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900-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守卫皇宫的军警比平时对了很多,其实沙皇也没有下令开枪,工人们一开始也真的是和平请愿,可是队伍中总难免混进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人物,他们或者别有用心,却伪装成一副爱国者的样子,显得比别人格外的激情似火,这些人朝着军警扔起了石头。
一个被袭击的军警紧张之下,就开枪了,一开枪就引爆了激烈的人群,群众开始冲击军警,军警开始疯狂开枪。
最终三千人死亡,上万人受伤,当然造成死伤的主要是混乱引起的踩踏事件,真正被枪打死的人数十分有限。
国际舆论又开始谴责俄国。
第一百零九节 日俄谈判()
第一百零九节日俄谈判
俄国国内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弗拉基米尔同志又得到了一笔巨额资助,并且不停的有武器通过各种渠道秘密的渗透进俄国,一场革命已经在悄然的准备中了,而且注定比历史上跟爆裂,更凶猛,因为他被积压的时间更长,如同火山一样,积攒的压力也更大。
但是沙皇却没有放弃战争,但他的陆军似乎不是那么给力,进攻日军的主力部队多次进攻之后,反而被日军打退,而日本人已经重新修复了大连港口,各种补给物资从这里进出,利用大连港口的运输能力,日本军队获得补给,不但是补给了物资,还补给了人员,日本运输船短短十天之内,送去了十万人。
在辽东的兵力对比,正一步一步向着日军倾斜。
俄军正面部队始终无法攻破日本人重兵防御的阵地,旅顺守卫部队防守倒是很擅长,但是进攻出去的时候,依然大批大批被日本人的机枪屠杀。
日俄辽东半岛争夺战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再次发出调停的声音,俄国和日本都接受了。
不过俄国人希望把谈判地点放在巴黎,日本人则希望放在烟台,结果最后都接受了美国人的提议,放在了美国小城朴茨茅斯。
其实此时双方都打不下去了,虽然战争只比原本的历史上推迟了五个来月而已。
但是这五个月,让俄国国内经济继续恶化,日本的经济其实更糟,只是日本人更能忍受而已。
俄国爆发革命已经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沙皇政府能不能存在下去,都还是个疑问。
德国和奥匈帝国已经达成秘密协议,一旦俄国爆发革命,他们将组成联合军队,去保卫他们的好兄弟,俄国沙皇陛下,至于他们会保卫到什么程度,那就没人知道了。
英国人告诉日本,他们已经欠下了三十亿日圆的债务,以日本目前的经济,至少需要还五十年,希望日本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也希望日本赶紧结束战争,因为日本人借钱确实太多了。
两个债主都表达了意见,日本人确实也不想打了,国内的青壮都抽去打仗了,工厂开工不足,农田荒芜严重,在打一年是万万支持不住了,人力的劣势让他们完全看不到跟沙俄拼陆军的希望在哪里。
至于沙皇国内的问题,日本人也不敢赌,到底是沙皇先死,还是日本先死了。就算沙皇被推翻,新上任的俄国政府会如何?他们也不敢保证,要是俄国人就想当年法国大革命后,新政府跟所有国家都敢开战的时候,他们又要怎么收场。
因此只要俄国人给他们足够的甜头,日本人也就认了。
但是两头饿狼是不可能都满意的,而且血口张开的都很大。
日本要求俄国撤出东北,割让萨哈林岛(库页岛)给日本,并且赔偿日本军费30亿日圆,旅顺和大连交给日本,海参崴不得设防,为自由之商业城市。
俄国提出的要求则是,日本撤出辽东半岛的军队,并且在朝鲜以三八线为界,日本在三八线以南享有特殊利益,俄国在三八线以北享受特殊利益。
短短一个月之前,沙皇还命令他强大海军浩浩荡荡开向东京,那时候日本人为了迷惑他都假意要接受割让北海道的谈判了,现在又提出这么苛刻的条件,沙皇认为这完全是侮辱,他叫嚣着要继续开战。
日本人也表示要继续开战,绝不接受没有战争赔款的胜利。
俄国强调日本人并没有胜利。
看似比上次的那次沟通态度还要强,但双方都没有实质性的军事行动。
杨潮早就看清两国的面目了,因为两国都同时停止了向他采购军火。
但两个兵工厂并没有停止生产,杨潮将这段时间积压的二十万只步枪,两千挺机枪统统送到了东北武装了马豁瓦的义勇军。
东北义勇军发展速度很快,占据各个山头,开战游击战争,已经超过了十万人。
他们在鞍山以北的群山之中活跃,俄国人完全没有精力剿灭他们,炸毁铁路线,袭击落单的和小股的俄军,让俄军不胜其烦,却毫无办法。
其实支持马豁瓦的不只有杨潮,日本人也大力支持他们,日本先后从奉天和辽阳撤军的时候,将十多万只步枪,几百挺机枪,三百多门多山炮,都送给了各地的土匪。
而马豁瓦领导的义勇军,则是其中接收最多的。
但是十万人,已经是马豁瓦兵力的极限了,武器弹药倒在其次,粮食问题却十分严重,杨潮可以一次次送军火给他们,但是粮食完全就无法满足要求,大多数还得在当地筹集。
杨潮又要他们跟当地百姓搞好关系,给他们送去了数百万银元,可是这年头,粮食哪里那么好买,俄国人一次次搜刮,老百姓早都习惯了把粮食藏起来,在生存压力面前,百姓藏粮食的水平越来越高,俄国人都搜不到,马豁瓦又不能搜,更买不到了。
而且他们为了躲避俄军,以及为了就地获得给养,分散成了上百个山头,而且大多都在辽河附近,过了河就是清军控制区,几百个山头,联系不便,以马豁瓦的组织能力,已经应接不暇了。
但是这时候杨潮又一次给他送去了物资之后,要求他尽快跟各地的土匪武装联系,用武器弹药、银元,甚至官位来拉拢土匪,尽全力将更多的土匪拧成一股绳,以期能够发动一次统一行动。
杨潮这时候却表示将玩一次环球旅游。
杨潮这根在日俄战争中能量很大的搅屎棍子要环球旅游,各国公使很重视,再三确认杨潮是不是带着外交使命,都被清政府否定了。
不过载沣倒是很期待,因为杨潮告诉他,想去西方说服俄国人撤出东北,但是表示可能会丢失东北的一些权益,比如开矿的权力。
东北被俄国人都占了五年了,土地都收不回来,谈个毛的矿权,只要俄国人能撤军,然后清军能够进驻东北宣誓主权,收回祖宗之地,载沣就是一个大大的中兴之主,他哪里会在开矿问题上斤斤计较,表示就是全卖了都无所谓,只要能让清军和官员进入东北各个城市。
第一百一十节 环球旅行()
第一百一十节环球旅行
杨潮可不是一个人,他的飞艇上还会有一些特殊的客人。
比如来特别来采访他的美丽的法国女记者伊莲娜,当杨潮随口邀请他一起坐飞艇环球航行的时候,长大了嘴巴心跳加快,甚至不顾报社的反对,第二天就把行礼搬到了杨潮的飞艇上。
另外还有五十个要去西方留学的留学生,也将一起坐在船上同去,当然中国的留学生不止这么点,但是有胆子坐飞艇的可就这几个。
杨潮的飞艇也不是过去的飞艇了,进行了重新的装修,过去的飞艇不过就是一个驾驶舱外加一个大货仓。
现在里面则装修成了一个个火车头等车厢一样的包厢,只有最中间留出了一个大房间,这是餐厅。
同时飞艇的外貌也发生了改变,过去是纯黑色的,现在则变成了银灰,因为杨潮在里里外外都蒙上了一层铝制蒙皮,让人一看就知道飞艇是用铝做的。气囊也不再是过去那种真空结构,而是填充了氦气,比氢气重几乎一倍的氦气。
除了填充气体不同,整艘飞艇完全是齐柏林飞艇的放大版,杨潮可不想玩什么特殊。
只是这样一来,飞艇自重大大增加,载重量从一百吨直线下降到了二十吨。
二十吨的载重量能拉多少东西,以一个五十公斤作为成年人的标准体重来计算,可以拉四百个人,拉人还是很划算的,堪比后世的巨无霸飞机,但是拉货的话,就太可怜了一点。
现在只拉了一百零二个人,对杨潮来说,简直太容易了一些。
“您好,美丽的伊莲娜小姐,这是我的船长室,欢迎您参观!”
杨潮勾起爱莲娜带着结拜丝质手套的手,将她带进自己的驾驶舱。
驾驶舱很干净,位于整座座舱的尾部,大概有十平方米的面积,有一些操作杆用来操作驾驶舱外面悬挂的推进器。
推进器其实就是大号风扇,用汽油发动机驱动的风扇,这样的推进器杨潮一共安装了五个,座舱两侧各有一个,底部则有并排安放了三个,都是活塞式发动机,4缸100马力,总共500马力。
虽然发动机结构跟齐柏林的发动机一样,齐柏林的飞艇发动机却只有16马力,杨潮等比例放大后的发动机却有100马力,齐柏林的飞艇只能跑二十多公里时速,杨潮的却能跑一百多公里。
“新式飞艇,采用流线型结构,仿生物学原理,大大降低了空气阻力。时速可以达到一百五十公里!”
杨潮向伊莲娜介绍着,伊莲娜则是一脸迷糊,她的数学真差劲,对数字很不敏感。
杨潮只得继续解释:“这意味着,从中国到美国一万五千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只需要一百个小时,也就是四天零四个小时!”
伊莲娜这次张开了嘴巴,他简直难以想象,四天时间从中国到美国。
“那么到法国呢?”
伊莲娜连忙问道。
杨潮笑道:“如果走直线,不会比去美国慢,也许更快也说不定。”
“这里是客舱,不过只是三等舱!”
杨潮带着伊莲娜走出了驾驶舱,打开一个距离驾驶舱最近的房门,一个很小的,火车包厢大小的房子,两侧各是三层的卧铺,一张桌子也是固定在墙壁上的,正对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
很显然杨潮模仿的就是后世的卧铺车厢,两米宽的空间中可以安放六张床,飞艇座舱左右两边各有十个这样的房间,就可以乘坐一百二十个客人。
沿着两边三等舱形成的过道一直往前走:“这里是二等舱。”
二等舱的空间就大了很多,大概十平米的样子,不但能摆放一张床,另一边还有一张靠窗的小桌子,二等舱就是单间了,不过这样的二等舱两侧个只有五个。
一直走到最前面:“这里是头等舱!”
爱莲娜又张开了嘴巴,她看到头等舱不但面积更大,位于整个飞艇的最前端,好几扇可以打开的窗户,一张宽大的双人床,铺着洁白的床单,有透明的纱帐从顶端的挂钩上垂下来,四面墙壁上各自挂着名家字画,还有一些奇珍异宝摆放的十分讲究,最难得是,竟然还有一个小盥洗室。
“这就是您的房间!”
杨潮笑着说道,要是放在后世的法国美女,应该扑上来一个拥抱,在激情一点的就开始热吻了,伊莲娜却只是摸着自己的胸口,激动的不能说话而已。
“好了,您今天就可以在这里休息,我们明天出发。”
杨潮说完轻轻走出房间,顺手带来了房间的门,伊莲娜等杨潮走后,则一下子跳到了自己的床上,开始看着充满暖色调的屋顶,开始畅想飞在天空中的感觉。
第二天五十个留学生拘谨的走上了飞艇,杨潮一身轮船船长的装束,嘴里还叼着一根烟斗,启动了发动机。
飞艇外是距离大石房百米左右的一个大广场,地面是用半尺厚的青石铺筑的,还有几个位置有深埋地下的巨石,巨石上则安装有铁质挂钩,飞艇座舱底部,从两侧一尺大小的十几个小圆门中垂下来一根根绳索,绳索的一端连在飞艇上,另一端就勾在这些吊索上。
飞艇位置则是一个高出地面三米的石头平台,长五十米宽八米的平台,加上平台四周二十八个带铸铁挂钩的巨石机座,这就是飞艇的停机坪。
此时围在停机坪外面的是一大群看热闹的百姓,还有一批架着相机猛拍的记着。
当一群壮汉卸掉了基座上粗陋且厚重的吊钩后,飞艇拖着二十多根胳膊粗细的麻绳,开始缓缓的升空。
在镁光灯疯狂的闪烁中,飞艇开始加速,向着海上飞去。
艇上除了五十个留学生外,还有五十个穿着崭新的水手服的壮汉子,他们从一个个小门位置,将尾端帮着沉重挂钩的绳索拉上来,盘起来固定在一旁的墙壁上。
这些壮汉人数也是五十人,过去当过铁路工人,护路队士兵,现在则是飞艇上的水手,他们跟留学生,加上杨潮和伊莲娜一共一八零二个人。
“伊莲娜,这里是船长室,按道理是不允许任何人进来了。破例让你进来,你也不能随便动操作杆啊。”
不小心拉了一根操作杆后,飞艇竟然开始打转,杨潮和颜悦色的批评道。
“对不起,我是不是做错了?”
伊莲娜略显惊恐状。
“那倒不至于,你拉了转向舵,我们在转弯。不过记住,我们现在是在三百米的高空,而且飞艇正在上升,如果你不小心做错的话,就没有改正的机会了,整艘船上的人,都可能置于危险之中。”
杨潮用熟稔的法语说道,法语表达起来如同情人在说话一般。
伊莲娜不好意思起来:“那我还是出去吧。”
杨潮点点头:“好的。”
伊莲娜好像觉得自己出去就好像认错了一般,解释道:“我只是去房间里写游记。”
杨潮点点头:“好的。”
伊莲娜觉得有点沮丧,杨潮说话的口气让她觉得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女孩。
刚才的新鲜感、刺激感好像榨干了正面能量,心里竟然开始升起一点沮丧的情绪来。
“记住,两个小时后,不要打开房间窗户了,不然你会被冻僵的!”
伊莲娜刚刚走出驾驶舱就听见杨潮的声音,问道:“为什么?”
她可是很想看看窗外的风景的。
杨潮笑道:“因为两个小时后,我们可能就会升到九千米的高空,气温会降到零下二十度以下。”
“九千米!”
伊莲娜惊呼道。
杨潮点头:“我想尝试一下挑战高空的极限,也许我们还有可能升上一万米!”
上升到一万米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气候问题,而是飞艇的密封问题,密封不好的话,飞艇中的温度跟外面一样,里面就是一头北极熊估计都得冻死。
另外就是发动机的问题,普通的汽油发动机到了这个高度,铁定会因为缺氧而停摆,不过杨潮做了一个专门的设计,就是在发动机旁边放一个氧气瓶,发动机吸着氧气就不会停摆了。
伊莲娜的好奇心又被吊了起来,匆忙回到自己的房间,然后打开窗户,架起了照相机,虽然报社最后同意她暂时离开中国,但是要求她写一篇环球游记,希望能够弥补这段时间的损失。
伊莲娜是法国公报的记者,这份报纸是法国最古老的报纸,早在三百年前的红衣主教时代就创立了,但这不是杨潮邀请她一起环游世界的目的,这份报纸主要关心世界外交和政治事件,才是杨潮请她上飞艇的原因。
因为日俄战争是此时的世界焦点,所以战争开始后,伊莲娜才会来到中国,他们报社还有两个男记者,但是一个作为前线记者,另一个则在日本报道,而中国只有她一个人,所以报社很不希望她离开,她离开了,法国就收不到第一手的通讯报道了。
但是伊莲娜不惜以辞职相威胁,最后让报社妥协了,答应她上飞艇跟杨潮环游世界,但要求她写游记,并且尽可能想办法传回国内,以作为她离开工作岗位的补偿。
除了写游记外,当然照片也是必须的,本来是给报社的素材,但是就在刚才伊莲娜改注意了,她照相的目的变成了在巴黎办一次摄影展,名字就叫做从0米到1万米,她要将飞船从0米开始升空,到1万米高空的所有影像,都通过照片记录下来,然后展示给巴黎的民众来观看。
第一百一十一节 空中特快()
第一百一十一节空中特快
伊莲娜感觉到了高空的味道,因为他确实感觉到越来越冷。
到最后浑身冰冷的时候,这才关上了窗户,窗户是双层设计,最外面是一道闸门式玻璃窗,从上面往下拉自动锁死,里面是一扇推拉窗,就是很平常的设计。
外面的闸门窗玻璃非常的厚实,伊莲娜用手量了量,大概有三寸的样子,推拉这种窗子,对她一个女孩子来说,还是非常吃力的。里面的窗子,则是简单的彩色玻璃,上面描绘着牡丹。
两层窗户之间,是一尺宽的窗台,这个窗台的存在,让伊莲娜方便了架设照相机。
伊莲娜一直都没有下笔,因为这艘飞艇给她的感觉太新奇了,有太多可供描写的东西,反倒不好写了。
所以他一直就在窗边看风景,过去都畅游天空的幻想,跟此时的所见所闻根本贴不上,因为真实的天空中,太平淡,太无趣,就连地面上也没有什么可看,因为他们是飞在大海之上,地面如同无边无际的蓝色玻璃。
“哇!”
伊莲娜突然惊呼一声,他终于看到了想看的东西,云朵,一望无际的云海。
那云海就在头顶,如此细腻,如此柔软,如何来形容?就好像一朵朵堆在一起的棉花,但是却比棉花更有光色,仿佛丝绸一般。
飞艇正不断的向云层靠近,伊莲娜很期待飞艇徜徉在云朵之中的感觉,她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同时不时的照相。
云层看着就近在眼前,可是飞艇飞啊飞啊,就是靠近不了,她哪里知道,看这近,其实还有几百米呢。
可是当飞艇真正接近云层的时候,伊莲娜却无比的失望,因为他看到的,不是柔软的棉花一样的云朵,靠近的时候,云层竟然看着像是漂浮的水雾,而当飞艇终于穿越云层的时候,伊莲娜确认了,那就是水雾。
科学早就正是,云就是水汽构成的,但是在伊莲娜这样的文科妹子眼中,那都是骗人的。
飞艇穿过云层,能看到水汽从玻璃上擦过,而且慢慢的凝结成水珠,水珠又从窗户上滑下,虽然讨厌的科学撕破了艺术的面纱,但是伊莲娜还是记录下了这一切。
突然一阵耀眼的光芒刺破玻璃,让伊莲娜眼睛不由一闭,但是接着她就舒服的伸了伸懒腰,因为从窗外透过来的阳光,把她身上的连衣碎花裙照的极为鲜亮,睁开眼睛就看到太阳架在云上,脚下面就是绵延无边的云层。
太阳、白云,伊莲娜突然有了灵感,拿出纸笔,就趴在窗台上写了起来。
此时不止是伊琳娜一个人有了灵感,许多留学生们都惊呼不已。
在云上飞行,对外国人来说只是幻想,对中国人来说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因为在中国,能在云上飞的,那是神仙。
“腾云驾雾啊了,哈哈!”
在中间的餐厅中,五十来个留学生趴在一个个窗户前,他们做的三等舱中可没有窗户。
那些同样住在三等舱中的工人对这些留学生不屑一顾,感觉就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他们早忘了自己第一次踏上云层的时候,有些人吓的跪在地上磕头,还有人说看到了神仙,这都产生幻觉了。
杨潮一个人在驾驶舱中忙活,不是的看着手表,上面显示已经飞到了七千多米的高空,朝着外面喊了一嗓子:“继续扔沙袋!”
杨潮喊完,客厅中的几个工人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是分组行动的,五个人一组,轮换着工作。
他们很快就爬下客厅一侧的楼梯,飞艇可不是单层的,下面还有一层,设计成货仓。
货仓中就简陋多了,里面现在倒是没有堆积货物,只放着几十个油桶。
侧壁上就有小门,一左一右两个人各自打开了一个一尺见方的小门,外面寒冷的空气顿时就飞进来,让人难以忍受。
他们刚才就换上了棉衣,手上还套上了一层狐狸皮套筒,带着棉手套的手伸出窗外,对着在窗外摆动的绳子就割起来,总算割断了绳子,飞艇两边一左一右掉下去两个大沙袋,飞艇继续往高空升去。
两个人赶紧收回了胳膊,另外两个人上来把厚厚的小门关上,并且在里面锁死。
这样就算完成了一次任务,他们早就训练了不止一次,熟悉无比,就是飞上天空真实操作,也不是第一次了,因此可以鄙视一些那些留学生土鳖。
又扔了两次沙袋,杨潮看着手表上的数字:
“八千九百五十,七十,八十,九千米!”
当数字跳到九千米的时候,杨潮不由笑了,但是还在上升,又生了个三百米左右,这才终于稳定了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