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宴会厅顶天花中央镶嵌着由刘曜发明的玻璃组成的吸顶大花灯,周围是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点金石膏雕塑和棋盘式的彩色藻井。

    整个大厅金碧辉煌,是举行盛大国宴和国宾招待会的地方。

    在皇极殿的一层还设有接待厅,是楚王国高层大佬接待贵宾和国外使节呈递国书的地方,面积为五百平方米。

    接待厅的设计富有华夏民族传统风格,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四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象征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

    此外,皇极殿内还有小型会议厅、休息厅、办公室数百个,其中以天下各郡、县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就占了一半以上。

    其中每个郡都有一个代表厅,由各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精心设计装修。

    厅内陈设风格各异,步入其中,可以领略各地风光名胜、物产人情和建设新貌、欣赏来自各地的艺术精品,如目前已经确定名称的益州郡厅、永昌郡厅、吴郡厅、汉中郡厅等等。

    整个皇极殿的布局与构造,完全是刘曜参照后世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思路,再结合他所处时代的建筑水平,综合改造而来。

    皇极殿拥有近百米的高度,浩大宏伟的复合式建筑特点,再配以特贴实际的实用性与极高的欣赏价值,加上由科研院发电机提供的电灯照明和越来越成熟的扩音器,让这座宫殿成为了震惊天下的建筑奇迹!

    自该殿竣工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长安宫城内出现一座仿若神迹的庞大宫殿之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天下。

    刘曜的命令下达以后,杨赐、郭禧、陈寔、李咸、桥玄、袁逢、郭泰、蔡邕、华佗、虞辰、班恭、刘彪、庞德公、司马徽、张俭等台相、御史、尚书、侍郎皆陆续来到了皇极殿大朝会场。

    虽说皇极殿竣工以后,他们也曾多次到皇极殿参加朝会,但每次来这里他们都会被眼前看到的宏伟壮观的场景所震撼。

    可以说,这座被普通人视为神迹奇观的复合式巨型宫殿,犹如刘曜天命所归的祥瑞!

    否则,在他们看来,一个能同时容纳上万人的大会场应该是不可能出现在世上的,这需要克服的建筑学难题有太多太多,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刘曜的构想被变成了现实!

    再加上大型蒸汽机模型机运转起来,带动手摇式发电机发出来的电,通过线路运输到皇极殿内,点亮了殿内墙壁上的简易电灯。

    如此,好似仙家宝贝一样的神奇之物,更是令杨赐等老臣们震惊不已!

    于是,有关刘曜“生而知之”的传闻,以及他是新一代“圣君”的流言,变成了众朝臣深以为然的事实!

    “大王驾到!”

    随着朱大鸿中气十足的一声大喊,空荡雄伟的大朝会场上,不断响起一阵阵回声。

    “吾等恭问大王圣安!”众臣朝拜道。

    刘曜抬手道:“寡人躬安,众卿平身!都坐罢!”

    ps:有关皇极殿的构造和介绍,笔者参考了后世的人民大会堂,在此再次对设计大会堂的设计师们鞠躬!大会堂是中国建筑历史上伟大的建筑!简易电灯并不难搞,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下。另外,有看官大佬对笔者没信心,认为本书会太监,我也不反驳也不辩解,我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人品!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继续支持《汉第三帝国》,鞠躬拜谢!

第194章 应该假不了() 
烈日高照,热气扑面。

    陈家乡,通往半山腰瓜地的一条小路边,有一处搭建时间不久的凉棚。

    凉棚下放着个四方桌,桌子的南北两边各搁着一张长条凳子,东西两边却各摆着一张长椅。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与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刚刚吃掉了一个七斤重的西瓜。

    青年用毛巾擦了擦嘴,随后伸了一个懒腰,对少年道:“桌子上的寒瓜皮交给你收拾了!”

    言罢,他靠着长椅躺了下去。

    少年抹了把嘴,不情愿地把桌子上的瓜皮收拾到一个用竹皮编制的托盘里,转身将瓜皮丢到了凉棚外早就挖好的深坑之中。

    “阿舅,你为何要亲自看守瓜田?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寒瓜,应该没人会偷瓜,更何况你还是亭长!”

    说话的少年名叫陈浩,乃是陈家乡乡长陈鹤的数子之一,而被他叫做“阿舅”的青年,便是年轻的亭长韩鹏。

    陈浩口中的“寒瓜”即为后世普遍常见的“西瓜”。

    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大陆,后世有关西瓜何时传入中国的观点有好几种,但随着最新的考古发现,人们发现早在西汉就有了西瓜。

    后世在江苏高邮邵家沟属于东汉后期遗址的下层文化堆积中的第二号灰沟以及地窖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西瓜籽。

    另外,在江苏扬州西效邗江县考古学家们还发掘了一座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双层漆笥,其上层有一正方形盒,出土时内尚存有西瓜籽。据考,该墓入葬时间当为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天。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成果,无可辩驳地证明西瓜传入中国,并非“始于五代”。

    物证即是长沙马王堆、江苏高邮和扬州发掘的西汉及东汉墓中均发现了“西瓜子”,而人证方面,汉代“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在《瓜赋》中就描述了西瓜:“蓝皮密理,素肌丹瓤,甘逾蜜房,冷亚冰霜。”

    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瓜便有“寒瓜”“水瓜”之称。

    当然,西瓜在汉代还是非常少见的。

    据《南史·滕昙恭传》载:南昌滕昙恭“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

    刘曜身为一个优秀的穿越者,早在数年前发现西川、江左等地有农夫种植和贩卖西瓜之后,便命人把西瓜引入到了他的大本营西南九郡一区进行推广种植。

    西南地区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温度较之中原高出许多,吃西瓜可以解暑,没过多久被百姓们称为寒瓜的西瓜就得到了普及。

    “小子,你可知咱们大汉朝历代有为的天子皆有一块自己动手劳作的耕地,圣君曾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圣君还曾言‘做人不能忘本’。”

    韩鹏说到此处,忽然坐了起来,声音顿时增加了一倍,脸上露出了几分傲然之色。

    “你阿舅我是农夫的孩子,别说现在只是亭长,就算未来当上了与朝廷堂部尚书平级的郡守,那我也还是农夫的孩子!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既然从群众中来,就必须要到群众中去!’这也是圣君说的!”

    陈浩听了韩鹏的解释之后,反而更加疑惑了,下意识皱眉道:“圣君既然如此圣明,为何借粮给鲁国、陈国?怎得不趁机要挟鲁王、陈王上表臣服,早日登上帝位,君临天下?这难道不是妇人之仁?”

    纸从来包不住火,陈、鲁两国遭难,向楚国求救的事情,早晚都会传遍天下,何况刘曜有意让天下人知道他借粮是仁义之举。

    “浩儿!慎言!”

    韩鹏吓了一跳,急忙左右瞅了瞅,发现周边没有半个人影,瞬间加速的心跳这才缓缓恢复了正常。

    现在是夏季的高温天,何况此时又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正常人当然不会在这时跑到田野里。

    “圣君仁慈,不忍见同胞遭难,这才伸出援手。毕竟,借的粮还是要还的,楚国可是问鲁国、陈国要了利息的,也不算吃亏。”韩鹏紧跟着解释道:“圣君自益州郡崛起以来,孜孜不倦的宣扬华夏族的概念,让我们认清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才是诸夏之民,而信仰祖宗之神、认可和效忠天子的才是自己人,其他黑皮肤、白皮肤、黄眼睛、蓝眼睛的人都不是我们自己人!”

    “《天朝史概述》你是读过的,华夏族虽是天选之族,但九洲广大无限,有万千种族,而华夏族连九洲之一的神洲都未曾占据。在此之前,让更多的诸夏之民回归华夏的怀抱,成为我们的汉人同胞,壮大我们的族群便是最正确的做法。如此,咱们华夏族才能一直碾压外族,咱们的大汉朝才能维持天朝上国的无上地位!”

    韩鹏说的也是事实。

    刘曜有意唤醒华夏人的民族概念,在他十几年的努力下,华夏族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他的大本营九郡一区境内。

    而当汉化令正式颁布之后,就连西南周边的很多归化的野人,都给他们找到某个炎帝或黄帝的后裔作为自己的华夏祖宗,接着取了汉姓汉名,努力学习汉字汉语汉礼汉家习俗,更有甚者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华夏族人,还特地花钱找工匠修了一座自家祖墓以来祭拜。

    但无论归化之民如何像汉人,不能通过县政府每月举办一次的汉化考试,就无法真正成为汉帝国的平民。

    先成为平民,再努力成为公民,这是许多归化民毕生的追求!

    “阿舅,你说的这些道理浩儿都明白,可是有一点我很困惑,粮食借给了别人,咱们本国的人吃什么?”陈浩还是忍不住问道。

    韩鹏故作生气道:“你小子是不是被热傻了,现在哪个乡没有为备荒年而设置的‘义仓’?有安南作为楚国的大产粮区,咱们楚国的义仓自建立第五年起,至今何时空过?就咱们陈家乡义仓储备的粮食,足以应对全乡近千户百姓渡过一个灾年!”

    “万一,万一明年闹灾荒该如何?”

    陈浩真不是故意跟韩鹏过不去,他是个少年人,思维跳跃,有时候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韩鹏压低了声音,直勾勾盯着陈浩清澈的双眼道:“我实话跟你说吧!有内部消息从上头流传下来,早在一个半月前,唐校尉率领的远洋船队已经从吴郡临海之地秘密登陆,圣君言及的仙种也已被船队自海外带回,而后圣君又在关中划了数万亩耕地用作种植仙种的实验田。据说,就在半个月前,可使天下百姓永不再受饥馑之苦的仙种红薯,已完成育苗并大面积种植成功!”

    “阿舅,这是真的么?”陈浩天真的问道。

    韩鹏犹豫了片刻,道:“应该假不了!”

    PS:今天一更,没脸求票。。。。。。

第195章 曹操长高了十四厘米() 
就在韩鹏与陈浩聊天的同时。

    远在关中平原试验田区的唐青,正与黄忠、王越各自撑着一把油纸伞,行走在红薯地的浅沟里,视察着红薯苗的生长情况。

    他们身边没有随行的大队护卫,有的只是与他们一样,身穿方便干活的紧身麻衣,看起来很像农夫的五十多个护田卫士。

    这些护田卫士三三两两的分散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之上,认真仔细地巡视着红薯苗的生长状况。

    刘曜划出来的试验田区,确切的说有三万七千五百亩。

    如此多的田地,种植的当然不光是红薯,还有土豆、玉米、南瓜、花生、辣椒、番茄、向日葵、西葫芦等等。

    此外还有橡胶树、香蕉树等适合在中南半岛及南洋诸岛生长的植物,刘曜也已经派人护送这些植物去了中南半岛与南洋诸岛。

    关中试验田的护田卫士共有三千名,乃是一个营的兵力。

    鉴于黄忠、王越都是百姓军成立之初投靠刘曜的老部下,而且他俩的驻兵距离长安较近,与唐青也算是老相识,所以刘曜才会调他们俩过来配合唐青一起将关中试验田守起来。

    所谓的“守”,其实就是“军管”!

    刘曜不确定这个时期的红薯产量会不会与后世有所差异,万一红薯到最后产量没有达到他过去说的那样,绝对会有损他“生而知之”的圣君形象。

    在没有十足的把握确定红薯、土豆、南瓜等农作物的产量高低之前,他必须封锁楚国已经得到海外仙种的消息。

    对于刘曜的这个做法,身为益州郡当年十六个少年县尉之一的唐青,还是可以理解的。

    刘曜做事谨慎,往往谋而后动,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别的不说,就说唐青历时一年之后,顺利归来,按照刘曜早前的要求,秘密赶到吴郡临海之地时,发现那里已经发展成为楚王国在东海岸的一座军事重镇。

    除了他以及手下数名心腹之人外,其他人全部被留在了那座军事重镇。

    名义上说是留下来观察是否感染海外的传染病,实际上是对那些归来的水兵进行扣留,防止他们走漏风声。

    像红薯土豆等农作物,自然有百姓集团可靠的运输组织将其秘密送到关中。

    唐青还记得他带着数桶海外仙种,半夜在武德殿见到刘曜时的场景。

    刘曜是唐青少年时的老师,十几年的师生情,不需要说什么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那天晚上,刘曜只对唐青说了三句话。

    “鹤龄,你瘦了。”

    听了这句话,唐青顿时就哭了,他曾多次想象从海外归来后,自己会得到楚国上下前所未有的盛大迎接,却万万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遭遇。

    “试验田为师替你选好了。”

    当唐青听了刘曜的第二句话,他便明白了自己老师的打算是什么。

    “五个月后,红薯丰收之时,便是你唐青受封侯爵,名垂青史之日!”

    在来到试验田区之后,唐青每次看见茁壮成长的红薯苗,都会下意识想起刘曜说的这第三句话。

    没有得到迎接,他是心有不满,可刘曜谨小慎微的做法,又令他找不到半点反驳的理由。

    仔细想想,有龙骨的福船与没有龙骨的楼船,谁更具有抗风暴和远洋的能力,对唐青而言太明显不过。

    早在十年之前,刘曜就对造船匠们提出了龙骨的概念。

    没有刘曜,就没有大福船!

    没有大福船,唐青等远洋船队的成员,将会像刘宠、刘虞派出的船队人员一样葬身于海上的风暴!

    唐青在珊瑚岛(后世的夏威夷)见到了船骸以及许多发胀腐烂的尸体,通过服饰他能辨认出那正是陈、鲁两国派出的船队。

    “鹤龄,你在想什么?”

    黄忠伸手拍了一下唐青的肩膀,问道:“这都过去半个月了,距离红薯成熟还有四个多月,你急也没办法啊!”

    关于红薯成熟需要五个月的时间是刘曜记错了,一般的红薯从生长到成熟,也就四个月的时间。

    土豆与南瓜的生长周期也基本上如此,只不过有的品种早熟,也有的晚熟,但大都在四到六个月。

    “我看他不是着急,而是还没有理解大王如此安排的目的!”王越停下了脚步,回过头看向唐青道:“是也不是?”

    见唐青选择沉默,王越接着道:“黎、蕉二洲(后世北美、南美洲)距离神洲有数万里之遥,究竟此红薯是不是大王所说的那种红薯,仍需要验证。别的不说,鹤龄你能平安归来,已算一大幸事也!”

    唐青感到不爽也在所难免,这不仅仅是刘曜一个人对他从海外带回来的仙种有所怀疑,全天下的人恐怕大多数也会下意识去怀疑。

    毕竟,能够让天下人永远不再遭受饥馑之苦的仙种,它终究是仙种,不亲眼见过、吃过、确定过,谁会轻易相信?

    对此,唐青能理解。

    可让他心中郁结的并不是刘曜怀疑仙种的真伪,而是那些因为适应不了海上生活,而病逝的水手们!

    一想到那些人临死前的不甘与悲愤,唐青的心就越发的难受!

    他觉得那些人死得太窝囊!

    他希望刘曜能够给那些死在海上的水手们一个交代,可他左等右等,迟迟等不到这个交代。

    这让他饱受折磨!

    “唐校尉,大王口谕,还请速来接谕!”

    就在黄忠与王越开导唐青的时候,一个身高七尺六寸的黑脸传令官,骑着一批高头大马,在两名骑士的护卫下,来到了试验田区之中的砖块路上。

    大声召唤唐青的人,便是为首的传令官。

    “神舟校尉唐青,见过曹侍中!”

    唐青迎上早已下马等候的传令官,连忙见礼道。

    “文成殿侍中曹操,见过唐校尉!”

    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回归朝廷中枢,成为刘曜文成殿侍中官的曹操,抖擞精神,赶忙回礼。

    王越与黄忠两人也随之与曹操见礼,曹操同样十分得体的与两人回礼。

    侍中一职自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

    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历史上,自晋以后,侍中曾相当于宰相。到了隋朝的时候,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等到唐朝时恢复了原来的称呼,为门下高官官,乃宰相之职。一直到南宋时,侍中官才被废除。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

    可以说,侍中乃是君主近臣,掌管君主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君主端尿盆。但也会参与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

    历史上,汉武帝时因侍中莽何罗图谋行刺,于是命令侍中出居宫外。等到王莽执政时,侍中又能居与宫内,再到东汉章帝时侍中又再次出居宫外。

    有关侍中官的名额,秦汉时期侍中无定额,全凭君主喜好,后面魏晋时期定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额内,职责与秦汉侍中不同,虽仍在近侧,而不任杂务,与散骑常侍同备顾问应对,拾遗补缺,遂成为清要之官。

    对于侍中,刘曜没有授予太大的权力,以王令的形式,给侍中定下了“侍从左右而出入中宫,顾问应对而参政奏事”的权力,除此之外,无一切实权。

    刘曜所指的中宫即未央宫,包含文成殿、武德殿、万卷殿、万春殿等一切未央宫内的建筑。

    说白了,刘曜想要的侍中,就像君主身边的顾问,可以对朝政提出看法,还可以向君主上奏本,但无权插手具体的事务,更不可随意进出东宫(长乐宫)与西宫(建章宫)。

    他必须从一开始就把侍中官的职权定死,否则未来子孙宠幸侍中的话只会祸害朝堂。

    即便如此,但侍中作为刘曜身边的近臣,出门在外也算代表着刘曜的脸面。

    王越、黄忠、唐青还是知道轻重的,应对曹操的礼节非常到位!

    反观曹操,他可是清楚的知道原百姓军十三太保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能耐拼杀出来的!

    曹操对于太保们的手段和武艺都是有所了解的,为了能够胜任侍中一职,他与袁绍两人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而侍中作为刘曜的近臣,一言一语一行都要非常注意,否则被人打小报告的话,下场极有可能是被会踢出朝堂,贬到地方上去。

    “两位校尉,还请回避片刻。”

    原来只有七尺高的曹操,在每日一杯蒸牛奶的辅助下,迎来了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经过近两年的生长后,终于完美增高六寸,摆脱了“矮阿瞒”的外号,变成了“高阿瞒”!

    现在的曹操,也有了一米七七的个头。

    他站在身高皆在一米八三上下的王越、黄忠、唐青三人面前,仅仅还有五六厘米的差距,让他不再显得矮小。

    近两年来,曹操不仅身高得到了提升,还开阔了眼界,就连思想境界也得到极大的进步。

    面对三位战将级的高手,他再也不会发怵了。

    曹操低声道:“唐校尉,大王今日特地命我给你传一道口谕:‘寡人不会让那些在海上病逝的士兵们白死!’”

    “大王圣明!”唐青激动的跪了下去,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ps:三千字的大章,昨晚熬夜到凌晨写出来的,求票票啊!

第196章 红薯的果实() 
熹平四年,八月初二。

    长安城外一百五十里,关中试验田区。

    下了接近两个时辰的阵雨刚停,乌云散去后,烈日再次显露。

    初秋的气温依然持续攀升,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

    热浪一层盖过一层,试验田之中热气蒸腾,好似一个巨大的蒸笼。

    眼看就要到午餐的时候,唐青竟然还身穿橡胶制成的雨衣,认真仔细地巡视着红薯的生长情况。

    “鹤龄,休息一下吧!”黄忠叹了口气。

    他实在不愿意见到一个铁骨铮铮的伟丈夫,就这样被“摧残”成“农夫”。

    黄忠忘不了他父亲是为何而死——安南地区开荒积劳成疾累死的!

    在他看来,红薯尽管至关重要,然而若为此,日日夜夜守着土地,荒废了武艺与斗志,甚至积劳成疾丢掉了性命,该是多么可惜?

    明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只需安心等待红薯成长即可,唐青偏偏固执的像一头永远也不知劳苦的牛,就那么天天视察,无论刮风下雨。

    王越站在一座凉棚下,用湿毛巾擦着额头的汗水。

    片刻后,他见唐青还慢悠悠走着,忍不住对黄忠喊道:“汉升,要不你先回来,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