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血山河志-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供养四个人,只能半饱。土地粮食资源的争端,由此开始。

    两个孩子都要成家,成家又多了两个人。六亩良田六个人,资源的争夺,更加的激烈。

    再过二十年,两家各自再有两个孩子。六亩良田就要供养十个人,总要有人去饿死,血腥残暴的资源争夺,一定在所难免。

    目前大清的一万万亩田地,只能养活三千万人,多余的五千万人,没有人自愿选择饿死。所以目前清国内部的土地粮食资源争夺,仍旧异常的惨烈。挣田挣水的大规模械斗,每天都会有上万人丧生。

    因为当年的大元帝国,草原粗放式管理,农赋很低,引起中原人口暴增。加上天灾的助力,元朝末年,中原大乱,各地义军以人为口粮,比比皆是,号称中原游牧。

    蒙古人的原始豪放,人口无节制地暴增,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史无前例的血腥争端,直接导致中原文明没落,文明中心被江南所取代。

    这番话足够分量,康熙全身都是震颤,路德威也是心惊不已。

    过了一会儿,曹继武叹了口气:“人生一世,只有一对亲生父母,所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绝代佳人却非常少见,所以才有不爱江山爱美人。亲情、爱情归属的精神资源,同样稀缺,争夺的惨烈,一点也不亚于物资争端。”

    所以物资争端和精神争端,构成了人世争端的主题。而解决争端的产物,正是律法。因为争端本身带着残酷,所以律法天生就很刻板残暴。

    道德不止挣。

    道德属于精神追求,既不能解决精神争端,更不决解决物质争端。所以明顺之争,明清之争,清顺之争,全是刀光剑影。

    儒家耗尽千年心血建立的道德体系,关键时刻,全被士大夫们抛弃。所以钱谦益之流,抗清是大义,降清是生活。

    路德威捋须微笑:“先秦之后,儒家虚伪,早已成了根深蒂固的怪胎,不能打掉这个怪胎,这汉奸比敌人还多,还会再次出现。他们既然能把大明给卖了,自然不会可怜大清,陛下还是小心为妙啊!”

    康熙连连点头称是。

    曹继武进行番化改革,引进西洋理念。可是康熙饱读儒家经典,早已被迷了心窍,到现在他还对西洋理念有些膈应。

    于是他试探地问曹继武:“老师,那西洋人又是什么文化?”

    曹继武不假思索:“强盗文化。”

    强盗文化?

    康熙大为震惊,愣愣地看着路德威。

    路德威居然点头了,让康熙更为的震惊。

    不过德意志传教士,古板认真,他既然承认,一定不是假的。

    不好听的说法,西洋人纵横全球,的确是强盗行为。这和当年的大秦帝国很像,历代大骂秦国强盗的,不在少数。

    强盗讲规则,全凭硬实力,所以强盗文化很真实,真实的让华夏人难以接受。

    流氓不讲规则,将道德,打着高尚的幌子玩阴谋钻营,不但不承认实力,反而想法设法排挤能人。即便是输了,嘴上也不老实,巧妙运用精神胜利法来找慰藉。

    好听的说法,西洋人文化,展现的是探索发现、开拓进取、坚毅果决、勇敢冒险等等,积极的优良素质。所以西洋人开创大航海时代,引领全球新潮流。

    东方展现的是善良仁慈,大一高尚,礼仪之邦等等好听的素质,不过表里不一。所以东方文明,开脱不强。

    听了曹继武的一番分析,康熙深有感触。看来大清从大明继承而来的,全是一堆烂摊子。

    仁义道德由来已久,要想撕去这层虚伪的外衣,谈何容易?

    律法虽然止挣,但血腥残暴的怨念,乃是一大难题。仁义道德和仕途经济结合在一起,成了信仰一般的存在。当初的顾炎武、黄澍等人,都差点被曹继武说死,更何况是见识更差的其他人?

    所以去伪存真,本是一件好事。但贸然为之,一定会适得其反,给大清的稳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番化改革,引进西洋理念,最主要的就是政局的稳定。

    所以目前来说,刑部的规章制度,暂时不要大动为好。等大清物质基础到了一定程度,商业理念渐入的时候,去伪存真的时机,才算成熟。

    康熙有些奇怪:“不大动是什么意思?”

    大秦帝国律法的主要内容,是奖励耕战。多打粮食,可以获得爵位。多立战功,同样可以获得爵位。

    在先秦时代以前,爵位比官位重要的多。不过汉武帝卖爵,从此华夏的爵位,就成了象征性荣誉。由此造成的恶果,东方不能像西方一样,产生贵族文化。

    作为掌控者的贵族,没有形成独特的优良文化。跟风追随的被掌控者,只能每况愈下了。

    目前大清正要大力推广西洋作物,参照秦国的做法,奖励耕种,给及爵位。同时制定律法,保证爵位的正当地位。

    西洋作物高产优质,清国最多的就是农民。两者共同促进,获得爵位的农民,一定不在少数。等到具备足够的数量,能够打破士大夫的垄断地位时,律法转向新生阶层,从而替换东林余党,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曹继武分析完,取出了自己拟定的计划。

    从农民这里,打开法治改革的缺口,的确是个好主意。

    康熙看了曹继武的计划,连连称妙,盖上了玉玺,全国推广,耕种奖爵的策略。

第727章 工部技术() 
道路、桥梁、水利、住房等等工程建设,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所以六部之中,工部虽然最不显眼,但往往是鼎盛王朝最重视的部门。没有这个部门的主持运作,偌大的北京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全都是空谈。

    工部主要管理工程建设,因此掌握的都是专业技术人才。儒家的理念集中在空想领域,根本不适合实用性极强的技术层面。因此儒家理念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八股文熏陶的士大夫,根本不适合主持工部。

    然而儒家文明垄断的华夏,一直都是士大夫在掌控工部,因此自先秦之后,华夏各项技术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是严重倒退,也是在所难免。

    造车。

    华夏文明,据传轩辕黄帝造车。黄帝以杀伐定天下,从此车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就是直观的战车数量。

    春秋无义战,这个时代,贵族模式的战争极为激烈。因为战争的需求,所以这个时代,华夏造车技术达到了顶峰。

    铜芯轮轴裹油技术,如今到了大清时代,早已经失传。所以如今华夏的造车技术,竟然还赶不上两千年前的水平。

    四轮车相对于两轮车,稳定性高、载重量大,然而四轮车的关键技术——转向系统,华夏一直都没有解决。所以华夏虽有四轮车,但无法转向,极为的笨重,只有牛才可以拉得动,行进如同龟速,运载效率极为低下。

    如今的西洋世界,早已解决四轮车转向问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事,以新型四轮技术车辆为基础,组建专业化辎重兵团,粮草弹药等等战争物资的运载效率,超乎寻常。

    金日乐的番妖军,为什么能连续不断地冲击大清部队?

    番妖军的辎重兵团,全部装备西洋四轮马车,行军能赶上骑兵的速度。有了粮草弹药的不间断及时补充,多尼、图海、岳乐的大军,就连喘气的机会也没有,大清焉能不败?

    金日乐闹腾的这一出,使康熙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曹继武察觉他脸色不大对劲,停止了这一例的分析。

    然而德意志传教士路德威,还没有学会华夏看人脸色的本领。天生的严谨刻板,促使他直言不讳:“陛下,车辆是主要的运载工具,引进我西洋四轮车技术,能极大提高运载效率。对大清的国计民生,意义极为重大。陛下万不可以己之喜好,而废邦国之利啊!”

    这个德意志牧师,直接点破内心,也太不给大清皇帝面子了,康熙心里很不是滋味。路德威没有冒犯龙颜的俗套,口直心快,说的都是实话,康熙心里虽然不舒服,也不好发作,他抬眼看了看曹继武,希望老师解围。

    曹继武内心叹了口气:“当年的太祖,服侍李成梁二十多年,从无怨言。由此尽得李成梁兵法,才有了后来创业之本。所以一时的不幸,并不代表一生。”

    沉溺于一时的不幸,将会断送一生的翻身。太祖努尔哈赤的先例,令康熙心结顿除,起身行礼:“多谢老师提醒。”

    曹继武点了点头:“就由路先生任工部侍郎一职,陛下以为如何?”

    朱元璋八股文教化出来的精英,对技术几乎是一窍不通。西洋四轮车转向技术,牵涉到专业的几何力学知识,华夏和满洲哪有这些东西?

    康熙也很开放,当场按照曹继武的建议,拜路德威为大清工部侍郎。

    造船。

    华夏本来是造船大国。自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元代,华夏一直都是东方世界的海洋霸主,牢牢掌控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动权。

    然而目光短浅的朱元璋,实行了闭关锁国。永乐时代的郑和下西洋,官方垄断行为,民间片帆不得入海,大明的国策,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

    郑和的舰队,户部出钱,消耗了国库,带来的财富,全部流入皇家,顺便宣扬了大明国威,但却是以国计民生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所以郑和的壮举,成了昙花一现。此后的一百多年,大明的海洋贸易,几乎断绝。没有了需求,造船技术,更是一落千丈。

    也正是这段时间,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开创了大航海时代。有了现实的需求,西洋造船技术突飞猛进。

    尽管隆庆开关,大明重回海洋,但已经是日暮西山之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技术的积累,犹如栽树一般。自朱元璋至隆庆,大明两百年的闭关锁国,华夏传承千年的造船技术,犹如参天大树一般,被拦腰斩断。前人不但不栽树,而且还毁了树,后人怎么可能乘凉?

    所以大明末年的造船技术,纯属胡子眉毛一把抓,难堪大任。即便是重拾前人遗慧,大明的船只,也只能在近海活动。像横渡大西洋,横渡太平洋这样的壮举,华夏船只的结构强度,远远达不到。

    所以西洋战舰,中大型战舰,往往六十门以上的火炮。装备四五十门炮的,基本属于小型战舰,这在华夏,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巨舰了。

    事实上华夏船只的结构强度,根本装载不了六十门以上的火炮。郑成功最大的战舰,不过四十门火炮,而且强度也满足不了齐射的要求。

    如今的大清,金银铜资源,全在云南一带。吴三桂牢牢掌控着天下的金融命脉,大清要想摆脱这一困局,必须牢牢掌控海洋贸易,赚取西班牙从南美带来的白银,荷兰、葡萄牙从非洲,以及印度带来的黄金,来摆脱吴三桂的控制。

    堂堂大清国,竟然被吴三桂卡脖子,康熙心中相当不快:“自古以来,削藩都是历史趋势。”

    曹继武摇头笑了:“表面上吴三桂有大军十万,实则是三十万,陛下拿什么去削他?”

    康熙顿时哑口无言。

    想削人家,得有实力。

    如今的清国,国防力量全无,就连京师的防卫,还得依仗番妖军。云南远在万里之外,山高水多林密,想去削吴三桂,谈何容易?

    曹继武叹了口气:“历史没有趋势,只有一个真相,和一个道理。”

    康熙很疑惑:“一个真相,一个道理?”

    曹继武点头:“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

    大清和吴三桂的矛盾,关键就是金银铜资源。吴三桂通过控制金银铜,牢牢掌控大清的金融命脉。一个邦国的金融命脉,却掌控在别人手里,哪个统治者能够容忍?

    华夏五千年文明,境内的金银铜资源,早已耗尽,所以大明盯上了云南。传承千年的僰人挡道,所以被大明灭了,这就是万历西南夷战争。

    什么改土归流,什么归化正统,全都是忽悠傻子的高尚幌子,万历真正关心的,是西南的金银铜资源。所以战争一结束,大明的采金局、采银局、采铜局,遍布云南贵州各个山旮旯里。

    可是如今的大清不是大明,人家吴三桂也不是僰人。吴三桂多尔衮是盟友,大清是异族政权,不能像汉景帝那样,拿出国家大义等等冠冕堂皇的名义。所以师出无名,又没有实力,想收拾吴三桂,几乎是做梦。

    曹继武摇了摇头:“吴三桂进军云南,掌控金银铜资源,是刘玄初一手策划的。所以刘玄初在,包括我在内,大清没有人能动得了他吴三桂。”

    康熙吃了一惊:“刘玄初?比老师还厉害?”

    曹继武点了点头:“吴三桂集团,有钱有兵,要摆脱他的控制,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是唯一的出路。”

    发展海洋贸易,海船是关键。没有过硬的造船技术,海洋贸易就是空谈。所以曹继武建议康熙,拜英吉利传教士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

    商业的关键,物资流动。物资要流动,装载工具是关键。而主要的装载工具,就是车船。所以解决车船的技术问题,是工部支援番化改革的关键。

    路德威任工部左侍郎,主持大清车政局。

    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主持大清船政局。

    工部主事:安瑞松、舍维奇、徐日升、南怀仁、王儒望等等。

    堂堂大清,工部实权人物,几乎清一色的西洋人,就连康熙,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觉得难以把控,于是想让康亲王书杰任工部尚书。

    书杰是康熙的亲信,然而这个二代子弟,没什么真本事。技术性较强的工部,哪是他能待的地方?

    西洋人普遍较真,书杰这种唯皇帝马首是瞻的货色,当了工部老大,岂不乱搞一通?

    曹继武摇了摇头:“金日蝉匈奴人,少了他,汉武帝岂不少了一位托孤大臣?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丽人,李光弼契丹人,少了他们三位,岂会有开元盛世的辉煌?”

    如今的大清,一副烂摊子。只有人才,才能使大清焕然一新。改善国计民生,技术是关键基础。曹继武改革工部,首先从人才入手。凭书杰那脑袋瓜子,哪是管理技术的料?

    过了良久,康熙终于点头了。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身为东亚天主教主教,在华夏生活多年,本身擅长西洋技术,思想开放,对新教并不排斥,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书,能够很好地调和工部人员关系。

    况且曹继武引进西洋优良作物,实际上是卫匡国在主持。

    民以食为天,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改善了华夏的作物结构,给人口暴增,奠定了基础。然而经过千年发展,张骞的历史贡献,早已到了极限。此时要想养活大清过多的人口,大力推广西洋优良作物,势在必行。

    经过三年的推广,面已经铺下去了。但是影响作物的关键——水,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土地有了,良种有了,水利建设,变成了关键。而水利工程是工部的重点职责。卫匡国当年和徐光启关系不错,熟悉华夏农田的水利建设。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书,不但可以调和新教天主教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大清,引进西洋先进的水利技术,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清通政使,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已经在华夏生活四十多年,熟悉朝廷的各项事务。所以通政使提升议政大臣,对番化改革,将会大大有利。

    汤若望是太皇太后的义父,治好了康熙的天花,力荐顺治立了玄烨为储君。因此康熙对他极为敬重。

    卫匡国是太皇太后的牧师,多次给康熙传授西洋知识。

    所以别看汤若望是德意志人,卫匡国是意大利人,他们在清国的影响力,远超其他西洋人。所以曹继武的提议,康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由汤若望、卫匡国、路德威和史密斯四人,主持技术改革,无疑是上上之选,给曹继武腾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其他事情。

    工部改革方针既定,接下来就是国防重头戏——兵部改革。

第728章 兵部军事() 
乱世之中,手里有刀,才有发言权,盛世也是如此。没有过硬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所有的繁华文明,全是别人的。所以军国大事,关乎邦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历来都是重中之重。

    兵部,是邦国专门的军事机构。

    隋朝之前,军事由专门的太尉掌管。怀技之人必有脾性,手握杀人技能的军人,更是如此。所以职业军人的不稳定,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

    隋文帝为了摆脱困局,废除太尉制度,设立专门的兵部,由不具备杀人技能的文人掌管。直至赵匡胤的宋代,这一局面,才最终形成。

    然而军队是职业化杀人机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由此造成的恶果,整个宋代成了东亚的小媳妇,人见人欺。

    对于邦国而言,军队的职责,外御其侮,内慑其民。可是士大夫的宋国,辽国、西夏、吐蕃、大理,一个也对付不了,军队对外的功能消失。消灭宋江、方腊、钟相起义,勉强凑合。所以宋国的军队,几乎成了专门对付老百姓的打手,并一直延续到明代。

    以文制武,这种观念格局,必须改变。否则接下来的清国,在和蒙古人争夺之中,必落下风,更别提跟西洋人交战了。

    宋代不知道,但明国军队垃圾,康熙作为同时代之人,还是相当清楚的。

    整个大明有军队上百万,光是薊镇、宣府和大同三镇,就有三十万边军,辽东边军不下二十余万。可还是挡不住皇太极入关劫掠的步伐。史可法能够掌控的军队,不下五十万,可是最终弄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军国大事,放在士大夫手里,几乎等同于儿戏。

    毛家三兄弟、吴三桂、李成栋等人,在明国时代,几乎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一旦转入清国阵营,对付由士大夫领导的明国军队,几乎是势如破竹。

    康熙连连感叹:“如果不是东林党瞎搞,明国军事,哪能会如此不堪一击?”

    路德威也摇头叹息:“明国万万人口,败得如此之快,世所罕见。扬州如果换成荷兰人来守,结果不敢想象!”

    内忧外患之际,明国急需的是军事人才,而不是八股文出身的士大夫。可惜自从宋代以来,华夏以文制武,多年的积重难返,埋没了海量的军事人才。士大夫们用八股文的思维去指挥打仗,大明焉能不败?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观念一旦形成,哪会那么容易转变?

    所以清国军事要想强大,军队之中,一定不能出现汉人士大夫。鉴于军队的特殊性,曹继武建议,由佟国纲出任兵部尚书。

    番妖军给康熙带来的心理阴影,几乎终生难忘。国舅的军师思想,远不及金月生。曹继武为了不刺激康熙,所以推选国舅。

    自家人康熙自然能够接受。然而军事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康熙有些疑惑:“老师,军队的根源是什么?”

    探本穷源,这是强大的第一步。

    曹继武接下来分析:

    实现统治的手段是暴力,最常见的暴力手段就是政权,最强的却是军队。所以政权的极端,就是军国。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军队强大是必备条件。

    战国七雄,都是强国,而且都是军国。以最强的秦国为例,从上至下,所有的法令,都是为了持续战争而制定,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就是所谓的暴秦。

    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满洲也是以武力荡平天下。所以在康熙眼里,秦国的残暴是正常现象。

    只是他有些奇怪:“秦国既然是最完善的军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会过早地灭亡呢?难道真是苏洵过秦论所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路德威笑了:“仁义之道,本是虚伪的玩意,秦国的灭亡,跟实力衰落有关,和仁义没有半点关系!”

    康熙很疑惑:“何以见得?”

    路德威转头看着曹继武。

    秦始皇时代,秦国共有百万大军。

    其中六十万主力,在灭楚之后,继续南进,征服百越。在和百越的消耗中,主将屠睢战死,任嚣病死,残余最终落根岭南,落在都尉赵佗的手里。

    三十万偏师,灭了燕国齐国之后,由蒙恬带领,镇守长城要塞,防御匈奴的南下。

    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国内只有十万人镇守,而且全部集中在关中一带。关东除了郡县官吏,几乎没有一兵一卒的秦国正规军。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从大泽乡一直打到陈州城下,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拦截,最根本的原因。

    秦二世杀了主将蒙恬,三十万偏师军心全无。关中到九原郡,有专门的秦直道相通,千里路程,不消十日,偏师即可回师关中。

    然而天下大乱之时,这支偏师,竟然走了一个多月,明显是在用拖延消耗,表达对秦二世的不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