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九重紫 作者: 吱吱-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思乱想中,他们到了鹤鸣堂的门口。
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美妇笑吟吟地把他们迎了进去。
窦昭望着那美妇,两眼睛发直。
她怎么会梦到了丁姨奶奶?
要梦,也应该梦见她的祖母才是!
她可是从小跟着祖母长大的。
正想着,丁姨奶奶笑着上前捏了窦昭的小手,对母亲道:“寿姑今天怎么了?怏怏的,也不喊人……”
母亲朝着丁姨奶奶使了个眼色,悄声道:“等会和您说。”
丁姨奶奶会意,笑着抱过窦昭,陪着母亲进了祖父的书房。
窦昭心里乱糟糟的。
祖父年过四旬膝下依旧空虚,嫡祖母做主,给祖父纳了两房妾室。其中一位是丁姨奶奶,一位是祖母崔氏。丁姨奶奶和嫡祖母一样,无出,祖母也只生了父亲一个,他们这一房人丁并不兴旺。后来继母进门,生下了弟弟窦晓,祖母育嗣有功,窦家的人这才改口称她“崔太太”,父亲虽然依旧喊“姨娘”,孙儿辈却称了“祖母”,而丁姨奶奶一直是丁姨奶奶。
嫡祖母过世后,祖父决定不再续弦,由丁姨奶奶主持家中馈,母亲进门,就交给了母亲,丁姨奶奶只打点祖父屋里的事,祖父晚年,一直由丁姨奶奶陪着。而祖母则住在离真定县五十里开外的田庄,只在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回来小住几日。
窦昭心里隐约觉得不安,好像有什么事发生了,而她却被蒙在鼓里似的。
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遭的人事。
晚膳的时候,窦昭注意到装菜的碗碟是套玉堂春色的青花瓷,碗碟杯匙一一俱全。
祖父问父亲话的时候,窦昭被丢在了书房的热炕上玩耍。
她看到祖父书案上放着那对马到成功的紫檀木镇纸。
窦昭想了想,踮起脚来,数着墙上挂着的那把龙泉宝剑剑穗上的琉璃珠子。
这些东西,她都曾见过。
当时它们做为祖父心爱之物,被当成了随葬品放进了棺材里。
她还记得,玉堂春色的青花瓷餐具只剩下四个碗、两个碟子、一个杯子、五把汤匙;紫檩木的镇纸只有一个;龙泉宝剑剑穗上的琉璃珠子是五颗。
好像时光倒流,抹去了留在那些物件上的岁月。
再听祖父的话:“……此篇出自《论语·公治长》。你用‘大夫心裕而公,忠于谋也’来破题,又用‘夫裕则齐得失,公则平物我,而子文以为忠矣,仁则吾不知也’来承题,甚好,可见你于‘变式’之法上已深得其中三味……”
窦昭手脚冰凉。
她虽然认识字,但从来不曾读过四书五经。怎能凭空想像出这样的话来?
“娘亲,娘亲!”她惊恐地喊着母亲,泪流满面。
丁姨奶奶正就着桌上的残菜吃着剩饭,母亲和祖父、父亲一起用的膳,坐在一旁和丁姨奶奶说着话,一边说,还一边朝着窦昭指指点点的。
她闻言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
“公公,我这就带寿姑到旁边去玩。”母亲抱着她就去了厅堂。
窦昭死死抱母亲,把脸贴在母亲的脖子上,感受着母亲的温度,仿佛这样,才能证明她遇到的不是鬼。
丁姨娘娘丢了碗过来,摸了摸她窦昭的额头:“这是怎么了?平日里好好的。难道是碰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
“不会吧?”母亲打了个寒颤,迟疑道,“会不会是教唆寿姑的人动的手脚?”
“没事。”丁姨奶奶胸有成竹地道,“就算有人动手脚也不怕,我们是行善之家,大仙会保佑我们平安清泰的。等会我替寿姑在大仙面前求两张表,你在寿姑身上扫两下,然后烧了,寿姑就没事了。”
母亲不住地点头,咬牙切齿地道:“要是让我查出来是谁不安好心,我要扒了她的皮!”
“还好是当着你的面说出来的。要是当着七爷说出来,那可就麻烦了。”丁姨奶奶感叹道,有个小厮跑了进来,禀道:“老太爷、七爷、七奶奶、丁姨奶奶,东府的三爷过来了。”
※
新年新气象,祝大家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PS:到这一章,文就完全理顺了,大家可以追文了。
O(∩_∩)O~
※
第六章 窦家
第六章 窦家
窦昭的祖上,是个家无恒产的挑货郎,机缘巧合,娶了镇上一家商户人家的丫鬟为妻。他用妻子陪嫁的十两银子在真定的北楼村买了一亩二分地,从此在北楼村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这就是后来赫有名的北楼窦氏的起源。
窦昭的太祖父十岁就在母亲老东家的绸缎铺子里做学徒。十四岁出师,二十岁就成了绸布店的二掌柜。东家想把自己女儿的贴身丫鬟嫁给他,他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一辈子转着东家转,想娶镇西穷秀才的女儿郝氏为妻。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八两银子做聘礼,娶了郝氏,丢了二掌柜的差事。
他带着郝氏回了北楼村,接过了父亲挑货的扁担,还有父亲一辈子勤扒苦做置下的三十亩良田。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走乡串户。
次年夏天,郝氏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
他在村头遇到了一个收棉行商。
真定府种棉花。
收棉行商想找个熟悉本地农户的人帮他收棉花。
父亲毛遂自荐。凭着在绸布店苦练出来的本事,眼睛一瞥,就知道棉花有多少斤,手一拎,就知道棉花里有没有掺假,能打算盘会记帐。
夏天过去,除了事先约定的酬劳,收棉行商另外打赏了窦昭太祖父十两银子,并且和他约定,明年这个时候再来帮忙。
到了冬天,窦昭的太祖父走遍了真定县的十里八乡。等到了来年的夏天,哪家种了多少棉花,棉花是好是坏,棉户为人是否好打交道,清清楚楚;收棉、过秤、算帐、入库、做帐,丝毫不错。那行商只要摇了扇子坐在树荫下喝茶就行了。
“看样子,有我没有都是一样的,我在这里还要开销住店、吃饭的钱。”行商笑和窦昭的太祖父商量,“我有个主意。我先预支你一部分钱,你自己收棉花,然后把收的锦花送到我那里,凭棉花的优劣我们结算。你觉得如何?”
窦家就是这样,靠收棉花起的家。
等到了窦昭的高祖父手中,窦家的人把从真定、获鹿、元极、平山、行唐等县收到的棉花贩到江南去,换了江南的丝绸卖到四川,再把四川的药材运往京师变成银子,买了金银珠宝卖给真定府达官显贵。
窦昭的高祖父只用安安心心的读书,考取功名就行了。
只是他悬梁刺股也只考中了一个秀才。
但这并不妨碍他娶了隔壁行唐县安香村赵举人的女儿为妻。
赵家和窦家可不一样!
人家是有族谱的。
家中虽然只有一百二十亩地,但人家的祖选可以追溯到周穆王时期。而且“赵”还是前朝的国姓,赵家祖上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从旧都卞京搬到这里来的。
安香的赵氏,也是窦昭的外家。
窦昭的高祖父和赵氏成亲之后,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窦焕成,次子窦耀成。
兄弟俩从小就聪慧过人,跟着外祖父赵举人读,及长,送至京都的国子监进学。后
至德十三年,两兄弟同时金榜提名。
哥哥二甲第三名,弟弟二甲三十七名。
窦家至此真正的富贵起来。
之后哥哥考中了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在行人司观政。弟弟则外放南昌府的进贤县做了一名县丞。
窦昭的高祖父到底福浅,风光了没几年,就驾鹤西去了。
死的时候,两兄弟都不在身边。
两兄弟回乡守制,除服后,回京待缺。
哥哥到底是庶吉士,曾在行人司呆过,很快就谋了个都察院御史的差事。弟弟蹉跎了大半年,才在哥哥的打点下谋了个云南按察司经历司经历之职。
在弟弟的印象中,云南穷山恶水、瘴雨蛮烟,有官员在赴任的路上就暴病身亡,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
若是继续留在京都候缺,一来是他们两兄弟初入仕途,好的差事未必能弄得到手,二来朝官命官三年一升,等他谋个好缺,哥哥只怕早就升了从六品。
他越想越觉得没意思,索性辞官回了真定县。
赵氏的日子过得既体面且舒心,要说有什么足之处,就是两个儿子都在外为官,她怕自己死的时候和老头子一样,没有儿子送终。
窦耀成愿意回乡,她自然是十二分的愿意。
反正大儿子仕途顺利,二儿子回来,正好在她面前尽孝,还可以帮着管管家里的庶务。
戴进士及第光环的窦耀成和窦家的那些先祖做买卖来不可同日而语。
在京都兑成的银子不再卖金银珠宝,而是做为印子钱,或放给那些些穷翰林;或放给了那些刚刚谋了差事外放需要大笔银子应酬和置办官轿官服七品芝麻官;或是回京述职需要请客送礼封疆大吏。之后随着这些官员的升迁罢黜,窦家开始插手河道的石料、九边的粮草、浙江的盐引……
银子像水似的涌了进来,让赵氏和窦焕成眼花缭辞乱、胆战心惊。
已是都察院右佥事的窦焕成不止一次的告诫弟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你还是藏拙些。”
窦耀成不以为意:“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这也是狐假虎威。你致仕了,这买卖我也就不做了。”
窦焕成却觉得这钱赚的不干净:“南货北卖,挣得好歹也是辛苦钱。你这样,是官商勾结!是发国难财。”
窦耀成冷笑:“大兄这个时候嫌钱脏手了?哥哥要买宋刻孤本的时候怎不嫌钱脏?要资助同僚遗孤的时候怎么不嫌钱脏……”
“你!”窦焕成气得嘴唇发抖。
两兄弟不欢而散。
赵氏看着心里难过,劝窦耀成:“你就听听你阿兄的吧!他在都察院任职,纠劾百司,见得多,他不会害你的。”
窦耀成不想母亲担心,又不愿意向大兄低头,随口道:“您看那些做官的,哪个不争着巴结?不必开口,自有人送吃送喝送银子,还怕送了不收。我和大兄不一样,我一天赚不到银子一天就没吃的。”
赵氏却听了进去。呵呵笑道:“你以为娘老糊涂了。”心里却想着大儿子只有那一点俸禄,每次回来不是给孝敬她人参燕窝就是珠宝玉石,大房的媳妇孙子孙女四季的衣裳首饰年年添新的,可见日子过得的确是很不错。大儿子的话说的有道理,但小儿子的买卖做得也不容易。上次去淞江府,为了应酬那些官老爷,喝酒喝得闻到酒味就不舒服。就是这样,小儿子嫌的钱子从来也不曾藏私,全都交到了公中,所有的收益都和大儿子均分。
这么一想,就怜惜起小儿子来。
有官身和没官身的就是不一样。
要不然这世上的人为何挤破了脑袋都要做官。
老太太的心偏向了小儿子。
而窦耀成断了仕途,买卖有得力的管事,他的心思渐渐放在了享受上。
开始只是呼朋唤友,把酒言欢,后来开始梨园听戏、章台走马。
赵氏知道劝小儿子:“你是有身份的人,怎能和那些贩夫走卒的女人一个桌上喝酒?不如买几个聪明伶俐小丫头回来,请了真定府的名角调教,自己养个戏班子,即有体面,可以及解闷,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能热闹热闹。”
母亲发了话,窦耀成还有什么顾忌?
他玩得越发荒唐。
两兄弟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深。
赵氏看着这样不行,请了娘家的哥哥出主意。
赵舅爷想了想,道:“请兄弟,明算帐。不如趁着你在的时候把家分了。大家各过各的,也就没什么好说了。”
赵氏沉思良久,痛下决心:“总比我死后闹出分产不均的笑话好。这分家的骂名,我背了。反正我已经是半截进土的人了。”然后把大儿子叫了回来:“……不要再为这些琐事争吵!”
“母亲,这不是琐事。”窦焕成不同意分家,试图说话母亲,“仕途一时荣,文章千万好。家族立世之本不在举业,而在于门风。有举业,没有门风,守得住本心不被纸醉金迷所惑还好,若是守不住,比那寻常人还凄惨;有门风,没有举业,堂堂正正的行事,清清白白的做人,歪风邪气不敢浸,自有福缘……”
“我知道,我知道。”赵氏敷衍道,“是我想分家。我不想再看到你们这样闹腾下去了。特别是你弟弟,十年寒窗苦,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你们兄弟一场,你不照顾他,谁照顾他?可这兄弟也如夫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伤,再好的感情也经不住。你就当是孝顺我,把这个家分了。”
窦焕成在母亲面前发誓:“我一定会照顾好弟弟。不用分家……”
赵氏摇头:“你听我说。你爹爹虽然留下了万贯家财,却不及窦家现在家财的三分之一。我想把家中的财产一分为三,我一份,你一份,你弟弟一份。我跟着你弟弟过,等我去了,我的那一份就留给你弟弟……”
这是要分家呢?还是要分财产呢?
这是母亲的意思呢?还是弟弟的意思呢?
窦焕成不敢多想,他点了头。
赵氏请赵舅爷、当时真定县的县令、两个媳妇的娘家一个起做中人,把家分了。
既然母亲跟着弟弟,窦焕成让出了位于真定县的大宅,在县城的东边盖了个五进的青砖瓦房。
从些窦家一分为二。
窦焕成那一支被人称为“东窦”,窦耀成这一支被人称为“西窦”。
窦耀成,就是窦昭的曾祖父。
果如窦焕成所担忧的那样。没几年,窦耀成妻妾争宠,闹出了人命案,又牵扯出很多内院污垢。虽被压了下去,但西窦这一支却伤了元气,窦耀成不到四旬就病逝了,只留下儿子窦气数已尽似的,子嗣零调,只活下了窦昭的祖父窦铎。
“东窦”却人丁兴旺。
窦焕成有两儿三女。九个孙子,三个孙女,十一个外孙女,其中两个儿子一个女婿都先后中了进士。
他没有忘记自己在母亲面前的承诺,始终于窦耀成这一支照顾有加。
窦耀成去世后,窦焕成把年幼的窦铎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帮窦锋管理家产,亲自教他读书进学,成家立业。死后还留下遗嘱:“东西两窦是一家,分居不分宗”。
窦锋对伯父比父亲的印象更深刻。他把窦焕成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儿子窦世英出生后,和东府窦家“世”字辈的兄弟一起排了序。
所以窦昭的父亲虽然是独子,却被称为七爷。
而被称为三爷的,则是窦昭二伯祖的长子窦良榜。
※
这个月参加PK,请大家没事的时候看看PK榜,如果《九重紫》没进前十,还请大家帮着投一票,若是进了前十,就有票投票,没票的看正版吧!
O(∩_∩)O~
祝大家新年愉快。
※
第七章 疑惑
第七章 疑惑
听说窦世榜来了,父亲亲自去将他迎了进来。
他手里提着筐桔子。因都是家里人,母亲和丁姨奶奶没有回避。大家见过礼,窦世榜指了指桔子,笑着对祖父道:“是大哥送回来的,我特意拿了点您尝尝。”然后从小筐里掏了个桔子递给窦昭:“寿姑,吃桔子。”
窦昭人还有些呆滞。
母亲戳了戳她。
她喃喃地说了声“多谢”。
窦世榜笑着摸了摸窦昭的头。
祖父就道:“上炕坐吧!我这里有慎行送的大红袍。”
丁姨奶奶立刻转身去了旁边的小茶房沏茶去了。
窦世榜也不客气,上炕盘腿坐在了祖父的对面。
窦昭拿着桔子,安静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眨也不眨地盯着窦世榜。
十年前就已经过世的三伯父,如今活生生地站在了她的眼前,还叫她吃桔子!
想她在田庄里的时候,三伯父隔段时间就会去探望祖母,每次去,都会给她带点小玩意,或是时新的帕子,或是漂亮的头花,或是稀罕的吃食,有一次,还送了她一对无锡娃娃娃。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穿着红色描金的小袄,笑眯眯地作着揖,把田庄里的小孩都羡慕得不得了。她把那对娃娃摆放在窗台上,直到她十二岁离开田庄,那对娃娃才被收到箱笼里,随着她从定县到京都,留在了济宁侯府。
那些日子,三伯父的到来如同照在她身上的一缕阳光,让她变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她从来不曾忘记。
窦昭的眼角有些模糊,听见窦世榜笑道:“……大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兰哥儿前些日子来信,说入秋到现在,大哥已经犯了三次心绞痛。只因河工未完,不敢有所怠慢。大哥来信,说等过了这些日子,他就准备辞官回家,和小叔一起潜心研究易经。”
祖父哈哈大笑,道:“仕途虽荣,案牍亦苦。谁让他要做官的!”说着,笑容渐薄,正色地道,“他这心绞痛一日比一日厉害,可请大夫看过?”
“江南名医都请遍了。”窦正榜道,“可大家都没有什么良方。只是一味的让静养。大哥是那歇得住的人吗……”
窦昭在一旁听着,思绪却已飘远。
大伯父叫窦世样,是大伯祖的长子。比父亲大三十八岁,比祖父小四岁。他和祖父一样,从小跟着曾伯祖读书,和祖父说是叔侄,实际上情同手足。窦昭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去逝。说是为了修河道,累死在了扬州府任知府任上,事迹还写在祠堂的青石碑上。建武四年,江南发大水,很多河堤都被冲垮了,只有大伯父在任时修的那段河堤安然无恙。大伯父的政绩被重新翻了出来,皇上为此下特圣嘉奖大伯父。
兰哥儿是大伯父三十六岁上才得的独子,二十一岁就考中了举人,之后却屡试不第。皇上念着大伯父功劳,荫恩他为句容县主薄。他来京都谢恩的时候,在京都的窦氏族人纷纷为他接风洗尘。窦昭因为继母的缘故和窦家的人不近,只派人送了贺礼。
难道大伯父的罹日就在这几天?
自己要不要提醒三伯父一声呢?
可她说的话三伯父会听吗?
窦昭犹豫着。
丁姨奶奶领着两个丫鬟端着茶点走了进来。
母亲把她放到了地上,帮着丁姨奶奶端茶、摆放点心。
窦世榜端起茶盅来喝了一口,赞了声“好茶”,然后感慨:“这可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
慎行是窦昭的二伯父窦世棋的字,是窦世样的胞弟,比窦世样小八岁,比窦世榜大四岁。他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之后一直在外做官,在江西布政使的位置上致的仕。
窦昭只听说过这个人,根本就没见过——她在真定的时候,他在外做官;他致仕回乡,她已经嫁到了京都。
大红袍产自武夷,听三伯父这口气,他现在应该在福建为官。
祖父听了哈哈大笑,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是个‘靠’,怎比得上你,我们可都指望着你吃饭呢!”
窦家在外做官的多,为了科举“两耳不闻窗上事,一心只读贤闲书”的人更多。
窦世榜管着东、西两窦的庶务。
他闻言嘿嘿地干笑了两声,表情讪然。
窦昭记起来了。
三伯父不仅和二伯父、四伯父、五伯父一起参加过乡试,还和六伯父、父亲、大侄儿窦文昌、二侄儿窦玉昌、三侄儿窦秀昌、四侄儿窦荣昌一起参加过乡试……好像一直都没能中。
父亲见了端了茶盅:“喝茶,喝茶!”又高声吩咐母亲,“三哥难得来一趟。你去跟灶上人说一声,做几个下酒的小菜,我陪爹爹和三哥喝两杯。”
“不用了,不用了。”窦世榜看了父亲一眼,笑道,“大哥让我给小叔带了几句话。天色不早了,我传了话就要回去了。”又道,“快过年了,家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我呢!”
“那也不耽搁这会功夫。”祖父笑道,父亲却拉了母亲,“既然三哥有话和爹爹说,那我们就先回屋了。”也不管母亲的惊讶,推搡着母亲出了鹤寿堂,“三哥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有要紧的事。”
母亲释然,又许久没见到父亲了,望着父亲的眼神柔得藤蔓:“那好。妾身回去服侍相公早些歇了吧!”
“好,好,好。”父亲应着,回头朝着鹤寿堂望了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窦昭顺着父亲的眼光望了过去。
四周静悄悄的,积雪在月色下闪烁着清冷的碎芒,祖父书房桔色的灯光显得格外的温暖。
窦昭狐疑。
母亲却一无所触,一路上说说笑笑的回了上房。
有个两鬓斑白的仆妇迎了上来,行着福礼喊着“七爷”、“七奶奶”。
她的样子很严肃,眼神却很温和。
窦昭一看就心生好感。
母亲把她交给了那妇人:“俞妈妈,今天你带着寿姑歇在暖阁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