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地主爷-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詹增等人唯有惊奇,徐刺史真乃奇才!三国演义中庞统决案,也不过如此吧
不消多久,但见徐清公案旁如山高的卷宗,如冰融雪化般消解,最后余下几卷,徐清抬头一看,天色尚早。门外的百姓们早已经看得目瞪口呆,双。腿都已经站的麻木,也不肯稍移一步。
最后一个案子审完,众百姓齐齐跪下,呼道:
“万岁,青天大老爷!”
徐清微笑一下,摇摇头心道还好唐朝时候,“万岁”一词不算皇帝专用,不然就真要出大事了。
案子审完了,可审案子的影响还在继续传播。随着从沧州一队队出去的商队,“沧州刺史日审百案”的故事被绘声绘色的散播到河北各地。而且,传得越远,就越传奇,都说徐清是星宿下凡,能上问天庭,下寻地府,手下三千鬼差察人间,八百仙巡导清明。
不然,怎么能一断一个准,一判一个服呢?
百姓们把徐清捧得高高的,自然就有人不高兴了。刘墨听了手下一人的禀报之后,重重的将手中的笔拍在桌子上:
“哼,一个黄毛小儿,也敢玩弄刑法,简直是扰乱地方教化!”
刘墨是贰佐官代属正印事,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也是憋着委屈的。本想趁着开张三把火,赚一些名气,证明自己的,却没想到这风头都被徐清抢了去,根本就没百姓想到他的功劳。
没赚到风头也就罢了,他这一个“挖坟”行为还得罪了不少下属,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让他恼火得不行
主子不爽,狗子自然要出歪主意给主子消气了:“刘大人,要不要发文去”
他的意思是要发文责难徐清。一文责难,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升官难望了,政治污点嘛
“唉~他总归做了实事的,还是我先提出来的,要是我责他不周,未免让冀南同僚笑话。”刘墨也是官场老人,贪名好利却也头脑清醒,知道不好凭此事朝徐清发难,徐清现在在百姓心中可大有声望啊。
狗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幽北局势紧张起来,兵员增加,食盐已是不足,上面摊派下来的份额不少,既然徐刺史这么能干”
刘墨微微眯眼,思考道:“你是说”
狗子接着上面的话,继续道:“可以让徐刺史去办这件事,上面只要五千斤,咱们可以问他要一万斤,如此一来”
刘墨听了眼前一亮,要一万斤,交五千斤,还有五千落在他手里,五千斤盐,那可是宝贝啊,刘墨又问道:“可他能凑出难么多盐吗?”
“大人有所不知,沧州地界有一处盐山!若是凑不齐,不正好让大人你”
“有个盐山?!那正好他能学庞统审案,我看他能不能再学诸葛亮借箭!”刘墨恶狠狠地道。五千斤盐的份额,搁在刘墨手里也的确很难完成,沧州有盐山,如此一事,不推卸给徐清,还能推卸给谁?
一万斤白盐!五天时间!看徐清怎么借的来!
以前盐山的产量,一天也不过百斤,加上销量展开不了,沧州的存量也就三千斤。按照这个数据,五天时间四千斤都凑不齐!
凑不齐就是渎职,渎职就得被罚,如此一来,刘墨就有了机会借徐清上位了。官大一级压死人,刘墨的命令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徐清也无力拒绝。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这话放在同是徐清的身上,竟然也同样印验。当然,前提是徐清真的像刘墨心中所想的那般普通。
可这天难的盐供任务,放在徐清身上,不和凑齐一万斤泥巴一样简单?
海盐的生产早已进入了量产阶段,日产五百斤,一直在攒着呢。为什么攒着?一则不想和黄家争利,二则欠李渊的盐,总要想办法攒起来还了不是?
沧州商队有所增加之后,徐清才放出一部分以稳定盐价,如今还有六千多斤放在库房里头。加上盐山的产量,徐清白得了三成,一万斤的数,只消一天时间运筹,就能凑得齐。
问题是,徐清这一次送的盐,算不算在李渊的账上呢?
恰如此,徐清接到了刘墨发来的文书时,就是如此想的。纠结了半天之后,那送信之人要徐清给个回信,说是徐清若有难处,可让他回报副总管大人。
徐清暗笑,一万斤盐,放在别的地方简直就是下了死手,回报有用的话,就根本不会全部摊派在他头上了。
也不知道,这个素未蒙面的副总管大人为何对徐清如此。
总之,这件事徐清想接也得接,不想接也得接。徐清沉吟一下,对那求回信的人道:
“你回禀刘大人,就说一万斤盐没问题,我三天之内必送到”
“什么?三天?”
“军情瞬息万变,前线缺盐,容不得耽搁,三天盐不齐,我立即辞官!”
第141章 初入草原(2)()
天色昏沉,刘墨在官居府里处理杂事,忽然一通脚步声由远至近:
“刘大人,大好事啊~”
刘墨抬头一看来人,自知是给徐清送信的人回来了,低沉问到:“哦?那小子如何说?”
“刘大人,那小子说,三天之后,盐凑不齐,就主动辞官!”
“三天!你确定没听错?”刘墨猛得站起身来道:“怎么可能!”
“这不正好么?刘大人,我看那小子,本就不愿为官啊”
刘墨脸色阴晴不定,良久才吐出一句话:“什么不愿为官,我看那位徐刺史是要陷我于不义啊~”
“这”
“三天凑齐一万斤盐,人力能做到否?那小子立此誓言,就是让官场上的人都看到我在逼迫他啊,如此陷我于不义。”刘墨猜想到。也难怪刘墨能猜一万种徐清可用的诡计,也猜不到徐清能凑齐一万斤盐。
“那小子诡诈如此,为之奈何?”
“后生嘛,聪明是聪明,可还缺了一味老练”刘墨抚一抚长须笑到:“他此计,不过是依着此事人力不可为,又强加于他一身而博取同情罢了,如果我不逼他,反而为他求情如何?”
“哦?这要是误了军期”
刘墨却毫无犹豫地说到:“误了军期才好,到时候把责任推到他身上,让刘赞去收拾他,我也落个爱护下属的名声”
“东翁妙计”狗子知道主子拿了主意,自然要奉承一番了。此计妙与不妙,就没人知道了。
一天过去了,两天又过去了,刘墨正打算提笔写下文书宽慰徐清的时候小厮来报:
“徐刺史亲自押送一万斤盐,已经到了三十里外!”
刘墨听了大惊,以为耳朵出了问题,反复询问之后,才确定了徐清真是押着一万斤盐来了。
可他想破脑袋也还是想不通,徐清到底怎么变出来这一万斤盐的!
买?哪里来那么多钱?莫不是徐清把沧州盐行给全部抢了?抢也抢不来这么多啊!
从沧州到这里,可要走个一天两天,现在徐清已经带着盐在三十里外了,也就是说,徐清一天时间就把盐准备好了
难道,这个徐刺史真的有神仙法门?
不可能,难道海盐,对!一定是海盐!能够凑出来这么大数量的盐,一定是海盐。这位徐刺史是打擦边球呢,想要以次充好!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啊
“嘿嘿,一万斤盐,质量不好,可是要折色的”刘墨暗暗地道。
要真按照往常的价格,十斤海盐还比不上半斤白盐。这样一折色,徐清的万斤白盐,就缩水成了五百斤了,看他怎么交代。
等了几个时辰,徐清一行到了外郭郊,刘墨听了小厮传的话,整整衣衫,一副忠厚长者就要提点后辈的样子,带了手下人去迎接徐清了。
那么徐清为何亲自来了?他想去草原逛一逛
沧州去幽州,不过半月时间,往半月,回半月,留半月,过年之前还能回到沧州。
他写了一份密奏送到了长安,和李渊好好算了一下这第一批盐,算是清了帐。
而且他亲自押着盐,不怕被沿途官员截留,能尽数送到前线,算是对前线将士负责了,毕竟徐清是府兵出身,香火之情啊。
正是秋末牛羊大肥之时,还能和塞外人交易一番,换个千余头牛羊回来。
出门这么久,徐清也不太放心家里的,就着牛吃草等人尽数布置在沧州城周围,保卫荀雪儿等人。荀雪儿也不放心徐清,就拜托黄诗梅随徐清走一趟了
一天准备,第二天就出发了。上百辆大车,合着护送部队,足足两千人,乌泱泱一长毛线。
行至河间,也就是暂时的冀南总管治所,徐清派人去报告了刘墨,说要换取文书。
刘墨本不需要出门迎接徐清的,可他惊讶之下,一时忘了这一茬,带着总管府内一干官员,站在河间城外。明白过来之后,已经进退两难了。还好,徐清来得比较快。
只留五百民夫押运,千众卫队驻扎远处,没有露面。徐清远远就瞧见了刘墨等人,一马当先,走到河间城边。对于这个刘墨,徐清是不太感冒的,一万斤盐都能全派在他头上,加上刘赞的暗示,刘墨在徐清心里还能是什么好鸟?
“下官徐清,应命将一万斤盐送到了”徐清下了马,朝着为首那官员拱手,却不拜。
“大胆,见了上官,岂有不拜之礼?”一名与刘墨同行的官员指着徐清喝到。
徐清撇了一眼那人,暗暗地把他移到了黑名单。刘墨不过是从四品上,徐清也是从四品下,刘墨随是上官,却也不过比徐清大一级罢了。官场上,大一品才算大,大一级还真不算。况且,徐清还是开国县伯,这刘墨算个什么东西?
徐清于是理直气壮道:“我乃开国县伯,诸位恐怕受不住我的拜见吧?”
“你”那人听了,也不好反驳,比较有爵此有官不知尊贵了多少。
“好了,徐刺史为本道解决了个大问题,诸位就不要在细枝末节上难为他了”刘墨说话,看不出心情好坏。徐清却听出来了他话里的意思:这个徐清,不懂礼数,该拜的不拜,看在他辛苦的份上,不要计较细枝末节了。诸位,要为难他,就打他七寸要害!
果然有人心领神会,对徐清道:“徐刺史一日备齐万斤盐,我等佩服,可这盐也有好有坏,徐刺史当心下面人以次充好啊”
刘墨不动声色的看了那发声的人一眼,点点头。打自己家孩子,打别人家狗,这是官场过招。
“敢问何等盐为好,何等盐为次?”
“斗水两盐,不见泥沙者可”
这个条件,能要得到徐清?徐清大笑道:“哈哈哈,刘大人以为如何?”
“本官同意”刘墨也点点头,军队里吃盐,没有泥沙即可。
“好,请诸位往视!”徐清伸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刘墨心里重新震惊了,这海盐可是不干净,徐清能有如此自信,是在装,还是真有其实?
真相马上揭露
盐,雪白的盐,虽然只打开一包了,反射出的光芒也让人眼花这盐,若是有人还说质量不好,恐怕就真有晴天霹雳砸人了。
刘墨一阵眩晕,心道,这才是后生可畏啊。他对徐清道:“徐刺史真是厉害啊,不知老朽可能帮上徐刺史一二?”
“刘大人过誉了,下官只为了讨一纸过关文书。”
“好好好,立刻办理”刘墨回过神来,突然想起这一万斤大白盐里,他能扣住一半,不由得转悲为喜:“来人,去把这些盐接管了,给徐刺史备一桌好酒!”
“不不不,刘大人,这一批盐,需要我亲自押送至幽州”
“什么?”刘墨听了脸色一沉。
徐清好不退让,强调到:“我说,这一批盐,我要亲自押送”
徐清话说完,马上有官员跳出来,对徐清道:“不可,徐刺史身为一方主事,岂可轻易远行?”
徐清轻笑一声:“呵呵那敢问现在河间驻地可还有半点兵将可以外派?如此巨大的一笔盐,若是被盗匪抢去了,在场诸位的乌纱帽可保得住?”
刘墨却挥手喝到:“胡说,冀南全境,乾坤朗朗,民风淳朴,哪里有什么盗匪!再说了,我们没兵,徐刺史手中莫非就能拿的出兵将?”
徐清暗笑,沧州盗匪厉害成那个样子,难道其他州县就干净?明明乱成了一锅粥,却还要那块遮羞布盖着。徐清一根手指头伸出来:
“不多,一千马步军在三里之外”
“简直胡闹!十兵出境形同造反!”
唐朝兵纪确实如此,调动府兵需要中央派来的虎符,而州兵则需要一道总管的授权,徐清要的文书,就是这个了。
“这不是就到副总管您这里请文书了嘛”
“我不会给你的!”
“不给就不给,我先去了幽州,问刘大总管讨要一张就是,事急从权,朝廷怪罪我,我就推给刘大人你”徐清一副你爱给不给,我反正要去的样子。
在刘墨看来,就是一副臭脸,他大怒道:“来人,此人私自调动兵员,以成乱贼,将此乱贼抓起来!”
跟着刘墨的一干衙役动了,就要捉住徐清。徐清退一步,不急不缓的道:
“刘大人确定?”
此时,他身后那些运盐的民夫,突然爆出一阵凶狠的气息,这几百民夫,竟然是战场上受伤退下来的老兵!
两边对峙,眼看就要打起来了。这要一打起来,可就是闹出了天大的笑话了。一名官员忙出来做好人,劝住双方,刘墨虽然生气,也知道事情严重,对徐清道:
“你是非去不可了?”
“非去不可”
亮亮肌肉好说话,不到一柱香时间,刘墨就写好了文书,盖了公印,就送到了徐清手上。徐清看了一下,没什么毛病,于是赞赏了一下刘墨的一笔好字,带着手下就出了河间,留下一地愤愤不平,却又毫无办法的河间官员。
“哼,看你回来之后,沧州是怎样的天翻地覆”刘墨望着徐清车队的背影,看不出他心中所想。
第142章 初入草原——到幽州()
幽州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蓟县,按照禹贡上面的记载: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春秋元命包也说:“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
具体来讲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便是幽州,这么一个交通南北又出于民族交界的中心,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东边是高丽、渤海,北方是突厥、羯人。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大业七年三征高丽,都以涿郡也就是幽州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
幽州还是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大业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修成运河,繁忙的时候,有“舳舻相次千余里”的景象,后世南水北调工程都得益于此。
幽州,不仅地理位置十分扼要,地区经济地位也十分突出,据房山云居寺石经记载,安史之乱之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生铁行、磨行、丝帛行等,五花八门,可以说,当时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大梁,幽州要扛去一般。宋代一直干不过北方少数民族,其一大症结,就是因为幽云十六州被人出卖了。
有了徐清的镇路,一行人没收到半点阻挠和剥削,不仅如此,别的地方官吏,关隘守将还要主动出钱送礼给徐清,望他“提携”。
远处的黝黑的土地果露着,秸秆堆一个两个,路边一颗颗老树散落,有小孩和花狗一起追逐,徐清的车队在这条官道上走过,发出吱呀吱呀的车轮声。
“诗梅,瞧,那里就是幽州!”徐清站在小山坡上,马鞭一指,豪气冲天。
“才十一天就到了呢,真快啊”黄诗梅穿了一身女铠,也是英姿飒爽。
“快?还要一天才到蕲县。”徐清微笑道,享受过一小时几百公里的他,不知道该怎么理解黄诗梅说的快。
黄诗梅点点头,与徐清并骑而走。
“驻守蕲县的,似乎是卫国公、李靖大将军,徐大哥知道吗?”黄诗梅提醒到。
“李靖啊,这个人我认得,熟人”徐清微微一想,他与李靖有过一面之缘。
黄诗梅此时十分佩服徐清,认得那么多大人物,而且不是那种在新闻上认得出来的那种:“徐大哥,你认得他?他可是好厉害的人物呢”
徐清只是摇摇头,笑而不语,轻轻一夹马腹,马匹立即小跑起来,黄诗梅也就跟上了。再有两天,徐清一行也就到了蕲县。
幽州治所虽在蕲县,军营却还要向北走不少路。徐清把文书,鱼符给了留守官员一看,问了详细地址,又走了一天,才到交付盐的地方,也就是李靖镇守的军营。
首先刘赞出来接见,一见押运官是徐清,先是一惊,再是一喜,后是一忧,问徐清道:
“难道是刘墨那货挤兑你来的?”
徐清就把前前后后、想明白的想不明白的事情,都给说了一遍。刘赞听了,心中了然,冷冷地道:
“那刘墨,是个贪名之人,你抢了他的风头,自然是要怼你的了。”
不过得罪了也就得罪了,还真没人当回事。刘赞继续请徐清道:“先去见一下李靖将军吧,你以前见过的。对了,这一次,你要小心应付”
“为何?”徐清问道,刘赞却不言语了,只深深地看了一眼徐清。
中帐,两边文吏武将站立,李靖面沉如水端坐在上首。如果问李靖面色为何如此不好,那有人就要说了,十天之内,已经杀了三批押运官了!今天这一批,不知运气如何了
为何杀押运官?所运的物资,数量有缺,日期太晚,成色太次,都杀押运官的死亡率,竟要比前线士兵还要高。因为运物资的开始,就要被扣去一成到三成,还要掺沙子,和泥巴。层层削掉一点,运到前线,就只剩下该要的物资三成不到了。
唐初还好,政治清明,不过即便是这样,也经不住一路上的损耗,押运官自己又没钱补上这一层差额,故而少的少,次的次,碰上李靖这等治军极严的将领,就难逃一死了。
徐清不解刘赞话里的意思,想着自己后台比较硬,忐忑的进了中帐,先是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大声道:
“下官沧州刺史徐清,奉命押解万斤食盐来此,现交付军令。”
在场之人一阵骚乱,刺史亲自押解?那可不得了看这人年轻如此,莫非是被人当猴耍了?不知物资怎样,会不会也一刀砍了。
李靖眉头一皱,也想到了这个,加上徐清他认得,不由得问到:“你一介刺史,应该镇守州县,何以来当这押送官?”
“军资事关重大,我恐沿途有乱贼污吏,故而亲自带兵押送。”徐清说过的时候,声音是颤抖的。
众人一听,点头称赞这小子心赤,不像官场中人。李靖却不动,问道:“也就是说,你这一批盐保质保量了?”
“保质保量”徐清回答得斩钉截铁。
“主簿,看一下这一次要交付多少盐?”李靖偏头一边说道。
“五千斤,黄盐以上!”主簿沉吟一下道。
“徐清,你听清楚了?”李靖再一次看向徐清。
“这”徐清懵逼了,不是说一万斤吗,怎么只剩下五千斤了?难怪刘墨那小子不愿意让我来押送
李靖见此,心里一沉,可徐清毕竟在朝中有些影响力,他也有些投鼠忌器。治军严肃,不代表就不懂人情世故。李靖温声道:“怎么?不足还是太次?”
徐清摇摇头:“都不是下官,下官带来了一万斤盐,都是白盐!”
在场之人听了,无不大睁其眼,这可不得了,保质保量的要求砍了那么多脑袋,你却超量高质完成,不怕风大折了舌头。是撒谎掩盖,还是却有其实,李靖更是惊道:“你,你可知军中无戏言?”
“断无戏言!”
十息时间,徐清领着李靖一帐人匆匆赶往车队停下的地方。这些物资没有李靖的验收,谁也不能私自送进去。
“来,打开一袋看看”李靖隔三丈远,就朝送盐的民夫喊到。那些民夫看看徐清,徐清点点头,他们才去拉了一包出来。用小刀一划,哗啦啦的白盐顺势流到了地上,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李靖却一皱眉头发了怒,急道:“败家玩意儿,就不知道拿手接着啊!”
“白盐啊,不是黄盐啊,这可是大户人家都要精打细算吃的白盐啊!”李靖激动不已,用手指蘸一蘸,直接送到嘴里,品了一品,道:“好盐!”
众人也跟上去尝了尝,各自称赞了一番。李靖拍拍手,将地上的盐拈起来,这才站起来,对徐清说道:“你小子做了件大好事啊!”
“好好好,以后我们的物资都让徐刺史运吧?哈哈哈”
“过誉了,不过是些许盐罢了”徐清连忙摇头。
“只不过是盐?你还真是说得轻易”李靖眼中放出一阵光芒:“有了这等好盐,可以让将士们吃好些还只是小事”李靖话说一半,却止住了声。
又是话说一半,刘赞刚才就话说一半,李靖又是,怎么这群武将一个个的都学了文人那一套弯弯绕?
“咦?你这群民夫哪里找来的,不简单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