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郑氏家族的支持,是很难办到的。
第36章 铁甲战舰()
南京的国子监,是奉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初名大明国子监,就在秦淮河边上。
南京国子监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有学生九千余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到了明末,也还有差不多三千学生。
袁嘉升去国子监见了郑成功,有一点大跌眼镜,他跟历史教科书上的那种高大威猛的民族英雄形象有一点不一样,虽然郑成功也是浓眉大眼,但是一副儒生打扮,面白无须,颇像是郑小官人,模样长得也俊俏。
“太学生郑森,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郑成功见了皇帝,按照儒家的礼节行三叩九拜的大礼。
“免礼,赐座。”袁嘉升看到郑成功,还是挺喜欢的,给郑成功赐座。
“啊?在皇上面前,小生怎敢坐。”郑成功回答道。
“无妨!这样吧,朕赐予你国姓,你以后就叫朱成功吧,这样你也算半个皇族,但座无妨。”袁嘉升说。
现场的群臣简直惊呆了,这郑成功何许人也,皇帝竟然破天荒赐予国姓,他年纪轻轻变成了“国姓爷”。
袁嘉升问南京吏部尚书吕大器:“大明要在南京重振水师,命郑森为南京水师提督,如何?”
“啊?”吕大器很为难,说:“皇上,郑氏此时乃太学生,非进士出身,没有功名,被授予水师提督,大明朝没有先例。”
“没有先例?凡事总有开始。朕提拔阎应元当南京兵部侍郎,不也没有先例吗?”袁嘉升说。
众人议论纷纷,都觉得郑成功年纪太轻了,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也说:“郑成功没有带过战舰,也没有作战军功,不宜当水师主将。皇上若要重振水师,臣可保举一人,郑成功的叔父郑芝凤,乃是海战经验丰富的武举人,可为水师提督。”
“郑芝凤?郑家人哪会有国姓爷可靠,朕就点名郑成功来当水师提督,郑芝凤可以为副提督,一并请来南京辅助你。”袁嘉升说:“从今以后,大明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降人才!皇上真是金口玉言。”郑成功没想到崇祯皇帝也是文武双全,道:“小生愿意为大明效劳,誓死不辞。”
“这就对了嘛,年轻人要有自信。”袁嘉升说:“南京水师大营朕都帮你选好了,就在九洑洲上。那里长约有十五六里,宽在一二里至六七里之间,适合安营扎寨,还可以很好控制江浦至金陵的水上通道。”
郑芝龙和郑芝凤,都是海寇出身,袁嘉升知道他们对明朝根本谈不上忠不忠心,只有郑成功,才是忠于大明的。
袁嘉升启用郑成功为南京水师提督,也是试探一下郑芝龙,
郑芝龙海寇出身,袁嘉升知道他对明朝根本谈不上忠不忠心,只是为了保住郑氏家族的利益。袁嘉升让郑成功就任南京水师提督,赐予他国姓,极大拉拢了郑芝龙。
“好啊,我儿有出息了!”郑芝龙收到郑成功的家书,知道了皇帝到了南京城,而且他儿子被赐予国姓,他感觉崇祯皇帝真的变了,以前朝廷从来没有如此重视他们郑家,也从来不会想到要开海禁。
“此事需从长计议。”郑芝龙召集他的弟弟郑芝凤等人到福建督府开会。郑芝凤有点不信任崇祯皇帝,说:“大哥,皇帝要我北上,我看是想把侄儿和我留在南京,利用我们郑家。”
郑芝龙说:“森儿真的执掌大明水师,又被赐予了国姓,这是我们郑家的荣耀。也是他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不管朝廷想怎么样,得帮他。”
“大哥,你的意思是?”郑芝凤问。
郑芝龙说:“森儿在家书上说,皇上要召你南上当水师副都督,你多带一些福船和兄弟北上吧,要是发生变故,你就将森儿带回来,这样我也安心。”
郑芝凤拍着胸脯保证说:“大哥,你尽管放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一定将侄儿安全带回福建。”
于是,郑芝凤带着五十艘四百料的福船,三百多艘唬船、鹰船、沙船组成的舰队,浩浩荡荡开往南京。
一时间,长江上尽是帆船点点,战船如云。郑芝凤带去的福船,是全新的,千斤佛朗机炮就有几十门,很是威风。
郑芝凤带着郑家的船队到了南京,帮助郑成功将大明原有的战船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大明水师,人数在一万人左右。
水师初具规模后,郑成功很兴奋,邀请袁嘉升检阅。他和郑芝凤一起,指挥几百艘战船在江面摆开,旌旗随着江风怒号,颇有气势。
袁嘉升很乐意去检阅大明的南京水师,并让郑成功安排一场水上实战演习。
那天,天朗气清,长江上的战船开动,大炮升起,开始实战演习。
“轰隆”!
“轰隆!”
炮声如雷,江面上一时间硝烟如雾,白浪滔天,风帆隐现,大明水师士气高昂,喊杀声,枪声炮声如钱塘潮涌,浪遏飞舟。
袁嘉升、史可法和郑成功、郑芝凤等人坐在一艘巨大的福船上观战,那首大福旗舰般柁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上面站了数百将士。
郑成功说:“我们大明水师的福船,底尖上阔,尾部高耸,吃水可以达到一丈五,舰首和舰尾部可备两门红夷大炮、旁也可设千斤佛郎机。中间也可以有很多层,最下层一般装压舱石,第二层为士兵住所,第三层放置淡水柜,最上一层为露台。两旁用板翼作栏,大明水师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
“福船真乃是大明的海战利器。这福船高大如城,是人力驱动?”袁嘉升问道。
“是的,皇上,福船体大,吃水深,全仗顺风顺潮,在里海则易胶浅,必须跟哨船接济。因此,我建议大明水师还应多造小型战舰,如海沧船、草撇船、苍山船、连环船、网梭船、子母船、火龙船等辅助战船。”
“训练水师,你们看着办吧,朕相信你们,不过,朕有一个建议,福船的船头和船身可以是包铁,铁甲战船,这样应该很牢固,抗撞击或者炮击能力会大大提高。”袁嘉升说:“有了铁甲战舰,我大明水师可以纵横四海,开疆拓土。”
明末时代的战船,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是木质风帆的,对于铁甲战船没有概念。郑芝凤有点怀疑,说:“皇上,包铁的铁船当然牢固,但是恐怕太重,不会沉吧?”
第37章 大明水师()
过了数日,袁嘉升又去南京水师视察一番,郑成功汇报说:“皇上,太好了,你建议我们建造的铁甲福船,已经造出来了,还真不会沉,比以前结实多了。即便洪浪如山,也能云帆高涨,昼夜星驰,若履通衢。”
“好!快带朕去看一看!”袁嘉升大喜,这铁甲战舰一旦造成,大明水师就可以横行世界了,到时候日本、南洋诸岛都如探囊取物。
“好的,皇上。”郑成功带着袁嘉升等人去参观新造的铁甲战舰:“皇上,你看那,就是那一艘三桅炮船,这条船树三桅,主桅高达四丈,船长二十丈,舱有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里层还有三角骨架,可容三百人。”
“火力如何?”袁嘉升看到不远处的大福船,前后包了铁皮,十分满意,问道。
“配红夷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门。”郑成功说:“皇上,请给这船取个新名字吧”。
袁嘉升放眼望去,郑成功等人已经在九洑洲上新建了一个大船坞,船坞里人声喧嚣,近千名工匠以及从南方征召来的一千多名青壮劳力,各尽其职,不停忙碌,第二艘铁甲战舰也已经差不多建好了。
“就叫郑成功一号吧。”袁嘉升说。
“末将忏愧,现在毫无战功,承蒙皇上错爱。还是叫郑和一号吧,我想跟他一样名扬四海”郑成功说。
“好,就叫郑和一号。”袁嘉升说。
看了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袁嘉升心中大感欣慰,问郑成功:“你们还有什么困难?”
“皇上,我们别的不缺,就是缺钱。”郑成功指着那新福船说:“这样的福船一艘得花掉五千两银子。虽然我爹让叔父给了带了五十万两白银,但花得差不多了。”
“钱的事不用着急,朕自有办法。”袁嘉升说。
“皇上看那福船右侧,还有一艘龙熕船。在这种高大的福船上,前后各安置一门厉害的龙熕炮,海战时,则运用五五制战舰队形。”郑成功说。
”或者利用五点梅花阵法,形成局部围攻以后,大明水师就可以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一轮艉射,威力一定惊人。”郑芝凤补充说。
袁嘉升说:“术业有专攻,没想到你这么入行了!水师交给你,朕放心。”
“都是叔父的功劳,小生只是为了报国,不敢懈怠。”郑成功看了一眼郑芝凤,说。
郑芝凤指着船坞右边的四架龙骨,对袁嘉升道:“皇上,现在南京水师开造的六艘战舰,都是四百料的小福船,根据海和江的不同,在船体和桅杆上上作了一些调整,总的来说,我们的船体更坚固,船速更快。”
郑成功说:“这些新舰船总长十丈,阔三丈,深八尺五,如果并配以双舵,在浅水和深水皆能进退自如。”
袁嘉升问道:“按照你们这样的设计,这四百料的战船,大概能配多少门火炮?”
郑成功回答道:“若是千斤拂朗机炮,最多可配二十门。”
“船体能容纳多少人?”
“可容纳二百人左右。”
袁嘉升很好奇:“为什么不造大福船?”
郑成功回答道:“皇上,目前咱们的战船,主要用于江防,四百料的战船,在长江上航行还不成问题,再大反而不便。”
“千料福船的图纸我这里也都有,匠人们有了建造四百料福船的经验后,将来造千料以上的那种大船,容易很多。”郑芝凤说。
“不错。”袁嘉升点点头。
在船上,郑成功还教袁嘉升等人用千里镜,接着介绍:“皇上,你看那边,除了这六艘小型福船外,现在还同时开建一批唬船和鹰船、沙船,因为这些船体比较小,无须船坞,可以在岸上造好船壳之后,再用圆木滑滚入水舾装即可。”
“唬船有什么优点?”袁嘉升问道。
“唬船同样是采用底尖面阔设计,底用龙骨,首尾一样。每舷用十支桨,无风用桨,有风用帆,也可帆桨并用,速度快,进退方便,利于追逐哨探。”郑成功的叔父郑芝凤回答道。
“那沙船呢?”袁嘉升问道。
郑成功回答说:“沙船为平底设计,能调戗,使之顶风,出入波涛如履平地,但沙船有一个缺点,没有遮蔽矢石的屏障,因此时常要配合鹰船使用。”
郑芝凤补充道:“皇上,鹰船两头尖,不辨首尾,速度快,甲板四周有能遮蔽矢石的护板,这种护板用茅竹密钉成排而成,便于接敌。”
袁嘉升回答说:“那你们的意思,是作战时以鹰船为先锋,沙船紧跟其后,冲入敌人舰队中?”
“皇上英明!”郑成功说:“其实,唬船、鹰船、沙船这些小型战船由于吃水浅,转动灵活,主要是速度快,往往能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这些船,由于船体小,所以建造速度也更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批量建造,成本也不高。”郑芝凤说。
船坞的四周,尽是一些船匠们的敲敲打打的声音,很吵。袁嘉升拿出随身的一张地图,递给郑成功说:“这是朕送给你们南京水师的一件礼物,从南京的御书房里找到的。”
郑成功接过地图一看,这地图叫《四海华夷总图》,是一幅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古代地图,图上标绘了朝鲜、日本、琉球等,其他还有“君子国”、“长脚国”、“小人国”、“穿心国”、“西女国”、““马蹄国”“狮子国”等国家,东南亚和大西洋的岛屿散列四周。
“这地图是哪里来的?我以前都没见过这样的地图。”郑成功不解,问道。
“郑将军,这地图可是宝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从地图上看,我大明周围还有几千个岛屿,所以,大明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明白!”郑成功说:“这地图我就留着用了,多谢皇上恩典。”
“要留着,以后也有大用。”袁嘉升笑道。
那天,袁嘉升还见识了一下明末的水雷。原来,大明早在嘉靖年间就有水雷了,不过最初叫“水底雷”。这是一种以人工控制、机械击发的古老锚雷。
“这木箱就相当于雷壳,油灰粘缝,在里面装黑火药,它的击发装置,是用一根长绳索不结,由人拉火引爆。”郑成功说。
“怎么隐藏起来埋雷?”
“在木箱下面,则是用绳索坠三个铁锚,用以控制雷体在水里的深度。”
“这种水雷还有改进型,叫水底龙王炮,以燃香为定时引信,无需再用人工控制。”郑成功说:“还有触线漂雷,万历年间的王鸣鹤发明的。”
“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大明的匠人还真聪明绝顶,加上有了郑成功他们,大明水师可以成为一支王者之师,征服欧洲也是有可能的!”经过这一番考察,袁嘉升心里很高兴,回南京给郑成功筹钱去了,南方的商业税,也该征收了!
第38章 朕有一个梦()
袁嘉升要着手征收商业税,不仅因为大明水师缺钱。他提拔阎应元当兵部侍郎后,还重建了南京火器局,把孙和斗和孙和京给调了过来,这火器局也需要大把的钱。他虽然是皇帝,但是没钱很多事也办不成。
南京火器局的前身是南京兵器制造局,历史悠久,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在南京城的北面,占地一百余亩,里面作坊就有三十多个,比北京城的兵器制造局规模还大,有五六千名工匠。
袁嘉升重启了南京火器局,任命孙和斗、孙和京为南京火器局主事。孙和斗和孙和京的年纪虽然比孙和鼎小,但两人也都有二十年火器的研究经验,加上聘请的一些洋顾问,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雄风。兵器制造局里,每天都叮叮当当生产长枪、弓箭、铠甲、盾牌之类的冷兵器,都有独立的作坊。但是南京工部的拨款极少,原来工匠们没有事做,又发不上俸禄,就都回家去了。
袁嘉升命阎应元派人按照花名册将南京所有制造火器的工匠全部召集回来,火器的生产必都恢复,管理制度和匠人们的薪水,都按照北京城火炮厂的经验复制推广,汤和步枪、崇祯大炮也在这里量产。
过了四五天,工匠们被召集回来,南京火器局重新开业,阎应元跟袁嘉升汇报说:“南京的火器生产已经全面停工近两年,工匠只召回了大约六成,三千人左右。”
“能找回这么多的工匠不容易了。”袁嘉升道:“经费朕来想办法,在江南开征商业税就势在必行了。”
开征商业税这件事,袁嘉升在北京城时就交代给太子朱慈烺了。只是他真是太嫩了。钱谦益这种东林党人随便抛出几句“征收商业税是与民争论,非圣君所为也”“殿下若是强征重税,江南必乱”,太子就被吓唬住了。
袁嘉升知道,要在江南征收工商税,东林党党魁、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是绕不过去的坎。
所谓“东林党”,是封建社会的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但是在明末,东林党是一个近乎公开的组织,在江南士大夫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几乎就是南方商贾的代言人。
说起东林党,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顾宪成,万历二十二年,他被削去官籍,回到故乡无锡,和弟弟顾允成一起,修复了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非常有名,原本是宋代大儒杨时创立。杨时可能不太有名,但他有一个很牛的学生,大家都知道,叫朱熹。
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宣布继承杨时的衣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胸怀道义而不被朝廷征用的士大夫喜欢退归林野,东林书院的重建,使郁郁不得志的他们仿佛找到了知音和归宿,争相前来,一时间竟然“学舍至不能容”。
讲学之余,东林党人喜欢议论朝政,褒贬执政的大臣。
并且,他们点评政治人物很极端,只有两个用词:“君子”和“小人”。标准就是,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君子,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都是小人。
东林党人最大特点,就是从不讳言“党”及“朋党”,常以“吾党”自称,乃是“同道”、“志同道合”之意。
东林党人以江南士大夫为主,靠遍布全国的东林书院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东林党人的书没有白读,骂人的功夫都十分了得。不论是市井歌谣,还是朝堂上的上疏,被盯上的人,名声立马顶风臭十里。
东林一党,还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标榜气节,崇尚实学,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镌刻在各地东林书院的正门口。
所以钱谦益不好惹,工商税,不好收。
但袁嘉升知道,工商税不受不行。
东林党人满口道德文章,却是“文人误国”。这些人不知道民间疾苦,讲起大道理一套一套,实践起来却是误国误民。正因为有了东林党,在明朝后期,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任何明朝试图增加工商业税收的行为,必然遭到东林党坚决一致的抵制排斥,“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几乎成了他们的理论法宝,“农本商末”,在他们看来,仅仅是说国家要以农为本收税。
明代张居正改革税收,重点也是想从征收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税。结果张居正死后,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东林党把持了朝政,废除了各项工商税收。
这样一来,江南工商业发达,却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高税收,一遇天灾更食不果腹,最终被逼造反。
北方农民的生活水深火热,江南的行商坐贾们的生活,确如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他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晚明江南“市井贩鬻”、“逐末营利”的情形——西门庆涉嫌偷税漏税。因为按照明朝税制,工商三十税一,已经算很低,西门庆还要启动关系网,用银子行贿,偷税。
没有商业税来源,大明国库空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所以,袁嘉升决议要在江南推广征收“工商税”,这关系到了大明能否中兴!
那天在南京武英殿的朝堂上,议论完朝政,袁嘉升突然开口对钱谦益说:“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朕昨晚就做了一个梦。钱大人学识渊博,能否帮着解梦?”
“皇上,你所梦何事?”
“朕梦见江南之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大明人人美其服,甘其食,乐其居;朕梦见大明国富民强,收复辽东,鞭执天下,万邦来朝!朕梦见大明的坚船利炮,将祖宗之土东扩扶桑,西吞罗马!”
“皇上雄心万丈,乃是好事,但是穷兵黩武,于德有亏。”钱谦益说。
“于德有亏?”袁嘉升说:“朕的这些梦想,可不是满嘴仁义道德就能实现的。”
“皇上,我大明乃是礼仪之邦,以德立国……”钱谦益说。
“够了!什么以德立国?”袁嘉升打断了钱谦益的话,说:“朕也希望大明的臣民一个个都是君子,但对朕的子民和军士来说,他们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一睁眼面对的是柴米油盐。朕也绝不会把大明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建立道德的理想国上。钱大人说的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更挡不住满清的八旗铁骑和流寇,朕的大明,需要的是打击满清鞑虏的洋枪洋炮,朕的大明,需要的是扬帆海外的战船,朕的大明,需要的是开疆拓土扬我国威的虎狼之师。”
袁嘉升振振有词,钱谦益满脸不解,问道:“皇上,你这话是何意啊?”
“你猜!”袁嘉升微笑着说。
“臣惶恐,臣猜不出。”钱谦益说。
“朕需要钱,大约一千万两白银。”袁嘉升说:“这钱,钱大人你必须给朕。谁叫你姓钱呢?”
第39章 征加工商税()
钱谦益说就是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卖了,都没有十万两白银,哪里来的一千万两白银。
袁嘉升哈哈大笑,说:“钱大人没钱?朕怎么听说你是真的金屋藏娇啊。难道会没钱?”
1641年,钱谦益不顾众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以“匹嫡之礼”结为夫妻。他花费巨资为她建造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名为“绛云楼”,楼中藏书为江南之冠。
这个故事,在江南人尽皆知,但在朝堂之上被皇帝提起,掀了老底,钱谦益还是有点不自在,说:“都是一些乡野传闻罢了。”
袁嘉升说:“没有一千万两的话,钱大人可以帮朕去收吧。朕已经决定把大明的工商税三十取一提高到十五取一,这件事还需要钱大人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