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第三帝国-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钱制比较适应那时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就五铢钱重量与大小而言,很便于流通使用,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即便在王莽统治时期,凡王莽钱币流通受阻之时,百姓们很自然就会想到五铢钱,甚至在某些私下的场合中用五铢钱交易。
一直到刘曜建立楚王国,百姓们使用的仍然是五铢钱。
刘曜发行的代金券,依然只在少部分人手中使用,多数集中在跟百姓集团有关系的人手中。
根据刘彪与程昱三个月前的统计,目前楚王国境内有三百万百姓在使用百姓集团发行的代金券,多集中在南方。
刘曜称王后,下令只许百姓集团发行代金券和百姓集团钱庄发行银票,所以近几个月使用“纸币”的人数肯定又有所增加。
东汉光武十六年,即公元40年,东汉朝廷复行五铢钱后,加强了对铸币权的控制。
虽然社会上私铸并没有完全杜绝,但是官铸五铢钱基本上占有了统治地位。
《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时长安钱多奸巧,乃署伦为督铸钱椽,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
东汉早、中期,政权稳固,对钱币的铸造和流通之管理比较到位,因此即便少数地区有出现私铸,也能得到及时处置,兴不起大浪。
可是等到了东汉后期,尤其是从汉灵帝上位开始,中央集权已受到严重冲击,朝廷一统铸钱的局面被打破,地方铸钱和私铸、盗铸现象加剧。
同时还出现一批善于投机取巧的“能人”,对官铸五铢进行着“外科手术”。
他们将官铸钱改造,使其变小、变轻。
桥玄就曾经告诉刘曜一个例子。
有能人用一根方木杆或方形金属棍子穿进钱的孔,一次穿约百枚或更多一点,将两端固定后,用沙石、砂轮等打磨钱币的边缘,以此可以得到数量可观的铜屑。
通过这样改造的磨边钱,重量会减轻三分之一左右,但一般不会影响到钱币的面文,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
磨边所获铜屑,将用作擅自增铸钱币的原料。
桥玄认为,这种对五铢钱的改造应该具有一定规模,很可能是某些有权势之人的所为,也有可能是地方上铸币机构的“杰作”。
朝廷对地方上五铢钱的磨边取铜听之任之,那么社会上又出现了更为便捷的改造办法。
剪子、凿子是民间常见的金属处理工具,剪、凿要比打磨更为容易,不少人以剪边、凿边等手段来改造五铢钱,于是社会上又出现了大量的剪边五铢钱、凿边五铢钱。
一般情况下,剪边钱、凿边钱要比磨边钱所去的轮廓更多一点,大多要把钱币的面文减去部分,形成钱币文字不完整的现象。
剪边钱、凿边钱直径大多剩下不足二十毫米,重量多数减重到原来的五分之二以下,与磨边钱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的经过剪、凿的钱文,“五铢”二字仅剩一半,这些钱实际上是将五铢钱文对开了,当时就有称之为“对文五铢”的。
与对文五铢有密切联系的是环五铢,这是有的正规五铢钱被剪、凿成对文五铢后,剩下的环状边缘部分,当时就有人称此为“环钱”或“环五铢”。
一枚完好的五铢钱经过这样的剪、凿,似乎可以变成两枚钱使用了,真正做到了“一枚钱币掰成了两枚用”。
对文五铢的出现和顺利流通,又为铸造劣钱的人开通了一条新路,一些掌握地方铸钱业务的或专营私铸的,开始模仿对文五铢铸造出仅见对开钱文的轻小劣钱。
“严禁地方及私人铸造钱币,乃是朝廷接下来重点要抓的事情!”刘曜铿锵有力道:“必须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银行总署全权负责!”
程昱、刘彪、陈群庆听着刘曜中气十足的声音,知道这位英明的君主肯定又联想到了过去汉灵帝在位时期地方和私人大量铸币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比如物价上涨,原来那些雇农被迫卖身给大中型地主,成了别人的奴婢,而普通的自耕农也被逼变卖耕地,甚至沦为他人的雇农。
原历史上,东汉后期,朝廷发现了地方铸钱和私铸、盗铸现象,努力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
为整顿币制,到灵帝中平三年即公元186年推出了背四出文的新式五铢。
但时过境迁,刘氏王朝已失当年雄姿,想要以足重钱来挽回五铢钱的败坏,已经无济于事。
《后汉书·张让传》记载:“灵帝中平三年,铸四出文钱,钱皆四道,识者窃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见,此钱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师大乱,钱果流布四海”。
刘曜觉得,必须将铸币权牢牢抓在中央手里!
第180章 宠幸陈莹华()
刘曜记得原历史上,董卓执掌大权后,他以官方名义滥铸小钱,成为了东汉末年败坏五铢钱的代表人物。
董卓为了铸造大量小钱,将秦汉以来的各种铜制品销毁充作原料。
如秦始皇时收天下兵器铸造的十二个金(铜)人,相传每个金人重二十四万斤(秦衡制),被董卓熔化了其中的九个(一说十个)。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椎破铜人十及锺锯,以铸小钱。”
《关中记》记载:“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汉武帝为求长生建造的神明台,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有铜盘、铜件。以及铜神兽、铜神禽、铜龙、铜马和铜柱等,都被董卓销毁用来铸钱。
董卓小钱铸造数量极其庞大,在董卓统治权力所及的地区强迫人们流通使用,于是出现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当时以小钱计算的谷价,每石从几万钱、几十万钱上涨到了几百万钱。
刘曜穿越而来,董卓是没有机会再干那样败坏货币经济的事情了。
“寡人以为,或可将十二金人熔掉,用来铸币。当然,要铸也要铸不生锈的合金钱币,而不是纯铜的旧五铢钱。”
他这话刚一出口,刘彪、程昱、陈群庆三人脸色瞬间一变。
在刘彪看来,十二金人是老刘家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虽然是当年秦始皇命人铸造的,但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种种非凡的象征意义。
比如有人觉得十二金人象征暴秦,而老刘家推翻了暴秦,代表正义,代表正统,甚至代表天命。
还有人觉得十二金人犹如九鼎一样,象征天命,得到金人等于被上天选中,受命于天。
当然,可能也会有人觉得十二金人乃不祥之物,当将其销毁。
陈群庆联想到了金人熔化后,铸成的无数新钱币,给楚王国带来的改变,和由此产生的商机。
程昱则是感觉刘曜有点急了,毕竟金人历代归皇帝所有,刘曜现在还只是楚王,若是那么做的话,恐怕会引起某些野心家趁机发难。
刘曜将三人的反应看在眼里,接着道:“寡人只是随口一说,并非真的要熔金人。”
他觉得,现在比较要紧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趁着铸造新币的时候,顺便把度衡量制度,依照后世他熟悉的标准,进行一些微调。
以一铢重一克为基础,把原来一两二十四铢改为半两二十五铢,一斤为十两,其他的重量标准在此基本之上,依次换算。
那么,一两就等于五十铢,半斤等于二百五十铢,一斤等于五百铢。
如此一来,一钧就从旧的三十斤变成了新的十五斤,一石也从旧的一百二十斤,变成了新的六十斤。
在石之上,新增加吨,即新的一千斤等于半吨,两千斤等于一吨。
其他的长度单位,体积大小单位等等,都可趁此机会进行类似的微调。
这样的话,都是十进制,百姓用算盘换算起来也更方便!
“寡人欲借此机会,将度量衡进行一些微调。。。。。。”
刘彪、程昱、陈群庆面色有些古怪,刘曜的这些想法让他们联想到了喜欢托古改制的王莽。
但仔细琢磨之后,他们发现按照刘曜的想法来看,度衡量仅仅是进行了微调,变化并不复杂,反而更方便,便也就释然了。
至于用合金铸造五株钱,这也是冶炼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选择,他们没道理反对。
当夜会议结束后,刘曜离开文成殿,去了他的后宫。
陈蓉近期来了月事,他把目标放到了陈莹华身上。
年满十八岁的陈莹华,乃是陈寔嫡长孙女,陈纪的嫡女。
她的长相并不出众,但甚至可以用普通平凡来形容,可刘曜喜欢的并不是她的样貌。
她文静,知书达礼,温柔体贴,可刘曜喜欢的也不是她的气质。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
刘曜认为这绝对是胡扯。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
只是爱别人的那个人,被爱蒙蔽了心智,忘记了自己爱的是什么。
刘曜很清楚,他喜欢陈莹华的身材!
陈莹华的身材,简直就像造物主为了奖励刘曜,特地创造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女性身躯!
每次宠幸陈莹华,刘曜的大脑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失忆,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甚至,他还出现过眼光游离,神色涣散,若丢了魂儿的状态。
陈莹华起身相迎道:“臣妾见过大王!”
刘曜屏退左右,轻轻合上门,扶起身穿睡衣的陈莹华,温柔的说道:“还没睡着?”
陈莹华恭声道:“臣妾近几日都在思念大王。”
刘曜最近几天都在武德殿,晚上没有到他的后宫,的确令没有身孕的王妃们着急。
见到这么古典的美女,刘曜一时间居然忘记了他来的目的。
陈莹华见刘曜傻傻楞在那里,伸手抚摸双颊,小声问道:“大王,臣妾脸上有痘痘么?”
刘曜反应迅速,摇头道:“没有!”
随即,他深情的望着陈莹华,道:“你就像一杯美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令人沉醉了。”
陈莹华顿时红了脸,不好意思道:“大王就喜欢打趣臣妾。”
言罢,她竟然走到床榻边上,从枕边拿出一个长十寸宽七寸高五寸的红色精致小盒子,交给了刘曜。
陈莹华红着脸道:“大王,臣妾为你准备的礼物,快打开看看喜不喜欢?”
刘曜没有打开盒子,而是说道:“你送的东西寡人都喜欢。”
陈莹华低头道:“真的吗?”
刘曜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叠着一条内裤!
他立即反手将盒子盖上,右手托着盒子,伸出左手拦腰保住陈莹华道:“改日,寡人也送你一件!”
室外有负责记录刘曜临幸后宫的女官,及时翻开记录本,提笔记下了今夜的这一次。
第181章 本相以为不妥()
次日,天气变得晴朗了起来,大清早的阳光甚为刺眼。
蔡邕迎着晨光,伸了一个懒腰。
郭泰站在他的旁边,同样面朝东方,感受着和煦的光芒,沉闷的心情随之变得亮堂起来。
两人在院子里闲聊了几句,随后一起吃过早餐,接着乘坐同一辆四轮马车,向办公署赶去。
堂部尚书与相台副相同为正三品,故而郭泰所用的马车规格仅次于三公级别。
因为是四轮马车,所以车厢的空间足够大,可以坐下五六个人。
蔡邕与郭泰面对面而坐,途中蔡邕两次直视郭泰,却都欲言又止。
他心中明白,这个问题若是说出口的话,肯定会显得唐突,甚至会被当成冒犯。
可如果不弄明白的话,他肯定又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很长一段时间。
如此被问题困扰的状态,将影响他的工作效率。
蔡邕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问题必须找到其缘由,否则难以割舍放下。
算起来,他也是性情中人。
当蔡邕第三次直视郭泰时,恰好与其四目相对。
郭泰与蔡邕认识的挺早,他估计蔡邕是想搞清楚“郭家主仆同桌而食”的缘由。
为了不让蔡邕为难,他决定主动把这个问题挑出来讲。
“蔡侍郎,你觉得家仆与家奴有何区别?”
郭、蔡两人乃是教部同僚,又是从属关系,行政职务级别也是一高一低。
郭泰提出的这个问题,既包含教育方面的意识形态,又涵盖了士人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
尽管郭泰的思想偏向于道家,但他仍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并不妨碍与同是儒生的蔡邕探讨学术与思想上的问题。
“大王推行编户齐民政策之后,许多原奴、仆得到释放,成为了编户民。《汉化令》之后,新的家奴多由归化蛮夷充之,虽如牛马,却有人之生存权,不可轻易掠夺其性命,更不可随意虐待殴打,否则属于违法。”
蔡邕阐述了他对于奴与仆看法和认识。
郭泰点头道:“你所言极是!大王圣明,以蛮夷填充华夏,壮大滋养华夏。明令要求,家仆需以雇工之形式,家奴允许买卖,蓄养,但要缴纳蓄奴税、雇工税。主视仆如手足,则仆视主如腹心,主视仆如土芥,则仆视主如寇仇,故主仆如君臣。待家仆如手足,便可使之视主人如腹心,此即为教化!”
蔡邕认可郭泰说的这个道理,待家仆以善,可以起到教化家仆的作用。
而且,郭泰更是将主仆关系与君臣关系进行类别,若是主人都虐待家仆,不把家仆当成人,便是道德教化的失败。
教部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教化育人。
郭泰以身作则,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谁要是敢拿“君臣有别”、“主仆规矩”来说事,讽刺或挖苦郭泰家里没有规矩,主不主,仆不仆,等于是变相的赞成主人虐待仆人,依照“主仆如君臣”的逻辑,那就是赞成君主虐待臣子了。
当刘曜在楚王国境内推行编户齐民政策之后,随即又颁布了汉化令,确定新的户籍制度,将国人户籍划分为贱民籍、平民籍、公民籍三个种类的时候。
郭泰就知道,教部的核心职能之一的教化育人,从此有了新的内涵。
那就是通过种种教化手段,不断的减少楚王国境内贱民、平民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公民数量!
蔡邕与许多传统的儒生一样,刚开始不理解甚至难以接受主仆同桌而食的家风,但听了郭泰的解释,再结合教部的职能,他决定从明天起,蔡家也换上新的家风。
两人聊着聊着,便来到了办公署。
教部的办公署与其他十一个堂部的办公地点,都集中在原丞相府之中。
刘曜称王后,长安城开启改造工程,原丞相府经过翻修改造之后,成为了政事堂的办公署——也是临时的楚王国政务府。
按照楚王刘曜节约用地的规矩,郭泰、蔡邕同为教部体系内官员,暂时都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
他们待点卯结束之后,便一同找到了吏部尚书陈寔。
郭泰向陈寔表达了对官考事宜的担忧之后,陈寔异常重视,众人急忙赶去七位相台轮值的办公室,打算找丞相杨赐商议下个月官考的事。
因为郭泰算定了今日该丞相当值,所以他们三人来到相台后,就迎面撞见了面带忧虑之色的杨赐。
“本相正欲去寻你等,快快请进!”杨赐急忙道。
他说着话,已经用眼神示意站在门口当值的侍女,给郭泰、蔡邕、陈寔三人上茶。
“两位相公,此乃本部草拟的‘官考条略’,有关考场、主考官、监督官、评判官、考试科目、判断合格与否的标准等诸如此类的规定,皆在此文稿之中。”
众人落座之后,郭泰开门见山,从袖子里掏出了昨夜与蔡邕重新修订的文稿。
陈寔也是台相之一,所以郭泰才会说“两位相公”。
对于郭泰不卑不亢的态度,杨赐早已习惯。
刘曜称王,建立楚王国,新的官制下,三公虽然位高权重,但同样受到下面人的制衡。
比如,相台虽然总领十二堂部,可以传唤各堂部尚书进行询问了解,及针对某些事务提出建议,但各部职能内事务的决断权、人事任免提名权皆在各部尚书手中。
何况,在这样一种制度之下,各堂部尚书的品级与副相是平等的,在楚王国境内的百姓眼中,尚书与宰相倒没啥区别。
杨赐是丞相,陈寔是副相,等两人先后看完文稿,已经过去了三刻钟。
“以各县太学分院为考场,可因地制宜,无需再另外建造场地。以县令为主考官,县尉为监督官,可增加官考的正式与严肃性,县尉可在职权内调动部分县兵维持考场秩序。以分院讲席为评判官,可快速对考试者评定成绩,毕竟讲席多为名家名士。”
杨赐开始对郭泰所拟文稿的内容,进行点评与建言。
其他三人皆静静旁听,不发一言。
“但考试科目增加农耕、匠作、科技,本相以为不妥!”
第182章 宪法的构思()
当杨赐、郭泰、陈寔等人议论官考之事的时候。
刘曜在文成殿书房之中,正在翻阅御史台依照他的构思,整编出来的“汉帝国宪法”——华夏宪章。
御史大夫桥玄交上文稿后,并没有选择离去,而是主动申请留在书房,对刘曜阅读文稿过程中可能生出的疑惑进行解答。
刘曜自然是同意了桥玄的申请,开始认真仔细的阅读手中的华夏宪章初稿。
若是刘曜将来登上帝位,那么这份宪章将会成为汉帝国的宪法。
若是竞争者“开挂”赢了刘曜,那他也不会束手就擒,必将奋死一搏,促成新的三王盟约。
不管怎么说,未来天命之主诞生之后,其他两国境内的各个派系势力,无论是手握兵权的将领,还是守土牧民的官员,肯定会围攻新的开国之君。
毕竟只要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新君将率领他麾下的文臣武将,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
而在这个帝国正式成立之前,最重要的便是确定各种制度。
没有哪个朝臣喜欢独裁者,也没有哪个地方喜欢强势的中央朝廷。
统兵将领与地方官员们,想要更大的自主权,商人想要利益,士人想要权力,农民想要减赋。
假如新皇帝独断专行,那么这些人将不可能实现各自的诉求!
因此,输掉的那两位诸侯王,以及他们手下的重臣们,肯定都希望对新皇帝的权力进行限制。
当然,炎汉立国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天子威严可不是随便说说,更何况是自证天命的新帝国开创者。
所以,他们这些少数人还不敢明着大喊大叫,要求限制皇权,否则就是对抗天命,深信天命的大多数人肯定不答应。
刘曜也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打算趁这个机会,对皇权加以限制,乃是最合适不过。
如果是他当上皇帝,那就很好办,找刘宠、刘虞商量一下即可。
假如刘虞或刘宠像刘秀一样“开挂”当上皇帝,那刘曜也会奋死一搏,威胁新皇帝商议一份盟约。
三年之约的结果便是天意,新的天命之主即是上天所选!
趁此机会,新的天命之主,与原来两位天命之主的候选人,共同确立一份盟约。
这份盟约,全天下人必须遵守,包括新皇和他的子孙后代在内,也同样要遵守!
以后所有的制度法律,都必须遵循这份盟约!
违背盟约就等于违背天意!
假如新皇帝和他的嫡系子孙继承帝位者违背了盟约,则意味着他们这一脉违背天意,如此一来,他们也就失去了天命的资格。
到时候,其他的汉室宗亲、旁支,比如曾经的两个天命候选人一脉的嫡系后人,甚至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举兵推翻旧朝廷,重建新朝廷,换新的天命之主继承帝位。
新的天命之主必须维持“汉”的国号不能变!
因为天命在汉,违反这个规定,就等于违反天意,没资格也不可能是天命之主,其他人可以推翻他!
到时候盟约会由刘曜一方起草,楚、陈、鲁三个诸侯国除国君之外,再各派十名代表,共计三十三人,共议盟约之内容。
若大多数人同意,那么这份盟约将会成为新的汉帝国与另外两个藩国的宪法,未来新的藩国也要遵守这个宪法。
如果是刘曜顺利赢得三王之约,那他会派人修建一个祭天高坛,在高坛之上以不生锈的合金铸造一尊金碑,将盟约内容录上去。
反之若他输了,那他也会说服(威胁)新皇帝这么做,毕竟他的脑残粉可不是一个两个!
等新皇举办登基大典的时候,原来的三位诸侯王共同以这尊金碑对天盟誓,日后汉帝国的新君继位时,也必须到天坛对这尊金碑起誓,才算是天命所归的天子。
盟约的本质,其实就是限制君权,进行一定程度的立宪。
因为刘曜本人是穿越者,他是中华民族,也是农民的儿子,他会把维护诸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