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看的姑娘,我才不稀罕呢。就我这外貌,多少姑娘愿意为我献身?”武崇训嬉皮笑脸地说。他中等个子,高耸的鼻子比较精致,面皮白净,像他爹武三思,长得也算一表人才。

    “训儿,爹给你相中的亲事,你一定会满意的,她可不光是一个美人儿,身份相当高贵,你有福了。”武三思脸上泛着笑容,道。

    “真的?是哪家的女儿?”武崇训问道。

    “爹还能骗你么?”武三思道:“是太子的小女儿,李裹儿,她可是洛阳数一数二的美人。”

    “就是那个安乐公主?我不要。她美是美,但听说脾气很差,动不动就打骂下人。我听说,谁敢说她不漂亮,就会被惩罚不吃饭呢。”武崇训道:“爹,说实话,我不想当驸马,当了驸马,就不能出去玩了,规矩又多。”

    “你听谁胡说安乐公主脾气差了?”武三思脸一沉,道:“这婚事,干系我们武家未来数年的荣华富贵,我马上带你去东宫,你要讨安乐公主欢心,否则以后不许你出家门。”

    “我有别的选择吗?”武崇训问道。

    “没有。”武三思说。

    “好吧,那孩儿听父亲安排便是了,讨女人喜欢,难不倒我。”武崇训低着头道。

    一个时辰之后,武三思命人备好了一份厚礼,便带着儿子武崇训坐马车直奔东宫。

    梁王府和东宫不远,很快就到了。来到东宫前,他们从马车上下来,整理一番衣衫,递上了几两碎银,道:“敢请通禀太子,梁王武三思求见。”

    武三思如此恭敬,还真不多见,连太平公主都感觉很诧异。

    但武三思知道,女皇老了,要变天了,形势比人强啊。

    “你们等着吧,我这就去禀报。”如今与往昔不同了,李氏势盛,武氏势屈,连带东宫的佣仆也自觉高人一等,收了银子,趾高气昂进东宫禀道。

    “这真是狗眼看人低!爹,孩儿早就听说他们家公主骄纵无比,没想到连个看门的也这么嚣张,要不咱们走吧。”武崇训心里不爽,打起了退堂鼓。

    “训儿,不得无礼,记住爹来东宫前教你的话。”武三思面色冷峻道,他也知道往昔里李氏得仰仗他们武家的鼻息,如今反过来了。

    “好吧,孩儿知道了。”武崇训无奈地答应。

    武家父子到了东宫门口,此时,太子李显正在书房中与女儿李裹儿笑闹。

    李显明显很宠爱这个女儿,一有空就要与她戏耍一番,乐此不疲。安乐公主已经发育成熟,亭亭玉立,一弯新月黛眉,流盼明眸,琼鼻娇俏,粉腮含羞,樱唇娇艳欲滴,那微胖的脸,略施粉黛,晶莹如玉。

    “爹,你看这支金簪漂亮么?太平姑姑送的,她说是皇上赐给她的呢。”安乐公主的头上戴了一崭新的金玉发簪,问李显。

    “好看,我女儿怎么打扮都是大美人。”李显看了女儿一眼,说。

    这时,太子妃韦氏来了,在旁推波助澜,说:“确实,我这女儿很漂亮,不愧像他娘。”

    “我今生有你们陪伴,真是莫大的荣幸。”李显说。

    “父亲,我刚碰到管家,说是武三思父子在东宫外求见。”这时,李显第三子李重俊进来禀报,问道:“他们来干什么?”

    “武三思父子?他们来干什么?我也不知道。”李显一愣,虽然这十几年来武三思没有直接得罪他,但李显也痛恨武家人,谁叫他们害死了自己那么多兄弟。

    “我看武三思父子不怀好意,包藏祸心,父王莫要见他们。”李重俊道。

    “俊儿,你在胡说什么呢?梁王是我请来的。”李重俊因不是韦后亲生,韦后不是很喜欢他,她脸一沉,斥道:“你两父子,真是一个德行,目光太短浅。今儿个太平公主来报,说眼下宫中的形势微妙。此时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强。夫君,你亲自去引他们进府。”

    “我不去。”李显说:“要去你去。”

    “那我真去了。”太子妃韦氏说。

    “多一个朋友?娘,你是不是糊涂了,武三思害死了我们李家多少人!!他的双手沾满了我们李家人的鲜血……”李重俊一愣,道。

    “俊儿,你在说什么?祸从口出,你忘了重润哥哥的事了,我们平日怎么教导你?”韦氏喝止了李重俊,说:“你别信口胡言。”

    “爱妃,这也不能怪俊儿,武家人,你知道的,都是那个德行……”李显这次破天荒跟韦王妃顶嘴,维护儿子李重俊。

    “夫君,你也如此糊涂!你别忘了,武皇也姓武!”韦王妃道:“再说了,这些年来,武三思对付过你么?他们对付的都是李隆基父子,你生哪门子的气?”

    “对付我弟弟也不行!”李显斩钉截铁,道:“我们李家人,确实被武三思害死了不少。”

    “你好糊涂!”太子妃韦氏冷冷地道:“若是李旦继位,你这个当兄长的就要天天向他下跪。你也不想想当年,你发配房山,何等凄苦。裹儿出生,你连一袭衣衫都没有,如若你不能继位,我们母女将来怎么过上好日子?”

    “这……我现在是太子,我们继位也不用靠武三思……”李显说。

    “现在是非常时期,你还如此糊涂。”太子妃韦氏将太平公主的话告了李显,说:“如果你真为我们娘两个好,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啊?我不同意这门亲事。”李显说:“武家的儿子,没有一个好东西。”

    “如果这是母后的意思呢?”

    “啊?母后的意思?”李显一听这话,当即没了主意,对李重俊道:“你代我去把武三思父子叫来吧。”

    “我们要好好对待梁王父子。”韦王妃这才擦干了眼泪,令人设宴,好好款待武三思父子。

    武三思父子进了东宫的客厅,对李显和韦妃行礼过后,随即就招呼随来的十多个佣仆,抬着十几个大箱小箱进了客厅。

    “略备薄礼,望太子笑纳,不成敬意。”武三思拍了拍手,仆人们打开其中一个箱子,只见里面一片珠光宝气,晃得人眼花。

    太子妃韦氏目光把箱子一扫,只见珍宝无数,眼里闪过贪婪,她虽然当了太子妃,但是也没见过如此多的珠宝。她笑得嘴都合不拢了,自从嫁给李显后,虽然见识过不少珍宝,这些都是极品。

    武三思之所以这么下血本,是因为他也明白,自从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太子后,李唐江山就实难动摇。

    武三思本来想安安心心当他的粱王,然而张氏兄弟越来越飞扬跋扈,他比较了一下,太子李显是个平庸无能的人,如果女皇驾崩后他继位,自己和他结亲,他必然会受到重用,武家的高官厚禄不会受影响;而如果张氏兄弟谋位得逞,自己的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这些年,女皇武则天太强势,朝臣中来东宫巴结太子的人少之又少,韦氏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珍宝,问道:“这些都是给我们的?”

    武三思拿起其中一串闪亮的项链,双手捧着,送来到韦妃面前。他的身子躬成九十度,献上项链,笑容满面,说:“太子妃你看,这串珍贵的项链,是大食宝珠制成,珠光柔和,堪比顶级的夜明珠。你可以戴上试一试。”

    “这项链是真的么?”韦妃笑纳了项链,朝脖子上一戴,然后她冲安乐公主问道:“裹儿,为娘我好看么?”

    “王妃姿容极美,再戴上这项链,真是世所罕见,美丽动人。”武三思陪着笑脸,大拍韦王妃的马屁,说她的好话。

    女人爱美,长得好看的女人更喜欢人家夸。要讨好一个女人,只要夸女人美貌,百试百灵。

    武三思这一番话,韦妃听了很受用,当着李显的面不时给武三思抛媚儿眼。李显也只当没看见。

    这时,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他也心领神会,依葫芦画瓢,给安乐公主送去了一条金镶玉项链,一个劲夸赞李裹儿漂亮,:“这里还有一条项链,你戴上这项链,就像是小仙女。”

    “我真是小仙女?”李裹儿戴上金镶玉项链,粉嫩的俏脸上绽放出了无数鲜花,“哇!真的好漂亮。”

    武三思这次送礼,很精心准备,下了血本,全是世间珍品。

    李裹儿这件看看喜欢,那件瞧瞧还喜欢,托着粉红的腮子道:“这么多好东西,都是我的啦。”

    “好好好,都给你了,看把你乐的。”太子妃笑呵呵说。

    看到太子妃母女都很开心,李显突然觉得武三思不是那么讨厌了,于是跟他聊了起来。

    武三思跟李显唠叨了好一阵,就按照太平公主告诉他的,提出了两家联姻。

    “不行啊,我们家裹儿年纪还小。”李显当即就否决了,虽然他刚才答应了太子妃韦氏,但要将爱女嫁给武崇训,他还是舍不得,就像是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小白菜要给武家的猪给拱了。

    这时的李显还没转过弯来,他觉得自己能让武三思成为坐上宾,已经是天大让步了,怎么可能将爱女嫁到梁王府。

    “太子殿下,你再想想吧。太平公主也是我们武家的媳妇,我们本是中表之亲,联姻之后,就亲上加亲了,而且,太平公主也说了,武皇也盼着我们两家早成一体。”武三思,道:“即使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裹儿和太子妃想想吧?”

    “这……”李显犹豫了:“这事是武皇的意思?”

    “这事,我看就这么定下来了。让崇训和裹儿订亲,我们就放心了。”韦王妃当即拍板,对武三思道:“皇上恩准后,就得有劳梁王再备厚礼了。裹儿可是我和太子的心头肉,去你们武家,那可不能受一点委屈!”

    “那当然,公主千金之躯,若能过门,那是我们武家三生有幸。”武三思满脸笑容,说。

    “不行。”太子李显说:“我们还没问裹儿的意见呢。”

    李裹儿看了武崇训一眼,眼前的少年,看上去还算是英俊,而且看起来也是彬彬有礼的样子,一下子又得到这么多礼物,于是笑着说:“婚嫁乃是人生大事,我但凭父母做主。”

    此时,太平公主也来到了太子李显的书房,说:“咱们李武两家结亲,确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两个年轻人,我看都对双方有意思,我看咱们只要选一个好日子,禀告母后就行。”

    武三思也一脸真诚,李显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太子妃韦氏很恼怒,假意哭着说:“看来你是不管我们娘两了。我们好命苦……”

    太子妃一哭,李显就乱了分寸,说:“容我再考虑考虑。这事太突然,我没有一点心里准备。”

    “七哥,你就别犹豫了。”太平公主说:“听说张氏兄弟最近编撰《三教珠英》,大受武皇的夸赞。很多文人士子,都投身控鹤府,他们势力日大了,我们必须提前准备。”

    “小妹说得有道理,我们两家联姻,那是为了安稳天下。”韦氏说:“这事我看就这么定了,也免得枉费小妹一番心思。”

    “这……此事以后再说吧。你们把这些东西都拿回去。”李显对武三思说。

    “不嘛,这些东西都是我的了。”安乐公主李裹儿上前撒娇道。

    “你看?女儿很喜欢这些东西。武家不会亏待她的。”太子妃韦氏最后拍板,说:“不要犹豫了,就这样吧。挑个良辰吉日,反正裹儿也到了出嫁的年龄,风风光光把婚礼给办好。”

第98章 武则天的心思()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天下,也不可能有两姓王。

    太平公主极力撮合武三思和太子李显结成亲家,武则天是支持的。她一直希望武家和李家能和好如初,不然,一旦她死了,两家必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的掌权争斗。

    一旦女皇驾崩,武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争斗会演变到什么地步,没有人能预料。

    武则天越来越衰老,她只想安度晚年,和控鹤府那帮美少年们度过余生。偶尔有时间,去佛堂吃斋念佛。

    当《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完成之日,武则天赐银青光禄大夫张昌宗为邺国公。

    但是朝臣们,对张易之兄弟编撰的东西嗤之以鼻,对张昌宗的国公爵位为之侧目。

    自从皇太孙李重润、继魏王武延基和永泰郡主死后,张氏兄弟彻底得罪了太子,便大力笼络文士,编撰《三教珠英》丛书。

    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等人,都投靠了张氏兄弟门下,朝臣中,负有才名的殿中侍御史郑偣、冉祖雍、光禄丞宋之逊等青年官员,也攀附张易之兄弟。

    张昌宗和上官婉儿一起协助女皇武则天处理事务,势力也越发庞大。夏宫侍郎韦承庆、凤阁侍郎崔神庆、侍御史房融,也都成了张氏兄弟的党羽。

    张氏兄弟的政治集团日益膨胀,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掌握军权。

    禁军在武家手里,朝臣也支持李家,张昌宗思考良久,建议女皇去长安,这样,远离朝臣和太子,他们兄弟就可以在长安掌控局势。

    “陛下,您已经好些年没回长安去了,咱们是不是一起去住一段时间?带一些我们想带的人过去,这样,您的耳根也清净一些。”那天,张昌宗建议武则天说。

    “这倒是个好主意。”武则天想起了长安,昔日大唐的皇都,但武周皇朝以洛阳为都京,长安为西都,偶然临幸一下,也还是不错的,可以去长安住一年半载。

    “现在准备,明年春天去,后年就可以回洛阳。”张昌宗兴奋地说

    武则天说:“你们去准备吧,我也想长安了。”

    长安对于女皇武则天来说,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每一轮明月,都满载大唐的千古情殇。

    年近八十岁的武则天,年已古稀,却精于保养之道,打扮极为巧妙,外人不觉其衰老,像是不到六十的女人。

    她的精力也很旺盛,继薛怀义、沈南谬之后,又召幸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

    就这样,还尚嫌不足,又广选美少年,人内供奉,创设控鹤府,设立了监、丞、主簿等官,择学士才人,作为陪选。

    如今的大唐,天下还算太平,除视朝听政外,武则天就喜欢与这班供奉官饮酒、博戏为乐。

    去长安,她就可以尽情享受晚年,那里有华清池的温泉。

    武则天已经明显感觉洛阳的朝臣对她的不满,一种来日不多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武则天决定去长安住一段时间,她想在晚年保持自己的一点女人本性。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是武则天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名字就叫《如意娘》,那时,她的内心洋溢着情意缠绵,柔情若水,和唐太宗父子调情,游刃有余。

    武则天对洛阳厌倦了,对这里的权力斗争有了一种滑稽的感觉。

    这里完全压抑了武则天的女人本性。

    武则天心想,自己还会有什么女人本性?

    从进宫那天起,武则天便不再是女人,她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挣扎。

    她见到的,她听到的,都是背叛、死亡和杀戮。

    大唐盛世背后,都是背叛、死亡和杀戮。

    唐太宗李世民,世人称颂的明君,但是他仁义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开启了大唐权斗的血雨腥风:逼父让位、自立为帝,是为不孝,杀兄诛弟、以夺嫡位,是为不仁,夺子之妻、立为后妃,是为不伦!

    身在大唐的皇宫,哪有什么人伦和亲情,她最终学着太宗一步步向前走,废黜天子,把大唐天下改国号为武周,成为一代女皇。

    但是,为了这女皇的宝座,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即位为皇帝,距离她第一次进宫当才人,已经过去五十二年,距离她从感业寺二度回宫,也已经有三十八年。

    人生,有几个五十二年?三十八年?

    武则天想起了山西吕梁市文水的那个村子。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五十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

    那块土地上,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到处都是她们武家的痕迹,记忆中那是她的故土。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她影响了武则天的信仰。武则天想起父母,他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很模糊了。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随着父亲居住过很多地方,那段少女的时光,是快乐的,天真无邪。

    可惜,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贞观九年就逝世了,那一年武则天才十二岁,家境中落,她一下子仿佛长大了。接着,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对其母亲杨氏失礼,武则天便随母亲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一直到十四岁受召入宫。

    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

    武则天没想到,自己这一去,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

    刚入宫的武则天,她也做着母仪天下的美梦,想让自己的母亲和家族复兴。但这个梦,破碎得特别快。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和他共患难的长孙皇后:隋朝名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她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长孙为皇后。母仪天下后,她还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即便她去世了,李世民也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武则天没有任何机会。

    武则天知道,一旦入宫,她的生活,就注定了要在权力的刀尖上跳舞。一不小心,她就会永劫不复。武则天在书中早已看到,宫中会有无数天生丽质的宫女和妃嫔,受不到皇帝的关注,在寂寞和孤独中衰老,悄无声息地死去,像一片枯黄的落叶一样入土腐烂。她当然不想要那样的生活,她想要成为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宫内美丽的妃嫔无数。李世民的妃子一大堆,什么韦贵妃,杨贵妃,燕德妃,郑贤妃一大堆,她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才人,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太宗也虽然英雄一生,毕竟年事已高,没有跟她有儿女。

    十二年呀,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眼睁睁看着自己青春的花儿凋谢!难道就这样了却残生吗?不能这样,绝不!在无数个红烛高照,夜不能寐的晚上,武则天给自己打气,绝不向命运低头。这时,进宫服侍病重的李世民的太子李治入了她的视线。

    皇帝的妃嫔私自勾搭太子,这罪名,按祖制足够把武则天的人头砍掉一百次了。尽管这样,武则天还是决定冒一次险,因为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死了,比在皇宫里等着老死要强。

    想来想去,武则天决定冒一次险,趁着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勾搭太子李治。但是,太子会为一个主动的才人心动吗?会把自己看作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吗?武则天心里也很忐忑。但一见到太子李治,她就感觉到自己和他注定要发生什么。

    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武则天。她历尽艰辛,登上帝位,终于可以君临天下!

    为登上女皇的宝座,武则天狠心铲除了所有反对的声音。最后走到了尽头,在万人之上做了皇帝,她得到了什么?

    武则天想起的这个问题,十年前,她就问过狄仁杰。

    一向睿智的狄仁杰,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最终狄仁杰说:“陛下,您得到了天下!”

    “天下?”武则天感觉有点可笑,为了这天下,唯有吞噬亲情和人性,才在这个充满血腥的皇权斗争中生存。

    为了这天下,她丧失了骨肉亲情,没有了儿女情长。

    武则天最终对狄仁杰说:“朕没有得到天下,朕得到的是敌人,朕的儿子成了我的敌人,朕的兄弟姐妹成了我的敌人,朕过去的朋友成了我的敌人,朕不得不把他们从我的视线中一一清除出去,朕现在是一无所有。朋友、爱人、孩子,以及最初的善良,都灰飞烟灭了。”

    武则天想起这些来,心里隐隐作痛,当她年老的时候,她只想要一份安宁,让李氏家族及武氏家族和平共处。然后,她去长安享乐。

    武则天和张易之兄弟等人去了长安,张柬之等人在洛阳有了密谋的机会。

    在密室里,宋璟捶足顿胸,仰天长叹,说:“恨不能砍掉张氏兄弟的头颅,这下他们跑了,徒留此遗憾!”

    袁嘉升安慰宋璟道:“杀张氏兄弟,肯定有机会的,只是时机未到。”

    宋璟问道:“狄大人,此话怎讲?”

    袁嘉升说:“张氏兄弟虽然跑到了长安,但是他们还会回来的!我们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