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76章 鹰威() 
傍晚。

    雨过天晴。

    西方天际的红日,被一朵云霞缓缓遮住。

    依照每日傍晚必须训练的规矩,唐青与五名侍卫及没有轮值的水手们集合在了甲板之上。

    其他水手与侍卫都在当差,有的巡视周边环境,有的记录航行情况。

    从东到西,十几个人面朝唐青,站成了三排,呈现三字形排列。

    金色的霞光像水一样撒在他们的脸上。

    对于唐青来说,成大志算是个颇有前途的人,他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善于拍马,察言观色。

    他过去跟着唐青在船队履职时,船上黄豆芽的看守任务,由他带领小组负责,从来没有出过纰漏。

    如此一个有能力,又会说话的人,自然前途可观。

    唐青身穿深蓝色训练服,背着双手,在众人面前踱步道:“在今日的训练开始之前,本校尉想让诸位见识一下我唐某人的武艺,免得以后离开这个船队,到其他地方之后,忘记了我的名号!”

    成大志故作焦急道:“使君,大家都等急了,有什么拿手的本领,你施展就是!”

    唐青突然转身,瞪了一眼成大志,瞬间出手,同时呵斥道:“本校尉说话,哪里轮到你插嘴?”

    他的速度快若闪电,成大志竟然身体一抖,倒在了甲板上。

    成大志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歪着身体躺在地上,捂着肚子嗷嗷直叫。

    “这就是乱说话的下场!”唐青面无表情的言道。

    接着,唐青一把抓住成大志,抱住后者的腰,向上奋力一抛。

    成大志犹如人形木偶般被唐青抛上了天空。

    众人听着高空中成大志“啊”的惊叫声,皆用崇拜和震惊的目光盯着仿佛腾空而起的唐青。

    “我的娘咧!唐校尉天生神力啊!?”原先扯成大志衣服,阻止他说话的那个人忽然惊叫道。

    他的话还没说完,唐青就已经接住成大志,稳稳地站在甲板上。

    成大志挣扎了一番,脱离唐青的掌控,然后扑通一下跪在唐青跟前,叩拜道:“属下心服口服!”

    众人看着此次出海的船队主官远洋校尉唐青,久久说不出话来,他们现在已经被唐青强悍的跳跃能力,和可怕的臂力所折服!

    唐青觉得,他与成大志演的这场戏,还不够震慑众人。

    于是,他见众人静静发呆,无一人敢说话时,当场抽出佩剑,演练了一套剑法。

    这套剑法好似猎鹰出击,一击必杀,又好像猛虎下山,刚猛无比。

    旁观者们望着剑法,感觉通体冰寒刺骨,仿佛只要碰着一下唐青手中的剑,就会立刻殒命一般。

    他可是百姓军十三太保之一的鹰,战斗力可不是说着玩的。

    唐青道:“这是大王传授本校尉的剑术!”

    成大志面露夸张的表情,假装不知情,结结巴巴道:“校……校尉,你……你是大王的门生?”

    唐青点头道:“唐某自然是大王的门生,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讲到此处,他用鹰一样的眼神,从众人脸上掠过,道:“你们要记住,生是楚王的人,死是楚王的鬼,否是被我知道你们有人心怀不轨,以后别说我冷酷无情!记住了吗?”

    成大志率先大吼道:“记住了!”

    唐青补充道:“还有一点,就是你们要记住,大王是天命所归的圣君!圣君自然似神灵一样圣明无比,无所不知!黄豆芽可以预防水手恶疾,便是大王发现的秘密,仅此一条,我等在水上讨生活的人,就该以死相报!”

    见到众人产生了共鸣,纷纷点头称是,唐青满意的背起手,挺直了腰杆。

    恩威并施,才能收拾人心。

    唐青已经越来越成熟。

    唐青道:“废话不多说,此次训练开始!蹲下!”

    成大志等人听到口令后,迅速蹲下。

    唐青怒道:“慢了,重新开始!”

    众人急忙恢复站立的姿势,等待新的命令。

    唐青冷冷的道:“不要让本校尉动手!蹲下!”

    体重较大的人惯性也大,因此有两个胖子竟然滑倒了。

    成大志反应较快,在唐青没下口令之前没有做出什么动作。

    待滑倒的人蹲好之后,唐青接着道:“全部都有了,立正!”

    众人有了上次蹲下速度过慢的教训,这次做立正的动作反应非常迅速,个个标准。

    唐青拍掌道:“大善!军姿站的很不错,保持不动,站到——天黑!”

    下达这个训练的命令后,他转身便走。

    忽然,他听见有人用毫不再乎语气道:“不就天黑吗?这有何难,站就站呗!”

    唐青一听,心中冷笑一声,看来自己刚才的努力,依然没有震慑住所有人,仍有个别人不以为意。

    他回过身,来到众人面前,道:“既然你们军姿站的可以,骨头应该很硬。”

    有人开始猜测唐青想要干什么。

    也有人觉得想太多累,反正唐校尉叫大家做什么就做什么。

    唐青道:“立正!”

    众人急忙立正。

    只有成大志神采飞扬,面带喜色,他知道唐青要众人做什么。

    唐青下令道:“趴下!俯卧撑,每人一百!”

    众人一听俯卧撑,吓得不轻。

    但迫于唐青的“鹰威”,只好按命令行事。

    一刻钟后,众人做完了俯卧撑。

    唐青负手而立道:“休息一炷香的时间。”

    西边天际的红霞正在逐渐消失,淡淡祥云慢腾腾的飘来飘去。

    太阳已经落山,不过天还亮,夜幕即将降临。

    休息时间,唐青倒也不好再保持威严。

    毕竟他的一贯形象是“亲民”、“平易近人”类型的,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表露出鹰一样的犀利气质。

    他刚才的种种作为,乃是敲打那些传播流言的人。

    “你们谁的力气最大?”唐青换了一个姿态问道。

    一个体型壮实的护卫站出队伍,慢条斯理道:“启禀校尉,属下之前训练,可举起五百斤的卧牛石。”

    唐青认识这个外号叫“赛樊哙”的家伙,点点头,接着又问道:“谁的力气最小?”

    成大志站出队伍道:“禀告校尉,属下的力气最小,最多只能举起五十斤的石头,不像赛樊哙,跟楚霸王似的可以使重兵器。不敢欺瞒校尉,属下擅用轻巧型的兵器。”

    唐青故作疑惑道:“你了解汉初历史?楚霸王你也知道?那你回答我,吕太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成大志小眼睛溜溜一转,道:“主要有二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太后担心韩信谋反,次要的是高祖皇帝也不愿意见到韩信手握兵权不放,他希望韩信识时务。”

    唐青没有表态,只是不咸不淡的道:“你分析的也有你的道理。大王曾经说过‘读史可以增智’,我认为这‘智’并不是小聪明,也不是思考能力的提升,而是提高眼界,开阔心胸,增加遇事时的处理能力。”

    他扫了一眼其他人,破有深意地接着道:“诸位有空当多读史书!时候不早了,今日的训练就到此为止,解散!”

第177章 筹备官考() 
熹平三年,三月十四日。

    夜,亥出一刻。

    郭泰家中,书房。

    蔡邕与郭泰相视而坐。

    在他们之间,是一张案几,案几上放着五十根木筷子。

    郭泰从五十根木筷子之中,先抽出去象征“太极”的一根,交给对面的蔡邕,留中不用。

    剩下四十九根被他信手分成两半,象征“两仪”,左、右两边各放着一半。

    接着,郭泰从右边抽出一根,单独放在身旁的另一个案几之上,象征“三才”即天、地、人中的“人”。

    郭泰以右手食指,数左边的木筷子,以四根算做一个数次,剩下最后的余数,又被他放在了隔壁的案几上。

    蔡邕知道,四根木筷子象征“四季”,而余数象征“闰月”。

    郭泰以左手食指开始数右边那一半木筷子,方法和上面一样,余下来的木筷子也放在另一个案几上,单独起一列。

    蔡邕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刚才被郭泰拿到隔壁案几上的木筷子合在一起,不是五根,就是九根,至于剩下的木筷子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郭泰朝旁边看了一眼,发现案几上一共放着五根木筷子,那么面前案几上剩下的就是四十四根。

    他接着把五根木筷子合到一起,单独放在那个案几最上边。

    然后,他将面前案几上剩下的四十四根,再分成两半放在左右手中,又从右边众多筷子里抽出一根拿到隔壁案几上。

    然后,像上面的做法得一样,四根做一次来数,数完左边那一把筷子,再数郭泰右边这一把。

    两次余下的木筷子,加上第二次放到隔壁案几上的一根筷子,蔡邕知道,一定是四根或八根。

    而剩下的木筷子,不是三十二、三十六根就是四十根。

    郭泰看了一眼两边的案几,发现他数出来的共有八根,剩下的是四十根。

    接下来,他如法炮制来操作,余数又形成八根,其实也可以是四根。

    去除余数后,剩下的木筷子理论上不是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二根就是三十六根,而郭泰手里的是三十二根。

    以上三次分数木筷,叫做“三变”。

    而三变的结果有三种,即为一爻。

    郭泰现在得了一爻,但是一卦有六爻,他还需要反复分数木筷子。

    最终,经过他反复推算,得到了一个卦!

    “如何?”蔡邕问道。

    郭泰面露无奈之色,答道:“积去渴雨需饮食!”

    蔡邕听罢,面露喜色,道:“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此乃‘需德’之意,郭公为何不喜?!”

    郭泰回忆需卦的爻辞,然后对蔡邕言道:“蔡侍郎若知‘九三,需于泥,致寇至’的解释,便可明白郭某心中所想!”

    蔡邕恍然大悟道:“处处谨慎小心,才能保持不败。但若根据‘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此番若想官考顺利,还要用一颗恒心!”

    郭泰点头道:“蔡侍郎对易理研究颇深,郭某佩服!”

    “郭公廖赞了!”蔡邕谦虚道。

    见郭泰仍然深沉着脸,蔡邕忍不住问道:“郭公还有何疑虑?”

    郭泰叹息道:“现在敌人在暗,危机四伏,令我等分不清他们的实力,必须先探出敌人虚实。”

    “敌人?”蔡邕心头一颤,竟然忘了这茬事。

    郭泰口中的敌人,是指少数冥顽不灵的世家,与个别不满官考制度的地方豪门。

    他们为了维护一家一姓之利益,巴不得楚王朝廷保持察举制不变。

    可是刘曜早已颁布王令,在察举、竞选、科考的基础上,推行官考制。

    大多数世家选择了妥协,而他们这些少数派,必定不会束手就擒,肯定会在关键的时候搞事情。

    杨赐、袁逢、郭禧等身居高位的世家豪门首脑人物,肯定不会指使家中的子弟去干对抗楚王朝廷的事情。

    他们还不会傻到看不清天下大势。

    既然是百年世家,他们皆有自己的情报渠道来源,对于陈王、鲁王近期的作为,他们不见得就不如刘曜了解的详细。

    可以说,按眼下的情形发展下去,楚王刘曜肯定会毫无意外的胜出。

    他们就算想搞事情,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

    毕竟,军权握在刘曜的手中!

    就像荆州、扬州局部叛乱一样,郡县兵一启用,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镇压。

    郭泰并不担心有人敢在官考的时候惹事,他所忧虑的是官考的规矩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下来。

    在哪里考试?谁来主持官考?谁来监督考试?

    考试的科目有哪些?判断合格与否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判断?

    诸如此类的问题,若没有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出一套合理且严谨的规矩。

    那么,少数反对派必定会趁机转空子,对官考的结果进行质疑,从而撼动楚王朝廷的威信。

    蔡邕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担心,有些恐慌,甚至六神无主。

    他下意识问道:“郭公可有良策?”

    郭泰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眼前距离官考还有一个月,考场、主考官、监考者、判断成绩的标准等问题,郭某已草拟了一套方案,但仍需要先与吏部陈尚书碰个面,再听一听丞相的意见,讨论一下方案。最终,交由大王定夺!”

    蔡邕叹了口气,道:“也只能如此了!”

    “事不宜迟,明日你我便去政事堂办公署寻丞相和吏部陈尚书。”郭泰道。

    各堂部负责分内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仅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更不能越权插手,否则属于重罪。

    对此,刘曜下过明文规定。

    官考之事,涉及天下士人,而士人与教部关系密切。

    至于吏部,其职能涵盖了官员的选拔、调动、建档、考评等事务。

    官考是为朝廷选官,朝廷缺哪些官,职能吏部知道。

    所以,官考之事,吏部与教部是绕不过去的。

    就在蔡邕打算起身告辞的时候,郭泰忽然道:“蔡侍郎且慢,郭某欲与你详细议一议手中的方案。”

    “恭敬不如从命!”蔡邕也有此意,但他毕竟属于教部尚书的下属,有些话不方便明说。

第178章 再设三大总署() 
就在郭泰与蔡邕商讨官考方面事宜的时候,文成殿书房之中,刘曜正与刘彪、程昱、陈群庆三人在开小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的事情,朝廷需要提前去做。官考后再过一个月,随着新的基层官员上岗,朝廷将瞬间增加大量要拿俸禄的官员。官员的大量增加,必定导致财政负担加剧。而朝廷目前的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和盐铁、矿产。因此,为了保证财政稳定,朝廷就需要成立国营总署。所谓国营总署,即相当于由朝廷经营的各种商社,利润归为朝廷的财政收入。”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像百姓集团一样,刘彪、程昱、陈群庆三人静静听着,都没有发表意见。

    “只成立国营总署还不行,必须要有专门管理朝廷开支用度的机构,对朝廷的开支用度进行预算和统计。按照寡人之前颁布的官制,十二堂部并无一个部门负责此事。所以,寡人在下一个朝会上,会宣布成立财政总署,由此总署负责收税,和统一管理朝廷的开支用度。而且,为了确保商税及蓄奴税、雇工税的顺利征收,防止地方上的豪强偷税漏税,寡人决定调拨一个军的兵力,交给财政总署使用。”

    相比之专门负责商业经营的国营总署,有用专属军队的财政总署权力更大。

    刘曜回想后世各国的财政制度,发现米国的财政部制度很具有借鉴意义。

    他所说的这套思路,几乎就是照搬了后世米国的财政制度。

    刘彪、程昱、陈群庆觉得刘曜的想法很新颖,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好像有漏洞。

    刘曜捕捉到了三人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笑道:“为了防止有人中饱私囊,公器私用,从而背离成立国营及财政两总署的初衷,寡人将会对这两个部门施行承包制。”

    “所谓承包制,即把国营总署分成若干种类的商社,承包给非官方的民间商业机构,由其负责商业运营。所赚得的利润,朝廷得八成,民间商业机构得两成。财政总署的收税之事务,也同样以承包的方式,交由非官方的财报机构负责。所征得的税收,朝廷得八成,非官方机构得两成。”

    “想要承包国营总署的民间商业机构,与想要承包财政总署收税事务的非官方财报机构,都必须经过各自的行业资格认证,达不到标准的机构,没有资格参与竞标。”

    刘曜提到的“财报”、“竞标”等术语,在过去经营百姓集团的时候说过很多次,现场的三个人都能听懂。

    “朝廷需要做的,便是监督这些承包机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招标,以此确保效率!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所有的承包机构也要交税!为了防止出现富可敌国的庞大私人机构,无论是国营总署下的各商社,还是财政总署的收税事务,都以郡为单位进行承包,可以承包给本郡境内的非官方机构,也可以是外郡的非官方机构。”

    “同一个民间机构,最多只能承包一个郡的财政收税事务或国营总署分商社。一旦被朝廷发现有家族通过某种手段承包了两个郡的业务,那么该家族的行为会被视为企图谋逆的重罪,诛三族!超过三个郡,等同谋逆,诛九族!”

    刘曜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他需要给三人思考的时间。

    片刻之后,刘曜继续说道:“目前朝廷官员的俸禄是每月发放一次,随着基层官员越来越多,发放俸禄的人员也要随之增加,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官员领取俸禄的效率,就要成立另一个机构——银行总署。”

    “所谓银行,即为钱庄。钱庄的功能,诸位应该都深有体会。它不仅可以存取钱财,更能借贷给有资产抵押周转资金的人。凡是在百姓钱庄存的钱,不管是在益州郡存的,还是在豫章郡存的,来到了长安城之后,都可以凭借存条,在长安城里的任意一家百姓钱庄把之前存的钱取出来。”

    “倘若朝廷在各地都建有钱庄,那么各地官员的俸禄,可由本地财政机构计算无误后,做一份俸禄表交给上级部分审核,走完流程之后,再交给当地的钱庄。最后,当地官员便可到本地的钱庄领取各自的俸禄。”

    “为了区别民间的钱庄与朝廷的钱庄,故而寡人把朝廷的钱庄命名为‘银行’。银行总署统一管理全国的所有钱庄,私人开办钱庄必须经过银行总署批准,否则属于违规违法行为。银行总署除了这个些职能之外,还有发行货币的权力!”

    刘曜说到这里,看见三人脸上露出了吃惊的表情,点头道:“没错,寡人欲把铸币权,交给银行总署!国营总署、财政总署、银行总署都必须尽快成立起来。而在此之前,是明确朝廷的铸币权!世宗时期,朝廷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五铢钱。寡人欲效仿世宗!”

    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而得名。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

    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刘曜喝一口水,放下茶杯,说道:“银行总署下暂时设立铸币署负责货币制造,银行署负责各郡县银行筹建与运营,以及管理民间钱庄。银行总署一旦步入正轨之后,可代理国库!陈群庆,寡人任命你为银行总署首任总署长,王令将在下一次朝会上颁布!”

    陈群庆起身拜道:“臣领命!”

    ps:求票票啊!

第179章 铸币与五铢钱() 
刘曜又道:“国营总署下暂时设立盐茶署负责盐、国茶、国丝绸的营运,文印署负责朝廷之造纸、印刷商业的营运,矿务署负责全国境内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总署成立后十年内不对外承包,刘彪你暂时兼任总署长!”

    “臣领命!”刘彪起身拜道。

    刘曜看向程昱道:“至于成立财政总署的合适人选,程昱你先与刘彪、陈群庆商议一下,交一份名单上来。”

    “臣等领命!”程、陈、刘三人同时拜道。

    刘曜为详细了解西汉与东汉的铸币权变化历史,以及五铢钱的发展历程。

    他曾特地翻阅过不少档案典籍,更请教过桥玄、郭泰等正直之人。

    所以,刘曜向刘彪、程昱、陈群庆三人陈述了有关国营、财政、银行三大总署的构思之后,重点把铸币与五铢钱的发展历史向三人简单介绍了一番。

    自汉武帝创立五铢钱制之后,五铢钱开始日益兴旺。

    然而,随着王莽篡权,五铢钱制也遭到了腰斩。

    但五铢钱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它就像一头潜伏的巨兽,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又得到了重新崛起。

    王莽多次变革币制,违背了货币流通的规律。

    在他打出的“托古改制”旗号下,别出心裁一次又一次推行的新币制,大多难以投入到实际运行之中。

    就那时的汉朝经济实际环境而言,五铢钱制是非常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种钱制。

    这种钱制比较适应那时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就五铢钱重量与大小而言,很便于流通使用,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即便在王莽统治时期,凡王莽钱币流通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