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刺明1637-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旧谷啊(旧谷,梁玉蕤的字),你还是那么的心急,你没看陈公都没开口嘛。”
梁玉蕤不好意思地看了看陈洪谧,但是脸上的急迫之意仍是表现无疑。
“文弱(杨嗣昌的字),别再吊我们的胃了,赶快说吧,你到底知道点什么内幕?”最后,还是能与杨嗣昌官职相提并论的陈洪谧开口说道。
杨嗣昌见到陈洪谧开口也不再卖关子遂说道:“各位大人,其实按道理来说我也和列位大人一样是瞎子照灯笼……一摸黑,也不可能知道皇上的用意的。不过,各位大人应该也都知道皇上从天津卫撤离时的护卫是我一手操办的吧?”
众人点了点头,而兵部郎中蔡肱明对自己的这位上司“不怀好意”地笑了笑,笑得杨嗣昌的老脸不由得一红。
不过,脸皮已经很是厚实的杨嗣昌并没有在意蔡肱明那别样的笑意反而是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各位大人都已经知道最后陪皇上回京的曹芮乃在下的老部下,正好他回京之后在老夫养伤期间去探望过老夫一次才被皇上征召到御书房,所以……老夫对于皇上为什么会让我兵部也参与其中也有个大概的猜想。”
“猜想?难道文弱你也不能肯定?”
“是的,龙甫(陈洪谧,字龙甫),我也不敢很是确定这就是皇上做这个决定的原因。”
“是什么猜想?”
“曹芮曾和我谈过那天晚上的详细情况……”于是,杨嗣昌把崇祯撤离天津卫遇到满清国师霍尔曼的详细经过低声告诉了众人。
虽然众人身旁不时有着散朝的官员以及巡逻队经过,但是这一堆人的身份那可是在朝堂上跺跺脚天下都要震三分的主,试问其他的官员有几个那么不长眼在身份、官职不对等的情况下来凑热闹或者偷听?那不是自己找死嘛。所以,杨嗣昌才敢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行这秘密之事的宣扬之语。
听着杨嗣昌对那天晚上崇祯经历的叙述,几人微皱眉头、几人愤怒异常、几人又很是平静而又怀疑似没什么大不了的,总之,在这一堆绝对的朝廷重臣里个个的表情不一,对崇祯那夜遇袭的情况很是不同的观点。
众人的表情都被杨嗣昌看在眼里,他并没有多解释什么,只是把自己遭遇到的、听到的告诉众人,至于最后这些人将要作出什么决定,这可不是自己能给的答案。
“众位大人,老夫听到的这些话可都是全告诉你们了,你们要是不相信大可以后去好好查查,不过,我相信曹芮应该不可能再谈及这事了吧!”杨嗣昌也是变相的告诉众人逼迫曹芮说实话的招数已经没用了,在皇上下了禁口令的事情要是还有所提及那绝对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强人才会做的事。
这,其实也是杨嗣昌在变相地保护自己的心腹爱将。
ps:大家国庆快乐!中秋吃月饼了没?)
第124章 养心殿议事(一)()
“文弱,你这说的是什么话?难道你的为人老夫还信不过你吗?你有必要告诉我们这些不实的信息吗?不过,这个张瑞张王爷嘛……”陈洪谧满面的愁容。
见到陈洪谧满面的愁容,梁玉蕤有些担心地问道:“老师……”
陈洪谧摆了摆手让梁玉蕤不要说话,梁玉蕤知趣地站在一边不再说什么,只等陈洪谧给自己答案。
陈洪谧不说,杨嗣昌也未说话,场上的众人也都没说任何的言语,虽然在这段时间中也围过来一些官员,这些人中也有几位尚书、侍郎,但是有陈洪谧和杨嗣昌两位大佬没开口他们也不好逾越。
而后面来的几位大人也在其他人的叙述下明白了陈、杨两人沉默的原因。
思考了一阵,陈洪谧定定地看着杨嗣昌道:“文弱,照曹芮的话来看,那位张王爷有自己的私兵?”
私兵???
这两个字在这一堆人中炸开了锅,虽然现在朝廷大员中每家每院里都有些护卫、有些江湖上的豪杰,但是这些人在私底下都被称为护院或者门客,能被称为私兵的那都是那些掌管一方的诸侯和手握重兵的将帅。而至于不是朝廷方面却被称之为有私兵的人,那这人的身份可就呼之欲出了。
反贼!!!
杨嗣昌摇了摇头道:“私兵?不知道,或许有或许也没有,而至于他之前的身份,我也找人查过,但是除了那明面上的江湖中人的身份外他并不属于任何的势力和组织,怎么看他就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人一样,但是这谜一样的身份却让我觉得他根本就不如我所查到的信息那么简单。而且在他挑战江湖群豪之后到上次崛起这段时间我却查不到。所以……这位王爷的身份,是个谜啊。”想着张瑞的身份和崇祯的用意,即使是以揣摩圣意很是精准的杨嗣昌此时也无所适从。
听到杨嗣昌的话,在场的众人瞬间安静了下来,都在思考着杨嗣昌这话背后的意思,连杨嗣昌都查不出底细的人,那这人的身份可就真的有点让人觉得很是悬乎了。
“文弱,你的意思是说连你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以及皇上这次的用意?”
“恩……你说他是叛军嘛,他所有的一切都显示他只是一名江湖中人;你说他只是江湖中人嘛,他手上却又拥有着比我们朝廷更强大的军制弓弩和比禁军还要厉害的手下。我还真的一时分辨不出他到底是什么人,对朝廷又有着哪个方面的危害。不过,或许皇上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就以这样的怀柔政策来招安他,不然,他绝对是比闯贼、张贼更难以对付的另一支叛军。而且若是招安了他,让他学梁山好汉一样去剿灭闯贼和张贼等势力,那我朝可就安枕无忧了,这也是我佩服皇上的原因之一。但是,从皇上的口气以及这段时间来所做的一切看来,皇上的最终用意却又不是只是招安他那么简单,而且,那个张瑞应该也不会那么笨。所以……咝,头疼啊。”杨嗣昌揉了揉有点发胀的太阳穴说道。
“杨尚书,难道那个张瑞,哦,不,那个张王爷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厉害?”
“对啊,杨尚书,不就是一个江湖草莽嘛,皇上有必要搞得这么大嘛?王爷,而且还是一字并肩王,这可是众王爷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难道皇上就不担心其他王爷造反吗?”
“嘿嘿……铁侍郎,这你可就不懂,这或许也是皇上的计策之一,让众位王爷一起抵挡这位一字并肩王王爷,到时候,最大的赢家还不就是我们那位圣明的皇上吗?”
“恩……卢主事说得不错,皇上才是最大的赢家。”
……………………
……………………
一时间,这个以杨嗣昌和陈洪谧为首的小团体低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每人的见地听着都很有一套一般。
不过,杨嗣昌和陈洪谧两人却一直没有开口,只是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分析。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杨嗣昌和陈洪谧也希望听听别人的想法,或许,那就是那位圣上的想法也难说。
“咳……”陈洪谧微微一咳嗽,制止了众人的讨论,毕竟这事只能是在这个小圈子里才能谈论,而揣摩圣意可不是谁都能在大庭广众诉说的,不然一个不小心那是要掉脑袋的。说到一定时候也就适可而止了。
等到众人都安静了下来,陈洪谧才向杨嗣昌问道:“文弱,那若是照你所说,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按皇上的意思办?”
陈洪谧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自己等人按照崇祯的圣旨办事,不加上自己揣摩的圣意;要么按崇祯的圣旨办事,加上自己等人揣摩出来的圣意。
杨嗣昌的脸也很是忧愁,微微点头道:“那我们还能怎么办?皇上都开金口让我们四部着手办理王爷的事我们还能怎么样?而至于他的身份,我想还是按照皇上他老人家的办吧,这事,我们或许真的插不上手,要是一个不小心,得罪的可不只是皇上,连那位江湖上人称修罗的王爷也一并得罪了。你们要知道,他能被江湖上那些连魔道中人都称为修罗,可想而知他的手段是怎么样的,你们也不想什么时候自己的脑袋就不在自己的脖子上了吧?”
一瞬间,众人都感觉自己的脖子上凉飕飕的,此刻他们才想起来他们刚刚议论的那个男人可不只是一个王爷、一个可能的反贼、一个普通的江湖人而已,那人,代表的是血腥、杀戮、死亡。
陈洪谧也微微点了点头道:“恩,不错,文弱的话很有道理。旧谷,就按杨大人的意思办,知道了吗?”
“是,老师。”
户部主事卢若腾、礼部侍郎郭符甲也在一旁点了点头,表示算是认同了杨嗣昌的这项决议。
“对了,杨大人,现在虽然事情已经定下来了,但是我们去哪里宣诏和安排那位‘一字并肩王’王爷?江湖上不是传言谁都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住在何处吗?”户部主事卢若腾突然想到最关键的一点说道。
对啊,人都不知道在哪里,这事怎么办?
杨嗣昌和陈洪谧也呆住了,这问题可是个大问题。
一时间,这个难题再次难住了所有人。
“噌、噌、噌……”突然,一阵快步跑步的声音传进了众人的耳膜中。
“诶……杨尚书?陈大学士?你们俩居然在这?让咱家好找啊,快、快……快跟咱家走,皇上找俩位有事。”
“王公公,你这是?”杨嗣昌看着满头大汗的王承恩问道。
杨嗣昌是为数不多猜测到王承恩会武功的人之一,因为由王承恩选作崇祯亲征的贴身太监王左可是他的义子,在曹芮护送崇祯回京的那段时间虽然王左并没有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会自己武功,但是曹芮却从一些蛛丝马迹上知道王左肯定深怀绝迹而且身手也不会很低,至少不会比自己低上多少。既然王左都会武功,那王承恩这个义父的身手那就可想而知了,杨嗣昌可不觉得象王左这样要背景没背景、要势力没势力、要口才没口才的闷葫芦一般的孩子会有哪个高手默默地在背后教导他高深的武学。
而能让一个高手,至少会是高手的王承恩都气喘吁吁、额掉暴汗,杨嗣昌相信王承恩肯定已经找了自己和陈洪谧不少的时间了,而且,看王承恩的样子皇上找自己俩人还很急,不然王承恩这个隐藏的武林高手的身体是不会有这样的反应的。
所以,杨嗣昌才问出了那么一句。
“杨大人,别管我怎么回事,你和陈大人还是快随咱家走吧,皇上可就等急了。众位大人,咱家先行告退。”
“王公公慢走。”
见到王承恩那急切的话语杨嗣昌和陈洪谧哪里还敢耽搁?赶紧向周围的同僚缉首后就随着王承恩向深宫走去。
那位现在这样急招自己和陈洪谧俩人,杨嗣昌知道那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有关,或许就与那位王爷有关也不一定。
想到此,杨嗣昌脸上愁容更深了,他在想着等会该怎么回答崇祯的问答。
而在杨嗣昌一旁的陈洪谧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一路上并没有说什么话,也是紧锁眉头着跟在王承恩身后向深宫内院走去。
穿亭廊、转朱阁,三走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才来到一个守卫森严的宫殿处。
“这……王公公,这不是养心殿吗?难道皇上在这?”陈洪谧一脸奇怪地问道。
养心殿,所谓养心,指的就是修养心性,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建于明嘉靖年间,在往常这里都只是皇上作为临时休息之所,因为它毗邻其它正殿,修饰却也未见奢华、堂皇,所以基本朝廷的每一代皇帝都把这当成是暂时休息之所。可是,今天,皇上居然把养心殿作为传召自己和杨嗣昌的地方,难道等会只是简单的询问而不是自己所猜想的那样吗?
带着疑问的眼神陈洪谧看向杨嗣昌,杨嗣昌也是一脸不解地看着自己,看来,身为皇上身前红人的杨嗣昌也不知道今天皇上传召俩人来养心殿到底所谓何事啊。
ps:2号回家,更新可能不给力,这月每天只能三千字了。)
第125章 养心殿议事(二)()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乾清宫前西出月华门,为西一长街,门正对面为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又称膳房门。进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其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间,共34间。建于乾隆15年,为太监的值房。
南面正中为养心门,坐北朝南。歇山顶黄琉璃瓦门楼,进门为木照壁,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可开启,但是平时不开只有皇帝进出养心殿的时候才开。绕过照壁是养心殿的正殿,南北长63米余,东西宽近8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分前院(养心殿前殿)和后院(后寝殿)。
正殿面阔7间(36米),进深3间(12米),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正中三间为一敞间,上书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为保密,南窗外抱厦设木围墙。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前殿东配殿,明建,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初名为“覆仁斋”。
明间开门,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配殿规制同东配殿;,初名“一德轩”。东西配殿清代无殿名,雍正以后设佛堂于此,是皇帝专用佛堂。
穿过养心殿正间“安敦、恬澈”二小门为穿堂,直通后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正间额曰“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床,床上额曰“又日新”。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后殿西耳房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妃嫔所居。
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值房。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仅此而已。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现在这里的陈设,就是光绪皇帝年幼时期,西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场景。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养心殿的西套间原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泊远帖";;连同他已经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件稀世珍宝。这处珍藏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就被称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时晴帖》现藏在台北,另两帖,现藏于故宫。现在西殿的南窗下,还保留有当年的木板围墙,是防备有人偷听和偷看而设的。
看着这幢不巍峨、不奢华、不雄伟但是却是每位帝皇都会休憩的小殿,陈洪谧和杨嗣昌还真的有点五味杂陈的感觉,对于那位皇上的心思他们忽然觉得真的很难猜的。
陈洪谧轻拉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