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900-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这座兵工厂杨潮极为照顾,迪塞尔发动机的气缸,至今主要都是兵工厂生产的,这位兵工厂保存下来一只庞大的生产火炮的技术力量。

    另外还有z药工厂,也建在莱芜,这是跟杜邦合作的,不但有这座z药工厂,还有另外三座氮肥工厂,这三座氮肥厂全都采用了哈珀的合成氨技术,不受限于硝石供应,产量十分可观,供应了整个山东和东北的花费外,还能向河南小规模出口,目前第五、第六座氮肥厂已经在建设尾声了,今年7月和9月分别完工投产,届时可以供应整个中国北方地区。

    战时这些氮肥厂立刻可以转化为火药厂,可以满足500万人战斗所需的z药。

    其实有能力生产氮肥的化工厂可不止杜邦一家,拜耳同样有这个能力,但是一来拜耳在青岛,二来拜耳对氮肥的利润有些不感冒,他利用中国方便获得的y片资源,偷偷生产海螺英出口到美国,利润只能用恐怖形容,在德国人的保护下,杨潮还干涉不了他们,只能然其自然了,祸害美国人就祸害美国人吧,但是杨潮严密监控他们向中国其他地方贩售。

    直观的高密度查看了一圈山东的重工业,杨潮很清楚以目前的重工业已经完全有能力支持500人规模的军队长期作战了,显然这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国家的实力了,但是杨潮心里很清楚,这是畸形发展带来的。

    山东的工业化十分不平衡,十分不健康,可以说一直都是在用投资拉动的。

    仅仅去年就拉动了300亿马克的投资。华人重工业投入了20亿两白银,轻工业中则投入了80亿两白银,依然严重失衡,今年就已经有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出现。但是杨潮依然往德国运去了一千五百吨黄金的矿石,换取德国100亿马克的贷款,继续撬动投资。

    但是杨潮很清楚,这些投资其实无法拉动多少投资了,今年的形式让德国人也不敢过于投资于中国。疯狂的军备竞赛让列强压力沉重,今年这100亿几乎就只能吸引到100亿的投资,杠杆作用完全消失,因为德国需要保留德国的工业为德国的军事服务。

    这第三轮投资过后,山东总共的重工业规模将达到450多亿马克,主要为美国和德国投资,华人投资不过20亿两,折合60亿马克左右微不足道。

    当这些工厂全部投产之后,年产值可达到300亿马克以上,折合美元70多亿。但是美国有250亿美元产值,德国也有105亿,跟这两个工业强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是中国经济却完全无法承载,因为其中八成都是重工业,高达60亿美元,中国市场最多容纳10亿美元,50亿美元是过剩产能,要知道日本人的工业产值还不到7亿,杨潮富余产能是日本的7倍。

    其中至少40亿在明年年底投产。如果给他们找不到市场,经济危机已经不能形容了,只能是崩溃。

    但是如果一战如期爆发,那么这些工业就被激活了。通过一战四年提供的巨大市场的调整,战后也就调整过来了,到时候中国工业将是一个超过日本十倍的巨大工业国家,打日本杨潮都提不起兴趣了。

    所以这是一场赌局,很大的赌局,赢了就全赢。输了就全输,杨潮还是很紧张的。

    反正都是赌,所以明明已经看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杨潮依然继续鼓励投资建设。

    就在这种忐忑中,100亿德国投资在前半年继续落户中国,而不断地有两年前、三年前,也就是第二波最后一批企业投产,但是投产一家,市场竞争就激烈一分,每投产的一家都是富余产业,而第三波300加100亿马克的工厂还没有开工呢,等那些工厂开工了,如果没有开战,杨潮也就完蛋了。

    正是受这种紧张趋势,而不是未雨绸缪,杨潮才频繁密集的视察山东工业,不是因为他希望这些企业准备好给战争供应物资,而是他实在是挺不住,安心不下来。

    1914年,前半年就在这种焦虑中度过了,山东工业的过剩问题越发严重,从机器生产、机床、机车到炼钢,几乎所有重工业都出现了过剩情况,至少过剩了三成产能,而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投产或者试产,这个市场眼看就要发生生产过剩危机了。

    就在这时候,杨潮终于听到了那声救命的枪声: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民主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不过战争并没有立刻爆发,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死,甚至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英国人关心的是,爱尔兰爆发的危机。

    法国人关心他们的财政部长的权色交易和政治暗杀问题。

    美国人正在对福特汽车公司发明的流水线组装方法感兴趣,福特开放了他们的工厂,供同行和游客参观,连山东工业界都颇有兴趣,一直苦于安装速度的齐柏林,一听福特十分钟就能组装一辆汽车,立刻就想派人去参观学习,杨潮知道后,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团队跟飞艇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去参观。

    世界的漠视是因为老百姓们对国际地理知识的陌生,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塞尔维亚在哪里,不认识斐迪南大公这个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陌生的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被另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刺杀,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而且媒体都没有太过关注,因为这年头暗杀事件太多了,十几年间有6个国家总统,7个国家总理死于暗杀之下,比如爆发在北京的暗杀风潮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被杀事件。(。)

第二百三十五节 女部长() 
但是杨潮却彻底的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

    以前杨潮在全世界活动频繁,跟美德自然是来往最为频繁,但是跟英法也有很多交往,比如允许法国主持修建成昆铁路,允许英国修建滇缅铁路,甚至都跟荷兰合作,修建了烟台和东营港口,允许比利时人修建京汉铁路复线,可是一直跟奥匈帝国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来往,似乎把这个国家给忘记了一眼。

    正是因为担心影响到这个国家,如果斐迪南大公因为中国的某件事情耽误,不去波斯尼亚检阅军队怎么办,所以杨潮这些年跟奥匈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跟奥匈帝国的高层人物,更是没有任何接触。

    果然历史还是按照惯性那么发展下去了,这让杨潮长出了一口气,至于世界媒体仅仅很简单的报道了这场刺杀,如此低调,杨潮反倒不太在意,因为他知道斐迪南大公这个人,本来就很不受人待见。

    斐迪南大公并不是现任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亲儿子,只是约瑟夫二世的侄子。

    约瑟夫二世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两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做鲁道夫,鲁道夫才是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可是鲁道夫看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的男爵夫人,两人爱的死去活来,但是约瑟夫极力反对这种有辱皇室身份的婚外情,最后鲁道夫忧郁成了神经病,自杀了。

    鲁道夫自杀后,他母亲茜茜公主难以接受悲痛,然后离开维也纳到世界各地游历,但是旅行中在1898年9月10日,在日内瓦被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用一把磨尖的锉刀刺杀身亡。

    花甲之年的约瑟夫二世丧子丧妻,那种巨大的打击可想而知,他当时表示,只有对国家的责任,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由于约瑟夫二世这家伙。年轻时候沾染了梅毒,因此跟茜茜公主生了一个儿子后,就不能再生育,所以他的皇位继承权也就落到了侄子斐迪南大公头上。

    但是这个斐迪南大公。也是一个不安分的家伙,跟他堂兄一样,他对待婚姻问题上,也让传统的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约瑟夫二世难以接受,他堂哥鲁道夫好歹看上的是一个男爵夫人。斐迪南大公直接看上了一个侍女,为了娶这个侍女跟皇帝叔叔约瑟夫二世僵持不下,最后以放弃他子女的继承权,换取了约瑟夫的让步。

    但是约瑟夫二世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对这个侄子极为不满,同样认为侄子是皇室的耻辱,另外对于侄子一直希望改组奥匈帝国,将奥地利和匈牙利二元帝国,变成奥地利加匈牙利加斯拉夫三元帝国,希望给与国内的斯拉夫人(塞尔维亚民族就是斯拉夫人)一些权力。从而缓解民族矛盾,侄子的这个政治主张也得不到约瑟夫二世的认同。

    这样一个侄子的死,约瑟夫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是让一切都恢复秩序。他认为侄子大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传统和秩序。

    而且约瑟夫拒绝被杀的斐迪南大公夫妇埋葬在皇室墓地,斐迪南大公夫妇葬礼他都没有参加,葬礼上也没有欧洲任何一国的王室和政要参加,因为约瑟夫皇帝根本就没有向别的国家发出邀请。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报道说,奥匈帝国的皇储,哈布斯堡的继承人。就像一只狗一样被埋葬了。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奥匈帝国境内,一些民族主义者哄闹了一阵,很快也就平静了。奥匈帝国甚至都没有进行战争宣传。

    来采访杨潮的法国女记者伊莲娜也只是从杨潮这里得到了对暗杀者的抗议之后,两人就抗议到了床上。

    杨潮心情高兴之下,又跟这个几乎一直留在中国,专职负责采访自己的女记者畅聊了一番,两个人早就有点意思,就直接滚了床单。

    杨潮在雷奥妮之外。又睡了一个西方女记者。

    但是出身时尚都市巴黎的伊莲娜,跟巴伐利亚乡下小妞雷奥妮的区别太大了,当然,她肯定不是处了,不过放的更开,玩的更疯狂,让杨潮从上到下,把她全身玩了一遍,包括她艳红的嘴。

    而且伊莲娜也没有雷奥妮那么敬业,杨潮记得上次她跟自己环球的时候,还是法国公报的记者,这次就变成了费加罗报的记者。

    听说是因为上次环球后,她拍了很多照片,回国搬了一个叫做‘离地一万米’的展览,在巴黎还获得不小的名声,但是她不是一个有常兴的女人,不久就不干记者了,专职做了一阵子摄影师,去非洲拍摄了很多照片,等钱花光了,她又想到当记者了,这就进入费加罗报跑来中国采访杨潮了。

    两人滚过床单之后,这女人就大大咧咧的住到了杨潮大石房中央的卧室,每天出入东四省最核心的地方,跟杨潮亲密无间毫无避讳,而且毫不顾忌的拿着杨潮的银子在烟台买了许多手工艺品,比如草编花篮之类的,还动不动跑上海去买一些奢侈品,香水、丝裙等等。

    瞬间一个星期就过去了,斐迪南大公的死真的如同一条狗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奥匈帝国一片平静。

    杨潮刚刚跟伊莲娜走出房门,环形走道中张念带着一个人就走了过来。

    伊莲娜很热情的给张念两人提裙行礼,张念羞赧的躬身,另一个人倒是十分热情。

    “伊莲娜,您更漂亮了!”

    “谢谢,您也更漂亮了。”

    稍微寒暄,伊莲娜就穿着一身白色的丝裙,红色的高跟鞋,带着一顶礼帽,手上带着白色丝质手套,还拿着一只阳伞,就走了出去。

    杨潮一袭青衫,杨潮喜欢这种青色长衫,感觉很有民国气息,显得朴素、淡雅,很有一种学者气质,在杨潮的带动下,这种青色长衫,都快成了富强党的制服了。

    “米青。发生什么事了?”

    来人叫做米青,是接替王求的宣传部长,但是这个人比较奇怪。

    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不奇怪。奇怪的是她是一个留德学生,奇怪的是她是学数学和心理学的,奇怪的是她对政治十分热情,奇怪的是她至今没有丝毫结婚的意思。

    米青是广东人,但是跟一般的广东女子不太一样。她皮肤更为白皙,更像是一个江南女子,因为她祖辈就是江南人,到广东做生意发家后,在当地置地安家,已经三代了。

    “理事长。没什么大事,就是汇报一下最近的舆论情况。”

    理事长这个充满日式的名词,就是这年头对党派最高领导人的称呼,后世中国人采用俄式的主席、书记等名称。

    两人一边说,一边走到一个空会议室中。

    米青作为宣传部长。可比王求积极多了,作为一个女人,能够折服一群心高气傲的留洋海归,本身就不容易,而她做出来的成绩,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富强报在她手里,现在已经是一分发行量排在中国前三的大报了,在全国各地都有分社,甚至还有不小的盈利。不需要杨潮往里面砸钱。

    杨潮这才问道:“最近有什么舆论?”

    杨潮一点都不好奇,米青前来汇报工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没到节假日她都会来。显然她很懂得如何处理好跟上级的关系,那就是让上级知道她工作积极,而且有成绩。

    米青道:“舆论很正常,社会各界对我党的理念都较为认同。”

    杨潮又道:“国外的舆论呢?”

    米青道:“国外舆论也以赞扬为主,但是有些报纸也提出了一些批评,认为中国工业肯定崩溃。”

    杨潮笑道:“好吧。只是崩溃吗,我听说还有骂我们的。”

    米青叹道:“也谈不上骂,只是嘲笑而已。”

    杨潮道:“好吧,是嘲笑。那么说完了?”

    米青摇头:“有一篇文章,是写您的,我觉得有点意思,所以拿给您看看。”

    说着,米青蹲下身子,用纤细的手打开带过来的公文包,从中拿出一份封皮很普通的杂质。

    “经济学人?”

    杨潮看清楚了,米青翻到她想让杨潮看的内容。

    “凯恩斯?”

    竟然是凯恩斯写的一片专业评论。

    这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凯恩斯主义的那个凯恩斯。

    凯恩斯生于英国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此时他22岁)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

    但看此人的背景知道了,上学时候是绝对的优等生,放在中国至少落一个神童的名号,22岁就剑桥文学硕士,精通数学,经济学。至于去印度做公职,这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僚。

    凯恩斯在印度任职期间,对印度的经济状况十分了解,写过一本《印度通货与金融》,良好的教育背景、学历,还有学术研究,以及公职经历,让凯恩斯已经小有名气了。

    不过凯恩斯在后世是国家干预政策的鼻祖,现在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由经济倡导者,只能说人是有立场的,一战之前英国强盛,他就倡导自由贸易,一战之后英国工业衰退,他就倡导贸易保护。

    杨潮仔细看完凯恩斯的这片文章,凯恩斯在文章中用数学方式论证,中国山东经济行将崩溃!

    看完之后,杨潮平静的询问米青。

    杨潮知道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宣传部长让他看这篇文章,不是没有目的的,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别说凯恩斯这种专家看出来了,就是富强党内一些有经济和管理背景的成员也早就看到了,认为山东的投资太过了,肯定要出问题。

    已经有很多人劝阻过杨潮了,但是杨潮依然我行我素,告诉他们,发展工业哪里还需要考虑那么多,杨潮的回答被很多人认为是鲁莽,甚至有人失望退dg的。

    此时米青显然是想用这片洋人的文章来说服杨潮。

    “你觉得如何?”

    杨潮反问道。

    米青叹道:“我以为凯恩斯说也有点道理,只是有些危言耸听了,崩溃应该不至于。”

    米青是一个很聪明的姑娘,她从杨潮口气中听出来,似乎杨潮并没有认同凯恩斯,那么她就没有必要拧着杨潮的意思了。

    杨潮笑道:“其实,他说得对!”

    米青一愣,她彻底不懂了,原来这些道理,杨潮都很清楚。(。)

第二百三十六节 工业动员() 
“是啊,肯定崩溃啊。如果是过剩10%到30%还能够调整,过剩70%以上,就要经济危机了。现在我们过剩是3000%到5000%怎么调整?只能崩溃了!”

    杨潮推动了三波产业狂潮,第一波过后只是打一个基础,第二波后就达到了日本水平,而第三波后则要超过法国,直接达到英德的水平,短短不到十年间,就是粗暴的砸钱建工厂,请技术人员,如果是苏联模式还差不多,在市场模式下只有崩溃,因为平稳的市场经济短期内是根本无法调整过来适应这么大规模的工业膨胀的。

    “那您还坚持?”

    米青不解道。杨潮第一波工业建设,让富强党那些工科男十分欣慰的,第二波后他们则相当激动,可是杨潮推动第三波更疯狂的近百亿美元的投资后,最疯狂的人都开始反对了。

    “你记住一点,所谓的生产,本质上是把人力组织起来,开发、加工资源而已。至于是用钱来驱动人力,还是用权力来驱动人力是没有区别的。詹天佑雇长工修铁路,跟津浦铁路用劳役来修,结果有区别吗?”

    杨潮解释道。

    米青还是不解:“可是这跟铁路到底是不同的。你可以用劳役修铁路,可是你不能不给工厂的工人发工资。就算抓人塞进工厂,白白造一些卖不出去的东西,又有什么用?”

    杨潮笑道:“所以我们就要采取一些特别的办法了。说了你也不懂,等我做完了你就知道了,出去把李思第给我叫过来。”

    杨潮下了逐客令,米青偷偷撇撇嘴,顺手把杂质拿走了。

    李思第已经从上海回来了,是杨潮专门喊他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

    “所有今年新投产,但是销路没有打开,还有正在计划投产的工厂,都必须动员起来。你找李富安。每一家工厂都要出管理人员作为联络员,所有工厂全部转产。”

    等新建的企业都投产了,经济肯定崩溃,所以杨潮不打算让那些富余的工厂顺利投产。直接让他们进行转产,开始调整机器设备,没有两三个月是不可能的,两三个月后,欧战就该打的热火朝天了。

    “是所有新工厂?”

    李思第有些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要知道从去年到今年新建的工厂数量多达5000多家。那可是1百亿美元的投资,分成5000家每家平均投资额也打到了200万美元,绝对的大工厂,动员5000多家这样的工厂,有必要吗?

    “没错,动员所有没有订单的工厂,利用他们的生产能力,我们要全力以赴跟日本人打这场仗!”

    杨潮十分严肃的说道。

    日本,只能是日本,此时说自己是在为给欧洲提供产品。别人会以为自己是神棍的。

    反正目前跟日本人在对峙,一直没有动手,已经让全世界都感到奇怪了,所有人都毫不怀疑,中日之间随时会爆发战争。

    “可是目前我们的军需并没有供应问题啊。”

    以目前常规的生产力,就足以保证东北那一百万军队的物资补给了,如果是现在这种规模确实不需要动员工业力量,更不用说几乎全面动员了。

    “我们目前才有一百万军队,而日本人已经动员了300万人。日本人的军事素质,又比我们高。所以一旦开战,我们势必要吃亏。单兵素质不行,那就只能从兵力上加强了,所以我打算继续招兵。我认为要完全压制住日本。至少也得500万兵力才行!”

    杨潮的话直接让李思第傻眼了。

    500万大军,这是什么概念,好像现代世界还没有出现过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啊,中国有能力组建那么大规模的军队吗啊?

    “大人打算在哪里招兵?东北军是招不起了。”

    李思第小声到。

    杨潮点头:“东北人口增加并不多,现在勉强也就2000万人。但是中国人力充足,别的省有的是闲散劳力。比如四川、湖广、两江、两广。这些省加起来,闲散劳力没有1000万也有800万了。招募400万不是问题!”

    李思第道:“那钱呢?”

    李思第在上海管了一阵子银行了,钱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杨潮笑道:“钱的问题好说,不是发了100亿银行券了吗。在发100亿,我想100亿应该足够了。”

    李思第忙道:“上次发的100亿是有20亿两银子做保证的,如果多发100亿怕引起挤兑啊。”

    杨潮笑道:“放心,20亿两而已,我还是拿得出手的。”

    李思第咽了口唾沫,他管理杨子银行期间,可是太知道杨潮的家底了,早就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怎么杨潮还有20亿两?

    “所以去印吧。三个月后我的银子就能到账!”

    杨潮上次买飞艇赚了6亿美元,从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换取了10亿两银子,加上自己的储备都用来发纸币了,虽然看起来杠杆率只有7倍,可是陈光甫那批商业银行和钱庄,发现了杠杆的秘密后,他们的商业杠杆纷纷增高,陈光甫的储蓄银行更是超过了40倍,这让这笔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