个地方,皆靠近边境,那里的百姓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武艺。

    因为没有武艺傍身的,在外敌掠夺边境的时候,要么被杀,要么被俘虏了。

    刘传千知道,在刘曜所划下的那些地方,一定有不少勇猛的少年郎。

    “良家子、孤儿皆可取之!”刘曜又补充道。

    在他说话的同时,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叠起来的纸。

    “这份名单你拿着,上面的少年,便是寡人所说的骨干!”

    刘传千接过名单,迅速打开扫了一眼。

    “五原郡吕布、涿郡刘备、涿郡张飞、河东郡关羽、常山郡赵云。。。。。。”

    他扫了一眼之后又连忙将名单收起来。

    刘曜走到窗边,负手而立,缓缓道:“幽州是陈王的地盘,你需要组建一支密谍组织,渗透过去,否则此事难以在三个月内完成。”

    转过身,他看向刘传千道:“寡人已经命令程昱将陈王、鲁王境内各郡情报人员的联系方式交了上来,日后这些人将由你单线对接。”

    “大王,这恐怕不合适罢?”

    刘传千不是怕程昱,而是不想做一个摘柿子的人,他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刘曜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道:“这是命令!”

    “喏!”刘传千识趣的低下头道。

    并非刘曜对程昱不信任,而是历史证明了,为君者不能把情报组织交给一个人去负责。

    历史上朱元璋见识了锦衣卫的厉害,后面不再启用。

    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有多厉害?

    昨天夜里哪个朝臣生气了,因何事而生气,都会被潜伏的锦衣卫化成图形配以文字,然后交给皇帝朱元璋!

    锦衣卫的可怕之处在于,该机构不受任何部门管辖,只听皇帝一人指挥。

    而且其组织框架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为最高统帅,下设各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户十四人,此乃该组织的高级领导。

    明朝建立之初,那些加入锦衣卫的人都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面试,保证无犯罪前科,而且还会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只有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衣卫。

    其主要职责便是侦查朝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

    不仅如此,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

    朱元璋在位期间,若朝臣被锦衣卫找上门,他基本上都会选择收拾好衣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总而言之,当时的锦衣卫在朝臣眼中,简直就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后,再次启用锦衣卫,而锦衣卫的威力一直到明朝末年仍然让许多官员闻之色变。

    大太监魏忠贤,之所以可以做到欺上瞒下,便是他独自掌握了情报系统。

    刘曜未来会建立一个类似锦衣卫一样的组织,但不是现在。

    他接着道:“至于凉、并二州境内的情报组织,需要你重新建立。”

    “大王既然命臣组建新的情报组织,臣斗胆,恳请大王赐名!”刘传千见刘曜新建情报组织的心非常坚定,便咬牙道。

    刘曜望着地图,道:“该组织既然因北方情报而成,便赐名‘玄武’罢!”

    刘传千单膝跪地,抱拳行礼道:“谢大王赐名!”

第149章 李儒() 
“在下李儒,草字文优,来自并州上党。尊驾见着面熟,你我是否曾在何处见过?”

    “哦?在下凉州姑臧贾诩,草字文和,似乎不曾见过尊驾,怕是认错人了?”

    “贾君既然与在下同列,该也是来自于招贤馆?”

    “李兄如何得知?!”

    “贾君岂非不知,在我左手边的两位贤士,亦来自于招贤馆!”

    “。。。。。。”

    文成殿大厅之中,李儒在跟身旁的贾诩套着近乎。

    两面巨大的屏风,将大厅与书房临时分割成了三个独立的空间。

    把书房与大厅分隔开的屏风上面,挂着一个长三尺,宽一尺的木牌,牌子上用隶书写了“禁言”两个大字。

    至于另一面将大厅一分为二的屏风上面,反而挂着写有“可议论之”字眼的牌子。

    允许议论的空间之中,跪坐着八个人。

    他们四人一组,分成了两排,皆面朝挂有牌子的屏风,背对着训练室的门。

    第一排从左向右依次是四十二岁的蔡邕、三十八岁的王允、二十四岁的钟繇(yao)、二十四岁的田丰。

    第二排从左向右依次是三十九岁的张角、三十四岁的张梁、三十四岁的李儒、二十七岁的贾诩(xu)。

    “大兄,我、我、我尿急!”张梁身体左倾,伸头将嘴巴凑在张角的右耳边,低声细语道。

    张角抖了抖胳膊,把双手藏进宽大的袖子,扭头瞪了一眼张梁,面露不悦之色,压低声音道:“憋着!”

    “大兄,你的手怎么了?”张梁发现张角袖子下的双手好像正在哆嗦,关心道。

    张角不仅没有回答张梁的问题,反而从双目之中表露出一种临时的厌恶之色,恨铁不成钢道:“若不是你记性异于常人,哪里会轮到你?”

    张角严厉的态度,顿时让张梁因紧张而空白一片的大脑,瞬间恢复了清明。

    “大兄说得对,若非我记性超乎常人,馆主也不会把我推荐给朝廷,更不会得到大王的召见!”

    张梁头脑一清醒,很快想明白了自家三兄弟从庐江郡赶来长安,经过层层考核而进入招贤馆的目的。

    还有为了应对楚王召见,他们兄弟二人提前准备的腹稿,也都慢慢浮上了心头。

    张梁的紧张情绪,在张角的一声呵斥,很快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血,以及脑海中越来越清晰的韬略。

    张角却没有自家三弟这般好的运气,没有人来呵斥他,以至于他隐藏在袖子下的双手仍然不受控制的哆嗦着。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皇帝的老农,忽然有一天不仅看见了皇城,更走进了皇宫。

    甚至在引路之人的带领下,游览了宏伟皇宫的内部,最后再即将见到皇宫主人的前一刻,让此老农等上一会。

    该老农紧张与激动的心情,就像此刻的张角一样。

    二十天前,凉州、并州、扬州三州境内同时推广编户民授田政策。

    庐阳县城内那些曾经在太平观内渡过正旦日的流民孤寡,成为了新政策的受益者。

    他们获得耕田,有了住处之后,除了感谢圣明的楚王,便是对危难时间,给他们提供栖身之所的张家三兄弟充满感激。

    有了这样一层人情关系,一传十,十传百,张家三兄弟的太平观香火之鼎盛,一时间盖过了万家祖庙!

    太平观搞的风生水起,自然瞒不过庐阳城内情报人员的眼睛。

    一线的情报人员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庐阳县的情报队长,县级主官(情报队长)直接通过特殊的交流方式,上报给了程昱。

    因为宗教祭祀是刘曜点名要求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程昱在获得这一消息之后,立即选择上报给刘曜。

    刘曜一看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角,哪里会放过,当然是要求程昱想办法把张家三兄弟全部弄到长安来。

    正好刘曜称王后,为了选拔人才,担任治下境内急缺的郡县级主官、佐官,以及为军方选拔将才,命人开办了招贤馆、募将馆。

    程昱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将张家三兄弟弄进了招贤馆。

    张角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通过这种“被招贤”、“被召见”的方式,见到心中的天命圣人。

    这种激动的心情与紧张的情绪,足以令他回味一生。

    李儒是现场八人之中,唯一一个和张角有着同样心情的人。

    他少年时期就立志成为一方郡守,治理地方,为朝廷出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奋发读书,家中亲友也十分支持。

    幸好他出身中产阶级,家中也有不少耕地,供养他读书还是绰绰有余。

    就这样,一直到三十岁的时候,他才在家乡有了一番名气。

    历史上,董卓入京废了刘辨,另立刘协为帝之后,李儒当时任将为弘农王刘辨的郎中令。

    后来董卓为了防止有人拥立刘辨,下令让李儒毒死刘辨。

    李儒或许迫于董卓的淫威,又或者为了谄媚董卓,选择执行命令。

    再后来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击败吕布,王允自杀,重新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控制东汉政权。

    李傕以贾诩为左冯翊,并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因为李儒曾毒死弘农王刘辨,汉献帝想治李儒的罪。

    只不过李儒受到李傕的保护,而得以幸免被治罪。

    再往后,历史上就没有了关于此人的记载。

    至于演义之中,说李儒如何如何厉害,或许是情节需要,或者却有野史记载。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李儒此人乃是为了权力和地位,可以向恶势力低头的人,等于是没有节操可言。

    当然,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识时务。

    但他至少没有做汉奸,刘曜虽然眼下已经不太缺人才,对于像李儒这样有一颗上进之心出身中小地主家庭的士人,他还是愿意给个机会的。

    毕竟,他需要用寒门士子来分化稀释世家大族对于臣权的控制。

    “蔡邕,大王召见!”

    就在众人交头接耳,互相攀谈的时候,程昱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PS:各位看官大佬对于本书新的封面,满意否?

第150章 有喜有优() 
刚才,刘曜找程昱了解了去年推行的各项政策的进展情况。

    各县太学分院的建立,早已在去年腊月之前完成了竣工。

    上个月月初,各县太学分院甚至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学员的招生。

    从统计上来的数据来看,截止到上个月月底,也就是二月二十八日,刘曜治下境内共有八万多人报名,只录取了六万多人。

    那两万左右被拒绝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通过各太学分院招生办的考察,而是因为每个分院的教室及宿舍目前最多只能容纳一千多人。

    被拒绝的人之中,包括了安南地区的一千多名学生,以及长安周边地区的一千八百多名学生。

    长安地区富人多乃是作为陪都,出于历史原因。

    而安南地区的富人数量多,便是刘曜穿越过来之后,一手创造的奇迹!

    十几年的发展,安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中产家庭!

    由于安南地区在刘曜称王后,从六个镇改组成了临河、广原二县。

    当时在修建太学分院的时候,是依照朝廷下的政令,每县只建一所分院的标准。

    否则,那些多出来的两万多人,绝对也会毫不客气的被收入各分院。

    可以说,各县太学分院的建立及短期招生情况,进展的非常顺利。

    这让刘曜很满意!

    眼下整个社会之中,除了世家大族与地方豪族,可以影响刘曜执政方针的便是这些中小地主,而他们不可能拒绝刘曜送上门的“橄榄枝”。

    虽然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橄榄,更没有流行橄榄枝的寓意,但是这些中产家庭谁不知道太学分院招收短期学员意味着什么!

    往大了说,是刘曜为了赢得三年之约,大肆培养士人的手段!

    往小了说,这是一次让中小地主家庭进化成大中地主的机会!

    虽说刘曜禁止土地买卖,限制地主进化,但以权谋利他们还是会干的!

    既然太学分院的建立与招生进展顺利,那么各乡国民学堂的建设、生育奖励的实施,与各地读书人找忠义学社开具士人证明的事情,也同样推行的顺风顺水。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谁敢在这样的事情上跟刘曜建立的楚王朝廷对着干,士人与老百姓都不会饶他!

    至于生产队与合作社等制度的推广也是一样,都是给百姓谋福利的,推行之初虽有诸多问题,但总体的反对声音很少。

    唯一令刘曜心生忧虑的便是编户民授田政策的推广!

    编户齐民的实施,解放了大多数被大中地主隐瞒的雇工、雇农人口,重新将原先被人为隐瞒的人口统计起来,进而编成一个个独立的户,为刘曜的楚王朝廷增加人口数量。

    人口的增长率是赢得三年之约的一个重要指标,推行这个政策,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多阻力。

    起初有杨赐、袁逢等世家大族,以及曹嵩这样的地方豪族率先带头执行,其他大中地主虽然不情愿,但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毕竟,当初各地豪强在归顺刘曜的时候,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拥有了军功爵,家中耕田也早已卖给了刘曜,现有的耕田乃是刘曜以军功爵所赐,属于爵位带来的福利。

    耕田数量减少了,需要帮忙耕种的雇工与雇农也不需要太多。

    编户齐民就编户齐民罢了,反正他们的钱财依然在自己手里,少一些奴隶和雇工还能少交税。

    可是等刘曜推行编户齐民第二阶段,在执行授田政策的过程当中,有不少郡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从而严重影响了授田的进度。

    对于那些早就归顺刘曜,把耕田卖给刘曜,换来可继承的军功爵的地方豪强来说。

    他们因为没有了大量的土地,已经算不上豪强了,授田不授田对他们这些户主有军功爵的人而言,无所谓。

    只要老老实实,不违法乱纪,或者吃相别太难看,爵位便可一直由子孙继承下去。

    若是编户民授田的话,按户来,他们家中年满二十岁的庶子就必须独立成户。

    而独立成户的人,可以享受编户民授田的权力,对他们而言,当然得说“这是好事”,没理由反对。

    尽管这削弱了大家族的力量,但这是两汉一直以来的制度,他们只能继续配合!

    何况,他们有军功爵的人,若已有的耕田亩数超过授田标准,虽然不另外再授田,但可领取一份补偿金。

    这对他们而言是真正的好事。

    只有那些原先迫于压力或形势,并非真心归附刘曜的人,以及那些原先把自己伪装成中小地主实际上是大地主的人,才会抗拒和阻碍编户民授田政策的推行。

    编户民授田的政策一旦实施,他们这些人,家中超限的耕田,必须强制出售给朝廷。

    之前刘曜的百姓军打过去,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换取军功,便是因为他们除了数额巨大的耕田,家中并没有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产业,即便有的话,也是某些见不得光的产业。

    否则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想不开的人,或者自以为自己吊炸天比刘曜还牛掰的人,当初都会选择归附刘曜,换取可世袭的军功爵了。

    当时百姓军所过之处,善人善行、恶人恶行被编成皮影戏或舞台剧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那些怀有侥幸心的地方大地主们,就像幻化成人身,隐藏在人世间的妖怪。

    而编户民授田政策犹如照妖镜,在照妖镜面前,一切妖魔鬼怪将会暴露其原形。

    假如见不得光的产业被发现,那就是掉脑袋的下场。

    至于每户按丁口授田,超出数额的耕田,只有强制出售给朝廷这一条路可走。

    原先还能落得一个可以世袭的军功爵,现在是什么也落不到了!

    许多人往往就是这么贪心!

    一方面想送家中弟子去太学分院读书,未来好做个朝廷命官,壮大家族。

    另一方面又不想配合朝廷的其他政策,觉得损害了自家利益。

    殊不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朝廷更不是为他一家一姓而服务!

    请问哪个男人不想广开后宫,夜夜做新郎?

    刘曜贵为楚王,他都没有放任欲念,广纳后宫佳丽。

    他极力克制,往小了说,是希望汉室江山继续延续下去,往大了说,乃是为了华夏的未来。

    至于那些阻碍朝廷推行善政的人,那就只能对不起了!

    刘曜绝不会心慈手软!

    ps:感谢潭深滨海大佬的月票!

第151章 自负的王允() 
文成殿。

    蔡邕起身离开坐席,步入书房之后。

    王允吞了一口唾沫,望着眼前的屏风,抬起袖子,擦掉了额头上细小的汗珠。

    他认识蔡邕,就像田丰、钟繇也认识他一样。

    他们四人能坐在第一排,首先是各自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多个大世家。

    蔡邕与杨赐、郭禧等人很早就认识,一直被杨赐等朝臣赏识。

    而钟繇的曾祖父钟皓又是颍川四长之一,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历史上的他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帮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被封东武亭侯。

    后来他得到曹操赏识,被委以重任,担任司隶校尉,替曹操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曹魏建立后,他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死后更是配享曹操庭庙。

    历史上的钟繇,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之外,对于书法一道,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擅长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甚至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这个时候的钟繇虽然才二十多岁,却已经很有名气了,但相比之蔡邕、王允,仍然差了一大截。

    至于田丰,纯粹是刘曜从招贤馆众宾客之中,意外发现的人才。

    历史上他被评价为“刚而犯上,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显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刘曜用他,不是把他当成谋士来用,而是另有打算。

    钟繇比之田丰,其才能足以治理一县之地,稍加培养,假以时日,做一郡守甚至台相也未尝不可。

    刘曜会召见他,主要原因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干。

    蔡邕与王允早几年就混迹朝堂了,虽说都是汉灵帝刘宏下面的小官,但也不是现在仍是白身的钟繇、田丰所能比。

    王允本以为自己会先被召见,没想到蔡邕在他前面。

    他之所以会这样想,乃是因为他有这样去想的资格!

    首先,王允出身官宦世家。

    王氏家族是太原郡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而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他虽出生豪门,却不迷恋和享受奢侈舒适的生活,反而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条件,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在学习文章经典之余,还坚持练武强身。

    坚持数年的修文练武之后,他已经成为了精通文韬武略的全才。

    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他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就这样,他在少年时期便从同辈之中脱颖而出,在整个太原也算小有名气。

    其次,王允十九岁就当上了郡吏。

    他在地方上做郡吏期间,秉公执法,铲除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方恶势力,赢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

    被他铲除的人当中有人在朝堂里有大靠山,他仍然无所畏惧,高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就这样,在他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若不是当年的并州刺史邓盛出手相救,恐怕他早就成冤死鬼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