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第三帝国-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曜急忙扶起华佗,没有让对方下拜成功。

    他见华佗面有不悦,便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道:“元化兄长我一岁,小弟不敢受此大礼。古有贤者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无家可归的灾民,我身为士子,哪能置身事外,自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华佗听完刘曜的这番说辞,心中好过一些,否则他肯定还会在暗暗责骂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张府君见刘曜主动给了华佗台阶下,站在一旁接着说道:“本官已上书朝廷,举荐景升为孝廉,最迟三月后便可见到中枢下来的案牍文令。”

    此时的察举制和西汉年间的又有不同,西汉时州刺史或两千石的官员举荐秀才贤良,得到中枢认可后被举荐人还必须赴京接受层层考核,通过考核的才有出仕的资格。

    而今朝廷内政不济,许多制度流于形式,比如察举制正逐渐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阶段演化。

    至少,现在张府君举荐刘曜为“茂才”,只需花钱打点,便可不用赴京接受考核。

    “茂才”就是西汉时期的“秀才”,因避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才更为“茂才”。

    “府君仁义,请受景升一拜!”刘曜一揖到底,礼拜张府君道。

    张府君左手背在后腰上,右手捻须笑了笑,待刘曜行礼结束,朗声道:“你其实最该感谢的是元化,若非他向本官介绍你们的十日之约,吾亦不知你之才也!”

    华佗红着脸朝刘曜道:“不必谢我,这是你应得的。”

    张府君不愿在这个问题做过多的纠缠,而是指着那些拉着石磙的佣工,好奇的问道:“此时并非农收之时,他们拉石磙碾压谷场作甚?”

    刘曜道:“不瞒府君,我打算建一座窑用来烧砖,压谷场是为了盛放砖坯。”

    “景升还会建造筑房之事?”华佗惊讶道。

    刘曜下意识摸了一下额头,尴尬道:“这倒没有!”

    “哦?”张府君更加好奇了。

    刘曜解释道:“我见金钟林通往城中之路崎岖坎坷,想来雨雪天必定泥泞难行,便准备烧一批砖块用来铺路。”

    张府君与华佗听了刘曜的这番说辞,顿时面露异色,他们没想到刘曜竟然对于道路的要求如此之高。

    当然,在旁人看来,刘曜此等做法属于奢侈。

    “石板的成本该是比烧砖要低些,景升为何不考虑?”华佗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在他看来刘曜又不是修建连接皇室宫殿的道路,没必要这样搞。

    刘曜却道:“滇池百姓苦于道路泥泞久矣。”

    他顿一下,道:“府君与元化兄该是认为烧砖成本高,其实我有一设想,或可降低其成本。此番所为,也是做一尝试,若能成功,便可推而广之,便行天下,造福百姓。”

    张府君道:“善!如此心系百姓,不枉吾之举荐也!”

    他言罢,抖了抖手,环视荒野一眼,然后向刘曜、华佗打了一声招呼,在仆从护送下先行离开,回县城去了。

    没了张府君在场的尴尬,华佗身为青年人的心性顿时得到了释放。

    他用力拍了一下刘曜的肩膀,笑道:“你家佣工腹泻我已将他们治好,你打算怎样谢我?”

    “你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只是水土不服么?”刘曜也笑了道:“如果你真想证明你的医术,还是帮我把那位感染风寒而被隔离的孝子治好吧!”

    他口中的人叫程立,乃是众多灾民之中唯一一位带着老父亲逃难的青年男子。

    根据陈群庆打探到的消息,程立年十七,本是东阿县人,五个月前随其父亲、叔父做阿胶生意行至九真郡,期初是赚了一笔钱,可后来遇到朱达起义,其叔父死于战乱、父亲受了重伤。

    他本人为了奉养伤父,从九真逃难来滇池的途中省吃俭用,数月的奔波劳累,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或许是因为成了刘曜庄园雇农后,程立及其伤父有了落脚修养的地方,以至于他精神一松,虚弱的身体立刻染了风寒。

    华佗得意道:“自不必说,刚我已给那雇农开了三副汤药,只需三日便可好转,七天后定可恢复如初!”

    刘曜客气道:“有劳!”

    “‘合伙人’的事还算不算数?”华佗拉住刘曜的右臂,将之扯到一旁,低声问道。

    刘曜故意瞥了下嘴,道:“医馆的事不能急,先等我把庄园修建好,待一切步入正轨。”

    华佗闻言,脸色一沉,寻思片刻后,认真点了点头。

    刘曜说得在理,并非是敷衍,而是真正要付之行动才会如实相告。

    何况,就算眼下去租间铺子开医馆,仅凭滇池县城这点人口,以及华佗的声望,根本就不会有多少问病的病人来寻。

    经过东汉朝廷百十年的经略,眼下西南原居民和移民来的汉人在交流上无甚大碍,但因为地理导致的饮食作息不同,生活习性相比中原腹地依旧有着巨大差异。

    比如,许多人生病,要么自己搞点草药随便治治,要么就是请巫师神婆之类的人来治疗,很少像中原人那样请医师看病。

    单凭这一条,华佗在没有较高的声望之前,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之难的。

    华佗想了半天道:“如此,请允许我从你家少年家奴之中挑几名做药童,还请你在庄园内建一座房子留我居住。”

    他这么说,等于是表了态,愿意先等庄园修好。

    对此,刘曜内心很激动,能得到华佗相助,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在这个十人伤风感冒必有一人死亡的时代,有了华佗在身边,刘曜觉得数十年后哪怕局部地区出现瘟疫,他相信有华佗与他合力,必定可以将之控制住,不至于蔓延全国,而祸害天下百姓!

第19章 改造世界第一步() 
中国的砖块历史悠久。

    在春秋时代之前,因为烧砖技术的不成熟和时代背景的限制,砖块虽有被统治者使用,但并未被普及。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筑陵墓,才开始大量地使用砖块,据说历史上著名的秦阿房宫中就是使用青砖铺地。

    后来随着佛教在东汉王朝的兴起,用砖建造的佛塔也越来越多,砖块逐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

    当然,所谓的“千家万户”并不包含穷苦人,即便砖块已经普及,可其造价并不是穷人能接受的。

    纵然是到了民国年间,普通老百姓也不见得就能住得起砖瓦房。

    所以,刘曜构想的砖块路计划推进的并不顺利。

    最初,窑洞烧砖第一窑的成品率太低,只有三成,主要原因是燃料质量差劲,导致火候不到。

    当然,制作砖块的材料不达标也是一个原因,毕竟真正好质量的砖块胚子从制作到成型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只不过刘曜急需用砖,庄园内盖房子的材料可以先购买,但未来必须要有属于他自己的砖窑厂。

    而且此事宜早不宜迟,毕竟在烧砖的同时,他可以尝试着烧制实验水泥和玻璃。

    幸好滇池县不缺木材,只要钱财到位,不断的烧下去,勉强能用的砖块还是能烧出来的。

    所以,在正式动工的三个月后,刘曜庄园内的砖窑厂才算是彻底成熟,第一批勉强能用的砖块也顺利铺上了路。

    值得一提的是,玻璃被刘曜给烧出来了,尽管只有巴掌大的一小块,虽说极其不规则,但晶莹剔透的模样还是非常令那些匠人震惊的!

    至于水泥,还没有成功问世的迹象。

    一旦水泥烧出来了,就能直接用水泥混合碎石子铺路,还可以配合铁质框架建造城墙。

    可以说,水泥是刘曜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当然,水泥并不好烧。

    刘曜只记得水泥是由石灰石和粘土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煅烧制得,而玻璃是由石灰石、石英砂、纯碱等材料混合,经高温熔融制得。

    大理石就是石灰石,滇池县到处都是。

    石英砂其实也就是石英石的碎沙,和粘土一样很容易搞到。

    纯碱在后世俗名苏打,古代也叫石碱,这个在多山的滇池县同样不难搞到。

    烧玻璃没啥技术含量,只需要燃料的温度和窑洞的密封性达标即可。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用沙子都能烧出来玻璃,尽管不是透明的,但至少有点玛瑙珠宝的韵味。

    秦汉时期的玻璃制作技术大概掌握在炼丹家手里,主要是伪充真玉,或供服食之用。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道人消炼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兼鱼蚌之珠。”

    刘曜和那些匠人一起烧出来的玻璃也不是纯透明的,里面自然混合了杂质。

    烧出玻璃不难,把玻璃弄成片或其他形状的技术才是核心,刘曜目前并没有掌握,这需要时间摸索。

    而烧水泥的关键在于,他并不记得在后世有个技术语叫“两磨一烧”。

    眼看着庄园内一千亩试验田的稻子已经收归粮库,而贾小六也成功打听到了鹿角藤的下落,可刘曜的烧水泥实验还是不见成果。

    令人不愉快的消息并不止这一个,庄园内的“哨兵塔”昨天夜里塌了!

    说是塔其实只有两层,约六米的样子。

    由于是木质建筑,塔塌了之后,被砸中的那位值班家丁仅断了三根肋骨。

    还有,今早刮大风,粮仓的屋顶被掀飞了!

    庄园内建筑的质量问题好解决,找一些可靠的工匠修缮下即可。

    水泥烧不出来也只是暂时的,继续实验下去总会有成功一天。

    最让刘曜头疼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庄园内“汉人雇农”和“夷人雇农”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夷人”是指东汉王朝西南地区的原居民,与之对应的“汉人”则是父辈或祖辈从中原地区迁移过来的国人。

    西南原居民觉得汉人看不起他们,双方在一起劳作时,汉人总会事事刁难,处处为难他们这些原居民。

    虽然大家发到手的工钱都一样,可平日里庄园家丁大都向着汉人,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抓着不放,总得敲诈勒索一番才肯罢休。

    日子一天天过去,汉人雇农慢慢积累了点钱财,而原居民则只够糊口,存了一点余粮,可谓有苦难言。

    若非在秋收后,诸多雇农还要按计划挖水渠、水塘,真不敢想象到最后两方之间会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械斗。

    原居民在所有的雇农当中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所以是弱势,而且刘曜是原居民眼中的汉人。

    其他庄园管理者,比如大管事刘彪以及大掌柜陈群庆都是汉人,所以这些西南地区的原居民雇农也只好忍气吞声。

    可今早粮仓房顶被大风刮走,反而遭受到家丁痛打的却是原居民。

    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之后,人们难免要争取其他的权利。

    所以在雇农平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之后,他们忘记了原先的灾民身份,他们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利。

    因此,原居民推选了一个人代表他们,找到了刘曜。

    此人竟是那位天生六指的严颜!

    别看他只是个童子,由于他是刘曜的家奴,在这个崇拜强者的时代,严颜毋庸置疑的成了西南原居民眼中的强者。

    刘曜对于严颜是比较重视的,经过这三个月的调教,严颜已经会说一口流利的官话。

    现在,他是和贾小六一样,属于大家公认的刘曜眼前的少年红人。

    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很多的政权,刘曜万没有想到,他现在就要面临这个困境。

    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小团体的中高层人物召集起来,临时开一场决策会议,尽快安抚众人之心!

    而这些的高层人物,在刘曜看来其实只有三个人。

    他本人算一个,刘彪算一个,华佗算一个。

    至于陈群庆属于中层,贾小六勉强算是中层,在刘曜看来无需参加。

    然而,当刘曜告诉华佗和刘彪晚上开会商讨“汉夷问题”的时候,两人竟然都建议把程立也叫上。

    餐桌上,刘曜吃完最后一口米饭,问道:“此人有何能耐?”

    这三个月以来,县城十多家餐馆有陈群庆在打理,庄园内的建设有华佗在盯着,至于刘彪则负责监督餐馆收入与庄园的开支情况。

    刘曜则是跟雇来的泥瓦匠之流的匠人围绕着窑洞,不断实验烧水泥和烧玻璃。

    因此,他对于程立的印象,还停留在三个月前。

第20章 又一人才() 
程立在华佗治疗下病愈后,便加入了雇农的劳动队伍。

    由于他劳作卖力,并向华佗、刘彪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让庄园的建设效率提高不少。

    若是仅如此,也不会被华佗与刘彪赏识。

    当初刘曜会被华佗认可,那是因为刘曜的能力乃是经过事实验证的。

    程立的能力也同样!

    “景升,你可知这些天与你一起研制‘六合土’(水泥)的那两位年轻的匠师,是从何处寻来?传闻这两位匠师乃传承于公输一脉,有着非同寻常的技能。”华佗放下筷子,面带笑意道。

    刘曜一愣道:“那匠师之中,有一人正是之前为我做出铁砂护腕和马甲的那位,莫非是他寻来的?”

    华佗点点头,继续道:“不仅如此,两个月前我们雇来教导家丁枪术、刀术、剑术的班师傅,也是他寻来的!这班师傅可是全郡最有名、最年轻的武技师傅!”

    “这段时间我只签了两份为群体提供食宿的契约,那群体之头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莫非这些能人的加入都是他的功劳?”刘曜顿时对程立充满兴趣。

    华佗看了对面的刘彪一眼,道:“还是让景玉来说吧。”

    刘彪尴尬一笑,抹了把嘴,然后简短的讲述了程立的“英雄事迹”。

    当初庄园修建塔楼时,普通的泥瓦匠建不了,要有懂行的大匠师才行。

    据说北城门外的山里住着两个兄弟,乃是师承公输班一脉,周边很多佛塔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而且,两兄弟会轮流到县城里的一个手工作坊做工谋生,他们会铁匠、木匠、鞋匠等常见工匠之事。

    那时程立自告奋勇,说他擅长走山路,便与刘彪及两位家丁上了山。

    没想到山贼盯上了最近很出名的有钱人刘曜,名叫班通的山贼头领得知刘曜从弟刘彪要上山,便与自己的弟弟班恭计划在半路上抓刘彪。

    结果两名家丁和程立被抓,刘彪在程立的掩护下逃了。

    班通、班恭要求属下只求财,不杀人,程立这才没有丧命。

    程立被带入贼窝后,得知班通、班恭还有一个名叫班小妹的妹妹。

    而班家兄弟劫道谋财,便是为了给他们的妹妹治病。

    程立无缘得见班小妹,但听说了班小妹的症状后竟然信誓旦旦的说他有办法治好班小妹的病。

    班家兄弟本来不信,然而当次日刘彪拿着钱来赎人时,程立却不走,竟然恳求刘彪让华佗带着治疗气血亏虚的药来。

    刘彪也算聪明,打听到班家兄弟劫财是为了给他们妹妹治病,便依程立所言,当天下午带着华佗和药又上了山。

    结局自然是班小妹的病在华佗治疗下,七日后出现明显好转,于是班家兄弟亲自护送刘彪等人请到了那两位年轻的大匠师。

    最有趣的是班家兄弟与那两位匠师早就认识,而在程立的再三邀请下,班家兄弟带着众山贼选择了从良,成为了刘曜金钟林庄园的新成员!

    至于那两位姓张的年轻匠师,也在一个月前把家从山里搬到了庄园之中。

    经过这些天的接触,华佗与刘彪一致认为,程立有才有德,理当委以重任。

    刘曜听了华佗与刘彪对程立的评论,原本郁闷的心情顿时好转了一半。

    “善!此人有勇有谋,眼光深远,是该参加今晚的决策会议!”

    在这个人才最具价值的时代,刘曜很开心能得到一位德才兼备的下属!

    他甚至在想,这个叫程立的人会不会是原历史上未来在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永寿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深秋的半夜甚凉。

    整个金钟林庄园静悄悄的,忙了一天的雇农早已入睡,只有不算宽敞的议事厅里还有着响声,厅外有巡逻的一队家丁悄无声息的走过。

    “我认为,益、荆、交州部分地区的原居民之饮食、婚嫁、祭祀、服饰等虽与中原人不同,且样貌身形亦与中原人不同,但只要这些人说汉话、写汉字、行汉礼,维护汉国朝廷政权,服从地方官府管理统治,认可其汉国之民的身份,就是我强汉之国民!”

    “既是汉民,便不能再分中原地区之汉民、西南地区之汉民!应当一视同仁,皆为汉国之民,享汉民之权力、义务!”

    刘曜环视刘彪、华佗、程立道。

    他是穿越者,当然会以后世人的眼光强调国籍,故意去弱化民族概念,尽量通过这种方式削弱“汉夷”矛盾。

    可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东汉中后期的人也同样如此。

    刘彪坐在刘曜右侧,他听了自己堂兄的说辞,顿时跳了起来,坚决反对道:“不可!万万不可!倘若一视同仁,那吾等祖上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岂能便宜了这些蛮夷?”

    刘彪此言一出,立刻觉得不妥,尴尬的看了刘曜一眼,慢腾腾坐了下去。

    见刘曜面无表情,心中才安生下来。

    他并不是担心自己因反对刘曜而遭受排挤,他是担心刚才那番话会暴露了他与刘曜是汉室宗亲的身份。

    对面的华佗低头皱眉沉思许久,抬头望着刘曜,严肃的道:“景升你别不高兴,我认为景玉言之有理。汉国是我等汉人的汉国,并不是这些蛮夷的汉国。他们的的确确不是汉人,我们可以优待他们,但决不能承认他们汉人的身份!”

    刘曜深感无奈,连拥有“仁者大爱之心”的未来神医华佗都坚持“汉人”至上的观点,他有些理解后世那些“民族主义者”为何激进了。

    这时,坐在华佗左侧,刚才瞪着案几沉默不语的程立,接口道:“据《史记》记载,西南地区的蛮夷乃至于交州之南的夷人,和北方、西北、东北地区的鲜卑、匈奴等夷人一样,其祖上乃我等诸夏先辈迁移之后繁衍而生!”

    “汉国周边蛮夷,若追根溯源,其祖皆为诸夏一脉,而其部族自是理所当然亦为华夏血裔成员!故,我强汉之国民者,无论其承认与否,其为华夏血脉后裔之事实不容置疑!”

    刘曜欣喜道:“你的意思是?”

    程立抬头挺胸,向刘曜拱手行礼,道:“回少主,臣下之意,当向西南地区原居民说明‘汉夷’同出一脉。不过,此事还需借助官府之手,强行颁布法令,禁止区别对待。如此,方可从根本上解决‘汉夷’矛盾。”

    “话虽如此,可、可、可……”刘彪总觉得哪里不对,可一时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第21章 原来是程昱() 
“无论汉人夷人皆为‘华夏族人’!”刘曜抚掌赞道:“仲德所言甚是!”

    程立听到“华夏族人”四字时双目发光,大有遇到知己之感,道:“正是此理!正是华夏族,吾等皆为华夏族人!”

    刘曜停顿片刻后,话锋一转道:“仅靠官府颁布法令还不行,我们必须给‘华夏民族论’找到法理上的支持。我观仲德对史学似有涉及,便由你来负责此事。”

    程立躬身道:“喏!”

    刘曜补充道:“此外,对于那些暂时不会熟练说汉话、写汉字、行汉礼的‘未归化’的蛮夷,且以‘蛮夷’论之,我们也要有使之彻底认清自己乃是华夏族人的方法!”

    程立道:“此事不难,昔日北疆护羌校尉曾颁有‘归化令’,待臣下拟个草章,呈给少主过目,再做打算。”

    他想的非常简单,按照过去的那套思路,只需要给“蛮夷洗脑”,他们之所以遭受苦难(苦逼),是上辈子有罪,通过劳动来赎罪,改掉不良的习性,就是洗掉了身上的罪,形成新的好习性,就会有个好未来。

    刘曜激动地站了起来,他走到程立面前,躬身拉起对方的双手,紧紧握住道:“甚好!此事有劳仲德了!”

    “少主言重了!”程立谦虚道。

    刘曜点到即止,松开对方的双手,看向华佗道:“我欲建一座前堂后院的大型、综合性的医馆,病人可以留宿,家属可以陪护,兼之招收学徒,设计图在此。”

    他话音未落,人已走到华佗面前,将一张纸放在案几上摊开。

    华佗的目光立马死死地盯住设计图,下意识道:“妙,实在是妙(妙不可言)!”

    在他说话的同时,程立也情不自禁的赞出了声。

    华佗赞叹的是图上提现的设计思路,程立则是被那张纸给惊到了。

    “少主,此纸当是成品喽?!”

    程立清楚的记得,刘曜这几个月除了捣腾“六合土”与“玻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