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赵氏为王-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待听见肥义赵成等人的主意后顿时勃然大怒,霍然站起一脚将身前的桌案踢翻。怒目瞪向赵信道;“那之后的事情呢,何儿究竟如何处置此事?”

    赵信摇头苦笑道;“楼相一出殿外就让我立刻赶来向主父你汇报,我也不知道结果究竟如何,但看楼相如此急色,想来是以为察觉到了不妙。”

    

第二百零二章 主父之怒(二)() 
已经到了黄昏时分,河边的天空仍然是群鸟徘徊,迟迟不肯落下,原本安静的河畔却一片喧哗之声。

    营盘早已扎下,高高耸起的箭楼、瞭望塔,以马车为主干设立的围栏、障碍,一切都是按照赵军战时扎营的标准。大营中不时有持戟巡视的赵军士卒经过,大声呼喝着军号。

    无论从何处看,这都是一处寻常至极的赵军营寨,在战事频繁的赵国北疆这种营寨多不胜数,并不引以为奇。

    唯独有所区别的就是这支军队的戒备似乎过于森严。巡弋的赵军士卒们一个个甲胄齐整,巡察时一丝不苟,高台上更是布满张弓搭箭的弓箭手。

    要知道此处虽已经临近燕国,但仍属于赵国境内,如此严密的布营扎寨,即便是战时也不及如此。更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赵军的营地中央居然有着燕军的旗号。

    忽然,远处昏暗处红旗翻动,正是赵军斥候发回来的警报。瞭望塔上的士卒立刻见之,立刻抓起了手边的号角呜呜吹起。大营之中,得到预警的赵军迅速反应过来。骑士们纷纷上马按照各自归属集结,步卒已然排好阵势,弓箭手则已布置到位,皆是着瞪大眼睛,警惕十分的望向已经有些昏暗的远方,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什么事?”韩胜翻开帐帘,大步走了出来。

    亲兵立刻上前回报:“禀将军,斥候报来,远处有不明身份之人正在靠近营地。”

    韩胜听到并非大军来袭,这才放下心来,低声吩咐道;“传令下去,让大伙减少点动静,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主父正在会见贵客,不要打扰了他的清静。”

    “诺。”亲兵迅速退下。

    韩胜望向营门外,利索的翻身上马,一拉马缰喝道;“开营门。”营门处的赵军步卒迅速将巨木所制的营门推开,韩胜一抽马鞭,提马一马当先越过营门。

    “随我来。”

    言罢身旁的数百名赵国骑兵纷纷腿夹马腹,紧随其后冲出了营门。

    赵营数里之外,暮色的地平线中一个黑点正在飞快的接近着赵军营地,虽是黄昏中看的并不真切,看也能依稀辨认出是一人一骑。马上的骑士只是拼命挥鞭,见前方有赵军挡路非但不避开,反而调转马头迎了上来。

    韩胜拉住马缰挺了下来,皱眉望向远方,右手猛然高举。

    “呵。”身后的赵国骑兵齐声喝道,动作齐整的从背上摘下弓箭上弦,箭头直指来骑。来骑似乎也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迅速的拉住马缰停了下来。

    “来者何人。”韩胜鼓足中气吼道,神情依旧戒备十足。

    这次主父出行虽未对外公开,但知道的人并不为少,焉知没有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想要行刺主父。

    对面却传来惊喜的声音。“韩叔,是我。”

    韩胜一愣,依稀认出了似乎是赵信的声音,便试探性的问道;“赵信?”

    “是我。”赵信催马迎了上来,同时高举双手示意并无敌意。靠近了一些韩胜已经认出了是他,便举手示意部众收起了弓箭解除了警戒。自己催马迎了上前诧异道;“你怎么来了?”

    暮色之下,赵信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神色看上去狼狈至极。见韩胜前来忙停马,也来不及问候便说急道;“韩叔,主父可在此处,我奉楼相之命从邯郸赶来,有要事需要当面禀告主父。”

    韩胜脸色沉下,他见赵信如此模样心中已经感觉到事态的严重,也不多问便当机立断掉马回头道;“跟我来,”

    在韩胜的带领下,赵信入营自然畅通无阻,一路快马加鞭来到了大营中见的一处大帐外。见韩胜下马上前走去,赵信忙也随之下马跟了上去,又见他伸手示意自己噤声止步,便老老实实的站在那一动不动。

    见那营帐看上去寻常至极,到符合主父的一贯作风,隐隐的还能听到营中不时传来笑声,主父似乎在和什么人交谈。

    韩胜小心的来带帐帘外,低身贴近喊道;“主父。”

    “何事。”营内传来了主父的声音,听上去似乎兴致颇高。

    韩胜沉声回道;“赵信从邯郸来了。”

    营中先是沉默片刻,很快就听见主父的声音传来。“让他进来。”

    “诺。”韩胜退后数步,抬起头对赵信使了个眼色,又低声叮嘱道;“燕王也在里面,你说话时注意些分寸。”

    赵信点了点头,便揭开门帘走了进去。帐中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桌案上只是简单的摆着些酒肉,赵雍和燕王姬职对面而坐,看上去刚刚正在把酒言欢。

    赵信的目光飞快的扫过二人,认出了主父对面那人正是有过数面之缘的燕王,便躬身行礼道;“参加主父,参加燕王。”

    不过此时赵雍脸上已无喜色,只是沉着脸问道赵信。“说吧,邯郸出了什么事情?”

    他见赵信只身前来,定是身负要事需要向自己单独禀告,否则遣一信使即可,又何必他亲自前来。所以料想邯郸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还是不好的事情。

    燕王姬职倒是个知情识趣的人,他见赵信如此模样,也猜到了定是赵国国内出了事情,有他这个外人在场,恐怕很多好会不好说。便站起来笑着道:“饮酒颇多,竟有些内急,主父见谅,小王先去行个方便。”

    赵雍站起来客气道;“燕王请自便。”

    待到姬职离开了,赵雍才回过头来盯着赵信道;“说吧,到底什么事情如此紧急。”

    赵信简短将熊槐入赵一事说了一遍,赵雍神情先是惊愕,旋即紧握着拳头满脸激动神色。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投机者,他很清楚这其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赵国攻灭秦国绝佳的机会,也是实现他多年心愿的最好助力。

    待听见肥义赵成等人的主意后顿时勃然大怒,霍然站起一脚将身前的桌案踢翻。怒目瞪向赵信道;“那之后的事情呢,何儿究竟如何处置此事?”

    赵信摇头苦笑道;“楼相一出殿外就让我立刻赶来向主父你汇报,我也不知道结果究竟如何,但看楼相如此急色,想来是已经察觉到了形势不妙。”

    赵雍脸色紧绷,神色十分难看,背着手来回走动,脑子飞快的转过各种对策。

    至于他这次之所以会突然离开邯郸北上,无非就是为了和燕王再次会盟,共商击破东胡

    之事。

    东胡与林胡楼烦并称三胡,也是三胡中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的部落,只是之前因为有林胡相隔,所以并未对赵国造成侵袭。随着林胡内迁归顺赵国,东胡则趁机南下侵占了林胡旧地与赵国直接接壤,虽然摄于赵国强大的武力并未敢轻举妄动,但已经对赵国的北地造成了直接威胁,主父若想抽调北地的赵军主力参与中原战事,就不得不考虑东胡的威胁了。

    至于燕国更不用多说。东胡世代居于燕国北疆,商周时为山戎,后因居于东地便被称为东胡,当初周武王分封其弟召公与燕地,正是为了抵御山戎的入侵。自商周以来,东胡就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时常南下侵扰临近的燕国,令燕国困苦不堪,甚至被其攻破国都,几乎亡国。幸赖当时的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率大军北上援助,才让燕国免于亡于胡人之手。

    也正是因此,东胡和燕国缠斗数百年,皆视对方为心头大患。东胡要南进中原,就必须打败燕国,而燕国要想参与中原争霸,也必须消除掉东胡这个心腹大患才能腾出手来。燕王姬职为此主动要求与赵主父会盟,正是想借助赵国的力量一举击破东胡,可以专心对齐国复仇。

    为了酬谢赵国,姬职开出了非常丰厚的条件,不但约定和赵国平分东胡的土地人口,还答应将中山故地的十二城归还赵国,同时保证在赵国与中原各国交战时无条件的站在赵国一方。如此丰厚的条件果然打动了主父,若能得到东胡的土地和人口以及中山旧地,赵国的国力必然大大增强,同时也消除了北方的威胁,能腾出手来专心对付秦国。更为重要的,燕国无条件站队的承诺,让赵国可以专心对付秦国,不用顾虑背后的齐国威胁。

    只是赵雍和姬职相见不过数日,许多合作细节都未敲定,所以赵雍心中颇为纠结。一方面熊槐的事情让他寝食难安,急于赶回邯郸主持大局,另一方面也不愿意放弃燕国丰厚的回报。

    赵雍突然停住了步子,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抬头望向赵信道;“你身体还能支撑的住吗?”

    赵信点头道;“主父请放心,就算让我现在赶回邯郸也没任何问题。”

    赵雍点头道;“你先下去吃些东西,让韩胜为你准备快马,一个时辰后我们就返回邯郸。”

    “诺。”赵信躬身领命,也不多问便自行退下。

    

第二百零三章 主父之怒(三)() 
邯郸位于邯山之东,因山得名。因背靠太行山脉,又南邻漳河之水,所以易守难攻,为赵国通往中原的咽喉之地。

    春秋时邯郸原属卫国,当时为晋国正卿的赵简子从卫国手中得到此地后,便将其纳入了赵氏一族的势力范围。为了加强赵氏对南部领地的管理,便依险修筑了邯郸城。三家分晋后,邯郸成为了赵国南下争霸的桥头堡,地位愈加重要。赵敬侯迁都于此后,邯郸便取代了晋阳成了整个赵**政经济的中心。

    因邯郸地靠中原,向南紧邻着齐国和魏国,若是赵国与二国交恶,则邯郸便直接成为了战争的最前线。所以作为赵国王都的邯郸不断的修缮加固,到了赵何为王时,邯郸已经成为了天下最大的军事城塞,单论艰险牢固的话,远远胜于咸阳、临淄、大梁等都城。

    邯郸除了有高大的城墙庇佑之外,尚有五个卫星小城散布其外,北面邯山险要之地也设有关隘。战时这些小城关隘与邯郸主城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敌军想若要攻下邯郸,则必须将这些卫星小城一一攻克方可无后顾之忧,同样若是卫星城被大军围困,则邯郸的赵军主力就可以以轻骑出击袭击敌军背后。

    由此可见,这些卫星城在邯郸城防体系中极为重要,历来也是由城卫军派出重兵驻守。

    夕阳西下,暮色渐重,已过申时三刻。按照赵国制度,驻防的守军要将城门关闭开始执行宵禁。

    就在城门关闭之时,远处却传来一阵马蹄声,两骑朝着城门飞快驰来,看样子是想赶在城门关闭前入城。可惜终究晚了一步上,马上的骑士只好勒缰停在了已经关闭的城门外,面露失望。

    城头上的赵军士卒露出了幸灾乐祸的笑容,他们平时到是见多了这种场面。时常有在外经商的路人因为错过了城门关闭的时间,不得不在城墙下哆嗦抱怨一晚上,只有等到第二天寅时开启城门时才能入内。

    宵禁制度在赵国执行了百年,夜晚关闭城门后除非有紧急军情或者手持王令,否则任何人不得出入城门,即便是王公权贵也不能破例。所以守城的士卒们闲来无聊,也都幸灾乐祸的看着城下二人倒霉。

    城下二人相视一眼,身材清瘦一些的骑士提高了声音,对着城头高声道:“城上的兄弟,请问你家校尉可在。”

    城头上的赵兵烟探出头来懒洋洋的说道:“喊什么喊,别喊了。城门一闭,你就是天王老子也得等到明早再入城,老老实实的给我待着,我们校尉哪有空见你。”

    赵信却不生气,仍然笑着好声说道;“我有要事在身,还望这位兄弟帮忙通传一声,你们校尉见了我绝不会怪罪你的。”

    那赵兵见赵信说话语气底气十足,不由凝神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虽然天色暗看不清模样,可依稀可以从他身上的装束看出是赵军中将领的装束。他自己区区一个小卒,自然不想得罪赵信,便又客气的说道;“这位上官,请问你是何人,我也好通传校尉。”

    “你只需说是羽林军中旧识便可,你家校尉来看看便知了。”

    那赵兵听到羽林之名吃了一惊,心下也不敢怠慢,忙道;“上官请稍候,小人这就去通传。”言罢蹬蹬瞪爬下了城楼,一路小跑而去。

    赵信身后一直低着头未说话的人忽然抬起了头,虎目中闪过几丝笑意,打趣赵信道;“看不出来,你小子在邯郸的名声到是挺大。”

    赵信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道;“这不都是托主父您的赏识,这校尉想来是赵中尉手下的将领,我和城卫打过不少交道,他们应该都认得我。”

    心中却是知道,防守此城的正是乐毅。上次他替乐毅向中尉李希讨了个人情,李希也就顺水做了个人情给赵信,将乐毅调往邯郸城北的郾城任驻军校尉。赵信正是心知此事,所以才如此胸有成足。

    在得到燕王姬职的承诺后,赵雍便也不再停留。为了尽快回到邯郸,他决定和赵信两人骑着军中良驹日夜兼程赶回。又令韩胜带着大军打着自己的旗号依然留在代地和燕王会盟,以此来迷惑别有用心之人,防止中途生变。

    两人所骑都是赵雍收集来的千里良驹,人皆双马替换,日夜兼程吃睡皆在马上。从代地南下邯郸近千里之远,二人却只用八日就已赶到。赵雍虽然年事渐高,却半点也不输于年轻之时,累了就在颠簸的马背上随意休息一会,饿了只是简单的抓起袋中的干粮嚼上几口,强行军六天却混若无事,倒是赵信一路叫苦连连。若是路上有人看见二人赶路,任谁也想不到这个胡须拉碴、满脸粗犷的中年男子就是赫赫有名的赵国主父。

    见回报的赵兵半天都没有回信,赵雍和赵信等的渐渐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下了马来。半响过去,才见那赵兵将他们领军的校尉带了过来。

    乐毅本在营中正在用膳,听到手下禀告时也没放在心上,仍然慢条斯理的用着晚膳。

    在他看来无非就是一些大户豪门的子弟出外游猎玩耍晚归了而已,以为仗着权势就能破例入城,在他乐毅这里却是行不通的。

    他自上任二月以来,这种场面不知道碰到过多少,也就见怪不怪了。

    用完膳后,乐毅才抬了抬眼皮问道;“那二人是什么身份。”

    “一个少年说是羽林中校尉您的旧识,其他到没有多说。”

    乐毅一怔。“少年”,“羽林”,他哪里还会想不到是赵信,心知顿时泛起了狐疑。

    赵信这个时候不在宫中戍卫,却突然神秘兮兮的出现在城外,其中一定有问题。又联想到邯郸城内盛传主父和大王不和的风声风语,心知愈发肯定了起来。

    想归想,不过既然是赵信来了,他自然不会不见。忙跟着那赵兵回到城楼处,举起火把伸头往城下望去,见当先马上的骑士果然正是赵信。

    赵信抬头微笑的拱手道;“乐兄,别来无恙。”

    乐毅将火把递给了亲兵,哈哈笑道:“果然是赵兄弟你,愚兄刚刚才得到回报,一猜便知道是你。抱歉抱歉,让你久等了。”

    顿了顿又奇道;“赵兄弟,你怎么这种时候出现在这里。”

    赵信道;“此事说来话长,我奉命出城办理要事,回来晚了些才错过关门的时辰。”

    乐毅面色犯难道;“赵兄弟应该知道,依照我赵国的律法寅时三刻便要关闭城门的,如无虎符王令,是不允许入城的。为兄虽然与你交情甚好,可律法在上还是不能通融的,还望见谅。”

    赵信心中虽然微微有些失望,但也知道这确实是乐毅的性格。他本还想不暴露主父身份便靠着和乐毅的交情混入城中的,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

    扭头望向身后的赵雍,低声请示道;“主父,要不我让他下来见见您。”

    赵雍微微点了点头,神情倒也看不出喜怒。他是提倡军制之人,见军中将领如此恪尽职守自然也不会生怒。

    赵信虽然是压低着声音说话,可是神情动作却没有瞒过城楼上的乐毅。他见赵信回头低声和后面的人说了几句话,神情毕恭毕敬的,又见那人点了点头,看上去像是赵信在请示于他。

    乐毅心中顿时咯噔一声,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赵信身为羽林主将,赵国中能让他鞍前马后的陪伴而且神情谦卑的人屈指可数,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人。

    乐毅又见那后边的人虽然一直低着头,看不清楚相貌,但无论是身材还是举止,都和那人极为相似,心中也愈发肯定了起来。神情不禁有了些慌乱,幸好天色太暗别人也看不怎么清楚。

    又听见赵信抬头开口道;“我自不会让乐兄为难的,我正是奉王命出城办事的,这里有主父的信物,乐兄不妨下来一看。”

    乐毅点了点头,道了声“好”。城门开启关闭十分麻烦,乐毅就让手下拿来了绳索抛下城去,他沿着绳索滑了下去。

    着地后迎着赵信走了过去,目光却是紧盯着赵信身后的人。

    月光之下,那人抬着头正望着他,虬髯魁梧,龙颜鸟喙,双目迥然有神,相貌极为威武,不正是当今的赵国主父赵雍。乐毅此时哪里还敢有半点怀疑,忙跪下想要行礼,却被赵信上前一把拖住。

    赵信低声道;“不要张扬,主父不想让太多人知道。”

    乐毅会意,忙压低声音低头向主父行礼道;“卑职参见主父。”

    赵雍“嗯”了一声,扭头望向赵信,目露询问之色。

    赵信正色道:“主父,此人名叫乐毅,和我交情想来不错。他为人恪尽职守,识得大体,主父完全可以信任他。”

    乐毅听到赵信在主父面前如此夸奖自己,顿时心花怒放。要知道他满腹才华,唯独缺的就是主上的赏识,若是主父能对自己另眼相看的,将来平步青云绝非虚言。想到这里不由目露感激的看向赵信,心中却是暗暗记了下来。

    

第二百零四章 主父之怒(四)() 
赵雍听罢赵信的话,目光望向乐毅,嘴角微动道;“寡人记得你,你就是那个曾经在秦国使团救驾有功的乐毅,可对?”

    乐毅又惊又喜,没想到主父竟然还会记得到自己这么一个小人物,忙低下头来毕恭毕敬道;“回主父,正是卑职。”

    他却是不知,赵雍最引起为傲的本事就是能毫不费力的记住几千张不同的脸和人名。在禁卫和羽林之中,他能轻易的喊出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正是因为如此,曾追随他的部下才会对他忠心耿耿,不会轻易背弃。

    见主父的目光望向身后的城门,乐毅这才回过神来,忙抬头对城头上的下属下令将城门打开。

    有了主将之命,这些赵兵们自然不敢再为难,很快便有数十人下来协力将笨重的城门打开。

    既然主父有意隐藏身份,乐毅也不敢造次,便在前为二人引路。赵雍和赵信二人也没上马,只是牵着马随之入城。

    将属下挥退,乐毅见左右无人,便放慢速度到主父身边,压低声音请示道;“主父,需要卑职送您回邯郸吗?”

    这座小城叫做石城,是邯郸东北部一处重要的卫星城,紧扼住了代地方向通往邯郸的道路。乐毅见主父仅有赵信陪同,心中有些担心路上出事,毕竟石城距邯郸仍有十里,于是便主动请缨。

    赵雍却并未回答,只是停下步子望向乐毅道;“你这些日子在邯郸城中可曾听到些什么不寻常之事。”

    乐毅想了想,有些迟疑的点了点头道;“听到了一些,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主父您想要的。”

    赵雍沉声道;“说来听听。”

    “诺。”

    “十日前邯郸城内突然流传起一事,说是三年前被秦国扣押的楚王熊槐逃出了咸阳,一路向东狂奔逃到了赵地投奔我们赵国,希望我们赵国能为他主持公道。”

    赵雍和赵信相视一眼,心中皆是觉得有些古怪。

    像这么涉及到朝堂的机密要事,向来是严加封锁消息的,可为何会在民间得意流传。

    难道是有人故意为之?

    赵雍看着乐毅,沉声又道;“继续说下去。”

    “诺。”

    乐毅躬身应道,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坊间传言,说主父此时并不在邯郸,大王和相国等一众大臣因为惧怕秦国所以不敢收留楚王熊槐,而是强逼着边关将士将熊槐驱逐出境。后来又传出熊槐仓皇南逃想要投奔魏国,却在路上被秦军抓获,羞愤之下吐血升斗,如今已经气息奄奄,命在旦夕了。”

    赵雍听罢睚眦欲裂,失声吼道;“什么!”

    吼声在夜晚的街道显得格外刺耳,远处的士卒纷纷探头望来。乐毅和赵信见主父神情如此可怖,心中着实有些惶恐,对视一眼皆低头不语。

    赵雍怒目圆睁,重重的呼了几息才强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本以为就算赵何和肥义他们不主张与秦交恶,但如此大事身为儿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