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有什么保证?”哈巴杜尔依然不放心。
“没有保证,根据我所获得的权限,只能保证在击败莫卧儿帝国之后,帮助锡克教徒立国,其他条款恕我无权答应。”邱长江是个海军军官,他不是那些政治家和外交家,不可能与对方绕圈子去摸清底牌,也不可能用虚假的谎言去哄骗对方。他所用的就是军人的方式,直来直去却又干净利落,绝无虚假的同时也毫不让步。
如果是在欧洲,这样的外交风格必然被冠以愣头青的名号,但是在哈巴杜尔看来,他却认为这个年轻使者不耍诡计,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哈巴杜尔哈哈笑道:“很好,我答应了。锡克教的卡沙尔会配合唐军作战。”
“我们不需要锡克教徒作战,毕竟你们没有火器,很难与正规军战斗。我们只需要向导,以及您的号召力。”邱长江说道。
“向导我自然会派出的,至于号召力是什么意思?”哈巴杜尔完全听不懂,只好询问了一句。
邱长江说道:“据我所知,莫卧儿帝国的上层乃是从中亚入侵的蒙古人,他们长期以来残酷剥削也怕南亚次大陆各族人民,是不折不扣的吸血鬼。帝国内部除了锡克教之外,北面的拉其普特人、南部马拉塔人建立的国家,中部德干高原上还有几个穆斯林小国都对中央政府不满。如果祖师阁下振臂一呼,相信这些人心里都会有所想法的。到时候只要我们打上几次胜仗,相信沙贾汗就完蛋了。”
邱长江的这番话听得哈巴杜尔背脊发凉,他知道沙贾汗的莫卧儿帝国虽然看似强大,却绝对挡不住唐军如此战法下的内外夹攻,看来帝国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之前为锡克教争取最大的利益才是重要的。双方很快谈妥了合作示意,会谈自然是皆大欢喜。
回到锡兰岛的军部之后,邱长江向李伦汇报了谈判结果,最后他还是不无担心的问道:“我们私自答应锡克教建国,是不是太过莽撞了?如果王爷不同意怎么办?”
“这不是你我操心的事情。”李伦说道:“作为前敌总指挥,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我有权临机处置,至于战争结束之后,王爷是否承认让锡克教立国,那就不是我所关心的事情了。”
对于朱聿键给予的前敌总指挥权利,李伦算是用到了极致,反正朱聿键也没有要求他不许做什么事情,他索性就干得彻底一些。至于这样的许诺如果无法实现是否会损害国家信誉,那不是他一个军人所关心的事情。
哈巴杜尔并不知道锡克教立国的事情,根本就是没谱的,不过锡克教饱受帝国迫害,就算不能立国,他们也一样会进行反抗的。如今有了唐军作为主力,他们自然是乐得联合,反正唐军又没要求他们派兵作战,教徒损失不会很大的。
唐军在得到锡克教徒作为向导之后,对莫卧儿帝国的地理形势有了初步了解,他们很快借助着兵力优势,攻克了果阿附近地区的浦那和巴塞因两个重要据点。
这两个据点虽然同样靠近海岸线,却是位于莫卧儿帝国中部的据点,唐军将此地占据,直接威胁到正在集结的莫卧儿帝国主力军和马拉巴尔地区军队的联系,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为此沙贾汗决定调转矛头,先消灭果阿地区的唐军,首先给锡克教徒一个深刻的教训。
数个月前,沙贾汗集结了十万大军,本想一举荡平马拉巴尔堡垒,结果在得知对方火器十分犀利之后他就犹豫了。为了更有把握,沙贾汗发布了新一轮的征召命令,尽自己所能的征召大批军队,准备凭借绝对的实力,一举荡平对手。
本来沙贾汗还需要再集结一段时间,顺便筹划更多的军用物资,但果阿附近两个重要据点被占领,已经威胁到了他的首都。尤其是锡克教的加入,不但破灭了他借刀杀人的想法,也很容易在国内造成连锁反应,让他不得不尽快打击以降低恶劣影响。很快整装待发的大军正式南下,目标直指浦那。
与此同时,李伦也在调集兵力,第四守备军抵达锡兰岛之后,带来了第一军撤回封地的命令,但是李伦很清楚莫卧儿帝国的决战一触即发,他是不可能离开的。
作为核心层的亲信,李伦能够获得许多外人不知道的情报,朱聿键给他的亲笔信中,就描述了如今领地内妇女运动的情况,以及对领地安危的担心。李伦知道封地最为重要,那里是唐军的根本,一旦发生动摇牵扯实在太大,可是莫卧儿帝国的战事也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日后再卷土重来就困难了。因此他决定先派遣一个师返回稳定局势,他自己则调集全部兵力,投入到了对莫卧儿帝国的大战之中。
第二守备军留守锡兰岛的那个师继续留守,同时对马拉巴尔要塞进行支援,牵制住莫卧儿帝国南方的军队。第一军两个师和第四守备军的全部则一路北上,增援果阿地区。
李伦率领的援军与第二守备军的两个师联合起来,这让果阿地区的兵力达到了七个师超过十二万人,这样的兵力规模在唐军历次大战中也是不多见的,但即使以这样的兵力数量,面对莫卧儿军队却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第九百三十二章决战之局()
沙贾汗之所以准备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是因为莫卧儿帝国的军队规模庞大来源很复杂。根据沙贾汗的统计,目前国内有政府掌控的二十万骑兵,八千名常备军官,七千名帝国精锐骑兵卫队,四万名步兵和炮兵。另外还有各地亲王和贵族的私兵共计十八万五千人,这还不算如桑贾伊指挥的地方警卫部队那般的杂牌武装。
大明帝国的威名沙贾汗自然清楚,所以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以骑兵立国的莫卧儿帝国出动了三十一万骑兵,另外还有全部的四万炮兵和七千帝国精锐骑兵卫队,他们将由沙贾汗亲自率领进攻果阿。这次可谓是倾全国之力的进攻,为了能够从各地亲王私兵中抽调人手,沙贾汗可是许诺了不少好处。
作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沙贾汗绝不是蠢人,他很清楚的意识到两个大国之间的战斗,一场胜负很可能决定国运,所以他必须小心行事,在对方抽调更多军队抵达之前,给对方一个下马威,这将让国内倒向变得更加明朗,尤其是那些对莫卧儿帝国统治并不心服的势力。
作为外来民族统治的莫卧儿帝国根基不稳,这是个长期以来困扰统治阶层的问题。
民族不同种,文化格格不入,甚至连宗教也是各行其是,尤其种姓制度虽然让蒙古贵族们高高在上,也让他们难以渗透到民众,这让莫卧儿帝国高层很难融入到底层社会中去。
根基不稳之下的迅速扩张,让整个帝国的统治结构并不稳定,即使历代帝国皇帝都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情况也始终不见好转。就算没有外部压力,莫卧儿帝国每年也要花费大量精力,缓和国内各方的矛盾,压制那些对帝国政府不满的族群和土邦,如今一旦遭遇入侵情况将更加严重。
大明帝国也是个大国,而且是政令统一富足强大的国家,其实力比莫卧儿帝国还要高上一大截。如今沙贾汗所能仰仗的,就是对方本土距离过远,兵员物资输送不易的条件。要想对付这样的敌人,必须一开始就用雷霆万钧的攻势,一举消灭其试探部队,斩断对方吞并莫卧儿帝国的贪欲。
莫卧儿帝国依然遵循着蒙古人的传统,在战场上更多的依仗骑兵,他们仍旧认为无敌的骑兵,可以消灭一切来犯之敌。沙贾汗对自己的军队很有信心,他就这样带着三十多万大军,向着唐军的实际控制区前进。
锡克教徒的消息传递速度很快,更何况他们还联合了附近敌视中央政府的拉其普特人,很快沙贾汗大军的前进路线和方向就摆在了李伦的案头。清晰的得知沙贾汗的进攻方向和计划,这让李伦有了更多的选择,他决定这一次硬碰硬,从正面击败沙贾汗的军队,这在提振士气的同时,也会极大的鼓舞那些反抗势力。如果唐军能够漂亮的赢下这一仗,莫卧儿帝国境内必然风起云涌。
这次的大战成了双方的胜负手,也成了决定莫卧儿帝国政治走向的关键一步,因此双方都非常重视。李伦在浦那至巴塞因一线蔓延六十公里的西高止山脉东侧布置了防线。
这里并不靠近海岸线,因为山脉的遮挡还严重影响了唐军的后勤补给,但因为有山势的遮挡,让防线得以分层布置。将步兵布置在山脚下,火炮则放在山上,有利于使用层级火力逐步杀伤对方,为了保险起见,唐军还在阵地前设立起三道铁丝网。
唐军的严阵以待,并未让沙贾汗有退缩的意思,相反他认为对方不在海边布置阵地,等于白白放弃了海上优势同时影响自身补给,这是很愚蠢的做法,所以对于此战他充满了必胜信心。
三十多万大军越过戈达瓦里河很快逼近了唐军防线,此时在防线后方位于山坡顶端的指挥所内,除了李伦和众多参谋,还有锡克教和拉其普特人的使者,他们是被派来观摩此次大战,以决定己方是否明目张胆扯反旗的。
对于两方使者的来意,李伦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也很希望借助此次机会立威,让各方势力对唐军有所忌惮。因此李伦将使者们放到了第一线的山顶指挥所,这里面对唐军的整条防线,再配上特意送给他们的单筒望远镜,周围地形一目了然。
看着唐军严整的军容,两位使者已经是赞叹不已了,但看到远处越来越多的骑兵,他们还是心怀忐忑。莫卧儿帝国军队积威之下,各方势力还需要观望,他们静等着双方大战的展开,以查看双方的作战表现。
此次作战李伦没有插手指挥的意思,朱聿键将野战军第七军的师长张鼐调任第四守备军军长,就已经说明了态度。随着这些天子门生渐渐成长起来,其栽培的意图非常明显,所以李伦就将守备军五个师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他,让他亲自指挥此次大战。而他自己则坐镇后方,除了第一军两个师作为预备队之外,他还掌控着所有炮兵,以支援张鼐的作战。
张鼐自然也理解李伦的意思,这几天他积极备战,将在军校学习到的方法一一实践,以做到防守方面滴水不漏。自从进入军旅生涯的那天起,张鼐一直是个善于防守的人,他在北大荒挡过满清骑兵,也在北海之滨挡过哥萨克骑兵,更是在唐军最大规模的北方大战之中,以一师之力独抗俄军一个军团,其防守能力早就得到了军中公认。这一次他利用手上的五个师十万多人,要挡住对方三十多万骑兵的进攻,同样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张鼐非常清楚,他所能动用的只有手边的五个师,这是他全部的防守力量。至于李伦依然掌握的两个师就不用想了,对方的调配他很清楚,那是在对方疲敝之后的追击力量,决不能轻易动用。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张鼐在第一线只布置了三个师,这其中第二守备军的两个师分布在左右两翼,第四守备军第十师居中防守,另外两个师则分布在三个师的结合部作为预备队使用。
第九百三十三章骑兵冲击()
这样的兵力布置并非是张鼐自认为第四预备军的军长,想要保存实力。而是因为第四预备军刚刚从国内抽调过来,军中大部分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突然进入如此大规模的战斗,这些新兵很容易出现思想波动,这个时候老兵的作用非常关键。
让在东南亚战场和锡兰岛战场上作战一年多的第二守备军担当主力防守,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阵线,同时让第四预备军在感受战场气氛的同时,迅速的成长起来,这是最保险的做法。
除此之外,张鼐将各师已经提升为营级编制的骑兵部队全都集中起来,作为突击部队使用。五个营的骑兵人数只有不到四千人,这比起莫卧儿军的三十万骑兵要差上许多,但如果用在关键时刻,也足以扭转乾坤了。
当漫山遍野的莫卧儿军出现在唐军面前的时候,张鼐已经做好了一切作战准备,单等对方攻过来了。沙贾汗被麾下精锐骑兵护卫簇拥着,坐在了大帐之前,看着面前绵延十多公里的唐军防线,心中嗤笑不已。
骑兵对步兵的天然优势,这是本时代所有人的共同认知,别说是唐军数量仅有莫卧儿军队的三分之一,就算是双方兵力相同,恐怕也没人会认为唐军能获胜的。沙贾汗认为自己这次赢定了,只要突破对方防线,一举消灭那些无用的步兵,他就将名垂青史。
只要消灭了唐军,不光莫卧儿帝国有了与大明帝国叫板的底气,也能让国内各方反抗势力低头,不敢再出现任何非分之想,甚至连他计划已久的宗教统一政策,也能趁势推出了。
两个八千人的骑兵队在贵族队长的率领下,首先向着防线发起了试探性冲锋。因为与欧洲殖民者进行过多年的接触,莫卧儿军队深知对付热兵器的方法,所以他们虽然也排着楔形的三角阵发起冲锋,彼此之间的距离却拉得很开,每个八千人骑兵队都占据了超过三公里的正面。
两个骑兵队挥舞着草原民族特有的弯刀,口中呼喝着各种口号向着唐军的阵地冲来。面对着莫卧儿骑兵如风而来,处于中路的第十师变得有些骚动,毕竟是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兵,尽管这些义务兵都经历了严苛的训练,但面对战争的心理素质却只有真正的战场才可以培养。
此时左右两翼第二守备军的两支部队就显露出其身经百战的特点,尽管因为三年义务兵役制,让这支部队每年都需要迎来三分之一的新兵,但在众多老兵的带领下,他们同样能够保持着沉稳。
“稳定阵型,不许交头接耳。”张鼐亲自坐镇中路,就是怕这些新兵有所躁动,此时他命令一下各级军官立刻呵斥自己的士兵,将这股小骚乱镇压了下去。
“命令开炮拦截,只许半数火炮开火。”站在山顶指挥部内的李伦首先发出了命令,对于他的命令两位特使不以为然,曾经与莫卧儿政府军打过交道的两人都知道,莫卧儿军每次出击最多使用五十门火炮,如果只是半数射击效果并不明显。
两位特使并不知道,就在他们脚下不远处的半山腰,早已排列着一百三十余门6公斤攻城炮和2公斤行营炮,另外还有海军支援的6公斤舰炮和4公斤舰炮两百七十门。
如此之多的火炮,即使半数射击也有两百门火炮。当李伦的炮击命令下达之后,炮击立刻就开始了。两百门火炮同时射击的威势,让本来打算看热闹的两位特使彻底惊呆,他们只是看到眼前飘起大片硝烟,笼罩了自己的视线,紧接着耳边就响起了隆隆的炮声。
等到炮口的硝烟散去,两位特使看到了永生难忘的景象,原本整齐的骑兵队伍,已经变得七零八落。战场上到处都是弹坑和尸体,浓烈的血腥味即使隔着数公里也能隐约闻到。试探的莫卧儿骑兵已经胆怯了,他们的进攻速度在逐渐降低,慢慢变得有些踌躇不前。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降低危害,使用蝎式炮闩的唐军火炮射速很快,短短半分钟以后炮弹再次发射了。
两位特使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唐军在轮流发射,第二次发射的是之前没有动用的那一半火炮,所以并不知道唐军火炮射速极快,但是莫卧儿骑兵已经彻底震惊了。见到如此短的时间内,唐军就再次发射了炮弹,他们再也不敢向前冲锋了,全军立刻撤退。
在又挨了一顿炮击之后,这两个骑兵队才退回了出发地,不过此时已经有一千六百多人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沙贾汗也是颇为震惊,他没有想到对方的火炮如此之多,竟然阻挡住了骑兵的冲锋,而且对方炮弹似乎还会爆炸,让战马受了很大影响。
沙贾汗不会因此而放弃,他的人数足够多,足以拉开距离发动进攻。很快第二次进攻就开始了,这一次十二个万人骑兵队一起出动,他们分布在宽广的战场上,拉开了距离的骑兵从三个方向,朝着唐军阵地冲来。
敌军冲锋的宽度已经超过了步兵战线,这让唐军步兵两翼的压力骤增,不过经历了对方直接被炮火驱逐的一次冲锋,新兵们的心里素质得到了不小提高,此时已经没人会显露出慌张神色了。
对于莫卧儿军队冲锋正面会超过唐军防线宽度,张鼐早有考虑,这也是他将老兵放在两翼防守的原因,此时面对着大量敌军的直接冲锋,老兵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
炮兵已经不再留手,四百门火炮同时喷出火焰,全力轰击着冲锋的莫卧儿军队。但是因为对方人数太多,而且战线拉得很开,火炮的效果被大大削弱了,阵亡人数并不算多。
见到伤亡人数果然降了下来,莫卧儿骑兵们胆气更壮了。在距离唐军防线六百米之外,骑兵们已经将马速提升到了最高,他们纷纷伏低身子做好了冲击步兵防线的准备。
第九百三十四章重装甲骑兵()
看着冲来的骑兵,张鼐心中冷笑不已,这些骑兵还没尝过铁丝网的滋味,等到他们被拦住的时候,肯定会相当无奈。然而没等骑兵撞上铁丝网,唐军步兵阵中却已经落下了炮弹。
原来沙贾汗借着唐军应对骑兵冲锋的机会,将四十多门火炮推上了前线,隔着一千五百米的距离,开始对唐军步兵发起攻击。炮弹落入队伍中,唐军立刻出现了死伤,新兵们显得有些慌张,但很快被军官呵斥住了。
山腰的炮兵阵地很快发现了对方炮兵,立刻有五十多门6公斤攻城炮调转炮口,对着莫卧儿帝国炮兵进行压制炮击。开花弹的威力远非实心弹可比,爆炸的炮弹立刻造成两个弹药堆殉爆,三十多名炮兵和四门火炮被炸上了天。
唐军的火炮压制太过猛烈,让莫卧儿炮兵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了后撤,但是唐军炮兵对于这些足以威胁到自己的武器异常关注,一直追着炮击,这让莫卧儿帝国本就不多的炮兵损失惨重。
双方炮战的同时,莫卧儿骑兵已经靠近到一百五十米了,第一排的各个基层军官立刻高声发布命令:“举枪,瞄准,开火。”
站在第一排的唐军士兵纷纷开火,尽管第十师的新兵们心中忐忑,但严格训练已经让身体记住了射击装弹的复杂动作,即使双手微微发抖流程也能依靠身体本能熟练完成。当第一次完成开火,看着自己射出的子弹命中目标,紧张的心情开始慢慢放松下来。
第二排火枪兵上前,开始了第二次齐射。三排士兵完成了一轮射击,新兵的心里关口已经被打破了,而风驰电掣的莫卧儿骑兵却被八十米外的第一道铁丝网挡住了。
冲在最前面的骑兵认为如此纤细的铁丝网可以一冲而过,却不想疾驰的战马撞上起直接被弹了回来。毫无准备的骑兵因为巨大的惯性从马上飞出,被摔得头昏脑胀,不等他们爬起来,又是一轮射击,将他们彻底消灭了。
骑兵被阻挡,根本无法靠近唐军步兵利用冲击力和弯刀展开近战,这等于是废了他们全部的战斗力。剩下的骑兵在铁丝网前打转,却始终无法对步兵形成威胁。
沙贾汗看到铁丝网拥有如此威力也是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军。刚才的炮兵射击,只顾着攻击唐军步兵,却忽略了铁丝网。如今在想上前却很困难了,毕竟沙贾汗虽然动员了国内最大数量的一百四十多门火炮,射程和射速却与唐军相去甚远。
唐军面前的三道铁丝网,对于炮火无法取得压制效果的莫卧儿军队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己方的优势在于近战,如果不能尽快突破铁丝网,莫卧儿军队人数再多也只能饮恨当场。
想到失败的严重后果,沙贾汗将牙一咬,派出了国内最精锐的七千皇家骑兵卫队。这支骑兵是莫卧儿帝国最精锐的军队,也是唯一的重装甲骑兵。这些骑兵都是百里挑一,跨下清一色的阿拉伯战马,全身战甲更接近于日耳曼骑士甲,棱角分明的倾斜甲面对火枪防御能力很高。
战马的铠甲同样非常复杂,不但拥有钢制的大片面甲和胸甲,腿上和两侧还有链甲保护,其精良程度比满清的巴牙喇护兵还要强大。这一套铠甲足有八十斤重,也只有最优秀的良种阿拉伯战马才驮得动。当这支精锐骑兵站到了冲锋队伍的最前排,那股消杀之气令所有人感到窒息。
出击的命令发出,七千名骑兵开始慢慢加速,整齐划一的动作揭示着这支骑兵的训练有素,他们并不早早开始加速,因为那样会造成马力的迅速消耗。实际上就算没有足够的速度,重装甲骑兵也能凭借自身重量清理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当看到对方派出了重装骑兵,张鼐的脸色已经变了。尽管唐军并不装备这一兵种,但并不妨碍军官们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军校学习的时候,教官对重装骑兵的描述让张鼐记忆犹新。
在坦克出现之前,重装骑兵依然是最具冲击力的兵种,也是在正面进攻中最强大的兵种。唐军之所以不装备不仅仅是消费比问题,还因为重装骑兵所需要的精锐骑手和优质战马是很难搜集和训练的。
如今第一次面对着敌人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