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盟会初创不久,想要发挥效用,得需要时间去摸索经验。至于大致的组织构成,高旭虽然有了框架,但要进入具体的实践阶段,这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什么样的契机?或许需要同盟军的一场大捷,或许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
高旭知道,开创性的事业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切都需要步步为营。
对于九月份的江阴战局,高旭几乎每天都要参阅当日从江阴传到崇明的战报,密切关注战事的进程。在这新的一月里,阎应元同样没有让高旭失望,江阴城在他的主导之下,虽然形势逼人,但仍然坚持了下来。江阴众志成城的死守,博洛的屡攻不胜,使得战事又一次进入相持。强攻不下,博洛又抛出招降的橄榄枝,阎应元也给面子,每次都装作是要投降的样子,但最终又是说“不”。每次高旭收到江阴要降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像旁人那般担心,对于阎应元的能力与忠义,估计没人能像高旭那般确信无疑。
相对于江阴时断时续的攻防战,同盟舰队与清军水师为了争夺长江制江权的水战没有一天停顿过。高旭把赵天武的一营人马派到江阴充实同盟舰队的实力,以史战的水师第一营和顾三麻子的第二营牵制住耿仲明的清军水师之后,再派赵天武的水师陆战营骚扰清军长江沿岸的镇江、扬州等地,又派遣大量的同盟会会员潜入清军控制区宣传同盟会纲领,煽动反清热潮,扰乱清军的后方,并与上江中上游的反清势力联络,对满清占领区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动荡,这使得南京督抚江南的洪承畴焦头烂额。
第159章 隆武来使()
第159章 隆武来使
九月底的天气终于有了秋意,早上的雾气笼罩着整个高老庄的每一个角落。由于高老头酷爱桂花,在高老庄里里外外都种满了桂树,这使得高老庄有着桂花庄的美称。于是到了金秋时分,整个庄园处处飘洒着桂花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自从赵大小姐雄心勃勃地筹建她的巾帼营之后,整个九月份,高老庄的内城从没有片刻安静的时候。如今高老庄内庄以及高氏工坊这样的家族核心地带都由赵明月的巾帼营守卫。对于巾帼营女兵的训练,赵明月向来不惜工本,除了队列之外,就是火枪的实弹训练。这使得整个高老头都笼罩在黑火药的硝烟之中。庄里的老人们敢怒不敢言,暗地里只是抱怨道:“这样下去,庄内的桂树们都要让那硝烟薰死了。多好的一众闺女啊,咋的这般喜欢动刀动枪呢?”
女人虽然先天体力不足,上阵撕杀不及男子,但对于火枪那繁琐的射击却更多一份耐心与心窍。连高旭也不得不承认,经过大量实弹训练堆积出来的巾帼营女枪手,不论射击速率,还是队列轮换,都不输于旭卫营的精锐,唯一少的是实战。但巾帼营当中有近半是随赵明月出海多年的女水手,大风大浪见过不少,海盗之间的战斗场面也经历不少,这使得巾帼营不仅仅是止步于花拳绣腿这般的级别上。
赵明月的性子是个马大哈,行事雷厉风行却又丢三落四,但这个问题却被心灵机窍的汤嫣儿补上。汤嫣儿早慧,自小成长于江阴街头的市井之地,人情世故却是极为练达,她又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巾帼营筹建时的大多数事务得以顺利完成,都得益于她的拾遗补缺。当然,以汤嫣儿的年纪和阅历并不足以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但她只要每次借着看望母亲的时候,蹭着高旭撒撒娇,然后不耻下问一番,那些难题就不再成为难题,因为高旭总能提供大方向的解决之道。所以,在巾帼之中,汤嫣儿已然成为赵明月最为倚重的心腹。
一直以来,赵明月对于寡妇出身的汤娘子是有抵触的,但由于对于汤嫣儿的爱乌及屋,再加上尝过汤娘子那精巧的厨艺,算得上高老庄小半个主人的赵明月慢慢地默认了汤娘子的存在。但最终让汤娘子确立了她能在高老庄立足的原因,是她那些对于女子至关重要的生活用品的“发明”。
巾帼营的女兵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但由于女子天生的弱点,比如每月的月事总是对军事生涯中带来极大的不便。但“汤氏卫生巾”、“汤氏内衣”、“汤氏香皂”之类的女子生活用品的推广,极大地便利了女兵们的生活。当女兵们感谢汤娘子“发明”的汤氏女子用品所带来的便利时,却不知作为幕后推手的高旭抱着艳媚挠人的汤娘子呵呵地偷着乐。
儿子不告而别,汤娘子眼底的阴霾总是没有散去,但凭着高氏四通八达的情报网络,最终还是找到了汤浪西去的大致踪迹。与汤娘子不同的是,汤嫣儿对于兄长的离去却是不以为然,她总是劝慰着汤娘子:“母亲,别担心,无论他走得有多远,总有一日,他总会回来的。”自从汤嫣儿跟着赵明月出海归来,在海上出生入死,回来后又加入巾帼营,眼界开阔而又见多识广之后,再加上赵明月这个巾帼须眉的影响,对于一般的悲欢离合早就看开了。
高旭的生物钟一直奇准无比,每天早上五点半准点醒来,然后在高老庄内院的花园里跑步半个多小时。这几个月来,由于高旭对自己的身体调养得当,而且也一直勤于运动,特别在军营的一段时间的磨练,使得原来那个被酒色掏空了的身体终于回复了健康状态。晨练之后,再回来时,作为侍妾的汤娘子早就准备好了精致的早点等着高旭。对于高旭的饮食起居,汤娘子可谓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大约在早上七点钟,作为高旭的幕僚及秘书型亲兵,夏完淳就要来到高旭的书房报到。夏完淳是个才子,高旭大多数亲笔所写的文书,或者随时随地想到的东西,都经过夏完淳的起稿润笔之后,再行发布。夏完淳自小熟读诗书,但他又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由于高旭身体力行的教导,再加上夏完淳擅于揣摩他心中这偶像人物高旭的思维方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至使夏完淳的言行与思想都最大限度地向高旭模仿与靠拢。
到了月底的时候,便是邬含蓄最为忙碌的时候,自从九月份他接替老家伙掌握高氏的情报渠道,筹建同盟军的情报处之后,到了月底,各地动静源源不断地汇总到高老庄。每天早上,邬含蓄都要把前一天晚上筛选出来的简报递给高旭参阅。对于各地情报的收集,高旭极为重视。
浙东的形势依然混乱不堪,黄道周以一介文人治政,空有忠贞报国之念,却无经国济世之能。由于黄道周重用闽人,又与以张国维为首的浙党起了纷争。大敌当前,为了名利,这些南明大臣仍然党争不休,而且由于鲁王朱以海仍然滞留绍兴,对于隆武政权来说,浙东的局势随时会有不可测计的变数。到了最后,黄道周所有的精力都用来防范鲁王,而不是应对坐镇杭州对浙东虎视眈眈的征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
兵科给事中刘中藻自九月一日从福建出发之后,先到达绍兴,向黄道周陈说隆武帝有离开福建亲临浙东前线的打算。黄道周听罢,当时激动不已,要是隆武帝不在福建后方做个浙党口中所说的“闭户天子”,一旦隆武亲临浙东,稳定局势,然后一举恢复杭州这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城市的话,对于黄道周来说,实在是大明中兴之望啊。
刘中藻在绍兴凭着隆武的旨意与赏赐,帮着黄道周大力拉拢浙东官绅,以换取他们对隆武朝廷的效忠。到了九月底,刘中藻认为浙东的局势与民心在他与黄道周的努力稍安之后,再从绍兴到崇明,正式视察传说中的同盟会与同盟军,看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海盗之子有没有值得封侯的本钱。
在福建,对江南局势的关注,不光光只有隆武,还有明末海盗军阀集团郑氏家族的当家人之一,郑芝龙的兄弟郑鸿逵。对于海盗同行,崇明高氏的声势越来越响亮,郑鸿逵是充满好奇的。郑鸿逵想不通这个从来不入他法眼的崇明高氏,竟然有一支传说能与清军正面匹敌的同盟军。想当初,清军南下时,他的军队可谓是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倒。
所以,当刘中藻出使崇明时,郑鸿逵也派遣了一支舰队以护送刘中藻的名义,到崇明一探虚实。在这只郑氏舰队之中,有俩个同样对崇明抱有好奇的人。一个是郑氏舰队之中名不经传的名叫施琅的偏将,另一个是郑氏家族的继承人、国姓爷郑森郑成功。
现在的郑森正是个热血书生,他刚刚身负隆武赐以国姓的荣耀,再加上身为富可敌国的郑氏家族继承人,难免自视甚高。当福建的街头巷尾盛传崇明同盟军已成江南抵抗满清的中流砥柱时,还有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会纲领的呼喊也此起彼伏时,郑森对于那个身为同盟军督帅、同盟会会长的高旭,便起比攀比之心。他与高旭的年纪相妨,背景也相似,但俩人在声望上的差距简直让郑森绝望。
然而,以郑森不甘人后的性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决定亲自到崇明来瞧一瞧。
“国姓爷郑成功?”
高旭皱着望着郑氏舰队的简报,陷入了沉思。在浙东,邬含蓄的情报处凭着高氏的商业渠道,在杭州、绍兴等地的酒楼商铺安插了大量的暗探,所以,高旭对于浙东的形势可谓是了如指掌。但是,当高旭收到有一支郑氏舰队到达浙东的情报时,立即让邬含蓄打探福建郑氏进一步的虚实。不消数日,综合福建与浙东传回的情报,高旭便把刘中藻以及郑氏护航舰队的各级将领以及行程都摸透了。
过了一会儿,高旭对邬含蓄道:“在那国姓爷登上崇明岛之前,我要一份关于他最详尽的资料。我要知道他的性格与喜好?到了浙东做过哪些事,见过哪些人?他来崇明有什么目的?”
“是的,少庄主。”邬含蓄嚣张的眼神里精光一闪,又道:“只要你有兴趣,他每天什么时候如厕你也能知道。”
高旭听了邬含蓄的话,不由瞧了他一眼,这个出身大明锦衣卫的家伙最喜欢干这种窥探隐私的活,而且他似乎也很擅长这个,在这点上,他与老家伙这一对叔侄倒真是臭味相投。
高旭又道:“还有,那个名叫施琅的偏将,也要收集一份详细的个人资料。”
邬含蓄不解地道:“这个施琅名不经传,何必浪费人力在他身上?”
高旭自然没有对邬含蓄解释施琅在后世的大名鼎鼎,只是指指自己,道:“三个月前,我也名不经传。”
第160章 双雄会()
第160章 双雄会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二十八日。
崇明港。
为了表达对隆武朝廷的尊重,沈廷扬、高老头曾定下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但都被高旭以铺张浪费的理由否决了。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南明朝廷,高旭是没有多少敬畏与尊重的,所谓天高皇帝远,那隆武帝除了遥授一个崇明侯的虚名之外,对于高旭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去期待。
要是为了迎接刘中藻与郑森的郑氏舰队,让货物吞吐量极为巨大的崇明港停滞一天,那不论对于高氏,还是崇明的本地商家,甚至于同盟广场上的各类基础工程所需要的物资,以及每日援助江阴的军需都要被耽误,这是高旭绝不能接受的。就商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就战争来说,时间也就是生命。
所以,当刘中藻与郑森在郑氏舰队的护卫下从浙东抵达崇明港时,崇明港里里外外的仍然繁忙如初,该干啥的还是干啥,一切并不没有因为贵客的到来而受宠若惊。
作为富可敌国的福建郑氏的继承人,年仅二十一岁的郑森刚刚被隆武赐以朱姓,并以驸马体统行事,年少、多金、气盛、踌躇满志,一副无以伦比的显贵派头,着实让浙东一干官绅们侧目以待,极尽浮夸之能事,直把郑森奉承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年少俊杰。
但是作为同为海盗军阀集团的继承人,人们就不可避免地把他与高旭摆在一起相比较。郑森虽然冠以国姓,深得隆武帝的赏识,但明眼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隆武拉拢郑氏的措施而已。要是隆武帝是被崇明高氏奉立的,说不定那高旭也是个国姓爷了。
论家世与财富,郑森胜得不止一筹,但要论个人能力,如果历史按着高旭所熟知的方向发展,大约十几年后,郑森才会成长为与李定国齐名的南明双壁,成长为以十万雄兵发起长江战役的延平王,成长为后世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但现在,他只是一个自视甚高又有着书生意气的富二代而已。而高旭却在短短数月之间,同盟军的实力在实战与练兵之后急剧膨涨,同盟会在江南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除了家族的荣光之外,在个人掌握的实力上,相对于高旭,郑森根本是望尘莫及。
郑森出生于日本,但没过多久,郑芝龙得罪了日本幕府,不得不抛妻弃子离开日本。随着母亲滞留在日本的郑森幼名福松,自小接受日本武士道教育,七岁才被郑芝龙接回大明。童年的磨难对于郑森来说,养成了意志坚定、杀伐果断的性格,同时也继承了日本武士那种渺视投降、争强好胜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在历史上,在以孝道为先的明代,他也没有盲从其父降清,也不屈于清廷以父命相挟的劣势而绝不妥协降清。但这些性格带来的负面情绪便是偏狭,不能容人,刚愎自用。他与心腹大将施琅的反目成仇,坐视李定国的败亡而不施援手,以及在长江战役中南京城下坐失军机而功归一篑,无一不是这些负面性格的反映。
无论郑氏坐拥福建一省的地盘,还是富可敌国的财富,以及郑氏舰队与陆师的实力,郑森自认远远优于崇明高氏。但是历来有句老话,所谓兴不兴,看后丁,一个家族的最终成就终究由有没有优秀的下一辈决定的。在朝堂上,隆武帝的总是夸奖高旭的同盟军直面满清,无畏牺牲,大破清军,实乃天下之楷模,其言下之意,对于郑氏军队只是蜗居在福建,不敢出师迎战清军,极为不满。隆武帝明言要天下人要以那高旭为楷模,这听在郑森耳里,很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因为现在的郑氏还轮不到他来作主。
隆武抬举崇明高氏,显然为了达到朝廷内外两大海盗军阀集团的制衡之道,并且期望刺激郑芝龙,不要只知缩在福建一隅躲避清军兵锋。但隆武帝没有刺激到老子,却是刺激到儿子了。
以郑森看来,作为同辈之人的高旭虽然名满江南,但明末时期明军对阵清军的战果极尽浮夸之能事,那同盟军的胜利天知道是不是吹出来的?那个高旭的盛名之下,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
无论如何,郑森来崇明是挑刺的,而且,他那争强好胜的性格中,也无法接受同为海盗之后的高旭比自己更得隆武帝的垂青的这种事实。
当郑氏舰队开进崇明港时,郑森望着港口灯塔上迎风飘扬的中华同盟旗,直觉有一种刺目的感觉,而且崇明港内那简易的欢迎仪式比起初到绍兴时那万人空巷的场面,实在是天差地别。一阵带着海腥味的秋风掠过,郑森侧过头,对着站在身旁的隆武特使兵科给事中刘中藻笑道:“这崇明的秋风倒真是有点凉啊。”
刘中藻已年过四旬,他是进士及弟出身,久经明末官场,自然深知郑森话中有话,也是笑道:“秋风凉点无妨,听说岛上良田无数,只要收成好,便是万幸。”
郑森见刘中藻没有被怠慢的觉悟,只是眉头微皱,应道:“希望如此。”
刘中藻侧目瞧了郑森一眼,心中不由微叹一声,暗想这个郑公子虽然英气勃发,却少了几份练达,少了几份磨砺,言行之间,不免多了几份意气。刘中藻刚刚受尽浙东官绅们一番阳奉阴违的折磨,对于崇明高氏的不讲排场、只求实务的处事风格,倒是多了几分期待。
当郑森、刘中藻下了战舰,走上崇明港口的台阶时,以高旭、沈廷扬、高老头为首的崇明本地的军政商要员齐齐地迎了上来。
刘中藻与沈廷扬是故交,俩人见礼之后,便是一番寒喧。
郑森却是径直走向高旭,这俩个将来对天下局势影响深远的年轻人第一次在崇明港口的灯塔下,以同样判究的目光,深深地打量着对方。
“高兄果真如传说中那般英明神武,”郑森见礼之后一边说着客套话,一边将目光停留在高旭的头发上,不由叹息道:“只是头发有点短,实属大撼啊。”
一旁的刘中藻见郑森初次见面就以高旭曾经降清的污点来嘲讽,不由脸色一顿,正担心那高旭下不了台而恼羞成怒,抬眼望去,却见那高旭听罢神色不变,只是笑呵呵地摸着头顶的短发,笑道:“无撼,无撼,头发短点不要紧,重要的不能有鼠尾辫子。鞑子有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而我们同盟军也有号令针锋相对,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呵呵。”
刘中藻怕郑森又有什么莽撞之言,连忙接过话,笑道:“候爷说的有理,说的有理。无论有发无发,无论发长发短,只要按同盟会所言驱逐鞑虏,反清复明,皆是我大明橦梁之才。”
刘中藻特地把同盟会的宗旨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改为“驱逐鞑虏,反清复明”,以试探眼前这个同盟会的创始人,却见那高旭只是笑笑不语。要说这其中的差别,对于有心人来说,实属意味深长。而且以前这高旭有驱逐义阳王、不敬大明宗室之举,考察这个高旭有无效忠明室之心,是刘中藻的任务之一。当然,提起义阳王事件,已探知来龙去脉的刘中藻认为那个义阳王行事实在昏庸混蛋,实非这高旭单方面之过。
郑森见高旭虽然言行举止看上去颇为怪异,似乎总带着一股别扭劲儿,但他神色之间不卑不亢,气度不凡,要论是相貌的俊朗,他或许不及自己,但他那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使得郑森觉得自己似乎被对方看个通透。兵法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但与高旭初见之下,郑森却感觉处在被人知已,却已不知人的劣势。
然而,郑森是个不服输的人。现在这个高旭外表很随和,内在很强势,但要论谁是天下英雄之楷模,来日方长,郑森自认绝不低人一头。
南京。
“大人,昨日大索全城,查获了一个崇明贼党的地下窝点,缴获了三百份《中华报》,擒获了三个贼党同盟会的会员。”
洪承畴一边听着手下的汇报,一边翻阅着缴获的一份来自崇明同盟会的《中华报》。自从进入九月份以来,崇明同盟会在南京城内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不光在街头有《中华报》的传阅,而且有人晚上在城墙上竟然刷着同盟会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标语。除了南京城,扬州、镇江等长江两岸的重镇,同盟会的反清宣传活动也是此起彼伏。
作为崇明同盟会的宣传刊物,《中华报》刊载的自然都是反清言论。当洪承畴看着自己的名字名列《中华报》中汉奸贰臣录的榜首,不由一阵心烦意燥,道:“烧了,统统烧了。还有严审那三个贼党,只要他们交待出城内同党,就饶其不死。”
转过头,洪承畴望着一份份《中华报》化为灰烬,脸色如墨。
当洪承畴来到豫亲王多铎的行宫时,只听多铎在咆哮:“江阴不过是弹丸之地,就算是铜墙铁壁,将近三个多月也该破了!为什么现在都快十月份了,本王怎么还没收到该死的捷报?江南不定,本王有何颜面班师回京!传令博洛,限令十月十日之内破城,否则军法处置!”
第161章 君山论英雄()
第161章 君山论英雄
江阴,君山。
每日清晨的时候,博洛就会登上君山之巅,循山眺望,一为观察敌情,二为领略君山那平地兀立、不连岗自高、不拖势自远的雄伟。作为已经问鼎天下的爱新觉罗家族中的一员,现在三十二岁的博洛在同辈的贝勒之中,无论文韬,还是武略,皆是杰出之辈。
自入关以来,博洛随着豫亲王多铎西破李闯,南灭弘光南明政权,扬州、杭州这些名城皆是一战而下,其兵势向来都是势如破竹。但是,谁又知道,这座位于长江边的小小江阴要塞,在他的十万重兵攻势之下,竟然二个多月了,仍然巍然屹立着同盟军的旭日中华旗!
在同盟军中,也只有江阴阎应元的第一镇才把青天白日的中华旗中的白日滴血盟誓为血红的旭日,这大约是当初高旭在明伦堂同盟血誓的缘故,这在将来成为第一镇的传统。
在晨风中,博洛遥望着江阴城头那一面面旭日中华旗,那中华旗中的旭日血迹已经风化成暗黑色,但这一面面旗帜传达着一种绝不妥协、绝不屈辱的宣言。立在君山之巅,博洛似乎闻到那旗帜上的血腥,带着一种呛鼻的气息,这是一种每夜让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气息。
这种气息,就是由一缕缕浸得血淋淋的尊严所凝聚而成。
时到如今,博洛再也不会低估这种尊严所激发的力量了。
自剃发令下达之后的三个多月里,江阴人用铁与血证明了他们的尊严是不容亵渎的。
“这些固执的江阴蛮子们难道看不清天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