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崛起1900-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方吸引到了一些学生,北方朝廷一点就不积极。

    “为国选材,当然是多多益善!”

    杨潮笑道。

    “多多益善!”

    袁世凯不由重视起来,他感觉杨潮是想抢他手里的权啊,把选送留洋的大权拿过去。

    这东西真有这么值钱吗?

    “呵呵,也罢,既然杨老弟如此热衷于为国选材,那么老夫就允了你每年送一千人的名额吧。”

    杨潮一喜,一年一千人啊,感觉一万只步枪送的值了。

    拱手拜谢:“下官替齐鲁三千万百姓拜谢袁中堂了。”

    山东人口在清末达到了三千多万,仅次于四川人口数量,但是山东并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因此劳动力大大剩余,这也是为什么义和团先从山东闹起来的原因,当时在北京一带聚集的山东义和团民,超过二十万人。

    “老夫督抚山东多年,能为山东父老办事,亦是老夫所愿。”

    袁世凯笑道,不忘暗自提醒一下,他袁世凯在山东还是有影响力的,杨潮想在山东好好做官,最好识相一点。

    杨潮道:“中堂大人不忘山东,真乃山东百姓之福。”

    杨潮恭维道。

    袁世凯笑道:“听闻老弟前次救灾活人无数,山东有你老夫也放心。”

    杨潮道:“袁大人抬举了。”

    袁世凯突然哎呀一声,接着道:“老夫最近足疾发作,不便陪客。杨老弟就留下来吃顿饭,让克定陪你吧。”

    杨潮当即关心道:“中堂大人可要爱护身体,可看过大夫了,是中医还是西医啊?”

    袁世凯确实有足疾,是骑马摔的,他这人喜欢骑马。巧合的是,他儿子袁克定后来也骑马摔坏了一只脚,不过袁克定被人戏称袁瘸子,可没人敢这么叫袁世凯。

    袁世凯摆摆手:“不碍事的,老毛病了,等过阵子,就好了。”

    说完站起来,拱了拱手,然后背着手就出去了。

    留下袁克定和杨潮二人。

    袁世凯一走,袁克定请杨潮坐下。

    杨潮第一句话就让袁克定叹气。

    杨潮问道:“袁中堂可是有什么麻烦了?”

    袁克定叹道:“朝廷要对家父不利啊。”

    “啊!”

    杨潮不由一惊,他没想到载沣竟然这么快就要动手了。

    清末这段历史,杨潮关注的人不多,比如曾国藩、李鸿章之类的,但是袁世凯怎么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杨潮也很关注,因此知道的事情多些。

    他知道,载沣确实是想要害袁世凯,原因很简单,载沣是光绪的弟弟,袁世凯曾经背叛过光绪。

    慈禧在的时候,没人动得了袁世凯,可是慈禧是了,谁能想到光绪的弟弟当了皇帝啊。

    所谓背叛,确实能得到利益,可是背叛同时会让你成为被背叛的那股势力的死对头。

    所以想要袁世凯死的不止一个,大批八旗贵胄都恨不得他死呢。

    这就是背叛的代价吧!

    杨潮感叹道。

    但是忙问道:“究竟为何?”

    他确实是很关心袁世凯的,不知道历史被他改变后,袁世凯还能不能挺过浪潮。

第七十三节 激烈斗争() 
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身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外交大臣,还挂着军机大臣的名头,在军机上行走。

    虽然直隶总督府在保定有,在天津有,但此前袁世凯一直都在北京住着办差。

    最近传出了朝廷要不利于袁世凯的消息,还是庆亲王奕匡亲自告诉袁世凯的,但是手握四万新军的袁世凯并没有太在意,所以像日常一样去军机处办公。

    可是还没走进紫禁城,就有一个太监等着他了,秘密告诉他有人要害他。

    结果袁世凯顾不了起来,匆忙就跑了,跑的没人知道他在哪里,此时北京城整个都在找袁世凯呢,连张之洞都急了。

    说起来还是那群八旗新贵闹的。

    载沣是光绪的弟弟,但是载沣的圈子一直不大,原因是光绪当了皇帝后,他爹奕譞极为低调,一家子人整天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载沣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交际圈子也就是一些同等年岁的贵胄子弟,和他几个弟弟。

    因此载沣当了皇帝后,自然是重用这些人。

    可是这些八旗少年们,对光绪的观感还是不错的,甚至很多人都曾经卷入了光绪的戊戌变法受到了牵连,而光绪是被袁世凯背叛的,连光绪被慈禧幽禁的时候,听说每天都画乌龟,背上写个‘袁世凯’然后拿箭射。

    光绪都这样了,这群八旗少年自然也是恨袁世凯入骨,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是袁世凯,戊戌变法就能成事。

    载沣上台后,像他两个弟弟,载涛、载洵,以及堂兄弟,载振、载泽,少年袭爵的恭亲王溥伟等人都受到了重用,组成了一个亲贵圈子。

    其中尤其是溥伟,要杀袁世凯的心最重,甚至刀子都准备好了,就是当年咸丰皇帝赏赐他家的白虹刀。

    溥伟要杀袁世凯,除了要给光绪报仇之外,还因为他认为袁世凯才是心腹大患,这点他倒是有点远见卓识,因此一杆年纪不大的八旗贵胄,就打算效仿当年康熙杀鳌拜的法子,把袁世凯召进宫中,他们一起动手斩杀。

    康熙杀鳌拜本就有些儿戏一般,根本就没有顾忌到鳌拜党羽造反,鳌拜党羽没有造反,本就说明鳌拜专权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威望罢了。但是袁世凯跟鳌拜不一样,袁世凯手里是有兵的。

    但袁世凯的兵在哪里?

    在天津!

    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城后,本来第一时间是袁世凯的新军进入北京的,那时候袁世凯不可或缺,因为整个北方,就只有他手里有这么一只军队,载沣为了继位,跟李鸿章达成协议,也确实得依靠袁世凯。

    可是等皇位稳定后,载沣开始组建了一只八旗子弟的禁卫军,接着就将袁世凯的军队,一步步调出北京城去了。

    如果袁世凯的大军在北京,给那些八旗子弟八个胆子也不敢动袁世凯。

    同样的道理,袁世凯一听有人要杀他,立刻就往天津跑,因为天津有他的军队。

    因为八旗手里有兵了,所以载沣敢杀袁世凯,而要抱住性命,袁世凯也必须手里有兵。

    有兵还得有枪,所以杨潮才发觉袁世凯有些不对劲,原因就是袁世凯太需要这批枪了。

    “原来如此!”

    杨潮听完袁克定的话后,这才明白过来。

    说起来北京城的动向,他还是太后知后觉了,在北京的情报能力太差。

    以前也不是很关心,但是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杨潮感觉自己似乎应该加强在北京的情报网络了,否则朝廷大势都不知道,如何在潮水中进退自如,这一点袁世凯就比他强多了,八旗贵胄要杀自己,八旗权贵庆亲王会亲自报信,宫里的太监会亲自阻挡。

    如果载沣要杀杨潮,怕是刀砍到脖子上,他都不知道。

    “杨兄,小弟还有一事。不知道杨兄可还能弄来洋枪?”

    袁克定说完后,就立刻询问,杨潮送来了一万只步枪,但是对四万新军来说远远不够,袁世凯的新军中,充其量也就两万只能用的步枪,还是汉阳造,所以至少得在买一万只。

    可是一万只步枪那就是四十万两银子啊,杨潮就是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蹋,更何况他现在其实也亏空着呢。

    “枪倒是有,年底前应该能造出一万只来。只是这钱却是——”

    杨潮抱歉的笑笑。

    袁克定摆摆手道:“银子的事情,杨兄不用为难,家父这里已经备下了一百万两银子,足够杨兄弄来一万洋枪,在加三十门大炮。”

    袁世凯此时却是没钱,没法跟手握三千万英镑的载沣相比,但是要说他连一百万两银子都凑不出来,也太小看他了。

    既然有钱,杨潮乐得做这笔生意:“如此的话,袁兄就放心吧。”

    “那小弟就静候佳音了。”

    之后袁克定安排了一桌美食,两人吃吃喝喝一直到太阳落山,这时候才派人去码头卸货,载沣买军火可以大大方方,袁世凯此时就得秘密行动了。

    帮袁克定卸完军火,杨潮直接就坐船离开了。

    袁克定带着军火,秘密回到了天津。

    袁世凯竟然还没有睡觉,一直在等着他,听到军火平安这才放心。

    “可惜了,他竟然有了妻室,也难怪,年少多金,是该早早成亲的。”

    袁世凯感叹道。

    袁克定在一旁诺诺附和,杨潮有了妻室是他告诉袁世凯的,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完全是瞎编的,他看得出袁世凯很看重杨潮,但袁世凯越是看重,他就越是不能让袁克文那一帮子人跟杨潮走的太近。

    像现在这样就很好,由他出面跟杨潮交往,不是一样能拉近杨潮跟袁家的关系。至于女人嘛,袁家找几个绝色女子还不容易。

    其实袁世凯一开始确实打算跟杨潮联姻的,因为他感觉到杨潮跟德国人关系密切,而他是山东巡抚,他家有那么多女儿,确实不在乎嫁一个给杨潮。但是他很快就升任了直隶总督,跟杨潮的地位差距就拉开了,犯不着嫁女儿了。这时候他儿子回报说杨潮已经有了妻室,因此袁世凯就更不在意了。

    之后看到杨潮修铁路跟德国人争路权,更是让袁世凯认为自己以前的判断完全失误了,杨潮竟然不是德国人的亲信,他也跟载沣一样,倾向于相信杨潮只是南洋某个大家族来的,只是回国报效国家的。既然跟德国人没有关系,完全单打独斗的话,那就不值得袁世凯费心拉拢了。

    可是这次杨潮帮他弄来一万只步枪的事情,又一次让袁世凯感慨起来,这种靠着自己的本事站起来的人,有时候更加可怕,更加值得拉拢啊,所以他不得不惋惜起来。

    杨潮的船一日夜终于到了山东。

    货船是青岛德国人的货船,因此直接在青岛停泊,杨潮又给兵工厂带来了一百万两银子的生意,克虏伯派来的厂长马尔斯巴不得呢,立刻就按照要求生产。

    时间很紧迫啊,载沣哪里还有一万只步枪没有交货,加上袁世凯这里的一万只步枪,今年的产量就要达到四万只,而本来预计产量只有三万只,因此不得不加班了。至于大炮倒是不用担心,袁世凯只要十门炮而已,大炮生产线也已经开工,产能绰绰有余。

    在青岛逗留了一天,等到了往上海方向去的客轮,然后带着马腾飞和张国柱直接南下。

    这次去上海,目的不是为了去上海,而是去南通。

    杨潮是去找张謇的,早就定好了时间。

    杨潮很忙,张謇同样很忙。

    所以都得约定时间。

    杨潮在上海有三天时间,跟在此处理事务的盛宣怀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饭。

    又逛了逛十里洋场,等到船后,就立刻坐英国客轮赶去南通。

第七十四节 招商() 
清末这一阶段,杨潮佩服的人物有三个半,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和张謇。

    第一个是李鸿章,第二个是袁世凯,张之洞只能占半个,但是张謇却能占一个。

    原因很简单,杨潮觉得自己跟张謇的精神状态最接近。

    张謇是清末状元,这状元据说来的不正,但是名头放在那里,如果当官的话,必然步步青云。

    但是他们没有入官场,而是放弃仕途,一心经商。

    他经商却也不是纯粹的商人,而是一种理念的实验,因为怎么看他都不是为了挣钱,他办纱厂,利润除了用来分红之外,就是办学校,垦荒田,救济百姓,改善交通。

    他是实业救国的提倡者。

    很显然这人是一个有理念,有抱负,而且敢于行动的人。

    杨潮认为清朝缺的就是这种人,不是李鸿章那样的官僚,不是袁世凯那样的枭雄,也不是盛宣怀那样的官商,而是张謇这样能够付诸行动的理想家。

    所以他来是想邀请张謇北上办厂的。

    论起来,有办厂经验的,不止张謇一个,盛宣怀办了那么企业,经验比张謇丰富多了,可是杨潮跟盛宣怀见面的时候,却一个字都没有提。

    原因就在于张謇办厂能抓钱,而盛宣怀办厂却只会向朝廷要钱。

    当然盛宣怀办的是重工业,是炼钢、造机器,可是在钢铁和机器大量进口的年代,重工业真的不能挣钱吗?

    说起来还是心态的问题,张謇是把做实业当做救国来做的,而盛宣怀只把办洋务当成做官来做的,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付出的精力,关注都不同,盛宣怀的工厂里贪污**,走后门进来吃干粮的比比皆是,张謇这里却绝对找不到一个冗员。

    不提盛宣怀,就是跟张謇同时期创办苏纶纱厂的陆润痒,就差了许多,差就差在对方办实业也是以当官的形式办的,办实业不过是他的政绩,而张謇却是出于理想。

    “杨大人久仰了!”

    张謇在南通码头上亲自迎接杨潮,态度十分诚恳。

    杨潮此时已经有了偌大的名头,不说朝野皆闻,起码官场上都知道了这么一号人物,消息灵通的商人,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读书人也都听过杨潮的名头,毕竟一次次做出震动**件,想不被别人知道都难。

    “状元公客气了。”

    杨潮连忙回礼道。

    张謇直起身来,直视杨潮,嘴里啧啧感叹。

    “年轻!”

    杨潮看起来也就是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样子,谁能知道后世的他也是活到五十的老狐狸呢。

    “呵呵。”

    面对张謇的感叹,杨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张謇顿觉自己失礼,官场上说人年轻,等于说人年少无知。

    杨潮看到张謇尴尬,立刻岔开话题,立刻就问:“不知道张公考虑的如何了?”

    邀请张謇去山东办厂,早就在电报中沟通过了,但是张謇一直没有答应。

    “杨大人放心,山东设厂一事,老朽老夫应下了!”

    张謇说的很果决。

    杨潮倒是很意外,之前一直都不肯答应,如何突然答应了。

    张謇看出了杨潮的疑惑,解释道:“杨大人救灾一事,实乃大善事也,朝野莫不称颂。”

    杨潮想明白了,张謇是看到自己当时动员了上万人救灾,又出了一大笔钱购买物资的原因,知道杨潮是真心为民办事的。

    好吧做好事确实有好报。

    接着张謇邀请杨潮到他的企业看看。

    大生纱厂确实规模不小,厂房面积上百亩,纱锭四万多,占据全中国纱锭的一成以上。

    接着又去了张謇在南通海边圈占的盐碱地,看到数千亩良田连成一片,分成一块一块,每块二十五亩,上面有一座房子。

    张謇开了这些盐碱荒滩后,将土地分成一块一块,每一块租给一户人家,这样就给了一户人家生计。

    只是杨潮觉得,这样岂不是把土地资源分散了,不是历史大势啊,不过此时中国人口大大富裕,无业人口太多,人口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张謇的所作所为放到当下,杨潮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杨潮来看张謇的荒地,另一个目的是学习,他手里也有大批的盐碱地,不知道怎么处理,当地农民都不知道怎么开荒,杨潮就更不知道了。

    询问张謇后才知道,麻烦着呢,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办的事情。

    张謇的方法称作:铺生盖草,防盐保苗。

    所谓铺生,就是从别的地方挖出生土盖在盐碱地上,在割荒草铺上一层,跟原来的盐碱土层隔绝开来,然后在其他地方挖来土壤铺垫,这才能种庄稼。

    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费力的工作,如果一家小农户,是没有能力去做的,因为不等他们开出一亩地,就得饿死了。必须是有资本有实力的人家来经营,张謇就是筹建了一家通海垦牧公司,在海边雇人开荒种地,开出的荒地又转手租给百姓。

    看到连片,长势极好的棉田,杨潮想了想,东营村哪里的荒滩不比南通这一代少。

    南通一直北到海州(连云港)过去都是盐场,但是河流淤积,海岸向大海推移,很多盐场废弃了,造成了绵延数百里的盐碱荒地,面积足足五百多万亩。

    山东哪里的荒地只多不少。

    “山东近海也是荒滩无数,张公若去了,定能大有一番作为。”

    杨潮对张謇说道。

    张謇笑道:“还要仰仗杨大人多多扶持了。”

    杨潮笑道:“张公客气了。张公开一厂,活一方百姓。在下敢不支持!”

    杨潮的态度让张謇很满意。

    他办实业,不是没有掣肘,就是江苏本地许多官员都反对,中国古老的政治体制下,如果要找人解决问题总是找不到人,可是如果要做些实事,却总是有人管这管那。

    很少遇到杨潮这么支持的人,所以办纱厂,也只能是张謇这种人脉深厚,官民两界都有深厚背景的人来办了。

    张謇招股的时候,多次向商人保证,凡是官方的问题,他一力承担,这才招到了一部分商股,可即便这样,商人依然十分担心,张謇的股份中,八成以上都是官股,纱锭都是张之洞和刘坤一先后拨付给他的官办纱锭。

    “不知张公何日北上办厂啊?”

    杨潮借机问道,想尽快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张謇道:“等老夫筹够了股银即可前去。”

    杨潮笑了:“如果是别的问题也就罢了,如果只是银子的问题,那就交给在下了。张公只管带人去,三百万两够不够?”

    张謇一愣:“够了!就三百万。久闻杨大人家财万贯所言不虚。”

    杨潮笑道:“若是其他就没银子,若是办厂,那就有的是。”

    张謇叹道:“只希望杨大人切莫再卖宅子了,否则这钱老夫可不敢要啊。”

    说完两人哈哈笑了起来。

第七十五节 并轨() 
又等了张謇几日,直到张謇安排好了人手,才跟着杨潮一起回山东。

    张謇派了他的得意弟子江导岷跟杨潮一起先行去山东。

    江导岷曾经在崇明瀛洲书院,江宁文正书院读书,而他读书期间,张謇恰好都在两座书院当山长,因此张謇就成了江导岷的恩师,后来江导岷在两江陆军学校学习测绘,毕业后就到了张謇这里,帮助开荒测地。

    这次他先期去山东,就是要先进行测绘工作,选择厂址等等。

    “条件简陋,不要嫌弃!”

    把江导岷和同行的十余人先带到烟台下船,接着辗转到了大石房,安排他们住进里面。

    大石房确实很简陋,里面的房子说白了就是一个石洞,因为整个一体,进出大石房就只有四个门,石壁上开了很小的窗子,看着像监狱多过像住宅。

    大石房是圆形的,进入里面穿过走廊,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圆形的大场地,然后是一圈贴着圆形空地的房屋,其实也就是紧贴这墙壁的才有房子,中间要是建房子的话,可没法开窗子了。

    但是江导岷这些人却啧啧称奇,他们都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见到这座怎么看都是一整块石头的房子不由得惊奇,但是跟杨潮不熟悉,他们也不敢问,只能暗自猜测是如何建造的。

    有人说是用石头雕凿而成,有人说不可能,工程量太大,应该是用石头堆砌,然后用洋灰灌缝,还有的是应该是洋人那种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灌的。

    任由这些人去猜,杨潮也不解释,安排了他们的屋子后,叮嘱住在这里的士兵们互相照顾,然后杨潮就离开了。

    江导岷他们则开始围绕大石房向外开始测量,第一步就直接爬到了大石房的屋顶,架着测绘仪器绘制地形,之后才会向外面扩展。

    杨潮则赶回烟台,因为从潍县到烟台的铁路接通了。

    去年年前才开始测绘,今年年初组建团队,这才十月份竟然就通车了。

    中间还因为大雨耽搁了一个多月,这让杨潮不由得感到震惊,要知道德国人的胶济铁路此时还没有修到潍县呢,而德国人的技术力量,肯定比詹天佑团队强大的多。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完全是靠着人的力量,人的精神意志加班加点日夜施工,最终超过了德国人。

    “开车了,开到烟台去,找杨大人!”

    杨潮收获的声望,主要是在救灾的时候,这些工人就跟着杨潮一起救灾,那时候就认定杨潮是一个好官了。

    杨潮招募他们修铁路,不时向他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铁路修好了,不但能让国家强大,不受洋人欺负,还能让山东的百姓日子好过起来。

    对此这些来修铁路的年轻人其实最为期待,因为他们最为贫穷,否则不会为了一顿饭,就免费来工地上干活(杨潮口中这些人都是因为爱国才来的),所以他们更期待能富起来。

    老百姓总是容易对好官产生信心,虽然好官未必就有能力。但老百姓偏执的认为,如果好官没办成事,那一定不是好官的错,一定是有奸官从中作梗。因此今天今天眼见他们亲手参与修建的铁路并轨了,这些年轻汉子仿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