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山河志-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雪花刀能杀了唐天书,但铜钱镖也能废了曹继武的双臂。这是危急时刻,唐天书一死一残的绝命打法。

    唐天书武功极高,曹继武不敢大意。他也不知道,经过连番战斗,他的功力竟然提了一成。所以他化用熊形的劲力,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刀。

    兵器在手,总比赤手空拳强得多。所以兵器对功力的发挥,起到加成作用。这一招风催寒梅,劈出的强大气墙,已经超出了他所能化解的最大限度。

    然而曹继武此来,目的是为了救人,并无伤人意。他也不想此战之后,落个残废。一旦残废,自身难保,更别提去救人了。所以他还是强行收招了。

    雄浑无比的气墙,顿时反冲而来,要将任脉涨破。命门后凸,腰力回环,曹继武空出带脉,帮助化解气浪。然而带脉是横向运行,纵向气浪突然要折弯,迅速形成气涌,将带脉堵得死死的。

    腰间如钢球一般,几乎被气涌涨破,曹继武痛苦万分。带脉一破,至少也是个半身不遂,一辈子完了,曹继武万念俱焚。

    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只有带脉是横向运行。所以带脉一周,连同其它所有的纵向经脉。任脉涌入的气浪,折成气涌,堵塞带脉。并行任脉最近的冲脉,意外成了气涌的泄气通道。

    冲脉调解十二正经气血,故称十二正经之海。气涌入海,瞬间无影无踪。曹继武意外打通了冲脉,心中酣畅淋漓,顺着冲脉纳气的尾声,肩头弹出两片气旋,轻轻将铜钱镖弹开。

    “你我之间,已经两清,看招!”

    唐天书话音刚落,又一枚铜钱镖,滚动着尖啸,当胸袭来。

    刚才曹继武强行收招,没有杀唐天书。所以当他带脉堵塞,处于危机之时,唐天书也没有趁机进攻。所以双方,相互饶了对方一命,算是两清。

    蜀中唐门,五百年来,冠绝天下,驰名不衰,绝对是非同小可。刚才危机之时,唐天书仍然能打出精妙的力道,如今他占尽先机,更是如虎添翼。

    不过曹继武也是暗器出身,所以冲脉打通之后,他迅速反弹一部分气涌,回环带脉,腰间弹出了一枚柳叶镖。

    双方都是暗器高手,冲脉被打通的曹继武,功力和唐天书相差无几。但唐天书身上,有六十枚铜钱,而曹继武腰间,只有六支柳叶镖。所以消耗起来,曹继武不占任何优势。

    就灵活性而言,手上功夫,远比兵器灵活。所以想用雪花刀去挡铜钱镖,不太现实。

    曹继武镖少,唐天书心里也清楚,所以占尽先机的他,根本不急于进攻,慢慢耗着。

    然而曹继武可不能耗,暗器属于特殊的武功。如果没了柳叶镖,曹继武将完全被动。他腰间有手炮和鸡子雷,然而此次是来救人的,不是伤人的。再说对方是为了汉人最后的尊严,才来阻止的。所以用大威力手炮和鸡子雷,曹继武也不忍。

    最后一支柳叶镖,刚刚出手,曹继武灵机一动,内劲突然灌脚,点起一粒石头。

    石头从地面突起,划破空间,带着骇人的尖啸,大大出乎唐天书的意料。打落最后一支柳叶镖,唐天书急忙掷出一枚铜钱,意图打落石头。

    然而石头势大力沉,带着熊形无比浑厚的功力。一枚小小的铜钱,如同螳臂当车,根本影响不了石头的劲力。

    唐天书大吃一惊,急忙接连打出铜钱镖,同时气灌涌泉穴,侧身飞退。

    在铜钱镖接连的撞击之下,石头的劲力,终于被耗散,跌了下来。就在唐天书要缓一口气的时候,一股如山如岳的气墙,压了过来。

    这一次再也没有机会,发出铜钱镖了,唐天书几乎听到了自己,身体被撞碎的声音。

    气墙几乎贴到了鼻尖,曹继武忽然虚任,化去了自己推出的功力,同时带脉回环,一个横鸡步,错开一丈之外。

    就在曹继武刚刚立足之际,一道凌厉的剑气,突然从背后袭来。

    曹继武没有回头,带脉紧收,命门闭合,含胸拔背,将熊形撞山的劲力,灌入雪花刀。

    砰——

    一声巨响,刀刃装上了剑尖。利剑被震成了碎片,雪花刀断成了两截。

    曹继武没有大碍,而偷袭的宇文庆,手臂被震酥了。

    宇文庆的眼睛,瞪得比牛还要大,满脸都是不可思议:“龟儿子,背后也能出刀,你真会妖法?”

    刚才唐天书陷于危难之时,宇文庆已经出手了。可是溜鸡步熊形推山,直线出击,太过迅速。宇文庆的剑招还没到,曹继武已经化劲跳开了。

    然而曹继武可是汉奸,他是来坏事的,宇文庆不想放弃机会。所以尽管曹继武收招了,宇文庆的剑招,却继续出击。

    哪知背后的熊形撞山,比推山的力道还要大。宇文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认为曹继武的确是个妖怪。

    唐天书愣了半天,终于回过神来,恭恭敬敬地行礼:“多谢不杀之恩。”

    “技艺切磋,不必客气。”

    “你为什么手下留情?”

    “你不该死。”

    “为什么?”

    “不屈的灵魂,真正的脊梁,在曹某这里,所以不该死。”

    “可你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时刻想着,是要杀你的。”

    “曹某并没有,把你们看成敌人。我们之间理念不同,可以算作是,君子和而不同。”

    唐天书闻言,默然不语。

    对于抗清势力,曹继武自始至终,都是在暗中帮忙。可是他观念太过妖异,让人难以接受。李定国、沐天英等等,甚至是诸葛兑,几乎没有人理会他,迫使他不得不旁观。

    眼前群雄抓了他的师弟,动了他心头肉。尽管二金属于异族,但用绑架的招数,对于江湖中人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不光彩的行为,却要口口声声,去标榜大义,这本身就相当的扯淡。深陷民族大义之中的群雄,或许这一次又错了。

    曹继武曾说过,方向不对,所有的努力白费。观念指导行为,所以观念不对,所有的行为和成就,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称为理念。只有理念指引,才会有好的收获。

    技能也是如此,先进的理念指引,技能也会越来越好。先进的理念,加之相应的既能,才是真正的强者。

    唐天书感慨良久,深深叹了口气:“刚才那粒石头,可否告知玄机?”

    “砸牛角,曹某人,跟一个放牛的小牧童,学来的。”

    “小牧童?!”

    宇文庆惊呼,“放牛娃,也会武功?”

    “当然不会。”

    曹继武微微一笑,“放牛娃踢石头赶牛,久而久之,成了技艺。武功也是一门技艺,是一门杀人的技艺。武功来源于生活,所以踢石头砸人,和踢石头赶牛,没有本质区别。”

    从生活中锤炼武功,正规武道出身的宇文庆,觉得不可思议,又一次惊呆了。

    曹继武虽然年轻,但武学修为,早已超出许多江湖高手。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武功,也是越来越强。

    过了半晌,唐天书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曹老弟,你可以上去了。”

    曹继武谢过一声,转身继续拾阶而上。

    宇文庆半天回过神来,愣愣地看着唐天书:“就这么让他走了?”

    “你败了。我也败了。技艺高过我们,修为也高过我们,还想怎么样?”

    宇文庆语塞

第590章 南岩宫() 
高耸入云的山巅,飞起了棉絮状的雪花,一团一团,散在各处光秃秃的山岩上,斑斑点点。

    山巅面南,一处高约百丈的悬崖,隐隐出现一座道观。在这种危险的地方,求仙问道,的确需要极为虔诚的心志。罄声铃音阵阵,冲天香飘袅袅,这里的确是离神仙最近的人间。

    山门前方,一块巨石,犹如卧虎张口,挡住了去路。一个白衣秀士,脸上挂着忧虑,腰悬一口阔剑,静静地站在老虎口,看见年前人缓缓拾级而上,叹了口气。

    白衣秀士并没有让道的意思,脸上的无奈透露着,他并不想年轻人,此时此刻,在此地出现。年前人还是义无反顾地上来了,白衣秀士的手,下意识地握住了剑柄。

    年轻人也叹了口气,恭恭敬敬地行礼:“二哥。”

    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很复杂,其实也并不复杂。关键的节点,就是观念不同。年轻人的观念,妖端怪异,大秦帝国之后的华夏文明,所秉持的正义道德,几乎被他全盘否定。这让所谓正统的汉人,难以接受。

    然而尽管难以接受他的观念,但双方毕竟有结拜之义。年轻人一路走南闯北,在乱世的风雨飘摇之中,寻找别人意想不到的角落,创造了难以想象的事业。而反观所谓的正统大义之人,几乎没有一个,干成事的。

    所有自以为正统大义的人们,无不是在徒劳挣扎。道德再怎么高尚,仁义再怎么永垂不朽,干不成事,全是嘴上功夫。

    耍嘴的,和干事的,观念不在一条路上,那也是自然之事。虽然正统大义之人,也都在做事,但最终的成果,却都在嘴上。

    白衣秀士愣了半天,握剑之手,还是缓缓松开了:“进来吧。”

    过了老虎口,巍峨的山门,映入眼帘。一块朱漆金字大匾,高高悬挂:

    大圣南岩宫。

    整座宫观,建在一块巨大的飞天岩壁下,鬼斧神工,不足以形容南岩宫。

    南岩宫的围墙,就是面前百丈深的悬崖。如此独特的围墙,只有神仙,才可以出入自由。山门前的老虎口,是南岩宫唯一的出入口。如果刚才白衣秀士不放行,年轻人根本无法进来。

    看来年轻人一个人前来,决策是对的。如此险要的地势,人再多,再厉害,都没有用。

    南岩宫前任宫主铁袖道人,已经羽化升天。现任宫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金丝道人,诸葛先生。

    元代全真门下知命道人,在此修建南岩宫。诸葛兑虽然出身华山门下,但他却属于嵩山天师道,火居道人。全真教清规戒律,门规甚严,火居道人,怎么能成为全真宫主呢?

    其实玄门当中,火居修行,才是正宗主流。全真教起源于金国王重阳,备受当时皇帝推崇。后来丘处机得了成吉思汗的大令,居大都传教,因此清规戒律的全真教,风头盖过了原本的火居修行。

    铁袖道人,唯才是举,并不因循守旧,因此火居修行的金丝道人,成了现任南岩宫主,并得了南岩宫绝学——铁袖神功。

    玉皇殿中,宫主金丝道人、青城山推云道人、江南名士顾炎武,湖广名士王夫之,稗史先生潘永因,清泉寺方丈弘仁和尚,白莲教白阳长老秦始皇,意大利传教士王丰素,儒释道西洋四家,八位高人,围炉聚谈,满满的忧虑。

    门外忽然出现轻微的踏雪声,除了顾炎武、王夫之和王丰素之外,释道两家,全是武功高人。一串脚步声,端正凌然,浩然正气,已入化境,显然是范坤博。

    另一串脚步声,异常的平静,很像普通人的脚步,浑身没有一丝高人的气场。但他踏雪的脚步,却稳如泰山,相当的不可思议。

    难道他真的来了?

    门帘响了,紧跟范坤博身后的,是一个戴黑纱斗笠的‘普通人’。

    如果真是那个人,他身上,应该有极其强烈的妖异才对,怎么能如此平常呢?

    弘仁和金丝、秦始皇等人对视一眼,金丝点了点头。

    一掌犹如高崖跌瀑,气势恢宏地扑来。斗笠人的普通,突然变成了凶狠,一道雄浑无比的气墙,如山如岳。

    弘仁大吃一惊,想释放丧门钉,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如此雄浑的功力,在场的人,还是第一次见识。弘仁的掌力虽高,但绝对接不了对方的气墙。

    金丝和推云,一左一右,铁袖配合阴阳八卦,一刚一柔,犹如一道滔天巨浪,顶住了如山如岳的气墙。

    两大高手的功力,自然远胜斗笠人。如果硬抗,斗笠人肯定吃亏。所以斗笠人迅速虚任化气,带脉回旋,将刚柔两道气浪,引入冲脉之海。

    然而两大高手的功力,实在是太强。斗笠人尽管刚刚打通了冲脉,仍然难以化解。所以他飞退一丈,督脉灌注,将一部分气浪,又推了出去。

    能发能化能推,斗笠人一招三用,在场的高手,全都惊呆了。

    过了半晌,弘仁回过神来,满脸都是不可思议:“曹老弟,这招功夫,跟谁学的?”

    “没有师徒名分,不说也罢。”

    “没有师徒名分?!”

    广智满脸吃惊,“如此高超的妙招,有人也肯教你?”

    斗笠人点了点头:“名门正派,容易因循守旧。前辈不愿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他的功夫,传给了在下。”

    众人皆惊,陷入了沉思。

    名门正派怎么产生的?有本事的祖师爷,开创出来的。

    祖师爷用什么方式开创?

    自然不是名门正派的方式。

    祖师爷开宗立派以来,名门正派就产生了。在开宗立派以前,什么方式实用,就用什么方式。开宗立派之后,祖师爷的方式,成了权威,不容置疑,思维观念,严重僵化。所以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所谓的邪不胜正,纯属扯淡。

    “他是个妖端,不是我华夏子民,大家不要被他蛊惑了。这化孙不顾百姓的死活,根本就不是人。”

    尽管经历过一连串,惨重的洗礼,但湖广名士王夫之,一直看不惯曹继武的妖异。对于当初衡州百姓的凄惨,小衡山曹继武旁观,王夫之至今耿耿于怀。

    曹继武摇头叹了口气:“顾油子、王蛮子,哪里关键,哪里都有你们的身影。”

    关键时刻,顾炎武和王夫之经常在场,然而他们都无能为力,什么事也没干成过,这就是曹继武的言外之意。顾炎武和王夫之,气歪了鼻子。

    刀耕火爆的王夫之,又跳脚了:“曹妖端,这里不欢迎你,你赶紧滚蛋!”

    衡州之战之后,王夫之本来已经归隐衡山。但眼前的茅麓山,关乎汉人最后的尊严。在顾炎武的坚持下,王夫之不能,也不敢旁观。于是在稗史先生的主持下,王夫之写了无数英雄帖,遍请天下英豪,前来南岩宫,助李来亨一臂之力。

    自崇祯吊亡以来,激昂的情绪,已经激昂了二十多年,但是也没激昂出个,什么结果了。所以省省力气,老老实实地坐下,才是正路。顾炎武和稗史先生,急忙将王夫之拉了回来。

    行有责,言无罪。观念不同,不准跳脚,不准生气,更不准打架。

    曹继武的契约写完了,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盖上了自己的印章,接着将契约递给了宫主诸葛兑。

    契约精神,一直是曹继武奉行的准则。华夏虽然也有所谓的契约精神,但在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和喜好时,契约才有用。否则,契约精神,就是嘴上功夫。

    曹继武的观念,太过妖异,正统人氏听了,抓狂动手的野蛮,那是一定的。在座的人,都和曹继武有过接触,所以对于曹继武的契约,谁也没有表示异议,纷纷签了大名,盖了印章。

    意大利传教士王丰素,是西洋人,清国和李来亨之间的战争,他是旁观者,所以会谈有他主持,以示公平。

    王丰素出门,对着遥远的上帝,祷告一番,回屋宣读了契约,叮嘱双方遵守,宣布会谈开始。

    “茅麓山是我们汉人最后的尊严,你身为汉人,却帮着鞑子清国,对付我们汉人,心里真的没有愧疚吗?”

    果然,这个顾炎武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抢占道德高点,压制曹继武。

    然而曹继武对付仁义道德,早已有了充足的经验。只不过眼前的李来亨,的确是汉人最后的尊严,曹继武不想直接打击顾炎武,他叹了口气:“有愧疚,又能怎么样?”

    见曹继武上趟了,顾炎武立即顺话:“既然有愧,就应该帮助李来亨,对付鞑子。”

    “不错。”

    王夫之也指着曹继武,义正言辞,“你身怀旷世奇才,应该把你的才能,用在我汉人身上,助我汉人,重振辉煌。可是你,却数典忘祖,将国家民族大义,抛得一干二净。你为鞑子立了旷世功勋,可是人家鞑子将你,一脚踩到底。你竟然还不思悔改,真是一错再错!”

    闹了半天,眼前的这群人,还是竭力想把曹继武,拉到自己的船上。曹继武无奈,叹了口气。

第591章 两条路() 
如果明国这条破船,接纳曹继武,曹继武何必等到现在呢?张煌言和李定国,明国两个执牛耳的高人,都理解不了曹继武。

    眼前的李来亨,跟曹继武下过南洋。如果他能理解曹继武,茅麓山这块死地,他早已逃脱了。

    直接扒了仁义道德的皮,顾炎武和王夫之像往常一样,尽管有契约约束,他们也一定会抓狂。

    曹继武来了侧面迂回:“目前的曹继武,被清国一撸到底。眼前的茅麓山之战,曹继武不是主角。满洲八旗吃了大亏,已经退居幕后。所以四川总督李国英、和湖广巡抚张庚,这二位爷,才是主角。所以你们的民族大义,说给他们俩,才是正路。”

    顾炎武和王夫之,哑口无言。

    李国英和张庚,名副其实的汉奸。在汉人眼里,名声不怎么样,但人家如今,是茅麓山前线指挥官。所以如果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正统大义,能够把这二位给轰下来,远比曹继武,有效多了。

    可是人家早已把明国给卖了个一干二净,还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大义?

    王夫之恨得咬牙切齿:“李国英和张庚,无耻汉奸,哪里懂得民族大义?虽遭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曹继武微微一笑,指了指王夫之的鼻子:“所谓的见识,是被杀出来的。如果你到了李国英那里,他的钢刀一挥,你立即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大义。”

    王夫之浑身都是暴涨的激愤,但却不敢直视曹继武的眼光。

    人都死了,哪来的什么大义?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谈大义。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证的人,所谓的大义,自然也是空谈而已。

    “川督李国英和巡抚张庚,控制了湖广和四川两个布政使司,近四千余里的人力物力,物资雄厚,人口众多,虽然他们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茅麓山山高林密,几乎没有人口和物产,如此消耗下去,自然不利。”

    曹继武叹了口气,“湖广和四川的百姓,和你们一样,虽然他们也想要你们的民族大义,但他们身不由己。虽然不想对付李来亨,但政权在清国手里,不在李来亨手里,也不在你们手里。所以当李国英和张庚,扬起了鞭子之时,百姓不得已,源源不断地支援而来。”

    李国英和张庚,在图海和索图的力请之下,接过了茅麓山战役的指挥权。他们充分吸取以往的教训,对李来亨围而不攻,以图困死李来亨。

    围困战术,明显的消耗战,需要雄浑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李国英和张庚,动用政权,暴力驱赶川楚百姓,源源不断地搬运物资。百姓的口粮,本来就不多。为了被支援战争,饿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然而如今还要被逼对付李来亨,可谓是苦不堪言。

    穷棒子们可怜吗?

    不可怜,尽管是被逼的。但他们对付的,是汉人最后的尊严。

    穷棒子们可悲吗?

    可悲。尽管被逼,但他们宁可饿死、累死,也不去反抗,忍辱负重,帮助清国,对付李来亨。

    穷棒子可恨吗?

    可恨。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民族大义,能让川楚的穷棒子们觉悟吗?

    群雄的热血大义,能让穷棒子们,停下支援的脚步吗?

    热血大义,非常好听,但没有约束力。政权有暴力,有约束力,穷棒子们,不敢不老实。所以见识,是被打出来的。

    曹继武提到了川楚的百姓,弘仁非常的不高兴:“百姓是无辜的,所有的罪孽,都是李国英和张庚造成的。而背后的主谋,就是鞑子。所以鞑子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曹继武此言一出,弘仁顿时语塞。

    茅麓山人烟稀少,李来亨急需人员物资的补充。目前在楚西这片区域,能够帮助他的,只有白莲教。

    白莲教有百万教众,可是如今的白莲教主蓝半边,却偏偏是僰人后裔。汉人正统的明国,和僰人之间,有着灭族之恨。所以教主蓝半边,对明清之争,一直旁观。甚至被官府强迫,支援茅麓山的白莲教徒,也不在少数,但蓝半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白阳长老秦始皇,和青阳长老弘仁,尽管都是汉人,但教主蓝半边不发话,他们的号召力有限。如果他们选择帮助李来亨,明显就是和教主过不去,由此可能造成白莲教的分裂。所以为了白莲教的团结,对于茅麓山战役,秦始皇和弘仁,顾虑重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