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3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层城墙,城墙高厚,四门开有瓮城。府邸中央还有三层建筑物,最高的建筑物是一座巨大的瞭望台,站在上面,洛阳全城可以一览无余。府邸之中设置了拒马、布置了投石车、床弩都大型机械,储存的粮食和饮水足支一年。

    高顺的卫将军府在北宫东面儿,永明门以东,永安宫以南。侯成的前将军府在金市以西,北宫的朱雀门以南,南宫以西。这两座府邸占地面积各是大司马府的三分之一,也是三层城墙,最高建筑物有五层高。三座府邸的设计各不相同,前将军府设计地精致小巧,曲折幽深,机关重重,卫将军府看上去就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城池,大司马府则以大气巍峨而著称。

    此次此刻,就在洛阳城中的数十万百姓都被太学生们吸引到国子监之时,前将军府邸之内的最高处,那一座硕大的瞭望台上,前将军、司隶校尉侯成正和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饮酒叙话。那老者非是别人,正是司空种拂,洛阳朝廷的三公之中,他是唯一留在京中的。

    “我说子玉呀,别人都忙着去看热闹儿了,你偏偏儿亲自把老夫请来,坐在这里饮酒叙话儿。我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瞒着老夫呀!有话儿说在明处好了!”种司空一生久经宦海,年轻时也是朝臣之中有名儿的刺头儿,侯子玉的这些鬼把戏,自然是瞒不过他老人家的。

    “噫!竟然被老前辈看出来了?”侯成脸上的笑容立刻大胜了,他将杯中的赵酒一饮而尽,故作惊诧地问道。“老前辈呀,不但是把您老人请过来了,便是您的家人和细软也请过来了。不光您是如此,就连皇甫太尉和王司徒的家眷和细软,我也都老实不客气地请来了。”

    “哦!这是未雨绸缪,怕有非常之事发生吧。子玉呀,你想得很周全,眼前的局势不稳,洛阳城中暗潮涌动,谁知道那些人会不会横下一条心,把天捅个大窟窿出来?”一听这话儿,种拂立刻就猜到了其中的缘由,凭心而论,侯成的措置很及时,一旦出事儿,那就是大事儿!

    “老前辈理解就好!说实在的,这几日我侯成都睡不着觉,大司马的赋税新政逼着世家大族们表态,正是剑拔弩张的时候儿。一旦有人起了歪心思,我手下只有一千二百中都官徒隶,这些人执法断事儿还行,打仗是不行的。好在我禀明了大司马,调了一千旧部进城。这些人都是银狐鬼军中的老部下,忠诚是无虞的,说到打仗嘛,守住这座府邸是没问题的。”

    侯成竟然准备勒兵观变了!种拂的心立刻往下一沉。由此可见,形势已经严峻到了何种地步,并州诸将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可是他转念一想,立刻就就释然了,本朝世家大族的风评他心里很清楚,动了他们的钱袋子,就等于动了他们的命根子,不急眼才怪呢。

    唉!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定然会有一场腥风血雨,稳定了朝局之后,自己也该告病了。

    在得到了老教习的首肯之后,卫卓便带着几个主事儿的太学生,向着在座众人深施一礼。“卫卓和诸位同侪谢过诸君!可怜吴仲临死得不明不白,真正的死因自然还要等廷尉府的结果。我等同侪公议,在此之前,祭奠一下吴仲临,让他一路走好,也算是尽了一份儿心意吧。”

    “吴仲临死得不明不白,廷尉府自然是要验尸的,与其在他的遗体残缺不全之后祭祀,不如就在现在祭祀。于死者而言,也算是留了全尸了。吴仲临一生倔强倨傲,甘于清贫,从不向富贵低头,下葬之前,总要让他风光一回。”卫卓的一席话,说得哀婉无比,在座的众人想起吴珂生前的音容笑貌,不由得都有些嘘嘘了,几个重感情的早已悄悄儿低头垂泪了。

    话一说完,卫卓便一拱手,带着几个主事之人出了大帐。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卫卓登上高处,大声说道:“诸君,方才我去面禀了诸位教习,他已经同意我们祭祀仲临兄了!”一听这话儿,数百个太学生立刻在心中长出了一口气儿,谢天谢地,吴仲临终于可以瞑目了!

    “诸君,请听我们的安排,各司其职,一定要让吴仲临瞑目!一路走好!”卫卓的声音中夹杂着一丝凄楚,还夹杂着一丝说不明道不清的味道儿。“吴仲临以死明志,使者真英雄也!一定要让仲临兄有个风光的葬礼!如此,才能让他一路走好!”太学生们在心中默念倒。

    本朝的礼仪,一共有五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每一种礼仪都有固定的仪式,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最为悲切凄婉,歌离歌、挽歌等哀怨之曲。

    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丧礼,是按照名分服丧的礼节;荒礼是发生自然灾害之时,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朝廷所应采取的救灾措施;吊礼,是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灾害的郡国表示哀吊和慰问,行吊礼的同时,往往会举行祈禳活动,以求除祟去祸;会礼,是他国遭受侵略、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物资去救助。

    恤礼,也是指对遭受不幸的他国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国君、重臣身亡,便用恤礼。

    五礼之中,会礼、恤礼是要以朝廷的名义举行的,丧礼、荒礼、吊礼则不然,诸侯。大夫、士都可以举行。太学生们正在准备的便是丧礼,究其根本,只是丧礼中的一部分,祭奠。儒家的行为,都是以五经为参照的,礼仪则看礼经,礼经是源自周礼的。

    礼记?曲礼下所载,天子死了叫做崩,诸侯死了叫做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传统的丧葬祭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丧礼,即死者临终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二为葬礼,即下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三为祭礼,是指下葬之后所举行的一些仪式。

    在太学生心中,吴仲临的这一次大葬,定然要流传天下的。既然如此,就不能让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挑出毛病来。昨日,几个饱学儒生一夜未睡,翻遍礼经终于参照周礼、礼经,几番议论,几番争执,终于议定了一套极其详尽的祭奠之礼,可谓集古礼之大成。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日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吴珂是太学生,太学生便是士,士死后三日便要出殡了。如今廷尉府还没有验尸,丧礼和葬礼便无从谈起,无奈之下,太学生们便只好在祭礼上打主意了。

    礼经所载,士的祭礼主要有三项儿,,一为“服丧”,一为“奠仪”,一为“持拂挽歌”。“服丧”就是戴孝,戴孝不是随便戴的,是要按照服丧之人和死者的亲疏远近来戴孝的。

    本朝的朝野之间,都是父权社会,以父亲的宗族为重。父宗的亲属,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称为本宗九族。所谓的“谋逆造反诛九族”,诛的便是这九族。

    九族之内,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是此意,“杀”便是减少的意思。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一共有五种,被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第812章:吾乃江东鲁子敬是也() 
斩衰,衰通“缞”“缞”发的是“催”音,是五服之中最重的丧服。

    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其意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之情,服期三年。本朝的则例,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谓之“三年丧二十五月毕”。

    齐衰,此处读作“资崔”,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齐,下衣的边。齐通纃,衰通缞。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断处缉边,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齐衰”。有别于斩衰的毛边。齐衰的具体服制和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不等。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一年之外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仗期”和“不杖期”丧服是一样的,只是脚上的鞋子由疏履改成麻履。死者下葬之后,服丧之人就可以饮酒吃肉,但是不能举办宴会和人对饮。

    大功,亦称“大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和斩衰、齐衰相比,大功的服丧期已经大大缩短了,丧服也只限于粗熟麻布一条。除此之外,丧期之内,脚上穿的不是麻鞋,而是改成了绳鞋。

    小功,亦称“上红”,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

    缌麻(缌音思),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服期三月,禁忌也少得多。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光武帝开国以来,此仪久废,本朝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按照本朝的礼节,太学同侪送别吴珂,顶多算得上是五服之外的袒免亲,照例是白阑缟巾即可。“吴仲临以死明志,死得着实有些凄惨。若不是昨日出了大事儿,昨日廷尉府便要验尸了,吴仲临竟然连一个全尸都得不到?此次的祭奠,一定要为吴仲临争一个公道!”

    几个饱学太学生一般大发着感慨,一边议论着祭奠的规制。本朝的祭礼,最重要的不过是三项,丧服、祭祀所用的牺牲和醴酒。如今第一项就卡壳了,众人不由得有些气馁了。终于,有一个青年饱学儒生长身而起了。“礼记云: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我等同侪,与吴仲临是生死兄弟,可服大功!”

    此言一出,众人立刻便赞声如潮了:“善哉!大哉斯言!”一看议论终于落在了实处儿,旁边的饱学儒生们立刻便思路顿开了。“‘大功’照例是要穿绳鞋的,我们可以加重一层,改穿麻鞋好了。左右是穿在脚上,不算是僭越,既不违礼法,又全了同窗之义,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句话说得精妙,非如此大操大办,不足以表达太学生们对吴珂的惋惜之情。

    至于祭祀所用的牺牲,就简单多了,既然丧服都可以用“大功”,祭祀的牺牲僭越一些,又算得了什么?按照士冠礼、士昏礼、士丧礼的记载,仪礼特牲仪节共有使用三鼎与一鼎两种情况。三鼎者,豕(豚)、鱼、腊,经文皆有明言,而一鼎者,经文只称“特豕(豚)”,不记鱼、腊。三鼎和一鼎的使用场合和器物搭配向来是儒家各派争论的焦点。

    “有周一代,所列鼎实,包括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其中九鼎级别方得使用鲜鱼、鲜腊,而肠胃属于牛羊,肤则是豕的胁革肉。牛羊有肠胃而无肤,豕有肤而无肠胃。所以‘特牛’之礼除去羊、豕、肤、鲜鱼、鲜腊外,仅余四类盛实(牛、鱼、腊、肠胃),如若每物一鼎,岂非是用四鼎特例?显而易见,更合理的情况是,与少牢馈食、士丧礼大遣奠等仪节一样,将肠胃同置于牛(羊)鼎中,特牲、士虞礼等也是将肤同置于豕鼎中。如此一来,便也是三鼎之数了。依我之见,所谓的‘特牛’之礼便是如此!”

    “凡正祭之时皆用三鼎,并常配以两敦、两壶、两豆、两笾;而凡礼略或礼杀之时,则减为一鼎,其它诸器也相应减少。所谓的“特牛之礼”不过是在三鼎祭祀的基础之上,再加一个特牛罢了。既然三鼎祭祀是本朝的常理,‘特牛之礼’,所需要的不过是公牛的肠胃罢了。也算不得什么僭越。”说话的还是那个饱学的儒生,他的一番话,立刻使得太学生恍然大悟,掌声如潮了。有了昨日的那一桩儿事儿,大家心里对“僭越”、“违制”之类的词眼儿还是十分小心的。绳鞋改做麻鞋,三鼎之外,加用特牛,也可以推脱说按照周礼操办的。

    祭奠的仪典,三项之中已经有两项达成公议了,众人便振奋精神,加一把劲儿,把最后一项定下来。“既然三项之中已经定了两项儿,这祭奠所用的醴酒,不知兄台有何指教?不妨一并说来,同侪们一起公议便是。”一客不烦二主,众人的眼睛立刻转向了那个饱学儒生。

    眼看众望所归,那个饱学儒生只好清清嗓子,继续发言了。“周礼?天官?酒正中记述:‘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也就是说,凡有祭祀,根据常法供五齐三酒,装在八个樽里。”

    “祭天地等大祭祀,可以增添三次酒;祭宗庙等中祭,可以增添二次酒;祭五祀等小祭,可以增添一次酒,用勺盛酒於樽,有一定数量。三酒指的是事酒、昔酒、清酒三种,事酒是因有事需用而新酿的酒;昔酒是久酿而成的酒;清酒是更加久酿而成的酒。三酒可以增添,但供祭祀的五齐――便是五种清浊厚薄不同的酒: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不可以增添,用勺注洒於樽亦有一定的数量。天子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民间五祀,祭的是门、户、井、灶、中霤(中室)。吴仲临以死明志,算不上大祭,又高于小祭,我意可用中祭。”

    饱学儒生的这一番话,立刻便引起了众人的大赞。此人满腹经纶,儒学渊博,就连周礼这样生僻难懂的文字都读得通顺无比。更难得的是,他才思敏捷,言语便给,三言两语便抓住了事情的重点,做出的措置不仅不违礼法,绝不僭越,而且能够适时变通以合众意。

    “中祭之中,只要求了酒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并无要求。只是要设置一些‘酒官’,‘鬯人’是负责掌管供给祭祀用的鬯洒和彝尊酒器上的饰巾。‘大宗伯’是掌邦国祭典礼的事宜,他负责将鬯酒也叫郁鬯酒、秬鬯酒灌地来祭享先王。‘酒人’是掌管酿造五齐三酒的官员。‘酒正’是周代酒官之长,负责制定有关酒的一切政令及责发送酒的材料。今日祭奠吴仲临乃是私祀,不是国祭,用不了那许多酒官。只需要议定献官和执事的人选即可。”

    “此人有宰相之才也!便是这番措置,我等就拍马难及。”在座的太学生们一起暗道。“兄台如此博学,定然是出身名门世家无疑了!敢问高姓大名?”周围的太学生们见贤思齐,立刻便争相开口,询问此人的高名大姓了。“吾乃江东鲁肃鲁子敬也!”饱学儒生朗声道。

    “噫!原来就是那一位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结交贤者的江东长者呀!”在座的太学生们立刻便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这位鲁肃鲁子敬在江东可是家喻户晓、闻名遐迩的大名士!扬州、徐州、荆州、豫州一带,几乎整个大汉南方,一听到他的大名,都会伸出大拇指的。

第813章:反贼做祭酒,朝廷不公!() 
经过了诸多曲折之后,吴珂的祭礼终于开始了。卫卓和李翰各自带着数百太学生,排成了两个整齐的方阵,在公选出的执事们引导下,开始陈设三牲和醴酒。按照周礼陈设完毕之后,李翰作为初献官、卫卓作为亚献官,率领着一十六名执事对着吴珂尸身行四拜礼。

    “一拜!”“二拜!”“三拜!”“四拜!”“礼成??????”负责赞礼的执事生得一条云遮月的嗓子,响亮异常,在数千士子儒生的面前毫不怯场。随着他洪亮悠扬的声音,千余太学生恭恭敬敬地按照周礼之中所记载的礼节,不断地俯身行礼,广场之上顿时一片肃穆。

    “盥洗!”“焚香!”数千太学生四拜之后,赞礼官的声音又想起来了。初献官和亚献官、一十六名执事一起在陶盆之中盥洗双手和祭祀所用的用具。盥洗完毕之后,执事们焚香,初献官和亚献官开始掩埋三牲的毛和血液。掩埋完三牲的毛血之后,献官和执事们开始酹酒。

    此时此刻,千余名太学生们拱手而立,目不斜视,定定地看着前方,就好似那里有他们的梦想和前途一般。“噫!今日这些太学生们竟然如此守礼?”围观的百姓们顿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在他们的眼里,太学生们一向是纵酒高歌,狂放不羁,全然不守国礼的。

    太学祭酒卢植已经被免职,新的祭酒还没有到任,太学生们便放了羊。昨日的一桩大事儿使得他们仍然心有余悸,今日告病的便比素日里多了些。那些照常赶来太学的,大多数都是前来打探消息的,新任祭酒究竟是谁?他老人家会何时到任?将会如何整饬太学?

    有人的地方儿,就有江湖。太学生有一万多人,自然便分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山头儿。这些山头儿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少之又少,这和他们的出身有关。世家大族,一向是本朝政坛的中坚。关心朝局,是对每一个太学生最起码儿的要求。

    昨日的那一桩儿事儿,朝廷还没有明示如何措置,十几个大小山头的人们心中便有些惶恐。于是乎,今日一早儿,便早早地来到了太学之中,不成想遇到了这样的一出大戏。既然是大戏,那就不妨仔细观瞧一下,然后再定行止。有了这般心思,众人立刻便立脚观看了。

    今日来到太学的太学生,大概有三四千人,除了卫卓和李翰的追随者,大多数人都远远地站在太学的门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切。与太学相隔不远的京师大学堂中,虽然学生们都在教室之中自习,但是他们都无心读书,而是竖直了耳朵儿,听着趴在墙上的同窗流水儿般传回来的报告。蔡大家的命令只有一条儿,无论如何,不准走出京师大学堂。

    “同学们!外面已经开始祭奠了!我们就不要在这里待着了。”一个急性子的学生大声吼道。“此言大善!蔡侯爷只是不让我们走出校门,上墙上房顶还是可以的嘛。”急性子学生的话音方落,同学们立刻就群起响应了。“同去!同去!”于是,大家伙儿便一起同去了。

    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副极其诡异的画面儿,近千名太学生在广场中央祭奠,数千名太学生和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们在墙上和房顶上围观。在他们和广场上的太学生之间,是两千执金吾属下的骑兵步兵,他们在执金吾左丞的带领下严阵以待。两千汉军之外,是十几万洛阳城的小民百姓。所有的人都睁大了双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官场中央,有些好奇有些疑惑。

    “这些太学生昨日定然是翻遍了礼经和周礼,做得竟然丝毫不错!”众人转眼一看,竟然是蔡大家。蔡大家也按捺不住好奇心了,登上了京师大学堂的最高处,手持着一副千里眼,饶有兴致地看着。“老师,太学生们为什么要掩埋祭祀毛血呢?”有人好奇地问道。

    “如果有牲牢之献,就要瘗毛血,瘗者,掩埋也。焚香是迎神於阳,瘗毛血,是用阴物迎神於阴。先人以人死之后魄属阴,归于大地,而魂属阳,则无所不在,故祭祀於阴阳皆有所沟通。如此一来,便阴阳齐备了。”蔡大家还是一向的作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老师,为什么他们都着履呢?本朝的惯例,聚会一向是不着履的。”另一个年轻学生继续问道。“行礼必着履,履者礼也,饰足以行礼也。况古有舃,特为木底,以免潮湿害足也。饮酒礼,则曰有俎在,不敢脱屦,盖脱屦为宴乐也。”蔡大家随后解释着,眼睛却盯在了广场中央。“他们开始奏乐了。奏乐,乐属阳,这是迎神於阳。所以乐奏半时,神其来格,乃行四拜礼迎神。四拜如下: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

    迎神之后,便是奠帛了,接着是初献和亚献。蔡大家一边观看,一边讲解着。“献爵而不侑食,因为祭奠者只是表示敬意。食物早已陈列,但并不进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