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逆之吕布新传-第4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朝,高帝立国之后,曾经下诏求贤,要求郡国推荐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惠帝、吕后之时,也曾诏举“孝悌力田”之人。文帝之时,下诏访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的办法。如此一来,本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便形成了。
武帝之时,察举制已然完备,有常科和特科两大类。常科也叫岁科,一年举办一次,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种名目。四科之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特科并不经常举办,以天子下诏访求为主,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贤良文学诸般名目。
察举制,便是“察”和“举”两种手段,“察”是自上而下的访求,“举”便是自下而上的举荐。按照武帝的本意,如此一来,既充分照顾了本朝的“乡议”和“乡闾政治”,又给了下层士人上进之途,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了中央政府手中征辟人才之权,实在是好制度。
常科之中,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行”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以上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本朝的察举常科之中,孝廉一科尤为重要,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时,孝廉乃是特科,不受重视,后来“孝廉”被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举孝廉”遂成为入仕正途。
孝廉,便是“孝子廉吏”之意,“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古语有云,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门,便是此意。本朝的孝廉,十之八九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本朝和帝之时,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十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举一人,二十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外围郡国则作适当放宽。因为争执愈多,后来又采纳左雄建议,限年龄40岁以上才得举。二十万人口举孝廉一人,由此可见,孝廉的名贵。
孝廉是“郡举”,茂才则是“州举”,多为现任官吏。被举为孝廉之人,一般皆入朝为郎官,而被举为廉吏之人,多为低级官员,按照原职升补。廉吏之举,限于“斗食”至六百石之官吏,举荐之人,为廉吏之上官。光禄,实为“光禄四行”之简称,指的是“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种德行。举主为丞相、御史,被举之人,则为光禄勋的属官,乃是特举。
至于特科,往往是和灾异相连的。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天地发生灾异,就是君王有过失,人主不德,布政不均。照例是要发出诏书,颁行天下,以求“直言”的。特科之中,尤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最为尊贵。“贤良方正”的举主为中两千石以上官员,天子也非常重视此可,被举者皆由天子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常有立授九卿的。
大致讲解了本朝的察举制之后,陈群这才说到了正题儿。“本朝的察举制,便是‘察’和‘举’两种手段,‘察’是自上而下的访求,‘举’便是自下而上的举荐。‘选’的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是下级官吏。而且要求极为严格,必须是德才兼备,品德高尚之人。”
“现在看来,这样的察举之法,是有很大弊端的。其一,举主和被举之人并没有被分开,一旦被举,被举之人就和举主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依附关系。汝南袁家的‘四世三公’宾士由此形成的。其二,‘选举’和‘考课’没有分开。对在职官吏的要求,也是对未入仕者的要求。其三,在职之官并无考课,官儿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一个样儿,以至于庸吏横行。”
“光武中兴之后,曾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施行‘授试以职’,授官之前,要进行策、经、笺奏(章奏文体)方面的考试。从此之后,考试便成为了察举制之中的关键环节。光武帝之所以如此,是他敏锐地察觉出了察举制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人为因素对察举制的影响太大,世家大族和现任官吏垄断了几乎四分之三的名额,以至于平民百姓之中的人才被拒之门外。在先帝之时,宦官横行,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更是比比皆是。”
“长文兄,我大致明白了,你让我好好生想上一想!”严宽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闭目沉思起来了。好半晌儿,他才缓缓睁开了双眼。“这新官制嘛,首先,对现任官吏要有考课,譬如大司马曾经颁布的考功令一般。其次,要考试,将那些才能不符,只凭门荫做官儿的人刷下来。另外,还要试官儿,不胜任,就得立马儿走人!这第三嘛,就是要给平民百姓出身的人才一条做官儿的出路!最后,要把选官授官的大权牢牢地抓在大司马和朝廷手中!”
严宽终于说完了,他端起酒盏,满饮了一杯。然后放下酒盏,双手扶案,怒光炯炯地望着陈群。“大郎此言,虽不中亦不远矣!依我之见,大司马目光如炬,早就看清楚了此中关窍儿。之所日没有动刀子,是因为总在战乱之中。如今大战方歇,正好可以好生料理朝政了。”
说到这里,陈群也放下了酒杯。“大郎,实不相瞒,此中弊端,我已然关注许久了。陈群略有所得,如今都说出来,与大郎议论其中的利弊得失,上慰大司马和朝廷之心,下全官吏百姓之望。至于其中的言语是否中肯,那就不在我考虑之列了。望大郎详察慎思之!”
第1009章:这便是九品中正制()
“长文兄,我愿闻其详!”严宽整肃衣冠,正襟危坐了。这是表示郑重其事,洗耳恭听之意。陈群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由得大为振奋了。他在洛阳数年,见惯了风风雨雨,沉沉浮浮,从大将军何进一直熬到了大司马吕布。自从被严大郎所赏识,他的仕途才真正发达起来了。不仅如此,宾主之间,相处得还极其融洽,想到这里,他决定一展所长畅所欲言了。
“大郎,这数月以来,叠经大战,依我看来,本朝的官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了。”陈群右手一挥,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才提纲挈领,继续讲下去了。“原因有三:其一,本朝的官制,两头宽,中间窄,两千石到千石之间,基本没有官职。以至于循资迁转,晋升无门。其二,世家大族把持了察举,已然断了下层士族上升之路,底层士族愤愤不平。”
“其三,除了察举之外,还要杂以考试,门荫,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这天下,毕竟是世家大族之天下,无论如何,还是要和他们妥协的。看眼前的架势儿,不久之后,大司马照例是要封王的。正好儿普降甘霖,使得天下世家皆大欢喜。至于日后如何,自有考成法。”
说到这里,陈群大有深意地看了严宽一眼。严宽是极聪明的,转瞬之间便明白了陈群的意思。你的嫡亲姐夫肯定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称王之后,大概便是称帝了。若想称帝,就得尽收天下世家大族之心。先用高官厚禄笼络住他们再说,然后,再用律法收拾他们。
“长文兄之意,我已尽知。还请长文兄畅所欲言,让我尽数儿了然于胸,然后手持长文兄的折子,去面见昭懿夫人和大司马。”严宽微微一笑,索性将此后的行动方案尽数儿都说了出来。“如此甚好!陈群敢不尽心竭力?我们先从第一条儿谈起吧。”陈群叉手相谢了。
“譬如,本朝用兵,超过十万人的极少,故尔,大将军之下,分设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之下,有校尉、司马、军侯、屯长之属。约略算来,大将军将兵十万,杂号将军将兵一两万,校尉将兵不过两千,军侯将兵数百。如此看来,一个校尉将兵不过两千,还是很恰当的。”
“可是,自从大司马秉政以来,战乱频仍,每一次出兵动辄数十万。一个杂号将军,麾下的士卒便有三四万之众。按照本朝的军制,杂号将军之下,便是校尉了,一个校尉将兵便有五六千,约略算来,校尉之下,军侯将兵千余,而屯长将兵三五百。这,就是低职高配。”
陈群的这一番话,严宽真的听到心里去了。自从他担任南阳太守以来,在军务上耗费的心思极多。像陈群这般议论,他已然听过多次了。按照本朝的军制,校尉将兵不过千余,军侯将兵五百,屯长将兵一百。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低职高配,早已是板上钉钉儿的事了。如此一来,军官们就开始腹诽了,老子们没挣那些饷银,凭什么让老子们多干活儿?且不论他们是真闹假闹,所求的不过是偏将、裨将的名义罢了,至少,那还是个将军吧。
“长文兄,你的意思莫非是,在将军和校尉之下,增加一些偏将、裨将之类的官职?”严宽满脸疑惑地问道。“虽不中亦不远矣!”陈群抚掌大笑了。“依我之见,这新官制,解决的便是从两千石到千石之间的空当儿。将两头宽,中间窄儿,变成中间宽儿,两头窄儿!”
“依我之见,这官制,应该从石数儿改成品级。从一品到九品,每一品再分为正、从两级,这就是十八级。若是再想精细一点儿,从三品开始,正、从两品再分为上下,这就是九品三十级了。九品之外,便是流外之官。这样的官制,中间的等级拉长了,自可慢慢升转。从七品县令到二品宰相,其间要循资升转多次,历经诸曹,等到九转丹成之日,便可拜相了。”
“大致说来,一品为崇官,安置国之老臣,比如三师、三公之类。二品,是真宰相。三品入为九卿,出为太守。四品,为九卿佐贰。五品六品,安置中都、郡国诸官。七品,为县令。八品、九品,以及流外之官,皆为千石以下官吏。如此一来,则官制完备,足堪其用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本朝的察举,一介平民,毫无官场经验,旦夕之间,可以立至千石高位。若是察举得人,还则罢了,若是不得人,岂不是苦了一地百姓?改了新官制之后,先考试、察举,才可以授官,然后循资迁转,十年之后,便已然是循吏无疑了!”
“至于那些不世出的英才,自可以通过天子直诏,直达御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除此之外,察举制仍然可以存在,这个我在后面细说。”陈群坐在那里,侃侃而谈,他的脸上闪烁着激昂的光辉。沉寂数年,终获大用,得以施展长才,他的心中,自然是感奋莫名。
“噫!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儿!”严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儿,心中却是万分激荡。陈群的话儿他终于听明白了。官制从石数儿改成品级,俸禄并没有变,自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是这么一改儿,平白无故增加了许多阶级,足够那些官场老吏慢慢儿往上爬了。
如此一来,原先两千石到一千石之间的巨大窟窿儿,变成了正三品上到正七品上,整整十六个阶级!一个士人,从举孝廉出仕开始,六百石的官儿,大致是从八品上下,谨慎为官二十年,也不过能爬到正三品上的九卿。其间二十个阶级的巨大差距,已经足以熬死人了。
可是,令严宽惊喜的还在后面儿。陈群又抛出了一个新名词儿,那便是九品中正制。
“这九品中正制,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儿,有大小之分,大中正在州里,小中正在郡国,都是有任期的。大小中正或是由州郡推选,或是由天子任命,主持一州一郡的察举。本朝的士人,最喜欢品评臧否人物,那就选取德高望重之士作为中正,让他们去品评好了!大郎,你想像一下,若是许劭许子将做了豫州的大中正,该是何等的盛况空前?”
许劭,字子将,是本朝最负盛名的人物评论家,闻名天下的汝南“月旦评”,便是他和从兄许靖搞起来的。“若是以康成先生总理天下中正,我想许子将的脸色一定是很难看的!”严宽抚掌大笑了。“然也!”陈群也笑了。康成先生高密侯郑玄是天下儒门的宗师领袖,许劭不过是善于臧否人物的评论家罢了。若使许子将遇郑康成,那将是何等有趣儿的场面儿!
两人笑吧,继续谈起了九品中正制。“这九品中正制的施行,一共分为三步。其一,便是设置中正官儿。其二,便是品第人物。大致以家世、德行、能力来评定品第,一共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又小中正,大中正依次复核之后,再上交吏曹,作为授官的依据。若是有人对已定之品不服,自可交于朝廷裁决。”
陈群的话儿终于说完了,他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望着严宽。“长文兄,你此言甚善,这已然是一套颇为完备的选官任官制度了。我还有几点想法儿,你看是不是可以加上去。其一,这最后的复核,朝廷最好选取三位德高望重的儒林宗师作为最终裁决者。譬如,高密侯郑玄郑康成、万户侯蔡邕蔡伯喈、侍中卢植卢子干等人。如此一来,天下士人便从此安心了。”
“其二,你的想法,是把民间的‘乡议’、‘清议’纳入朝廷的政治体系之中,这个想法是极好的。但是,一定要限制大小中正的权力。中正依据管内人物的品行,定为上上至下下九品,中正有权进退,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以五退六,或以六退七,但是,其职权仅此而已!而且,若是上下串通,卖官鬻爵,或是所品之人出了问题,都是要吃挂落儿的!”
“然也!”陈群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儿。在他看来,严宽的法子自然是极其妥当的考虑。可是,既然要用九品中正制来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就免不了要睁一只眼儿闭一只眼儿了。这一点,即便是大司马看不出来,昭懿夫人也能看得出来的。至于剩下的,就看贼老天的了。
“我这就去写一个折子,将大郎的意见加上去,然后由大郎亲手交给昭懿夫人。”陈群微笑着说道。“非也!非也!”严宽将头摇得和拨浪鼓一般。“我严大郎从来不夺人之功。长文兄,你好生去写你的折子。回京之后,我亲自带你去见昭懿夫人!或许,还要去见大司马!”
“谢过严使君!”陈群连忙俯身行了一个大礼,他的眼眶之中,已经盈盈欲泪了。
第1010章:蔡瑁来背这个黑锅最好()
最近这两天儿,军师将军、南阳太守――不不不!应该是前南阳太守了。如今的南阳郡,已经彻底脱离了荆襄九郡的序列了――蔡瑁蔡德珪的心里颇有些不平静。不仅是不平静,还有着几分愤懑,几分离愁,几分郁郁不得志之意。这些,都是拜宛城之战大败亏输所赐。
荆州牧刘表刘景升此次亲提水陆大军二十万,北上攻略宛城,主谋便是他蔡瑁蔡德珪,帮凶自然是蒯良、蒯越兄弟了。经历了八天八夜的苦战之后,荆州军终于落得个大败亏输落荒而逃的结果儿。不仅如此,荆州牧刘表刘景升也从此缠绵病榻,再也无法措置政事了。
按照刘荆州昏迷之前留下的话儿,由大公子刘琦代行州牧之权,措置荆州一切军务政务。如此一来,蔡瑁的好日子便从此到头儿了。昔日蔡瑁独掌大权之时,对刘琦这个过气儿的大公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儿,百般折辱。无可奈何之下,刘琦只得低眉顺眼儿,百般隐忍。
如今刘琦咸鱼翻身,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自然是要先拿昔日的政敌蔡瑁开刀了。
就在刘荆州昏迷过去的一刻钟之后,在大公子的主持之下,荆州有头有脸儿的大佬们立刻就召开了一次会议。“诸君,主公昏迷之前说过的话,想必你们都已经听见了。”说到这里,刘琦抬起双眼,大有深意地扫视了一番在座众人,尤其是军师将军蔡瑁。这才缓缓说下去了。
“主公吩咐的,一共是两件事儿。其一,便是派人即刻赶赴宛城,和大司马谈判。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把将士们的眷属都赎回来、其二,便是要我代行州牧之权,措置一切军务政务。主公吩咐的这两句话儿,不知诸君以为如何呀?”刘琦满脸肃然地问道。
“主公的吩咐,我等自然是奉命唯谨的。大公子,从此刻起,您就是假州牧了!若是有人胆敢不服,我王威立刻便斩下他的项上人头!”刘琦的话音方落儿,大将王威就立刻表态了。王威是荆州上将,刘表的嫡系,为人正直,早就看不惯蔡瑁、张允两人的小人行径了。
“唯!”一向说话简练的傅巽只说了一个字儿。傅巽字公悌,北地郡泥阳人,是昭帝之时纵横西域的本朝名臣傅介子之后。傅巽容貌瑰伟,博学多闻,是本朝著名的评论家。傅巽素来以有知人之鉴见称,多次一言命中。和文聘和王威不同,他是以文臣之身领军的。
荆州诸将之中,称得上上将的,水军之中,当属蔡瑁、张允,陆军之中,唯黄祖、文聘、王威、傅巽、霍峻、黄射五人尔。如今黄祖和霍峻被并州军生擒活拿,黄射投降,文聘生死不知,陆军将领之中,王威和傅巽仅以身免。他两人对蔡瑁可谓是恨之入骨,若不是蔡瑁百般怂恿,主公如何能北上攻略宛城?此番大败亏输落荒而逃,蔡瑁就是头号儿的罪魁祸首。
王威和傅巽这一表态,就代表着荆州陆军已经完全站到刘琦一边儿去了,蔡瑁只得转头望向蒯氏兄弟。无论如何,蒯良、蒯越是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也是他蔡瑁坚定的盟友。若是蒯良、蒯越二人出言反对,哪怕是略做拖延也好,他蔡瑁正好儿就坡下驴,坚定地表示反对。
可是,出乎预料之外的是,这一次,蒯氏兄弟并没有站在蔡瑁一边儿。“我兄弟二人谨遵主公之命,坚决拥护大公子代理州牧之职,措置荆州一切政务军务。”在在座众人的烁烁目光之下,蒯良还是往日一般得从容冷静。“唯!”一向健谈的蒯越一开口,只说了一个字儿。
蔡瑁想得不错,蒯氏兄弟曾经是他最坚定的盟友,正因为蔡蒯两家的结盟,才造就了蔡蒯庞黄四大家族扶立刘表,共治荆州的局面。可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的局面早已不同往昔了。荆州军两次北上攻略宛城失败,早已在朝野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丧权辱国,大败亏输落荒而逃,总是要有人背黑锅的。与其蔡蒯两家来背,莫不如蔡家一家来背的好!
就在这一瞬间,蔡瑁只觉得头目森然,几乎马上就要晕倒了。古往今来,无论官场还是战场、商场,来自背后的那一记闷棍是最难防备的。蒯氏兄弟俩的弃暗投明、反戈一击,已经足以让他蔡瑁粉身碎骨了。可是人一旦倒霉,便是喝凉水儿也是塞牙的,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了。“张允,于意云何?”刘琦竭力按捺住胸中澎湃的激情,用尽可能平静的声音问道。
“这个??????”张允抬起头来,先看了看刘琦的脸色,再在在座众人的脸上扫了一圈儿,这才定在了蔡瑁的脸上。此时的蔡瑁,满头满脸都是淋漓的大汗,脸色涨得和紫茄子相似。荆州陆军和地方实力派都表示支持刘琦了,荆州四大家族,蔡蒯庞黄,庞家一向是支持蒯家的,黄祖和黄射父子俩都在并州军手中,黄家的态度还用说吗?屈指算来,已经有三家倒戈了。如此一来,此番大公子刘琦已然胜券在握了。“谨遵主公之命!”张允嗫嚅地说道。
“哦!看来,诸君对刘琦还是很支持的嘛。”刘琦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灿烂。“蔡都督,于意云何呢?”我呸!这是挑衅!赤裸裸的挑衅!是那种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叫对方永世不得翻身的飞扬跋扈之举!一时之间,蔡瑁只觉得浑身的血液似乎要沸腾了要炸裂了。
“蔡瑁,你难道是要不尊主公之命吗?转瞬之间,我便能斩下你的项上人头!”王威一拍案几,大声呵斥道。他奶奶个熊!真的是墙倒众人推呀!想我蔡瑁掌权之时,你又是何等低眉顺眼儿?可是,如今政敌势大,自己势小,先要保住项上人头,再徐图东山再起呀!
“唯!”在众人虎视眈眈之下,蔡瑁不得不在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叉手躬身,以示臣服。
“既然诸君皆有拥戴之意,从今日起,我刘琦便暂代这都督一职了!”刘琦整肃衣冠,正襟危坐地说道。此时此刻,他的心中万分激荡,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此言信哉!看着眼前荆州诸将低眉顺眼儿的样子,他的心中着实慰贴。既然抓住了印把子,就绝对不能再放下。
“主公一共交代了两件事儿,第二件事儿既然有了着落儿,现在就该议一议第一件事儿了。依我之见,这前往宛城谈判的专使,必须是我荆州的重臣,而且是主公最为信赖之人。不如此,不能取信于那吕奉先呀。不如此,不能专断,若是事事请示,便会误了眷属性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