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玩忽职守造成死人的严重后果,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局长则犯了包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同时两人开除出公安司,今后不得再进入政府部门供职。
这样的判罚之下,众人皆是一片哗然。当官的因为渎职而被宣判,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官员都可以被判刑,而且仅仅是因为渎职这样看似轻微的错误,这在百姓中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宁波日报首先登载了案件的审理结果,随后其他由商人创办的各个小报纷纷跟进,也都开始报道起这个案件来。一时间封地内外报纸脱销,竟然创造了日销售量三百万份的最高记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看上去如大明律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样空洞,看似面子工程的话,现在竟然让百姓们感觉是那样的真实。事实证明封地的法律上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绝无丝毫徇私枉法。经此一案,竟然让封地内所有人真正重视起已经颁布多年的法律,他们这才知道封地内的各项法律,绝不是如大明律般只凭皇上的喜好执行,而是确确实实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热议并未持续几天,因为有新的事件又转移了大家的目光。最高法院在宁波日报上,刊登了民法的最终解释,其中规定今后一切针对人口的钱财交易行为,都将被视为买卖人口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审判。之前购买童养媳的,以崇祯八年八月三十为准,之前购买不予追究责任,但必须将人送回本家。此日期之后,凡有发现童养媳,皆按照贩卖人口罪,依法执行死刑。
除此之外,报纸上还颁布了婚姻法增订章节解释,除了禁止童养媳之外,还有禁止女子缠足,废除七出之条,结婚双方必须在民政司下辖各地结婚科领取结婚证,才被承认婚姻状况。男女结成夫妻,可以提前免费申请婚前财产认定,婚后所得财产共有。女子有与男子离婚的权利,一旦离婚成立,婚后财产将有双方平分或者协商分配。凡是离婚之前转移财产的一方,一经查出将丧失婚后财产拥有权利,并处以两倍罚款交予另外一方支配。
依照这样的法律条款,封地内的女子权益又提升了一大步。同时女子有了对婚后财产的支配权,在家中有了独立的财政,可以给予妇女极大的自主权。不过现在封地内的百姓们,可没时间去琢磨后面这些增订的法律条款,光是童养媳的问题就够大多数人头疼了。
有了前面两场审判的立威,谁还敢不拿法律当回事。各家纷纷将童养媳送回,生怕出了事,整个封地内自然是一片纷乱。当然后来法院又给出了新的解释,如果在童养媳自愿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到各地婚姻科领取结婚证,经过法律承认将不被认定为童养媳,这才让大家松了口气。
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大量童养媳遭到遗弃,同时也改善了那些女子的生存环境。毕竟领了结婚证就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虽然男方避免了被按上拐卖人口的罪责,但女方也因此获得了财产分配权。如果男子再敢打骂,女人就可以离婚并分取一半财产了。
经此一事,封地内学习法律的风潮兴起,也让政府威信大大提高。尽管有许多人还在呼吁复古和祖宗礼法,要求法律取消禁止缠足和禁止七出之条等条款,但已经无伤大雅了。
第九百四十六章转移视线()
如今妇女地位空前提高,大部分又学习了文化甚至还有工作,根本不需要太过依靠男人,更何况妇女的工作也让家中经济负担减少了许多,不少底层百姓对此非常支持。上层那些食古不化的老夫子毕竟是少数,这些人就算天天闹,也闹不出什么大事来。
朱聿键也不会让封地内总是纠结在女子权益问题上,他下令报纸全面宣传对欧洲四国的战斗胜利,以及如今在南亚次大陆上的战争进程。对外战争的胜利,永远是提高民族自豪感,转移国内矛盾压力的良药,不管是因为经济问题还是思想问题都是如此。
随着宁波日报每天报道张鼐率领的两个军,在莫卧儿帝国境内攻城略地,大量占领新土地的消息,新一批的战争债券也卖得如火如荼,债券市场又是一波涨价高潮。
这一次的战争债券,可不是因为军费紧张,而是单纯为了移民。上次为了进攻东印度群岛发行了战争债券,结果短短一个年时间就兑现了,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当初答应的利率,所有购买的人都分到了大量每年能耕种三季的肥沃良田。
华夏的血液之中,已经根植了对土地的热爱,结果以战争债券带动起来的殖民狂潮,让本来荒凉的东印度群岛很快充斥了上千万移民,其速度甚至比陆上有铁路连接的中南半岛还要快。从那一次开始,朱聿键忽然发现了一个移民的好方法,就是出售大量战争债券。
以唐军战无不胜的风格,战争债券是稳赚不赔的。更何况债券出售收上来的是钱,而人们领回去的却是土地,这等于是百姓们自愿在新开拓领土上购买土地,并且还会自愿前往耕种。这样的做法在百姓们自觉占了便宜的同时,即省去了政府宣传出售土地的环节,又不需花销移民费用,可谓一举三得。
之前对中南美洲大陆的一轮战争债券,已经让政府又收入了超过三千万银元,如今战线基本稳定,只要适时推出土地兑现战争债券的消息即可,而报纸上对张鼐的报道,又将南亚次大陆推上了风口浪尖。
沈继荣借着这股东风,不失时机的推出了南亚次大陆的战争债券,结果又是疯狂的抢购。因为南亚次大陆的距离比美洲要近得多,所以这次的债券价格更高,结果以南亚次大陆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卖出了六千万银元的高价,让财政司赚了个盆满钵满,对于特别申请的军费自然也是相当大方。
朱聿键接到上次主力决战的战报时,还在为火箭的价钱而肉疼。毕竟一枚火箭的造价就高达二十个银元,一轮齐射一千八百枚,结果特种炮团打得顺手,竟然对着莫卧儿骑兵轰了八轮才罢手,单是这一项花费就高达接近三十万两白银,这还是半个小时内的消耗。
可是这次战争债券的钱一到手,财政司出奇的豪爽的为特种炮团埋单,甚至提议将特种炮团扩充到师,以加强打击力度,让总参谋部众人等着实惊讶了一把。
唐军的各项战绩也随着报纸对外的流通,向着全国各地流去,极大的振奋了各地民众士气。尤其是那些能够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本来对外有建奴内有流贼的状况相当失望,结果报纸上的宣传却成了他们的一针强心剂,许多人开始关注起唐军的作战来。唐王财团麾下出版社印刷的各种地图册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在查看南亚次大陆究竟在什么地方,甚至连茶馆酒肆这样的地方,大家的谈资也都从风花雪月变成了唐军的作战进度。一些头脑灵活的商家,甚至将宁波日报上所说的唐军进展情况托人绘制在大幅地图上,挂在大堂最当眼的地方以吸引客人。
八贤王朱聿键的名声再次高涨,已经逐渐压过了崇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成了整个大明新的精神支柱。流贼情况最严重的陕西和山东两地甚至上万民书,恳请皇上派八贤王带兵前去剿贼。
对于这样的情况,崇祯感觉到有些把握不住了,这几个月随着商税的变更,国库刚刚开始充盈,他又开始为了此事而头疼了。因为新政的发布,各地商路通畅了许多,原本局限于一地的商帮,开始逐渐向外扩张,而扩张速度最快的,就是封地内已经整合完成的六大财团。
这六大财团中,除了李春玉因为地理优势的原因,向着四川内地发展,高丽财团向着北方各省发展之外,其他四个财团基本上都在长江以南,他们几乎将南方的广大土地都划入了势力范围,让那些原本牛气冲天的地方商帮被打压得欲哭无泪。
这些事情崇祯是不会知道的,虽然推行了新政,但这种改革只是从大势上来讲,总体的管理非常粗放,并不能深入到具体情况去探查,他唯一知道的就是户部的收入在上涨,今年才刚刚九月,商税已经超过两千万了,这比平时的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对于这一点来说,崇祯是很感激朱聿键那封奏折的,现在他的内心更加矛盾了。一方面是朱聿键事事为大明江山着想,不但每年坚持为他提供三百万的进献,还给他提了这么好的建议,让大明的财政扭亏为盈。另一方面却是随着唐军在海外的节节胜利,让朱聿键的声威日益高涨,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趋势,让他又不免担心。
实际上朱聿键现在比崇祯更加烦恼,因为随着朝廷新政的全面推广,封地内商家向着全国各地渗透。他们带去新的经商理念和方式,雄厚的资本,也带去了封地内使用的银元。
银元流通性强使用方便,在交易中省去了许多麻烦,更兼崇祯在取消火耗之后,也宣布以银元缴纳赋税,这让银元成了全国通行的货币。本来崇祯是让户部尚书侯恂主持打造银元的,可是朝廷没有水压机,打造银元只能利用手工方式。尽管将银局的大批工匠召入京中,每天的产量也仅有三百块银元而已。
第九百四十七章通货紧缩()
这么高的制造成本和如此慢的制作速度,让侯恂头疼不已。他算了一笔账,就算依照唐王银行的方法,让银元的含银量只有九成,户部打制银元也是亏本的买卖。为了能够扭亏为盈,户部不得不将朝廷银元的含银量降低到了七成,这才让户部有了些盈利,可是这样一来民间却又不干了。
民间多年来流通银两交易,百姓们最擅长分辩银两的成色。以前唐王银行的银元虽然也不足值,但相差不多而且制作精美,同时因为唐王银行保证可以兑换足额白银,信誉是有所保证的。
户部发行银元含银量只有七成,而且不允许将银元兑换成银两,结果民间根本不予支持。即使朝廷强制推行,并将官员的俸禄全都换成了银元,民间也绝不承认。那些官府家奴都是何等人,少不得一些强买强卖的事情发生,朝廷银元结果变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
一些人被官员家奴强塞了银元的,还希望用之在唐王银行兑换成白银或者是唐王银行发行的银元。对此银行早有对策,自己发行的银元足额兑换,但朝廷发行的银元只按照成色兑换。
赚来的钱凭空少了三成,百姓们自然不干,结果这些银元由通过税收的形势回流国库了。收税官员很快发现了不对,侯恂立刻宣布交税禁止使用朝廷发行的银元,这下子却捅了马蜂窝。朝廷发行的银元自己却不承认,这如何能让人心服,民间群情激奋相继出现了抗税风潮,官员们也是怨声载道,闹得京畿之地满城风雨。最终崇祯只好下令停止发行银元,改为使用唐王银行发行的银元。
崇祯不知道制造银元也会有巨大的利润,他以朝廷制作银元为标准,自认为推广朱聿键发行的银元自己非但不会亏本,还会让朱聿键每年拿出许多利益来造币,间接削弱了八贤王的财力。可是他却不知道利用机器的大规模冲压银币成本低廉,其中利润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有的。朝廷使用唐王银行的银元就是在交纳铸币税,这笔钱每年积累起来,比给朝廷户部进献的三百万还要多一些。
只是崇祯皇帝这样的乌龙命令,现在却朱聿键痛并快乐着,一方面是随着银元的全国流通,财政司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以如今铸币厂三十台水压机日夜不停的工作,也难以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银元的全国流通,造成银元数量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初现,市面上的银元价值甚至水涨船高,有升值的趋势,这一点金融研究所已经在警告朱聿键了。
银元升值就是货物在贬值,这很容易造成市场上的价格混乱。更何况通货紧缩的问题朱聿键也非常清楚,后世苏联解体的时候,俄罗斯就是以银根紧缩的休克疗法,结果造成全国经济遭受巨大破坏,结果整个俄罗斯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尽管并不是很懂金融,但朱聿键很清楚适量的通货膨胀可以活跃市场,刺激经济的发展,而通货紧缩的情况确会造成贸易规模萎缩,工厂成本高昂不得不缩减经营规模,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旦大明市场上真的出现大面积通货紧缩现象,必然造成经济的雪崩式塌陷,甚至会出现工厂大量倒闭的现象,这比西方资本主义过度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还要危险。
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后世的通货紧缩很少出现,出现的情况大多数也是政府为了限制过度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流通量造成的。但是如今货币的信用不存在问题,因为银元本身就是足值的,只是制作速度跟不上贸易流通扩大速度问题严重。
因为没想到崇祯的改革政策推行如此之快,造成财政司事先没有准备库存,现在市场突然扩大了数倍,无论铸币厂如何加班加点也无法生产足够的银元,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另辟蹊径了。就在朱聿键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他看到了曙光。隶属于唐王财团的台州造纸厂,研制成功了一种特殊的纸张。
这个造纸厂就在台州城外,是唐王财团内级别最高的一个造纸厂,甚至其专门配备有一个小型研究所和试验车间。早在封地建立之初,朱聿键就下令要求设立这个造纸厂,开始研制更好的纸张。
说起这个小型研究所虽然不起眼,也的确研制出了不少改良的造纸工艺,并在其他造纸厂进行了推广。如今封地内所制造的纸张坚固耐用光洁度高,就是经过多次试验改良的结果,以至于华夏出产的纸张,都已经成为了欧洲抢购的商品。
这次造纸厂生产的,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纸张,而是一种朱聿键特别关注的水印纸。
原来当年朱聿键曾经给他们下过命令,要制造一种耐磨耐揉搓并有特殊水印的纸张。经过多年的研究,这种纸张的制作都不成功,后来经过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原理研究,研究员们认为纸张要想耐磨耐揉搓,就要找到即长又坚韧的植物纤维。
恰好在西域落入唐军手中之后,那里开始种植从南美洲刚刚找到了优质棉花。因为西域阳光日照长干旱少雨,又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是最适合棉花生长的优良环境,结果第一季就种出了纤维极长的长绒棉。
造纸厂闻讯后,购买了一批西域出产的优质长绒棉,将其与麻纤维混合起来,终于制造出一种即耐磨又耐揉搓折叠的纸张。后来又进行了改良和工艺优化,工人们用一种特制的网笼过滤纸浆。让纸浆比重不同的各种成分分布沉积,再用水压机加压之后,就形成了各种图案的水印。
水印部位因为纸浆的疏密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层次,造成在强光下能够显现立体成像效果。后来又经过几次工艺改进,终于在规模化生产中完全能够控制水印的姿态和样貌了。一张新制成的纸张,就被送到了朱聿键那里。
第九百四十八章印刷纸币()
朱聿键拿在手里揉搓了一阵,发现将纸张展开只需稍加抹压就能再次恢复平整。在实验人员的提醒下,朱聿键对着阳光看了看纸上,发现整张纸内部有一条通体墨黑的巨龙水印。因为事先经过了高手匠人的绘制,再刻板做成网笼的,所以那头龙看上去栩栩如生,宛如活了一般。
“实在太好了,太好了,你们立了大功。”朱聿键兴奋的拿着水印纸,这可是全世界第一张技术成熟的水印纸,比全世界科技水平领先至少两百年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仿冒的可能性。有了这张水印纸之后,朱聿键突然萌生了发行纸钞的想法。
在与沈继荣商量之后,朱聿键立刻召集了唐王财团内最好的印刷厂工人和雕刻匠,一起商讨纸币的版式和防伪设计。纸币最大的问题就是本身无价值,这只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所以极易仿冒。
华夏历史上宋代即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大明初年因为金属货币稀少而印制了宝钞。这些货币都没有什么防伪的能力,仅凭国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持,结果还是有许多人仿冒,毕竟其中利润实在太大了。
后来国家财政困顿,朝廷为了弥补亏损自己也大量发行大明宝钞。那个时候没人懂得金融经济,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结果超发之下造成宝钞大幅贬值,最终几乎沦为废纸。
正是因为宝钞的缘故,纸币在大明商人之中的信誉并不算好,如果要发行纸钞,很容易受到商人们的抵制。沈继荣也借此劝阻过朱聿键,但他确是执意不听。随着国家金融的繁荣,以贵金属做货币支撑经济流流通将越来越困难,印刷纸币这一关怎么都要过的,朱聿键希望凭借着如今经济向好,封地财政充裕的时候,抢先发行纸币,这样自身承受冲击力的能力也要强一些。
朱聿键的一意孤行,让沈继荣也没办法,他只好集合大量工匠,仔细的研究新纸币设计方案。为了防止被别人盗印,工匠们可谓是不遗余力的献计献策,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
经过五天的群策群力,新版钞票终于被制作了出来。这也是根据朱聿键的描述,以及他从后世带来的人民币作为参考,才最终确定的。钞票正面中间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其须根根倒立,鳞片清晰可见,乃是数位老工匠合力雕刻出来的刻板,看上去犹如工艺品般灵动活泼。
正面中上方由彩带中写着的唐王银行发行六个大字,下面都是祥云图案。左上角和右下角都是蝇头小楷写成的面值字迹,另外在左侧的空白面上,只要透光就能看到与钞票中间龙形差不多的黑色水印,水印下还有阿拉伯数字排列的编号,每张纸币都不相同。
更加精巧的是钞票正面图案都采用三层凹版印刷,形象非常立体,摸上去也很有手感。背面的图案虽然是平版印刷,但质量却丝毫也不马虎。除了两边以阿拉伯数字写出钞票面值以外,中间还有一艘郑和宝船的图案。
钞票发行了一套,总共有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和一元六种,其正面图案都相同,只是颜色按照红、绿、黄、灰、紫、蓝来区分,而且背面的图案则不相同。郑和宝船乃是一百元上的背面图案,五十元是象山港,二十元是唐王府的大门牌坊。
另外三张小面值的则是反映了华夏三种最畅销的产品,其中十元是正在烧窑的陶工和一堆瓷器,五元乃是一个织工旁边放着五匹绸缎,一员则是采茶的女子和一篓茶叶。
本来沈继荣认为钞票图案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不如将蒸汽机、火车、蒸汽轮船、车床和棉纺织机器都画进去。但是朱聿键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华夏机密,最好不要对外暴露,以免欧洲人学了去,所以还是使用一些没有科技含量的传统图案,就连宝船也是最初没有蒸汽机的老式造型。
这六种钞票上的颜色,都使用了化学工厂生产的人造染料,这些产品除了销售到自家的棉纺厂之外,是不对外销售的。如果有人想要仿造钞票,光是利用天然染料的成本就足以亏本了。另外钞票还使用多层套印技术,先在字面上印刷一层细密的金色网纹,再分层印刷图案,这让图像更加有立体感,也更不容易被仿造。
当第一套纸钞被印制出来,送到朱聿键面前的时候,就算是他也感到赞叹。以如今的制作工艺,能够印制出这样的钞票,只能说是个奇迹,他相信只要发行出去,绝对不会有盗版的可能,今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这种钞票树立起信用,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它。
朱聿键很快给沈继荣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将这种纸张的制造车间和钞票印刷车间都集中起来并入铸币厂,由财政司专门管理,技术保密封存,研究人员都进入华夏科学院继续工作。纸币印刷厂要建立起严格的保密制度,做到专人专责,任何材料包括废纸都不可以拿出车间,一切不需要的废料需要特殊部门焚烧销毁之后,才能运出去。
除此之外,已经制作好的钢制印版必须严格保护,每次用完后锁入多名掌管人共同执掌钥匙的特殊保管箱,并有专门的军队看管。整个印钞工厂都要在铁壁团和宪兵组成的联合队伍监控下,不得有丝毫的疏忽。
依靠如此严密的保障制度,以及多种尖端的防伪技术,第一批被命名为华元的纸钞终于制作了出来。鉴于国内资金流动过少的缘故,第一批纸币总共印刷了五亿元,不过朱聿键也没有把握纸币是否能够成功,所以先试发行两千万元作为试点,在宁波的唐王银行总行兑换,以观察市场反应。
首先宁波日报展开了舆论宣传,大谈纸币的携带方便,以及唐王银行的信誉保证,不过这些消息都有些旁敲侧击的性质,并未在民间引起多大震动,但商人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不同。
第九百四十九章兑换不畅()
古正明是个行脚商人,他平日里要做的就是从江西景德镇将瓷器运送到象山港,借以赚取差价。因为是封地内的商人,对海外贸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