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愤怒的李儒小宇宙爆发,拿起他父亲用的短刀,捅死了受伤的那个匈奴人,又趁另外两个匈奴人与其伯父战斗时不备,用刀捅伤了他们,并与其伯父合力杀死了他们。

    “若当时依然只有五个匈奴人,但路上却仅有你一人,你手中有一把短刀,没有弩,也没有弓,你会怎么做?不要撒谎,寡人喜欢讲真话的人。”刘曜抬起头,死死盯着李儒的那张脸,慢悠悠问道。

    李儒不假思索道:“回大王,小民宁死不做匈奴人之俘虏!”

    刘曜点头道:“勇气可嘉!”

    他看得出刚才李儒的反应乃是下意识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利弊,纯粹是本能的想法。

    虽然这个假设并不能证明李儒就一定是硬骨头,但刘曜还是决定给李儒一次展露他才能的机会,否则他也不会点名召见李儒。

    “寡人计划成立一个专门刺探匈奴、鲜卑等敌国情报的组织,名曰‘白虎’。你与匈奴人打过交道,寡人欲任命你为‘白虎’的负责人,你可有信心替寡人办好这件事?”

    李儒急忙下拜道:“草民必当万死不辞,为大王办好此事,以报大王之恩!”

    “你若死了,谁替寡人办事?所以,你不能死!而且,从今以后,你便是寡人的臣子!”刘曜打趣道。

    李儒满心欢喜道:“臣儒,必不辱命!”

    刘曜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份组建密谍组织“白虎”的草案。

    “你上前来,这个给你!”

    就在刘曜说话的同时,李儒上前从刘曜手中取走了那份草案。

    “此乃构建‘白虎’的草案,你拿下去好生琢磨,琢磨透了之后,可去寻商部尚书刘彪,接下来刘尚书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找谁取钱。拿到了取钱的办法之后,你再去拜谒通政署侍郎程昱,他会回答你具体的问题。”

    招兵买马需要用钱,打点关系换取情报需要用钱。故而,组建情报组织,没有钱财是万万不行的。

    “臣领命!”李儒收好草案,躬身行礼道。

    刘曜道:“你下去罢!”

    “喏!臣告退!”李儒激动地退了下去。

    刘曜从抽屉里拿出最后一份档案,低着头对朱大鸿吩咐道:“传贾诩!”

    在朱大鸿去唤贾诩的时候,他又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另一份有关建立军官学校的草案。

    刘曜知道贾诩是兵家人物,他就像韩信一样,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人,就该在乱世之中大放异彩。

    可惜刘曜穿越而来,未来不会有乱世!

    贾诩必须将他一身所学兵法韬略,尽数传授出去,为刘曜,也为汉帝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军官。

    这份组建军校的草案,便是刘曜专门为了贾诩量身打造!

    ps:求票票啊!!!!

第155章 匪霸之气()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历史上,他青年时期默默无名,仅有名士汉阳阎忠慧眼如炬,认为他可比汉初的张良、陈平。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陈平是平息诸吕之乱的主要谋臣,阎忠对于他的这番评价,助长了他的声望。

    即便如此,由于他出身中产家庭,并非豪门大家,以至于在最初加入东汉官僚阶层的时候,也只是依附凉州军阀董卓作为起步。

    等后面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所杀,他献计董卓生前的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尽管长安因他之计策被攻下,但随后没多久李傕等人自己作死,他见情况不妙,辗转成为了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他第一次献计,助李、郭夺下了长安,吕布败走,王允身死,长安及周边百姓死伤无数!

    他第二次献计,助张绣击败曹操,赢得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死于这次战役!

    由此可见其谋略之深!

    官渡之战时,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而后曹操获胜,基本上统一北方。

    从此,他又成为曹操谋士集团的重要一员。

    赤壁之战前,他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曹操的北方军团受到严重的挫败。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他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了魏王世子。

    在辅佐曹操期间,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等到曹丕称帝,他被封为太尉、魏寿乡侯。

    之后曹丕问众臣应先灭蜀还是吴,他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可是曹丕不听,结果征吴无功而返。

    作为一名谋士,先谋己,再谋人。

    他历任数位主公,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反倒步步荣升,不能不称赞毒士的谋略。

    历史上的他一共活了七十七岁,过世后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刘曜记得,后世的著名学者、教授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评论贾诩,认为他能在乱世之中审时度势,不仅自己活得时间很长,还保全了他的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由此看来,他可能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历史上的贾诩精通兵法,不仅收藏着许多著名兵书,而且还抄录了如《孙子兵法》数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刘曜认为,贾诩犹如张良、韩信一样,乃是为了平息乱世而生,应该在乱世之中施展其绝世谋略,大放异彩,从而名垂青史。

    若没有了乱世,他又该如何施展才华?

    或许,为汉帝国培养合格的军官,从一位军事教官先做起,应该比较合适?

    就在刘曜回想他印象中有关贾诩的历史记载之时,贾诩不卑不亢,举止有度地走了进来。

    他依照礼节,趋步向前,距离刘曜书桌前三米之外停下,躬身拜道:“臣武威待诏孝廉诩恭问大王圣安,愿吾王万寿无疆!”

    话音刚落,便顿首匍匐而拜。

    刘曜称楚王,建立楚王诸侯国之后,曾要求治下中高级将领、官员举荐人才。

    当时被他批准为孝廉的人共有三十多人,贾诩便是其中之一。

    “寡人躬安!”刘曜有些惊讶道:“孝廉请平身!”

    所谓匍匐,乃是像虫、蛇、龟一样躯体贴地的礼拜姿态。

    刘曜召见的八人之中,唯有贾诩一人用了这种匍匐而拜的礼仪。

    这种礼仪,在两汉乃至隋唐之前,通常是新臣首次面见皇帝时所用。

    而且此礼仪往往是新臣面圣之前,经礼官指点之后,才会掌握,属于特定场合使用的礼仪。

    贾诩整这么一出,显然是准备的非常充分。

    见到贾诩的真实样貌之后,刘曜发现贾诩真容与他想象中的差距非常大。

    他想象中的贾诩,应该是文士气质,即类似张良那样比较斯文。

    而眼前的贾诩,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一双俊逸柳眉,两只深邃的眼睛,八尺高的身段,乍一看非常酷,看起来更像一个霸气侧漏的黑社会扛把子!

    实际上,贾诩长这样一副样子和气质,也是环境所使,因为他出生在武威!

    所谓“金武威,银张掖”,武威乃西北重镇,那里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

    他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会夹杂匪气。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他才能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仅仅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光靠胆量恐怕也太过笼统。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就像刘曜现在看见的一样,贾诩身上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这股特殊的气质,才让强盗与比起来相形见绌,气为之所夺。

    毕竟,只要是个正常人,看见一个有着匪霸之气的男人,肯定不会把他当成人畜无害的普通人。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历史上贾诩投靠曹操之后,担心曹操猜忌他。

    “臣敬谢大王!”贾诩急忙再拜,随即起身,保持着弯腰姿态,站在原位一动不动。

    刘曜用略带紧张与希冀的语气问道:“孝廉觉得,寡人立国(称楚王)以来,施政如何?”

    对于前面七人,他是以王者姿态,经过试探、考量、审视之后,根据目前治理楚王国所需,对七人进行不同岗位的安排或培养。

    但面对贾诩的话,刘曜竟然放低了姿态,并非是他把贾诩想象的太强大,而导致他的王者之气被压制。

    乃是因为原历史上的贾诩太过“妖异”,真的拥有堪比张良、陈平一样的才能,所以刘曜才会对于贾诩的期望,高于前面召见的七人。

    贾诩向刘曜拜了一拜,随后不紧不慢道:“大王立国以来,励精图治,积极疏通郡县交通要道,乃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掌控;为体恤百姓,而用蛮夷开凿危险之路,广建有线电报,乃是为了增强朝廷与各地间之通讯!”

    他说到这里,低下头,用眼角余光偷看了一眼刘曜,发现对方没有太大反应,便继续说了下去。

    PS:下一章按要求进行防盗,所以恳请大家明天中午12点之后再订阅,给大家带来不便,步惊俗在此向众位看官大佬道歉!

第156章 军官学校() 
“大王颁布生产队、合作社、编户齐民授田等善政,此乃富民之策;在各县建造太学分院、忠义学社,加强对士人的管理和约束,此乃增加士人数量与品质之策;一道《汉化令》,再配以并、凉二州铁骑之威慑碾压,彻底解决了边羌、南匈奴之乱,此乃以夷填汉之妙计!”

    刘曜微微一笑,对贾诩的夸赞之词没有作评价,只是追问道:“孝廉此番来见寡人,可有献策?”

    贾诩不慌不忙,把手伸入怀里,取出一份早已写好的奏疏,呈递在手中,拜道:“臣诩蒙大王不弃,用为孝廉,纵使绝命陨首,身膏草野,亦不足以报大王隆恩!微臣斗胆,献策文一篇!”

    侍立在书房入口处边上的侍女眼疾手快,连忙走到贾诩跟前,接过他手中的策文,向书桌后面的刘曜呈了上去。

    刘曜接过折成数页的策文,打开迅速扫了一眼,这一看,却是惊得他心头一颤!

    贾诩竟然与刘曜想到了一块!

    他认为楚王国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既不缺执行善政的人才,也不缺推动政策所需的钱财。

    有太学分院、忠义学府、忠义学社来培养和监督士人,此可源源不断的为楚王国输送文臣。

    可惜有关武将的话,就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与监督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太学,教授的乃是君子六艺以及讲席善长的经典,其中君子六艺就包含了骑射。

    但是术业有专攻,像皇甫嵩这样出身将门世家的人,由于从小习武,又对军事耳濡目染,故而成人后便是将种。

    可类似皇甫嵩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至于其他下马能治政,上马可杀敌的人,不是说没有,而是相对来说还是太少。

    两汉乃至隋唐以前,文武是不分家的。

    读书不会武艺,甚至会被人笑话。

    刘曜称王后,乃是一方诸侯,治下楚王国军政并重是好事,可随着军政分离而产生的文武分家,也让许多有志从军的少年人,感到报国无门。

    尽管进入太学分院读书,通过结业考核后,可获得士人身份,参加官考取得名次便可进入官僚阶层,若想投身军旅,可申请转职调入军方系统。

    这样的一套程序走下来,对于那些立志从军的人来说,显然太过麻烦。

    所以,贾诩的建议便是希望刘曜可以成立一个类似太学一样,专门用来培养武人的官办学校。

    他不仅提了建议,更是按照自己的构想,针对建立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写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方案。

    首先,从楚王国境内选一处交通便捷的大郡。

    若是此郡府原来建的就有忠义学府,那就省事了,直接将其改编为武将学校。

    如此可以提高效率,快速建立一座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

    反之,则选择一处和城区有一段距离,但也不太远的地方,修建一座武将学校。

    由于培养武将,并不是像常规的培养士人那样,可能需要出操训练喊口号,甚至实战演练。

    为了不扰民,故而校址的选择,应该与城区有些距离。

    由于学生们需要吃饭,置办生活用品,所以校址又不能离城区太远。

    这样的话,未来学生们在进行实战演练时,可以组织一些闲来无事的百姓们去观看。

    以此提高学生士气,更可以通过百姓的口口相传,把武将学校宣传出去,为下次招生做铺垫。

    其次,在学校建立后。

    为了增加学生们对楚王、对楚王国的忠心,应该选择一位德高望重,对楚王忠心耿耿的老将军,担任学校的校长。

    当然了,若是楚王刘曜本人来担任学校的校长,那是最好不过!

    如果刘曜担任校长的话,那么所有的学生将会是楚王门生,仅仅是这个身份,绝对会令无数人趋之若鹜。

    学校的招生情况,肯定会非常乐观。

    不仅如此,由于刘曜是校长,经常与学生们打交道,天长日久之后,学生们对于刘曜的忠心度也会越来越高。

    假如未来武将学校的学生,有人经过努力拼搏,走到了很高的位置,他也改变不了乃是刘曜学生的身份。

    因此,贾诩强烈建议,若是学校建成之后,刘曜最好担任校长。

    最后,贾诩还提出一个观点。

    假如刘曜愿意担任校长,那么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可以出一道规定,要求日后所有的军中将领,都必须到该武将学校学习。

    如此可以硬生生给所有武将身上再套一个新的身份,即楚王门生。

    有这样一层师生伦常关系在,那位身居高位的武将,做事情就不能肆无忌惮。

    即便有人生出了不该有的二心,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此人但凡敢行不义之举,往小了说是不孝老师,往大了说是不忠君王。

    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在举事之初,便失去了大义名分。

    只要朝廷里有一个或两个头脑清醒的人,便能紧抓这一点,攻击那个不忠不孝的叛逆!

    当然了,贾诩认为,刘曜圣明无比,他的学生之中,不可能会出现不忠不孝的叛逆之人的!

    以上便是贾诩的策文大致内容。

    刘曜当然看得出来,贾诩的文章之中有不少夸大乃至绝对的成分。

    比如贾诩认为,刘曜的学生之中不可能会出现不忠不孝的叛逆,这就有些绝对了。

    还比如,贾诩认为若刘曜担任校长,可在未来适当的时候要求所有军中将领,都到武将学校学习。

    假如有些将领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万一有人关系与刘曜密切,比如他的岳丈,那这个规定就太刻意,太强人所难,甚至不近人情。

    也不是说这个规定不能执行,就算执行也是要等刘曜五六十岁或者六七十岁时,那些老一代将领大都过世之后,才算最为合适的时机。

    刘曜收起来贾诩的策文,望向对方,道:“寡人将会在汉中郡南郑县的忠义学府之中,划出一片校区,单独成立军官学校,而且寡人会兼任校长。”

    “大王圣明!”贾诩礼拜道。

    他的内心异常欢喜,没想到刘曜与传言之中一样,从善如流。

    “看来,我投靠楚王,是赌对了!”

    就在贾诩心满意足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刘曜的声音。

    “寡人任命你为军官学校的教导副主任,负责学生的培养,传授兵家学识。原汉中太守苏固会以名士的身份,被学校聘为教导主任,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至于第一期的学生,便是寡人接下来打算成立的少年羽林卫。”

    停顿了片刻之后,他继续道:“第一期学生的学制暂定为八个月,具体培养及训练科目,寡人这里有一份文稿,你可拿去仔细研读。”

    贾诩闻言大惊,他这才意识到,刘曜早就有了培养武将的计划!

    “你明日便动身,前去南郑县寻忠义学府的现任教导主任苏固。见到他之后,你们再决定下一步该如何作为。”

    “臣领命!”

第157章 诸夏神系谱1() 
张角出了文成殿之后,跟随引路的侍女,一路走去了专门储存历史文献典籍,被刘曜命名为“万卷殿”的藏书楼。

    万卷殿占地面积有三千多平方,共有三层,殿内目前收藏着自洛阳抄录而来大量历史典籍,比如西汉初年的历史记录,以及汉朝从秦朝继承的历史文牍等各类典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刘曜从滇池县地下室转移过来的孤本备份。

    当然,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所谓孤本也是相对过去竹简书而言。

    刘曜为了防止意外,类似过去非常重要的孤本典籍,再抄录成纸质书之后,至少印刷了十份备份。

    例如,吕不韦集其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刘曜给张角的授权有限,故而他来到万卷殿之后,只能查阅第一层的典籍。

    第一层存放的,大都是秦以前,及汉立以来的官方历史典籍,还有地方县志之类的书籍。

    由于把竹简书籍转化为纸质书籍之后,体积变小了,所以大殿第一层内那些书架上的书,并不算太多。

    来到万卷殿门口,张角从袖子里掏出身份牍片,接着又从怀里拿出刘曜刚才亲笔书写盖了王玺的王令,把牍片和王令一起交给了门卫审查。

    门卫验过张角的身份证明与王令之后,恭敬地向其行了一礼,恭声道:“张司丞这边请!”

    张角向门卫点点头,把牍片与王令收好,大步走进了万卷殿。

    他迫不及待的按照挂在书架上的指示牌,找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之后,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史书之中。

    大约一刻多钟之后,张梁也来到了万卷殿。

    “大兄!”

    当张梁走入殿内,寻找《史记》的时候,竟然看见了张角。

    张角见到张梁也是一惊,喜道:“吾弟被大王赏了何官职?”

    两人这一交流,才发现他们分别被刘曜任命成了教部编修署宗教司的左、右司丞。

    教部是十二堂部之一,编修署是教部下辖的数个署之一。

    而宗教司则是编修署框架下,专门负责宗教文献、典籍整理与编撰的机构。

    楚王国的行政机构,由高到低依次是相台及十二堂部联合组成的政事堂、堂部(总署)、署、司(局)、房、所。

    一堂部之主官曰尚书、一总署之主官曰总署长,皆是正三品。

    一署之主官曰侍郎,是正四品。

    一司之主官曰司正、一局之主官曰局正,是正五品。

    一房之主官曰房正,是正七品。

    一所之主官曰所正,是正九品。

    正五品的司正,手下面握有同为正六品的左、右司丞作为其佐官。

    每个司丞各执掌一房,每房由房正负责具体事务。

    若是该司对接的政务繁多,可以向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某署申请给每个房正再增设左、右二科,每科由科主簿负责具体事务。

    倘若两个司丞,加上两个房正,再加上四个科主薄依然处理不了庞大的事务的话。

    那么,该司正可继续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给每个科下面再新增甲、乙、丙、丁四室,由四室案首来协助科主簿处理事务。

    假如到了这一步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政务,那么该司正依然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给每室再增加两名书办,如有需要,仍可增加书办人员数量,但每室封顶限制十名书办人员!

    如果说每室十名书办人员全部满员,依然无法处理该司的庞大事务。

    这只能说明两个结果。

    要么该司负责人不作为,导致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要么是该司的职能,超出了一个司所能驾驭的范围,需要将该司升格为署。

    每个司正可以根据本司的具体事务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减下属机构。

    若是上面同意,那么该司正便可找吏部备案,填写用人申请,由吏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员分配。

    若是上面不同意,除了像同意一样写明理由,以正式的文件回复该司之外,还需要对该司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与调查,对该司的工作给予正确的指导。

    以上这些,都是各级主官的政绩考评指标之一,而且所占比重较大。

    这就是刘曜借鉴后世单位的组织框架,针对这个时代的官僚机构编制设定的规矩。

    他必须将简政与效率作为考评各机构主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以此才能杜绝或者说防止未来出现宋朝那样的臃肿政府机构。

    宗教司是刘曜必须要建立的一个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