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赵氏为王-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闇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使王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以辅叔之议。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原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臣不佞,寝疾,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敢对,因竭其愚忠。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人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原王图之也。”使者以报。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异于己而不非者,公焉而众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字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王曰:“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虙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者志淫,则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者民易,则是吴、越无秀士也。且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遂胡服招骑射。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五年,惠后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惠文王,惠后吴娃子也。武灵王自号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
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还归,行赏,大赦,置酒酺五日,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章素侈,心不服其弟所立。主父又使田不礼相章也。
李兑谓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谋阴贼起,一出身徼幸。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于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义再拜受命而籍之。今畏不礼之难而忘吾籍,变孰大焉。进受严命,退而不全,负孰甚焉。变负之臣,不容于刑。谚曰‘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吾言已在前矣,吾欲全吾言,安得全吾身!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子则有赐而忠我矣,虽然,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李兑数见公子成,以备田不礼之事。
异日肥义谓信期曰:“公子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吾闻之也,奸臣在朝,国之残也;谗臣在中,主之蠹也。此人贪而欲大,内得主而外为暴。矫令为慢,以擅一旦之命,不难为也,祸且逮国。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信期曰:“善哉,吾得闻此也!”
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第一章 襄子之后(上)()
烈日当空,盛夏的午后显得格外的燥热。已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除非要要紧的急事,否则谁也不会在这热死人的天气出门找罪受。
大街上空荡荡的,家家闭户显得安静十分。暴晒下的柳树有气无力的耷拉着柳枝,毫无生气,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知了仍然在没完没了的聒噪,听着让人昏昏欲睡。
赵信趴在案上,手虽然握着竹简,却早已经神游不知何处了,以至于婢女连喊了三声才回过神来。
“什么事?”赵信懒洋洋的支起了身子,睁开了眼,认出了是母亲的贴身婢女小兰,有气无力的问道。
“少爷,老爷回来了,正和夫人在厅中等你呢。”大概是天气太热,小兰又是一路小跑过来,额头已经泌出了一排汗珠,说话间也有些气喘吁吁。
一听到父亲回来了,赵信顿时打了个激灵,头脑立刻清醒了过来,连忙慌慌张张的穿上鞋子,一边手慌脚乱一边问道;“父亲午后不是应该在府衙办公的吗,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小兰在一旁伸了伸舌头,有些幸灾乐祸的笑道;“我听说是主父回朝了,晚上要宴请各位士大夫,所以老爷才早早回来洗漱换衣的。”(主父:即为赵武灵王)
赵信心中暗暗叫苦;“主父这家伙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现在回来,真是害死我也。我的周礼三篇还没背全呢,完了完了,这回要完蛋了。”
也来不及抱怨,赵信穿好鞋便急冲冲的跑出门外,低着头一路小跑。
快到厅堂时,赵信却放缓了脚步,踮着脚小心翼翼的靠近门边,伸长耳朵听了好一会。
待听到厅中传来了父亲和母亲的说笑声,赵信这才放下心来,心想看来父亲今天心情不差,想来应该好应付。便挺直身子走了进去,朝厅中二人规规矩矩的一拜道:“参加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厅中二人,一个是身材高大、美髥垂颈的清瘦中年男子,另一个是笑语嫣然的美貌少妇。正是赵信的父亲赵颌、母亲李氏。
赵颌见儿子走了进来,便板起了笑脸,背手冷言道;“唤你这么半天才来,去做什么了?”
赵信在父亲面前不敢嬉皮笑脸,便挺直了小身板,一本正经的说道;“回父亲大人,吾读《周礼》,观其周公所书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不禁心神所向,梦与周公交,故而来迟,还望父亲大人见谅。”
要知道赵信不过十三顽童,身体形貌尚未成型,却偏偏板着个脸装着个大人的样子,满口的之乎者也。明明是贪睡来迟,却胡诌说与周公神交,委实让人好笑。
一旁的李氏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笑的花枝乱颤。赵颌虽然仍板着个脸,却也不禁莞尔,面色缓和了许多。旋即又板起脸说道;“听你这么说来应该对周礼有所通彻了?”
赵信心中咯噔一下,暗叫不妙,却也只好硬着头皮说道;“周公所言博大精深,我也不过略知一二,怎及的上父亲大人您少年所学。许多地方我仍只是一知半解,还是需要父亲大人的教诲。”
先送上顶高帽子,不把话说的太满,这么一来也有个缓和空间,万一答不上来还有个狡辩的余地。
“何谓礼?”
“礼者,温文尔雅,举止合体,为人谦恭,虚心受教,君子风范也。”
“何为太宰?”
“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
赵颌一连问了几个周礼中的问题,赵信都对答如流。赵颌今日心情倒是不错,见儿子这几日读书也算认真,便也没过多为难,只是草草的挑了几个前面的问题,便不再问了。
赵信心中欢喜,暗自庆幸父亲只是抽了前面自己熟记的一篇,若是抽了后面的二篇,那可就要露馅了。
李氏见赵信答得如此出彩,不由喜上眉梢,扬了扬下颌有些得意的看着丈夫道;“怎样,我教出的儿子如何?”
赵颌倒是难得的在赵信面前露出了笑容,微微点头道:“不错,信儿如此资质,在同龄人中当属翘楚,我看再过几年,我就可以向相国推荐他出任吏目了。”
李氏倒是老实不客气的拉过赵信,摸了摸他的头的得意说道:“何止翘楚,我看人中之龙凤也不为过,我李郅的儿子,岂会比别人的差。”
赵信见父亲难得如此满意自己,心中闪过了一个念头,便壮着胆子道;“父亲,我有一事相求,还望你先答应。”
赵颌虽然心情大好,却也知道这个儿子素来古灵精怪,便不上当,只是说道:“说来听听,我再决定答应不答应。”
赵信无奈,只好老老实实说道;“我不想老是学文了,要不您替我找个师傅让我学习下弓马骑射。”
赵颌听了愣了下,眉头不由皱起,语气有些不悦的说道;“我不是让稽大夫教了你武艺吗,怎么还要找师傅?”
赵信却摇了摇头,挤了挤眼道;“那个……那个稽老夫子本事太低了,我跟他学来学去最多也就那个样子。再说,那家伙可不会骑射,上次跟我比骑马还摔了老大一跤呢……”
说到这里忽然意思到说漏了嘴,急忙闭口,却已经来不及了。赵颌狐疑的眼光递了过来,问道;“什么比试骑马,什么摔跤?”
赵信支支吾吾了半天,知道父亲精明于事,编理由肯定搪塞不过去,只好老老实实交代了。
“上次我跟稽老夫子聊着聊着,就说我赵国以武立国,弓马骑射才是最重要的,他却不以为然,还跟我绕了半天的之乎者也。我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就激他说他不会骑马,他牛脾气上来了,非要跟我比试。你说比试就比试,他那么拼命干吗,结果还摔了一跤,门牙都掉了两个,现在说话都漏着风。”
赵颌听罢不禁勃然大怒,“你个逆子,稽大夫可是三朝元老,我赵国的当世大儒,又精通击剑之术。我好不容易才央得他教你功课的,你却如此激他,他一把年纪的人如何能忍受被你这个小子轻视。”
“我说呢,稽大夫怎么现在看见我就不理不睬,原来是因为你的事情。”
赵信见父亲雷霆大怒的的样子,吓得连忙躲到了母亲身后,又有些不服气的探出脑袋说道;“这怎么能怪我呀,你说老头子一把年纪了,还这么争强好胜,我不就笑了他几句不会骑马,他就激动的跟我踩了他的祖坟一样。”
“你还敢说。”赵颌见儿子顶嘴,抄起桌上的戒尺作势要打,赵信急忙缩回脑袋,躲在了李氏身后。
李氏见这爷俩在这吹胡子瞪眼,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上来打圆场拉着丈夫笑道;“好了好了,信儿不就调皮了点,男孩子嘛,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又回头瞪了眼缩在身后的赵信,佯怒道;“你还不快出来跟你父亲道歉。”
赵信苦着脸钻了出来,躬身赔罪道;“父亲大人在上,小子无知,还望您不要和我一般见识。”
赵颌瞪了他一眼,见李氏在场,到也不好发作,只得说道;“明天你给我老老实实的提着肉,登门去给稽大夫道歉,他若不肯原谅你,我非打断你腿不可。”
赵信不敢不从,只好满脸不情愿的说了声“是”。见赵颌面色稍缓,又大着胆子小声问道:“父亲,我还是想学习弓马骑射,你能不能找个厉害的人教教我。”
“你要学那做什么?”
赵信扬了扬眉,神采飞扬的说道:“如今我大赵崇尚骑射,军官选拔皆出骑兵中出,我若不精,必被他们耻笑。”
赵颌重重哼了声,面色不悦道;“胡说八道,我们乃是堂堂的赵国宗室之后,应该多学些安邦定国的社稷之学,主父所行的胡服骑射不过是为了强兵的权宜之计,治国仍需圣贤们的先王之道。再说胡人所为,自然会为士大夫所不齿,你对你今后的仕途恐怕影响不好。”
听到这些话李氏有些不乐意了,叉腰瞪着眼睛说道;“胡人怎么了,难道你们赵家血液里没有胡人的血吗?据我说知你们祖上可是娶了不少胡女呀。还有,满朝文武有多少胡人,就连你的顶头上司相邦肥义不也是胡人,我到没有看见有谁不齿过他。”
赵颌这才意思到自己说错话了,心中不由叫苦连连。他这个妻子虽是出身名门望族李家,母亲却是胡女,自己逞一时嘴快,倒是忘记了这茬。
要知道他虽然出身宗室,却是已经落魄的一支。李氏不顾身份的巨大差距坚持下嫁当时还是一贫如洗的自己,十几年来又是持家有道,在仕途上更是多有相助,让自己如愿坐上了田部吏位子。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所以赵颌虽然为人不苟言笑,对这个妻子却是又爱又敬,轻易不忤她的意思。久而久之,就被朝中的同僚嘲笑畏妻如虎,他到也不以为意。
见母亲站在了自己一边,父亲一副吃瘪的样子,赵信顿时信心大增,开口附和道;“就是,再说宗室怎么了,就连堂堂的主父都以胡服骑射为荣,我有何不可?”
赵颌瞪了儿子一眼,哼道:“你是什么人,也配和主父相提并论。”
赵信却不服气的说道;“这有什么不可相提并论的,主父和大王是赵国宗室,父亲你和我也是赵国宗室,同样都是赵氏,不都是一个祖宗生的,能有什么区别。再说了,我们可是堂堂赵襄子之后,若不是襄子在晋阳城下一把大水淹了智伯,哪有我赵国立国之本……”
PS典故1:三家分晋。春秋末年,巨无霸晋国君权旁落,国中权利为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个大夫把持。智伯本联合韩魏围攻赵家的根据地晋阳想灭赵分地,却被赵襄子成功策反了韩魏,三家共同灭智平分其地。三十年后,韩魏赵三国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正式成为诸侯,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典故2:赵武灵王二十七年,经历了胡服骑射改革迅速强大起来的赵国已经具备了称霸中原的实力。赵武灵王为了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便传位于幼子赵何,肥义为相,兼任赵王何的傅,国内政治、经济事务则全部交由赵何负责。赵武灵王便自称赵主父。
第二章 襄子之后(下)()
话还没说完,却看见眼前飞来一物,直扑面门,骇的赵信急忙缩头。戒尺险险的擦过他的脸庞,砸在地上发生“崩”的一声巨响。抬头望向父亲,却见赵颌已经脸色铁青,满脸的怒不可遏。
赵颌伸手指着赵信,脸色十分吓人,吼道;“说,这些话谁教你说的。”
赵信有些害怕,颤抖的说道;“没人跟我说,是我自己看史书的。”
赵颌这才稍稍放心,这么说来并不是有人设计诚心陷害自己,看来只是儿子的无心之言。便又厉声道;“你今后若再敢说半句这种话,我必先杀了你这个逆子,以免给我们家族带来灭门之祸。”
赵颌的担心不无道理,当年他的先祖赵襄子正是赵氏族长,在晋阳城下和韩魏两氏共同击败了智伯,这才有了赵国的立国之本。但赵襄子却不是嫡长子,家主之位本该由他的兄长赵伯鲁继承的,所以襄子一直心怀内疚,去世后便把家主之位传给了伯鲁的儿子。如今的赵主父和赵王何都是伯鲁的后人,而赵颌一支正属于襄子后人。
虽说此事已经过去了百年,已经经历了五代人,可毕竟王位之属还是大大的忌讳,如果被当今的主父知道了他们这支仍然对王位念念不忘,灭门之祸并非虚言。
赵信虽然年纪幼小,却也知道失言,见父亲如此震怒倒也不敢再说。见母亲朝他使了个眼色,会意下立刻掉头溜走,不敢再停留半刻。
见丈夫仍然是一副怒气冲天的样子,李氏便安慰道;“信儿不过是失口之言,你无须放在心上。再说他虽然年纪幼小,可自小聪明过人,懂的对外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大可放心。”
赵颌却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夫人你错了,我担心的并不是信儿会失口说出去,而是担心自己的前程。”
“其实信儿说的话我何尝没有想过,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多想一点都不敢。我在想既然连信儿都能看出这其中的关键,主父和将来掌政的大王又岂会不知?这才是为什么我才能不在肥义之下,却只能屈居田部吏,主父绝对不会让我坐到相邦的位子,这何尝不是他们对我的防范之心。”
李氏压低了声音,神情有些犹豫的问道;“那我问你,你可真的有过什么想法?”
赵颌笑着叹了口气,“我能有什么想法?夫人你过虑了。且不说此事已经历经了五代人。就说如今的主父,赫赫武功天下谁人能敌,大王虽然年幼,却也是聪敏过人。如此二代君王主政,若还敢起异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