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山河志-第3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众多的人口,除了北宋和明国,在华夏历史上,超出包括汉唐在内的任何一个朝代。所以目前,清国根本不缺人口。
据明国户部的存档,全国共有土地大约一万万亩,其中水田六千余万亩,旱田四千余万亩。
汝宁府横跨淮水两岸,水田旱田具备。据曹继武在此任职的经验,水和肥全部充足的良田,水田亩均稻谷四百斤,旱田亩均小麦三百五十斤。
照此计算,全国粮食产量的极限,稻谷两百四十万万斤,小麦一百四十万斤,总共三百八十万万斤。
一个普通百姓,一日三餐要吃饱,大约需要三斤粮食,一年大约需要一千一百斤。全国一年的粮食,只能保证三千八百万人口吃饱。照此推算,清国目前有五千两百万人口,处于多余的位置。
此番话一出,康熙是极为震惊:“仗都打了二十多年,我大清竟然还有这么多余人,老师太不可思议了吧!”
曹继武叹了口气:“全国的土地就这么多,粮食产量的极限,也就这么多。因此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
佟国纲也觉得不可思议:“你这观点太妖,如果传扬出去,你们汉人,还不把你给骂死才怪!”
曹继武连连摇头,很是无奈:“刚才的论述,处于理想状态,没有涉及其他条件。一旦发生水旱蝗灾,粮食的产量,至少要减少一半。”
佟国纲连连摇头:“你这算法,以偏概全,京城的士大夫那么多,我却很少看见他们吃粮食。”
这个佟国纲,只知道打仗杀人,对于民生经济全是白脖。不过康熙也是白脖,疑惑地看着曹继武。
这一对甥舅,真是让人无语。曹继武暗自叹息一声,继续分析:
农耕文明,农民处于底层,士大夫处于高层。高层通过政权,掌控着粮食资源,所以他们根本不缺粮食。
物以稀为贵,不缺就不贵。所以士大夫阶层吃粮,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吃出情调,比如酒、糕点、面筋等等深度加工的粮食。
就比如酒,粮食一旦深度加工,就需要更多的人力,烧火、架锅、保温、过虑、蒸馏等等技术环节。如此一番加工下来,一斤粮食最多一斤酒,剩下大多数酒糟,没人会去吃,只能拿去喂猪。
而且在此过程中的人力,不能再去生产粮食,却是要吃饭的。一个百姓一天三斤粮食,酒成至少需要三天。所以一斤酒出产,至少需要十斤粮食支撑。
所以一个百姓,一天三斤粮食,基本吃饱。而一个士大夫,一天消耗的粮食,三十斤都不止。
所以士大夫那叫生活,享受的是个情调。而老百姓那叫生存,奔波的是个劳苦。
甥舅二人,这次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内心深深地被震撼。
过了良久,康熙的脸色,仍然是不可思议:“照老师的说法,我大清八千万人口,至少有五千万废人?”
曹继武点了点头。
全国的土地,一年的粮食产量,只能保证三千万人吃饱。多出的五千万人,必须争抢粮食。物质基础,最重要的粮食资源,不足以支撑八千万人口,所以目前的清国,处于饥饿水平。饿着肚子的国民,自然没什么动力可言。
儒家的经典,为了黎民百姓的口号,一直根深蒂固。清国如此多的废人,这该怎么办啊?
熟读圣人经典的康熙,心里很不好受:“听说南方还有许多土地,还可以再开发。如此一来,岂不能养活更多的百姓?”
曹继武摇头:“大元中国,几乎统一了整个东亚。经过四百多年的历程,能够开发的土地,已经没有了。所以目前的一万万亩土地,已经是东亚可耕种土地的极限。而且按照荷兰人的标准,目前南方的许多山间水田,属于无用之地。东亚真正称得上良田的,据他们估算,只有六千余万亩。”
康熙吃了一惊:“荷兰人?”
曹继武点头:“南方的许多田地,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山林密布,道路不便,放水困难,开发成本太高,属于得不偿失的土地类型。如果是荷兰人,根本就看不上。”
佟国纲不以为然:“听说这个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不是经商的嘛,怎么扯到种地上了?”
曹继武:“目前全球,荷兰商业最为发达,但他们的土地管理技术,也远胜华夏。荷兰南洋殖民地,种植甘蔗、橡胶等等经济作物。所以华夏号称农耕大国,但种地的看家本领,早已被人家荷兰人超越。”
佟国纲连连摇头:“大清草创之初,一旦稳定下来,一定不比荷兰人差!”
曹继武叹了口气:“荷兰人南洋种水稻,亩产也在五百斤。汝宁府最好的水田,只能产出四百斤。这多出的一百斤粮食,大哥难道要用嘴吹出来?”
佟国纲哑口无言。
荷兰人的土地管理技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混搭,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质量,远非华夏所能想象。
自先秦之后,华夏儒家文明体系之下,技术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有所倒退。即便大清稳定下来,还是以前的老一套种植方式。而人家荷兰人,商业经济的带动之下,农业一直在进步之中。所以今日种不过人家,到了将来,更种不过人家。
康熙有些不解:“老师为何,对荷兰人印象如此深刻?”
曹继武无奈:“站在全球的角度,荷兰是目前最强大的国家,所以”
康熙不以为然:“我大清八千万人口,传承五千年文明,难道打不过他一个小小的西洋番国?”
曹继武笑了:“郑成功目前就在台湾,大清能怎么样?”
康熙顿时无言以对。
台湾离荷兰本土,往东,太平洋和大西洋,两重大洋。往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三重大洋。
守卫台湾的荷兰人成分:几百个二流殖民地部队,几百个德意志雇佣军,上千南洋奴隶仆从军。
荷兰人跨越二十万里海洋,仅凭两千不能称为军队的杂牌,对抗郑成功的全部家当——海陆两栖,包括铁人军在内的两万精兵。
如果不是英吉利捣蛋,荷兰出动皇家海军,六千门舰炮,郑成功还有多少胜算?华夏又有多少胜算?
听了双方之间的兵力对比,康熙满脸都是不可思议。
曹继武叹了口气:“大航海时代,海路对西洋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接踵而来。如今他们只是一些强盗探险队,假以时日,如果华夏没有改变,一旦他们出动正规皇家海军,认真开战,大清就真的危险了。”
荷兰人口百万,扬州也是百万。如果扬州人口换成人家荷兰人,还有大清什么事吗?
所以人口不是越多越好,荷兰人国民素质,远超清国。而清国的国民,八千万人口要分三千万人口的粮食,如此差的物质基础,根本就谈不上素质二字。
过了良久,佟国纲终于叹了口气:“向强者学习,不会错的!”
曹继武点头:“荷兰人以商业立国,这也是西洋世界的主流。所以大清巩固了农业基础之后,必须走上商业道路。”
一万万亩土地,只能保证三千万人的口粮。所以大清只需要三千万农民,剩下的五千万人口,该怎么办?
只能通过兴商之路,带动工业,给多余的人口谋出路。
否则八千万人口都挤在土地上,内斗、挨饿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出现,让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更加的混乱。
通过兴商之道,带动工业和农业发展,同时收取商税,大清的财政,就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商业国策一旦实施,大力提携专业的商业管理人才,移花接木,替换掉八股培养出来的东林余党,从而消除这一祸国殃民的腐朽集团,解决明国两百多年,都没有解决的士大夫问题。
否则,东林余党继续占据着位置,清国和明国就没什么两样。鉴于清国异族政权的性质,吏治将比明国更加的烂。
所以清国要想摆脱财政、吏治等等,明国一系列的积弊,另辟蹊径,选择西洋人的理念,是目前唯一的可行之路。
而且这条道路,曹继武在长沙府和汝宁府两地,已经做了先前实验。如今的长沙府,成为湖广第一府。而汝宁府,也成为河南第一府。新式理念的效果,极为显著。
从地方到朝廷,接着再由朝廷反馈地方,这是一个极为宏伟的洗革之路。清国能不能摆脱,两千余年的华夏轮回圈套,就在此一举。
佟国纲知道自己的水平,对曹继武的决策,他没什么意见。
康熙尽管还不适应曹继武的理念,但有国舅支持,而且长沙、汝宁、山东河南任上,曹继武政绩卓著。不说其他,即便把那些西洋高产作物,推广全国,也能增产不少粮食。
所以康熙最终决定,拜曹继武为议政大臣,全权负责户部改制。
第725章 吏部根治()
经过三年的户部改制,曹继武收缴明国皇室的土地,分给无地百姓,同时大力推广西洋作物,开放了广州、泉州、宁波、松江、扬州、江宁和登州,七个沿海城市,大大促进了清国的对外贸易。清国农业和商业,飞速发展,财力紧迫大大改观。
户部银库翻新,各种开支去除之后,结余白银两百余万两。康熙大为高兴,亲封曹继武为一等匡国公,议政大臣之首,全力负责深化改制。
钱粮和人口,乃国之基础。户部改制开了好头,接下来其他五部的改制,便提上日程。
老百姓是基层,士大夫是上层。国家的运转,全靠各级官吏,指挥管理老百姓。所以专门的官僚管理机构——吏部,首先引起康熙和曹继武的重视。
曹继武披头散发,身穿西洋制服,仪表比较另类,所以为了免得群臣尴尬,他一般不去武英殿上朝。
朝政结束之后,康熙立即赶往西洋教堂,曹继武已经等待多时。
“老师所施行的商业政策,好像来自先秦时代的管子,既然荷兰号称全球头号商业王国,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理念,复制过来?”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复制,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摸着石头过河,一一试探,极为浪费时间和精力。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两百多年,西洋人耗费了数不清的精力,总结了数不清的教训,才成就荷兰的商业奇迹。
所以复制,是弱者变成强者,最省时间,最省精力的方式。千年之前的日本,就是直接复制大唐。洛阳和长安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子,全部在京都复制,精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当今西洋世界的英吉利,也在复制荷兰人成功的商业理念。路德威等人,给康熙传授了新教新兴国家理念。年轻的皇帝,为了让大清兴旺起来,显得有些急躁。
可是如今华夏,人口太多,粮食不够填饱肚子,物质基础太差。农耕文明的观念劣势,小农思想,视野的宽度和格局的广度都不够。
安土重迁的保守,和远洋开拓的进取,严重冲突。荷兰人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基础条件不到的时候引进,就会水土不服,成为隋珠弹雀的结局。
两千多年前,管仲在齐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商业改革。所以管子的理念,华夏较为熟悉。先把先秦时代的商业理念复制过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再来引进荷兰人高级的商业理念,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华夏本来是孔夫子的天下,儒家仕途经济主导,突然转为管子的商业理念,本身已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所以政策的转变,不能操之过急。理念之争,牵涉到厉害关系,是要流血牺牲的。新教和天主教在德意志打了三十年的仗,明末也已经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天下民力殚尽,曹继武不希望动乱再次发生。
康熙终于释然。
户部改制,曹继武已经开了好头,接下来的政策,有李任责、贾开章等一帮人主持,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回到眼下的关键——吏部改制,康熙提了问题:“老师以为,明国为什么会灭亡?”
“人才。”
“人才?”
曹继武点了点头:“只要做事,必须是有能之人。无能之辈,只能把事情办糟。萨尔浒之战,枉杀毛文龙,史可法的扬州之战,明国尽是些高尚低能之人,焉能不败?”
路德威有些不以为然:“没那么不堪吧?好像还有几个能人?”
曹继武点头:“魏忠贤支撑,辽东战事起死回生,可惜崇祯却不听天启遗言。孙传庭和洪承畴,明末力挽狂澜的两大支柱,崇祯一个也没用好。辽东战略支点毛文龙,崇祯也没有保护好。所以整个明国,劣币驱除良币,能够剩下的,尽是些高尚低能之辈。”
毛家三兄弟——孔有德、耿忠明和尚可喜,从辽东一路打到岭南,纵横无敌。邢夫人的部将李成栋,从关中打到江南,在从江南打到广东,纵横无敌。这些牛掰人物,难道没有良心吗?
因为大明不需要他们的良心,需要的是他们无条件地当炮灰。
为什么明国的降将回过头来打明国,都似砍瓜切菜一般,那么的顺利?
因为这些降将都是能人,而明国实在是太菜了。
为什么明国会这么菜?
因为明国把能人都排挤光了,剩下些高尚低能之徒,能不菜吗?
为什么明国容不下能人?
因为朱元璋搞了八股文。十年寒窗苦,八股文培养出来的,能是人才吗?
这帮人中了进士,进入明国权利阶层,那还不是刁滑钻营,给你瞎胡捣蛋折腾?
朱棣比较聪明,让宦官学习文化,参与朝政,制衡士大夫。所以绊倒魏忠贤,东林党得势,崇祯的灭亡,几乎是注定的。
路德威点了点头:“自先秦之后,华夏排挤能人,几乎成了传统。只有在王朝更迭,或者动乱的年代,能人才有用武之地。为什么华夏会发展成这个样子?难道真是儒家的过错?”
人生衣食多难事,所以人生一世,吃穿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有吃有穿,必须种田养蚕集麻,从事生产。而儒家的内容,根本不涉及这些。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文明。儒家的经典,脱离物质基础,全是精神追求。况且孔子的追求,是维护陈旧的周礼。所以在先秦时代,这些虚伪无用的玩意,谁也不会待见。
孔夫子授徒,号称七十二贤人,其实是七十二个废物。反观鬼谷子的徒弟,个个身怀绝技,引领整个战国中期的时代潮流。
所以先秦时代,各国纷争,稍有不慎,就是国灭身死,无能之辈,自然没有用武之地。纵观秦始皇身边,没有一个废物。
而刘邦就不同了。他本是农家流氓出身,眼界和格局,和秦始皇差的太远。所以在他的大汉王朝,韩信、张良等等能人,或被杀或排挤,剩下的就是些所谓忠心的听话之徒,正适合儒家钻营的虚伪学说。
至汉武帝时代,儒家一家独大,百家缄默,华夏文明就此严重倒退。先秦时代务实之风,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冠以高尚幌子的虚伪风气。
皇权一家独大,害怕能人抢他的江山,因此越是稳定盛世,越是排挤能人。
王朝更迭或者动乱年代,需要务实的能人,力挽狂澜。所以先秦之后的华夏,盛世是钻营的时代,而乱世才是能人的天下。
士大夫处于掌控者,老百姓却是仆从者。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精神文明,仆从者所有的生活历程,几乎都在掌控者掌握之中。所以历史的笔墨,几乎从不涉及老百姓,因为士大夫已经把他们给代表了。
近两千余年的积累,儒家的一系列理念,已经深入骨髓。尤其是朱元璋,连刘邦都不如,根本谈不上眼界和格局。华夏文明,更是断崖式下降。
八股文教出来的,根本就不能称为精英人才。处于掌控地位的士大夫如此,老百姓的眼界和格局,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状态?
扬州十日,如果换成荷兰的百姓去守城,结果简直都不敢想象。
番妖军五千余人,视大清五十万军队为无物,强行突击归化城,打破居庸关,炮击德胜门,火烧紫禁城。康熙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段经历,小心脏都会颤抖不已。
路德威叹了口气:“我西方很多有识之士,认真研究华夏之后,都会觉得华夏几乎等同于欧洲中世纪时代。看来大清要想焕然一新,打破孔夫子的思想垄断,清除儒家士大夫官吏,势在必行。”
康熙点了点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儒家士大夫,如此废物,大清岂能任由他们嚣张?朕这就拟旨,今年科考取消。”
“且慢!”
曹继武拦住了起身的康熙,“士大夫官僚人数极为庞大,清国专业的商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要想一时半会替代他们,是不可能的。科考一旦取消,将震动整个官僚阶层,严重影响政局的稳定。所以陛下,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康熙有些疑惑:“以老师之意,该如何处理?”
“科举近期,还是要的。不过要在八股文的基础上,一点点扩大范围,涵盖整个儒家经典。继而再慢慢引入百家经典,循序渐进,二十年时间,足以替代儒家。”
“二十年!岂不是太慢了?”
曹继武叹了口气:“自汉武帝至今,儒家已经确立一千七百多年。既然是小妖,修炼千年的法力,也是不可想象,更何况是文明传统?所以二十年相对千年,已经是极限速度了。”
康熙点了点头。
只有打破理念基础,才能彻底整顿吏治。但孔夫子的儒家,在华夏精神层面,处于垄断地位。要想打破千年垄断,谈何容易?
看来要割除吏治的千年流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第726章 刑部法治()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清沿明制,帝国三大司法机构。大理寺行使审理权,都察院行使都察权,而最终的决断权,却在刑部手里。
清国的帝国机器要想正常运转,必须律法的有效实施。
户部掌管人力物资,是帝国的基础。吏部掌管行政管理人员,是帝国部门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的政策都已经确立,接下来就是刑部。
刑部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律法的有效执行。
路德威有些不理解:“据我所研究,历代的特点,是外儒内法。表面上,儒家建立了一系列道德体系,而真正维护帝国运转的,却是法家的律法。既然如此,后世为什么不能像秦始皇一样,直接以律法治国,非要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呢?”
“路先生所言极是!”牵涉到律法的问题,康熙也很疑惑,“老师,既然律法是维护邦国正常运转的保障,历来奉行仁义之道,岂不是特别的虚伪?”
曹继武叹了口气:“律法太过刻板残忍,人们的怨念很深。所以历来就用道德体系,来缓冲律法的怨念。”
先秦之后的华夏基础,是秦始皇确立,为什么他不用道德体系?
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代,已经确立了一百多年,法治传统在秦国早已根深蒂固。况且秦始皇铁血统一天下,极为的血腥残暴。而儒家的仁义道德,却恰恰反对血腥残暴。
法治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维护秦国的正常运转,是统一天下的根基。而儒家脱离实际的道德,让秦始皇跟东方六国讲仁义大道理,只能令秦国迅速衰落下去。
路德威又有疑问:“自先秦至今,已经历经一千八百多年,那么多王朝,那么多帝王,难道就没有一个明白人,看清外儒内法的虚伪?既然他们看到了,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律法,直接改用道德治国?”
曹继武笑了:“道德不止挣,而律法的目的,恰恰就是止挣。”
“止挣?”康熙莫名其妙,眼巴巴地看着曹继武,“请老师详解。”
“人活一世,都是为了争夺各种资源。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人能生存的基础,是足够的物质资源。所以当物质资源满足以后,人才会专心去追求精神资源。而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就产生了争端。”
这番话比较深奥,康熙和路德威脑袋全是一片空白,愣愣地看着曹继武。
一个普通百姓一天吃饱需要三斤粮食,一年大约一千斤。
一亩良田产小麦三百五十斤,除去各种农赋五十斤,百姓最终得到三百斤。所以在农赋稳定,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保证一个百姓吃饱一年,需要三亩良田。一家两口,保证吃饱,需要六亩良田。
曹继武铺开纸张当六亩良田,取出两枚铜钱当一家两口,开始举例:
如今清国户部改制,收缴了朱明藩王大片的土地,幸运的一家两口,分得了六亩良田。二十年后,假如他们有两个孩子,六亩良田供养四个人,只能半饱。土地粮食资源的争端,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