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给我顶住!!”左宗棠又令赶紧用石块填缺口:“不管是谁,向缺口抛一块石,赏钱一千文。”
听说重赏,一时间,石块从各处飞来,不但太平军兵士被砸伤砸死很多。
天心阁上,李翰章见形势不妙,他看到萧朝贵冒着火石,跨马挥刀冲向前,指挥全军,顿时有了主意。
“炮王准备,集中火力,攻击东南方向匪首处!”李翰章下令。
火炮准备就绪,他亲手点燃了导火索,只听一声巨响,萧朝贵连人带马都被轰上了天。
萧朝贵掉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大小小的肉块和血雨。
李翰章大喜,在城头带领守军大声喊:“匪首萧朝贵被炸死了!打死萧朝贵了!”
太平军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靠着天父下凡的精神支柱才不怕死,结果天兄萧朝贵阵亡,顿时人心乱了,李翰章乘机率军猛攻。
冲进城里的兵士们,也顿时大乱,左宗棠指挥守军大举反攻,太平军节节败退,不得不又从缺口冲出来。
太平军这一次伤亡更重,石达开见状,急令鸣金收兵。
这天夜晚,太平军士气低落,萧朝贵被炸得血肉横飞,最后只带回来了一两块带血的石头安葬。
李翰章用巨炮轰死了萧朝贵,骆秉章和左宗棠对他大为赞赏。
骆秉章当即写奏折为李翰章请功,实授他六品官职。
萧朝贵战死,太平军心乱了,东王杨秀清赶紧带着三千人马赶来长沙。
东王杨秀清中等身材,粗眉大眼,装神弄鬼了一番,告诉大家,萧朝贵升天了,并找了一个和萧朝贵差不多的人演了一番天兄升天的大戏,使军心有所恢复。
杨秀清稳定了军心,查看了一下长沙的城防,觉得这里打不下来,萌生退意。
石达开等人也觉得长沙打不下来,硬拼只会伤亡更大。他说:“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粮草不足,我们可以一面佯装全力攻城,另一方面派出得力人员到河西打粮。待全军粮食足够,便可以直下岳州,向武昌进军。”
杨秀清便主持了太平军的高级将领军会议,这位广西紫荆山的烧炭工说:“此次西王和南王升天,长沙若以牺牲数千将士的代价来换,没有必要。明天便由翼王带三千人马渡湘江而西,这边由北王负责攻城,准备转移。”
第二天,翼王石达开率领三千人马渡过湘江。消息传到城内,骆秉章连夜与李翰章和左宗棠商量对策。
李翰章说:“石达开带人在河西掠粮,可见长毛对短期破城没有信心。杨秀清下步的打算,估计是从岳州方向进攻武昌,沿江南下。更何况,长毛折了两位首领,必定知道湘人不好惹。”
左宗棠也说:“这一年多来,长毛一路陷城略地,并不久留,桂林围而未破,则绕道陷全州。从贼之一贯行事来看,放弃长沙攻打他处的可能性较大。”
骆秉章说:“但愿如两位分析,长毛早日离开湖南境内。”
“岳州那边,要加强戒备。目前不管他们走还是不走,可先歼灭石达开。石达开只有三千人马,且离开了老巢,只要五千人,就可以劫杀石达开部,不然,此贼必成后患。”李翰章说。
“莜泉好大的口气。这石达开据说是粤匪里比较善于用兵。”左宗棠说。
“劫杀石达开部?你准备如何做到?”骆秉章说。
“不难,可以一千人驻扎水陆洲,堵其归路;另外四千分两队南北包抄,将石达开部人马歼灭后,贼军心必乱。没有粮草,他们也就没法攻攻武昌。”李翰章说。
骆秉章当即同意,抽调五千兵马,驻水陆洲一军,由广西提督向荣带领,包抄两路则由绥宁总兵和春、河南河北总兵王家琳分别带领,第二天一早,向荣、和春、王家琳带领人马,离城过湘江。
不过,令李翰章没想到的是,向荣从朱张渡口过浮桥,杀气腾腾地带着一千人马来到水陆洲,却被太平军的一把火烧了个惨败,一千人马,被烧死杀死的大半。
而南北包抄的两支人马,听说水陆洲向荣的军队溃败,都吓虚了胆,交战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后撤退了,跑路中争夺浮桥,好几百人掉到了湘江里。
“看来我低估了石达开!”李翰章站在天心阁上,看到水陆洲火起,就预感不妙,等听到三路人马全部败逃,不觉长叹,心里说道:“这班绿营官兵,真是一群饭桶,水陆洲一千人占尽地利优势,却一战而溃,南北两路尚有四千人马,也如此不中用!今后必须亲自选择一批将官,重新招募一支新兵,严格训练,必须要建自己的淮军。”
不久,天王洪秀全也已经到了长沙。
洪秀全在杨秀清安排的下凡仪式上,装神弄鬼,保持神秘,并不出来和部下见面。
此时洪秀全的一言一行,都像是在演戏,天王在众人眼中俨然已是神一样的存在,太平军里除了杨秀清,每一个人都要跪在洪秀全的脚下,三呼天父万岁。
在被愚弄和欺骗的受众虔诚膜拜之时,杨秀清的脸上露出一个诡谲的微笑,也仿佛自己是天兄下凡。
当时的洪秀全,已然是太平军的精神领袖,他的主要作用是下凡传上帝的旨意:“天父天兄说,清妖朝廷即将结束,汉人将重坐江山的象征,在凡尘开创太平天国。”
待太平军的精神提振之后,杨秀清就出来宣布太平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说:“天父说了,诸位兄弟在长沙城下围攻两个多月,重创清妖。湖南清妖目前是坐困危城,不过,在攻克道州时,天父便为我们指明了循江而下,克复武昌的方向。现在我军士气正盛,粮草充足,各军今夜作好准备,搜集船只,明早登船,撤离长沙,直取武昌。”
杨秀清说完后,石达开又站起来补充说:“北进的水陆两军,要连夜悄悄作好准备,防止敌人偷袭。南下要一支虚张声势的人马,要清妖引诱得越远越好,待把清妖主力引后,再从小路间行往北,到武昌与主力会合。”
第二天一大早,各地集合而来的五万太平军将士,分别从水陆两路撤离了长沙,浩浩荡荡向岳州进发,准备拿下岳州,取道攻下武昌!
第120章 曾国藩出山()
杨秀清和石达开指挥太平军撤出长沙,向岳州进发。
石达开率前锋八千人,由宁乡进入益阳,被资江所阻。
“搭建浮桥,从上游渡江。”派人侦查后,石达开下令从资江上游的桃花渡过江。
满清绿营督军向荣得到情报,大喜,觉得自己一雪前耻的机会到来了。他带五千人追击石达开部,结果还没到桃花渡,又中了石达开部的埋伏,损失上千人,总兵纪冠军都被杀了。
“长毛狡猾!”向荣惊慌失措,只好带人败退宁家铺休整。
这时,湖南进入了梅雨季节,连日下雨,导致资江水暴涨。
渡江的机会来了,杨秀清下令全军集中一切船只,将所有粮草辎重装在船上,浮江而下进入湘江。
翼王石达开率八千人马,由陆路护船前进,向荣不敢追击。
湖南巡抚骆秉章只想守住长沙,不派援军,向荣只好眼睁睁看着太平军远去。
在进攻岳阳之前,杨秀清派了拜上帝会的骨干杜子婴带人悄悄混入岳州城,承诺封官给钱,策反渔民头子晏仲武。
晏仲武是当地渔民中的带头人,为人有心计,也有胆量。一年前,广西拜上帝会的重要成员杜子婴和晏仲武相识。杜子婴进城后,许诺封晏仲武为岳州军帅,让他在岳州积极发展教众,许多底层的渔民参加了拜上帝会,很快在当地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在太平军撤离长沙,挺进岳州府时,湖南巡抚骆秉章根据李翰章的建议,告知了湖北巡抚常大淳,说太平军很可能从水路北下武汉,攻打武昌。
湖北巡抚常太淳很害怕太平军攻打湖北,赶紧派提督博勒恭武率军挺进岳州,抵挡太平军,还下令吴南屏之弟、巴陵绅士吴士迈强募渔民二千人组建水营驻防土星港。
不过,此时的渔民,不少已经被杜子婴发展进入了拜上帝会,这二千渔民中,竟然就有晏仲武手下三百多人。
当杨秀清指挥太平军的战船驶进土星港,晏仲武手下的三百兄弟立即反水,放火烧船。
当时,官军的船被烧毁一千多艘,死伤无数,土星港水营全军覆没,死伤无数。
江面上都是太平军的船只,浩浩荡荡,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人,满清博勒恭武和岳州知府廉昌、巴陵知县胡方谷、参将阿克东阿见状,不战而逃。
杜子婴乘机在城里起事,击败清军副将巴图,杀了守军数百人,夺得仓库中三万两银子军饷,并一举拿下梁夫岘、隆奉庵等要地,太平军顺利进驻岳州,还缴获大批饷糈、火药、枪械,并意外地发现三十门当年吴三桂留下的铜炮。
三天时间,岳州城内城外投靠太平军的人络绎不绝,三教九流,地痞流氓,无地农民……太平军从五六万扩到七八万人。
杨秀清很高兴,任命近日投靠的、原停泊在岳阳楼下的祁阳商船主唐正财为典水匠,职同将军,建立太平军的水军,共一万余人。全军在岳州城休整五天,等雨停了,浩浩荡荡顺流杀向武昌城。
岳州失守,太平军进犯武昌,咸丰皇帝大为震怒,立即命军机处大臣起草上谕:巴陵知县胡方谷、参将阿克东阿不战而逃,斩立决;岳州知府廉昌、博勒恭武革职拿问,秋后问斩;原湖广总督程矞采革职查办,任命两广总督徐广缙为钦差、署理湖广总督,即赴武昌防守;任命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在家乡湖南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当地配合粮草和兵饷。骆秉章守住长沙有功,官复原职,还是任湖南巡抚,镇守湖南。
在湖南巡抚衙门,李翰章和左宗棠等人还在庆贺长沙解围,巡抚骆秉章说:“长毛用兵狡诈,说不定哪天又会突然挥师南进,攻打长沙,各位还不能松懈下来。”
“属下自当殚精竭虑,在所不辞。”李翰章、左宗棠、江忠源等人说。
不久,骆秉章等人也接到皇帝的圣旨,知道岳州失守,皇上震怒,还命曾国藩办团练,他便让李翰章当巡抚特使,陪宣圣旨的内侍官去湘乡见还在家中守孝的曾国藩。
曾国藩在老家,除了守孝,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谨言、临摹字帖。
曾国藩接完圣旨,按照老规矩,给内官送了一百两的银子。送别之后,曾国藩问李翰章的长沙和岳州的战事。
李翰章说:“长沙一战,长毛匪首萧朝贵死了,士气低落,变撤退去攻岳州。胡方谷等却不战而逃,弃城逃命。”
“不战而逃?可耻!这些人上负朝廷之寄托,下负百姓之期望,祸害不小,杀头不足恤;这样的人,如在我的手下,不待朝廷下令,早就先把他杀了。”曾国藩说。
李翰章点点头,说:“身为一城之主官,临阵脱逃,理应斩首,以肃国法军纪。我是在想,这些朝廷之军士如何这般不中用,长毛一来,就吓跑了胆。朝廷下旨让老师办团练,估计也知道他们知道那些绿营兵不过是一班酒囊饭袋而已,本来就难以平叛长毛。唯有老师能担此重任。”
“绿营兵本来就不堪重用,他们长期不经战事,腐化堕落。”曾国藩说。
李翰章谈到骆秉章希望曾国藩出山去省里办团,便把一份禀报递给曾国藩说:“今天浏阳县里又闹出一桩大案,一个叫周国虞的糙汉,杀了狮山书院廪生王应苹,封存粮仓,准备造反。长毛已闹得天翻地覆了,再加上这些土寇闹事,朝廷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应付。前些日子老师说没有圣旨不出山,现在圣旨来了,老师可以考虑办起团练了。”
曾国藩说:“确实,全省都可以仿照湘乡、新宁等县的样子,把团练办起来,保境安民。可以抵御发逆的入侵,镇压当地土寇,还可以清除奸细,整肃民风。我听闻这次岳州失守,关键原因是奸细在内部作乱,地方失察,倘若没有晏仲武作内应,岳州城决不可能这么快就陷落。”
“老师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学生佩服。晏仲武的事,早一个月前就有人告发过。谁知廉昌说晏仲武办理水营卖力,襄助官府,忠诚可靠,真是忠奸不辨!”李翰章说:“现在好了,各县办团练,全省要有一个人来总管。皇上已经下旨,请恩师主持。”
“皇上竟然有旨,我也不得不从。不过,我要在家终制,也是实情,恐怕精力不足。”曾国藩说。
“巡抚大人说,除曾侍郎外,就没有第二人了。目前从资历、地位和才具几个方面,没有人比恩师更适合。”李翰章说。
曾国藩还是有点犹豫,他其实对自己办好团练没有信心,虽然兼过兵部左堂之职,曾国藩自己并没有亲历过兵事。
曾国藩为人素来胆小谨慎,现在要他办团练平长毛,他一时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他问李翰章,说:“眼下复出办团练,你怎么看?”
李翰章说:“眼下洪杨作乱,三湘正遭涂炭。不过是时势造英雄,正因祸乱并发,乃英雄豪杰崛起之时。恩师现正年富力强,担当大任之时,恩师你过去常教导我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所为何事?岂不正是为今日拯黎民于水火之中,挽狂澜于江山既倒之时!”
曾国藩说:“今日办事,千难万难。老夫半生,一生庸碌无能,今为衰朽残阳,虽有报效之心,酬皇上厚恩,展生平怀抱,但很多事依然让我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李翰章说:“恩师今生,一定要入阁拜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史官将自己的业绩记在青史上,激励后世读书人。恩师常说,为学只有三门,义理,考核,文章。考核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中。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
曾国藩说:“你跟巡抚大人说,还要一个人来帮我,我才能出山办团练。他是我的同乡,目前也正丁忧在家,隐居东山梓木洞。”
“你说的是郭筠仙?”李翰章说:“听闻郭筠仙这人事业心极重,他想匡时济世,但又无领袖群伦之才,只能因人成事。”
“郭筠仙是个人才。”曾国藩说:“他如果来帮我,团练的事就事半功倍了。你也过来帮我吧,对兵马来说,粮草很重要,你来帮我筹集粮草。”
“恩师有需要,我自当帮忙。”李翰章说:“巡抚大人还给你找了一个帮手,罗泽南。”
“那太好了!”曾国藩说:“巡抚大人还真是想得周到。你带着我的书信,先去拜会郭嵩焘,请他协助在湖南办团练。”
郭嵩焘跟左宗棠是湘阴老乡,他五年前中进士点翰林,但官运不济,还未散馆,母亲便病逝,几个月后,父亲又跟着母亲去了,于是他母忧、父忧一起丁,不得出仕,只好专研学问,为学颇杂,三教九流、天文地理,他都曾用功钻研过;更兼精通相面拆字、卜卦扶乩、阴阳风水。
太平军围长沙时,他估计马上就会到湘阴来,遂携家带口迁移东山梓木洞,在幽深的山谷里居住。
李翰章带着曾国藩的书信来访,跟郭嵩焘说了一下当时的时局。
“这真是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郭嵩焘看完信,感慨地说:“我来梓木洞才几个月,季高已当上巡抚的师爷,涤生已奔丧回到荷叶塘,又要奉旨办团练了。”
李翰章点点头,说曾国藩想请他出山协助办团练。
郭嵩焘却推辞道:“我和涤生相交十多年,他邀请我帮忙,本应该立即答应,但这个使命我大概完成不了。”
“也未见得。”李翰章说:“恩师志大才高,识见闳通,是当今廷臣中的凤毛麟角。他素抱澄清寰宇之志,现遇绝好机会。又有巡抚大人鼎力相助,你们此去长沙,我包你马到成功。”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郭嵩焘摇摇头说,“曾涤生虽胸有大志,但处事却极为谨慎。一事当前,顾虑甚多。他在籍守制,素来拘于名节,他不会做那种惹人取笑的事。再说他一介书生,练勇带兵,非其所长,能否有大的成效,平了长毛,他也不能不有所顾虑。一旦失败,他就前程尽毁。”
李翰章说:“恩师表面上谨慎拘名节,这是其外表,其实,他是一个渴望建非常之业,立非常之功,享非常之名的好官,而不是那种规规然恂恂然的腐儒庸吏。”
郭嵩焘不禁颔首,对李翰章刮目相看:“看来你这个学生,对老师也很了解呀。有你相助,一定会成功。”
三天后,湖南团练副总罗泽南召集全省四十三县的团长、练长到长沙,特地请曾国藩光临指导。
曾国藩见过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后,出席了湖南团练的比武大会。
曾国藩会见了罗泽南和他的弟子王錱、李续宾、李续宜等,清点人数,大约有四营三千人左右,训练有素。
当天夜晚,曾国藩又与罗泽南、李翰章通宵长谈,计划按戚继光练兵法挑选将官、招募勇丁以及平时操练。
罗泽南说:“皇上请大人出山当办团练的大臣,罗某自当竭尽全力辅佐大人,我和我的学生都情愿在帐下听令,死而后已。”
曾国藩听后对罗泽南的胸襟开阔很赞赏,他说:“要说当官,这些年来,我只看到朝廷的吏治腐败、绿营腐朽,原来心灰意冷,却不曾想到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办好团练,重新开创一个新局面。要说练兵,我远不如罗将军,希望你们下定决心来办好团练,像当年戚继光创建戚家军那样,练成一支可以为国为民除害的军队。古人能做到的事,相信我们也能办到。”
第121章 曾国藩的忧虑()
忙碌了一晚的曾国藩,一个人在长沙的官舍,抚摸咨文转录兵部火票递来的上谕:前待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丁忧在籍,熟悉湖南地方人情自,令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钦此。”
曾国藩想紧闭房门,燃起一炷清香,盘坐在床上。在袅袅香烟中,他微闭双眼,决定静坐。
人们常称赞治国贤臣“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也深谙此道。
从三十岁那时起,他每天都要静坐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那天,曾国藩却心绪不宁,久久无法安静。就在这时,李瀚章也知道曾国藩有心事,推门进来。
“筱泉,正好你来了,陪我聊一会。”曾国藩说。
“恩师,你还在为办团练的事情忧虑吗?”李瀚章问道。
“是的。这事要是成了,皆大欢喜。要是不成,那就身败名裂,甚至丢了性命。”曾国藩说:“现在朝廷上下,当官的最怕的就是担当。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科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弊,京官办事退缩、琐屑,外官办事敷衍、颟顸。”
“恩师,办好团练,无论是为国分忧,还是为实现您个人的抱负,都不能推辞这使命。“李瀚章说:“记得当年在报恩寺,你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志,男子汉大丈夫此生一定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曾国藩说:“是啊,想当初我年纪轻轻,进了翰林院以后,立下大志,文要有韩愈的成就,武要有李泌的功绩,追求的都是彪炳史册,留名后世。现在真要带兵上阵,却有几分犹豫。现在长毛作乱,危及两湖,朝廷视之为心腹之患。拯国难,纾君忧,正当其时。”
“恩师,带兵打仗,并没有什么难的。您虽然没带过兵,但在兼管兵部时,遍读历代兵书,《孙子兵法》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你都推荐给我们过。”
“那些终究是纸上谈兵。”曾国藩说:“真正要有所作为,会有太多的现实障碍。这个天下,已经千疮百孔——连年干旱、虫灾,有的地方几乎是颗粒无收,而各级官吏的征搜敲诈则有增无已,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饥民,是赤地千里的荒土。所以长毛才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而国用不足,兵伍不精。八旗驻防兵和绿营加在一起,虽然将近百万,但根本不能打仗;派遣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去督军,那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李瀚章说:“恩师是怕如今的皇帝,未必信任你。这倒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如果皇帝不给你实权。”
曾国藩点点头,说:“皇帝即位以来,广开言路,重用贤臣,颇思有一番作为。比起先帝晚年,朝中充满了生气。皇上若能这样继续下去,端正圣躬,发愤图强,则国事尚可为。但可惜他虚文骄矜,器量狭小!,伴君如伴虎啊,以后家中晚辈,应该好生念书,日后只做一个明理晓事的君子,千万不要做大官。”
李瀚章说:“但是如今为官做事,没有皇上的信任、满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