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跟这些人礼节性的寒暄着,或赞成,或婉拒他们的提议,心里则颇为感慨。
都到这时候了,这些人竟然还如此乐观。
尤其是德国人,他们恐怕不知道,他们很快就要陷入深渊之中了。
这些人十分乐观,在他们眼中,全世界充满了机会,就等着他们去发掘,去取得。
英国战后很快就恢复了金本位,坚挺的英镑让英国经济死气沉沉,虽然维护了他们的国际地位,却让英国的工业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死要面子硬撑英镑含金量的代价是,英国本土经济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会议到现在6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而美国增长了80%以上,中国更疯增长了120%。英国的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也比不上中美两国。
唯一保住优势的是英国的贸易,大英帝国的贸易额依然是世界第一,战后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下降了,从战前的13%下降到了10%,因为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大幅下降,从26%下降到22%,同时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逆差常常达到4亿英镑。
幸好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外资产,他们每年汇回国内的利润达到了5亿英镑,这才能够冲抵收支差额,维护住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但同时也证明英国经济真的成了资本食利经济。
法国经济虽然跟中美的大繁荣还没法比,但是相比英国,法国的经济表现就太好了,法国得到了德国80多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用来恢复了破坏的城市和基础设施,还得到了德国的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
战后通过******会议,法国恢复了金本位,稳定了法郎汇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法国工业和农业这几年迅速发展。跟去工业化的英国相比,法国重工业发展尤为抢眼,生铁产量从130多万吨增长1000多万吨,钢产量从129万吨增长到900多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不到4万辆增长到20多万辆。
跟英国坚持英镑地位不同,法国贬值了法郎,低估的法朗让法国出口猛增,出口额超过进口额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270亿法郎增至1000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法国已经拥有了仅次于美国的黄金储备。
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5%提高到了8%,彻底甩开了一系列追赶者,确立了他们世界前四的工业强国地位,要知道欧战期间,他们的电力一度甚至落后于日本,现在日本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已经远远被法国甩在后面。
德国经济虽然被巨额外债拖累,直到道威斯计划发挥效应才恢复过来,但恢复过来的德国经济立刻显现了强劲的增长。最大的推动力是,道威斯计划之后,源源不断涌入德国的国际资本全都是英美资本,各自占据了大概半数。
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而支付的赔款才210亿金马克,得到了这些资本后,一个最重大的影响是,德国工业设备进行了普遍更新,得到了战后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应用了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立刻就让德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但是得到外国资本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德国垄断工业集团,如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这些工业巨头,几乎控制了国家经济。
不过这些德国人不在乎,他们更乐于谈论他们再次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谈论他们加入了国联,而且成为跟法国、英国等强国一样的行政院常任理事国,无论是事实上,还是名义上,德国都觉得自己已经恢复了国际强国的地位,因此阿道夫的支持率飞速下降,因为他的旗号总是重振德国额国际地位,让德国再次成为世界强国,而德国人觉得自己已经是世界强国了,也就不太愿意搭理阿道夫,更愿意抓紧时间过小日子了。
只是德国人的小日子过的并不算幸福,因为他们还是很穷,其实无论他们的经济多好,只要他们一日没有还清赔款,就一日不可能得到幸福,现在的繁荣更像是一刻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
第五百四十五节 黑色圣诞节()
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恢复了,为什么人民生活仍然艰难呢。
因为他们的经济中的资金是通过借贷进入的,借来的钱是要还的,还要不断支付利润,最重要的是他们依然要制服巨额赔款,如果仅仅是借钱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不过是给银行分享一部分利润而已,可是巨额赔款,加上债务利息,基本上就榨干了德国的工业利润,他们的积累从哪里来?
没有积累的工业,就会再次陷入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境地。
德国现在的做法是不断的借钱,借更多的钱还旧债和支付借款,同时更新设备。
但万一借不来钱,就等于直接资金链断裂,还不了赔款,还不了债务,更新不了设备,经济直接崩溃。
但经过战后长期的痛苦的德国人,心理预期很低,非常容易满足,没有存款不怕,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工作不是,能好好生活,他们也就满足了。
不过美国人没有那么容易满足,他们享受了太长久的富足,甚至从他们建国开始,就成了西方国家向往的梦想之地,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这个富足的国家的人民,他们的心理预期可是非常的高的,如果要拿出一个底线的话,那就是人人家中都有一辆车,锅里有一只鸡,他们才能够满足。
在这种美好愿望的推动下,美国人疯狂的寻找着发财的机会,资本家玩命的开办工厂,银行家疯狂的发放贷款,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机会,老老实实打工又无法满足他们对财富的渴望,一部分人开始冒险进入股市投机。想要挣更多的钱。
尽管报纸上不是有冷静的人批评这种行为,许多经济学家都在提醒百姓投资有风险,可是他们的话不但被当成了耳旁风,还招来了一通冷嘲热讽。
很多人对这些冷静的经济学家批评说,人人都有致富的权力,穷人也有权力获得财富。
这么说的人呢。有的是出于朴素的道德感,他们认为穷人就是应该致富,有的则是股票经销商,他们恨不得菜市场的大妈们也成为他们的客户呢,而他们还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大妈们真的剩下菜钱投入了股市之中,然后一边看着高涨的股价,一边乐呵呵的算着自己赚了多少钱。
这是一种普遍乐观的态度,造成了全民炒股的风潮。“谁不入股市,谁就是傻子,注定一辈子发不了财”,这样的论调大有市场。
连高盛这样的犹太投资银行巨头,都忍不住在8月份冲入了这个市场。
29年之前的高盛,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犹太投行,跟许多热衷于投机的犹太家族银行不同,高盛一般只投资于风险较小的工业界。身上带有浓厚的工业投资银行的标签。
可是高涨的股价,连银行界都开始盛行一句话“永远不要看空美国股市”的情况下。高盛还是按捺不住也一头扎进了华尔街这趟浑水之中。
在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的推动下,高盛引入了股票业务,成立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膨涨到100多美元,接着涨到了200多美元。
连高盛这样的专业投行都不能免俗,你怎么能让渴望着发财的老百姓束手束脚呢,所以每个人都红着眼想要杀进股市。压上自己所有的财产,退休金,甚至抵押房子,借贷,总之晚一步就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损失。
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对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产生一种诡异的感觉,其实抛开一切假象,这其实不就是一个行业而已,跟钢铁行业,房地产行业,在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
美国人现在疯狂的将钱投入这个金融行业,就跟将钱大把的投向钢铁业,投向房地产,投向互联网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作用是使这个行业催生出一个巨大的泡沫。
美国就是这种情况,28年以后,大量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其中包括高盛还有雷曼这样的巨头,泡沫不可遏制的出现了,与此同时,其他领域虽然也在扩张,但远没有金融业扩张的这么厉害,大家都在想着钱生钱,没人有兴趣投资于实业。
银行系统则助长和扩大了股市热潮,他们就像他们的后世子孙一样,擅长于搞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比如缴纳1美元的抵押金,就可以去买10美元的股票,另外那9美元显然都是股票经纪人从银行借来的。
造成的恶果是,不但没人愿意投资于实业,实业界的资金都更愿意投入股市了,因为在保证金制度下,投资者已经不太考虑借款利息了,只考虑能不能借到钱,能借到多少钱,在20%的股票信用借贷高息刺激下,洛克菲勒旗下的石油公司也更热衷于将巨额利润投入股票市场之中,而不是想着改良炼油技术。伯利恒钢铁公司将上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股市之中,连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都投入了6000万美元。
疯狂的股市中,每天的交易量都达到500万股,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繁荣的股市,甚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涌入,当然也包括美国破落的乡村。
非常讽刺的是,在美国战后大繁荣的情况下,他们的农业却在经历长久的萧条。
欧战之中,美国农业是大大的膨胀了一圈,可是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就对他们关上了市场的大门,法国、德国的士兵回到农村,恢复了他们自己的农业,连英国人都降低了进口美国粮食,第一他们的农业在恢复,第二加拿大的农业也像美国一样发展了起来。同时中东欧新du立的国家。也开始争夺美国的欧洲市场,让美国农业在大繁荣之中也始终在承受着萧条,大部分小农场都在负债经营。
华尔街的巨头们,根本就无心关心农业发展,在他们看来,农业已经是美国的夕阳产业了。他们更乐意将资金投向钢铁、汽车等飞速发展的工业领域。美国庞大的农村,只有靠一些小镇上的乡村银行提供贷款维持,跟美国的城市几乎处在不同的时空。
汤姆就是这样一个小农场主,他的小农场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却一跌再跌,难以维持生计,而他却有三个孩子要养活,思虑再三,他终于下定决心。将农场抵押给了银行,然后进入城市寻找机会。
他来到了纽约,他发现这里讨生活真的容易了很多,你不需要有什么特殊技能,轻松就能找到一分工作,汤姆找到了一分听差的工作,给一个有钱的好人做跟班,日薪5美元。其中1美元用来支付房租,1美元购买食物。每天还能剩下3美元的结余。
但是汤姆不愿意就这么活着,他也想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汤姆会开车,在乡下他开过拖拉机,这时代的汽车跟拖拉机没多大区别。
他的老板是一个富裕的美国中层,给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让他去买股票。
他的老板真的是一个好人,汤姆将省下的钱都投进了股市里,短短一年时间,他的股票就翻了一倍,他竟然拥有了1000美元的资产。要知道他那100英亩的小农场,也才抵押了不过300美元。
觉得自己有了钱的汤姆,没有随便将股票变现,而是继续持有,他打算圣诞节的时候,卖一部分股票,然后买一辆车给自己,还要给妻子买一件漂亮的礼服,孩子的礼物也不能少,这需要一大笔钱,但是纽约聪明的银行家们帮汤姆解决了这个麻烦,因为他可以只支付很少一部分首付,就能先得到这些美好的商品,然后慢慢偿还那些债款,汤姆对自己偿还能力很有信心,因为高涨的股市会持续带给他财富的。
大概是抱着汤姆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所以蒙哥马利·沃德百货公司这段时间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从4月开始,就一直在下降,但是公司经理并不是很着急,因为市场依然很看好他们,沃德百货公司的股价已经升到了200美元,要知道一年多以前,他们的股价才不过120美元而已。
百货公司确信,等圣诞节到来的时候,那些吝啬鬼们一定会疯狂的涌入百货公司,将他们的货物一扫而空,就像去年圣诞节时那样。所以他们不但不担心卖不出去货物,而且囤积了一大批商品,打算大赚一笔。
繁荣中的人们都在等待圣诞节的到来。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虚高的股价,是因为大量资本进入股市,将其推高而已,反应的并不是公司实际的价值。但持续涌入股市的资金,始终会有一个极限,当这个资本链条断裂的时候,就是一切都破灭的时候。
没人知道,汤姆更不知道,他终于等到了圣诞节,但汤姆还是没有舍得将他的股票变卖套现,因为他舍不得那些正在疯长的财富,他最后决定抵押了一部分股票,从银行中借到了100美元,这点钱显然不够他买汽车,但是足够给妻子买一件漂亮的裙子,给上中学的大儿子买一只漂亮的钢笔,给二儿子买一辆自行车,给小女儿买一只泰迪熊了。
汤姆一大早就到了百货公司,因为他担心购物的人太多,可没想到,他运气很好,今天这里的生意依然清淡,想象中来疯狂购物的人群没出现,即便来购物的顾客,也大都跟汤姆一样,削减了购买计划。
这对汤姆来说没有什么,甚至还感到幸运,很快就买到了自己想要买的货物。
可是这对百货公司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沃德百货公司不但没有达到去年圣诞节的销售额,甚至压了一大半的货物。嗅觉灵敏的银行,立刻就嗅出百货公司出问题了,于是很快就上门来催讨债款。
同时股市上收到了消息,大家纷纷开始抛售百货公司的货物,沃德百货公司在圣诞节这一天,就跌破了180美元,这对他们真的是一个黑色圣诞节。
但是美国人还不知道,这不仅是百货业的黑色圣诞节,也是他们的黑色圣诞节,很快他们就发现,股价的跌势竟然没完没了。
大危机,爆发了!(。)
第五百四十六节 大危机()
美国股市上发生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但经济是一条长长的链条,传导需要时间,所以欧洲股市虽然也受到影响波动了一下,但很快就稳定了。
杨潮收到消息之后,心中叹了一口气,有些可惜,但也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该来的总算来了。
中国10月大选结束之后,杨潮就开始密切关注美国的动态,让他意外的是,10月底,美国股市竟然没有崩溃,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专业人士,29大危机那是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是逢考必考的题目。
他清晰的记得10月24日是股灾开始的时候,但那一天极为平静,之后竟然平静了两个月,一直到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才由冷清的百货业引发了美国的股市崩盘,让杨潮颇为意外。
对于为什么会推迟了两个月时间,杨潮思索了一下,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美国因为跟中国对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美国将一笔资金投入了军事之中,因此抽调了市场中的一些资金,让经济泡沫积累速度慢了一些;第二个则是美联储主席杰明·斯特朗没有像历史中那样,死于肺结核。
杰明·斯特朗在后世的经济学家口中,被称为是一个有可能让美国避免这场股市大灾难的人。
本杰明·斯特朗生于纽约一个新英格兰血统的家庭,18岁加入杰瑟普-帕顿银行,之后在华尔街平步青云,称为圈中颇有名气的业内人,与摩根等银行巨头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比如他妻子自杀之后。摩根银行的合伙人亨利·戴维森就收养了他的孩子。
本杰明个人能力很强,但婚姻却很失败,第一个妻子自杀,第二个妻子也跟他离婚,大概跟本杰明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工作有关。努力的工作,让他的职位越升越高。做过摩根家族控制的信孚银行主席。最后被摩根等人劝说,去做了刚刚成立的美联储第一任主席,否则他就会成为摩根银行的合伙人,成为美国银行界金字塔尖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专业的金融专家,本杰明很敏锐的察觉到了美国金融投机的危险,从1928年开始,他就果断采取行动,在1928年,他3次提高贴现率。将贴现率推高到5%的高位,希望能收紧资金,制止投机。
但是没人在乎美联储的高息,银行从美联储以5%的利率借钱,然后以12%的利率贷给配资炒股公司,配资炒股公司再以20%的利率贷给股民。
然后本杰明有通过其他政策,缩减货币供应,继续收紧资金。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美联储的政策没有影响到华尔街。反而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收紧资金之后,最先却资金的不是银行业的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华尔街,而是金融系统之外的其他行业,让实体经济显著地减速。
对于华尔街来说。他们依然自顾自的膨胀着。因为美联储缩减了资金投入,可是大通银行这样的巨头,却持续的向市场投入资金,这个银行是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实力雄厚。在这个时代甚至比刚刚诞生没有多少年的美联储更加强大。所以华尔街依然疯狂。
原本的历史上,29年初,本杰明死于肺结核后的手术。可是这个时代他想死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杨潮把链霉素卖的到处都是,肺结核已经是一种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了。本杰明没死,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疯狂的赌徒面前,谁也无法拯救美国,因为谁都无法消除人内心的贪yu。
但本杰明的政策还是有一些效果的,起码让华尔街的疯狂程度有所减弱,让投入其中的资金速度有所降低。
因此经济崩溃,迟滞了2个月。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而且还是熟悉的味道,崩溃依然疯狂。
金融市场能推动繁荣,能扩大繁荣的程度,但同时也能推动危机,能扩大危机的深度。
华尔街很快就一片哀鸿遍野,但巨头们并没有放弃,摩根和洛克菲勒经过商谈,决定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进行救市。
只是杯水车薪,纽约股票交易所一开盘就股价狂跌。因为很多股民配资炒股,股价下跌使被质押的股票贬值,就要不断向配资公司追加保证金,股民没有闲余资金,只有甩卖股票交保证金,引发恶性了循环:股票贬值―补充保证金―甩卖股票―股票贬值。
空头们像苍蝇闻到血腥一样出来砸盘,也使用保证金制度大量卖空,卖掉数以十倍他们手里并没有持有的股票,将股票价格打压的跳崖般下跌,到中午市值蒸发了95亿美元,摩根等人投入市场那2000万连个水花都没有泛起。
摩根、洛克菲勒是银行家,也是慈善家,但不是亡命徒,看到已经不可遏止股票的崩盘后,他们不在幻想救市,而是明智的逃离这个市场,以免自己被卷入其中。巨头的撤场,更是造成了崩溃的速度。
美国股市已经没救了,而传导效应终于到达了欧洲。
12月31日,圣诞节过后一个星期,星期二。
德国经济危机开始了。
德国经济危机不奇怪,不发生危机才奇怪。
深陷美国股市之中的美国银行业,开始从德国大量抽回资金自救。
本来就靠着英美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来维持经济发展的德国,他们的贷款—生产—还债,这个链条的第一环出了问题,接着生产就无法采购原料,继而就无法偿还债务,经济危机从德国又传导到了英国。但尚未传导到经济相对独立的法国。
连法国都没有传导到,就更不可能传导到中国了,欧洲此时受到影响,主要是美国资金持续撤出欧洲引起的通货紧缩。美国在德国有大量的投资和债务,抽走资金导致了德国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危机又影响到了偿还英国债务。
法国并没有大量国外债务,没有给德国贷款,因此受到的影响比较微弱。法国又始终是高关税保护下的独立市场,对外贸易主要是跟自己的殖民地之间进行,出口英美等国的,往往是一些时装、香水等奢侈品,奢侈品的市场往往不太受经济危机影响,因为富人总是能消费得起的。
中国的情况跟法国类似,中国市场跟美国的距离比欧洲更远,跟美国的联系几乎没有,因此根本不会受到纽约交易所股市崩盘太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经济不但没有看到危机的苗头,甚至依然在繁荣之中,毕竟中国跟美国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还有差距,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
米青政府甚至乐观的在积极准备上台后的施政措施,打定主意要推动最低日薪立法。
但她要上台还得等一个月以后,因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