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早就通知了洋人,要龚照清来接银子,龚照清如果黑吃黑了,这件事是瞒不住的,到时候他只会死无葬身之地,而且不止是他,他一家人都得死,杀害朝廷命官这种罪名,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商会会长担得起的。
于是龚照清反而成了最紧张的人,好在他的手下一个个跟他久了,都还算听话,没人动歪脑筋,船平安的到了烟台码头,洋人果然已经在等着了。
码头上的苦力都找好了,很快就将银子卸下来,送到了和记洋行。
看到这么多钱,饶是比龚照清见过更多钱的艾柯夫也有些惊悚,这么多现洋放在一起,实在是太震慑人心了。
汇丰银行的一个大班早就等着了,还有十来个华洋会计,紧锣密鼓的清点,最后又一次转到一艘等候在码头上的英国小火轮上,拉着就直奔上海。
杨潮可没傻的把这么多现大洋放在衙门里,还是放在英国人在上海的金库里最稳当,杨潮当然不会傻傻的直接把银子存放,而是兑换成英镑存起来,对汇丰银行来说,四百万两的生意虽然称不上太过震撼,但是也是一笔大生意了。
对杨潮来说,很清楚随着西方金本位的推广,银价是一年不如一年,因此存成金本位的英镑才能保值,否则今年够修码头,明年可能就不够了;对汇丰银行来说,四百万两银子的汇兑,也能挣到十万两上下,这还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双方是互相得利。
看着小火轮开出烟台,艾柯夫终于踏实了,四百万两银子,变成了一张薄薄的汇票,意味着烟台码头扩建没有疑问了。
他立刻就给荷兰人发报,让他们派人来赶紧施工,同时派人来洽谈一下后续的合作。
杨潮也有很多的事情做。
黑牛也回到了烟台,他在谷仓哪里待不住。
此时正焦急的等在从福山到烟台的官道上,背后就是烟台山。
一直从早上等到了中午,才看到一队马车晃晃悠悠而来。
黑牛已经等不及了,翻身上马,就冲了过去。
第一次黑牛骑马没有了紧张感,也没有那种踏住实地虚浮的感觉,反而有一种飞的感觉。
当黑牛到车队前的时候,车队停了下来,一辆马车的车帘子掀开,一个女人冲着黑牛笑。
黑牛也傻傻的笑。在他的笑容里,那女人在两个先下车的女子的搀扶下,也走了马车,露出已经开始显怀的肚子。
黑牛还是在傻傻的笑,直到女人走到他身边,趁着别人不注意,悄悄的把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摸了一下,然后就做贼一样,快步跑回马车上车了。
黑牛看了看自己的手,还是傻傻的笑了几声,然后喊一声‘驾’,原来又上了马。
马车在衙门停下,一行人都进了道台衙门,谷仓哪里虽然大,但是太冷了。
杨潮忘记让老九弄一些取暖设备了,只是老九的数据库中也没有合适的取暖设备,飞船上的设备倒是可以复制下来,只是太过惊世骇俗了。所以暂时他们还只能住在衙门里,至少等杨潮雇的村民给里面把炉子修好之后才会搬过去。
“黑牛,我要去一趟济南。然后还要去北京,你跟不跟我去?”
杨潮对刚刚跟媳妇团员的黑牛说道。
黑牛犹豫道:“俺,俺去。”
杨潮笑了起来:“看你这怂样,就知道不想去,留着陪你媳妇吧。我跟马腾飞、张国柱去一趟就行。”
必须进京一趟了,但是之前得先去济南拜会一下周馥。
进京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扩建烟台港,就是这么件小事,放在后世山东省修建港口,自己个就办了,可是在清朝,这竟然事关到朝廷,你必须上报,得到朝廷批准然后才有资格做,否则就会惹起非议,这就是皇权专治时代。
别说港口了,就是半个企业,开个煤矿等等,李鸿章这批人都没少给朝廷上折子。
其实此前杨潮已经分别写信给周馥、袁世凯甚至张之洞将烟台扩港的事情做了阐述,这几人对杨潮都是抱支持态度,袁世凯还特意提醒杨潮,要让皇帝同意。杨潮也给载沣上了折子了,他是道台挂按察使衔,有权专折奏事。但是皇帝没有批复他的折子,所以他这次得去活动活动载沣。
之所以先去济南找周馥,完全是出于官场礼仪,上任以来,杨潮还没有拜会过这个上级,此时要为了山东扩港一事北上,当然要先知会一下山东巡抚了,否则很容易就落得一个嚣张跋扈目无尊长的名声。
“还有一事!”
见过周馥,两人没什么话说,话不是很投机,周馥这个人颇有儒士风范,十分含蓄,跟杨潮聊不来,就随便客套了几句,在把扩建烟台港的重要性跟周馥叙述了一边,周馥也再次表示了他的支持,尤其是扩烟台制青岛的说法,很是让他认同。
最后杨潮才提出了一个问题。
周馥问道:“何事?”
杨潮笑道:“那座院子的事,本是袁大人给下官的,下官看也住不上了,就还给大人吧。”
周馥抚须笑道:“既然是袁大人给你的,你就留着吧。”
杨潮摇头道:“如果大人不收的话,就拜托大人帮忙卖了,烟台那边可是很缺钱啊。”
周馥倒是愣了愣,接着呵呵笑道:“如此美事,本府岂能不助你一助。”
杨潮拱手道:“如此就谢过抚台大人了。”
这确实是一件美事,杨潮破家卖宅,修烟台港,如何不是一件美事。
第五十二节 官促商办()
这次从济南走,杨潮没有返回烟台,而是从青岛走,坐德国商船去天津。
德国人的青岛已经有了雏形,几排整齐的街道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下水道已经建完,德国人现在正在山上种树呢。
青岛这里跟东营哪里差不多,也有盐碱化的情况,在德国人来之前,青岛附近的山上,几乎没有一棵树。德国人经过研究,选了数百种树在这里试种,最后也不过挑出了六十来种适合的树木。
看到德国人的建设,杨潮也感觉到了压力,德国人建设青岛的速度太快了,而且胶济铁路也加快了速度,预计两三年之内就能完工,到时候有铁路支持,青岛的发展更是得天独厚,烟台就更没有机会了。
必须抓紧时间了。登船的时间,杨潮在青岛游览了大半天,也跟青岛德国总督等官员亲切的沟通了一番,并且关注了一下正在修建的青岛兵工厂的进度。
德国人没有让杨潮操心,因为他们完全是在修建一座他们控制之下的兵工厂,而按照协议,杨潮将来还得为这座工厂的运作出经费。
这笔生意怎么看都亏了,但是现在杨潮也只能咬咬牙忍了,说到底也不完全是坏事,跟德国总督沟通了一下,总督表示,只要中国政府愿意投入经费,兵工厂自然会如期完工,如期生产,并且保证能够达到生产指标。
只是德国总督提出,生产出那么多的武器,自然也都是中国政府的财产,他很怀疑中国政府会不会需要这么多武器。
杨潮告诉德国总督,大清朝廷正在扩编新军,这几个月袁世凯的新军扩建成了六阵,人数三万人,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军组建,一年十万只步枪至少不多。至于大炮更是多多益善。
拜会过青岛总督之后,又跟其他认识的德国人、华人商人沟通交流了一下感情,杨潮向来很注意经营自己的人脉,表示欢迎这些德国人和华商到烟台去投资。
离开青岛,坐着一艘德国商船,第三天造成才赶到天津。
坐上火车,又晃荡了一天才到了北京,这时代北京到天津的破火车,竟然需要开一天!
这段时间,朝廷根本就没人管建设,跟以前一个球样子,原因是新朝廷刚刚建立,各路势力正在明争暗斗,忙着争权斗利呢,这也是烟台港口扩建卡住的原因之一。
杨潮进京前已经给北京发了电报,通过袁世凯向载沣表达面圣的意图,载沣回电允许,因此杨潮一到北京,就直奔紫禁城而去。
“臣,登莱青胶道,烟台海关道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潮也像辫子戏中那样跪地磕头,身上穿着的是三品的官服、顶戴花翎。
“杨爱卿平身!”
载沣在乾清宫东暖阁中接见了杨潮,算是私下接见。
“谢皇上!”
载沣坐在御案旁,这次见面多了几分威严,已经有了皇帝的觉悟。
“爱卿此来可是为了烟台修港一事?”
“正是为此而来!”
载沣站起来,背着手踱着步子,虽然比过去看起来更像一个皇帝,但是却也多了许多烦恼,不再是过去那个旗人贵胄子弟了。
“爱卿所言,似有夸大之词,若烟台不修港,德人真就占去了山东?若烟台修港,岂不操之于英人之手?”
进亦操之于人,退亦操之于人,这是载沣心里的担忧。
杨潮立刻拜道:“皇上容禀。此乃臣托人暗中在青岛所照相片,呈献陛下一观。”
杨潮说着,从怀中掏出了一叠照片,都是一尺宽的大照片,而且还是彩照。
这当然不是找人拍的,而是杨潮亲自在青岛拍的,有全景,有细节。拍照不过小事一桩,用手表扫了扫,过烟台海域的时候,发到飞船上,打印出来,夜里老九就送到了杨潮的船上。
载沣看着,他不是傻子,立刻就低沉起来:“这都是青岛拍的?”
杨潮点头道:“三年前,哪里还是一片荒滩。”
载沣吸了一口气,三年时间,德国人硬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建了一座城市。
杨潮继续道:“德人的铁路怕是要不了多久,也就会通车了。臣常听德人言,火车通到哪里,德国就在哪里!”
“火车!铁路!”
载沣咬着牙说道,显然他对此很有忧虑。
“皇上,依微臣之见,德人在青岛修港口,我大清当在烟台修港口。烟台虽为口岸,虽有英法德俄诸国,但却无洋兵,乃我大清领土。若我在烟台亦修港口,必能力阻德人势力北侵。而若不在烟台挡住德人,怕就要在天津挡住德人了,若不在天津挡住德人——”
杨潮说到这里停顿下来。
载沣突然叹了口气:“爱卿,你所修烟台港,谓皆用民财,莫非官督商办之法?”
载沣以为杨潮提到的将烟台港交给民间管理,跟盛宣怀搞汉阳铁厂、招商局是一样的,但杨潮却摇摇头。
“全为商办。商贾筹资,商贾得利!”
载沣皱眉道:“可这置朝廷于何地?”
杨潮道:“皇上圣命。西洋诸国皆为商办。且不说港口操之于商贾之手,即便轮船、大炮之器,一应商贾操办,西洋诸国可亡国否?”
载沣想了想叹道:“但我大清毕竟为天朝之国,朝廷的脸面须得顾及一二。若我大清海港都操之于商贾之手,岂非让天下士子取笑我大清也成了西洋蛮夷,只知有利?”
杨潮心里犹疑起来,载沣才不是那么迂腐呢,他是满人,本就不太信汉人那一套义利之说,而且他也游历了一番西洋,别说在德国被德国人的工业区震撼,就是在日本,都深受触动,心里自然知道他的大清国已经落后到什么样子了。
此时说这些,大多都是托词,其实还是担心民间实力太大,曾国藩等汉人实力崛起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满人权贵的心头大患,不得不让张之洞做总理大臣,这些八旗贵胄那个没有怨言。
张之洞早有论断,办洋务有三法,一曰官办,二曰商办,三曰官商合办,但商办最佳。可是张之洞偷换概念,最后也只敢弄出一个官督商办之法,却不敢放开全凭商办,就是因为阻挠太大。
但是形式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汉人督抚的势力已经压不住了,旗人自己也不争气,就没出几个出息的,如果还这样死死的抓权,那无异于加速他们这群特权阶级覆灭的速度。
杨潮心中一转,立刻生出一个想法道:“臣有一策,既不耽误了修港,又能顾全了朝廷的体面。”
载沣看着他点点头。
杨潮说道:“不若皇上出面来修此港口。”
“胡闹!”
载沣大喝一声。
杨潮愣了愣。
载沣又道:“你接着说。”
杨潮这才道:“不若取名皇家港务公司,以皇上之名开港拓海。依然交于商办,皇上取一分利!”
载沣再次喝道:“大胆!杨潮你这是在羞辱朕吗?”
杨潮赶紧跪下:“皇上息怒!臣此法乃是扬陛下之名。让欧陆诸国见我大清天家有开港拓海之意。西洋人必称之开明。不敢再辱我天朝。”
载沣吸了几口气,也平复下来,杨潮刚才的说法,明明是想用利益来收买他这个皇帝,但是现在一听倒也有几分道理,他可是听过西洋许多故事,那些小国的国王甚至会亲自推荐本国的物产,无非是卖几个钱而已,钱却不是国王挣的,而是给商人找的。也没见人取笑那些国王,反倒是交口称赞。
如此看来,西洋人确实以此为美。
载沣不由得在想了想杨潮的说法,以皇家为名,虽然还是商办,但是总能操之于皇家之手,若都以此之法来办洋务,事事皆出于皇家,李鸿章、张之洞等辈,如何能强势至此。
载沣心中想法急速流转,甚至都构想出一个以皇家为骨干的,一众洋务工厂、铁路了。
但是许久他叹了口气:“杨爱卿拳拳之心,朕明白了。只是此事若用皇家,怕是又要被众臣称作国之不国了。此事不可再议!”
载沣知道那些老顽固的能量,几千年前积攒起来的能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压制下去的,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行,不见当年慈禧太后靠着这些人的势力,把李鸿章玩弄于股掌之间,慈禧凭什么?
杨潮不由暗道一声可惜。
要是载沣真的受不住you惑答应了,杨潮知道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现在的朝廷有两股势力,第一股自然是目前隐隐占上风的,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有张之洞出任总理大臣,有袁世凯的三万大军,江南有一众支持的督抚,声势极为浩大。
第二股则是那股保守势力,他们以八旗贵胄,尤其是老人居多,加上大批大批的满脑子忠君思想的汉人老夫子。以师生关系,遍布朝野。外面还有康有为等保皇党摇旗呐喊。势力也是不俗。
这两股势力中,载沣从内心上,是赞同张之洞等人的,他认为这些人做的事情是对的,如果不这么干,大清必亡。可是第二股势力才是支持他载沣当皇帝最坚定的,就好像他们当初支持慈禧一样。
所以心里知道张之洞一直倡议的师夷长技是对的,可是却不能不一直压制他们,但同时也没有响应保守派的要求,将张之洞之辈从朝廷里赶出去。因为他还没有达到慈禧那种为了权力,不顾一切的程度,同时他也没有那个胆子跟洋务派决裂。
但是夹在两派之间,他这个皇帝当得,确实很不舒服。
一旦载沣摆出来用皇家来搞洋务,未必能得到洋务派的支持,反而可能看做是一种威胁,因为载沣在挖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洋务派搞洋务,未必就是真心想学习西方,很多人可是把搞洋务当做一种政治手段在玩的。
而载沣只要站出来搞洋务,铁定有一棒子老顽固出来反对他,这些人也未必真的迂腐到了看不清大势的程度,只是他们早就贴上了捍卫封建礼教的标签,他们身后站着一群人呢,他们不能妥协,否则很容易就被身后的人一脚踹开,取而代之。
所以只要载沣亲自介入洋务,那么很快朝中两股势力就会失衡,而且可能联合反对他,他这皇帝还能当下去吗?
“罢了。你去做你的吧。只是如此一来,怕要惹来很大的非议。要经历很大的波折,甚至挫折和屈辱。”
载沣想了想,决定还是让杨潮去做。
“皇上圣明!”
杨潮嘴里称赞,心中惋惜,其实那批顽固派已经是阻挡前进的最大阻力了,突然杨潮想明白为什么很多国家在走上现代的路上,都是伴随着腥风血雨的,有时候拿起刀子把反对者杀光,确实是一条捷径,法国人如此,日本人也是如此,都是在发生了革命之后,才成功转身的。
而清朝却没有这个机会,太平天国也好,义和团也罢,都轻易被剿灭了。
可真的要发动内战,把一派旧势力斩尽杀绝,杨潮又觉得成本太大了,以现在这种实力对比,洋务派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掌握在洋务派手里的实力也不过就是湖北的新军和袁世凯手里的北洋军,还不足以对西北等顽固势力产生压倒性优势。
“对了,你这做法,也该有个明堂才好。盛宣怀那个官督商办就不错。”
载沣说道。
杨潮心中不以为然,洋务运动恐怕坏就坏在官督二字了,凡是官府插手太多的事情,往往就干不好了,盛宣怀那批企业,就没一个挣钱的,倒是肥了一大批人。江南制造总局,多大的名头,可以说是李鸿章手里能拿得出手的少数几个洋务企业之一,赔钱就不说了,关键是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武器,李鸿章的淮军是坚决不用的,可见他自己对这家企业多么的没有信心。
所以不能官督,但是官如果不插手,或者说你不带个官字的话,对一大批势力就交代不过去。
“臣所办之法,名曰官促商办!”
杨潮坚决不提那个督字,不让官方插手,才能让市场来约束。
载沣琢磨了两声,点点头:“官促商办就官促商办吧。”
总算是沾了一个官字,也能拿来糊弄糊弄那些老夫子了。
第五十三节 修铁路()
“臣还有一议!”
杨潮再次躬身道。
载沣颇有些不耐烦道:“说吧。”
杨潮道:“臣议修铁路。”
“修铁路?”
载沣的眉头不由皱了起来,这些天关于修铁路的事情,可让他烦心不已。
张之洞要修卢汉铁路,英国人要修津浦铁路,德国人还在修胶济铁路,听说德国人跟英国人关于修建津浦路还闹红了脸,德国人表示如果英国人不让德国参与津浦路,那么德国就不同意津浦路穿过山东。
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心思早就有了,大概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也就是光绪亲政那一年,张之洞就建议湖广每年拿出两百万两银子修建连接卢沟桥到武汉的铁路,也正是因为要修这条铁路,张之洞才开始在武汉修建汉阳铁厂,一开始的目的只是为铁路制造铁轨而已。
只是张之洞才拨款了一年,朝廷就因为东北局势紧张,而挪用卢汉铁路修建资金去修关东铁路去了。
甲午战争败于日本之后,清政府才真正下定决心修建铁路,但是一条上千公里的铁路,造价动辄数千万两银子,朝廷还要给日本赔款两亿两,根本就拿不出钱来,这时候西方列强纷纷上门,表示愿意借款。
最后张之洞选择了比利时,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因为比利时是一个小国,根本就没有能力侵犯中国主权,只是比利时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却比其他国家要强烈,借款堪称苛刻。
卢汉铁路全用比利时贷款,所用铁轨等除了汉阳铁厂能制造的外,统统使用比利公司生产,铁路建成之后,在贷款还清的三十年间,都要交给比利时人运营。
如果放在后世,这会被称为BOT模式,全称兴建、运营、转移模式,很多落后国家都会跟发达国家合作,在自己国内建设基础设施,让别人运营几十年后交给政府,比如台湾的高铁模式,越南、非洲等国的许多铁路、公路都是如此,被认为是互利合作的典型。
但是在清朝,对清政府这样数千年官府说了算的专quan国家,这就有点难以接受了。
所以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大的,一直拖延到1898年底才开工,之后1900年的战争,有打断了修建铁路的进程,八国联军战争之后,权力中心空缺了近一年,才在各方妥协之下,由载沣登基,张之洞做了总理大臣。
于是一直心念卢汉铁路的张之洞,自然力主重启了卢汉铁路的修筑。
但是顽固派继续反对,表示就是因为搞洋务,才惹来了洋人,才让两宫遇害,他们不但反对重启卢汉铁路项目,甚至要求朝廷永久禁绝修建铁路等洋务,认为那是祸国殃民的根本。
为此洋务派、顽固派在朝会上,议会中,在一切能见到的地方争吵不休,双方还都把官司打到载沣面前,让载沣烦不胜烦。
最后载沣还是以跟比利时人已经签了合同,如果不修恐怕又会招来洋祸为由,支持了张之洞。
但是之后英国人又上门要求主持修建津浦路。
津浦铁路,从天津到南京浦口,跟卢汉铁路长度也差不多,都是一千公里以上。
这条铁路的修建提议,比卢汉铁路更早,是洋务运动中另一派,以李鸿章为首的淮派率先提出的。
由于清末大运河年久失修,漕运慢慢被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