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900-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方法。”

    “杨大人圣明。”

    “听君一席话——”

    杨潮又抬手制止众人的马屁。

    “但是,我们银行家的朋友能做什么呢?”

    这才是杨潮跟这些人谈的原因,补贴生产企业,促进消费,政府直接就做了。

    但是众人又不说话了,他们不知道杨潮的想法,不敢乱说。

    杨潮心中暗叹,他想启这些人,却改变不了他们主动性差,当然更因为在自己面前有些放不开的原因。

    所幸不跟他们解释了,直接要求:“我希望我们银行界的朋友,能够配合政府的政策,我们会对自行车、收音机等行业进行短期补贴,时间不会过一年。可以想象,这些行业在这一年时间内市场会非常不错。可同样要面临一个产品不足的问题,我希望银行界的朋友,能在这时候给这些企业贷款,让他们大胆扩大生产。”

    众人都表示一定支持,不仅仅是因为配合政府,他们也能想象,如果政府补贴这些行业的话,这些行业肯定会迎来展的契机,他们贷款也就有稳定的回报,说到底是做生意的,还得赚钱。说起来,他们最近都赚了不少钱了,承销债券利润尚可,可单靠这个维系,也不是长久之计,很多人都开始怀念大繁荣时期赚钱的机会是那么多的时候了。

    只是张家傲还是有些沉闷,因为好像跟他们什么关系都没有。

    张家傲还是很专业的,在他的努力下,虽然黄金储备的慢慢降低,虽然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可是纸币始终维持了含金量,不至于像欧美国家那样,难以维持金本位,这就是他最大的工作成绩。

    杨潮对张家傲道:“张行长,央行虽然不可能直接去给企业放款,但是你们也可以提供一款产品啊,用来吸纳老百姓手里的菜金。”

    张家傲一动,到底是专业人士,马上就想到了。

    “您的意思是说小额债券?”

    杨潮点点头:“小额债券,就以国家复兴开公署的名义,就叫复兴债券。刚好让他们将下去的工资直接收上来一部分。同样可以其他门类多样的小额债券,什么爱国债券,教育债券等等。只要能引起老百姓的心里共鸣,告诉他们省下一顿肉钱,买一张债券,帮国家度过难关,让孩子有学上。所以有个一两,二两的面额就行,人人都能买得起。不妨将分销费提高一些,到那些杂货铺,甚至直接送到菜市场让菜贩子代销。”

    打着复兴,爱国的名义,目的就是从老百姓嘴里扣出他们吃菜、吃肉的钱,张家傲听着怎么都别扭,但他承认这是一个好办法。

    一个个银行家们讨论的热切,各自抒着自己的看法,有的表示自行车行业贷款肯定是好生意,有的更看好钟表业,有的觉得刀具行业是必需品,肯定最把稳,至于他们说的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是在误导别人,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如果能将消费暂时引导到工业品,不需要多久,只需要一年,这段时间农产品市场好,农民肯定扩大了生产,只是农业生产没有工业生产增产那么快,有一个生产周期,所以还没有新产品投入市场。

    因此只要调整一年,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

    到时候农产品丰富,工业生产也扩张起来,但靠这些还不足以推动经济全面复苏。

    真正能带动整个经济复苏的,说到底还得靠房子和车子这样的大件消费。(。)

第六百三十二节 劫富济贫() 
第270票。

    ————————————

    既然在上海,自然要见一见中国最大的包租公梁启超的,这些年他不断的盖房子,在全国各地盖了100多万栋租屋,为1000个以上的家庭提供了廉价住房。

    不过住他的公屋的,都是城市里的最底层,经济危机之后,很多人都退租了,那些人大多回到了乡下。3年经济危机,对公屋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退租的人太多,而公屋建设都是用借债推动的,租金少了,债可没少,该还的钱还得还。

    要不是国家紧急出手,公屋公司可能就破产了。

    梁启超在某些脾气上,跟张謇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张謇始终坚持,上不给官府惹麻烦,下不给百姓添负担的道德观,梁启超也差不多。

    现在靠着国家才能活下去,让他觉得十分不痛快,这种传统士大夫,总愿意将更多的社会责任放在自己个人身上,从而获得一种牺牲奉献后的精神满足。

    可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某些失业的,不可避免的要依赖到政府,西方人认为组建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些个人无法提供的社会服务。

    这些道理,梁启超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有他自己的道德观。

    所以他很不痛快,甚至可以说痛苦,人都憔悴了不少。

    杨潮跟他谈以公屋名义发小额债券的事情,他都有些无精打采,不感兴趣。

    梁启超显然对这时候继续修建公屋不感兴趣,他更没有兴趣把自己的困难向杨潮抱怨,还不够丢人啊?

    幸好杨潮早就将一切调查清楚了。

    公屋现在的入住率已经降低到了一半,以公屋的运行条件。如果入住率达不到七成,基本上就面临着亏损。

    入住率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那些最小型的,30平米的房子开始变得无人问津,50平米的房子倒还算受年轻夫妇的欢迎,在城市里刚刚建立家庭的年轻人。对这种租金不高,水电保证的小房子比较满意。

    但是30平米的单身公寓,就不太受欢迎,当年大繁荣的时候,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有些两口之家,甚至三口之家,宁可挤在30平米的房子里,但是经济危机过后。很多人走了,之后最低日薪法案颁布,即便有返城的工人,工资也整体提升,对这些小房子就有些看不上了,现在租住小房子的,主要是单身青年。

    可以想象,即便经济慢慢恢复。这些小房子恐怕也很难在恢复过去的辉煌了。

    “启超公,如今不同了。公屋过去是给穷人盖的房子。可是中国人不能老是穷人。您说是把有钱人的钱都没收了,让所有人都变成穷人好呢,还是让所有人都办成有钱人好?”

    这其实就是苏俄模式和瑞典模式。

    梁启超不耐烦道:“当然是人人富裕的好。”

    他很不想回答这样脑残的问题。

    杨潮笑道:“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啊,你看看,是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涨了。一个泥腿子一年挣360两银子,这种事。您跟康保皇当年搞维新的时候可曾想到?”

    梁启超冷哼一声:“犯不着在老夫跟前卖弄。”

    梁启超以为杨潮在自己面前夸耀他的政绩呢。

    杨潮道:“这可不是卖弄,而是让您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今时不同往日了。你觉得一个一年能挣三百多两银子的人,会愿意住30平米的房子吗?”

    梁启超沉默片刻,最小的30平米公屋。随着成本越来越低,现在月租已经降到了2两,50平米的不过3两,对于一个月能挣30两银子的人来说,他们愿意多花1两住的更舒服一些。

    杨潮又道:“所以啊,您那小房子该退出时代了。不过公屋还是得建,毕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花园洋房的。但是大家也愿意住上花园洋房那样的大房子,怎么办?还不是得靠您给他们建。”

    杨潮给梁启超戴着高帽子。所谓花园洋房那是只有富豪才能住得起的,什么商品房之类的现在还没有出现。

    最早的商品房,大概是香港的霍英东在50年代后搞出来的,他采取了卖楼花的方式,按照一家一户的方法来卖房。

    在他之前,还没有出现将一座大楼分拆出售的先例,哪怕是高楼大厦,也最多是一层一层卖的,政府发给大楼的房契,也都是一栋楼一个门牌号一张房地契,一家一户都拥有房产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房地产市场几乎都是富豪的独家生意,高楼大厦也主要用作商业,普通人家只能挤在胡同里弄之类的脏乱差的地方。

    公屋开始之后,给了很多人一个选择,那就是只要花很少的钱,普通人也能住得起高楼大厦了,但公屋的房间面积毕竟太小了,新鲜感一过,中产家庭就不愿意挤在这样的住房里面了,很多人都选择去租里弄的民房,自己租一个院子,里面有自己的厨房,有自己的厕所等等。

    “你的意思是盖大房子?”

    梁启超疑惑道。

    他确实始终认为公屋就是给穷人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一种情怀。所以公屋全称寒士公屋,当然是给穷人住的了,现在要盖更好的房子,这让梁启超有些犹豫。

    杨潮笑道:“当然要盖大房子,盖70、80平米的,还要盖100以上的,200的,300的,甚至500和1千的。”

    梁启超皱起眉头,如果说盖70、80平米的他还能接受,这就算是穷人变富了,理应让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500、1000的给谁盖?还不是给那些富豪,有什么意义?

    梁启超冷笑道:“有钱人自己就住得起花园洋房。还要让他们来占公屋的便宜?”

    在梁启超看来,这简直就是岂有此理。

    杨潮道:“谁说让他们占便宜了?我们可以实行累进制租金啊。就是房子越大,缴纳的房租比例越高。30平米的房子,一个月交2两房租,50的3两,那么100的。我们就收10两,200的收30两,500的收100两,1000的收500两。住的房子越大,我们赚的越多。”

    梁启超又道:“公屋还成了赚钱的买卖了?”

    这真是死脑筋,难怪他维新不成。

    杨潮道:“为什么不能赚钱,赚了富人的钱,可以拿来补贴穷人啊。比如我看那30平米的房子,租金就可以降到1两。50平米的降到2两。这不是很好吗。”

    梁启超这才点了点头。

    杨潮也不知道中国某些传统知识精英的世界观,为什么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仇富的情结,为富不仁的观点为什么能影响到他们?

    “这算劫富济贫吗?”

    梁启超想明白了,还有心情开玩笑了。

    杨潮道:“那倒也不是,只是普通的社会财富调节罢了。而且不仅租,还可以卖。哈同那样的大富豪的花园洋房,现在少了100万两休想建的起来。即便是有钱人,也不是人人都能住的起的。但是我们可以帮他们造。他们造一栋豪宅动辄百万,我们可以盖高层。盖个二十层,每层一栋豪宅,均价怕都要不了10万两,卖给富豪30万也未必卖不出去。”

    哈同花园是1902年建造的,当时花了70万两,随着通货膨胀和工价、低价增长。现在要盖同样的房子,没有个2百万怕都拿不下来,嘉道理十年前建造的豪宅就花了100万两,现在100万两,也就是地价而已。

    但是公屋公司不缺地。上海政府免费给他们划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建造的豪宅虽然面积上可能比不上哈同他们的,但是却比他们的便宜的多了,像嘉道理家那种14000多平米的豪宅他们自己建造得100万两,公屋连10万都用不了,卖30万,50万的,未必卖不出去。

    可梁启超又一次犹豫了。

    他是盖房子的初衷是为了给穷人提供体面的住所,现在不但要给富人盖房子,还要卖房子,这跟做生意有什么区别,他梁启超的身份,岂能沦落成一届商贾。

    再说了,给富豪建便宜的豪宅,这怎么看都是在为富豪们谋福利,这违背了他的初衷。

    “用上海市给的免费地,给大富豪们盖便宜豪宅?呵呵。”

    梁启超不由冷笑起来。

    杨潮明白,这些传统士大夫们考虑问题,从来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中国从来不是一个经济主导的社会,他们更多的是从社会,从传统道德,从理想主义出发的,他们能看到穷富不均,却不知道资本积累,所以他们更愿意小国寡民,愿意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就像梁启超反感的,用上海给的免费地,给富豪建低价豪宅,感情上确实难以接受,但话说回来了,公屋公司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相当于公益性质的企业,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那么钱在这里,跟钱给了政府没什么两样。

    反正就算公屋不这样卖房子,迟迟早早也有商人会悟出来卖楼花的招数,到时候房地产市场就要开始飞腾,房产商开始成为暴发户,与其那样,杨潮更愿意让公屋来做这个房地产开发商,起码它赚取的巨额利润最后还是返还给了低收入阶层。

    但梁启超可不容易说通,杨潮也没时间三顾茅庐。

    “启超公您自己个儿考虑吧。单靠盖大房子收租,您什么时候能收到,等房子盖好,招到租客,至少得一年以上,以现在的行情,怕是到时候公屋就该破产了。公务公司是我创设的,但是您争着来当这个总办的,如果他在您的手里倒了。应该没人骂的到我。”

    杨潮威胁了一下梁启超,然后就起身告辞离开,梁启超很矛盾,一副失神表情,杨潮离开他都忘记了送。(。)

第六百三十三节 尼古拉之死() 
第300票。

    ————————————

    梁启超还是妥协了,因为他实在不敢想象公屋公司在他手里破产是个什么后果,公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一旦破产倒闭,他梁启超岂不是千古罪人,至于给富豪建房子一事,最多是他名声受亏,委屈一下而已。

    于是他决定要盖豪宅了,就按照杨潮的建议,盖高层,20层以上的高层,一层一套豪宅,一层一层的卖。

    但现在这时候,哪里都缺钱,盖豪宅的钱去哪里找呢?

    梁启超想到找杨潮借钱,最后没张开嘴,发行债券的话,目前这市面,可没人敢买公屋的债券啊。

    杨潮还是从其他银行家哪里听到梁启超的难处的,于是给他写了一个方子,预付款。

    让富豪先付钱,然后给他们看房子模型,顺便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按照他们的意见,私人订制。

    百万级别的豪宅不是每个富豪都能承担的,但是十万级别的豪宅,能够承担的富豪就呈几何级上升了,尤其是在上海,有大把这样的富豪存在,不敢说有一万,起码有一千。

    见到杨潮写的信,确切的说,简直就是一份计划书,梁启超欣然接受,暗叹还是杨潮挣钱的本事大。

    他立刻聘请了上海最著名的设计公司马海洋行帮他做设计,然后拿着设计图就去找一些有关系的富豪了。

    结果第一栋豪宅几天之内就卖出去了,设计28层,总造价在500万两左右,最后光顶层就卖了300万,顶层带楼顶花园,俯瞰大上海的名头。即便是顶级富豪,也很难拒绝,因此甚至愿意用地面独栋豪宅的价格购买。

    剩下那27层,最底层只卖出去了30万,但均价也在50万左右,一栋楼就卖出去了1650万两巨款。让梁启超当即就有些神情恍惚,他第一次见识到了房地产的暴利。

    杨潮可没空始终盯着梁启超的生意,他跟梁启超会面之后第二天,就约见了上海几十家大企业主。

    有生产自行车的,生产收音机的等等。

    上海自行车出现很早,同治年间洋人就带来了几辆自行车在上海出售,光绪年间英国怡和央行、德国禅臣、法国礼康等洋行已经开始向上海批量引进自行车及零件了,那时候上海已经有几千辆自行车,这些零件是用于维修的。

    很快中国人也加入了这个行业。上海人诸同生从摆摊修理马车、人力车开始,后来开办同昌车行,喀什经营自行车及零配件。到了清末,上海已经有大大小小七八家自行车行,到现在有规模的自行车行已经有二十多家,其中惠民、曹顺泰等六七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潮在山东开办了自行车厂,引入意大利、法国资本和技术,更是大大的助推了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上海这些自行车行大多都从山东进货,赚到了丰厚的利润。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山东大量洋人工厂开始抛售资产,自行车厂也在上海上市,上海这些自行车行近水楼台,纷纷买入自行车厂的股份,等到了战争结束后。山东法意自行车厂已经被这些自行车行控股了。

    大繁荣时期,中国人也自行创办了许多自行车厂,天津、上海都有好几家,不过规模都不大,繁荣时期还能赚一点钱。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多都破产了,倒是山东法意自行车厂,因为有上海这些自行车行撑着,活了下来。

    所以杨潮跟这些车行一说政策,他们简直是欣喜若狂,立刻就接受了由政府补贴一半价格,然后他们降价一半,同时努力扩大生产的建议。

    但是收音机行业就差强人意了。

    收音机工业比自行车落后的多,真正建厂生产收音机的,只有亚美好中雍两家公司,而且主要产品还是老旧的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品产不多,销路也不好。

    但不代表中国收音机少,相反中国收音机拥有量大概排在美国之后,位列世界第二位,当然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多,总计在百万台左右。

    这百万台是一个恐怖的规模,足以支撑一个收音机工业了,但可惜的是,中国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让这个行业受到外来冲击很大,目前中国最大的收音机进口国是日本,第二是荷兰。

    日本的收音机质量不行,但胜在便宜。这个时代其实最好的收音机是美国人制造的,但是中国没有经济关系,上海有些走私的美国电子管5灯、7灯收音机,价格动辄百两甚至三百两,比汽车都昂贵,而日本的收音机价格还不到10两银子,所以日本收音机大量倾销中国市场。

    除了日本收音机之外,荷兰飞利浦是第二大进口品牌,飞利浦收音机的质量不比美国收音机差,因此牢牢占据了高档品的最大份额。其他还有英国、法国等国的收音机,市场份额都不大。

    当然中国也有规模较大的收音机企业,比如什么东西都想生产的西门子,既然这个市场赚钱,他们没道理不建厂生产。

    正是这一个个洋品牌,让亚美等公司在夹缝中生存,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当然主要还是自身技术实力不够强,亚美公司的收音机,目前尚不能自行生产电子管,要么进口日本的低端电子管,要么高价采购西门子的配件。如此一来,就更不可能跟日本和西门子竞争了。

    虽然西门子是在中国设厂生产的,但是杨潮更愿意支持亚美这些中国本土品牌,现在无法生产收音机,将来就无法生产电视机,总靠洋品牌那怎么行,在中国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领域,比如成套发电设备领域,杨潮不介意用资本控制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巨头,可是在中国能够生产的领域,杨潮自然是要支持国产品牌的。

    通过跟他们深切沟通,最后决定帮他们引进完整的生产线,包括引入一条电子管生产线,同时引进几台国际知名的收音机专利进行生产,经过挑选,亚美选择了德国纳粹推行的那款国民机v310,这是纳粹专门设计出来的,每家都必须有一台,因为这款收音机频率固定,只能收听纳粹的电台,是他们用来给德国人洗脑的最重要工具。

    不过亚美他们就不用固定频率了,只是这种3灯收音机也不可能收听到太远的电波,他们看重的是这款收音机简洁、经典,最重要的是价格低,他们打算用来满足上海本地市场,先将洋品牌赶出上海,在向其他地方渗透。

    杨潮不干涉他们的经营,只提供政策,让他们自己去市场的红海之中打拼去。

    还用菜刀、剪刀,找的是杭州的张小泉,这个明代就开始出名的老字号,现在已经开始工厂化生产了,是中国第一大剪刀、菜刀厂商,张小泉家族答应按照政府的方法办,他们愿意提高产量,同时降低一半的价格。

    接着跟玻璃厂、灯泡厂沟通,纷纷达成了相关补贴协议,让可以大量制造的工业消费品,暂时抢夺猪肉的市场,给农村生猪扩大生产一个缓冲的空间。

    当然不可能完全遏制猪肉价格的上涨,但起码会比以前抢夺了,前些天那种一天一个价的行情是不敢再有了,引导的豆油、菜油,蔬菜价格普遍涨价,还是让人很忧虑的。

    本来他还想跟日本领事会晤,交换一下最近日本局势问题。

    日本的法西斯化越来越严重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中国打败日本之后,确实清除了一大批长州藩的军国主义军官,可却造成一大批其他地方的年轻军官崛起,这些年轻的中下层军官,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尤为强烈,又是在明治维新时代的氛围下教育出来的,可以说,他们跟后世那个被美帝控制的日本人不是一代人,他们的成长时代其实恰恰是日本飞速崛起的时代。

    但是日本崛起的势头,突然被杨潮一棒子打了下去,这一棒子打掉了日本的国运,却没打掉年轻军官心中的军国思想。

    这种思想在日本已经酝酿了十几年,军队中出现了两派势力,一派是皇道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